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语阅读和英语阅读的差异是什么
汉语阅读强调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英语阅读只是对文章表意的认识
Ⅱ 英文与中文的关系
准确地说应该是26个拉丁字母,英文字母来自拉丁文字母,事实上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版的文字都是根据拉丁权字母演变而来的。
我们汉字在引入拉丁字母拼音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拼音,我国古代的字典就是用这种拼音来注意的。我们目前的字典里也有拉丁拼音和我国传统拼音对照,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台湾近来还在用那种拼音呢!不过这几年好像也改为拉丁的了。
我们只是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我们原来的拼音而已。因为人类所能发出的音都是相似的,所以拉丁语里的元音,辅音和我们汉语里的韵母,声母很相似,所以也能用26个字母的组合来表示。
Ⅲ 浅谈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的关系
这个问题还真的不是复一两句能回答的:制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5.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6.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7.英语多查化,汉语多重复。
8.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Ⅳ 英语作文 关于汉语和英语的区别
关于汉语与英语之比较的个人看法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comparison of personal views
Read the greatest invention of mankind - Chinese,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about other people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advanta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 would also like to talk about my views:
1, there is a diversity of everything to make up for their deficiencies, while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What language can not dominate the world. The existenc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ll about. We see the harmful effects of inbreeding it? Certainly do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language-based, supplemented by the other. However,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can not be ignored.
2 Unfortunately, since I do not think there is natural language, or else I'm going to carefully study the language of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world, to define a language standard is essential, and that certain countries will be too hot speculation. However, we should see this one thing: we are currently used in the layout of the computer keyboard is not the most reasonable, there is a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after the layout of the most reasonable, but did not spread to. The reason is that pre-emptive, so that people develop a habit of thinking, I would like to have nothing. Therefore, the Chinese people in urgent need of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port, so that really convinced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vigorously publicize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and consciously choose to learn Chinese.
3, has been, I have a question: Smart people do than the ancients? Some people say that some smart people over the ancients, because many of the invention is not aware of the ancients. It seems to me necessarily, not necessarily intelligent because you know how much knowledge, but how do you use, you deal with the methods and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Moreover, we can learn how all this accumulated knowledge? Some of the ancients smart, that they can learn all the knowledge at that time, and can form their own ideas. However, different people, learning a lot of knowledge, but not a clue out of the rationale for the final but lost its self. Therefore, people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thinker it is very difficult. We must study how to learn knowledge, what knowledge of science. The largest in their own ability to learn the premise that, at the same time find a way to maximize the learning of knowledge, can form their own way of thinking. I always feel that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re may be missing a lot of important things, and these things are necessary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hen we have to spend a lot of efforts to restore these things.
4,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admit that the focus of every era is different. After World War II, everyon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instrialization. The main concern today is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haps because this point of view of the language would also prefer the advantag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But the most basic things have not changed, and that is knowledge. People like to use the 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fac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using existing knowledge to solve the problem can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Because the technology has the time, but it certainly does not mean that the latest knowledge. Modern soldiers are not still under study, "The Art of War" it?
When we recognized the advantages of a language, there are bound to this type of language is based on new ideas all over the world when popular movements. This does not rule out some kind of language is modified.
Alas! I just wish to raise their own problems and ideas, may not represent a point of view, as long as I like the idea, and it has been maintained.
I finally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I think, therefore I am!
看过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汉语,同时比较了一下其它人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的优势。
我也在此谈一谈我的看法:
1、凡事都存在一个多样性,以弥补彼此的不足,同时能促进共同的发展进步。不可能哪种语言一统天下的。生物存在多样性,语言文化亦如此。大家不见近亲结婚的害处吗?当然不排除以某种语言为主,其它的为辅了。但汉语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2、可惜我自认为没有语言天赋,否则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各国语言了。随着当前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确定一种语言标准是势在必行的,一定会被各国炒得火热。但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件事:我们目前所用的计算机键盘的布局并不是最合理的,有一种经过数学计算最合理的布局,但没有流传开来。原因在于先下手为强,让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惯思维,想改都改不了。所以,汉语急需有人提出一个全面的研究报告,让别人确实信服,同时大力宣传汉语的优势,而自觉选择学习汉语。
3、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问:现代人一定比古人聪明吗?有人说现代人一定聪明过古人,因为现在的很多发明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依我看不一定,聪明不一定是因为你知道多少知识,而在于你如何运用,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效率,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又如何能学会这日积月累的所有知识呢?有些古人聪明,在于他们能学会当时的全部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但现代人不同,学了很多知识,但却理不出一个头绪出来,最后反而失去了自我。所以,现代人要出一个全面的思想家是很难的。我们必须要研究如何去学知识,学什么知识。在人自身最大的学习能力前提下,找到一种同时最大限度的学习知识,又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我总觉得,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遗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以后发展所必需的,到时我们又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还原这些东西。
4、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时代关注的重点都是不同的。二战后,大家关注的是工业化。现代人关注的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化。可能因为这一点,大家对各语言的优势看法也会偏向计算机的应用。但是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变,那就是知识。现代人喜欢用科技这个词,其实应该解释为用现有的知识所能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因为科技具有时间性,但它不代表就一定是最新的知识。现代的军人不是还在研究《孙子兵法》吗?
当我们公认某种语言的优势时,必然也是以该种语言为基础的新思想运动流行全世界的时候。这也不排除是改良的某种语言。
唉!我只是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而已,并不代表某种观点,只要我有这个想法就好了,并且一直保持下去。
我终于明白一句话:我思,故我在!
Ⅳ 英美文学论文题目是: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比如:
a.我还没有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
我这本书还没有看。
b.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有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墙上挂着一面锦旗。
c.仪仗队好威武啊!
好威武啊,仪仗队!
短语也可以改变语序,意思不变。比如:
a.方言调查——调查方言
b.又大又圆——又圆又大
c.很好——好得很
但更多的是意思发生了改变,比如:
a.内容丰富——丰富内容
b.后面的小孩——小孩的后面
c.好商量——商量好
d.语法传统——传统语法
意思不变,所以句式选择丰富多样,“一样话可以百样说”;意思变化,所
以汉语表达充满睿智,言外之意,随形而动,比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变与不变之间,就产生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4.注重意合。汉语注重意合,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语言中词与词、句
与句的组合经常是凭借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
(1946)中说“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是以
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当和尚。’”
在汉语口语中,许多词语可以省略。(1)当上下文和情景确定时,名词、代词可以省略。比如:
a.“高兴了吧?”
“是啊,谢谢啦!”
b.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
(2)有时,“是”、“有”、“在”这几个动词可以省略。比如:
a.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
b.老太太已经80岁了。
c.书啊,桌上呢。
(3)特别是意合法的使用,省略掉虚词。比如:
a.买不起别买。
b.没戴眼镜看不见。
c.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意合之后的语法形式不再具有所属语法单位的典型性。有的区别不大,比如
“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一个复句;有的区别
明显,比如“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省略掉了“是”,谓语从谓词性短语变成
了名词性短语;还有的就为语法的研究带来了困扰,比如“没戴眼镜看不见”
省略了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从形式上看是单句,从逻辑语义上看则是复句,于是
就造成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第二章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纠葛现象
一、语素和词素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中,有一个与英语“morpheme”概念大体相当的概念,这
个概念在建立之初被叫做“字”,后来随着国外语言学理论的译介,被叫做“词
素”或者“语素”。这两个术语均是对“morpheme”的汉译。探讨究竟是“语
素”还是“词素”,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术语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大家对这样一个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本身的范围和功能认识的不同,这对于进一步区分语素
和词是非常重要的。
“morpheme”一词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早被译作“形素”,后起译名
是“词素”;在“词素”流行的同时,“语素”这个名称出现了,朱德熙先生和
Ⅵ 求助,要写一篇与英语相关的论文(用中文写的),请问有什么好的题目可以选择啊
参考范文:
商务英语中文化与翻译
[摘 要] 商务英语是我国涉外活动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又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以及语言的基本知识之外,对文化,尤其是跨文化的熟知也是做好商务英语翻译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对商务英语的翻译进行深入分析,旨促进商务英语的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商务英语 跨文化 翻译
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商务交际中所使用的英语,但是商务交际不可能仅仅通过商务上的专有词汇或者是术语就能完成,而是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跨文化知识在商务英语交际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做好翻译。
一、对动物的认识与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对比关系离不开其内涵比较,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有的相同或相近,但有时则大相径庭。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但“金鸡”牌闹钟,“金鸡”牌鞋油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Shoeshine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再如,“龙”的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广为人知,所以“望子成龙”宜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切不可将“望您子成龙,女成凤”译为:Wish your son a dragon, your daughter a phoenix。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势必会使西方人误解,因此,有人主张把中国的“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的建议不无道理。
二、对颜色的认识与翻译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非常丰富,这在商务翻译中需要译者特别注意。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a red battle(血战 )、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西方文化中black是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如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在颜色方面,商务译者应首先明晰其在源语及译入语中是否具有特殊语用含义,之后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传达。又因商务策划,广告及语言宣传应具有企业形象代表性和形象持续性,因此在颜色应用及表述方面一着不慎将导致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三、对数字的认识与翻译
在商务翻译中,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字。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 等这些数字被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国家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要把three、six、thirteen用作商品的商标或者定为约会的日期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视为不吉数。再如尽管汉语与英语中4都是不好的象征,但汉语中是因其与“死” 谐音,而英语中 “four” 则代表粗俗,廉价。例如: Four-letter words 指的是粗俗的下流话。由此而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由four组合的另一习语是:Four-sale(廉价的啤酒;每品脱原来只卖四便士的啤酒)。一个很好的商务案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为表示出口到日本的高尔夫球价廉物美,而将其包装定为四球一套。岂不知,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华文明,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数字“四”同样代表“死亡”,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这家美国公司的高尔夫球在日本的销售情况大家便可想而知了。
四、结束语
商务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翻译时我们有必要研究两种语言中的相关文化因素,特别是其在译入国家的文化暗含。从事商务翻译时要注意以上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的传达正确商务信息,有力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陈 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4,第2期:P1~4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李天辰: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齐鲁学刊,2005,第2期:P16
相关文献:
[1]刘惠华:电子邮件语言的性质和文体[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2)
[2]李俊儒: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3]何光明: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写作[J].英语自学,2006(5)
[1]Hawkins,R. Second Language Syntax:a generative introction[M].Blackwell.
[2]Skehan,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UP,1998.
[3]王守元.评Krashen的习得——学习假说[J].外语学刊,1999,(4).
[4]周旭阳.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对教学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Mark, Ellis and John Christine.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02.
[2]Smith, F.. Understanding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e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 5th ed.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4.
[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和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2(2).
[4]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相关资料:
http://www.daixie.org.cn/yingyu/yuyanwenhua/825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247ad0100blfp.html
Ⅶ 想写一篇关于汉语和英语问候差异的论文,推荐几本书。求大神帮助
- 从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张群, 期刊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03期 -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张倩, 期刊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02期 - 汉英问候语对比 作者:吴玉花,张发祥,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禹淑英, 期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03期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作者:郑秋蕊, 期刊 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 第02期 -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王俊霞, 期刊-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2007年 第02期 - 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因素 作者:曹曼, 期刊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01期 - 英汉语价值趋向与交际文化差异 作者:陈红, 期刊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 第18期 - 浅谈"跨文化交际" 作者:吴本琴, 期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 第02期 - 正确运用形体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黄雷,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第07期 -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作者:谢洁华, 期刊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礼貌表达浅析 作者:王庆华,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 从交际礼俗规范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徐晓霞, 期刊-核心期刊 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 第04期 - 汉英社会习俗对比刍议 作者:彭俊芳, 期刊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 俄语礼貌语中问候语的使用 作者:何雪梅, 期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01期 - 英汉问候习语之比较研究 作者:熊琴,黄云婷, 期刊 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 第06期 -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宋晓艳, 期刊-核心期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 第12期 - 中西方习俗与语言教学探索 作者:徐文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1期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作者:左婷, 期刊 考试周刊2008年 第21期 - 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 作者:孔永红, 期刊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 第06期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