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语文化常识
1 看看dress这个词的用法,你也许会有新的理解角度:
dress[英][dres][美][drɛs]
n.衣服; 装饰; 连衣裙; 礼服;
vt.& vi.给…回穿答衣; 穿着; 打扮;
adj.连衣裙的; 须穿礼服的; 适合于正式场合的; 办公时(或半正式场合)穿戴的;
vt.给…穿衣; 给…提供衣服; 装潢,装饰或装点; 排成列;
vi.穿衣; 排列整齐;
2 类似表达; dinner jacket无尾礼服(正式场合所穿的)
3 国外的理念:
家庭之外的有很多人的场合,都属于公众场合,社交场合,属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都有必要穿比较正式的服装。甚至只要出门,都要换正装。女士的正装,就是dress 礼服等。
4 theatre属于公众场合,自然可能遇到很多人,包括熟人或同事等,那也就需要正装。这可能有别于国内的习惯看法和认识。
祝你开心如意!
2. 英语阅读技巧
一)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美国语言学家Driller (1978)根据词汇统计特征指出: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词我们会认得33%;如果认得135个常用词,则为50%;如果认得2500个,则为78%;如果认得5 000个,则为80%;一旦记得10 000个,可达92%。可见,阅读能力的高低和词汇量的大小是分不开的,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偏少, 这是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据估计,英语词汇有100万到120万,但大部分单词是由构词法构成的。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un/dis/im/il /super.)、后缀( ly/ less/ ful/ ment…)的含义及用法,就可以根据已知词猜出它的派生词,从而达到扩大词汇的目的。如:前缀super 有超过,超越的含义,就可以猜出supermarket (超级市场)supernatural (超自然的)、 superman (超人)、superstar (超级明星)等词的含义。。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或无关的词,如看到live vi 生活,联想到其他词性及用法,如,直播的、活的等词义。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To read well, 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 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 you need to read well.” 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和词汇量的关系。要有流利的阅读,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
(二)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近年来的NMET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如在阅读中遇到另人费解的长句、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句的意思。以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NMET 2000) 为例。该句的29个词中包含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并列句和破折号连接的附加说明等多种关系。其中并列句中又有复合句,复合句中又有并列句。只有把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其意思。
(三)、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例如在NMET2003的阅读理解A篇,该篇选材涉及地理,介绍了两座farthest/ most distant inhabited islands,一个为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所认定的Tristan da Cunha;另一为复活岛(Easter Island)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专有名词,对于阅读经验不足的同学会形成干扰,而对于那些对Easter Day 等背景知识了解的同学,相对就会好些。另外在C篇中,出现了书刊号,如果熟悉这些,就会减少好多阅读困难。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平时多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另外,有的同学在阅读时出声读、点读或回读,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作到不回读,不声读,不点读等。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能提高。
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略读(Skimming)即迅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2、跳读(Skipping) 即快速查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要一目十行,对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
3、猜测生词(Guessing the new words)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生词。如果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或跳过去不看,都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就要猜测生词的意思。不同的语境,单词的意思也就不一样。所以要根据上下文线索和构词法等知识去猜测。 快速阅读四大法则
在阅读英语材料时或是在考试过程中有很多人感到自己的阅读速度实在是跟不上需要,有些朋友就认为是自己的英语基础不行,然后就拼命的背单词,其实如果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话,即使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可以在阅读速度方面取得显著的提高,更何况很多情况下根本就不是英
语基础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练习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
1. 快速泛读(fast extensive reading)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要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定额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实可行,可多可少。例如每天读20页,一个学期以18周计算,就可以读21本中等厚度的书(每本书约120页)。
2. 计时阅读 (timed reading)
课余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下“起读时间”(starting time),阅读完毕,记下“止读时间”(finishing time),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速度。随手记下,长期坚持,必定收到明显效果。
3. 略读 (skimming)
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bird's eye view )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工作和学习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然后确定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细读。在查找资料时,如果没有充分时间,而又不需要高度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技巧。“不需要高度理解”并非指略读时理解水平可以很低,而是说略低于一般阅读速度所取得的理解水平是允许的。
一般阅读的目标是在保持一般阅读速度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高的理解水平,通常达到70%或80%。略读时,理解水平略低一些是预料之中的事,平均理解率达50%或60%就可以了。
略读有下列四个特点:
(1)以极快的速度阅读大量材料,寻找字面上或事实上的主要信息和少量的阐述信息。
(2)可以跳过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读。
(3)理解水平可以稍低一些,但也不能太低。
(4)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达到的目的,不断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要利用印刷细节(typegraphical details),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书和文章进行预测略读(preview skimming)。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方式(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
(2)以一般阅读速度(200~250wpm),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求得略读速度。
(4)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转折词如however, moreover, in addition等;序列词firstly, secondly等。
(5)若无需要,不必阅读细节
3. 英语文化小知识
分美音(American English)和英音(British English),其中英音的标准发音为RP英语(Recived Pronunciation)-_-|||,是一种较正式的英语口内音容,并不见得比其他口音好多少,但是用于受过正规教育的人。
而且英语有不少外来词汇,如:
法语:biscuit,passport
西班牙语:guitar,banana,mosquito
拉丁语:lobster,candle
意大利语:violin,mafia
德语:kingdergarten,hamburger
荷兰语:landscape,cruise
我这些是外教交的和自己的积累,若有质量或数量问题……见谅了……:P
4. 英语的文化常识
Alabama(阿拉巴马):来源于巧克陶印第安语,意思是 "thicket-clearers" 或者 "vegetation-gatherers","拓荒者"或者"打草人"。
Alaska(阿拉斯加): 来源于阿留申语,意思是"great land"或"that which the seas breaks against","伟大的土地"或"分割海的地方"。
Arizona(亚利桑那):来源于印第安语"Arimnac",意思是"hule spring","小泉水"。
Arkansas(阿肯色):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a breeze near the ground","靠近地面的微风"。
Caifornia(加利福尼亚):来源于法语"Califerne",是一部11世纪法国史诗中所想象的地方。
Colorado(科罗拉多):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ruddy"或"red","红色的"。
Conneticut(康涅狄格):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beside the long tidal river", "在长长的潮河旁"。
Delaware(德拉华): 纪念托马斯·魏斯特爵士"Sir Thomas West, Lord De La Warr",德拉华河和德拉华湾也以此命名。
Frorida(佛罗里达):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feast flowers(Easter)","花的节日",即复活节。
GEORGIA(乔治亚): 纪念英国的乔治二世皇帝。In honor of George II of England.
HAWAII(夏威夷):来源不确定。这个群岛可能是以其发现者夏威夷·罗亚(Hawaii Loa) 命名,也可能以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的家乡Hawaii or Hawaiki命名。
IDAHO(爱达荷):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em of the mountains", "山中的宝石";另一种说法的意思是"Good morning""早上好"。
ILLINOIS(伊利诺):来源于印第安语加上法语后缀,意思是"tribe of superior men", "贵人的土地"。
INDIANA(印第安纳):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land of Indians","印第安人的土地"。
IOWA(依阿华):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the beatiful land","这块美丽的地方",另一种说法是"the sleepy ones","爱睡觉的人们"。
KANSAS(堪萨斯):来源于苏族印第安语,意思是"people of the south wind", "南风的人们"。
KENTUCKY(肯塔基):来源于易洛魁印第安语"Ken-tah-ten",意思是"land of tomorrow" or "the dark or bolldy ground","希望的土地",或"黑色的沃土"。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纪念法国路易十四世皇帝,"In honor of Louis XIV fo France".
MAINE(缅因):纪念英国查理一世皇后海丽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 Queen fo Charles I of England"据说她拥有过法国的缅因省,"The province of Mayne in France"
MARYLAND (马里兰):纪念英国查理一世皇后海丽塔·玛丽"In honor of 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MASSACHUSETTS(麻萨诸塞):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reat mountain place","伟大的山地"。
MICHIGAN(密执安):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reat lake"or"big water","大湖"。
MINNESOTA(明尼苏达):来源于达科他印第安语,意思是"sky-tinted water","天色的水域"。
MISSISSIPPI(密西西比):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father of waters","水之父"。
MISSOURI(密苏里):来源于印第安语, 意思是"town of the Large canoes","大独木舟之乡"。
MONTANA(蒙大拿):由J.M.阿西从拉丁词典中选的词,是拉丁化的西班牙语,意思不详。
NEBRASKA(内布拉斯加):来源于澳托印第安语,意思是"flat water","平川之水"。
NEVADA(内华达):来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snow-capped","雪山"。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来源于英国的罕布什尔郡,"Hampshire"。
NEW JERSEY(新泽西):来源于海峡的泽西岛,"the Channel Isle of Jersey"。
NEW MEXICO(新墨西哥):来源于墨西哥,"the country of Mexico"。
NEW YORK(纽约):纪念英国的约克公爵,"In honor of the English Duke of York"。
NORTH CAROLINA(北卡罗来纳):纪念英国的查理一世,"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SOUTH CAROLINA(南卡罗来纳):纪念英国的查理一世皇帝,"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NORTH DAKOTA(北达科他):来源于达科他印第安语,意思是"allies"or"leagued","同盟"或"联盟"。
OHIO(俄亥俄):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great river","大河"。
OKLAHOMA(俄克拉荷马):来源于巧克陶印第安语,意思是"red people","红种人"。
OREGON(俄勒冈):来源不明。人们一般认为这个名字第一次在1778年由乔那森·卡佛(Jonathan Carver)使用,取自于英国军官罗伯特·罗杰斯(Robert Rogers)之书。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纪念维廉·宾爵士"Sir William Penn”,意思是"penn’s Woodland", "宾的树林"。
RHODE ISLAND(罗德岛):来源于希腊的罗德岛,"the Greek Island of Rhodes"。
SOUTH DAKOTA(南达科他):同北达科他。
TENNESSEE(田纳西)来源于柴罗基印第安语,意思是:"the vines of the big bend", "大弯的蔓藤"。
TEXAS(德克萨斯):来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friends","朋友"。
UTAH(犹他):来源于犹特印第安语,意思是"people of the mountains", "山里人"。
VERMONT(佛蒙特):来源于法语"vert mont",意思是"green mountain","绿山"。
VIRGINIA(佛吉尼亚):纪念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圣洁女皇,"In honor of Elizabeth I,’Virgin Queen’ of England"。 ]
WEST VIRGINIA(西佛吉尼亚):同佛吉尼亚。
WASHINGTON(华盛顿):纪念乔治·华盛顿,"In honor of George Washington"。
WISCONSIN(威斯康辛):法语化的印第安语,意思不详。
WYOMING(怀俄明):德拉华印第安语,意思是"mountains and valleys alternating", "起伏的山谷"。
5. 如何增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读、多练习。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版一个科学高效的权阅读方法,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绩。
关于写作能力,在我们掌握了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6. 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历史,地理,节日,习俗等)要简洁的
语言同意
基本上都源于英国,大都是英国以前的殖民地
有共同的节日,习俗基本相同
遍布全球
7. 英语文学常识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的语法特征
比较 和be able to
比较may和might
比较have to和must
must表示推测
表示推测的用法
情态动词+have+过去分词
should和ought to
had better表示最好
would rather表示"宁愿"
will和would
情态动词的回答方式
带to的情态动词
比较need和dare
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
(1)常见的否定句做法
1.含有be动词的否定句:
规则:在be动词后面+not,另外is not可缩写成isn’t,are not可缩写成aren’t,was可缩写成wasn’t,were可缩写成weren’t,但am not不可缩写。
2.含情态动词的否定句:
规则:在情态动词后+not,必要时可缩写。
3.带有行为动词的句子否定句做法:
(1)单数第三人称做主语(he she it或代表单个人或物的第三人称名词):
规则:要在行为动词前加上助动词doesn’t,然后找动词恢复原形。
(2)其它人称作主语:
规则:在行为动词前加don’t,句子中行为动词的用原形。
句型
1.含be动词的基本结构:
be的现在形式为am,is,are.
(1)主语是I,用am.
(2)主语是he,she,is,一个人名或一个称呼(也就是第三人称单数),用is.
(3)主语是复数或是you,用are.
(4)在有助动词,情态动词句子和祈使句中用be原形。
2.动词have的基本句型:
谓语动词have表示拥有某物,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当主语是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以及第三人称复数(they及其他复数名词并列主语等),用have,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he,she,it或单数名词),用has.
(1)肯定句:主语+have/has+宾语+其他
(2)一般疑问句:Do/Does+主语+have+宾语+其他?
(3)肯定句:主语+don’t/doesn’t+have+宾语+其他
3.There be结构:
(1)there be的现在时是there is或there are,表示有。存在形式的有,其后加上地点,就是“在某处有什么”。there is表示有的东西为单数,或不可数形式。there are表示有的东西为复数。
(2)some,any常用在there be句型中,some一般在肯定句中表示几个或一些,any一般在否定句或一般疑问句中使用。
(3)有的人或物是几种,以第一种的形式为准。
(4)特殊疑问句为How much / many …?和What’s …?
4. 祈使句
用来表示命令、请求或劝告的句子,称为祈使句,祈使句的否定式是在前面加Do not。
5. 感叹句
感叹句就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感情的句子。
由how或what+被强调的部分+其余的陈述部分。
6. 反义疑问句
反义疑问句是问话的人对问的问题有一定的看法,需要答话的人给以证实,其结构一般为两部分,前边是陈述,后面是提问;如果前面是肯定形式,后面应是否定提问;而前边是否定形式;后面则是肯定提问。
7. 现在进行时
表示现在(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结构为be(am / is / are)+动词的现在分词,现在分词的变化有三种,句式是:
(1)肯定句:主语+am / is / are +v.ing
(2)否定句:主语+am / is / are + not + v.ing
(3)一般疑问句:Am / Is / Are + 主语+ v. ing
8. 一般现在时
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目前存在的状态,也表示主语具备的特性和能力及客观真理。
(1)当主语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时,
肯定句:主语+动词原形+其他
否定句:主语+don’t +动词原形+其他
一般疑问句:Do+主语+动词原形+其他?
(2)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
肯定句:主语+动词(单三)+其他
否定句:主语+doesn’t+动词+其他
一般疑问句:Does +主语+动词+其他?
(3)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有四种基本的变化规则。
(4)特殊疑问句的结构:
特殊疑问词+助动词do / does +主语+动词原形+其他?
祈使句及there be句型
(一)祈使句
1. 祈使句的特点及构成。
(1)祈使句是提出请求、建议、命令、号召等的句子。
(2)祈使句的主语常常省略,句中的谓语动词放句首,或在谓语之前用please,please也可放在句末。
(3)祈使句中的动词后面通常用一介词,构成固定搭配,在句中作谓语。
(4)祈使句中谓语用原形动词。
2. 祈使句的级与包含意义(第一人称祈使句)
例:
(1)原级: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请打开你们的书。
有礼级:Would you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请打开你们的书好吗?
否定式:Would you please don’t open the door ? 请你不要打开门好吗?
(2)第一人称祈使句
例:原级:Let’s read the book . 让我们看书吧。
否定式:Let’s not read the book . 让我们别看书了。
3. 提供帮助的Let …在句中的使用
例:Let me help you . 让我来帮助你吧。
Let me carry the box . 让我来拿这个大盒子吧。
4. 祈使句的否定形式:直接在句首加上Don’t。
例:Don’t throw it like that . 不要像那样子扔它。
Please don’t open this box . 请不要打开这个盒子
(二)there be句型
1. there be句型在句中的使用。
肯定陈述句:
(1)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
(2)There are some hills in the picture .
否定陈述句:
(1)There isn’t a picture on the wall .
(2)There aren’t any hills in the picture .
疑问句及简略回答:
(1)Is there a bird in that three ? Yes , there is . No , there isn’t .
(2)Are there any books on the table ?
2. 对there be句型的分析
(1)there be句型表示“有”,there是引导词,be是谓语动词。
(2)在there be句型中,谓语be随后面的主语变化而变化,取得人称和数的一致。
3. 关于there be句型的几个例子。
例:There is a new E-mail in the mailbox . 在邮箱里有一封新的电子邮件。
There aren’t any cups on the table . 在桌上没有任何的茶杯。
Are there any children in the garden ? 在花园里有孩子吗?
8. 英语文化知识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 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9. 英语文化知识具体指什么指哪些方面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 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