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沧浪之水”是谁写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是小说还是散文
沧浪之水
1.此词出处:
屈原的《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世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
翻译: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赏析]: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附《渔父》:
《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而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复与言。
2.中南大学教授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中南大学阎真教授著,《当代》2001年4月刊登,获《当代》年度文学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至今已重版三次,《大连日报》已连载,《三湘都市报》已准备连载,西安电影制片厂已拍成电视剧,这是阎真教授自《曾在天涯》之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 小说分为四篇五部分94小节,目录如下:
序篇
她的目标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上等人,有上流社会的风度和情感方式。
1、父亲的肖像
2、公正在时间的路口等待
3、日出东方
4、平民的高贵
第一篇
像你这样的人最好了,与世无争,有古君子遗风,我们还到不了那种境界。我们当然还是首推刘主任,他如果一定要谦虚,那我们也不能就放弃了,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
5、人活那一线光
6、我是君子
7、无中生有
B. 如何写出完美的推理类故事
侦探推理小说从很早起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以前的推理小说总是围绕着“怎样谋杀”和“为什么谋杀”这两个线索发展,所以不免会使一些人觉得有些乏味。但是后来的推理小说家在前边提到的那两种“谋杀的艺术”中有加入了很多诡异的剧情,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被小说给吸引了。也就是说想要使侦探推理小说变得有意思,要在种种谋杀的基础上加上很多诡异的 不可思议的剧情,是读者看完以后觉得“实在是太令人出乎意料了!!”或者是“太过瘾了!”。
我也写过关于推理类的故事,不过只是无聊的时候写着玩的。。我自己想的就是:比如你说破案中的证据,你只要在写那一段的时候一笔带过,读者能不能注意到就看他们的细心程度了,到你在最后推理过程中把刚刚的‘证据’拿出来,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
凶手的安排可以从一开始就把凶手是谁,怎么干的稍微提示一点点,后面再写某侦探在侦察过程中又发现了些线索,最后指出那个人就是凶手。这种写法一般是在那个故事中的嫌疑人只有1位,(短篇长篇都可以用,不过我觉得如果这种写成长篇的话可能会有些乏味)。第2种就是在某个事件中出现了很多嫌疑人,然后在调查中一一地排除不太可能的嫌疑人,最后得出某个人是凶手。一般的,这种写法最后的凶手都是读者都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说 当最后指出凶手的时候,读者第一想到的就是:怎么会是他!?!? 这种的剧情安排会比较耐看,也可以写很长的篇幅,这里引用下我敬爱的福尔摩斯说过的一句话:“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后,剩下的无论是你多么不愿接受的现象,都是事实...”
其实再简单一点,你只要多看些推理小说,推理漫画,逻辑思维和推理力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增强,。,不过你不能单单只是看,在你看的过程中也要尽量跟着主人公的思维。慢慢地你的灵感就会像莱辛巴赫瀑布(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教授决斗的地方)的水那样源源不断涌出。
这些只是根据我办案的经验写的, 不像专业小说家有那么丰富的写作经验,不过还是可以参考的...
我是Drawer Yang,是个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