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汉语语法与英语的语法
汉语语法着重的是整个句子结构分析。
而英语语法着重的是断层句子分析和主谓宾分析。
B. 能不能用汉语表达英语的语法比如用一句汉字下面一句翻译的英语来跟汉语对比来表达英语中的语法
英语来和汉语在语法和词汇方面都源无法一一对应。
语法更多的是语言习惯问题,这个和文化背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西方国家相对来说逻辑性要强一些,所以对于比较长的部分都后置;但是中国人更加感性一些,不讲规矩,只重人情,所以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逻辑性而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定语有多长,中国人都把他们放在中心词之前。
学英语不能死抠语法,这样只会越学越烂。多背课文,多记短语,多模仿句式。把嗓子读哑、把课文背烂是学英语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方法。
C. 举例对比中文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异同急用 谢谢。。
语法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最最关键的是能充分了解句子的结构,认清其组成成分,尤其是有从句存在的情况。
看到句子先划分主语的“主谓宾”,然后是主句的“定状补”,从句本身以一个整体当成主语的一个“定状补”成分。
然后才是在“把从句恢复成正常语序”的基础上,按主句的分析方法,分析从句的“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宾、定状补”,你应该结合汉语的句子中相应成分的应用习惯进行判断,建议你可以用初中语文中划分句子成分的符号和方法来划分英语的句子。我觉得汉语语法在这点上能对你的英语语法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划分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也是自己书写英文句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1、词组搭配:这个只能通过字面的理会、背诵、实际应用来增强对词组的感觉。这个理会过程有个经验告诉你,就是一些词组前后词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所强调、有所弱化或否定,比如上面的too..to...强调的是too,着重描述too后面描述的一种状态的程度,弱化(这里包含否定含义)的是to后面的描述,所以在理解上加入了“不能”这个否定词。
2、语序颠倒:一般是1)疑问句中“宾、定、状”成分变为疑问词提前引起语序变化;2)特殊单词(如so、neither)提前指代前面描述表示强调;3)从句中谓语以分词形式提前引起从句的语序颠倒。
3、成分位置调整:某一个句子成分(分词短语或从句,也有时是名词)太长,如果保持其位置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理解的时候,对该成分在其原位置前后做适当的调整。
4、主被动态的分析,这个和汉语是相通但又有所不同,关键是要在汉语表述基础上去尝试加入“被”的理解,即去体会名词与动作的单词描述之间能否加上“被人”的含义。如汉语“花瓶打碎了”在英语上就应该按“花瓶被人打碎了”来翻译。主动态的分析对“动词选择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作从句”的应用有直接的影响。
5、前后一致,主要表现在动词上,汉语语句中没有这方面的描述,但是英语语句要突出这个内容。主要在时态、单复数、第三人称上去注意。单复数、第三人称的注意完全靠个人细心。时态一致要靠你依据上下文描述对动词发生时间点的判断。
当然也会在一些词的用法上需要注意前后一致,比如前面“漫雪飞舞”说的“No,I haven't”,如果按中文习惯回答yes,就是前后不一致了。
至于固定搭配(如there be、be going to、would like to do)、时态应用什么的,只能多多记忆,多应用来加强这方面的语感。
以上个人看法,可能说多了,有些散乱。总之是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有相同的地方、有相近的可以通过适当注意应用来贯通的。绝对的差异个人觉得并不是很明显(至少现在想不起来)
D. 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说简单点,多举几个例子下哦!谢谢哈!
时态问题:汉语没有时态要求,而英语时态变化很大.
疑问句句式:汉语疑问句不专需要把属疑问词置于句首,而英语中的疑问句须把疑问词置于句首.
动词的单复数问题:汉语动词不存在单复数问题,而英语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除此以外,英语动词分为行为动词、系动词和情态动词.跟在行为动词后面的称宾语;跟在系动词后面的称表语.
E. 汉语 英语语法
主语:I am a student.
我是一名学生.
其中"I"和"我"就是主语
常放在be动词跟助动词之前.
谓语:I watched TV last night.
我昨晚看电视了.
I am tall.
其中"watched"跟"看"还有"am"都是谓语.
宾语:I did my homework.
我买了书.
其中"my homework"跟"书"都是宾语.
放在行为动词之后.
状语:状语分很多种...
I watched TV last night.
"last night"就是时间状语.
I go to school to study English.
"to study English"是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
总而言之,表示时间,目的,条件,原因等等等等,都是状语..(不一一列举了)
补语:I want him to buy a book for me.
我想要他去帮我买本书.
其中"to buy a book for me"和"去帮我买本书"就是补语.
补充说明宾语
表语:My dream is to become an astronaut.
The fish smells fresh.
其中"to become an astronaut"和"fresh"都是表语.
放在系动词之后的都是表语.
从句:从句是相对于主句而言的,即它是从属于某一个主句,而不能单独作一个句子.
I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it was rainy.
I went to school when I was 7 years old.
"because it was rainy" 和"when I was 7 years old"都是从句.
F.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比较
据我所知 ,中文一开始应该是没有语法的 ,语法这个东西是从西方引进的,在专中国以前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属更妄论语法了 。
如果你是对英语真正感兴趣,应该就不用太多理会语法问题,自己找点英文文章多读读,以后再用英语的时候,“语感”就特强烈了,这也是为什么国人自己说汉语并不会在说每句话前想想正确的排序是什么,谁在谁前头。
当然,如果你学英语是有一点过目的的,那么不妨多看看语法,有时候你可以把英语语法和中国文言文语法作类比,很有意思的。
还有我认为,他到网吧上网 这句话如果以我的语法思路来说,应该是他 到网吧 去上网。 这样一个结构。如此看来,去上网不也是到网吧的目的状语么。
语言这个东西是相通的。
G. 汉英语法特征的对比 什么是特征 第二节 汉语语法的隐性
汉语语法的隐性和英语语法的显性
一、 隐性、显性的表现
1、词类标记。
词尾,如ment,ation,ism等。而汉语没有相同意义上的词缀,因为词缀是语法上的,
而且不可缺少,拿掉后常常不成词,汉语有两类易误作词缀的:1,传统的,阿、儿、大
、初等,与其说语法上的不如说语音上的,是汉语词汇双音化过程中的产物;2,现代的
,如性、化、师、度、准等,赵元任说,它们被称为词缀只是因为在英文中被称为词缀
而已。
不定式记号to,和定冠词the,也是标记词性的手段。汉语里则无。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语法中的形态标志
词尾。英语。名词有数、格,动词有时、态、体、语气,代词有性、数、格,形容词有
级等。汉语则极少,而且这极少部分严格说来也不是,因为常常不是必须的。
结果:英语语法研究一定程度上可脱离语义只据形式来进行,而汉语,脱离语义的语法
分析是毫无意义的。乔姆斯基和霍凯特的例子。
二、 其造成的汉英差别
隐性显性的差别是汉英语语法最重大的、根本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也许正在缩小,但差
别是基本的。英语虽走向了分析性,但1,仍有大量形态残余,2,分析、综合,是在形
态型语言内部讲的。汉语呢,虽人为的造出一些"形态",终究未成功,少数被接受的,
也非强制性的。
1、偏重语义和偏重形式
执简驭繁和执简驭不了繁。
从语法结构分析的步骤来看,一个是"形式-语义",一个是"语义-形式"。
2、语法单位的模糊性
英语的语法单位划分较清楚,结构主义划分为词素、词、短语、分句、句。由于形态帮
助,各级界限比较清楚。
而由于汉语缺少发达形态,许多语法现象是渐变不是顿变,难以一刀切。
汉语句限不清,是"句本位"的困难。
两种反面观点:1,词素、词、短语为备用单位,分句、句子是使用单位。这是短语本位
的依据。2,词、短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这是基于结构主义。
3、 词法和句法拼不拢
英语而言,词法讲词的构成和分类,依据形态(名、动、形);句法讲句子的成分及分
类,依据功能(主、谓、宾)。由于形态是功能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两者是一致的。
汉语则拼不拢,这样的分类就失去了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为词分类的标准是语义(而
非形态),句成分的设立则照抄西方的(功能或词序)。同样由于功能标准依据的是形
态,它们这次拼不拢。
4、 词序和虚词问题
都称为英汉语的特点。但英语而言,是相对其它形态型语言而说的,是第二位的语
法手段,是定量的比较。而汉语,则是相对于形态型语言说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是定
性的比较。因此,直接从量的角度对比汉英语的词序、虚词是没有意义的。
5、 语法体系的可塑性
因为缺乏形式上的标准,各种理论都能往上套,因此,汉语语法的体系的可塑性很强。
如衣架子式的模特儿。
英语语法体系的可塑性也强,各种理论繁多。但与汉语相比,有两点不同:1,英语中,
种种理论背后都有形态的影子,分析结果常常走向形式化描写,这是形态语言的本性所
致;而汉语搬用这些理论,是想为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找到一个语法分析的简便方法;
2,英语中各种流派之争,是理论之争,是出发角度之争,如结构主义从现存语言的角度
,转换-生成语法从语言生成的角度;而在汉语里,却往往形成名词术语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