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象似性是什么
象似性关于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之间的关系,自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回不同的认识方式答。在回答“感观所感受到的现象(phenomena)和指代这些现象的词汇(words)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时候。
柏拉图(Plato)认为:词(words)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与其所指代的物体(objects)的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受制于宇宙的结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则认为语言与其所指现象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不受任何社会习惯的影响。语言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的对立由此而来(Bell,1991:84)。
象似性的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1、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
2、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嚎,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
『贰』 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
:英语语法的掌握是英语能力的基本功,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英语语法知识薄弱,很难在进行交际时正确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改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英语语法的重视和正确使用,是改善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改善高职高专学生语法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一、语法教学对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如果说单词是建筑中用到的砖、钢筋。它们是构成建筑物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建筑初期应该准备的材料,那么语法就好比建筑中的水泥,它是连接、加固砖或钢筋的材料。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说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张月祥等人也认为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和组织规律,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据以组词成句,使语言具有明确的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对语法的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
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他们毕竟没有使用目的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及时、准确地辨别和判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特征和差异。因此就中国学生而言,希望不学语法便能牢固地掌握英语,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改善语法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法教学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一些专家的理论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语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设法将语法内容进行适当的有机整合,在原理相通的情况下,删除一些过于琐碎的部分,采用联系、归纳、演绎、图示和对比等多种方法。例如: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及表语从句联系起来讲解;将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一同加以讲解及区别;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进行比较;将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进行比较等。这样使学生融会贯通,让他们真正懂得语法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使他们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使有潜在意义的语法知识在内化过程中被理懈和吸收。这种将类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交互使用的方法(Ausube,11988)十分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加强学生有意识记忆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言简意赅'很受学生欢迎。
其次。语法教学与句型教学相结合。句型即句子结构,是从大量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典型句式。语法教学应与句型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先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句型,是为学生学习语法提供感性材料,在句型操练的基础上,进而学习英语的词法和句法。在学习词法和句法时。又借助句型操练,变语法知识为运用英语的能力。句型操练.都要通过重复、模仿、替换、转换、扩展、活用各项训练,这就为在语法教学中提供了精讲多练的机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对话,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语法学习。
通过实际生活,可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具体化,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利用情景教学法讲授语法。情景教学法即教师应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置模拟情景进行语法教学。其中包括利用实物、真实的语境、状态语言、非语言手段及多媒体手段。使语法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在语法教学中,一些学生较难感知和掌握的语法知识,如虚拟语气在虚拟条件状语从句中表示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假设情况的用法,由于平时接触和使用机会较少,很多学生会产生遗忘或者混淆语法规则的现象。再如情态助动词can,may,must,shall,could,would等,很多学生自认为熟练的掌握了语法书中的规则和意义,但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实际交际时,却经常因用词的不恰当而给人以语言不到位的感觉。对于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简单的动画或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短片,再现实际的交际场景,再配以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语境中去反复使用语法规则,体会、感知、比较和总结语法规则的用法和意义。从而达到完全掌握语法知识的目的。
在语法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法也对学生学习语法很有帮助而且充满了趣味性。活动教学法即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调动起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这也可以说是充分地发扬了高职学生性格比较外向的优势。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就会更深刻。教师应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设计巧妙、难度适宜的游戏活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时态时,为了把几种时态串联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就一件事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种时态表达。如 S1:1 went to cinema withmy girlfriend yesterday evening.S2:We go to cinema everyweekend.S3:1 will go to cinema with my girlfriend.这种开放式的练习,既练习了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语法现象的理解,同时学生造句不乏幽默与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总之,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英语语法的教学要精讲多练,不要单纯的讲解语法知识,要通过反复使用,反复操练基本句型,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寓学于乐。让学生自己发现语法现象,归纳规律,并让学生建立一种语言习惯。
『叁』 跪求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可英可中,2000字)
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三)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 theis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
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英语和汉语的语序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对原文的句子成分和词语的先后顺序,必须按照译出语的语序习惯进行安排,有时需要语序转换。英汉互译中的语序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语位置的转换
汉语中的定语,无论是单用还是几个词连用,通常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英语则不然,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短语和从句做定语时则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在汉译英时,必须要考虑定语的位置。如:睡觉的那个婴儿看上去很可爱。The sleeping baby looks lovely.你认识操场上踢球的那些男孩吗?Do you know the boy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这就是Polly呆的那个笼子。This is the cage that Polly lives in.
需要说明的是,在英语中,不定代词的定语常后置,如:你有什么重要的事吗?Is there anything important in today's newspaper?
二、状语位置的转换
在英汉互译时,状语位置的变换极为复杂。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状语的位置都不是很固定。出于强调程度、句子平衡和上下文的关联等方面的考虑,状语的位置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翻译时,首先,要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状语位置的差异,然后,按译出语的习惯来调整安排。比如说,在汉语中,状语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有时为了强调也放在主语之前,但译成英语时则不然。如:他整天都工作。He works allday long.我非常喜欢住在中国。I like living in China very much.
另外,英语的方式状语一般常放在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之前,而汉语恰恰相反。如:我们得早点去那里。We have to go there early.她每天早晨在教室里高声朗读。She reads alou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morning.
英汉互译时,需要变换位置的绝不限于定语和状语,其它句子成分和一些词语的位置,也要按照译出语的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变换。比如说,英汉语言中各有一些并列的固定结构,其语序各不相同,如汉语中说“南北”,而英语说north and south;汉语说“新老”,英语则说old and new。这些需要大家在翻译时格外注意。
?/P>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
Saturday, 15 September 2007
英汉翻译中的词序错位现象(Different Word 0rders)
总的来说,汉英的语序基本一致。正是因为这种语序是基本一致的,在汉英翻译时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出差错。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表述的习惯不同,形成一些固定说法的格式不同,如下面的例子,翻译时只有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非常重要,是翻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在过去的翻译书中技巧讲得很多,但也应该重视固定说法的背诵功底。
1、英汉词序错位
例如:
水火 fire and water
贫富 rich and poor
新旧 old and new
长短 short and long
细长 long and thin
男婴 baby boy
女婴 baby girl
冷热 hot and cool
凉爽 nice and cool
物理化学 chemistry and physics
工农业 agriculture and instry
年月 month and year
田径(运动) track and field (events)
迟早 sooner or later,first and last
水土流失 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
新郎新娘 the bride and the bridegroom
手疾眼快 quick of eye and deft of hand
喜怒哀乐 anger, grief, joy and happiness
水乳交融 as well blended as milk and water
2、有一些情况汉英说法顺序差不多
例如:
上下 up and down
高低 high and low
老幼 old and young
父母 father and mother
夫妇 man and wife
来龙去脉 from beginning to end
来来往往 come and go, back and forth
3、汉语习语中常有同义重复表达。如“徘徊”、“回环”、“温暖”、“思想”、“道路”等,英语中也有这种结构
例如:
time and tide 岁月
wear and tear 磨损
near and dear 亲近
lord and master 主人
wants and likes 喜好
the rank and file 百姓
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
语序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是语言的重要组合手段之一,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又体现了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习惯,还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族是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模式必然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也就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文章从英汉翻译过程中主语的确立、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以及语序调整的实证性分析来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一) 确定主语,调整语序。
英语为主语显著的语言,主语突出,除省略句以外,一般情况下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句法重形合,要求句子各成分特别清楚,以免结构混乱,影响句意。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主题突出,主语不突出;句法重意合,指代关系在形式上不明显。在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省略,有时必须省略;有些主语难以一眼看清,需要读者用心识别。因而在英译汉过程中,确定主语,调整句序往往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例如:
(1) 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
这句话按原文的语序,Nightfall (夜幕) 作主语,按原语序照样翻译下去,译文会显得别扭,不自然。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应选用“他”作主语,因而正确的翻译是:夜幕降临时,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多英里路。又如:
(2)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of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ship.
这句话可译为:众所周知,中国在2003 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原文主语是“2003”,但译文没有以“2003”作主语,而以“中国”这一行为主体作主语。用时间作主语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种用法不仅强调了时间的观念,而且也使句子简洁、生动。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习惯,英语还可以用地点等名词作主语。如:Nanjing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在南京城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行文习惯、思维模式不同。英美人强调客观,常用物、抽象概念、非人称it 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常用人作主语,主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英汉翻译时,所确定的主语是否恰当,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例如:
(3)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经辛酸。)
(4) 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was a dishonest man. (她从来没想到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例3 英文用抽象名词bitterness 作主语,汉语却用“这位曾使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作主语;例4 英文用形式主语it 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同的缘故,例4 意思是:这种念头从来没有闪过她的脑际。原句当然可以说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 theisa dishonest man. 但两相比较,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显露出她对这事感到惊异,后一句只强调了主观印象。译文清楚明白地写出了“她”对“他为人不诚实”这一点的认识。
(二) 突出信息焦点,调整语序。
信息焦点即信息单位的焦点所在,是信息单位内在主重音或调核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作为信息高峰值的单元。语言现象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其实这远远不够,还要进行交际分析或实义分析,
即主述位分析。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称话题) ,是谈话的出发点,也是读者从上下文或从语言外的知识得知的内容,表达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则是对陈述对象所作的陈述,即对已知事物说了些什么,是交际的中心,叙述的目的,是读者未知或假定读者未知的内容,表达的是新信息。通常新信息是句子内容的重点或句子的强调点。由于新信息往往需要比已知信息陈述得更详细,因此需要用更长、更重的句尾。这种结构是按句尾重心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但是,英语中有些句子成分后置,并不是因为代表新信息,而是因为太长,太复杂,若不后移就会使句子结构头重足轻。所以,英汉翻译要根据不同情况弄清原文句子的信息焦点是什么,原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一焦点,而译文又应以什么方法来突出这一焦点,以达到对等效果。
在英语句子中,信息焦点总是由新信息构成的,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焦点一般出现在句末。例如:
(5) I am painting my room blue.
在一般情况下,blue 应为信息焦点,因此该句可译为:我在把我的房子刷成蓝色。如果上例是回答Are you paintingJohn’s room blue ? 这一问题的话,那么句中的信息焦点就落在my 上,因为这是新信息。所以,译文也需作相应的调整,以反映信息焦点的变化。那么该句就可译为:我是在把我自己的房间刷成蓝色。
英语突出信息焦点的主要方法有三种:语序调整、强调句型和拟似分裂句。在句子中,信息单位的重要性与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若要提高某一词语在句中的信息价值,办法之一就是调整语序,将其前置或后移。虽然汉语的次序在信息处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英语那么重要,但语序调整仍然是突出信息焦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例如:
(6) This jug is difficult to pour cream out of . (这把壶里很难倒出奶油来。)
(7) Cream is difficult to pour out of this jug. (奶油很难从这把壶里倒出来。)
(8)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9) Sitting at her desk in deep concentration was my sisterFlora. She looked as though she had spent a sleepless night . (全神贯注地坐在桌旁的是我妹妹弗洛拉,她看上去好像是通宵未睡。)
例6 将cream 置于句尾,强调奶油很稠。例7 将this jug置于句尾,强调这把壶嘴子小,奶油很难倒出来。例8 通过语序调整强调四川人不怕吃辣的东西,贵州人辣了一次后第二次仍不怕辣,湖南人辣的东西不怕,怕就怕在不辣,因为他们对辣东西已习以为常了。在这三个分句中,说话人当然在强调湖南人最不怕吃辣椒。例9 采用倒装句来调整信息焦点,
设置悬念,使文章更为生动,汉语译文也采用倒装句,收到同样的效果。
强调句型It is. . . that . . . 和拟似分裂句是英语用来突出信息焦点的重要语法手段,可以强调句中不同的成分。英译汉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适当地调整句型,把原文的信息焦点转换为汉语的“是. . . . . . 的”等信息价值较高的句子成分。例如:
(10) It was Jane who played Mozart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
(昨晚在晚会上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是珍妮。)
(11) It was Mozart that Jane played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
(珍妮昨晚在晚会上演奏的是莫扎特的作品。)
(12) What I am doing is teaching him a lesson. (我眼下在干的是就是教训他一顿。)
(三) 依据汉语时间句序特点,调整语序。
句序是以句为单位,包括语段中句子的顺序和复句内分句的次序。汉语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中特多流水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指出:时间顺序是汉语安排动词的基本规律。功能主义语言学派则从语言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角度对汉语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的象似性程度很高,语言符合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强趋势。例如:
(13) 华老栓忽然坐起来,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14)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5)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看,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对汉语句子时间顺序进行实证性考察,发现除了现实的时间顺序原则外,还有抽象的时间顺序和心理的时间顺序。
抽象的时间顺序是指未进入现实时间流程的时间顺序,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只存在于人们的逻辑推理中。例如:
(16) 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
上例前后两分句的动词“出去”、“起来”在说话者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现实的时间流程,还不具备实际发生的时间,但两个分句的时间先后一目了然。心理的时间顺序是指人说话时主观心理轴上的时间顺序,一种是先交待已知的、次要的,然后交待未知的、重要的信息。“已知+ 未知”的信息结构是人们主观心理轴上的时间顺序在汉语中的反映。另一种是先认识的先说,后认识的后说。例如:
(17) 玫瑰花儿可爱,棘多扎手。
(18) 这句话不只说出了气候上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
例17 中说话人把前一分句作为已知信息,作为铺垫,意在后一分句。在例18 中,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递进了一层,是信息焦点,是强调的对象。
(19) 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想想原是自己把话说错了。
这句话是前果后因句,句序似乎跟前两种顺序相悖,但仔细体会一下人们说这话的心理:人们在叙述中顺着上文先说出某种结果,接着想到有必要,于是又补充说出一个理由或原因。补充说明的内容是事后的想法,它置于结果句后,是因为它是说话者后来想到或意识到的。
由上观之,汉语的句序比较固定,时间顺序是复句安排分句次序的一个经常起作用的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由于汉语表达的需要,常需改变原文的句序,即使很短的句子也有句序调整的问题。例如:
(20) I am glad to see you. (见到你很高兴。)
在英语里,一般都是先说出个人的感受,然后再说有关的情况,说明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汉语则往往相反,先说具体情况,然后再说个人的感受。
由于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句子成分叠床架屋,层层叠叠,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构架,英语这种构造手法使得时间顺序的格式显示不出来。而汉语则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它是由结构上现对独立的单句连接而成的,整个复句呈现出平面线性延伸。尽管分句流放不拘,疏散铺排,但整个复句并不杂乱无章,而是贯通一气。这其中之章法就是一定的顺序:一个个事件、一层层意思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整个句子形散而神聚。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有时可以从源语到目的语直接传译,
如下图所示:
X ————→Y但由于两种语言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差异,而译者往往要走一条曲折的路,如下图所示:
X Y└—————————↑也就是说,为了顺利地进行传译,首先要对英语句子进行拆卸(unpack) 和逆转换(back - transform) ,将拆卸下来的各部分转换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 形式,然后再由核心句传译成汉语的一个个分句,最后将分句按时间顺序作句序调整,生成汉语译文。如下图所示:
英语原文 汉语译文↓ ↑切分,逆转换 句序调整↓ ↑英语核心句——————→汉语分句对这一操作步骤,下面举例说明:
(21) I put on my clothes by the light of a half - moon justsetting ,whose rays streamed through the narrow window near mycrib.
首先对英语原句进行“拆卸”处理,原句可切分出三个核心句:
①I put on my clothes by the light of a half - moon.
(SVOA)
②A half - moon was just setting. (SV)
③The moon rays streamed through the narrow window nearmy crib. (SVA)
经分析,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依次为②—③—①。经过此番调整,就可以顺利地传译为:
半轮晓月渐渐西沉,月光透过小床旁边一个窄窄的窗子射进来,我趁着月光穿上衣服。
(22) It was an old woman , tall and shapely still , thoughwithered by time ,on whom his eyes fell when he stopped andturned.
首先对原句进行“拆分”处理,原句可切分为七个核心句:
①It was an old woman.
②She was tall.
③She was shapely still.
④She was withered by time.
⑤His eyes fell on her.
⑥He stopped.
⑦He turned.
经分析, 七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依次为⑥—⑦—⑤—①—②—④—③。因此我们译为:
他站住,转过身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年迈的妇女。她身材修长,虽受岁月折磨而略显憔悴,但丰韵犹存。
(四) 英汉翻译中语序调整的实证性分析。英汉翻译中,
语序调整是个复杂的问题,忽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导致翻译作品洋腔洋调、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用以上的观点审视译著《简·爱》,确实在这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
(23) It was cruel to shut me up alone without a candle. (多狠心呀,把我一个人关在里面,连支蜡烛也不点。)
本例原文句子重心应在cruel 上,不定式短语置于句末不是信息焦点,而是为了实现英语造句普遍遵循的末端重心的原则,避免头重足轻现象。按照汉语先具体再评价的原则,试改译为:把我一个儿关在里面,连支蜡烛也不点,真狠心呀!
(24) I then sat with my doll on my knee , till the fire gotlow ,glancing round occasionally to make sure that nothing worsethan myself haunted the shadowy room. (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上枯坐着,直到炉火渐渐暗淡,还不时东张西望,弄清楚除了我没有更可怕的东西光顾这昏暗的房间。)
译文与原文不符。经分析,原文至少可切分为三个核心句:
①I sat with my doll on my knee. (SVA)
②The fire got low. (SVC)
③I glanced round. . . (SVA)
切分出的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应为①—③—②。原文中③分句是①分句的伴随行为,它置于句末,是为了符合末端重心的原则。按照汉语复句时间顺序的生成规律,原译有失原意,试改译为:随后,我把玩偶放在膝头上枯坐,还不时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什么比我更坏的东西光顾这昏暗的房间,这样直坐到炉火暗淡。
(25) This is all provoking to Miss Scatchered ,who is naturally neat ,punctual and particular. (这一桩桩都使斯卡查德小姐很恼火,她天生讲究整洁,遵守时刻,一丝不苟。)
先交待外围成分,已知信息,然后点题,提出未知信息,这是汉语行文的一般规律。原句第一分句是果,是未知信息,放在句末较好。因此原译句序应调整为:斯卡查德小姐天生讲究整洁,遵守时刻,一丝不苟;这一桩桩都使她非常恼火。
29. Have I not described a pleasant site for a dwelling ,whichI speak of it as bosomed in hill and wood , and riding from theverge of a stream ? (我不是描写了一个可爱的住所么? 我把它说成是偎依在小山和树林之中,屹立在小河之边上。)
按照“已知+ 未知”的汉语时间句序,应先有论据(已知信息) ,后有结论(未知信息) 。由于原译句序与此相悖,因此需作调整,试改译为:我说它掩映山林之中,坐临溪流之畔,不是把它描写成了一个可爱的住所么?
当然,原文的句序,即先说出结论,再给出论据的句序在汉语中也是有的,但是原译和改译却存在着文体上的差别。
先下结论再去寻找论据的句序是说话者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因为论据是说者事后才想到的。这种表达的顺序常出现在口语中,口语色彩比较浓。而《简·爱》的原文结构严谨,一点也不松散,是典型的书面语体。由此看来,原译与原文在文体上有出入。
通过以上英汉翻译过程中主语的确定、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以及英汉翻译的实证分析,可以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做到翻译忠实、通顺,
语序调整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Danks ,Joseph H. . et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M] . Sage Publications Inc. . 1997.
[3 ]Nida ,Eugene A. . On Translation[M] . 谭载喜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J ] . 国外语言学,
1988 , (1) .
[5 ]戴浩一.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 . 国外语言学,1990 , (4) .
[6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 商务印书馆,1979.
[7 ]吕叔湘. 语文杂记[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 ]马秉义. 英汉主语差异初探[J ] . 外国语,1995 , (5) .
[9 ]谢信一.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 ] . 国外语言学,1991 ,
你再到下面看看:
『肆』 沈家煊的学术成果
2004年
《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2年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
《词典编纂“规范观”的更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3期。
2004年
《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期。
《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外国语》2004年3期。
《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语文》2004年6期。
《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2期。
《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语言科学》2004年6期。
《再谈“有界”与“无界”》,《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
《说“不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2003年
《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从“分析”和“综合”看<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与汉语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6期,483—493。
2002年
《如何处置“处置式”——试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中国语文》第5期。
《行、知、言 》,《论证》第1期。
2001年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 》,《中国语文》第6期,483—493。
2000年
《句式与配价 》,《中国语文》第4期,291—297。
《说“偷”和“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9—24。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9—33。
《语法中的“标记颠倒”现象 》,《语法研究与探索》第10辑,1—18。
1999年
《英汉方所概念的表达 》,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8—63。
《转指和转喻 》,《当代语言学》第1期,3—15。
《语法化和形义间的扭曲关系 》,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17—230。
《“在”字句和“给”字句 》,《中国语文》第2期,94—102。
《语法研究中的分析和综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7。
1998年
《二十世纪的话语语言学 》,载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743—774。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当代语言学》第3期,41—46。
《语用法的语法化 》,《福建外语》第2期,1—8。
1997年
《语用,认知,言外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10—12。
《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74—76。
《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10。
(Shen,J.&Y.Gu),Conversation and sentence-hood. Text 17-4:477—490。
《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242—250。
1996年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5。又载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45—354。
《英汉对比语法三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8—13。
1995年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367—380。
《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 》,《语法研究与探索》第7辑,237—244。
1994年 《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第1期,12—20。 《“语法化”研究综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17—24。
《“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 》,《中国语文》第4期,262—265。
1993年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8。
A metalinguistic adverb hao 好 in Mandarin Chinese, In J.C.P. Liang and R.P.E.Sybesma eds.From classical fu to“three inches high”:Studies on Chinese in honor of Erik Zurcher,Leuven/Apeldoon,Garant.141—152.
Slips of the tongue and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 In Yau Shun-chiu ed. Essay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Editions Langages Crois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I’ Asie Orientale,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139—162.
“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321—331。
1992年
《口误类例》,《中国语文》第4期,306—316。
1991年
《Hawkins<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65—68。
《<类型和共性>评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25—28。
1990年
《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6—35。
1989年
《神经语言学概说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3—28。
《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中国语文》第5期,326—333。
《“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 》,《中国语文》第1期,1—8。
1988年
《心理语言学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9。
《Simon Dik“功能语法”三部著作综合介绍》,《国外语言学》第1期,24—27。
《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62—65。
1987年
《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介绍 》,《国外语言学》第1期,17—24,第2期,62—65。
<Subject function and double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Vol. XVI, No.2, 195—211.
1986年
《汉语“也”、“还”、“倒”的英译 》,《中国翻译》第2期。
《1965年以来国外汉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语文天地》第3期,32—33,25。
《“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第6期,442—456。
1985年
《雷·贾肯道夫的<语义学和认知>》,《国外语言学》第4期,19—22。
《英语中的歧义类型 》,《现代外语》第1期,26—35。
《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 》,《外国语文教学》第4期,33—40。
《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96—104,又载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56—463。
1984年
《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语言研究》第1期,114—126。(赵世开、沈家煊)
《英汉介词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8。
1983年
《介绍<心理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国外语言学》第3期,40—45。
1982年
《国外汉语研究论文索引(英语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硕士论文。部分载《语文论集》1—3辑。 2000年
《现代语言学辞典》(D.Crystal: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商务印书馆。
1993年
(周流溪,林书武,沈家煊)《支配和约束论集——比萨学术演讲》(N.Chomsky: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The Pisa Lecture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B.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itc Typology),华夏出版社。
1988年
(沈家煊,周晓康,朱晓农,蔡文兰)《语言导论》(V.Fromkin & R.Rodman:Introction to Language),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6年
(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N.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伍』 英语语法论文
论英语语法与修辞
语法和修辞既是相通的,又是有区别的。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讲的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因此语法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规律的一部分,是研究如何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因为只有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才具有可理解的性质,才有可能被用作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修辞不同于语法,它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是和语言的使用目的和使用场合密切相关的。因此,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如何在具体交际场合中取得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即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把话说好,把文章做好,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但是,修辞和语法又密切相关,可以说,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前者是建筑在后者基础上。因为语法告诉我们,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合乎语法的表达方式,而修辞则告诉我们如何恰当地选用语法形式,以达到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语法结构形式的选用,关系到使用领域(即语体)的问题。比如在学术论文中,不可用适合于口头的表达方式;在法律文书中,不可用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对上级或者长辈讲话,用语不可太随便;跟朋友谈心,用语又不可太庄重。因此,一本好的语法书必然要涉及修辞问题。我们学习语法不能只重视分析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法必须结合修辞,语法书的编写不能局限于词法和句法而必须超越句法的范围,讲一点如何恰当地使用语法知识的规律。恰当地使用语法知识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内容:
表达思想,分清主次;关系明确,避免歧义;言语简练,用词经济;句式多样,灵活交替。
一、表达思想,分清主次
这是修辞的第一条要求。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要把主要的住处突出起来,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能为对方所理解并把握住意义的重心。这就涉及语法中一系列强调手段的运用问题。这些强调手段包括后置和前置、主从句、分裂句、层进法等,只要用之得当,便可在组词成句中突出主要的信息,分清主要次要的意思。
1、后置
后置,作为一种突出主要思想的手段,是现代英语的词序特征。众所周知,英语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词序。根据这种词序,句子的意义重心往往落在句子的尾部分,从而句尾成为一种受到强调的部位。根据这条原则,说话人要强调什么意思,便可让它出现在句尾,从而传递信息便主次分明了。在前面提到的句尾信息焦点和尾重原则就是采用的这一原理。
对比下面两句话:
The patient was taken good care of, and began to recover immediately.
The patient was taken good care of, and immediately began to recover.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都是病人受到很好的照顾,很快开始康复。但第一句的意义重心是immediately, 强调了康复之快,而第二句的意义重心则在于“康复”而不强调“马上”。
再如:
Though we started off early, we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We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though we started off early.
We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We started off early, though.
以上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句强调我们晚了,第二句强调我们的确出发不晚,第三句突出强调了出发得早然而却晚了这一惊讶。
We had a long enough holiday on the beach.
We had a holiday, long enough, on the beach.
两个句子的意义差别不大,但第一句只是普通的句子,而第二句强调了long enough。
2、主从结构
在主从结构中(这里主要指主句与从句),主句通常携带主要的信息,从句表达次要的信息。因此,人们在交流思想时,可以把主要意思放在主句中表达,而把次要意思放在从句中。这也可以成为表达思想分清主次的手段。如:
After I had visited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beauty.
Having visited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beauty.
After my visit to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beaut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beauty, after I had visited this country.
以上四个句子意思上的差别是不大的,但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和感情就有些差异了。第一句after从句是个时间状语从句,为了更加突出主要的意思,通常它放于主句的前面,从而突出主句的信息。第二句把时间状语从句改为了非限定分句,那就加重了它的从属地位,从而主句的意思也就更加突出。如果再把非限定分句改为介词词组,那末,主句的意思进一步得到突出。第四句把从句置于句末,根据末端中心的原则,从句的意义比在句首是加重了,它相当于一种补叙,为主句表达的思想内容提供某种比较重要的条件,意思相当于“只有当我参观了这个国家之后,才被这个国家的美更加深深地打动了。”
在这样的结构中,有两条语法规则在交叉地起作用:主从结构的表意作用和词序的作用。正由于从属的意思能以各种方式增加其分量,使之能够对主句所表达的意思起一定的平衡作用,有时甚至起到修改和对抗作用,这种“主句+从句”的结构往往可在修辞上取得幽默、讽刺或戏剧性等特殊效果,在阅读时您不妨仔细体味。如:
We don’t bother much about dress and manners in England, because as a nation we don’t dress well and we’ve no manners.
这句话是主句在前,从句在后。主句的意思是:在英国,我们不为衣着和礼貌而烦神,为什么不烦神呢?都穿得很好吗?都很讲礼貌吗?不是的。请看下文:因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穿得不好,而且不讲礼貌。这样一来,后置的原因状语分句便对主句的意思起抵消的作用,从而带有辛辣的讽刺味道。
再如:
Even though men may deny it, women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Women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though men may not deny(否定)it.
Women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but men may deny it.
第一句,主句位于从句之后,突出了主句的意思,对妇女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的地位持肯定态度;第二句,从句位于主句之后,抵消了或削弱了主句的意思,但是主要意思还是认为妇女即将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与男子进行竞争,只是这种意思被后面的从句削弱了一;第三句是个并列句,其意义主要受着分句顺序的支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妈妇女能否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与男了相抗衡表示一种怀疑的态度。
3、前置
除采用后置和主从结构来突出主要思想外,语法还提供了第三种方法,这就是前置。由于句首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位置,如果把一个通常不出现在句首的成分前移至句首,这也会起强调作用,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句子的宾语和补足语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为了与上文相衔接,而把宾语或补语移至句首,这时,前置的宾语或补语就会特别引人注目。如:
Mr White fried two small pieces of fish. One of these he fed to his cat. The other he ate himself. 怀特先生煎了两条鱼,一条喂了狗,另一条他自己吃了。
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pollution. Equally important is to take measures to check the rise in prices. 阻止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核实价格是不能提高。
有时状语的前置也能起强调作用。比如在否定结构中,否定词及其强调词通常是比较贴近谓语动词的。如:
The manager will not in any case stand rudeness from his employees.
在这里,not in any case 是“决不”之意,位于句子当中,这是不受强调的位置。如果把这个结构移至句首并引起倒装:
In no case will the manager stand rudeness from his employees.
这时,状语in no case便处于突出的地位,受到了强调。当然,在这种结构中,句尾仍然起着信息中心的作用。
4、分裂句
语法向我们提供的另一强调手段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主要意思的句子结构――分裂句(又称强调句型)。分裂句的基本结构是:
It is/was+中心成分+that-分句
在这种句式中,中心成分是最受强调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句子中主语、宾语、状语和宾语补足语等。(本部分详细请参阅本章《强调部分》)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cation. 在暑假里,为了嫌点钱上学,我在一家旅馆找了份业余工作。
这个句子可以改用分裂句式强调除谓语动词以外的任何成分。如:
It was 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that I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cation.
It was I that/who 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cation.
It was in a hotel 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cation.
It was as a part-time job that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in a hotel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cation.
对于谓语及其后续成分突出出来就得采用另外一种分裂句:
What-分句+is+不定式结构。
如:
What I did 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was to work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cation.
由此可见分裂句It is/was+中心成分+that-分句的主要强调重心不在句尾而在句中;分裂句What-分句+is+不定式结构的主要强调重心仍然在句尾。
5、层进法
还有一种强调的方法就是采用“层进法”,即在排列两个以上并列成分时,采取由次要到重要到最重要的排列方式,从而突出位于句尾的成分。如:
Einstein was a fair violinist,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a deeply philosophical (哲理的)man.
爱因斯坦三重身份:他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个懂得精深哲理的人,同时还是个业余小提琴手。在这三重身份中,哪一种最重要呢?当然,精通哲理最重要,数学家次之,会演奏小提琴又次之,所以按照a vilionist,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a deeply philosophical man 这样的排列,是符合一般修辞原则的,即要求由次要到重要至最重要的排列。这是故意违反一般修辞原则,而把不太重要的意思放在最后最重要的位置上,从而达到讽刺、幽默的修效果。
He referred his success to hard work, his parents and his teachers.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最重要因素本应为“埋头苦干”,可是现在却把“父母、老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无疑就是一种人际交流的需要。
层进法不仅适用于句子成分之间,而且适用于句子和句子、语段和语段、段落和段落之间。
二、关系明确,避免歧义
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表意明确,而不是模棱两可。一句话如果既可作这样解释,又可作那样解释,这就叫做歧义。引起歧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一种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特别是照应关系、修饰关系、比较关系不明确往往引起歧义。照应必须有被照应的对象,修饰也必有被修饰的对象,如果这些关系搞不清,意思就含糊不明。因此,关系明确是避免歧义的重要方法。
1、要处理好照应关系
英语中代词照应是照应关系中最重要的。处理好照应关系是理解篇章的最基本的前提。如:
? Since my grandfather was a docto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chosen that for a job.
在这里that所指不明,不论是指doctor, 还是指my grandfather was doctor, 在本句中都讲不能。因此在这个句中,have chosen 的宾语以不用代词为宜:
Since my grandfather was a docto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chosen medicine for my job.
再如:
? The players and umpires (裁判)know one another well and sometimes they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
这个并列句后半部的they, them, their含义不明。如果是运动员对他们认识的裁判员有时直呼其名,可以说:
Players who know umpires well sometimes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
如果是裁判员对他们认识的运动员有时直呼其名,那就说:
Knowing the players well, the umpires sometimes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
2、要处理好修饰关系
关于名词修饰语和状语(特别是副词)的位置问题分别相关章节,这里再从修辞角度作一些补充。
状语的位置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歧义。如:
? I have followed the advice sincerely given by the teacher.
? The woman scolded the boy for playing with fire bitterly.
上述诸句中,sincerely, bitterly 叫“偏斜修饰语”,因为它们在句中位置不正,以致sincerely既可理解为修饰follow, 也可理解为修饰given;bitterly 本应修饰scolded,但在句中却好象在修饰playing,从而产生了歧义。这些修饰语的位置应作如下调整:
I have sincerely followed the advice given by the teacher.
The woman bitterly scolded the boy for playing with matches.
再如:
He sent us the full story of his rescue from Lake of the Ozarks(美国奥沙克湖).
在这里from Lake of the Ozarks既可理解为修饰sent,也可理解修饰his rescue。根据“靠近”的原则,可将该句调整如下:
He sent us from the Ozarks the full story of his rescue.
3、要避免中途改变语态或主语
在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使用上,一般修辞原则是要保持前后一致。如果中途改变语态,则往往意义不明。如:
? He left the examination after his answer had been checked.
这句话,主句用了主动结构,从句忽然改为被动结构,这样一来,到底是谁“核对子答案”便不明确了。要改进这个句子,最好把前后的动词语态一致起来,从而主语也一致了:
He left the exmination after he had checked his answer.
再如:
As the guests entered the church, proper seats were arranged by the ushers leading them.(迎客的人).
这句话的毛病是中途改变主语,以致“座位指定给谁”,含义不明。应将前后主语一致起来,尽管语态有变,但不影响意义:
As the guests entered the church, they were led to the proper seats by the ushers.
4、要处理好比较关系
比较关系也是一种修饰关系。比较结构如果不完整或不确切也会引出歧义。请观察:
? He is as tall, if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在这句话中,比较结构不完全,因为不可能说He is as tall than his brother, 而只能说as tall as his brother。 所以这句话应该调整为:
He is as tall as his brother, if not taller.
或调整为:
He is as tall as, if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再如:
Leonardo had one of the greatest, if not the greatest minds of all times.
这个最高级结构也是不完全的,从而非常费解,因为在这里有两个名词词组“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和“the greatest mind”。应补足为:
Leonardo had 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 if not the greatest mind, of all times.
有时,比较结构不完全,导致表意不合逻辑。如:
?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a typist.
怎么会一个人的薪水比打字员低呢?应该说成:
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 typist.
或者: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a typist’s.
再如:
?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any other resaurant.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any other restaurant costs, 这样以来,就变成拿食品价格和其它饭店的相比了,显然不合逻辑。应该拿这里的食品价格和任何其它饭店的食品相比:
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it does) at any other restaurant.
由上述诸例可以看出,在使用比较结构时,必须把被比较的对象明确起来。如果被比较的对象不明确,那就意义含糊。如:
?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Pomona.
这句话的意思很含糊。到底是Claremont 距离Los Angeles 比Pomona 距离Los Angeles 远呢?还是Claremont距离Los Angeles 比Claremont距离Pomona远呢?如果是前一种意思,应该说成: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Pomona is.
如果是后一种意思,则应该说:
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it is from Pomona.
有时,在比较结构中使用than any…不当,其表意不合逻辑。如:
?For many year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as taller than any building in New York.
这句话不合逻辑,因为Empire State Building 坐落在纽约市。它怎能和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纽约市建筑物相比呢?处理这类问题,只要在any之后加个other就可以了:
From many year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as taller than any other building in New York.
三、言语简练,用词经济
言语简练,用词经济是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简练”就是不用多余的词,即在表情达意中每一个词都起到自己的表意作用,而没有冗长、累赘的现象。“简练”和“简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练”是修辞上的优点;“简短”有时是优点,但有时就不一定是优点。一个简短的句子或者一篇简短的文章有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便有时也可能言之无物,读来无味;文章长而空固然不妙;而空也未尝足取。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可能比较长,但内容充实,组织严密,没有废话,没有败笔,照样可以算是“简练”。因此“简练”是修辞的一个努力方向,它和“简短”是有区别的。
1、要避免冗赘
尽管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并不一定是“越短越好”,但是小题而大作,短话而连篇,言之无物,总是要不得的。讲一句话,造一个句子,在能充分表达思想的前提下,用词应该十分经济,必须避免使用多余的词。如:
Whenever anyone called for someone to help him do something, Jim was always the first to lend his help for the cause.
这个句子如果变为下面的句子就更加简练:
Whenever anyone called for help, Jim was always the first to lend his help.
这个句子即是“简练的”,又是“简短”的。在这里,这二者就一致起来了。
2、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重复有时是修辞的需要,但是,不必要的重复往往会造成言语累赘,表达无力。语法为我们提供了避免重复的手段,这重要是省略和替代。一般原则是,在能充分表意的前提下,能省略的就应省略,能替代的就应替代。省略和替代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且可使主要的思想内容得到应有的突出。反之,如果该省略而不省略,该替代而不替代,反而会冲淡主要的内容,赞成烦冗无力的表达。如:
My father planned (all these houses) and my brother built all these houses.
Brian can (do the work well) and (he) should do the work well, but he won’t (do the work well).
Mary is going to sweep the floor though Alice won’t (sweep the floor).
以上各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部分。第一句中,省略了all these houses, 便突出了planned; 第二句省略了do the work well和he,突出了can, should和won’t; 同样地,第三句省略了sweep the floor, 便强调了Alice won’t。
再如:
Here is a white silk blouse and a pink one. (one替代silk blouse)
He said he would tell me the news, but he didn’t do so. (do so替代tell me the news)
We are told that he will come back tonight, and if so our meeting will be held tomorrow. (if so替代if he comes back tonight)
在上述第一句中,用了名词替代词one, 不仅避免了silk blouse的重复,而且使pink的意义突出起来;第二句用do so替代tell me the news, 突出了didn’t 的意义;第三句用if so替代if he comes back tonight, 突出了其后主句的含义。
3、要避免拖沓现象
句尾是传递最重要信息的位置。因此,通常不宜在句尾附加过多的补叙。如果在句尾加上长串的并不重要的细节,往往会出现拖沓现象。“拖沓句”也是累赘的一种表现。如:
It was 7:15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 2000, 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when an elderly am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 Then I saw a yellow car dri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ke a right turn into Park Road. 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the man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 The man was badly hurt and he fell with a cry. 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which was heading west. I noticed the driver wa a young woman who pretended not to be noticing all of this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 864. 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car which was passing near here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ere the old man could be taken good care of.
在这篇短文中,似乎用了太多的定语从句,从而使读者的视线容易因为读这些长句子而转移对整个交通事故的描述。如若改成下面的短文,就会显得简洁明了。
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 2000 when an elderly ma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other sde of the street. Then a yellow car dro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de a right trun into Park Road. 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the man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 He fell with a cry. 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heading west. I noticed the dirver was a young woman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864. 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ere he was taken good care of.
这样整篇短文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两个并列句,一个时间状语从句,一个宾语从句,一个分词结构,四个并列谓语,调整了主要信息的位置,删除了多余的词,主句和从句的次序进行了调换,使句式错落有致、重点突出。
四、句式多样,灵活交替
修辞的另一个要求是,言语要生动活泼,形式,最忌单调乏味,平淡无奇。避免单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实现。从语法角度看,多种句式的灵活交替是达到生动活泼,避免单调的重要方法。写一篇文,讲一段话,如果通篇用的都是简单句或者通篇都是很长很长的复杂句,往往会给人以句式单调的感觉。如下面一篇短文:
My name is Li Hua. I was bor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February 1977. I started school in 1984 at 7. I studied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from 1984 to 1990. After that I went to No. 62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and graated this summer. The main subjects I studied at school included Chinese, math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and computer.I like English and computer best. I am very good at them. Last year I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chool computer competition. In my spare time I enjoy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and collecting stamps. My favourite sports are swimming in summer and skating in winter.
上面的短文是对自己作的一个简介,内容很全面,但句式太单调,不活泼不生动,给人一种平淡之感。如果将这篇短文的句式进行调整,充分运用分词结构,使句式灵活多样,本短文将会变得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修改如下:
My name is Li Hua and I was bor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February 1977. In 1984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I started school. From 1984 to 1990 I studied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And after that I went to No. 62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where I graated this summer. The main subjects I studied at school included Chinese, math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and computer. I like best English and compuer which I am very good at. Last year I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chool computer competition. In my spare time, what I enjoy doing is listening to music, collecting stamps, swimming and skakting, of which I love swimming and skating most.
修改过的短文包括一个并列句,五个定语从句,一个分裂句,同时在上下文的衔接上注意了关联词的运用,从而使整个短文句式灵活多变,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
『陆』 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之辩
语言来的任意性是指:指称与所指之间自没有必然的联系,通俗点讲,就是一个词语与这个词语所指的实物之间是随意的。比如说,我们把狗这种动物叫做“狗”。“狗”这个词和狗这种动物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是一种代号而已。
但有的人对这种任意性产生质疑,根据他们的说法,象声词(如“汪汪”)和狗叫声之间就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由此推出语言的相似性。
但是,如果我们想想,狗叫声在英语里是"wow",和我们的“汪汪”就很不一样。如果语言真的是相似性的话,那么在各种语言里应该是一样的了,这是很不可能的。
『柒』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4个问题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任意性最强有力的依凭,就是世界上几千种不同语言的存在。在这几千种语言构成的“语言大系统”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得以彰显。而具体到每一种语言构成的“语言小系统”,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与时间的发展,以及这一民族语言发展的程度成反比例存在的。在这两个平面的关照中,我们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进行了解读。
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结构与人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结构恰好对应,这种对应具有广泛性和一再性,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这就是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认知语言学”注重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语言的“象似性”程度要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大得多。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语言学各部门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方法的合理确定,起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宏观的角度看,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可以深化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目的、方法等问题的认识 。从微观的角度看,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对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语言的特点,每个native speaker都会对自己的语言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省略,使得不那么合乎语法。只有长时间生活在本国的人才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缺省。但最近上了这门课才深切地体会到,也许这不仅仅是纵向的自我改造,却是横向的国家文化的差别。英语中确实有不少在外国人看来语法不通的口语,但总体上,讲这种语言的人们确实多数时候都在一套先验、硬性的逻辑框架中言语。比如Although后面一定不能加but,表语从句一定要加that等等。在书面文字中这种逻辑的严密性显得尤为要紧。但汉语好象无论怎么变都能表意,顶多是意思上会有歧义。特别是书面文字和口语的差距在我看来只是用词上的讲究。汉语洋洋洒洒的文字历史中,那些美丽而流畅的著作,均难以用明确的语法去框定,尤其是诗歌。一言以蔽之,祖宗们信奉“言有尽而意无穷”,既然无论用多少言语都无法真正精确地表意,那不如留下更多的空间,在形式上讲究视觉的美感(比如对偶),让自己的意绵延不绝地流淌在其中。因此,汉语的作家们所做的,不是“imbue with”而是自我的“express”,同时是消极地期待着读者的“understand”。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双语授课能力,在汉语普通话的母语之外,必须熟练使用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之一进行授课。教师普通话必须具备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申请教师必须至少具备一年以上的对外汉语授课经验或外语授课经验。
『捌』 什么是象似性
1.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对立
关于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之间的关系,自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在回答“感观所感受到的现象(phenomena)和指代这些现象的词汇(words)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的时候,柏拉图(Plato)认为:词(words)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与其所指代的物体(objects)的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受制于宇宙的结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则认为语言与其所指现象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不受任何社会习惯的影响。语言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的对立由此而来(Bell,1991:84)。
索绪尔奠定了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一书中,他以“Tree”为例,明确指出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二重性:语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arbitrary),不存在任何逻辑证明,人为的(man-made),规约性的(conventional)。(Saussure,2001:67)通俗的说,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索绪尔思想的影响下,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从音、词、句等层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些都是在抽象的语言层(langue)展开的,因为索绪尔认为具体的言语(parole)涉及到太多的变数,显得杂乱无章,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查。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注重对语言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s)研究的思想归根结底是受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断的影响。可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对亚里斯多德语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功能语言学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证实:语言形式与其意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现实世界经由人类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结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同时,语言的存在总是为了满足人类与客观世界、思维交往的需求,所以语言总是能够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相当的联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象似性。这跟柏拉图自然主义语言观一脉相承。
形式主义语言观与功能主义语言观的对立、形式和认知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对立。形式主义语言学家们从语言任意性的立场出发,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体系,所研究的抽象的语言内部结构和形式,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否认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映射关系,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这一封闭的任意的语言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本文秉承语言象似性的观点,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系统,是人际交往的媒介,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文化的载体,语言在音、词、句、篇等层面上与其所指代的物体都有着很大的象似性,当然,这种象似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主观认知的心理事实上的象似,是人类对事物本身的一种状态的认知。
2. 声音层面的象似性
在具体讨论语言在声音层面的象似性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具体的译例。
原文: Indivi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1)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2)Gra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al beings.(编号及斜体为笔者所加)
罗素的这段以河流喻人生的文字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大多数读者都能欣赏其中蕴涵的哲理。如果细加分析,我们还能发现蕴藏其中的独特音效。我们都知道,河流在发源处或者上游地带,水势凶猛,呼啸向前,遇到阻碍只能使其奔腾的更有力;而到了中下游至将入海的地方,落差减小,水势趋稳,少了开始时的气势和喧闹,代之以娴静和平稳。文中不仅文字优美,而且从用词的音效方面也完全传达了河流的两个阶段特征。在(1)中,元音以前舌单元音为主,大多比较短暂,急促,并且声效清脆,响亮,利索,完美的传达出了河流在水势较急时的声响效果;而辅音则以爆破音和丝擦音、破擦音为主,并且这些辅音多出现在词首,短促有力,使河流在上游奔腾向前、所向无阻的气势以及由此产生的紧迫感得以完美展现。而在(2)中,元音中双元音和长元音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其发音部位靠近舌的中后部,读起来平缓;辅音中多辅音叠加,并且大多数辅音在其发声的过程中气流所受到的阻力较小,口形也比较放松,没有了(1)的那种紧迫感,再辅以平缓的双元音和长元音,整个词、句读起来从容悠长,跟河流在中下游乃至入海处平静悠闲之感完全一致。吕俊(2001:98)在谈论这段文字时说:“当我们不考虑意义而只着眼于声音时,就已经感觉到前面不仅节奏急促,而且语音上诸多的短元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急促、受局限的感觉;而后来节拍缓慢下来,一系列长元音也让人感到轻松舒缓。”
通过上面的例子及其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语言在语音层面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象似性,语言在语音上的确能够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或意义上,但在文学作品中许多文学家都很注重用语音反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脍炙人口,但就像朱光潜先生(1997)说的一样,如果将其说成“当年我离开的时候,杨柳在风中摇曳”,诗味顿消,究其原因,无外乎在于“依依”二字的声音效果上:从声音层面将人内心的缠绵之情、不舍离去之意和盘托出,在这里音效以及语音所指之物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如下:语言在声音层面有着很大程度的象似性,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3. 词汇层面的象似性
词汇和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在词汇层上的象似性也大多是通过一定的语音表现出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模拟外部世界的形状表现语言的象似性。
词汇的语音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直接象似和象征象似两个方面。
(1)语音直接象似:这类词主要包括拟声词(onomatopoeia)——即模拟自然声音而构成的词。索绪尔在谈论语言任意性特征时也不得不承认:拟声词具有相当的象似性。拟声词和其意义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具有直接象似性。它们或者直接模仿声音,如猫叫声是moo , miao、murmur , susurrous等;或者是声音所代表的事物,如cuckoo(杜鹃)、hum(活跃状态)、knock(敲门动作)、butubutu(摩托车)。在各自语音系统的规约下,拟声词常因语言不同而异,所以鸡叫声英语是cockadoodledo,法语是cocorico,德语是kikeriki.波兰语是kukuryku.日语是kokekokkoo.不少人以拟声词在数量上有限、并且因语言的不同而各异为由,认为就算是具有一定象似性的拟声词在本质上也是任意的。不过如果我们稍做对比分析便能发现:虽然对同一种事物的拟声会因语言的不同而相异,但它们在发声上还是非常接近的。
(2)象征象似:以英语为例,英语中有些词汇的某些字母组合在发音上与所指之间存在着近似的模仿或这些音素的联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因此有些学者称之为联觉(phonaesthesia),即某个语音或一组语音与某个意义相连。这种联系方式有多种,可以从音到音,也可以是从音到体积、光线、运动和距离等的联系。如下面几组例子:
“gr-”:常表示“沉闷而令人不决的声音”,如groan , growl , grumble,grunt、grouse.
“-ump”:常表示“沉重地碰击”,如mp、thump、bump、clump、stump.
“sk-”:常指与表面的接触,如skate, skin, skid, scrape, scratch, scour
“fl-”:往往与闪耀的或移动的光线有关,如flare , flicker , flame ,flash , flick
“gl-”:与fl-类似,如glare , gleam , glisten , glint , glow , glitter
“-are”:暗示强烈的光线,如flare、blare、glare、stare
“sl-”: 常与滑、滑动有关,如slide、slick、sleek、slip、slope、slither
4. 句法象似性
我们这里所指的象似性在很多场合下并不是绝对的与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更多的是语言表达形式与人类的认知心理状态的一致性,这在句子层面表现的非常突出。
在表达同一个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的时候人们通常有多种句式选择,因此我们在关注语言所传达的命题意义的同时,更要注意语言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于是一定的句式究与人类一定的认知心理及情感原型便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语言在句式上的象似性。比如文体分析:一定的句式结构总是跟一定的文体,或者说跟相关的领域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反映出一定的话语范围。而且在文学文体中,一定的句式不仅通过其文字传达相应的信息,很多时候句式本身也传达着丰富的内容。王东风(2007)在谈论被动语态及其变译的问题时指出:文学语篇中所出现的被动句式在表述一定命题意义的同时,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语篇功能、诗学功能,也就是说句式本身跟一定的意义或功能具有象似性。《简爱》第五章讲述的是主人公小简爱离开了她舅妈的住所,一大清早孤零零的被送往了遥远陌生的异地去上学。文中在描述小简爱离开的那一段文字中,句式多被动,如:
My trunk was hoisted up.
I was taken from Bessie’s neck.
Thus I was severed from Bessie.
连续的被动句式将小简爱的舅妈冷酷、在舅妈家所受的虐待以及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惨遭遇完美的映射在了读者的心里。
5. 结语
我们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象似性,这并不是要完全推翻或者否定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观点,我们不能在肯定一方语言任意性的同时全盘否认语言的象似性,同样本文虽然在谈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但并不意味着否认语言符号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英语词汇的音、形、义之间虽有“任意性”的一面,但更多是存在着高度的语音、词形、词义和词源的“象似性”的一面,象似性应该被视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当前,从语言的象似性入手,从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认知和交际需求为着眼点所开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言本体的认识,对语言、翻译等众多与语言有关的领域都会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象似性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对语言象似性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强化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玖』 词族的直接英语词汇教学和词族循环记忆法
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既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威尔金斯竭力主张,词汇在语言教学中应占重要地位。“没有语法,人们能说的话很少;没有词汇,人们一句话也说不出。”这是他的名言。以往英语词汇教学基本都是在综合英语课中伴随语言点的教学进行的。本文提出直接英语词汇教学,即把英语词汇作为单独的语言知识来实施教学,以词汇学和记忆学为基础,暂时摆脱语境直接习得英语词汇,以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要更好地了解一个人,最好能知道他的家世,要更好地了解一个词,最好能知道这个词的词源。学习语文,无论是母语或外语,不一定要对词源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多留意字和词的来源和历史,对语文学习肯定是很有帮助的。
适当的词源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警惕和避免某些常见的语文错误。例如我们知道“步”是左右两脚一前一后的象形,便不会把它的下半部分写成“少”;知道“初”原义是“裁衣之始”,所以从“刀”从“衣”,便不会把它写成“示”旁;......同样,许多人把consensus(时下流行译为“共识”)误拼为concensus(不少英国人也犯这错误),是不懂得这个词和解作同意的consent同源,而跟census无关。和consent同义且同源的assent,自然也不能跟解作攀登的ascent混淆。又如privilege(特权),常被误拼作previlege,是由于不了解它其实和private(私有的)同源,而并非带有表示“先”或“前”的前缀pre-。
词源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尤其当我们学习像英文这样一种拼音文字的时候。中文里的词语是由有意义的单字组成的,像“自治”,“语言学”,“皮下注射”,“无政府主义”,“二百周年纪念”等词语,一般都可望文生义,尽管理解不一定十分准确,至少可以猜个大概。而英文里的对应词语autonomy, philology, anarchism和 bicentenary, 表面上似乎不能分解为简单元素的组合,如果首次遇上,很难猜透它们的含义。其实,许多较长的英文单词,都是由两个或多个“构词元素”组成的;单词数量庞大,而且新词不断涌现,没有人敢说在日常的阅读中不会遇上陌生的词语。但是,构词元素的数量却有限;如果掌握了常用的构词元素(例如出现在上面词汇里的auto-, philo-, -logy, hypo-, -derm, an-, -arch, bi-, cent-等),新词的含义往往不难想而得之,只有需要十分准确的解释时才用翻查词典,这很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
对于来自神话故事,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词语,要透彻理解它,正确运用它,也必须弄清它的典故。
留意词源,又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词汇。我们学习中文字,不会把笔划看作随意堆叠的线条,而会运用部首,义符,声符等概念,说明这个字是怎样造成的,从而帮助记忆。学习英文时,遇到字母较多的生词,研究一下它是怎样构成的,也会使它变得容易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收录的最长的单词是(硅酸盐沉着病,肺尘病),长四十五个字母,不想一个方法是很难记得牢的,英国的医学界为什么要给这个病取个这样啰嗦的名字,当然有其道理:silico, volcano, coni, osis这些元素,各自有其含义,合起来正好准确地表达了这个病的特征。弄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记起来便容易得多了。
此外,研究词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文学习中碰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英文读音有许多令人费解的例子,如island, debt, receipt, indict等,都不按明显的读音规则念。我们固然可以不问为什么,把英文读音看作就是不可理喻的,然而这对学习并没有好处。相反,当我们从这些词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发现它们为什么“与众不同”的时候,我们的学习不但增加了趣味,而且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曾钰成1992:1-)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然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又是那么的密不可分:语言根植于文化,语言体现文化,语言同时也影响文化。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一个词汇有时就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有时象一颗可以分割的彩色的鹅卵石,蕴含并折射出该语言背后的五颜六色的文化背景。直接词汇教学应该突出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学习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学习一些英语语言中最主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定会为我们的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和益处!
(四)念念有词——词汇理据性(象似性)知识的教学词汇无论从词源、构词、词义还是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上都不是任意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据性。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其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表明词汇(包括句法、篇章等)具有明显的理据性。在直接词汇教学中可直接借鉴象似性研究的成果来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直接词汇教学。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语言符号象音性、象形性、象义性(张士河,2001:p190)以及英语词汇象似性关系等方面的文章,都可借鉴用来指导直接英语词汇教学。国内外正在兴起的词汇语义学和音义学等也将为直接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有力的指导依据。
词汇的意义(词汇作为语言符号的所指)是语言作为认知和交际工具的本质内容,因此研究词汇的意义理据以及衍生意义理据是必要的,同时也将会使学生们更加科学更加方便地掌握词汇的意义。奥斯汀(J. Austin)在他的论文“词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 Word,1961)中提出: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意义之间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如“healthy body”,“healthy exercise”,“healthy complexion”。“healthy”在不同的搭配中含义是不同的,但各意义之间又具有联系。“healthy body”中的“healthy”的含义为中心含义,奥斯汀称其为核心含义(primary nuclear sense),其他含义:使健康的(making sb. healthy in “healthy exercise”)、来自健康身体的(as a result of a healthy body in “healthy complexion”)与中心含义具有因果关系(Austin认为是局部代替整体的关系)。这样,“healthy”具有中心含义,又有扩展含义(extended senses),而这些含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而是构成一个相关的范畴,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心里真实的。(赵艳芳,2001:21-22) 奥斯汀还研究了莱考夫后来称为“隐喻”的现象(他当时称为“analogy”),如the foot of a mountain, the foot of a list,认为这种概念结构是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其他事物的认知的结果。奥斯汀还注意到一个词的意义范畴中的各种意义之间的连锁现象(chaining),即词义的连锁变化:A→B→C→D…,尽管A、D之间的联系可能已不可辨认,词义A、B,B、C,C、D之间具有某种联系。A被称为核心含义,B、C、D被称为连锁的扩展意义。Austin的观点虽然当时未形成势力,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将语言纳入了哲学和认知的研究领域,说明了“语言归根到底是认知的一个方面”(Lakoff,1987,p.21)。(ditto, 22)
『拾』 如何发挥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强调大学英语应重视基本范畴词的教学,注意词语语义理解的解释,重视语言的象似性,加强词语隐喻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