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语写作 > 文化意识与英语写作的关系

文化意识与英语写作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13 08:29:00

1. 文化与意识的关系

广义上讲,意识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意识反作用文化。文化与意识是双向 交流的。

2. 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写作作为衡量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教学重点, 但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者普遍认同的难点。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语法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读起来总觉得很别扭。这就是制约学习者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写作时使用的是中式英语,并不符合英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只是重视语言的正确性。老师讲授的都是语言知识点,很少赋予其真实的语言环境,很少强调文章的连贯和内容的统一。另外,教师很少在文化层面上分析语言的差异,以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总是用汉语的思维习惯去进行英语表达,结果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所以,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写出来的英语文章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模式,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思考。
一、中英文写作模式的差异
(一)在篇章结构方面
受东方思维螺旋式特点的影响, 中国学生的作文往往写作目的含糊不清,先面面俱到地将细节介绍清楚,然后归纳总结; 而习惯直线式思维方式的西方人更倾向于演绎推理的写作模式,多采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风格,喜欢开篇或段落首句点题。
(二)在句子结构方面
英语句子在表达时首先传递的是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才是一些次要的和修饰性的成分, 各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对严格,即先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再跟上时间、地点等状语成分;而汉语句子各成分的位置不是那么严格,往往会依照内容的重要性或者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句子结构。所以对于很多习惯于先用汉语组织语言再去字字对应地翻译成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写出来的句子就会出现句法混乱、随意性太强的状况。
(三)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在写作中表现出许多不同点
比如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在写作时多用概括性语言,分析问题也重视顾全大局,在进行观点阐述时,追求全面、具体,把自己所了解的正反两方观点一一陈述,平均用力;而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写文章时一般从个人视角出发, 着重表达的是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非分明、立场明确。二、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英汉两种文化在思维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写作时从句子结构、段落分配到篇章布局都体现出了太多的不同之处。这无疑给中国想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带来很多的困惑和障碍。为了让学生写出的英语文章更流畅、更地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一课必不可少。教师应该根据英文写作的普遍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和了解到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和在写作中的具体体现,合理安排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加强和渗透。
(一)加强文化输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一旦教学过程中遇到关于西方的社会风俗、历史背景、价值取向等话题时, 教师应该借机用相关的故事典故、时政新闻等信息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去体会西方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社会文化。同时,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提示和帮助学生分析其写作技巧和习惯, 熟悉和了解西方人不同的表达方式, 经常引导学生去注意和分析在写作中这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这样必然会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鼓励他们尝试更地道的英语表达,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二)增加目的语的输入想要实现地道的输出,地道的输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们在学汉语的时候经常说的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语原文。同时,通过收听、朗读和背诵的方式广泛接触地道的英语表达,培养英语语感,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正确而娴熟地驾驭语言。在课堂上,在学生阅读文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中文写作的特点去分析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了解两种语言在写作上存在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适当模仿英语文章, 尽量学着用英语的篇章结构特点来组织语言。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争取让学生接受这种模式, 并使之成为进行英语写作时会自觉去参考和运用的形式。
三、注意思维模式的转变
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了中西方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的影响必然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如果学生能够实现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无疑会大大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要让英语知识非常有限的学生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完全摆脱汉语的影响真正实现英语思维是不可能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应该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逐步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汉语来完成某些环节的工作, 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样可以使其对英语写作起到促进作用。比如在写作之前,当学生在进行素材收集和内容构思时,运用英语可能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困难, 而汉语的运用则能保证其思维活动少受干扰、流畅连贯。一旦他们开始写作,进入表达方式的选择和篇章结构的安排时, 汉语思维难免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练习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比如将顺序颠倒的一组句子重新排列等,来帮助学生体会英语语篇结构的特点,强化写作中的英语思维习惯,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在写作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所以脱离了灌输跨文化意识的写作教学是不可取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帮助他们掌握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英语思维模式来表达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用正确、流利、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思想的目标。

3. 英语作文关于提高传统文化意识100字

Traditional Culture Won't Be Lost
It seems we are living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every day.Hearing the blaring of horns the moment you step out of your house,seeing the so called "pop" the moment you open your eyes,you can't help thinking,"Will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e graally lost?"
Many people believe so.They may put right in front of you all the evidences they can dig out.They may argue that people are rushing to restaurants instead of cooking at home,listening to pop music but not traditional,wearing in a way people couldn't imagine ten years ago.Modern people like the air of freedom,not to be restrained by traditions.They offer this long list,only trying to confirm that this world is full of fashion,competition and tempt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nd will be lost at last.
Though we are now living in a world in which undeclared aggression,war,hypocrisy,chicanery,anarchy are part of our daily life.Though this is a skeptical age,and our faith has weakened,our confidence in some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and would never be lost.
Wouldn't you agree tha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ways credited with modesty,politeness and respectfulness,which have always been treasured for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Even in this modern world,people still admire those with good manners,those who are polite to others or respectful to old people.
Wouldn't you agree that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s beautiful and artistic and our Chinese tea culture is always an appealing treasur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o there may just be some changes in our lifestyle or our attitudes towards life,but little change occurs to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people still treasure in hear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never be lost,I believe.

4. 文化和意识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11-15日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深刻阐述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当前,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宣传思想战线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需要对这样几个关系给予深入研究和把握。

(一)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一定社会的先进文化是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由于其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因而在她那里,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一个重要的物质前提在于,我们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先进文化是和中国先进生产力及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联系的文化。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离开了先进生产力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文化无从谈起,三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与当代先进科技密不可分,就目前科技发展的态势而言,不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不应称之为先进文化。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遗憾百年,决不可再错过已经开始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领域的革命。先进文化恰恰就是这场革命的先导。

与此同时,文化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有着巨大的历史反作用。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从本质上要求相应的文化形态与之相适应,否则,这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就难以为继。从当前中国的情况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正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这同时,一些群众包括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开始出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趋向和苗头,不同程度给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我们不给社会文化建设以必要的重视,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素质上下功夫,并取得明显成效的话,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可能因此而受阻碍。

(二)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但是,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从本质上看,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对于一个事物有机体来讲,尽管有很多矛盾,但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它只有一个主要矛盾,其余只能为次要矛盾。这一点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就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党和国家在当前的中心任务。对于宣传思想工作来讲,弘扬主旋律,无非就是要求我们的媒体以及一切宣传舆论工作者,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着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具体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具体的对照检查和改进。这就是“主旋律”的客观现实依据。为此而采取和表现出来的诸多不同的形式、方法等,则可归之于“多样化”的范畴。这样看来,“主旋律”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单纯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其鲜明的现实指向和具体要求,根本上反映的是我们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多样化”也不仅是宣传话语,更不是所谓的文字游戏,而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文化风貌的真实写照,它在根本上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表现方式的多种多样。古往今来,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有“国家”归属的,不存在游离于“国家”范围之外的民族。这就是说,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无限多样化的追求,人们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所谓“自由”追求,在现实中总是限定在民族国家这个特定历史范围之内的,是要服从于民族国家的发展目标,要服从于民族国家里绝大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需要的,那种脱离开或者无视这一基本事实的所谓符合人性的自由追求,不仅是不存在的,也是极其有害的。只要有民族国家存在,有阶级利益的划分,在思想文化领域总是要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主旋律”。国学大师张岱年说:“每一时代,应有一个主导思想,在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容许不同的学术观点存在。有同有异,求同存异。”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我们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在提倡“多样化”,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因而是迄今为止阶级社会里关于发展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表述。

(三)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上,任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不是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每一个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和接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条件下也有不同。但历史地看,整个社会以及就人的一生来讲,其思想道德状况是不断提升的。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就要注意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广泛性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条“底线”。有了这条“底线”的约束,普通群众就有了一条准绳,向“先进性”提高也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先进性要求是广泛性要求的导向。如果没有先进性要求,不在社会上倡导和弘扬先进性要求,就无法激励广大群众继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广泛性要求就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方向。要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必须适时地对社会各界成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各自有所遵循,从善向上,逐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因此,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具体规范落实到人们的行为时,必然体现出由高到低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由于党员的身份和作用,其规范和标准显然不同于一般要求,必须有更“严”的要求,应当以最高层次要求来衡量,以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用自己模范行为来影响广大群众。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也要给予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应看到对于一个人来讲,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史过程,没有谁天生就是“圣贤”,因此,对其的道德要求,一是要允许其犯错误,允许其改正错误,一是要从每个人的实际思想道德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切忌无的放矢。这应该说也是道德广泛性和先进性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

(四)灌输与内生的关系。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主张对于相对落后的广大民众来讲,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人有责任把先进的理论和文化传送到人民群众手中,使之成为改天换地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实践表明,这一理论的运用,对于改变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境遇,迎来民族独立和解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一面。尽管在今天,面对社会日趋多样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仍然是有其指导意义的,不能随意否定。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那里生根发芽结果,必须与这个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求最佳结合点,根本上还是要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心中扎下根,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百年历程,也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没有马克思主义,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也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不会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今天我们党的一系列卓越的理论创新。这个历史过程是“灌输”与“内生”一而二、二而一的进程。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近百年历程中正走着一条成功的中国化道路,目前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灌输”与“内生”的关系,是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五)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是不死的民族精神,它规范着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习俗和审美情趣,规定着价值取向。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优秀的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立足于实践要求,以“扬弃”的态度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返本开新”固不可行——须知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一刻也没有停留,而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现在的情况早已不是过去古人面对和经历的了,再试图从中寻找“民主”与“科学”的坦途,无异于缘木而求鱼,“历史虚无”也不可取——须知历史犹如一条长河,始终滚滚向前,若人为地割断历史,无异于“断流”,显然是不成立的。

(六)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深刻揭示了在文化问题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打破了人们原来的认识局限,使文化时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往大大加强,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的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另一方面,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断扩张相对应,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回顾历史、强调民族个性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这两股文化潮流各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将主导未来很长一个时期的世界文化发展态势。我们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也不赞成单纯的文化民族主义,面对两者此消彼长的局面,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之路。

(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根本目标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继承。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其次,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根据时代标准和实践要求加以创新和变革,不可避免地就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创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应对各种现实的挑战,改进、完善和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上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和转换,因此必然带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层面的相应变革。由此决定了,不以创新为努力方向的继承,不是真正的继承,而是守成;不以继承为前提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标新立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传统,也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宽广大道,而只能走吸收古今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时代需要和实践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道路。

5. 英语作文: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

摘要: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在翻译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习语翻译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而在语言这个大家庭中,习语是其中的核心和精华。如果没有习语,语言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反之,如果运用得当,习语可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往往是翻译的难点。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习语。二、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尤今·奈达,2001:82)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英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史密斯在《词汇和语法》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习语和最好的词一样,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可见,习语确实是一个民族文化典型特征的反映。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总而言之,翻译是一座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是文化的典型特征,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充分注意其文化性。三、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我们可以把文化对比的结果归为三类: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以及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一)文化完全一致的情况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的。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作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部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如:withaheavyheart心情沉重heartandsoul全心全意hearttoheart心心相印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morehastelessspeed欲速不达topassfisheyesforpearls鱼目混珠

6. 英语语言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一种语言中的词位和义素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使语言成为了解文化的钥匙。但是,词位和义素之间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关系。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没有掌握法语语言结构的人,就很难辨认法语字母不同组合后所表现出的词义,同样,不懂俄语的人,也会把俄语当成抽象的字母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达的词义。

7. 浅谈英语学习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然可以啦,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回内容。实际上,英语学习答中,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静止孤立地学习某种语言,只能得到语言知识的皮毛,不可能获得语言能力,不可能得体地运用该语言。所以,要学好和使用好英语,就要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表达正确、符合习惯。否则,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8.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文化意识

试谈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引言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其中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见,词语的褒贬不同会给理解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词语用法时,要向学生说明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词的字母意义,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贬意义,避免在使用上犯错误,这就是结合词语丰富文化内涵。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1.教师需要有“文化意识”培养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师难以理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甚至根本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英语水平难以获得显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为中心的功利教学下,大部分教师都将精力用于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上,即使在课堂中开展了文化意识教学,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多拿几分而已。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如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龙费尔德结构注意语言学理论等,都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教学,将文化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学的中心。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水平。虽然初中英语教材日益重视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课文介绍了了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内容,但是,部分老师没能够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意识培养作用,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赶进度,往往将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学生没有正规的系统的渠道来理解西方文化;
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杂志、网络和电视等间接途径,很少有学生亲自到西方国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从而使得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大多是间接经验,被动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学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动性降低,导致文化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过于零散。与此同时,来自间接经验的文化知识,使得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西方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过于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中蕴含的社会文化规则和文化内涵,导致难以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是由于词语概念意义容易掌握,而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较难掌握,从而导致学生常常不能恰当、准确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语言交流的意图,难以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教师需强化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就应当加强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能力。首先,认清英语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导学会自觉地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其次,提高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将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到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将文化意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承载的文化意识培养内容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将教材中蕴涵、注释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当有意的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量与度。
2. 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七年级第一册有关“Birthday“这一单元时,我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别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设计英语活动,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学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课中,我结合他们已有了近三年英语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国四个节日的时候,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用“Happy New Year”与“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两首歌曲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触过的中西方节日的图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并请个别学生对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如此很自然地将旧知识渗透进新知识的教学中。然后我又采取中西对比的方式进行板书,学生在板书的提示下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节日进行更进一步的比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后我设计了Say you say me的环节,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来猜测好友最爱的节日,好友可用与图片相关的短句或者通过相应动作表情来提示,但不许出现该节日的英语说法,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新知识进行口语交流,使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学会正确地谈论中西方文化,让英语课堂真正生活化。
学生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积极性。语言的应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兴趣。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教师围绕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这个中心,指导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通过语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语言知识中蕴含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加强英语运用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渴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意识的养成是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文化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小学教学设计,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2007(6)
4. 王美渝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9. 英语文化意识包含什么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4.Owld. stubborn
5.Mousee. slow
6.Pigf. gentle
7.Deer g. sly
8.Whaleh. brave
9.Foxi. swift
10.Mulej. 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perhaps a boxer.和She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阅读全文

与文化意识与英语写作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公的家教老师女演员 浏览:788
圆明园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806
欧洲出轨类型的电影 浏览:587
看电影可以提前在网上买票么 浏览:288
有没有什么可以在b站看的电影 浏览:280
今晚他要去看电影吗?翻译英文。 浏览:951
林默烧衣服的那个电影叫什么 浏览:133
哈莉奎茵与小丑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09
维卡克里克斯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961
什么算一下观看的网站 浏览: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浏览:296
朱罗纪世界1免费观看 浏览:311
影院容纳量 浏览:746
韩国最大尺度电影 浏览:130
八百电影 浏览:844
手机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浏览:182
韩国有真做的电影么 浏览:237
欧美爱情电影网 浏览:515
一个女的去美国的电影 浏览:9
金希贞的妻子的朋友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