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语六级 > 英语四六级湖北辞书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英语四六级湖北辞书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1-03-12 22:08:48

⑴ 想系统的学习训诂学 ,需要哪些书籍

训诂学 洪诚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J231/20 中文图书
2 训诂学 杨端志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J231/28 中文图书
3 训诂学 苏宝荣, 武建宇编著 语文出版社 2005 H13/H68 中文图书

5 简明训诂学 白兆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 J231/18 中文图书
6 训诂学导论 许威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J231/35 中文图书
7 训诂学概论 黄典诚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J231/36 中文图书
9 训诂与训诂学 陆宗达, 王宁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H13/H6 中文图书
10 中国训诂学 冯浩菲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 H13/H12 中文图书
11 简明训诂学 刘成德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2 H13/H16 中文图书
12 训诂学概论 齐佩瑢著 中华书局 1984 J231/17 中文图书
13 训诂学要略-第2版 周大璞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J231/23 中文图书
14 训诂学简论 张永言著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J231/25 中文图书
15 训诂学基础 陈绂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J231/50 中文图书
16 训诂学新探 陈良煜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 H13/H52 中文图书
17 训诂学新论 宋金兰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H13/H23 中文图书
18 训诂学初稿-修订版 周大璞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H13/H34 中文图书
19 训诂学概要 林尹著 正中书局 1983 J231/16 中文图书
20 训诂学简论 本公司编辑部 新文丰 1984 J231/22 中文图书
21 训诂学要概 本公司编辑部 新文丰 1984 J231/21 中文图书
22 训诂学通论 路广正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H13/H48 中文图书
23 训诂学-修订本 郭在贻著 中华书局 2005 H13/H62 中文图书
24 训诂学初稿 周大璞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H13/H34(1) 中文图书
25 训诂学基础 陈绂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H13/HX7 中文图书
26 训诂学初稿-第3版 周大璞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H13/H34(2) 中文图书
27 训诂学教程 黄建中著 荆楚书社 1988 H13/H96 中文图书
28 新编训诂学纲要 孙永选, 阚景忠主编 齐鲁书社 2007 H13/H91 中文图书
29 训诂学新论 刘又辛,李茂康编 巴蜀书社 1989 J231/44 中文图书
30 应用训诂学 程俊英,梁永昌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J231/43 中文图书
31 新著训诂学引论 白兆麟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H13/H59 中文图书
32 中国历代训诂学文选 华学诚选注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 H13/H78 中文图书
33 现代训诂学探论 陆忠发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H13/H93 中文图书
34 训诂学纲要-修订本 赵振铎著 巴蜀书社 2003 H13/H44 中文图书
35 中国训诂学史 胡朴安著 上海书店 1991 Z121.6/H5/V.3:48 中文图书
36 训诂学 郭在贻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J231/29 中文图书
38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陆宗达等著 语文出版社 1990 J231/48 中文图书
39 训诂学导论-修订版 许威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H13/H45 中文图书
40 训诂学概论-新1版 齐佩瑢著 中华书局 2004 H13/H55 中文图书
41 中国训诂学概要 张世禄著 文通书局 民国31 [1942] 802.1/307 民国文献

43 训诂学原理 王宁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H13/H8 中文图书
44 训诂学纲要 赵振铎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J231/33 中文图书

46 当代中国训诂学 宋永培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H13/H22 中文图书
48 训诂学引论 著作者何仲英 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三年 [1934] 802.1/903 民国文献
49 训诂学 郭芹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H13/H74 中文图书

51 训诂学纲要 赵振铎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H13/H44(1) 中文图书
52 训诂学引论 著作者何仲英 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三年 [1934] J231/1 中文图书
53 现代训诂学导论 黎千驹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H13/H104 中文图书

56 训诂学新编 毛远明著 巴蜀书社 2002 H13/H32 中文图书
57 中韩训诂学研究论著目录初编 刘文清,李隆献合编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5 Z88:H13/H1 中文图书
58 训诂学概论 方一新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H13/H106 中文图书

⑵ 国内什么出版社的书质量比较好

1.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类书籍看这家的准没错,都是严肃作品。我现在淘文学书感觉真累,出版得太多了,人民文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们家一套蓝白封面的当代学人散文集我特别喜欢,现在还没凑全,估计也凑不全了。文学书包括现当代作家和古典文学,目的都偏普及性。除了文学书,人民文学还出版学术书籍,我的收藏里它家这类书比较偏诗,。比如《杜甫诗选》,《李白诗选》,纳兰的集子,李清照的集子等等。去年入手的蒋凡等人的《世说新语》,几乎是我见到最好的简体字版本了。在这个条目下,刘先生的答案所犯的错误包括但不限于:1.作家出版社现在也有,并且独立性很强,相对来说作家主要出版文学书,而且水平比较参差,好的非常好,差的相当差,怀疑也有些人情书号弄出去;2.所谓“注解不详细”,并不对,可见前面举例的书;3.《白鹿原》的初版就是人民文学出版,彼时陈忠实并不是“取得一定成就和荣誉的作家”;4.所谓“纸质、印刷无可挑剔”云云,基本属于胡扯。
2.中华书局(此处并不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因为刘先生的排名过于诡异,所以大有调整)。学术书籍方面,一套繁体竖排的二十四史是爱书人永远的爱与痛。良心价格(我开始收集的时候,绿皮那套平均十块钱一本),高端内容,劣质纸张。好在零八零九以后,印刷有很大改观,应该是换了印刷厂,可惜这定价也是一版高过一版。除去这套大部头,繁体竖排的古代名家文集古代作品校笺集也有好大一套,学了商务印书馆的样子,按照颜色来加以区分,但是封面风格都很接近。除去这两套大书,我个人还很喜欢收集中华书局出版的笔记,包括白色为主色调也用颜色加以区分的唐宋,元明,清人笔记,这都是繁体竖排的,横排的有以蓝色为主色的晚清民国笔记。这几套书也是很难搜罗,印数都不高,选书也很难选,因为简介都差不多,只能翻实体书。我在书店里只要见到喜欢的也一定买下来。除了数不尽的繁体竖排,中华书局也出版一些普及性的古典作品,比如简体字的前四史,四大名著等等,也是弄个精装硬壳子唬人,不过性价比还是很高的。现当代作品有马未都于丹等人的书,印量很大,市面上很好找。
3.商务印书馆。外文翻译的学术书籍巨头,实际上还是延续民国的思路,蓝绿橙黄四种颜色代表不同门类的专业书。封面整齐划一,不好说好坏,个人感觉印刷比中华书局好些。可惜学术书籍的选题方面主要偏重社科人文,没有科普作品。除了这套外文学术名著丛书之外,商务印书馆也有其他的学术书籍,印数很低,能不能找到得看运气。

⑶ 一个出版社由几个部门组成

出版社,指进行图书、图画、杂志,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组织。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问题。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著作品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认为,出版是指“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认为:“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备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认为: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陈述如下:①“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③“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根据一定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一定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6)。⑥“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著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系列行为。”(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⑦“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过发行渠道,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供应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括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过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观点认为出版活动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观点,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关键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观点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类观点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步接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网络全书》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过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③经过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观点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各种趋同化意见,我们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应由以下基本特征构成。
(1)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2)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3)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4)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合上述四个特征,笔者用如下定义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试加描述: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⑷ 谁有各届辞书奖的名单

首届辞书奖获奖名单
(1995年7月)
一等奖(5种)
·双语类·
《大俄汉词典》黑龙江大学词典室 商务印书馆
·语文类·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编写组 商务印书馆
·专科类·
《中国文物精华大全》彭卿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香港商务印书馆
《简明中华网络全书》 中国大网络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等奖(17种)
·双语类·
《最新高级英语词典》蔡文萦 赵琏 陈作卿 麻乔志主编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综合英语成语词典》厦门大学外文系本书编写组 福建人民出版社
《波斯语汉语词典》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波斯语教研室 商务印书馆
《新印度尼西亚语汉语词典》梁立基主编 商务印书馆
《英语委婉语词典》刘纯豹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语文类·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
《中国成语大辞典》王涛等20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
《红楼梦辞典》周汝昌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专科类·
《引用语词典》朱祖延 四川辞书出版社
《现代临床医学辞典》鞠名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国伊斯兰网络全书》宛耀宾总主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
《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 李希凡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世界经济网络辞典》李琮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网络全书》于光远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邓小平思想理论大辞典》巢峰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人权大辞典》刘复之 武汉大学出版社
《儿童辞海》巢峰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等奖(25种)
·双语类·
《英汉科学技术词典》清华大学外语系本书编写组 国防工业出版社
《日英汉土木建筑词典》高履泰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英汉农学词典(上、下卷)》詹英贤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汉英中兽医词典》蒋次升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英汉纺织工业词汇》上海纺织工业局本书编写组 纺织工业出版社
·语文类·
《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方龄贵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新编实用汉语词典》韩敬体等7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汉语成语词典》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本书编写组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 陕西人民出版社
《金文常用字典》陈初生 陕西人民出版社
《新编小学生字典》小学生字典编辑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苗汉词典》张永祥主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
·专科类·
《犹太网络全书》徐新 凌继尧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会计辞典》龚清浩 徐政旦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
《中国行书大字典》范韧庵 李志贤 上海书画出版社
《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广州网络全书》本书编纂委员会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余汉东 湖北辞书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网络词典》李巨廉 金重远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孙中山辞典》张磊 广东人民出版社
《禅宗词典》袁宾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印学年表(增补本)》韩天衡 上海书画出版社
《股份经济辞典》蒋一苇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舞蹈词典》王克芬 刘恩伯 徐尔充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各国银行概览》吴念鲁 世界知识出版社

⑸ 书籍推荐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问题。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著作品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认为,出版是指“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认为:“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备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认为: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陈述如下:①“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③“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根据一定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一定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6)。⑥“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著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系列行为。”(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⑦“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过发行渠道,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供应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括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过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观点认为出版活动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观点,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关键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观点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类观点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步接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网络全书》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过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③经过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网络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观点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各种趋同化意见,我们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应由以下基本特征构成。
(1)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2)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3)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4)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合上述四个特征,笔者用如下定义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试加描述: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⑹ 新编大学英语 是非英语专业用书吗

不是。你说的应该是浙大应慧兰老师主编的吧?目前教育部主推四家出版社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竞争,新视野是其中一套,没什么本质的区别。看各出版社与各学校负责教材选定的人公关结果。

⑺ 安步当车

A偏移与管控:成语“安步当车”的语义解读
朱楚宏 湖北 长江大学文学院

〔摘 要〕成语“安步当车”在运用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而种种偏移都要受到原初语义的管控。“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慢慢步行”→“步行”,这渐次延伸的三种意义,具有“以左统右”的制约关系。事实证明,“安步当车”在运用中虽有变异,但变异是有条件的,超越这种条件限制,就会出现误用。
〔关键词〕偏移excursion 管控control 语境context

成语“安步当车”是个常用成语,也是一个经常出错的成语。追溯语义源头、考察语用现实、正视动态变异、区分不同层次,当是避免失误的可行方法。
(一)词典释义
“安步当车”当前的词典释义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作单义。同作单义,释义也各有不同。如: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反正路也不远,我们还是~吧。(《现代汉语词典》2005)
[安步当车]安步:慢慢步行。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例〕反正路不远,我们还是~吧!(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语言班编《汉语成语小词典》第2页,商务印书馆1959;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语言班编《汉语成语小词典(大字本)》第2页,商务印书馆2000)
[安步当车]从容步行,当作乘车。古时贵族出行乘车,步行而当车。比喻能安贫守贱。《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颜毓书主编马又宸 王中 王可文等编纂者《万条成语词典》第42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二是作多义。同作多义,释义也各有不同。如:
安步当车[解释]安步,步履舒缓的样子。全句是说慢慢地走,当作是坐车。[出处]《战国策•齐策》:“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补注〕①比喻人能安于贫贱。②指徒步而行。[实例〕①虽然家境贫困,然而他~,不以为苦。②她每天~.走二十分钟路上学。(《最新活用成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最新活用成语辞典》第3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安步当车〔注解〕安:安稳。步:步行。当:当作。车:乘车。〔释义〕安安稳稳地步行,当作乘车。古时贵族外出时定要乘车,故“安步当车”指人能安守平民的生活。现又指缓慢步行或从容不迫。〔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净)贞正以自虞。”〔例句〕情况如此紧急怎么还这样不紧不慢,安步当车!(向光忠《建宏成语义类辞典》第430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台湾)建宏出版社2001,下简称“向本”)
(二)原初语义
“安步当车”语出《战国策•齐策四》,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也编入了这个片断——《颜斶说齐王》,是古代散文的名篇。下边是《古文观止•颜斶说齐王》中的一个段落: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译文:宣王感叹道:“唉!对于贤士怎可轻慢呢?我是自找没趣哩。请您收我作为学生吧。而且以后您和我同游共处,必以三牲为食,车马代步,您的妻子儿女衣著鲜丽。”颜斶辞谢道:“玉石生在山中,一经制作加工,就被破坏,这并非说它不宝贵了,然而已失去了玉石的完美;士生活在荒远民间,一当被推选出来做官,并非不尊贵显达,然而作为士的气质精神就难以保全了。我情愿回到家中,饿了才吃,素食当肉;缓步徐行,安稳如车;无罪无尤,最为尊贵;清净正直,自得其乐。”说完于是就向宣王拜了两拜,辞别而去。
这段对话的基本内容是:齐宣王要拜颜斶(chù)为师,请他出仕为官,并许以优厚的待遇;颜斶毅然地谢绝了齐王的请托。其中,颜斶的“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针对齐王的“食必太牢,出必乘车”而说的。颜斶的意思说,我情愿回到家中不做官,我可以不吃肉,晚食以当肉;我可以不坐车,安步当车。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不做官吃不了肉,我可以等饿了再吃,同样有吃肉的味道;不做官坐不了车,我可以慢慢走,同样有坐车的享受。在这个语境中,“安步当车”的意思是,不坐车,慢慢走,如同坐车一样。
应该说,“安步当车”的这种意义是比较稳定的,上引《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是。这样的用例也不难找到:
①老身自揣精力,尚不弱于诸媳,较侄女则更胜矣。区区往返数里,安步当车,可无虞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四五回,转引自王毅《学生实用典故词典》第25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②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办完,立刻回公馆吃饭,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清•李宝嘉《官场现行记》第七回,转引自胡献国主编《医说成语》第165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③来的时候跟了老申瞎跑,未曾玩赏风景;这时是个自由身子,安步当车,就缓缓地走着。(张恨水《八十一梦•第十五梦》,转引自王毅《学生实用典故词典》第25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④要到远处去,我坐地铁,稍近的安步当车,除非没有限制,才坐汽车。(钱辛波《东京人的日常生活》,转引自许正元等《八用成语词典》第4页,齐鲁书社1991)
⑤游客乘火车或驾驶汽车到桥头就要下车,即使是国家元首也要弃车入市,或安步当车,或搭上每10分钟一班的公共汽船……遨游水城。(李原《水城威尼斯》,转引自徐尚衡《中国成语(少年版)》第1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⑥万州西山公园离太白岩不算远,沿途风景又好,我们不如安步当车,慢慢走去。(转引自周荣森《接连尾成语三千条》第60页,重庆出版社2004)
⑦现在有些年轻人不肯走路,宁可在车站老等,不肯多走一站。殊不知安步当车,比挤车子强得多!(转引自王毅《学生实用典故词典》第25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⑧身在杭州或来过杭州的人都知道,节假日的景区是相当的热闹。不想在路上堵个个把小时,最好还是选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索性安步当车。昨天,记者也向主办方打探了周边的交通情况,你可以留意一下,就近选择公交前往。(浙江在线2009-09-28)
(三)语用偏移
《颜斶说齐王》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名士不慕权贵的出世思想,颜斶的态度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这也就使成语“安步当车”的意义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辞书将这种文化意义也列入其中:
[安步当车]意思是从容步行就当作乘车—样。《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内,安步以当车。”这两句话是战国时齐国人颜斶(chù)对齐宣王说的。意思是:吃不起肉,可以把吃饭的时间拖迟一些,等饿了再吃,就好比吃肉一样特别有滋味;没有车坐,步行时只要走得安稳、舒缓些,就好比坐车一样舒适了。旧时文人常借用它来表示退隐不仕、安于贫苦生活的所谓清高思想,或官场失意后无可奈何的心情。现时我们有时也还运用“安步当车”—句,但只用它字面的意义,以形容散步慢走的乐趣。例句:你家离单位并不远,上下班正好安步当车,这样对于你的身体健康也很有利。(王光祖 祝文品 黄昌汉 谢福铨《学生成语典故词典》第3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宣王想请颜斶当他的老师,便说:“颜先生与寡人在一起,食有美昧,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愿意回家,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后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尹奎友 杨永莉《成语典故精选999》第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词语的文化意义与语词意义不同。文化意义当属于语用意义,言语意义 ;语词意义则是词语常规意义,语言意义。不过,在具体的运用中,“安步当车”的语词意义也并不很单一。归纳起来,“安步当车”可以有以下三种用法:
A“安步当车”: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安步当车”表示“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的意思,这是原初意义,也是词语在典故中所显示的字面意义、基本意义。上文已述,不赘。
B“安步当车”:慢慢步行
“安步当车”可以表示“慢慢走、从容步行”的意思,其基本意义中“就当是坐车、不坐车”的意思已经淡化以至于脱落,保留了“慢走、从容步行”的意思。如上引“向本”释义。例句如:
①空天战争的严峻现实,已不容许我们“安步当车”。我们必须急起直追,确立以太空为背景的蓝色国防观,以高瞻远瞩的“鹰击战略”,打造新型中国军队,锤炼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核心军事能力。唯此,我们才有可能在飞速发展的军事新时代中,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戴旭《空天战争呼唤中国新型军队》,中国青年报2009-06-26)
②鼓浪屿岛上没有机动车,也没有自行车。无论是不忙的人,还是很忙的人,都得安步当车。(汪金友《“快时代”需要“慢生活”》,天津日报2009-11-22)
C“安步当车”:步行
“安步当车”还可以表示“步行”的意思,这是在“从容步行”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偏移与演化,即“从容”的速度意义被淡化与忽略,只保留“步行”的意思。词典释义如:
安步当车[解释]安步,步履舒缓的样子。全句是说慢慢地走,当作是坐车。[出处]《战国策•齐策》:“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补注〕①比喻人能安于贫贱。②指徒步而行。[实例〕①虽然家境贫困,然而他~,不以为苦。②她每天~.走二十分钟路上学。(《最新活用成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最新活用成语辞典》第3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这种意义的用例所占比例最大:
③“马路天使”们以最原始的劳动方式,为忙碌的现代大都市提供了快捷的服务,贡献很大。但他们常在马路上与汽车争道,或者在不宽的人行道上横冲直撞,使安步当车的行人饱受惊吓,也引起一些人的抱怨和指责;警察对此也颇感头痛。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约束,目前也只能听之任之了。(宁先绪《华盛顿的“马路天使”》,人民日报1995–01–16第07版)
④我自然也是陶醉者中的一员,不过我陶醉的是雁荡朦胧夜色。爬过不少的山,也在山上住过,但在山中青石路上徜徉,安步当车却不曾有。山是山,夜是夜,我是我。山溶于我,我溶于山,夜又用她的朦胧把山和我包容。这感觉,有多少人细细体味过?许多乐事是难言其妙的,用心去感受朦胧雁荡,似乎也就无须多说。(《朦胧雁荡》,人民日报1996–01–23第10版)
⑤只有大家都安步当车,步行街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是步行街的首要条件,也是它之所以诱人的主要原因。(章云《步行街的诱人之处》,人民日报1998–04–05第03版)
⑥别将空调开足,少用一回洗洁精,上下班多几次安步当车,把用过的课本留给下届同学,诸如此类还不都是省钱之举?(司徒伟智《说“放大效果”》,人民日报2003–03–20第15版)
⑦常德、益阳、衡阳等市领导干部纷纷安步当车察民情,倾听群言办实事,甚至把铺盖搬到农户家,串百家门,问百家情,暖百家心,并坚持做到“六知”,即知基本情况,知当地优势,知发展方向,知新情民意,知致富典型,知贫困户底子,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民致富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情满三湘——湖南省干部转变作风纪实》,人民日报2000–11–19第01版)
⑧耿佃成经常安步当车,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骑车时,他说:“群众有什么事,路上遇到可随时反映。”正因为耿佃成时刻将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心里时刻想着群众,他才成了一名受群众拥护的合格的村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人民代表。(傅旭《心系百姓(代表影集)——记淄博市人大代表耿佃成》,人民日报2001–03–28第09版)
⑨后来我了解到,朝鲜无车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缺油。该国不产石油,西方国家又对其封锁,而朝鲜也买不起大量石油,只是从中国进口一点点,故其国内汽车、火车都是电动的。在朝鲜,周日汽车不许上街,而自行车在普通家庭中似乎还是奢侈品,这样,在可能的距离内,国人当然只能安步当车了。(新浪网《中国人眼中的今日朝鲜印象》,文章类型:朝韩新闻文章加入时间:2002–7–24)
这三种意义有同有异,又相互关联:
A+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B+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C-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安步当车”的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语义连续体,语义范围渐次递加(A<B<C),语义限制渐次递减(A>B>C)。三种意义的共同的义素(核心义素)是:“步行(不坐车)”,越靠近原初意义,语境越清晰,内容越饱和,形成一个完整的义素集合;离原初意义越远,语境越模糊,意义越单一。这实际体现了成语原初语境逐步脱落,语义限制渐次磨损的一个动态走势。下边这种用法可以看成是语义的进一步延伸(D):
⑩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在办公室、或家里,若您不赶时间,不妨试著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牛网牛选话题 2009-07-21)
此例应视为“安步当车”的误用。但从语义延伸脉络看,此例与上边三种意义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步行(不坐车)”意义的进一步弱化:步行(而不涉及坐车)。
(四)语义管控
我们说,“安步当车”的语境有弱化的趋势,但只是弱化,不是消失。原初语境,作为表达背景,还若隐若现,似无却有,仍对“安步当车”的意义与用法起着管束与控制作用。这可能就是成语“安步当车”语义的特殊性所在。
“不坐车”的意思不能完全脱落,这既是原始语境决定的(颜斶就是针对齐王“出必乘车”的话说的,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坐你的车”),同时也是“安步当车”的字面意义决定的(“当车”,当作坐车。按,字面意义也是一种现实语境)。因此,我们说前引例⑩虽有其语义延伸的合理性,但这种用法实际是不能被大众认可的。
再如,“安步当车”可以表示“步行”(不坐车),虽然“慢慢(步行)”的具体速度不是语义焦点,但“慢行”作为语义背景,依然存在,制约着这个成语的运用。如果用来表述“快行”,就会与“安步当车”的原初语境相冲突。如:
①车子渐渐驶近海滨,略带腥气的海风撩拨得我愈发兴奋,索性安步当车,直奔岸边。(姚力《寻找失落的滨海大道》,人民日报1996–04–07第03版)
说“索性安步当车”可以,而与紧跟其后的“直奔岸边”就明显不协调。
②(佩诤)绝少坐车,每天上下班,不论路途多远,都是安步当车,而且行走如飞。(转引自人民日报总编室检查组编著《报纸常见文字差错200例》第53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说佩诤先生不坐车而步行,看似无错,但紧跟着的“行走如飞”显然与“安步当车”的意思相左。
③8月9日晚12时左右,距离甘南县城两公里处的音河水库告急,正在城东北护城堤的甘南县支行行长罗贵,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命令,立即把跟随他巡堤的党团员组织起来,组成抢险突击队,向音河水库出发。当时暴雨如注,满路稀泥,汽车已无法行走,他们就安步当车,在泥泞中跋涉了1个小时赶到水库,是县直各单位第一支冲上来的队伍。(中国城乡金融报1998–08–27日第01版)
如果孤立地看“汽车已无法行走,他们就安步当车”这个句子,无论是语义上还是结构上,“安步当车”这个成语的使用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例③“安步当车”所在的上下文显示,这个成语与它所在的语境是那样的不协调。从原文可知:情况紧急,大坝有决口的危险,抗洪抢险的关头,容不得“缓步慢行”;路况恶劣,半夜里“赶路”,风高雨大道路泥泞,不可能“缓步慢行”。
这就是说,“安步当车”的三种意义虽形成包容与被包容的三个层次,但功能上还不能各自独立,具有“以左统右”(A<B<C)的制约关系,所以,准确地表述不同意义之间这种联系,应将义素组合中的负号(“-”)改成括号:
A+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B+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C(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即:A对B,B对C,都存在着统摄与制约作用。换句话说,C义实际是对B义的粗略理解,B义实际是对A义的粗略理解。因此,A义仍是“安步当车”意义的最完备表述,B义C义无须独立存在。
在辞书出版异常繁荣各陈己见的当前,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释义仍然特别值得重视。《现代汉语词典》几种版本对“安步当车”的解释一直都是原初意义、字面意义,只是从1996年的修订本以后多了一个例句: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反正路也不远,我们还是~吧。
这个释义解说的是A义,而后边的例句,可以证明A义,也可以用来证明B义、C义。A义对B义、C义仍有统摄意义概括意义。

阅读全文

与英语四六级湖北辞书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公的家教老师女演员 浏览:788
圆明园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806
欧洲出轨类型的电影 浏览:587
看电影可以提前在网上买票么 浏览:288
有没有什么可以在b站看的电影 浏览:280
今晚他要去看电影吗?翻译英文。 浏览:951
林默烧衣服的那个电影叫什么 浏览:133
哈莉奎茵与小丑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09
维卡克里克斯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961
什么算一下观看的网站 浏览: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浏览:296
朱罗纪世界1免费观看 浏览:311
影院容纳量 浏览:746
韩国最大尺度电影 浏览:130
八百电影 浏览:844
手机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浏览:182
韩国有真做的电影么 浏览:237
欧美爱情电影网 浏览:515
一个女的去美国的电影 浏览:9
金希贞的妻子的朋友 浏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