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英语的阅读完形有什么做题的技巧跟方法吗
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谈下经验。(本人第一次参加英语考试,就拿了满分)
初中回的阅读和完形填答空相对高中来说,相对简单。
对于阅读理解,我的建议是先阅读题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知道你要去寻找什么答案,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这样做是为了确保高效率答题。如果是先通读全文,等到你再看题目选项的话,你可能已经忘记了文章大意。
对于完形填空,首先花费1到2分钟时间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是哪种题材(是说明文,叙述文,还是议论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毫无疑问的选项,可以优先选择;对于不确定的选项,先用笔标记下,等通读上下文之后,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有些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首句可能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个一定要注意。段落一定是围绕中心句展开的;另外,记住:没有语法错误的以及说得通的选项不一定是正确的。心中时刻要有“最佳选项”这个意识。有些选项直到文章的最后一句才能知道正确答案,所以,心态永远不要急躁。
除此之外,背诵课文永远是英语考试获得高分的最好的捷径。如果你能把所学课文内容全部背诵下来,150分你至少可以拿到140分!
总之,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有方法可循的。英语更是不例外。用心+努力=高分
Ⅱ 中考 英语阅读c篇和阅读表达的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考必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一向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它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
关键词: 中考英语 阅读理解 解题策略
在中考英语中,阅读理解的比分占总分的40%以上,再加上完形填空占10%,及近年来很多省市中考的短文综合填空占10%(佛山的中考就由原来一个句子及中文提示填空提升到短文综合填空)。由此可看出阅读理解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笔者对于阅读理解的解题策略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把握中考英语阅读材料的体裁
中考阅读理解的文章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与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有意地阅读各种文体和体裁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图表、表格和广告类,如火车或飞机的时刻表、电视节目表、课表、活动日程表、各种情况的比例图、事物发展变化(增减)图、各类标志图、广告等实用类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中考阅读理解题和其他试题一样,都是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的。它所涉及的词汇与语法等都一般不会超出课本。
二、研究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考点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考查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询问的是段落(或短文)的主题、主题思想、标题或写作目的等。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Which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is passage about?
(3)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tries to tell us that__________.
(4)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考查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的能力。
此类题是针对文章的细节设计的,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in the passage?
(4)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is passage.
(5)From this passage we know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考查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确定某一特定的词或短语的准确含义,或者确定it,they,them等代词的确切指代。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The word “...” in the passage probably means__________.
(2)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passage refers to__________.
(3)The underlined word gulf in Para.3 most probably means__________.
(四)考查对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文章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目的主要提问方式有:
(1)Many visitors come to the writer’s city to__________.
(2)Western people usually use “cat” to refer to(指代)
“__________”.
(3)Tom’s mother bought him a clock,because__________.
(五)考查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判断。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1)We can guess the writer of the letter may be a__________.
(2)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
(3)Who are the intended readers of the passage?
(4)From the story we can guess____________________.
(5)When a fire happens,__________if you open the hot door.
(六)考查推断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主要提问方式有:
(1)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____________________.
(2)The writer writes this text to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writer believes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
(4)The author mainly tells us__________in the passage.
三、学会利用主题句理解英语阅读理解题
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理解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概括性强,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2)结构简单,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3)受它支撑,段落中其他的句子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该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在一篇短文或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的位置情况有三种:
(一)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
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的情况相当普遍。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大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例如(2008年中考题):
Tea bag drinking is most Westerns’ favorite way of drinking tea. Do you know how it came about?
The tea bag was invented in 1908 by Thomas Sullivan,an American tea seller.He was sending out free tea in silk(丝绸) bags for people to try.People put the bags together with the tea leaves into the cup and added hot water.The tea tasted good,and people thought it was easy to clean the cup.They were not happy when Sullivan started sending them loose(散的) tea again...
第一段即是主题句。这个句子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思:The history of tea bags。后面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明“Tea bags”的产生。
(二)主题句在段末或篇末。
用归纳法写文章时,往往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这种位于段末或篇末的主题句往往是对前面细节的归纳总结或者所得出的结论。例如(2008年徐州市中考题):
Reading is a good habit,but the problem is,there’s too much to read these days,and too little time to read every word of it.There are hundreds of skills to help you read more in less time.Here are two skills that I think are especially good.
这段文章开头肯定了阅读是个好习惯。第二句提出阅读时间的问题。于是,作者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段段末的这个句子“Here are two skills that I think are especially good.”就是主题句。
(三)无主题句。
有时,一篇文章里并没有明显的主题句。这时考生应该怎样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呢?其实这也不难。可以首先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意思,各段的中心意思往往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或者说是来说明一个问题的。这个中心或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
四、学会猜测阅读理解题中的生词词义
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考生必须掌握教材中所学所有的单词和词组,了解构词法知识,如熟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以及词语的合成和转化等,并且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要阅读需要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不仅可以复习学过的词汇,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尽管如此,在阅读中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生词或者熟词生义,在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猜测词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考生必须学会如何猜测词义。任何一个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据此,考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就是用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不熟悉的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如2008茂名市中考题)。
When I first studied English,I was told to say,“I am fine” when people say “How are you?” But in the US,I found that people say,“I am good” or “I’m tired”.
One day,someone greeted me with “What’s up?”It made me confused.I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smiled because I didn’t know what to say.
57.What does the word “confused” in the fourth paragraph mean in Chinese?
A.困惑 B.憧憬 C.悲痛 D.后悔
在这篇文章里,“confused”虽然是一个新单词,但紧接着后面就给出解释“I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smiled because I didn’t know what to say.”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就可判断出正确答案应为A。
(二)根据情景和逻辑进行判断(如2008年恩施中考题)。
A recent survey shows that in modern society,most people pick up practical goals,such as “earning money to buy a house and a car”,“to improve one’s life quality”,“finding a good job”.
73.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phrase “life quality” is__________.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事实,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选择现实的生活目标,例如“赚钱买房和买车,找好工作”,可以推出“to improve one’s life quality”意思是“提高生活质量”。
(三)根据同义词或反义词关系猜测词义(如2008年四川自贡市中考题)。
If you want to be a musician,you usually have to move to an area that has a lot of jobs,such as New York City.The cost of living in these areas is usually very high.The third disadvantage is that you can’t have a stable family life.Different jobs will take a musician to different places,so most musicians are unable to have a regular family.
63.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stable” mean in Chinese?
A.幸福的 B.稳定的 C.健康的
从后一句话说“Different jobs will take a musician to different places,so most musicians are unable to have a regular family.”,从句中的“different places”和“regular”所以可判断B为正确答案。
五、学会应对阅读理解中的细节题和推理题
(一)做细节事实题的方法。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细节和事实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容易一些。这些题目有两个共同特点:(1)凡属针对特定细节的考题,其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的若干句子,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2)干扰项往往是主体思想与细节混杂,正确答案细节和非正确答案的细节混杂,甚至真假混杂。因此,要做好阅读理解中的确定细节和事实的题目,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二要排除干扰项。
(二)做推理判断题的方法。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即把有关的文字作为已知部分,从中推断出未知部分。据以推断的有关文字可能是词或句子,也可能是若干句子,甚至是全文。中考英语试题中的推断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实推断
这种推断常常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细节,是比较简单的推断。进行这种推断,要先在文章中找出据以推断的有关文字,然后加以分析,尤其要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例如(2008年河南省中考题):
( )50.We can infer(推断)from the story that?__________.
A.The baby eagle lost his mother
B.The baby eagle fell down and died
C.The baby eagle could get food himself
D.The baby eagle was still angry with his mother
在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The baby eagle fell down,faster and faster.He looked up at his mum,“Why do you abandon me?”He looked down at the earth.The ground was much closer.Then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The air caught behind his arms and he began to fly!He wasn’t moving to the ground any more.Instead,his eyes were pointed up at the sun.
“You are flying! You can make it!”His mother smiled.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断:小鹰能飞翔,再也不会掉在地上,可以自己觅食了。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
2.指代推断
确定代词的含义和指代对象是阅读理解题常见的题目。要确定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关键在于对所在上下文的正确理解。另外,指代名词的指代词,其单复数形式与被指代的词一致,因此数的形式可作为识别指代对象的第一个辅助标志。
3.逻辑推断
这类题目往往是要求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背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推断出人物的态度或感觉。
4.对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的推断
这一类考题大都要求考生就作者对论述对象持什么样的态度做出推断,如作者对所陈述的观点是赞同、反对,还是犹豫不定,对记述或描写的人、物或事件是赞颂、同情、冷漠,还是厌恶。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不一定直接表述出来,而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进行这种推断时,考生既要依靠短文的主题思想作为推理的前提,又要注意作者的措辞,尤其是形容词一类的修饰语。
结语
要掌握以上策略,教师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断地强化训练和积累相关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Ⅲ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技巧与方法
我觉得就应该多练 多记一些单词
Ⅳ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下面的文学常识要记熟,对了,有字数限制没有议论文的。另外答题时要把握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现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中考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三、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六、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七、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八、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九、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Ⅳ 中考英语阅读技巧
【提升你的英语阅读技巧】 Raise your English reading skills/提升你的英语阅读技巧 (中英对照 )
当你必须要阅读英文时,你是否冒冷汗呢?刚开始阅读一篇文章夹杂著不认识的词汇是会有压迫感的,甚至对于非常有自信的读者也是一样。下面有五个有效的技巧可以帮助你的阅读成为很有收获的经验而非患得患失。
事前的准备
不要匆忙的就直接阅读。在你开始阅读前,先看一下标题及图片。这将给予你对于主题有很好的想法 , 并想想你已经得知的讯息。下一步,推测一下这篇文章在说什么,想想你要学什么,然后写下大概遇到的问题。为阅读自我准备是一种让你预测到下一页的方式。
第一次的接触
现在你已经对于主题有一般的了解,你可以开始你的阅读了。开始后就不要停止阅读全篇文章。你目前不需要担心细节, 刚开始的时候,你应该试著抓到主旨在说什么, 这就是skimming。当你阅读完全部文章后,想想看你理解并且记住了多少。
详细的阅读
还记得你先前写下的那些问题吗?现在正是寻找答案的时候了。请再阅读一下文章,但是这一次需要慢一点及小心一点了。寻找一下跟你的问题有关的任何词汇或句子。这就是scanning。如果你看到任何东西你认为有兴趣或是重要的,那就用笔注记起来。一旦你完成了,你对于文章应该更了解。
词汇、词汇、词汇!
你不需要了解每一个词汇来了解文章在说什么。找出你不知道的关键字或句子然后试著写下来。但是请不要现在就拿起字典来!试著利用文章上下文来猜词汇。在你已经猜过之后,那就拿起字典来查看你到底猜对程度多少。你一定会感到莫名的惊喜的!
最后的阅读
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更清楚这篇文章在说什么了。再阅读一次。你现在可以专注任何陌生的文法架构或句子型态上。当你完成一切动作后,坐下来想一想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现在再看看其实没有那么难嘛,不是吗?
Do you break out into a sweat when you have to read in English? Staring at a page full of unfamiliar words can be overwhelming, even for the most confident of readers. Here are five useful tips that can help make reading a rewarding experience rather than a dreaded chore.
Be prepared
Never rush straight into reading. Before you begin, look at the title and any pictures. This will give you a good idea of the topic. Think about what you already know. Next, predict what the reading will be about.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learn and write down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Preparing yourself for the reading in this way will get you started before the first page is even turned.
At first sight
Now that you've go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opic, you can begin. Read the entire text over once without stopping. Don't worry about the details just yet. In the beginning, all you should be trying to do is get a feeling for the main idea. This is called skimming. When you're done, think about how much you've understood and remembered.
It's all in the details
Remember those questions you wrote down before? Now it's time to find the answers. Read the text again, but this time, read it slowly and carefully. Look for any words or phrases that relate to your questions. This is called scanning. If you come across anything else that's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underline that too. Once you're finished, you should have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Words, words, words!
You don't have to understand every single word to understand the text. Pick out key words or phrases you don't know and write them down. But don't reach for the dictionary just yet! Try to guess the word's meaning from context - the words or phrases around it. After you've taken a guess, go ahead and use the dictionary to see how close you were. You might be pleasantly surprised!
Final reading
By this time, you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text. Read it one more time. You can now focus on any unusual grammar structures or sentence styles. When you've finished, sit back and think about everything you've just learned. That wasn't so difficult, was it?
Ⅵ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