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引言
近年来,绘本阅读教学在小学悄然兴起,让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阅读绘本时更多的是关注意义,而不是生词、语法,语言的学习融于阅读之中,成为自然发生的事情。然而,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师担心学生英语水平有限,所以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阅读内容的理解展开,基本没有让学生就所读内容展开讨论的活动,更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对所读内容的不同理解。小学生虽然英语水平有限,但不代表其思维能力弱,而且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学习语言,还应能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看法去分析问题,对看到、听到、读到的事情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Facione,1990),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是好奇的,能不断地质疑,思想开放、灵活;能合理、公正地作出评估,审慎地作出判断,乐于重新思考,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能有条理地处理复杂问题,用心寻找相关信息,合理选择评价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寻求学科和探究环境所允许的精确结果(彼得·费希万等,2009)。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能够比较全面地思考问题或看待某件事情,对自己的判断或结论能够提供充足的理由(Roche,2015)。
二、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多人都认为批判性思维在小学阶段是无法培养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杜威(1990)指出,学校必须为孩子做的事就是关注他们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在杜威看来,思维决定着人们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在儿童非常小的年龄时培养他们思维的习惯与品质非常重要。在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兴起了培养批判意识的教学尝试与改革;到了60年代,美国教育界更兴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批判性思维的运动,提倡在大、中、小学的课程大纲中开设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精神(方展画、吴岩,2005)。杜威的学生马修·李普曼认同这一观点,他同样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在其所有能力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关键(方展画、吴岩,2005)。李普曼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上仍是没有很大的进展,这是因为在他们过去的教育中没有能够完成批判性思维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理性思维能力。儿童天生就有思考的能力,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孩子思考以及进行批判,不断地深化理解,而非老师主导课堂,以老师所说为对(罗兴刚、刘鹤丹,2012)。儿童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对话关系,对话是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得以显现的外在形式,在对话中没有确定的答案,通过交流儿童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获得思维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本身就强调交流与对话,语言是用来传递思想的,因此如何给学生创造表达观点、修正观点、获得思维发展的机会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三、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及策略
低层次思维多体现在跟读、背诵、复述类活动中,而高层次思维是体现在比较、反思、分析、推理类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加强高层次思维的培养,学生就能逐渐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途径。所谓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解释意义和评价两个层面。批判性阅读就是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读者需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Pirozzi,2003)。批判性阅读也指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读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价值进行判断并作出评价的一种阅读活动,一般包含理解文本、评价文本和作出反应三个步骤(何强生、刘晓莉,2003)。批判性阅读不是读者对文本进行粗略浏览,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其中内容的阅读方式,而是对作者的观点、倾向、假设进行分析、整合和评析(范莉,2008)。
可见,批判性阅读对读者的要求是能够在理解所读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分析与评价,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层次是对文本本身的处理,即理解大意,读者的主要目标是努力抓住文本的主旨大意,基于文本信息建立立体的网状关系图。第二层次要求读者能够跳出文本,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推断言外之意。第三层次是回归文本,就文本结构、写作方式、作者意图、作者观点等展开分析,并提出质疑或作出合理评价。读者在这些活动中与文本进行了充分对话,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获得思维能力训练。
四、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1. 理解文本大意(即“意”)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利用合适的文本发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可视化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梳理自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也可以让教师迅速看清楚学生的思维及推理过程。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理解出现问题,就可以立即给予帮助。以下以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文本为例说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文本内容如下:
Big cats catch and eat other animals. Tigers, lions and leopards are big cats. They all like to catch animals at night. Leopards are good tree climbers, but tigers are not. In a lion family, mother lions catch animals, but father lions sleep a lot.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科普类短文,文本短且没有太多生词,学生似乎不会出现理解问题。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常淼淼老师在她的课上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授课方式。在读前预测活动后,常老师让学生先自己读这篇文章,之后分组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给全班展示与解说。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常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对于“Leopards are good tree climbers, but tigers are not.”这句话的理解有偏差,学生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虎不会爬树,而事实上老虎也会爬树,只是没有豹那么灵活、敏捷。如果没有思维导图呈现出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能就无法发现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可以实现批判性思维中的“阐释”任务。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
2. 推断言外之意(即“绎”)
批判性思维中的推理能力可以由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培养。比如,针对下面这篇短文:
Yesterday I saw the palgish flester gollining begrunt the bruck. He seemed very chanderbil, so I did not jorter him, just deapled to him quistly. Perhaps later he will besand cander, and I will be able to raengel to him.
教师的典型问题为:
(1) What was the flester doing? And where?
(2) Why did the writer decide not to jorter him?
(3) What did she hope would happen later?
由于文本本身采用了不少英语中并不存在的“假词”,读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读懂,但读者会发现自己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例如:
(1) The flester was gollining begrunt the bruck.
(2) Because the flester seemed very chanderbil.
(3) She hoped later he would besand cander and she would be able to raengel to him.
显然,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是这篇短文的原文:
Yesterday I saw the new patient hurrying along the corridor. He seemed very upset, so I did not follow him, just called to him gently. Perhaps later he will feel better,and I will be able to talk to him.
我们再来看三个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she said when she called to him?
(2) What might the job of the writer be?
(3) Why do you think she wants to talk to the patient?
这一次读者虽读懂了文本的意思,但会发现这三个问题并不好回答,需要利用文本已有信息进行有效推理。比如,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读者需要理解文中的病人情绪不好,那么打招呼该如何说?说什么?什么事情需要等到病人感觉好点时才能谈?第二个问题则需要读者根据病人以及作者想跟病人谈话的内容得出作者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护士。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使本来非常简单的文本也有了阅读的深度和味道。
3. 提出问题(即“疑”)
提出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内容。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不能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主动、积极地思考,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Roche,2015)。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生可以通过问题挑战作者,或向教师和同学提出理解文本的新的角度。以下六大类问题(Paul,1993)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向学生层层追问,学生也可以藉由这些问题反思并逐渐理清自己的观点。
(1)澄清或说明自己观点的问题
•What do you mean?
•What is your main point?
•Why do you say that?
(2)探讨关于假设的问题
•What are you assuming? Why do you think so?
•How do you justify your assumption?
•Is that always the case? Why do you think the assumption holds here?
(3)挖掘原因和证据的问题
•How do you know?
•Why do you think that is true?
•Are these reasons enough?
•Is there a reason to doubt that evidence?
(4)探讨观点和角度的问题
•How would other groups/types of people respond? Why? What would influence them?
•What would someone who disagrees say?
(5)探讨启示和结果的问题
•If that happened, what else would happen as a result? Why?
•What effect would that have?
•What is an alternative?
(6)关于老师提问的问题
•Is this question clear? Do we understand it?
•Is this question easy or hard to answer? Why?
•Does this question ask us to evaluate something? What?
教师利用这些问题挑战学生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缜密的过程。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给学生机会去质疑所读内容。比如,“你认为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样的问题能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观点:《灰姑娘》的故事不合理的地方可能是到12点其它东西都变回去了,为何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龟兔赛跑》的故事不合理的地方可能就是兔子并不是每次比赛都会睡觉,那么乌龟就不是每次都有赢的机会,因此“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打败对手”的说法就不是真理。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学生就可以对故事的合理性或内容的权威性提出质疑。
4. 展开讨论(即“议”)
除了理解所读内容的大意并对细节进行推敲、理解言外之意以外,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分析写作意图或手法、评价观点或所读内容等更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训练内容。教师需要通过组织讨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北师大实验小学的许祎玮老师在一节题为Ant's Bug Adventure(Burchett & Vogler,2012)的课例中,有效地将讨论融入整个故事教学中。许老师采用讲故事的手法,每讲到有悬念的地方都会停下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将学生的想法与故事相比较,以此评价故事的情节。例如,当讲到Ant由于爸爸和别人聊天自己感到很无聊时,请学生讨论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学生给出了诸如读书、听音乐、踢球等建议之后,许老师才将故事中Ant选择去树洞里探险的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贸然进入树洞是否合适,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等。学生思维活跃,分析出当Ant变小之后,在树洞中可能会遇到比自己大的虫子,也可能被里面的气体熏死等有意思的情节。而后,当讲到Ant被一只大虫追赶时,许老师再次停下,组织学生讨论Ant可能做的事情或采取的措施。当全部故事讲完之后,许老师还让学生讨论对Ant这次探险之旅的看法。教师通过一次次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Ant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引导学生对Ant的冒险精神给予了全面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得到极大挑战,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最终使其能反思性、创造性地进行自主阅读。纵观国内外研究,批判性思维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对小学阶段的启蒙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提出意、绎、疑、议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推理、分析、思考、探索、讨论和分享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蒙与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抓住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与本质,以问题和活动设计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标,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给他们创造参与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思维活动。
㈡ 如何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创设轻松自由的英语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焦虑心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与教师想要的标准答案不同,产生一些紧张、畏惧、焦虑与退缩的心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师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的自主思考留下时间与空间,对学生的想法采取包容的态度,学生就会减少这种心理负担。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轻松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引导学生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达到一致的地步,忽视学生内心对这些观点的看法与态度,忽视学生内心的疑问,教学环节基本上不存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这一内容。除了在教学环节缺乏批判性阅读之外,教师甚至会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采取压制的态度,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在这种长期压抑的阅读学习之下,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阅读教学中就会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质疑。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二、引导学生形成学会质疑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首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想法直接影响着读者,读者要试图接受它。其次,读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读者既可以赞成作者的观点,又可以反对作者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是重视作者对读者的影响,而忽视读者对作者的反馈。即使读者有自己的想法与质疑也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模式之内,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的潜能,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这种潜能,并不断使其发展下去。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学会通过激疑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激疑,引导学生快速地发现一些疑点,进而思考与探究,多角度、深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提出问题,形成学会质疑的良好习惯。(2)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质疑的方法给予指导,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保证质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批判性阅读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时候,需要认识到批判性阅读的真正内涵,批判性阅读是对作者观点的一种质疑,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批评。批判性阅读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机制选择。因此,在教学中,并不只是一味地批评与质疑。首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判断,积极地保留,消极地批判。同时,阅读教学中的批判要科学、合理。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促使批判性阅读更加的科学合理,
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势在
必行。一线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观点,不断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要打破原有的局面,以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其思维结构为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探究表层意义上,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次意义,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发现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从多角度考察合理性以及检验在更大背景中的适用性等复杂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㈢ 如何在读英文时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分析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旨在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以有依据的判断为目标,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确定事物真正的价值或优点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维让人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或习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议论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质材料,但高中英语教材却比较缺乏适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语篇。以人教版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一至五为例,25篇主课文中包括15篇记叙文和7篇说明文,其余3篇为对话,缺少议论文体裁。因此,备课团队选取了199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阅读理解C篇作为此次培训会的教学材料(见附录)。
该材料的文体为议论文。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文章结构清晰,论点、论据以及结论明确。文章以反问句开头,表明作者的观点——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是对动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别以动物园声称关心和拯救濒危动物的陈述开始,然后作者通过事实、例证、研究发现以及数据驳斥动物园的说法,最后得出结论——人们不应再支持动物园,而应该支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组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使用了很好的论证技巧,如使用研究发现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论据不够客观,语言表述过于绝对,某些言辞明显有夸大其词之嫌。该语篇适合培养学生辩证地、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该材料经过整合改编后全文总长231词,一些生词,如zoochosis,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意思,词汇难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长难句,如文章开头的反问句等。考虑到本篇阅读材料结构清晰这一特点,在学习方式上备课团队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记录关键信息、自主构建文章形式图式和小组合作分享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探究、体验,与文本对话,丰富自我,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鉴赏课文。在阅读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使课堂呈现思维的多元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学生分析
文本话题为动物园和动物保护,学生对此话题熟悉,基本都有去动物园的经历和相关经验。同时,高中学生已基本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判断与看法,因此从背景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能力上能够与作者的思维进行碰撞,甚至产生冲突,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教育契机。由于本次观摩活动是借班上课,可供选择的授课对象为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最后备课团队选择了高二年级的学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来源于高考题,适合对象是高三学生,经过整合处理后从词汇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适合高二学生。其次,高二学生的阅读量和视野均较为开阔,他们通常会通过电视、纪录片、阅读材料和报刊了解一些有关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的情况。第三,高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广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他们有更好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具有个人意义的判断。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备课团队将本节课定位为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的阅读课,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通过快速阅读识别并理解作者反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态度和观点;通过细读获取并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及结论,并用关键词进行记录,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逻辑关系,并进行阐释。
(2)能通过批判性阅读来评价作者的论据、观点以及结论,调整和丰富个人观点,并进行分享与表达。
4.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节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培训会的课例,应该在模式上有所突破,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① 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对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阅读课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做积极的阅读者。教师引导学生对任何可能形成结论的陈述提出合理的质疑,寻找有力的证据,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批判性思考之中:从识别文章的主要观点,到获取支持观点的证据,再到最终找到作者的结论,教师一直鼓励学生思考,与文本互动。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不断对自己提问:文章内容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阐述什么观点?作者给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这些理由说服了?我的依据又是什么?我自己又得出什么结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
在这一系列的质疑、碰撞、调整的互动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了整节阅读课,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
② 关注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要求英语教学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更关注结果,忽视阅读体验过程,而且对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课上采用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阅读活动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本篇阅读文章的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理解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信息输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安静阅读,以记笔记的形式获取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证过程以及结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体会了作者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了自己对动物园圈养动物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最后个人观点的形成和表达作铺垫。整节课是一个丰富和表达个人真实思想的过程。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理清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线后,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①激活图式,形成阅读期待。学生通过观看动物在自然环境和在动物园里的两种不同状态,激活有关动物园及动物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形成想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观点的期待。
②建立语篇图式,深化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识别并归纳作者的观点、论据以及结论,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记录关键词和绘制不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语篇的逻辑关系,将语篇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图像信息,从而整体感知语篇的内在语义关系,推动深层理解,同时建立起议论文的形式图式。
③丰富图式,构建个人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修正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次进行批判性阅读,结合个人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表达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以及对作者论据的客观评价,形成个人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3)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本篇阅读材料无论从词汇量上还是从句式结构的复杂程度上都有点偏难。因此,备课团队对阅读材料作了以下调整:
① 文本生词的处理
由于是高考阅读文章,文中一些词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生词,而且上下文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线索帮助学生猜出词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中对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词标注了中文释义。
② 复杂句式的处理
教师在前期教学中发现,在识别和归纳作者的论据时,很少有学生会提及圈养动物的效果。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学生对这一点避而不谈。由于本节课主要是思维训练课,教师不愿意打断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故不涉及过多的长难句讲解。于是备课团队经过与外教讨论,将该句调整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处理
由于本次课例的时间为35分钟,在一节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课上,若要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同时,自主阅读并记录关键信息的学习方式更增加了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备课团队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应该从原文第三、四段中删去一段。最终我们选择删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关圈养繁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1.教师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猎豹自由奔跑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猎豹的速度。第二段是关在动物园里的美洲豹来回踱步的视频,学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学生观看第一段视频后,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来,学生观看第二段视频。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cages.
2.学生简单表达个人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看法。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点。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激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关于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两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区别,更让学生在为野生动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动的同时,为圈养动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后教师的“寥寥数语引领学生入境,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 (注:摘录自比赛现场外专委的微信互动平台中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评价,以下简称“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各方观点,经过分析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将学生的观点分类记录在黑板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输出环节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备。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回答问题: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该问题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后教师追问: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学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师又问: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学生没有迅速定位关键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第一段,之后继续提问: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学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师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这个句式被用来表达强烈的质疑。接下来教师追问: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学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文章,并检测自己的推断。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动物园方与作者持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识别作者的观点(Cottrell,2011),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作者的观点。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一个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问句。本句话是文章中的一个长难句,首先这个句式学生比较陌生,另外该句还包括一个宾语从句和一个插入语。但这句话是作者观点的出处,如果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那么就会影响后面的阅读,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此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这个句子,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这个特殊疑问句式表达的强烈质疑。
教师通过追问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学生不需要马上回答这个问题,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观点,还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可以质疑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学生细读文章,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以下信息:作者的观点、动物园的说法、作者驳斥动物园说法的论据以及作者的结论。
教师提醒学生记笔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上信息以思维导图、表格或流程图(见下图)等形式组织起来。
https://..com/question/500703689023227964.html
㈣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批判性思维很好,但国内很少在英语教育中运用,期待改革
㈤ 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英语是一门用来与外国人交流的语言工具,学好这门通用的国际外语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中与他人很好的交流。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学一般会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实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初中英语教学概述
1.初中英语阅读合理引用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所有的事物都会持有一种反抗性心理,这无疑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而且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受到视野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急需引入批判性思维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就批判阅读而言,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所决定的进行的一系列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界定是“对于某种事物,想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不管是以哪种角度对批判性思维作以界定,可以知道的是批判性思维对于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批判性阅读主要是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性格,将其身上的优点与特张不断发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利用英语阅读短文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精读英语短文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阅读由于管理制度以及学生自身的人为原因造成了英语阅读能力的普遍偏低,而且初中英语教师缺少对英语教学的深入研究,阅读模式缺乏多样性。另外,教师的自觉性缺失,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投入较少,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依然沿用传统的口述式教学,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无法适应教材。有些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缩减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在阅读课堂上没有实时的为学生进行答疑,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后,就让学生自由复习,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突出。同时,教师往往会把英语阅读课转变成知识点的讲解,虽然学生会额外得到一些零碎的知识点,但是当真正的遇到一篇英语阅读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阅读短文中出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非常零碎,没有整体的感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生词的讲解,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
二、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创设批判性思维教学情景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主动锻炼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短文,能够有目标的为学生设计合适的问题,合理应用教材。教材中Prereading就是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之后来预测文章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内容,而Scanning就是需要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子,通过深入阅读理解主旨句来通晓整篇文章,在Skimming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陈年的问题。对于问题回答的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结合当前的学习状况,为其制定合适的学习任务,保障能够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流程与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的阅读短文,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良好的激发。主要的步骤如下:学生提出质疑、教师选择疑难点、师生共同探讨、教师答疑。随着这样详细的步骤来进行阅读短文,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断思考、由简到繁,从浅入深,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将稳步提升。
2.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可以较好的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现在的初中英语教材而言,内容相当丰富,题材形式多元化,有文学艺术的题材,有科技创兴的题材,也有日常生活的教学题材。教师在讲解阅读的时候,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并从网络上收集相关的上课题材,为学生讲述关于本课题的精彩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授课环节中,不能千篇一律的以一种教学方式来讲解,要不断转换教学方式,采用新颖且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同的题材要设计不同地阅读教学,不能够死扣一些“字、词、句”,结合文章的内容衍射出更加有趣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关于季节的英语阅读短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将汉语与英语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融会贯通,思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不断获取信息,在脑海中思索,主动去构建知识框架结构,从而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总结
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引进批判性阅读教学,针对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题材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创设批判性教学情景,逐步提高中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㈥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1.教学内容分析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旨在作出准确的判断,是以有依据的判断为目标,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确定事物真正的价值或优点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维让人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或习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议论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质材料,但高中英语教材却比较缺乏适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议论文语篇。以人教版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一至五为例,25篇主课文中包括15篇记叙文和7篇说明文,其余3篇为对话,缺少议论文体裁。因此,备课团队选取了199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阅读理解C篇作为此次培训会的教学材料(见附录)。
该材料的文体为议论文。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文章结构清晰,论点、论据以及结论明确。文章以反问句开头,表明作者的观点——把动物关在笼子里是对动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别以动物园声称关心和拯救濒危动物的陈述开始,然后作者通过事实、例证、研究发现以及数据驳斥动物园的说法,最后得出结论——人们不应再支持动物园,而应该支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组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使用了很好的论证技巧,如使用研究发现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论据不够客观,语言表述过于绝对,某些言辞明显有夸大其词之嫌。该语篇适合培养学生辩证地、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该材料经过整合改编后全文总长231词,一些生词,如zoochosis,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意思,词汇难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长难句,如文章开头的反问句等。考虑到本篇阅读材料结构清晰这一特点,在学习方式上备课团队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记录关键信息、自主构建文章形式图式和小组合作分享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探究、体验,与文本对话,丰富自我,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鉴赏课文。在阅读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使课堂呈现思维的多元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学生分析
文本话题为动物园和动物保护,学生对此话题熟悉,基本都有去动物园的经历和相关经验。同时,高中学生已基本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判断与看法,因此从背景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能力上能够与作者的思维进行碰撞,甚至产生冲突,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教育契机。由于本次观摩活动是借班上课,可供选择的授课对象为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最后备课团队选择了高二年级的学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来源于高考题,适合对象是高三学生,经过整合处理后从词汇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适合高二学生。其次,高二学生的阅读量和视野均较为开阔,他们通常会通过电视、纪录片、阅读材料和报刊了解一些有关野生动物和圈养动物的情况。第三,高二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广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他们有更好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具有个人意义的判断。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备课团队将本节课定位为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的阅读课,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通过快速阅读识别并理解作者反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态度和观点;通过细读获取并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及结论,并用关键词进行记录,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逻辑关系,并进行阐释。
(2)能通过批判性阅读来评价作者的论据、观点以及结论,调整和丰富个人观点,并进行分享与表达。
4.教学设计思路
(1)备课思维过程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节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培训会的课例,应该在模式上有所突破,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① 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在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对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阅读课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做积极的阅读者。教师引导学生对任何可能形成结论的陈述提出合理的质疑,寻找有力的证据,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批判性思考之中:从识别文章的主要观点,到获取支持观点的证据,再到最终找到作者的结论,教师一直鼓励学生思考,与文本互动。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不断对自己提问:文章内容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阐述什么观点?作者给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这些理由说服了?我的依据又是什么?我自己又得出什么结论?我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
在这一系列的质疑、碰撞、调整的互动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了整节阅读课,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
② 关注具有个人意义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要求英语教学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更关注结果,忽视阅读体验过程,而且对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够。
备课团队决定在本节课上采用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阅读活动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本篇阅读文章的中心话题为是否应该支持动物园圈养动物。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理解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信息输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安静阅读,以记笔记的形式获取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观点、论证过程以及结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体会了作者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了自己对动物园圈养动物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最后个人观点的形成和表达作铺垫。整节课是一个丰富和表达个人真实思想的过程。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理清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线后,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①激活图式,形成阅读期待。学生通过观看动物在自然环境和在动物园里的两种不同状态,激活有关动物园及动物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形成想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观点的期待。
②建立语篇图式,深化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识别并归纳作者的观点、论据以及结论,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记录关键词和绘制不同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语篇的逻辑关系,将语篇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图像信息,从而整体感知语篇的内在语义关系,推动深层理解,同时建立起议论文的形式图式。
③丰富图式,构建个人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修正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次进行批判性阅读,结合个人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表达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以及对作者论据的客观评价,形成个人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3)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本篇阅读材料无论从词汇量上还是从句式结构的复杂程度上都有点偏难。因此,备课团队对阅读材料作了以下调整:
① 文本生词的处理
由于是高考阅读文章,文中一些词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生词,而且上下文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线索帮助学生猜出词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材料中对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词标注了中文释义。
② 复杂句式的处理
教师在前期教学中发现,在识别和归纳作者的论据时,很少有学生会提及圈养动物的效果。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学生对这一点避而不谈。由于本节课主要是思维训练课,教师不愿意打断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故不涉及过多的长难句讲解。于是备课团队经过与外教讨论,将该句调整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处理
由于本次课例的时间为35分钟,在一节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课上,若要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同时,自主阅读并记录关键信息的学习方式更增加了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备课团队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应该从原文第三、四段中删去一段。最终我们选择删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关圈养繁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1.教师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猎豹自由奔跑的视频,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猎豹的速度。第二段是关在动物园里的美洲豹来回踱步的视频,学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学生观看第一段视频后,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来,学生观看第二段视频。教师提问: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学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师继续追问:Where does it live? 学生答:In cages.
2.学生简单表达个人对动物园圈养动物的看法。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点。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激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关于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两段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野生动物与圈养动物的区别,更让学生在为野生动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动的同时,为圈养动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后教师的“寥寥数语引领学生入境,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 (注:摘录自比赛现场外专委的微信互动平台中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评价,以下简称“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各方观点,经过分析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将学生的观点分类记录在黑板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为输出环节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备。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回答问题: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该问题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后教师追问: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学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师又问: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学生没有迅速定位关键信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大声朗读第一段,之后继续提问: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学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师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这个句式被用来表达强烈的质疑。接下来教师追问: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学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文章,并检测自己的推断。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动物园方与作者持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识别作者的观点(Cottrell,2011),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作者的观点。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一个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问句。本句话是文章中的一个长难句,首先这个句式学生比较陌生,另外该句还包括一个宾语从句和一个插入语。但这句话是作者观点的出处,如果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那么就会影响后面的阅读,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此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这个句子,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这个特殊疑问句式表达的强烈质疑。
教师通过追问第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学生不需要马上回答这个问题,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观点,还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可以质疑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学生细读文章,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以下信息:作者的观点、动物园的说法、作者驳斥动物园说法的论据以及作者的结论。
教师提醒学生记笔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上信息以思维导图、表格或流程图(见下图)等形式组织起来。
㈦ 为什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唯上,不唯书,只专唯实;实践是检属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的人才能做到。不只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在一切教学中,教师都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联系实际,不学以致用,只应付考试(只是貌似有用)的教学,都是在浪费时间,培养庸才。
㈧ 如何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下复面几个方面利用元认知来制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1、项目开始阶段:先让学生在身边结合图书或网上查找到室内绿色植物的品种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各种绿色植物的特点,各种植物的作用等。
2、项目进行阶段:再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调查说明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室内绿色植物并说明其原因,各个小组长制作成ppt和图表的形式,对各种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图片展示,同时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的筛选。通过这个调查记录的过程,以大力地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3、项目结束阶段:学生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批判性地选取,学生们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小组互动交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最后能够总结学生各自所喜欢的室内绿色植物的充分的缘由,最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监控能力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