A. 英汉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论文属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
Dark and Melancholy in The Scarlet Letter—The Interation Between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tlet Letter沉郁的《红字》——论纳塞尼尔?霍桑和《红字》之间的相互影响
Symbolism Enbodied in the Heroes of Lord of the Flies 人物象征在《蝇王》中的体现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Tujia and Englang 小议土家族与英格兰婚俗之差异
On the Mea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
On the Emotional Variation of the Ghost i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中鬼魅的情感变化
Problems Existing in Bilingual Ecation in University双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On the Character of Blifil in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浅析《汤姆?琼斯》中布力菲尔的人物性格
On the Differences in Ecational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浅析中美教育改革的差异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试译介词的翻译
The Study of Culture on Dining-table in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Gl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Testing 从语言测试的发展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与发展
A Research on Foreign Automobile Trademarks 外国汽车标志探源
On the Two Generation’s Views of Love in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论《终成眷属》中两代人的爱情观
Meaning of Foreign National Flags浅谈外国国旗的喻意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How Pr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lita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如何促进英语学前教学
On Love Concepts Between Scarlett and Lady White Snake论郝思嘉与白素贞的爱情观
Symbolism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
Self-assess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A Styl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English广告英语的文体学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d in Diplomacy 中美文化差异在外交上的具体体现
On the Interac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浅谈中学英语的互动教学
The Biblical and Symbols in The Grapes of the Wrath浅谈《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其象征意义
Task-based Teaching and Task-based Testing基于任务的教学与基于任务的测试
The Racial Problem in Light in August论《八月之关》的种族问题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logies讨论中美互动教学差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Struggle and Growth Under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成长
B.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个题目好大啊,可以写一篇论文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的形式就很多,所以在翻译方面的表现就有很广的影响,
首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The T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
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He wants us to believe in the struggle,not in the fate.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再比
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
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通过研究可知,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有很大发展。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 (英国人热爱科学技术因为它能带来新发现,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洛克的哲理明豁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哲学思辩”(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们将英语化为对人类经验(物理变化经验、感觉经验、价值经验)理性构建的精辟描述。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被称为: “King’s English'’。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举例说明: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开来,所以应翻译成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
由此可见,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早上在室外高声朗读英语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read English loudly in the open 一、引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 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 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或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它们的正确形式为 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以下的英语学生能理解其含义吗?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四、中、英文化比较及英语词汇教学
1、字面意义和涵义
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农民应译成farmer。
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是“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懂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事实上,中英两种语言在字面意和涵义上有以下的关系:
1)、字面意义与涵义相同或相似
(1)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2)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4)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丢面子,保面子
2)、涵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
(1)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4)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5) 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惊蛇
3)、涵义不同,字面意义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语: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浑水摸鱼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语:令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
(3) 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语: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号
(4) 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英语意思是“太迟了”)亡羊补牢
4)、涵义与字面意义都不同
(1)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语:谦虚的狗没肉吃。)满招损,歉受益
(2)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原为拉丁语格言:谦虚源于胆怯。)老王买瓜,自卖自夸(反讽)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语:谦虚过分束缚舌头。)自知之明(赞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判别
见面打招呼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以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称呼语中的政治地位差异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中英称号不同:
王院长Principal Wang,刘军长Army Commander Liu,马经理 Manager Ma
这一点教材中都有时不注意,如: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或“How can I call you”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其它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please“请”为例。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或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C. 英语系论文。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开题报告。提纲自己写出。哪位大神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英语系论文。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先写提纲吧,,,,这个资料整理好了
D. 如何解决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专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属.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E. 大学英语作文,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或者旅行方式的不同100字左右
写作要提高无非也就是多背些好的范文,多多的动笔练习,写完一篇之后专不要急属着去对照范文,而是再从头到尾的看一遍,你会发现很多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改,好的地方继续保持,然后再去对照范文,找出差距,多总结,时间长了你就会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模板,考试的时候也就能从容应对了。参考书推荐《写作160篇》,这本书里面的话题非常全,范文也比较经典,还命中过好几年的写作题,比较实用。
F. 如何看待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一、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在中国,长期以来,儒家思想都是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人们强调“悟”。也就是在强调“悟性教育”,这种民族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佛家强调的顿悟思想对中华民族也有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东方文化中的悟性思维。
而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16世纪到18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这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启蒙运动。17-18世纪的欧洲被称为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当时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观察生活。[5]因此,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推理和实证。西方人极具理性思维,他们崇尚科学,注重对自然的探索,不依赖于直觉和感性去认识事物。这也恰好解释了西方的自然科学为何能够发展地如此迅速。
二、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特点是参与意识,主张参与就必然强调主体意识,以人为中心,人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自古至今,人的重要位置从来未曾磨灭,礼尚往来,人情世故繁多。而中西思维的另一重大区别是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重视客体意识,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中国同西方不一样,长期处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有一则有趣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很重视“人”,那就是,在汉语中,几乎每个亲戚都有一个唯一的称呼,我们有七大姑、八大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等。可是在英语中,我们知道Grandfather既可以指爷爷也可以指姥爷;Grandmother 指奶奶或姥姥;Cousin一个词则可以指更多人。这个例子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对“人”的研究是很有学问的,即便是称呼,而西方则不是很重视。中国人深受佛教影响,遵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方法。这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思维,不像古希腊文明那样注重自然,古老的中国文明是重视血缘关系,喜欢以主体自身为对象。[3]在语言结构上的表现是汉语多以表示一定概念的“人”为主语;英语则更多地使用被动态,如: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said that......;It is believed that.....;It is suggested that......
三、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
汉语曲线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直观性,整体性指人们习惯于把事物作为整体来观察和认识,综合观察以寻求“顿悟”,说话写文章习惯从外部环境的描述开始,最后才点出中心句。而西方文化的直线思维方式则注重细分明析,重视抽象推理,西方人说话的特点是直截与抽象,说话写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次要成分随后补充上。
从一些生活习惯或习俗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中西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说话很隐晦婉转,总给人以“话中有话”的感觉。西方人讲话却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所以,如果一个中国人到西方人家里,一定不能客气。如果你因为客气而告诉主人你不想吃饭,那她就真的不会给你倒水准备饭菜了。
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趋向于具体化,无论是在口头还是笔头上,中国人喜欢举例子,以及就事论事。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文字的图形表示某种意义,引起意义上的联想。象形文字的运用发展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国人习惯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虚的概念。例如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人的焦急,用形象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给人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感觉。然而,西方人的思维却趋向于抽象化,他们多喜欢谈观念、方法及原则等。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也很普遍,尤其在科技、法律、报刊及商业文体中非常突出,其抽象性表现为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词语的虚实转换问题。可以用范畴词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
G.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语言表达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法差异和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中西方对观念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希望比较注意孩子的独立型中方呢,我们比较注重一亲情
H. 正在写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的英语论文
很难的!来中国学生把英文自当成中文学,把英文学成了中文,这怎么比较呢?西方把西文当成西文学,绝对不会当成中文学的!
如果涉及文化就更麻烦了!
西方不断造新词,汉字一个新的都没有!这又怎么比较呢?
西文不断更新,中文不断复古,不是回到《论语》,就是挖掘《老子》,这又怎么比较呢?
没有太大的可比性的。如果你想要探讨中国的英语词汇学习的错误,倒是有的谈的。
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