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语语法 >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别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别

发布时间:2020-12-30 10:51:43

㈠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书序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异,只要把会的单词罗列起来就能成为英文。

㈡ 英语的语法和中文的语法有什么区别

汉语是汉藏语系,英语是印欧语系,两者差别很大。
汉语是意合语言,重在语义回,不讲求语言形式答,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比方说,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数配合,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认为是没有语法,没有词类的;但英语是形合语言,以形式为主,它的人称代词与动词均具有固定的句法形态来标定,英语已经算是比较简略的了,德语法语的语法规定得更严格更死板,而且他们本国人也觉得自己国家的语法很愚蠢。所以,还是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些~

㈢ 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的区别

1.在汉语和英语中,同一个词语或单词往往词性不止一个。

例如,在汉语中,“美丽”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在英语中”work”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都表示“工作”的意思。在汉语中,我们大都可以用同一个词语作不同的词性来使用,而英语中,词义相同而词性不同时,往往不能使用同一个单词。

例如:
(1)She is very kind. (她很善良)
(2)Her kindness moved me deeply.(她的善良深深打动了我)
(3)She is a happy girl. (她是一个快乐的女孩)
(4)I like chatting happily with others.(我喜欢跟别人快乐地聊天)

在例句(1)中,kind(善良)是形容词,作表语,而例句(2)中,kindness(善良)是名词,作主语;在例句(3)中,happy(快乐)是形容词,修饰名词girl,而在例句(4)中,happily(快乐)是副词,修饰动词chat。

2.英语的动词有时态,而汉语没有
英语的时态大都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而汉语的时态则用一些虚词来表现。例如: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经完成我的家庭作业)
在这个例句中,汉语我们用虚词“已经”来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在英语中,则是将句中的谓语动词finish转变成现在完成时结构have finished来表现finish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过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认真看书)
在汉语中,用虚词“正“来表示“读书”这个动作正在进行,而英语中,则需要将“read”转变成现在进行时结构”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钟后他将回来)
在汉语中,用虚词“将”来表示将来的动作,而英语中则需要用一般将来时的结构“will +动词原形”来表现。

㈣ 同英语相比,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英语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影响最大、研究最深入的,也是许多中国人从小就接触和学习的第二语言。我们对英语语法特点的熟悉掌握不亚于汉语。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几个方面的具体比较来分析汉语的语法特点,一方面印证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加深我们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理解。 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是汉语语法不可争辩的事实。这在英汉对比中表现最为突出。(一)英语的名词有单复数的用法,例如:shop—shops,house—houses,city-cities③,而汉语没有;(二)英语中名词的主格、宾格、所有格有特定的形式来表示,例如:I、me、my/he、him、his/Tom’s④,而汉语名词主格、宾格完全一样,所有格式最后面加“的”,没有明显的形式上的变化;(三)英语中用特地的形式来表示性、数一致,例如:We help him./She helps him.⑤而汉语不区别性、数;(四)英语用不同动词形式表示不同的时态。例如:I will go out./I went out just now.⑥汉语动词没有这种形势变化;(五)英语的比较级、最高级用给形容词加-er,est来构成,汉语采用介词、程度副词来构成,形容词没有形式上的变化。这种汉语没有,英语有的形式变化很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举例。当然,我们常常把汉语中的“重叠”,“老、小、子、儿”等视为前后缀,把助词“着、了、过”以及表复数的“们”看作是汉语的广义形态那样具有强制性,所以我们说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正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要表达特定的语法意义,主要依靠次序和虚词。我们可以通过英汉实例比较来看汉语这一语法特点。(一)例如:“她很不好。”“她不很好。⑦”“不”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而在英语中由于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可以不依靠词序表达语法意义,例如: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hill,we can see the whole city./We cansee the whole city,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hill.⑧尽管词序不同,两句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所用虚词不同,语法关系自然不同,在“我吃着香蕉”,“我吃了香蕉”中,“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由于虚词“着”与“了”的不同,语法意义也不相同。英语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依靠形态变化,我们可将上述两个句子译成英语“I am eating the banana.”“Ihave eaten the banana.”⑨,两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由动词的不同形态表示出来的。 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有数词修饰名词的时候,中间必须有量词,组成数量短语,修饰或限定名词。此外,汉语有语气词,用在句子末尾表示种种语气。这两个语法特点都是汉语有而英语没有的。汉语中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例如:“一个人”、“一头牛”、“一支笔”、“一片叶子”、“一本书”⑩,除了这些,根据名词的不同还有很多不同的搭配,而且现代汉语除了传统的量词之外,还可以随时借用动词、名词做量词,例如:“一丝白发”、“一抹阳光”、“几缕情思”、“一线希望”⑾等。但是这些量词只是动词、名词的活用,在英语中也存在这种活用现象,例如:a glass of water,four cups of tea,⑿因此我们不能把临时的活用看作是真正的量词,英语没有量词,表示数量时考的是词形的变化,例如:a pen,two pens.⒀汉语的数量短语也常常跟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例如:“走一趟”,“吃一顿”,英语没有这种语法特点。语气词也是汉语独有的,表示陈述语气的有“的”“了”,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吗”“呢”,表示祈使语气的有“吧”,表示感叹语气的有“啊”,例如:“你出去玩了吗?”“多美啊!”“他呢?”“你跟我来吧!”“知道
了!”⒁英语没有这些语气词,他表示语气靠的是语调,所以许多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常常被语气词搞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用,要么用错,要么忘记用。 英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对应很整齐,名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副词作状语,每一类词都必须出现在自己该出现的位置上,不能够随便越位去充当其他句法成分,要想充当其他句法成分,必须通过构词法手段,改变自身的形态,使自己具有某类词的性质,例如:He reads a book./the reading room.⒂“read”是一个动词,当它作定语时,它必须加-ing,变成另外一种形式。汉语则不然,它的某一类词往往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词形和词性不发生变化,例如:“她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人人喜欢漂亮。”“漂亮是每个女孩子追求的目标。⒃”“漂亮”是一个形容词,但它却既能做定语,又能作宾语,还能作主语,词形不变,它具有多种功能。可见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词组成词组,词和词组组成句子,都有诸位、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组“阳光灿烂”和句子“我爱大自然”都是主谓结构。词组加上表示语气的标点就可以构成一个句子。而且汉语词的构造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例如词“心酸”也是主谓结构。英语句子的谓语部分必须由限定式动词充当,包孕在句子中的子句也可以像独立的句子一样由限定式的动词作谓语,但词组则不用限定式动词,即句子和子句的构造原则不同于词组的构造原则。例如:Arriving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the workers set down to work at once./Surrounded by a group of boys,the teacher walked into theclassroom.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句子前半部分的词组构造原则不同于后半部分句子的构造原则。特别值得提及的一点是,主谓结构可以做谓语是汉语语法一个明显的特点,英语中没有这种可能,主谓结构只能是句子,显然这源于英语词组、句子构造原则的不一致。 通过英汉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几个方面的明显差别,也加深了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目前,汉语语法的研究更加深入,理论、方法呈现多元化,研究的领域也不断得到扩展。汉语的语法特点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开掘出更多的“宝藏”。

㈤ 现代汉语的特点分别从语法、语音、词汇方面与英语相比较并举例

一、语音:

1、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

汉语每一个音节不仅有元音和辅音,还有声调,而且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像“bā (八) ““bá(拔) 、bǎ (靶) 、bà(爸)”声调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2、在汉语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基本声调。这与印欧语系一些非声调语言相比,确实是汉语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正是外国学生一个很大的学习难点。

二、语法:

1、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属于非形态语。

人们在语言研究中,按照形态分类法,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四大类,即:曲折语、孤立语、胶着语和多式综合语。

人们认为汉语是没有内部屈折变化,缺少严格意义的构词形态,属于孤立语(也有不同看法)。英语属于形态语,它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比如:

2、英语名词有数的变化 (table—tables); 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 (主格I—宾格me);形容词有比较级的变化 (good—better—best);

数词有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变化 (one—first, two—second); 动词有时态的变化 (do,did, done, doing)。汉语的词没有这种形态的变化 。

但这并不是说,汉语语法极其简单。汉语主要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展现语法意义的。

三、语序:

我们知道,人类语言中常使用的语法手段有三种:

1、语序或词序;

2、虚词;

3、 形态。

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所以语序在语言单位组合中是十分重要的,“狗咬人”和“人咬狗”语序不一样,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语语序组合的一般规律是,修饰成分在被修饰的成分前面;支配的用在被支配的前面;状语用在动词前面。这与很多国家语言的语序是不一样的。

另外,从语言类型分类法来看汉语属于分析语类型。汉语的词没有语法范畴的形态变化,词在句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靠词序和虚词来决定的。

现代汉语虚词的数量不是很多,大约有800多个。但它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却是相当之高。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虚词 “的”和 “了”,在汉语所有词的使用中,是使用最多的两个。

虚词主要以其语法意义左右着句子结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表达。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到虚词的语法作用。

“李强老师去买报” 这句话,全是实词,没有虚词,由于它按照一定的词序排列,所以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如果我们加上不同的虚词,它的意义就变了。请看:

李强老师去买报。

李强的老师去买报。

李强和老师去买报。

李强让老师去买报。

李强为老师去买报。

李强或老师去买报。

四、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

量词的使用是汉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汉语量词很多,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1975年编写的《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中,收录的量词有500多条。

中国人说话,在数词、指示代词和名词之间一定要加量词,如,一本书、两张报、五辆汽车、这个学生、那盏灯等等而且每个名词都有固定的量词与其搭配。

这对于相当多母语量词没有汉语这么丰富的学生来说,真是感到很是困难,他们记不住哪个量词与哪个名词搭配。

所以在说话时常常出错,其表现之一是不用量词,说出来的汉语句子,数词与名词连着,没有量词。

另外一点是,量词和名词搭配得不对,或以“个”盖全。

5五、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

有人认为,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字,每个字是一个音节,又有一定的意义,所以说汉语是单音节语。这种说法是不够确切的。

在现代汉语里,汉语词汇的发展更加双音节化,以单音节为基础,出现了大量双音节词。

汉语词的音节数和其它语言相比,是少的。汉语普通话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四个声调和儿化韵,也不过1600多个音节左右,这比起有10,000多个音节的英语来说,真是少得多。

当然音节少,必然出现若干个字共为一个音节的现像,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同音词。比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x ī”这个音就有“西、希、夕、昔”等77个字。

另外,汉语词所含的词素是少的,也就是说,汉语词比较短。在汉语词中,大量的词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如,“人、天、日、走、说、朋友、道路、出发 ”等。

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数量较少,如,“图书馆、总司令、自由泳、核武器、研究生院、自来水笔、铅保险丝”等。

六、汉语崇尚简略,重在会意,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成分。

由于汉语历史悠久,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文言成分和许多习惯用法。比如,“老年之家”不能说成老年的家,“三分之二”不能说成三分的二。

另外,汉语很早就出现了言、文分家,形成了口语和书面语不同的词汇和文体特点。

汉语又崇尚简略,重在会意,能省则省,能略则略,如:“你不去,我去。”(省略“如果”);“昨天他买一电视机。”(省略量词)这些省略都是有条件,有一定语境的,不能滥用。

(5)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别扩展阅读

并列短语:

由两个以上的词并列组成的短语。有的用连词和、或、并且等连接,有的不用。

1、个人和集体赞成或反对。

2、讨论并且通过了。

3、多快好省。

4、伟大、光荣、正确的。

偏正短语:

由中心词(正)和对中心词起修饰作用的词(偏)两部分组成的短语。“偏”在前,“正”在后,两者之间有的用助词“的”、“地”连接,有的不用。

1、精妙的对联。

2、好孩子。

3、不断地提高。

4、认真学习。

述宾短语:

由动词(述)和被动词支配的词(宾)两部分组成的短语。“述”在前,“宾”在后。又称动宾短语。

1、看书。

2、洗衣服。

3、联系实际。

4、建设中国。

述补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述)和对动词或形容词补充说明的词(补)两部分组成的短语。“述”在前“补”在后,两者之间有的用助词“得”连接,有的不用。

1、写得简明扼要。

2、好得很。

3、看完。

4、看不完。

5、交代清楚。

主谓短语:

由被陈述的词(主)和陈述的词(谓)两部分组成的短语。“主”在前“谓”在后。

1、(他写)的对联。

2、(意义深远)的大会

3、(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介宾短语:

由介词和宾语组成的短语。“介”在前,“宾”在后。

他(在教室里)看书我(从去年)就开始练习书法了



㈥ 举例说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

㈦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有哪些

汉语和英语是不同语系的语言, 在语法方面, 无论是结构, 词序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是语言学家目前也仍在不断地研究啊~~~~ 绝对是无法三言两语说得完, 讲得清楚的~~

㈧ 总结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特别是与英语相比

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都处于高度完善的状态,词汇分类非常相似,语句结构在表面上也大致相同,从表面上看许多英语语言学理论应该适用于汉语语法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汉语语句的解析是完全可以套用英语的句法解析模式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因为汉语与英语相比在构词造句方面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异。

例如,我们暂时认定英语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翻译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句子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认定这两个句子的结构都为SVOC,其中S为主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可能是因为本质不同而带来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英语语句结构中人群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主语结构中可以被任意划分,如,some of us, any of us, all of us,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eople。而汉语则不同,人群一般都作为整体充当主语,在谓语中用“完全”、“大都”等副词来履行英语中的“some of ”、“all of ”等成分的职责。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不会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做主语,而用“我们大多——”、“我们当中多数人——”等结构代替。“我们当中有一些人不同意你的看法。”这样的句子才是典型的汉语语句。

第二,英语的动词有词形的变化,汉语的动词则没有。例如,在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相信”一词没有任何词形变化,因此我们单从这个句子来看可以认定“现在,我们都相信他诚实。”是正确的理解。但是在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由于“believed”为动词“believe”的过去形式,我们只能认定“过去,我们都相信他诚实。”是正确的理解。因此,可以相信,汉语中的动词根本不具有许多英语中的动词在语言表达中担当的语法功能,所以英语的句法解析模式和规则,甚至其他语法范畴中的某些规则、解析方法可能不适合于汉语语法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

第三,在英文句子中“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honest”作为宾语补语成分存在,但在相应的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诚实”一词就不应该作为宾语补语成分存在,因为那样会使汉语的语法规则复杂化。为了说明这一点,再取一个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that he was honest.”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虽然它也可以直译成“我们都相信他是诚实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把它译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这是因为汉语具有一个英语语法根本不具有的语句特征,汉语的句子中可以没有动词而只有形容词,也就是说,汉语中只要有形容词便可以构成完整的句子,如“他诚实。”和“他是诚实的。”一样,都是完整的句子。因此,既然汉语的语句具有这一特征,那么依据简化的原则,在汉语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和句子“我们都相信他是诚实的。”就应该具有同样的句法结构,其中“他诚实”和“他是诚实的”都应视为完整的句子、相同的成分存在于各自的复杂句中,而且“他诚实”中的“诚实”一词是谓语成分,而不是宾补成分,“他”一词也应视为主语,而不是宾语。这样的解析才符合汉语的特点。相反,如果受英语句法解析模式过多的影响而认定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的“诚实”作为宾语“他”的补语,那么汉语语法就会因为英语的特点而被人为地复杂化了。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单独一个形容词就可以作为完整的谓语,就因为这个英语语句不具有的特征,完全可以把汉语中SVOC这样的句法结构变为“主语+动词+简单句”的句式而使汉语语法尽量简化。英语之所以具有SVOC的句式,是因为英语句子只有在存在动词的情况下才能被视为完整的句子。因此,英语具有SVOC的句式是适应了英语的特征,但汉语不具有这个特征,我们采用这种句式可能并不适合汉语自身的特点。

第四,最关键的是,如果我们用“S、V、O、C、A”这些句子成分为汉语句子做句法解析。那么有些句子我们将很难分析其句法结构。例如:

(1)老王太极拳打得特别好。

(2)我们中有一些人赞成你的看法。

在第1句中,我们把“老王”一词当作主语,那么“太极拳”一词应该是何种句子成分呢?在第2句中,如果“我们中”是状语,那么“有”和“赞成”哪一个是主要的动词呢?我们没有任何线索来判断,因为汉语的动词只有一种词形,也就是说,汉语的动词根本就没有原形和与之相区别的其他形式这一划分。如果认定“有”一词为第二句的主要的动词,那么第二句可能会出现两个主要的动词,因为动词“赞成”表达的是句子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在组词造句上存在着许多本质上的重大区别,各自都有一些独有的句法特征,因此汉语句子的语法解析应以汉语自身特点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合汉语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句法解析模式。

句法解析模式是任何一门语言语法学的重要学术领域,它往往包含和体现了一门语言与其他语言在许多语法范畴内的语法内容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也会造成不同语言,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构成形态方面有重大区别的语言在句法解析模式有重大区别,甚至完全不同。

语法学几乎是所有语言语言学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其他分支语言学科的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实质上是以其他分支语言学科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而得到的,语法学的内容体现了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门有重大区别的语言,不论是文字形态还是组词造句都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所有分支语言学科都必定有不同的内容,过多地受英语语言学学术成果的影响,特别是过多地受英语语法学,尤其是句法解析模式的影响,必将使汉语语法化的进程严重受阻,使汉语语法化的方向很难正确把握。

因此,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

㈨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1 首先说时态 中文是用副词以及虚词来说明的,但是英语是用结构的
比如i have had my coat cleaned 中文 我洗回好了我的答大衣
不管是你在洗还是洗好了,你用的都是洗,而用“了”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而英语显然不是这样的
2 其次,词性与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比如 中文的“发展”可以当动词,可以在中文中当主语,当谓语
但是develop只能在句中当动词使用 也就是基本英文里你是什么词性和句中成分基本一一对应的,但是中文不是
个人认为这两个是最大的区别,别的语序之类的都还好。语序其实就牵扯到de 's这种,一个是从前往后,一个是从后往前。

阅读全文

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公的家教老师女演员 浏览:788
圆明园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806
欧洲出轨类型的电影 浏览:587
看电影可以提前在网上买票么 浏览:288
有没有什么可以在b站看的电影 浏览:280
今晚他要去看电影吗?翻译英文。 浏览:951
林默烧衣服的那个电影叫什么 浏览:133
哈莉奎茵与小丑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09
维卡克里克斯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961
什么算一下观看的网站 浏览: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浏览:296
朱罗纪世界1免费观看 浏览:311
影院容纳量 浏览:746
韩国最大尺度电影 浏览:130
八百电影 浏览:844
手机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浏览:182
韩国有真做的电影么 浏览:237
欧美爱情电影网 浏览:515
一个女的去美国的电影 浏览:9
金希贞的妻子的朋友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