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想要了解英美文化,请问什么书籍适合推荐
作为一名曾经的英专抄学生,我也许能说出一串欧洲文化入门,英美概况之类的书名。不能说教科书没用,但它只是给了一个框架,一些名词,对真正的西方文化的精神似乎没有体现。
我读书不多,一推荐林达夫妇的看美国系列,另一个是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文冤阁大学士推荐过一套外研社的书,名字叫人文传统,讲的比较透彻。
文学方面,常耀信的《漫话英美文学》比纯粹的文学史有点意思,可以看看。
Ⅱ 学习英语,想了解英美文化,有什么可以看的书籍吗谢谢啦.
我觉得 你看一些西方的现代生活片(电影或者电视剧会好一些)
书,我建议你从希腊神话开始看 (起源很重要)
Ⅲ 英语论文,英美文化(中文的哈,不是英文的)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
提高。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
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
高文化素质。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
提高。”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
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
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
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
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
心。)“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
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
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
帮助。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
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
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
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
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
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
《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
2000 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
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
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
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
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
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
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
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兹堡(P it t sb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等美国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 我们就很熟悉
有关的背景, 学习英语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86 页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译
成汉语是“全国橄榄球联盟橄榄球连赛: 巨人队迎战印第安人队, 上午10 点(二频道) ;
公羊队迎战加里福尼亚淘金者队, 下午1 点(二频道) ”。“foo tball”美国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榄球; 北美早期移民称美洲印第安人为“red- sk in”, 因为印第安人肤色发红。但
望文生义, 把“49ers”理解为“有49 个球员的球队”, 那就错了。其实, 49ers 与美国历史有
关: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亚州的San F rancisco 发现了金矿,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1849
年美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的人蜂拥而至, 这批“淘金族”人们称之为49ers, 我们中国
人把San F rancisco 译为“旧金山”, 也与此地发现金矿有关。
不仅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 生活习俗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
请一位妇女在巴黎的一家豪华饭店吃饭: 这位妇女点了几个名菜, 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
没有学会对妇女说半个不字, 结果自己点了个最便宜的羊排, 心里还嘀咕着该如何付帐,
甚至准备押上手表。也许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饭, 干吗这位年轻人只是吃着自己点
的小得可怜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肴呢? 其实, 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点的菜, 不与他人分享。而我们中国人习惯“聚餐制”, 同一个菜肴大家
品尝, 对色、香、味各抒己见。课文中的这个年轻人固然可推托自己爱吃肉而少花几个钱,
但看着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长着洁白整齐的大牙齿, 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的) 吃着鲑鱼、鱼子酱
和芦笋, 喝着香槟酒侃侃而谈的妇女, 口水只好往肚里咽了。而“大牙齿之多已超过了实际
需要”往往又会使西方人联想到贪婪噬血的鲨鱼。
从广义上讲, 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过去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研究
的项目, 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汽
车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国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上
班、购物、国内旅游几乎总是乘家用车。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产量的30%。难怪在《大学英语》中涉及美国现代生活的文章,“汽车文化”的痕迹比
比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汽车, 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第一册第
四单元《关上电视机: 清静一小时》作者要说: 假如摆脱电视机的束缚, (下转第63 页)
第3 期 周 强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49·
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问题不是孤立的, 影响因素是
多种多样的,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决定了的。只有在系统观点指导下, 才能整体把
握, 摸清原委, 体察相关因素, 抓住问题本质, 确定并实践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 综合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研讨中, 要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流派、理论或
学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统而论之, 似乎每种理论学说都不无其独到之
处。但是, 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能解释说明一切或绝大部分有关的现实问题, 并能不招致
其它观点的驳难与攻讦。事实上, 我们不能奢求任何—种理论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对一切。我们只有在对各个理论学说在理性上与现实中进行细致的分析、比
较、检验之后, 吸取各种学说的哪伯是一点点的长处、正确的东西, 或者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部分, 不是简单地堆积一处, 而是把围绕有关课题的所有问题碎片和正确的理论观点, 经
过合理的加工处理, 高度综合起来, 形成合乎逻辑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新的思想脱胎
于奠基于已有的思想, 但应高于这一基础, 它应是原有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新的综
合意味着新的创造, 意味着更能适合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 实践的观点。理论毕竟是抽象的,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虽然它可能确确实实
地来源于实际, 但在由实际上升到或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 还存在某种主观歪曲的可能
性。况且就“实际”来说, 既可是对统计意义、普遍意义上的具体事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也
可能是对个别事例、特殊现象的说明和抽象。尤其在学习理论中, 有的理论来自于对动物
的实验观察, 有的理论来自人的实验室行为, 整体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学习行为的系统观
察、概括、总结。因此, 光有理论抽象还不够,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 还须密切联系学教实际,
得到真正适合于人的一般学习行为的具体结论。对于一般学习理论的应用, 则须考虑到个
别对象的具体特点, 做具体分析。学习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准和归宿。
第四, 发展的观点。由于发展是教学或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对待学习理
论, 就须有发展的观点。发展性应作为一个条件, 来参与衡量各种学习理论的价值。不论
是在抽象的学习理论中, 还是在具体的学习实际中, 或在教学体系的心理、知识、技能方
面, 只有把发展性的观点建立起来,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把握和应用, 才能更适合实践的需
要。
第五, 历史的观点。对各派理论、各种学说, 要从其历史渊源、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及
实践基础上加以考察, 实践的观点应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能够明晰一种观点、一种
思想的来龙去脉, 能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它, 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
把握它。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或历史根源的,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无视其本来面目而迷惑于其外表和形式。同时, 不仅看一种理论发展的过去, 更要
看它的现在, 看它在学习或教学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还要看它的未来, 其发展的可能、趋
势, 以及应用实践的新的倾向。
( 上接第49 页)“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们会合
家驱车去看日落, 或许会全家一起去散步(还记得自己长有双脚吗?) , 以新奇的目光观察
住处周围地区”的原因了。对于批评美国人车坐得太多以至连自己有双脚都忘记了, 也就
体会得更深了。
总之, 学习外国语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学
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 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20 世纪之末所制
定的英语教学大纲给我们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
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拓宽视野,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这是我们应当遵
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Ⅳ 如何学习英美文化
提供几种参考建议:
1. 有条件出国,这是最佳选择
2.观摩时下英文影片,视频,可以搜索优酷视频网站
3.阅读相关英美文化背景书籍,增强了解
4.结交外国网友,也是一种不错选择
如果满意,要好评哈!谢谢!
Ⅳ 求一片关于《英美文化》的论文,中文版的,急求,谢谢大家。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
周 强
(太原师专外语系 030001)
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
提高。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
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
高文化素质。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
提高。”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
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
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
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
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
心。)“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
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
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
帮助。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
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
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
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
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
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
《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
2000 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
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
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
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
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
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
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
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兹堡(P it t sb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等美国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 我们就很熟悉
有关的背景, 学习英语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86 页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译
成汉语是“全国橄榄球联盟橄榄球连赛: 巨人队迎战印第安人队, 上午10 点(二频道) ;
公羊队迎战加里福尼亚淘金者队, 下午1 点(二频道) ”。“foo tball”美国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榄球; 北美早期移民称美洲印第安人为“red- sk in”, 因为印第安人肤色发红。但
望文生义, 把“49ers”理解为“有49 个球员的球队”, 那就错了。其实, 49ers 与美国历史有
关: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亚州的San F rancisco 发现了金矿,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1849
年美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的人蜂拥而至, 这批“淘金族”人们称之为49ers, 我们中国
人把San F rancisco 译为“旧金山”, 也与此地发现金矿有关。
不仅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 生活习俗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
请一位妇女在巴黎的一家豪华饭店吃饭: 这位妇女点了几个名菜, 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
没有学会对妇女说半个不字, 结果自己点了个最便宜的羊排, 心里还嘀咕着该如何付帐,
甚至准备押上手表。也许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饭, 干吗这位年轻人只是吃着自己点
的小得可怜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肴呢? 其实, 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点的菜, 不与他人分享。而我们中国人习惯“聚餐制”, 同一个菜肴大家
品尝, 对色、香、味各抒己见。课文中的这个年轻人固然可推托自己爱吃肉而少花几个钱,
但看着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长着洁白整齐的大牙齿, 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的) 吃着鲑鱼、鱼子酱
和芦笋, 喝着香槟酒侃侃而谈的妇女, 口水只好往肚里咽了。而“大牙齿之多已超过了实际
需要”往往又会使西方人联想到贪婪噬血的鲨鱼。
从广义上讲, 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过去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研究
的项目, 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汽
车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国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上
班、购物、国内旅游几乎总是乘家用车。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产量的30%。难怪在《大学英语》中涉及美国现代生活的文章,“汽车文化”的痕迹比
比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汽车, 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第一册第
四单元《关上电视机: 清静一小时》作者要说: 假如摆脱电视机的束缚, (下转第63 页)
第3 期 周 强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49·
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问题不是孤立的, 影响因素是
多种多样的,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决定了的。只有在系统观点指导下, 才能整体把
握, 摸清原委, 体察相关因素, 抓住问题本质, 确定并实践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 综合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研讨中, 要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流派、理论或
学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统而论之, 似乎每种理论学说都不无其独到之
处。但是, 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能解释说明一切或绝大部分有关的现实问题, 并能不招致
其它观点的驳难与攻讦。事实上, 我们不能奢求任何—种理论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对一切。我们只有在对各个理论学说在理性上与现实中进行细致的分析、比
较、检验之后, 吸取各种学说的哪伯是一点点的长处、正确的东西, 或者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部分, 不是简单地堆积一处, 而是把围绕有关课题的所有问题碎片和正确的理论观点, 经
过合理的加工处理, 高度综合起来, 形成合乎逻辑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新的思想脱胎
于奠基于已有的思想, 但应高于这一基础, 它应是原有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新的综
合意味着新的创造, 意味着更能适合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 实践的观点。理论毕竟是抽象的,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虽然它可能确确实实
地来源于实际, 但在由实际上升到或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 还存在某种主观歪曲的可能
性。况且就“实际”来说, 既可是对统计意义、普遍意义上的具体事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也
可能是对个别事例、特殊现象的说明和抽象。尤其在学习理论中, 有的理论来自于对动物
的实验观察, 有的理论来自人的实验室行为, 整体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学习行为的系统观
察、概括、总结。因此, 光有理论抽象还不够,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 还须密切联系学教实际,
得到真正适合于人的一般学习行为的具体结论。对于一般学习理论的应用, 则须考虑到个
别对象的具体特点, 做具体分析。学习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准和归宿。
第四, 发展的观点。由于发展是教学或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对待学习理
论, 就须有发展的观点。发展性应作为一个条件, 来参与衡量各种学习理论的价值。不论
是在抽象的学习理论中, 还是在具体的学习实际中, 或在教学体系的心理、知识、技能方
面, 只有把发展性的观点建立起来,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把握和应用, 才能更适合实践的需
要。
第五, 历史的观点。对各派理论、各种学说, 要从其历史渊源、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及
实践基础上加以考察, 实践的观点应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能够明晰一种观点、一种
思想的来龙去脉, 能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它, 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
把握它。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或历史根源的,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无视其本来面目而迷惑于其外表和形式。同时, 不仅看一种理论发展的过去, 更要
看它的现在, 看它在学习或教学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还要看它的未来, 其发展的可能、趋
势, 以及应用实践的新的倾向。
( 上接第49 页)“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们会合
家驱车去看日落, 或许会全家一起去散步(还记得自己长有双脚吗?) , 以新奇的目光观察
住处周围地区”的原因了。对于批评美国人车坐得太多以至连自己有双脚都忘记了, 也就
体会得更深了。
总之, 学习外国语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学
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 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20 世纪之末所制
定的英语教学大纲给我们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
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拓宽视野,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这是我们应当遵
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第3 期 张广君 试谈如何对待各种学习理论·63·
Ⅵ 求一些经典的有关英美文化的书藉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
周 强
(太原师专外语系 030001)
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
提高。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
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
高文化素质。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
提高。”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
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
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
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
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
心。)“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
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
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
帮助。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
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
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
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
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
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
《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
2000 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
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
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
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
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
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
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
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兹堡(P it t sb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等美国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 我们就很熟悉
有关的背景, 学习英语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86 页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译
成汉语是“全国橄榄球联盟橄榄球连赛: 巨人队迎战印第安人队, 上午10 点(二频道) ;
公羊队迎战加里福尼亚淘金者队, 下午1 点(二频道) ”。“foo tball”美国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榄球; 北美早期移民称美洲印第安人为“red- sk in”, 因为印第安人肤色发红。但
望文生义, 把“49ers”理解为“有49 个球员的球队”, 那就错了。其实, 49ers 与美国历史有
关: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亚州的San F rancisco 发现了金矿,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1849
年美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的人蜂拥而至, 这批“淘金族”人们称之为49ers, 我们中国
人把San F rancisco 译为“旧金山”, 也与此地发现金矿有关。
不仅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 生活习俗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
请一位妇女在巴黎的一家豪华饭店吃饭: 这位妇女点了几个名菜, 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
没有学会对妇女说半个不字, 结果自己点了个最便宜的羊排, 心里还嘀咕着该如何付帐,
甚至准备押上手表。也许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饭, 干吗这位年轻人只是吃着自己点
的小得可怜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肴呢? 其实, 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点的菜, 不与他人分享。而我们中国人习惯“聚餐制”, 同一个菜肴大家
品尝, 对色、香、味各抒己见。课文中的这个年轻人固然可推托自己爱吃肉而少花几个钱,
但看着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长着洁白整齐的大牙齿, 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的) 吃着鲑鱼、鱼子酱
和芦笋, 喝着香槟酒侃侃而谈的妇女, 口水只好往肚里咽了。而“大牙齿之多已超过了实际
需要”往往又会使西方人联想到贪婪噬血的鲨鱼。
从广义上讲, 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过去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研究
的项目, 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汽
车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国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上
班、购物、国内旅游几乎总是乘家用车。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产量的30%。难怪在《大学英语》中涉及美国现代生活的文章,“汽车文化”的痕迹比
比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汽车, 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第一册第
四单元《关上电视机: 清静一小时》作者要说: 假如摆脱电视机的束缚, (下转第63 页)
第3 期 周 强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49·
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问题不是孤立的, 影响因素是
多种多样的,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决定了的。只有在系统观点指导下, 才能整体把
握, 摸清原委, 体察相关因素, 抓住问题本质, 确定并实践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 综合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研讨中, 要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流派、理论或
学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统而论之, 似乎每种理论学说都不无其独到之
处。但是, 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能解释说明一切或绝大部分有关的现实问题, 并能不招致
其它观点的驳难与攻讦。事实上, 我们不能奢求任何—种理论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对一切。我们只有在对各个理论学说在理性上与现实中进行细致的分析、比
较、检验之后, 吸取各种学说的哪伯是一点点的长处、正确的东西, 或者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部分, 不是简单地堆积一处, 而是把围绕有关课题的所有问题碎片和正确的理论观点, 经
过合理的加工处理, 高度综合起来, 形成合乎逻辑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新的思想脱胎
于奠基于已有的思想, 但应高于这一基础, 它应是原有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新的综
合意味着新的创造, 意味着更能适合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 实践的观点。理论毕竟是抽象的,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虽然它可能确确实实
地来源于实际, 但在由实际上升到或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 还存在某种主观歪曲的可能
性。况且就“实际”来说, 既可是对统计意义、普遍意义上的具体事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也
可能是对个别事例、特殊现象的说明和抽象。尤其在学习理论中, 有的理论来自于对动物
的实验观察, 有的理论来自人的实验室行为, 整体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学习行为的系统观
察、概括、总结。因此, 光有理论抽象还不够,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 还须密切联系学教实际,
得到真正适合于人的一般学习行为的具体结论。对于一般学习理论的应用, 则须考虑到个
别对象的具体特点, 做具体分析。学习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准和归宿。
第四, 发展的观点。由于发展是教学或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对待学习理
论, 就须有发展的观点。发展性应作为一个条件, 来参与衡量各种学习理论的价值。不论
是在抽象的学习理论中, 还是在具体的学习实际中, 或在教学体系的心理、知识、技能方
面, 只有把发展性的观点建立起来,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把握和应用, 才能更适合实践的需
要。
第五, 历史的观点。对各派理论、各种学说, 要从其历史渊源、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及
实践基础上加以考察, 实践的观点应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能够明晰一种观点、一种
思想的来龙去脉, 能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它, 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
把握它。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或历史根源的,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无视其本来面目而迷惑于其外表和形式。同时, 不仅看一种理论发展的过去, 更要
看它的现在, 看它在学习或教学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还要看它的未来, 其发展的可能、趋
势, 以及应用实践的新的倾向。
( 上接第49 页)“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们会合
家驱车去看日落, 或许会全家一起去散步(还记得自己长有双脚吗?) , 以新奇的目光观察
住处周围地区”的原因了。对于批评美国人车坐得太多以至连自己有双脚都忘记了, 也就
体会得更深了。
总之, 学习外国语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学
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 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20 世纪之末所制
定的英语教学大纲给我们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
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拓宽视野,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这是我们应当遵
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第3 期 张广君 试谈如何对待各种学习理论·63·
参考资料:本文来自CNKI期刊网。请仅做参考用
Ⅶ 关于英美文化的英语知识
你考专八吧?
可以去附近大学的图书馆里面借
有好多关于英美文化的书~
Ⅷ 英美文化的介绍(用英语)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Ecation in Britain and The US
In Britain all children have to go to school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6. In the US children must go to school from the age of 6 to between the ages of 14 and 16, depending on the state they live in.
Subject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subjects taught in schools are laid down by the National Curriculum(课程), which was introced in 1988 and sets out(制定) in detail the subjects that children should study and the levels of achievement they should reach by the ages of 7, 11, 14 and 16, when they are teste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does not apply in Scotland, where each school decides what subjects it will teach.
In the US the subjects taught are decid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hereas British schools usually have prayers(祈祷) and religious(宗教的) instruction, American schools are not allowed to include prayers or to teach particular religious beliefs(信仰).
Examinations
At 16 stud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take GCSE examinations. These examinations are taken by students of all levels of ability in any of a range of subjects and may involve a final examination, an assessment(评价) of work done ring the two year course, or both of these things. At 18 some students taken A-level examinations, usually in not more than 3 subject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levels in order to go to a university or polytechnic(综合技术大学).
In Scotland students take the SCE examinations. A year later, they can take examinations called HIGHS, after which they can either go straight to a university or spend a further year at school and take the Certificate(证书) of Sixth Year Studies. In Scotland the university system is different to that in England and Wales. Courses usually last four years rather than three and students study a larger number of subjects as part of their degree.
In the US school examinations are not as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Britai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do have exams at the end of their last two years, but these final exams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work that the students have done ring the school years.
Social Events and Ceremonies(仪式)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there is a formal ceremony for Graation (=comple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ar a special cap and gown and receive a diploma(文凭) from the head of the school. Students often buy a class ring to ear, and a yearbook, containing pictures of their friends and teachers. There are also special social events at American schools. Sports events are popular, and cheer leaders lead the school in supporting the school team and singing the school song. At the end of their junior year, at age 17 or 18, students held in the evening. The girls wear long evening dresses and the boys wear TUXEDOS.
In Britain, there are no formal dances or social occasions(场合) associated(和...有关) with school life. Some schools have SPEECH DAY at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when prizes are given to the best students and speeches are made by the head teacher and sometimes an invited guest. However, in many British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rganize(组织) informal dances for the older students.
Ⅸ 有没有有关英美文化的英语文章
节日由来,社交礼仪,语言发展等等很多的,网上都可以搜的。而且学外语而不了解其文回化不答是真正意义的学习。你想要了解英美文化,真是太好了,这说明你如果在英语学习上发展,你已经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重要一步。祝你天天进步!
Ⅹ 有关英美文化的英语知识
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棒球、橄榄球等;英国:4月23日/7月---戏剧节--为纪念莎士比亚而举行的盛大文娱活动
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圣诞节---12月25日,情人节----2月14日;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开始,持续四天
感恩节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习 俗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入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清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美 食
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游 戏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还有一种玉米游戏也很古老。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一大意爆玉米花。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
12月25日这一天,各教会都会分别举行崇拜仪式。天主教与东正教举行圣诞弥撤,新教举行圣诞礼拜。有些教会的庆祝活动 从午夜零点就开始。除崇拜仪式外,还演出圣诞剧,表演 耶稣降生的故事。
圣诞起源
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玛丽娅已和木匠约瑟夫订婚。可是,在他们同居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让她丢脸,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不要嘀咕了,把玛丽娅娶回家。她怀的孩子来自圣灵。她将生下个男孩子,你们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拯救人们。”
尽管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是在2000年前,但是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A. D. 是拉丁文缩写,意思是“有了我们主--耶稣的年代”)。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PARTY:
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种歌样PARTY。一种友情,亲情,爱情聚会的好时光。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说说大家的圣诞愿望。
圣诞大餐: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商家们也会利用机会赚顾客们的钱,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姜饼、糖果等等了。
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那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有的还有帽尖发亮的,有的是金光闪闪的。
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多大都可以,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礼。要是有人圣诞节送小汽车那怎么办?那最好就叫他写张支票放进袜子里好了。
圣诞卡:
是祝贺圣诞及新年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
报佳音:
圣诞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报佳音”的人称为Christmas Waits,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街小巷满城尽是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