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实施建议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怎样描述的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可以理解为:英语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即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丰富的语言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乐于接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开放意识、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必须依据综合语言目标,来确定以下五方面的教学具体目标: 一、语言基础知识目标 语言基础知识目标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设置语音目标主要是在英语课程进行中系统安排英语音素(元音和辅音)、语音拼读规则和语调这三个组成部分的知识和操作,而且重点在操作。 2.词汇目标涉及到新出现的重点、实用的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词汇的主要用法。还涉及到词汇量、基础词汇目标、词汇拓展的等级划分等。 3. 语法目标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划分、时态、语态、语气、基本句型结构、构词法等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还包括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运用。 4.功能项目目标即日常交际用语。掌握新出现的重要的句型结构及其交际中的用法,即了解和掌握其语言形式、表意功能及表达方式等。 5.话题目标就是:能运用话题知识,按照实际生活需求组织英语语言知识,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就熟悉的话题同他人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 6.语言训练要注意四个结合:教学任务与真实生活任务;单项与综合;机械与情景;口头与书面(听说-读写) 二、语言技能目标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是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贴近有目的(即任务型)的综合运用英语的活动。具体来说,技能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听做反应、说唱反应、对话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反应、口头交流、读做反应、阅读理解、读写反应和书面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变技能和运用水平。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作为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得以巩固。同时,听、说、读、写是提高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要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努力做到将语言知识学习置于语言实践活动中;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来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坚决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重视科学设计英语教学过程,努力创设丰富的情景,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三、情感态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学科教育的教学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概括起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信心持续、兴趣浓厚、态度积极、动机明确、情感丰富和配合有效。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可以表达、传递、沟通、解决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兴趣、动机、较强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祖国意识和国际意识等积极的情感以及自尊、自信、移情、动情、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然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却对语言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多多地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策略目标 英语课程目标之一的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使用和发展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能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渗透学习策略,要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比如:明确学习问题、计划学习时间、学会记笔记、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学会小组互动、积极与教师配合、学会使用工具书和改进学习方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文化意识目标 文化意识目标其实指跨文化意识目标:指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文化意识的七个方面: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要素和知识的同时,学生要知道如何给异国人们介绍本国文化传统。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文化特点;了解交流的礼仪;了解各国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人行为规范;介绍中国社会的良好风范;介绍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 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要具备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存在,离开语言的文化也很难存在,文化形式要靠语言来表现、记录、保存和传播。 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准绳和归宿,教学目标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作用、中介功能、测度功能等决定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关键,因为教学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只有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教学原则:1.学生主体性原则2.语言交际性原则3. 习得与学得并进原则4.技能训练阶段侧重原则5. 语言文化性原则 二、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依据: 1.课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以课标所限定的范围为纲,判断教材安排和教学活动的合理性。 2.教材:教材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更多的积极作用: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有利于他们发展语言技能;教材往往代表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教材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分析教材内容和学习任务所应达到的深度以及完成任务的教学条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 3.学生:根据学生个性、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梯度或层次,教学目标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素质教育。”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必须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位学生特别是关照潜力生的发展。 三、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五要素: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对象4.行为标准5.行为条件 四、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兼顾六种关系:1.过程与结果关系2.主观与客观关系3. 定量与定性关系4. 知识与技能关系5. 技能与能力关系6.语言与文化关系 五、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考虑四个内容:1.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2.教学目标要体现任务3.教学目标要体现发展4.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 六、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四性”:1.整体性2.灵活性3.层次性4.可操作性 七、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教学观念和方法:1. 明确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 重视思想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3. 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4.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5. 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八、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评价形式: 注意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平衡,注重形成性学习评价,优化终结性学习评价。注意对学生评价时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九、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必须注意教与学模式: 注意任务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而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能力为主,从学生的需求触发学习语言,要求在应用中学习语言,为应用而学语言。 在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与体现,因为任务型教学途径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有助于落实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语言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各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主动的英语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英语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㈡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是如何表述的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只有在遵循新课程标准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并考虑学生本身的前提下,把握语法教学的本质,同时把语法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语法的能力。
㈢ 新课改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有哪些
要想学好英语口语,就必须首先做到四个最基本的要求:“听,说,回读”。
听,是听的细答;说,是说的懂;读,是读的准;写,是写的对。
听,要做到听的细。一周必须要用两到三天的时间来花费一两个小时听磁带,一边拿着书,一边还得跟着磁带大声读出来,这样可以能够更快的,而且不易忘记的顺利记住。
说,要做到说的懂。把英语文章或单词的汉译重新说一遍,要保持翻译的时候不能卡壳,要翻译的顺畅,像语文那样也要做到翻译的用词准确,句子通顺,有条件的童鞋可以找老外一起练习:读,要做到读的准。(如果发音不准的先学音标)听一些英语材料,跟着读,一开始可以调慢速,一句一句跟着读
㈣ 请问:英语新课标对教学维度的新要求是什么
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课程的目标,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从五个维度对当前外语教学提出了基本目际,即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本文试从知识分类学说角度来谈谈如何达成高中英语新课标五维教学目标。
一、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主要思想
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如“如果……那么……”。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可见,认知心理学所谓的广义上的知识包含了知识和技能,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这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应的。
2. 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所有知识都是陈述性的。
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获得,安德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安德森认为,在习得和运用新知识过程中,正面例子有助于概括,反例则有助于分化,这对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是一种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的技能,它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可以看到广义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三个阶段。在新知识习得阶段,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识相互间产生联系,并与旧知识产生逻辑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也即新知识进入了原有的命题网络。此时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新知识习得后,有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知识经过适当的复习、记忆,在头脑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使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通过训练,转化为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亦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式训练是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重要形式。
二、 知识分类学说对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
1. 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作为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有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对于前者,可以依据记忆规律,如复述、复习等方法来保持;对于后者,可以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加深理解。
以词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来指导学生词汇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如下的策略指导:
(1)注意。知识分类学说认为,知识的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学习者指向目标的活动状态,要求学生讨论含有学习词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语解释。
(2)非语境化。将学习词从原课文句子语境中脱离出来,激活原有知识,回忆出与学习词相近的所有词项,然后对这些词以英语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并指出词项间的语义形似点,但主要是语义差异;要求找出与学习词构成搭配关系的词组。这样,便能形成以学习词的横组合关系(搭配)和纵组合关系(近义词)为语义结构的完整的语义场。
(3)语境化。将分析的结果即近义词项及其相应搭配还原到语境中去,即自己创造有意义的合适的语境,如联想一个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场景,让这些词汇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地运用。这样,学生能学会运用词汇,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以上学习可以分组讨论进行,各组需有一个记录员作好记录并总结。在小组学习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发展其学习策略,同时,由于学习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知识分类学说认为,在程序性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是目的。陈述性知识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练习是一条必经途径。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任务进行不断的接触和反应,才能形成技能。而变式练习对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创设变式,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仅以写作教学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8级(即高中毕业)的写作技能目标要求如下: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根据课文写摘要;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能分句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该目标要求学生从简单的语言输出上升到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并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运用多种词汇、语句和文体来表达各自具有个性的文章,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础词汇、语法基础上,创设写作变式,加强对学生的写作策略的指导,以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写作训练上,可以采取将写作教学与听说教学、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写作技能与听说技能密切相关,书面语言是从口语发展而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听和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可以为写作提供一定的内容来源。具体可有以下措施:听录音补全句子。复述听力材料、改写对话。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搜集作文素材、学习词汇句型和新颖表达方式的源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增强语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把课文当作练习的参照物,可以让学生有文可依,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的信心。
由以上写作策略的训练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环节,能够加强跨文化内容的输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其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可以促进其他三维目标的达成,五维目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导,只有在有效的策略指导中,学生才能够在五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㈤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版励和评价功效权。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㈥ 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教学
21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中国,是一个更加国际化的中国,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在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方面更加侧重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非过去一味地学习单词、语法、进行题海战术来达到考试成绩高分的目的。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将英语学习的培养方向转移到口语交际上才是符合当前英语人才目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时期, 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英语教学氛围不浓厚。 课堂上大多是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活动, 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 都没有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的氛围和环境。 结果,学生口语发音不标准,错误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敢说或者不愿意说英语, 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进行说话与交流,存在着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自己的看法, 所以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则少。另一方面,英语口语学习的呆板性。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有着自身的语言环境,跟我们母语的语言环境不同。 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建立很好的语言环境,课堂上仍然是侧重对英语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忽视学生听、说、读等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这种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 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呆板的,没有生气的,不能进行灵活运用。
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受环境因素。语言学习是和其环境密不可分的,语言环境是习得第二语言的前提,并创造了学习的快速渠道与进行语言沟通的场所。由此,学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持续的对英语加以运用,才能够切实提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现阶段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除课堂之外,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机会相当少,导致学生中有英语口语交流方面爱好的寥寥无几,未形成与他人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口语交际能力止步不前。
2.受学生自身因素。一是心理素质。部分小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例如,部分小学生认为自身英语基础不好,使用时语音、语调不规范,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说英语,恐惧被人耻笑,长此以往,英语表达的兴趣不断消减。在离开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表达不清晰,且害怕表达出来的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对语言模式的精准性过于重视,难以开口。二是小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制约。小学阶段的年龄相对较小,和外部社会接触与沟通的次数匮乏,思维模式过于形象化,组织语言的水平差,词汇、语法知识等储备严重欠缺。三是受母语的影响。所有的语言均具备其独立的语言习惯与语法属性。如果想使用一种语言进行流畅的沟通,则需要在其语言的表达与思维模式的坚持上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小学生已习惯了运用汉语,在进行英语表达时普遍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母语里的表达与思维模式套用其中,这实际上对其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形成了很大干扰。
三、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的对策
1.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口语交际话题。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相关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相比较课改前的旧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新教材里仍不乏一些成人化、城市化的话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重视地区差异,尊重个体差异,真正的将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在一些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应备课充分,多花心思,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踊跃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在一些学生中,有些连汉话普通话都还说不准,对于这些学生更应该加以指导和纠正。
3.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堂责任感。口语交际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 灵动的课堂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进和深入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更倡导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心、动口、动脑,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老师起决定作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 往往出现重视形式化忽视真实性、 重视个别学生的表现忽视全体参与的倾向性的表现。 学生会为了迎合老师的意愿而表达观点,这样,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培养学生的课堂责任感,意味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交际话题的权力,自主选择课堂形式的权力,自主思考与发言的权力。 赋予了每一位学生课堂主体的权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课堂责任感。 让学生有在课堂上自觉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心态, 有对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许诺认真负责、坚决执行的态度。
4.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口语教师队伍,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由于大多数教师虽然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并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可能来自非英语专业或者并为经过专业化的口语训练,他们的口语发音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问题发音等现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口语教师队伍,从外引进英语专业人才教师或者将学校里的英语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可教英语口语这门课程,如此一来,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小学生们也有了更加专业化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口语教学,引进的教师将会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们进行口语训练,在口语发音上能够纠正他们以前一些不正确的发音方式,让他们以更正确的方式开展他们的英语口语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5.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除了开设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还可以加一项口语训练。在口语训练中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或是感兴趣的事,或者就平时的所见所闻进行讲述。 师生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喜欢和老师交流,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更多的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沟通的常用语言之一,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在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更为关注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塑造,并选择可行的方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㈦ 《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目标的描述是什么
《英语课程标准》中只有课程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而课程目标是分级的,内容如下:
目标总体描述
六级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和实施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七级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例如:事务通知和邀请信等。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语言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商讨和制定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能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能独立、自主地规划并实施学习任务。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日常生活方面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词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㈧ 浅谈如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口语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语言技能目标(八级)描述为:"……能经过准备就一般内话题做3分钟演讲;能在入场人际容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或投诉等;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或旅游等。"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就应该具备上述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但因高考主要以书面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说"这一能力要求往往被教师忽略。而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外交流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