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一篇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写景散文及其赏析!!!
红叶舞秋山
一缕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徘徊在烟际的的飞鸿,不舍对曾经繁华的依别,带着眷怀的情结向南飞去。唯有留在了风中的哀鸣还在诉说着春去秋来如昨的往事。那一片片飘零的红叶,承载着俗世的思念和美好的向往,尽情的飞舞在清朗的天空,是流光的印痕漂染了它的颜色,更是时节的转变让它更加的美丽。虽然它的离去意味着这个秋天的落寞,但它在我们眼中瞬间被定格的画面,却是最美的一道风景,慢慢的浸透了我们的思绪,也慢慢的在我们心中凝结了永恒。
相比春天的绚丽和夏天的燥热,秋天的萧索更能从心底唤醒沉睡的记忆。无力的斜阳,落雨的黄昏,总能把人的思维调动到极限,任你尽情的发挥,不管怎样的描述和渲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会是另一番风情,或许携带着清愁些许,或许释放着豪迈寸尺。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隐藏在茫茫秋色中的不止只是一些零败和退色的景象,当你回首那一片翠绿都变成了金黄,那何尝又不是秋天带给我们的希望呢,所谓春华秋实,只有虚华的外表而没有内在的实质,春天也只不过是秋季的一个影衬而已。
喧嚣浮躁的尘世,唯有在秋天才能享受到那一份久违的清凉和宁静。置身在绵绵夜色之中,眉间拂过一缕清风,顿觉神清气爽,看看被揉碎的一池秋月,隐没在浮萍之间,赋予我们无穷的遐想和幽思。再抬头凝望空落的天际,明月依然高悬,泛散着冷冷的清晖,似要洗刷我们尽染尘埃的心灵,带我们走入到遥远而又空灵的境地。几声蛙鸣悦耳,几声寒蝉凄切,枯老的梧桐树下,落叶翩姗,四处充斥着秋的气息,徘徊在这略显凄凉却又无限悲壮的秋夜,怎不让人停歇匆匆的脚步,而来欣赏这难得的片刻呢。
喜欢秋的感觉,喜欢秋的意境,更喜欢秋风的洒脱,不带任何眷恋,肆意的席卷着苍穹,即使带走繁华,也留下点点余香,即使带来萧条,也蕴含着隐隐生机。相伴一场潇潇细雨,一抹微寒来袭,那原本属于春天浮动的心情也会随之而逐渐的收敛,更加的平静祥和了。只是偶尔心中会多了几分对秋的怜惜和伤感,总是在提起笔来之时,不知不觉便流露出了隐隐的闲愁,但这些也丝毫更改不了我对秋天的向往,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季节,我们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思念,只有在这样的季节,我们才能更加的懂得去珍惜美好的时光。
如果在娇艳的花瓣和飘零的红叶之间选择,我更倾向于飘零的红叶。因为它是生命成熟的象征,是秋天独有的烙印。想想人生如梦,能够轮回几度春秋,雄心壮志早已在历经周转之后渐渐磨灭,我们最终也还是要回归到纷扰的红尘。倒不如化身为那一片红叶,投入到秋天的怀抱,尽情的在旷渺的秋山中飞舞,乘风一去千里,将眼底的秋色尽收,看淡繁华,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俗世的纷争,放下心中所有的包袱,用一份执着,用一份潇洒,哪怕略显渺小,依旧能和天空一较高低。
这就是秋天,总会撩动我们遐想连篇,使我们的思绪明如秋水,能够洞穿秋毫。这就是秋天,没有色彩,却能勾勒出分明的轮廓,没有繁华,却又充满盈实。丝丝牵挂萦绕着我们,一草一木都能触景生情,都寄托着红尘不舍的情缘。当衣衫浸染了挂花的残香,我知道,这是秋天弥散在尘埃中的气息,它正用那温柔的手抚摸着宁静的大地,把未来和希望悄悄种下,只待来年的花开,宁愿自己被时间慢慢的遗忘。
2. 优美散文及赏析
原文阅读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有删节)
耿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神的愉悦。
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的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阅读。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案例赏析
阅读一篇文章,就像认识一位朋友,要通过数次交流、多方接触,才可能逐渐透过外表,听懂他内心的声音,读出他潜在的光华——如果他有的话。然后再决定是与他相交相知,还是点头而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读文章又比交朋友要简单。因为人是善变的,这一刻说的想的,下一刻可能就变了。而文章一旦创作出来,发表之后,就是相对固定的,不再是完全属于作者的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眼光,阐述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切从“头”开始,读文章当然也要从题目开始。《读莫扎特与忆乡村》已经很明确地点出了所写的主体内容:和阅读莫扎特的音乐有关,和回忆养育自己的乡村有关。
初读文章,有几个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儿时的作者在野外麦田里极目远眺,年幼的莫扎特在郊外山坡上冥思遐想,美丽的母亲在屋后菜园里摘菜劳作,身上落满了蝴蝶。还有一些动听的声音萦绕耳旁:有蝴蝶的颤翅声,有老狼的凄哭声,有野兔的打洞声,还有母亲梳理长发的光亮的声音。
读出这些,只能说我们把散落在文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找到了,那该怎样把它们串联起来呢?
我们可以想象着让自己的思绪从眼前的文章飘散开去,一直飘到长安城内的一间小书房里,落下来,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耿翔的中年男子,叼着烟斗,眯着眼睛,坐在藤椅上,静静地聆听着音箱里传来的一首莫扎特的奏鸣曲。看他出神的样子,应该是从这天籁一般的乐声中联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吧!
也许是想到了儿时在乡村聆听过的真正的天籁吧,那麦场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柳树上高亢嘹亮的“知了”声,后园里抑扬顿挫的蛐蛐声,田埂间窸窸窣窣的虫子爬行声……
也许正是这些声音使他从繁杂忙乱、重复琐碎的农活中抬起头来,意识到应该用心地体会这大地上的美丽。而周围的人包括他的母亲,却无暇顾及这一切,低着头一心忙着手里的活计。那日见伛偻的腰身,愈发黢黑粗糙的皮肤,都是全心全意服侍这片大地的印记。只有这样的忠诚,大地才会赐予他们活下去所必需的粮食。他们意识不到也从不敢想要离开这片养育而又束缚了自己的土地。
而他却望着远处暗暗地想,这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之外,应该有更美丽的一片天地吧。
也许正是这来自“内心的躁动”和对远方的向往,驱使他乘着“声音的翅膀”飞到了“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在人到中年的时候,他已经听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读过了各种各样的画卷,却再也听不到那天然的、原始的大地内部的声音,再也看不见小时“每天清晨”“第一眼看见的”“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的情景。
他之所以对莫扎特的曲子一见钟情,再读倾心,就是因为从中他听到了大地内心的声音,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美景。
在听曲子的时候,他经常这样想,莫扎特应该和“我”有同样的体验、同样的向往吧?他应该也曾经“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和“我”有相同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吧,要不然,这些只能永远被踩在脚底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丽的花朵,散发出这样的芳香?他对大地上声音的敏感也应该和“我”一样,他也会深深地沉浸在那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里,密林中松鼠的嬉闹声里,不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里,乡间小路上的有节奏的马蹄声里吧?
不同的是,“我”为了追求更多的“美丽”,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故乡,来到了一个花枝招展、富丽堂皇却没有“美丽”的地方。而莫扎特却对大地的内心作了“最天才的阅读”,在母亲的“护佑”下,与父亲、姐姐奔走在欧洲大地上,用音乐向世人诉说着大地容颜的美丽、灵魂的沧桑。
他也许有些后悔自己离开了母亲和故乡,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当初不选择离开,现在又怎能真正认识到母亲的伟大、麦田的美丽?又怎能做到对田园发自内心的欣赏?他决定把这些都写下来,把对母亲的怀念,对家园的向往,对莫扎特的感激,对美丽深层次的领悟,都记录在纸上。
应该从哪儿写起呢?他沉吟了半晌,想到了屋后的菜园子,母亲在那里因地制宜地种了些瓜果蔬菜。记得母亲在园子里摘菜的情景,“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当时只觉得蝴蝶飞得好看,母亲在花和蝴蝶的掩映下也很好看,而现在想来,正是母亲摘菜的情景给了我最初的美丽的震撼,也意识到,只有像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耕耘劳作,才是对大地所作的最忠诚的崇拜,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大地的内心。
母亲没有走出那片乡土,但她不是一直生活在大地的内心深处吗?
他在莫扎特天籁般的钢琴奏鸣曲中,拿起了笔,极为平静地走进了那片“美丽的乡愁”。
现在我们把刚才飘散出去的思绪拉回来,再读文章,咦,这不就是我们刚才深入作者的内心所体会到的一切吗?
要读懂作品,最好的途径就是深入作者的内心。那么怎样才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情绪,最直接、最单纯地融进别人的世界呢?请允许我引用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来阐述这一点并结束这一次的阅读: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原文阅读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 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向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案例赏析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佳作,闪烁着多种美的光彩。从不同的角度阅读,会体验到不同的美。
体验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们可以先整体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脉络。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节简单,没有什么波澜,“不平”主要体现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上。
“我”初时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是“一伏”,情绪有些低落。但“我”毕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让“我”“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这是“一起”。“我”因体味到了这境界的好处,情绪开始回转。为了安慰两个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两个女孩很“欢喜”,和了琴声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甚至“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而“我”也尝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的“音乐的趣味”。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达到了高潮。但“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要离开了。村里的青年们和我“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感情又趋伤感。这又是“一伏”。
初读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缓缓地向前推进着。
体验内涵:水到渠成的意蕴抒发
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再对文章进行分解阅读。看文章的每个段落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包含着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蕴,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组成本文的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叙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叙述“我”同两个女孩(作者的两个女儿)到西湖山中游玩之事,这本是件乐事。可是“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从而有了“扫兴”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却意外地让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让“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兴。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们和三家村的青年们一起和着歌唱之事,又让我感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最后,三家村的青年们送“我”上车、和“我”惜别之事,还让“我”有了依依难舍的淡淡忧伤。如此,情随事显,丝丝入扣。
2.后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读罢使人如沐春风。但作者并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开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这样的文人、画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赏,这是“独乐”,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乐趣是雅俗共赏之乐,是“与民同乐”。“独乐”“与民同乐”,孰乐?答案显而易见 。作者继而深思:胡琴这种乐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感受与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是体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的“乐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见,作品不是专为述写生活细节而写,也不是为普通的体验而感,而是有着深刻、宏大的内涵。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推及这样深重的人生与历史思考也许并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却是原文所到达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没有对世事人生的忧叹与哀伤,只有一个文学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对生活对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启示,我们的思绪也不再只停留于文章本身。“乐以教和”的道理,我们在今天不同样有着现实的需要吗?
体验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运用
三读此文,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品味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纯粹的口语,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饰,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并不妨碍其动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细品味发现,本文的语言平易朴实不假,但并不平淡无味,而是于平易中写出了神采气韵。
比如对文中人物的刻画。他写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正面带微笑客气地向茶店主人提着请求;一句“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让我们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与幽默。他写女儿们的言行:“你会拉的?你会拉的?”两个相同的问句又让我们看到了两张大睁着眼睛又惊又喜的面孔。寥寥数语,鲜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写阿庆,写裁缝司务大汉,写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这样的语言,让我们对何谓生动传神的语言有了深刻的体验。
此文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阅读,比如写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收获
3. 高中语文阅读技巧和赏析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4.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5. 什么散文书较适合高中生阅读或者是那些英文诗适合高中阅读
嗯,我也是高抄中生,我应袭该是比较喜欢一些正统的文学作品。那我推荐你看余秋雨的散文,他的散文集很多,写得相当不错,真的,尤其是代表作《文化苦旅》,很值得一读,我介绍了它给同学和朋友看,没有那个说不好的。另外,我还很欣赏三毛的文字,尤其是她对生活的态度。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写的都很好。还有张爱玲,虽然我不是很欣赏她,但是她的文学观点很特别,让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对社会的理解也加深了很多。当代的我很喜欢张抗抗,他的文字。个人认为真的很有魅力,像《牡丹的拒绝》,《地下森林断想》,我都很喜欢。其实像铁凝的文章也很不错的,都可以去读一读。事实上,我觉得我们还是高中生,独到的东西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应该广纳百家,不应该太挑剔。(虽然我是个人观点很鲜明的,而且读书很挑,呵呵)
6. 适合高中生看的散文集
我也不过才刚刚脱离高中这个阶段……
原来自己就比较喜欢【泰戈尔的散文诗】和【川端康成的散文】,觉得二者的散文都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都很美,但二者这种以文字呈现的美,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前者是一种诗意的童真,后者是忧郁的凄美.
【纪伯伦的散文诗】
与泰戈尔童话般诗意的纯洁不同的,他是一种宗教的纯洁善良的美学追求和实践,也很值得一读.
还有【梭罗的瓦尔登湖】笔调优美(不过译者很重要,需要注意选择,我原来读的是徐迟翻译的)富余哲理,常常会让人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特别时候安静的时候阅读……
如果针对高考,我觉得楼主也可读读余秋雨的散文,有许多高考满分作文都有模仿他的痕迹。 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 山居笔记》或《行者无疆》他的散文文笔都是用的很讲究的,特别适合高考阅卷老师的美文偏好。而且其中也何以积累很多素材,让楼主做作文特别是哲理性散文时候能游刃有余……
最后想给楼主推荐的是一本刊物,也是原来我老姐推荐给我的,我看了很多年,中学生涯也是伴着它成长的,就是《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中学时候有很多得益于它的地方,所以为楼主倾情推荐)。
它则取的内容广泛而又价值,对于视野的开阔很有有帮助,还可以了解许多当代的作家什么的……我想,如果我不是看这个刊物的话,什么余杰余华周童周国平……若干人人,都或许也没机会认识吧……
好了就这样了,虽然我是为了分而来的,但是也祝愿楼主学习进步,大家一起进步!
7. 求一篇英语散文的赏析 主要是赏析 不是摘抄原文 是对某篇英语散文的 看法和理解 500个单词 左右
?第一种:青年青年
青年
青年是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不是红润的脸颊,红扑扑的嘴唇和柔软的双膝,这是一个问题的意志,丰富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冒险而不是贪图安逸的胃口。这往往存在于一个人60岁的比20岁的青年。没有人变老只是通过数年。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理想的背弃。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但放弃热情皱纹的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我,蝴蝶结的心,把精神回尘土。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是在每个人的心,奇迹之诱惑,始终如一的胃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快乐的游戏生活。你的心和我的心的中心,有一座无线电台,只要它接收消息的人,从无限的美好,希望,勇气和力量,只要你还年轻。
当你的天线倒下,你的心灵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厌世的冰雪覆盖着积雪,然后你垂垂老矣,甚至在20,但只要你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有希望在你的模具,为young在80
翻译:
青少年不爱,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不是红润的脸颊,红润的嘴唇和柔软的膝盖,但深的意志,品质的想象,炽热的感情;年轻生命的深泉潮。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这样的男孩,20,60男性多见。年龄加分,而不是一个无线电台,理想丢弃,方下降到老年。
无忧,只生长;热烈丢弃,颓废的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不思进取,心灵扭曲,情绪灰色。
六十年,无论有意或16,心中的生活,所有的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的心和我的心是一座无线电台,只要接收邮件的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然后你长大,常存的优雅天地。
一旦天线下降,你的精神会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低自尊感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事实上,已垂垂老矣,但只要你的天线了,到捕捉乐观信号,你可以期待在8个10高龄告别这尘世的生活,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第二部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给我三天(节选)
三日
我们所有的人都读过震撼人心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有一个有限的生存时间的。有时长达一年,有时却短至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将死的主人公是如何选择怎样度过他最后的日子的最后几个小时。我说,当然,有选择的自由人,不被定罪的罪犯,其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那些作为终有一死的人的最后几个小时里我们,有什么遗憾呢?
有时我想,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生活的每一天,如果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价值观?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应该以优雅的姿态,充沛的精力,升值时,往往失去了的时间绵延在我们面前无休止的日,月和年来。当然,还有那些,谁会采取“吃,喝,享受”的享乐主义信条。但大多数人却不能摆脱即将到来的死亡的确定性。
在故事中,将死的主人公通常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保存,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改变。他变得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它经常被人注意的是,这些人的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带来圆润甜美,他们所做的一切。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生命理所当然。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身强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会考虑它。日子一天天过去,好像在无穷的展望。因此,我们继续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恐怕也同样是冷漠的,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只有盲人才能认识到能见光明的幸运。这尤其适用于那些谁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在成人生活中。但是,这些从来没有出现减值的视觉或听觉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幸运的能力。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模糊糊地所有景点和声音,没有集中的和小的升值。这是同样的老故事,感谢我们所拥有的,直到我们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失明或失聪几天在一段时间内,它会是一种幸事。黑暗将使他更加感激光明,寂静将告诉他声音的乐趣。
问:
给我三天(节选)
我们都读过震撼人心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生活的一些非常有限的时间,有时长达一年,有时却短至24小时。但是,我们总是想知道,人注定要离世人的会选择如何度过他最后的时刻。当然,我说的是有选择的自由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被严格限制的死囚。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做什么?死亡前几个小时死的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经验的东西,或什么样的联想呢?回忆过去,是什么让我们更快乐呢?什么悔恨?
有时我想,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到边缘,它有一个极好的生活法则。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价值观?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应该以优雅的姿态,充沛的精力,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生活。但是,当无休止的日,月,年的时间,通过摆在我们面前,但我们往往没有感觉这个子。场,将采取“吃,喝,享受”的享乐主义信条,但绝大多数人却不能摆脱即将到来的死亡的确定性。
在故事中,将死的主人公通常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幸运获救,但他的价值观改变,他变得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其永恒的精神价值。我们常常注意到,那些居住或曾经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无论我们做什么会很高兴。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生命理所当然。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总是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身强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考虑它。天仿佛没有尽头。因此,我们一味地忙于琐事,几乎意识不到我们的生活态度的冷漠。
我担心同样的冷漠存在于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只有盲人才能认识在眼前,这是特别适合于那些成人后的惨痛损失的听力或视力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幸运的能力。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周围的景象和声音,心不在焉的模糊的感觉,它并没有感谢。 “我们只知道如何去珍惜,失去后,我们只知道在患病前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都有几天放过的机会,耳聋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它会是一种幸事。黑暗将使他更加感激光明,寂静将告诉他声音的乐趣。
?第三部分:书(节选)他读的书,以及他的公司的寂寞,一个人通常被称为图书的陪伴,失去了信心,图书
陪伴;有书的伴侣,以及男人和一个人应该永远活在最好的公司,无论是书籍或男子。
一本好书,可能是最好的朋友之一。这是相同的今天,它始终是,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这是最耐心,最令人愉悦的伴侣。它不背弃我们在逆境或痛苦的时候。它我们总是一如既往地亲切,有趣,并指示我们的青春,我们安慰和年龄。
人们常常会发现他们的亲和力,彼此互爱,他们有一本书就像两个人有时会发现一个朋友的钦佩,这两个第三。有一个古老的谚语,“爱我,爱我的狗。 “但是,有更多的智慧:”爱我,爱我的书。 “这本书是一个更真实,更高的纽带。人们可以感觉到,并通过他们最喜爱的作家相互同情,他们一起住在他身上,和他在他们。
一本好书往往是最好的瓮一个生命,珍藏,生活能想出来的最好的,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的大部分,但他的思想世界。因此,最好的书是国债的好词,在金色的想法,其中,记得和珍惜,成为我们忠实的伴侣和棉被。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他们是目前为止最持久的人的努力。寺庙和雕像衰减,但书籍。时间是不考虑与伟大的想法,新鲜的今天,当他们第一次通过通过他们的作者的头脑,年龄前。什么,然后说和思想还是说给我们生动地作为曾经从打印的页面。的唯一影响的时间都一直以筛选出的不好的产品,没有在文学长期生存E,但什么是真正的好。
图书介绍我们进入最佳的社会,他们带给我们的存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我们听到他们说什么,确实,我们看到的,如果他们真的还活着,我们很同情他们,享受与他们,与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感受成为我们的,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在衡量演员与他们在它们所描述的场景。
,伟大杰出的没有死,甚至在这个世界上。防腐处理的书籍,他们的精神在国外,这本书是一个生活的声音。至今仍在聆听
问:这是一个理智的这/>书为伴(节选)
通常会看到一个读你可以了解他的人,喜欢看他有什么人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人,因为有书为伴的伴侣,无论是书籍。 ,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
本好书就像是你最好的朋友,现在,它始终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悦的伴侣。我们年轻的时候,好书陶冶我们的的性情,增长我们的知识;到我们的晚年,我们可怜的担心,但是,在逆境或痛苦的时候,它也不会抛弃我们的人,我们总是,总是亲切的安慰和鼓励我们。
人们往往是因为他们喜欢同一本书成为知已就像是两个人,有时是因为同一个人的敬仰成为朋友。一个古老的谚语说:“爱我,爱我的狗。 “其实”爱我及书“这句话是在这本书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真诚和高尚的人可以通过他们最喜爱的作家沟通的友好关系所想,所感,和同情,相互之间以及与他们最喜欢的作家认为同样的情绪混合
本好书往往是最精致的珠宝,和珍惜的本质的想法?生活,在他的想法,因为人生的境界。因此,最好的书是金玉良言和崇高思想的宝库好想,怀念和珍惜,成为我们忠实的伴侣和棉被。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为人类努力创造最持久的结果。庙宇倒塌,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书却永远,时间是无关伟大的想法。很多年前的第一个闪烁的心态和思想仍记忆犹新前只出坏的时间,因为只有真正的艺术杰作能够长久生存。
书与最优秀的人,我们所面临的最伟大的头脑,如闻其声,如概念,其行,如见其人,交融与自己的情绪,悲伤和喜悦,共同换位思考,我们觉得如果作者描绘的舞台上与他们美丽的。
甚至在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伟大和善良的人生活在书本上没有他们的精神,通过对整个世界的书至今仍在聆听智慧的声音生活,总是充满了活力。
8. 有哪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英文散文可以推荐
我是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英语阅读软件,既可以背单词,也可以听一些英文的散文,还版可以跟着读一权些英语的新闻,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想读英文的散文的话,我建议可以去读一些外国名著,读原版的,因为译文版的读出来就没有任何的感觉了。
9. 当代英语散文:阅读与欣赏期末考试题型
时总能看见熟
悉的背影,走在寂寞
的长街时中,也会想起某些
10.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一、理清线索,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意脉。
文章结构一般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旨句的段把主旨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品味作者思想情感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方法有如下。
1.找出文中的总领句
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2.抓住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某处凝聚在一点,如果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的感情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另外,阅读鉴赏散文,要注意抓住散文的重点句,明确其作用。总起句能够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也可以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而且往往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句在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发人深思;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重视朗读,体味作品深层意蕴
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