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语语法 > 英语的意合与形合的语法特征

英语的意合与形合的语法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30 14:56:21

Ⅰ good dood study,day day up 这句话对吗 语法上怎么解释、

这句话按英语语法来说是错的,但是现在听说英语词典里也有这句了,这种中式英语已经被外国人接受了

Ⅱ 为什么说汉语是意合语比如“公告”,不太清楚,请高人指导下,谢谢!


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正在发生着“悄悄的革命”,十年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语义研究似已成为目前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其中,关于汉语的意合问题当然也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在研究文章中对此问题多有论及,有的学术刊物辟专栏重点讨论,更有学者撰写专文,畅述己见。不过,纵观各家之言,显然人们对意合问题各有所见。分歧之甚,足以影响讨论的深化。为此,本文拟就意合语法的定义、内涵等问题略陈己见,以答辩并就教于各方。
一“意合法”、“意合特点”、“意合语法”
“意合法”、“意合特点”、“意合语法”这三个概念虽然有联系,但应该加以区别对待。
1.1“意合法”这个概念的明确提出大概最早见于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纲要》一书(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该书144页论述复合句时,王力先生说:“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见的联系有时候是以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当和尚。’”从王力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合法的最初含义指的是不使用关联词语的复句组合法。如:
a.小王有病,他没来。(意合句)
b.因为小王有病,所以他没来。(形合句)
在英语中,表示上述因果关系的词语一般不能省略。如:
Xiao Wang was sick,so he didn't come.
日语的情况同英语是一样的,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不能省略。如:
王さんほ病 なので来なかつた。
可见,当时的意合法是作为形合法的一种补充形式被论及的,并且只限于复句。
1.2“意合”特点之说是就汉语的特点而论的。但各家对“意合”的处理分寸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者将意合看作汉语的最大特点,并用“意会”来解释意合;有的学者从文化的特征来论证汉语意合的特点;也有的学者从民族的思维模式讨论汉语意合现象;还有的学者只是把意合作为汉语特点之一,同其他几个特点并列。
1.3意合语法是受意合法、意合特点论的启发而形成的。不过意合语法是一种语法学说,致力于确立一种语法体系。
二意合语法观
2.1传统语法观认为语法就是语言组织结构之法。这种理解原则上并没有错,但十分含混。特别是由于历史上语法(grammar)的最初观念来源于屈折语言,语法概念的内涵就深深地打上了印欧系语言的烙印。或者说,被深深地打上了“形态”的烙印。传统语法观念的根本特征是讲究句法形式上的屈折变化,并通过这些屈折变化来反映句子内部成分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像印欧系语法中的性、数、格、人称及时制、体等句法范畴就是如此。这样,形态的屈折变化以及反映这些形态变化的词类系统及句型系统便成为语法的基本内容,其特征就是语法是一个外显的、自足的形态系统。
当语法还只是主要作为中学生的写作必须知识时,当语法还只是作为教人读书识字、写好文章的辅助工具时,上述印欧系的语法观念,还是能满足人们对语法的需要的。但是,一旦语法不仅仅是作为学说话、写文章的工具,而是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时,上述语法观念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此即使是“形态”的语法学家们也是有所认识的。比如,对于传统的语法形态系统,乔姆斯基曾试图以形式化公理系统的思想加以整理,试图以有限的规则系统生成一切合格句,排除不合格句。应该说,这个理想是迷人的,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乔氏本人在研究中发现,仅以形态规则生成句子,当然可以生成合格句,但无法控制生成非合格句。对于这种现象,乔氏用“语义解释”和“逻辑式”加以控制。而从转换语法中分化出来的格语法及生成语义学则试图干脆在语义的基础上完成转换语法的初衷。蒙太古语法进一步发展了形式化语言描写的思路,可以说是现代的形式化语法,这种语法连同自然逻辑的探讨共同代表着当代形式化语言的最
新发展。但这种研究是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的,而且其宗旨仍然是语义结构的形式化和数理化。认知语言学则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自然语言的认知基础,并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一些语法规则。不过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法规则时,所面对的仍然是语言的语义结构。这就是说,这种探讨也仍然要以语义为基础。
流派纷呈的语法学演进,容易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如果从语法观念的演进史来看,语义结构的描写、语义结构的形式化已成为各派语法学的核心内容。
2.2金立鑫(1995)指出一个很好的命题: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回答:语法是意义之法,语法是语义范畴间组合搭配的制约之法,语法是制约组词成句的语义范畴间的选择规则系统。语义范畴可大体概括为如下层面:
a.篇章段落之间的意义联系。如:起、承、转、合……;b.复句内的各分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如:因果、转折、假设……;c.话语分析中的上下文语境内的语义联系。如:话题、说明、有定、有指、已知信息等范畴;d.单句内的语义结构。如:命题结构、时体结构、模态结构、语气结构等;e.句法所反映的抽象的语义范畴。如:指称、陈述、描写、说明、限定等;f.词类的再分类以及各小类的范畴。如:状态动词、行为动词、关系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
语法学正是探讨上述各层面间的语义范畴的确立及搭配规则系统的科学。
2.3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语法的表现形式十分清晰而又系统地呈现出来。遗憾的是,汉语的语法形式并非如此。不论是狭义形态,还是广义形态都不足以归纳出系统的汉语语法的形态系统。正因如此,目前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所谓“形式”早已逸出了传统语法的形态范围,许多所谓的“形式”实际上正同语义层面接轨。
“隐性语法关系”、“语义特征”就是语义范畴的一种。
其实,范畴化、类别化就是最初的形式化。我们对形式化的理解是这样的:
对象→范畴化→符号化→数理化→可操作化
──────────────────
形式化
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其实是所有的语言的语法)缺乏直接的表现形式,因而可以说是缺乏形态的。缺乏形态不等于不能形式化。不过,致力于形式化并不等于语法就是形式或形式系统,相反,却说明汉语的语法是缺乏明确的形态的,是需要加以形式化的。
2.4不错,语法中存在着许多形式范畴,但形式范畴一定要反映语义内涵,不反映语义内涵的所谓形式,不是语法形式。句法形式在语法中的作用大体说来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和语义范畴的对应;二是对语义范畴的抽象表达。句法和语义范畴的对应指的是像“着”、“了”、“过”这样的现象,即一种句法形式对应于一种或多种语法意义。
句法对语义的抽象表达指的是像句子成分这样的现象。句子成分除了表达丰富、具体的语义范畴(如施
事主语、受事主语、工具主语、与事主语等)外,还对这些语义范畴有一种抽象的表达。具体地说,就是:
主语——指称性状语——性状描写性
谓语——陈述性补语——补足说明性
宾语——对象性定语——名物描写性
2.5三个平面语法学说,把语法分为语法的句法内涵、语义内涵、语用内涵三个部分。这的确比只局限于句法的研究开阔得多。不过,在句法、语义、语用这三者中,强调以“句法为主”和以“句法为基础”的话,三个平面的研究就有可能又回到传统的句法中心论。
我们的理解是:在语法的句法、语义、语用这三者中,语法的语义内涵是中心、是基础。语法的语用内涵也是语义的一种类型,是映射在句法中的、反映说话人对语言信息的主观安排的语义范畴。而句法范畴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了的语义范畴,也是语义的一种类型。因此,语法中的所谓的句法内涵、语义内涵、语用内涵实际上是语义的三种类型。
三意合语法与传统的语义型语法研究
3.0意合语法受传统的各种语义型语法影响,但与各种语义型语法研究有不同之处。
3.1传统的语义研究大多是以词义为中心的。词义的离析,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类义词的归纳对语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种语义研究忽略了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词的义素分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义的区别性特征(语义特征)分析法对探讨词的小类间的组合搭配规则意义重大。语义场理论的提出及其深化将为更深层次的词类划分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
3.2语法中的逻辑问题历来是语法的语义研究中被提起的问题。传统语法试图以形式逻辑为基础解释语法,这当然有问题。形式逻辑和语法是两回事:形式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学问,语法是关于语义的搭配规则之法。当然,在语义的形式化过程中,逻辑的类型也在不断地更新。新型的逻辑学对语义的解释也越来越强。
不过尽管如此,其最终仍不过是语义的形式表达系统,不可能代替语义范畴的确立、语义范畴间的搭配规则的描写。
3.3生成语义学和格语法对语法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可以说是继转换生成语法后的又一个语法研究的转折点。虽然这些研究目前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但其研究已实实在在地成为任何描写型语法所必须正视的事实。
我国学者所引进的“配价语法”,实际上同格语法的思路是相通的。目前至少有如下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1)“格”或“价”与句子整体语义结构的关系。格语法主要致力于语义结构中命题内部的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研究。“价”的研究超出了这个范围,不仅有动名间的“价”研究,也有名词的配价研究、形容词的配价研究等。不过这些研究大多限于实词之间的命题内的语法关系。对于命题结构以外的语义结构
(时态结构、模态结构、语气结构)同命题内的各语义范畴间的关系所论甚少。比如:
a.小王去了北京。(小王在北京)
b.小王去过北京。(小王不在北京)
传统语法将上述句子分析为主—谓—宾,格语法将其分析为施事—动作—处所,配价语法则认定“去”
是两价动词。上述解释都不能说明为什么a句中的“小王”在北京,b句中的“小王”不在北京。而要解释a、b的差别,众所周知需要辅之以时体结构。这样,命题结构同时体结构、模态结构、语气结构的关系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假如把时体结构、模态结构、语气结构也纳入配价语法的视野,是否需要增加“虚价”和“实价”的概念?因为迄今为止的研究可谓对实价的研究。
(2)“格”和“价”的“质”的问题。所谓“质”的问题是说“格”和“价”的内涵问题,即“格”和“价”的语义再分析问题。不同的语义格有不同的语义解释,同一语义格也会有不同的语义解释。比如:句法功能不同:
前面来了一个人。(主题化处所)
飞机飞北京。(对象化处所)
他在图书馆看书。(专职性处所)
语义解释的不同:
V在P
他睡在床上。(主体所在处所)
小王把书放在桌子上。(对象所在处所)
锹挖在石头上。(工具所在处所)
在PV
他在图书馆看书。(动作所在处所)
他在信封上贴邮票。(动作所及处所)
范畴的类型不同:
飞机飞向北京。(动态性处所)
他在家里睡觉。(静态性处所)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语义格或语义价的“质”的分析是语法研究深化的方向。
3.4功能语法学也注重语义问题,但功能语法学的目标似乎过大。因为功能这个概念本身既包括形式,又包括意义,既讲究文本,又强调语境,而语境又可分上下文语境、话语语境、交际语境、文化语境等。看来,必须把研究限定在某一具体范围内才容易把问题说清。
四结语
意合语法是描写型的语法,它致力于语言结构中的各层面的语义描写,相信在对语言的语义结构的系统而又明快的描写基础上,会解决语言现象中“为什么”的问题。
意合语法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致力于的语义结构的探索将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从汉语语法研究的情况看,虽然许多学者没有说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追求,但却颇有成效地探索了意合语法所追求的境界。
意合语法的核心问题是各级语义范畴的确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的描写。大约十年前,笔者曾指出:汉语语法本质上是一种意合语法,应该对语义范畴进行逐一地、系统地研究。十年后的今天,笔者愿在这里进一步明确意合语法的定义——所谓“意合语法”就是指语义范畴间的组合搭配规则系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合语法又是一种范畴语法,它是以语义范畴的确立、语义范畴的次范畴化、层次化、系统化以及各层次的语义范畴间的组合搭配规则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语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一个一个地确立汉语的语义范畴,澄清各范畴的内在结构及外在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形式化,汉语范畴语法的确立是可以期待的。

Ⅲ 英语的语法和中文的语法有什么区别

汉语是汉藏语系,英语是印欧语系,两者差别很大。
汉语是意合语言,重在语义回,不讲求语言形式答,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比方说,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数配合,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认为是没有语法,没有词类的;但英语是形合语言,以形式为主,它的人称代词与动词均具有固定的句法形态来标定,英语已经算是比较简略的了,德语法语的语法规定得更严格更死板,而且他们本国人也觉得自己国家的语法很愚蠢。所以,还是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些~

Ⅳ 如何系统梳理英语语法,写出正确的句子

学习英语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单词量,所以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要巩固单词,不止是记住意思内,更要学会应用。容就像中文写作一样,看的书多了,文笔自然有所提升。枯燥地一个个背语法的知识点,不如从文中学,多看原版的文章,甚至可以挑一些加以背诵,这样从阅读中得到语法的知识,并加以巩固。

Ⅳ 该如何提升英语翻译能力

提升英语翻译能力的具体策略
.通过词汇、语法和阅读,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在英语的学习中,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不仅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等的学习获取英语文化知识。
首先,通过词汇的学习了解中西文化知识。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词汇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词汇正确的拼写和准确的发音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恰当的运用词汇和组织词汇。因此,在背诵英语词汇意思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了解习语、谚语和成语这一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感情色彩以及指代的范畴,另外针对一些高频词汇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的话,才真正的领悟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正确地运用词汇。
其次,利用语法知识体会中西文化知识。语法也和英语文化知识息息相关,如果掌握好语法知识可以起到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比如属于英语语法重要内容之一的情态动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情态动词的不同使用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语法的学习中应该认真钻研每一个句子,甚至分析句子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克服语言交流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再次,通过阅读中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知识。在英语的学习中,语言呈现的载体就是书本材料,材料的内容也往往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涉及文学作品、新闻纪实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更详细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在阅读英文文章时不能简单地分析语言的运用技巧,更要挖掘文章中的文化领域,思考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品味英语文化知识的社会风俗,领悟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2.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全面了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不仅涉及中西文化差异,还需要全面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知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形合和意合上。英语语言注重形合,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连接词来完成。汉语则倾向于意合,汉语句子一般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比如,对句子“他迟到了,母亲生病了”(He didn’t come today, because his mother was ill.)很明显,汉语中表达的含义没有使用任何链接词,而在英语翻译中,需要使用because,通过连词来连接整个句子。因此,做翻译需要翻译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基础知识以及不同的语言特点。
3.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实用性的翻译技巧是翻译者的好帮手。由于翻译理论和技巧都是众多翻译者通过实践总结的经验,翻译者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水平和效率。但是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基础之上,翻译者还要通过大量的实现验证和巩固,并总结适合自己的翻译思路,从而真正的提升翻译能力。具体的来讲,翻译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翻译实践,首先,研究对比不同的译本。很多著名的译文都是名家翻译的,此外,也会有多位译者对同一个译本进行翻译,这些都可以当作练习翻译的教材。在翻译时,先把原文翻译完再将自己的译文和参考译文进行对比,总结自己译文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训练和克服。

Ⅵ 汉语中没有虚拟语气属于哪一层语法范畴

我吃饭 一般现在时
饭被我吃 被动语态
要是你做的好我就吃 虚拟语气
我专吃着饭 我正在吃饭 现在属进行时
我吃饭了 一般过去时
我吃完饭了 现在完成时
一小时之前我就吃完饭了 过去完成时
一会我就吃饭 一般将来时
再过一会我就吃完饭了 将来完成时
再过几分钟这些饭就都将被我吃光了 将来完成时被动语态
是我把饭吃光的 强调句

如果我吃得下的话几分钟之内这些饭都会被我吃光 将来完成时被动语态虚拟语气

英语中用do did will going to be ing ed have been done等表示时态
用if i were u等表示虚拟语气(没学好)

在汉语中也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法
汉语中用着 了 过 正在 已经 将要 还没 马上 等表示不同时态,用如果 要是 假如 等表示虚拟语气,

Ⅶ 举例说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

Ⅷ 为什么说汉语是种意合型的语言

意合与形合

余义兵 张乐民

(池州师专外语系247000)

[摘要] 本文通过汉英语语法对比,论述了汉英语在表现法上的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并就这一差异在汉英互译实践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意合 ;形合

汉语与英语的文字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该语系包括四百余种语言和方言,是形成最早,流传最广,使用人数极多的语系,汉语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语言。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该语系含有12个语族和百余种语言,世界上约一半人以该语系的语言为母语,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任何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律,语法规律通常受该语言的表现方法的制约。汉语属表意文字(ideographic),而英语属拼音文字(alphapetic),文字体系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两种语言的异质性(heterology)。

一、 汉英语的语法特征

汉语语法呈隐性(implicit),英语语法呈显性(explicit)。隐性和显性是一对矛盾,语法上所谓的隐性和显性是指有没有外在的形式上的标志。汉语的隐性和英语的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语只除了有限的词缀(如“子”、“儿”等)和助词(的、地、得)外,不存在标明词类的标记。如“打”在“钟打了十二下”中是动词,在“一打鸡蛋”中是量词,“打”字本身无任何标记表示词性,其词性只能从语境中才能识别。而且汉语动词本身也没有任何标记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英语则不同,相当量的英语词从词形一望便知是什么词,如:-ment、-er、-ness、-tion等等是名词标记,而-al、-ful、-ative等都上形容词的标记,英语中有冠词,冠词用以标定名词,名词又是句法的主体成分,名词定了,形式上与之呼应的动词也就基本能确定,英语动词时态的变化有屈折形式表示,如“He studies (studied、has studied、is studying)”.

2. 从语法功能上看,汉语中词语在形式上看不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而英语人称代词与动词均具有句法形态标定。例如:“她打他”和“他打她”中的作主语的“她”与“他”和作宾语的“他”与“她”毫无区别。而在英语中,主格与宾格指代相同,形式则不同,从以上两句对应的英语可看出这一区别,“She hit him.” “He hit her.”

3. 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只要在语义一致,无任何形式上的要求。英语的主谓则严格要求在数、人称、时态上一致。例如:“我是学生,他是学生,我们都是学生。”谓语都是“是”,而英语则不同,“I am a student, she is a student, we all are students.”同样表达“是”,表现形式因人称不同而不同。

隐性和显性是汉英语语法最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差别。由于这一基本差别,造成两种语言的一系列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英语语法以形式为主,甚至脱离语义来进行,比如结构主义就是如此。而汉语语法离不开语义,一离开语义就毫无意义。

二、意合与形合

意合和形合是语言表现法。所谓“形合”(hypotaxis)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汉语和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汉语求意合,英语求形合。胡曙中在〈〈英汉比较修辞研究〉〉中说:“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法,即用连接词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法又用意合法,但重意合法。”也就是说,在英语中,词句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往往用连词,介词等加以表达,这些词是形合的显性标记,而在汉语中,词句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往往是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来表达,没有明显的标记。这也是汉语简洁利落的原因,但也给汉译英带来困难,必须根据语境才能判断出准确的意思。请看下例:

“他不干,我干。”

就这没么一句话,至少可以有四种理解:(1)假设关系:(如果)他不干,(那么)我(来)干。(2)因果关系:(因为)他不干,(所以)我(才)干。(3)转折关系:他不干,(但是)我干。(4)让步关系:(即使)他不干,我(也)干。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是必须根据上下文,甚至说话人的语气,才能对其意思作出确切的判断。

(一) 汉语重意合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如:“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老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词与词之间完全是非形式的链接。

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相比之下,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例如: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懒而馋,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鲁迅:〈〈祝福〉〉)

“My aunt was the only one who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This was because most of the maid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 ,or both ,none of them giving satisfaction.”

(杨宪益,戴乃迭译)

原文只有一句话,但有两层意思,而且两层意思之间是因果关系。译者将原文拆成两句话,“四婶是唯一还提起祥林嫂的人。这是因为…”,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定语从句,用指示代词This衔接前后两句,“ taken on 、to be lazy or greedy”以及“giving satisfaction”等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恰如其分地将“雇佣的”、“非馋即懒”和“(左右不)如意”表现出来,结构清晰,语义明确。

汉语的这一不同特征从翻译中看得最明显。又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谋攻〉〉)

这里非形式链接很明显,若将其中隐含、省略、模糊的东西补上,其形式标记应如下:

“(若)知己(又)知彼,(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己而知彼,(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己(又)不知彼,(则)每战(将)必殆。”

再看英语译文: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

( 刘宓庆:1991,159)

从译文中可看出,凡汉语中隐含的成分英语中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译文中还用了“you”这虚指主语,汉语中完全不必要。汉语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更初象一点,就是古人所说的“文意”、“文气”,汉语正是靠这种“意脉”来组织句子,而不是受“形”的框束。

(二) 英语重形合

在显性语言里,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段中的连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在汉英互译时,要注意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间的转化问题。如〈〈祝福〉〉例中,若按汉语句法关系来译此句,则将不忍卒读:

“Only my aunt ,because the maids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 ,or both ,none of them satisfied her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英语之所以重形合是因为英语具有比较多样的形组合手段(syntagmatic means),在下列这段英语(选自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中可以看出这些组合手段在谋求形合时所起的衔接作用:

“Eisenstein was born into the family of a city architech in Riga,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there and in St. Peterburg before studying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Petrograd School of Public Works .In 1918 he enlisted in the Red Army, where he proced posters and theatre designs. After the Civil War , he moved to Moscow to study Japanese, but was diverted into the theatre after a chance encounter with a childhood friend, Maxim Strach .It was in his theatrical work between 1920 and 1924 that Eisentein was exposed to a range of Modernist experiments in dramaturgy that were to lead him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inema.”

再看汉语译文是如何谋求意合的:

“爱森斯坦出生于里加一个城市建筑师家庭,在里家和圣彼得堡度过童年,后在彼得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攻土木工程,1918年参加红军,从事宣传画与舞台美术设计,内战结束后去莫斯科学习日语,后因与儿时朋友邂逅而转向戏剧,1920至 1924年间从事戏剧工作,接触到戏剧创作中一系列现代实验派,从而走上电影工作的道路。”

由于英语有许多外显的形式组合手段,从而使英语句子中各种语法关系的视觉分辨率大大加强,而汉语则是隐含的、模糊的。

三、结语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一特征造成了汉英翻译时一个独特的技巧:增译与减译。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译英时可能减掉某些东西,但绝对必须增加一些东西;英译汉时可能增加某些东西,但绝对必须减掉一些东西。

(1) Think carefully before you answer his question.

a. 先仔细考虑好,再回答他的问题。

b. 在你回答他的问题之前仔细考虑。

(2) Be careful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a. 过马路要小心。

b. 在过马路的时候要小心。

(3) He didn`t come home that night until 11.

a. 那天晚上11点他才回来。

b. 那天晚上直到11 点钟他才回来。

(4) Eczema may be found in all ages groups and in both sexes.

a. 男女老少都可患湿疹。

b. 在所有年龄段和两性中都发现有湿疹。

以上各例中的b句都是机械的、字对字的翻译,没有从汉语意合的要求来考虑文字的处理,所以译文显的累赘。

汉语的连句成章往往凭借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如:

“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连鬓大胡须,有几根胡子一直逾过面颊,挨近鼻子;…”

(冯骥才:《西式幽默》)

“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 He looked very strange—red face ,golden-haired, with a thick growth of whiskers that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nose.”

(刘先农译)

“长得挺怪”的逻辑主语应是“洋教师”,“红脸”指洋教师的脸是红的,他的头发是金色的,还有连鬓大胡须。英译是不仅要断句,而且要添主语,用过去分词和介词短语作状语来描述这位洋教师的形象。由于汉文化重意念,汉语句子也建构在意念主轴上,句子强调的是意义,而不是结构。

形合和意合在翻译中起着一根无形杠杆作用。奈达在〈〈译意〉〉中指出,汉语与英语在语言学上的最重要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这一点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研究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瑞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Ⅸ 为什么学英语语法,语法学习的重要性有哪些

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语法是起组织作用的规则,理解内了语法可以解决阅读当容中语感或词汇不足的问题。

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使用的依据。语法的产生具有历史和文明背景,而在日常使用,特别是口语当中我们语言的语法并不严谨。在一些重要的书面文字或是正式的口语交流场合,语法的权威性就提供了使用的准则。

(9)英语的意合与形合的语法特征扩展阅读:

从英语的语法特点来看,英语注重“主谓”结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以及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的;英语句子除了主、谓、宾(表)这个主干外,还往往携带有从句、短语或独立结构等各种修饰成分(附加语),其定语和状语可以一环套一环,修饰中另有修饰或限定,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结构。

英语句子是通过严整的结构交待清楚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其本身结构的词序而言,英语句子存在着违反逻辑思维自然顺序的现象。英语的所谓“形合”是由该语言的各级语言单位及其组合的结构形式决定的。

Ⅹ 为什么说汉语是种意合型的语言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形成了内一种注容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如:“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老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词与词之间完全是非形式的链接。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

阅读全文

与英语的意合与形合的语法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公的家教老师女演员 浏览:788
圆明园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806
欧洲出轨类型的电影 浏览:587
看电影可以提前在网上买票么 浏览:288
有没有什么可以在b站看的电影 浏览:280
今晚他要去看电影吗?翻译英文。 浏览:951
林默烧衣服的那个电影叫什么 浏览:133
哈莉奎茵与小丑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09
维卡克里克斯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961
什么算一下观看的网站 浏览: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浏览:296
朱罗纪世界1免费观看 浏览:311
影院容纳量 浏览:746
韩国最大尺度电影 浏览:130
八百电影 浏览:844
手机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浏览:182
韩国有真做的电影么 浏览:237
欧美爱情电影网 浏览:515
一个女的去美国的电影 浏览:9
金希贞的妻子的朋友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