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人急求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组织审编的轮机英语 航海英语全文课本翻译! 越清楚越好 谢
呵呵,没买过这本书,可以去蔚蓝网看一下,这类书挺多的~
B. 中国历史上的出版思想
出版指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文字以后发展起来的。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
出版一词,英语为publication,来源于古拉丁语publ-icattus。据考证,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出版与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先有印刷术后有出版。所谓版,在中国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称谓。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称雕版书。中国早在五代时就有刻印板、镂板,宋代有开板、刻板、雕版(板与版在古代意通)等词,但未曾出现出版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出版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日本在18世纪50年代已出现了出版一词。今用出版一词,通常是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等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录)和传播的统称。
出版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出版物积累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并且加以扩大传播。人们一经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进步思想,就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人类社会在有文字之前,人们继承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主要靠口头、实物和简单的符号进行传授,其传播的范围狭小,速度缓慢,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传授的内容越来越不准确。有了文字特别是有了出版物以后,知识和经验就可以扩大和迅速地传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基础,而出版物的传播又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建立在唐朝经济政治发达的基础之上,而雕版印刷的出现,借出版物来进行传播,则使人们的知识和社会的信息迅速扩大。唐朝推行科举制度,社会上读书之风日盛,对图书的需求增加,城市的书肆开始刻书售书。当时社会繁荣,诗文勃兴。一千多年以来,唐诗一直脍炙人口,是与印刷出版使其代代相传有着重要的关系。唐朝长安是世界东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经典从西域传入长安,四邻各国都有使臣驻于长安,来中国游历和学习的学子、做生意的商人为数不少。他们带来异国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带回中国的学术成就,特别是把记载中国先进思想和科技发明的图书刻本运回本国传授。随着佛教的深入,佛经又大加刻印,传向四方。由于中外僧侣往来,佛学经典也随同汉文化学术通过图书刻本大量传到海外,其中日本、朝鲜等国就受到很大影响。
北宋是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发明了活版印刷术,学术兴盛,各种著作种类繁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不仅当时的儒家经典、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农业、工业、医药、文学诗词以及佛经、道经等大量印刷,就是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的学术著作,也陆续出版。流传至今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资治通鉴》和《太平御览》等巨著,就是北宋时期编就的。北宋学术的繁荣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而出版业的兴旺又促使学术进一步繁荣。那时从城市到乡村都开设有书院、学馆。这与出版业的兴起,经典和教本大量印刷,方便传授,有很大关系。
在西方,活版印刷的发明是在欧洲手工业和商业有了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而活版印刷的出现,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又促进了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活版印刷对当时欧洲宗教的改革和传播发生过重大作用。马克思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作了很高评价。他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 427页)活版印刷的发明使宗教改革的教义和《圣经》大量印刷,从而使新教的扩大传播成为可能。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殖民地的建立,欧洲的文化也通过出版物传到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新的科学发明、发现和创造,由于活版印刷物大量出版发行,启示着人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在中世纪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先进科学思想的传播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当时新的科学著作常常遭到神权的野蛮干涉,一些科学家受到教会的监禁和杀害,其著作被视为异端邪说加以焚毁,但是真理终归是真理,他们的著作受到人们的欢迎,越印越多,越传越广,日益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14~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出版物的传播,冲破了神权思想的束缚,为文艺复兴扫清了道路。
16~17世纪的欧洲,工业部门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造,交通运输日趋发达,造船技术与航海术有长足进步,科学家对天体运行也有了新的认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这些发展,得力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当时,进步的造纸技术与活版印刷术相结合使新的科学著作与信息得到大量传播。新的科学技术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
代表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经过出版物的传播,唤起千百万人为推翻旧制度而进行斗争。欧洲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代表,他们的著作广泛传播,为推翻封建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狄德罗通过编撰《网络全书》把启蒙思想家团结在一起,以《网络全书》作为宣传反对经院哲学、神权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工具。他们被称为“网络全书派”。正是这些先进思想的传播带来了急风暴雨式的法国大革命。雄壮的马赛曲的歌声通过出版物传遍全世界,直到今天还鼓舞着人们向旧势力作斗争。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人类彻底解放开辟了新纪元。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了《共产党宣言》。这个《宣言》广为出版发行,震撼了全世界。1867年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问世,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系列的著作出版。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出版物的媒介扩大传播。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开始,列宁主义通过出版物影响俄国和整个世界。列宁首先出版报刊和小册子,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这些出版物成为团结和指导工人和广大群众进行斗争的武器。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开始在中国传播,对中国革命发生了重大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宣传进步思想的报刊在中国大量创办。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知识青年中广为传播,为他们迎接新的革命斗争作了思想准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为革命而呼喊。当时以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思想家,通过创办刊物,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鼓动群众进行斗争。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对中国社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出版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出版在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为积累和介绍科学文化知识作出了贡献。科学发明都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科学家知识的增进和信息的取得,又主要是通过出版物。出版物具有这样的特性:把前人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简明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为人们学习、创新提供基础知识。古往今来,社会的文化教育通常是从图书学习开始的。图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使人们用最廉价的方法取得生产、生活和科学知识。出版所以能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最根本的是由于图书所凝结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果。图书在沟通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世界市场日益扩展以及出现新的传播技术的条件下,人们若要系统了解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情况,还是需要通过出版物去了解,从众多的图书和刊物中获取资料和信息。出版物是人们不断取得信息的重要源泉。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出版物为媒介,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的影响不容置疑。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迅速提高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出版物的媒介,引进世界上新学科、新技术和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并将取得重大成果。
商业出版活动存在于我国古代出版体系的各个阶层,而最具代表的是书坊刻书体系。坊刻以其敏锐的市场
眼光、灵活的经营手法、独到的读者服务意识而独树一帜,其刻书之繁多、分布地域之广泛、从业者之众多、经营手段之多样,令官刻、私刻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有了书坊刻书才有了我国古代出版业的兴盛与繁荣。大量的古代出版史料表明,读者服务意识贯穿了商业出版的整个经营活动;推销图书产品,占领图书市场,树立自身形象,无不以读者为着力点。分析古代出版商的读者服务意识,考察古代出版商的经营活动,对正确评价古代出版商的历史作用和做好今天的读者服务工作,应是不无益处的。古代出版商的读者服务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读者文化需求的市场意识了解读者,从读者的文化需求出发,决定图书的选题、出书品种,是历代出版商的经营思路。书坊刻书通常被认为是“旨在牟利”,牟利的前提是要有读者购买力的支撑。因此,书坊出书的品种繁多,经史子集、历书、医书、类书、阴阳、童蒙读物、科考用书无所不包,读者的需求就是出版商的选题。在满足读者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射利”的最终目的。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曾经说过:“我国是一个出版事业飞黄发达的大国,又是印刷术最早发明的大国,是雕版印刷术起源的国家,又是活字版印刷的创源地。但有一点是奇怪的,就是记载这些创造和记述出版事业蓬勃踊跃情况的材料并不活跃,显得很不相称。”因此,编辑史、出版史的研究比较滞后,至今还处在学科建设阶段。我国古代以来典籍浩繁,目录、版本之学和图书史、印刷史等发展较早,往往含有编辑史、出版史的重要内容,叶德辉的《书林清话》等,很有价值,但还不是编辑出版史的论著。上世纪20年代末,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可称“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出版界简史》(杨寿清著),作者显然受到近代西方出版思想的影响,在创作意图上接近出版史的要求,然而内容并不完整,篇幅也较单薄,但作为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出版史问世,是有历史意义的。新中国的人民出版事业在建设初期,出版家张静庐在出版总署任职,他首先重视出版史研究工作,独力搜集史料,开创性地编辑、注释而成的八大册《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在20世纪50年代陆续出版[3]。该书收集不少重要出版资料,限于当时历史条件,注重革命进步材料,又由于陆续搜集编辑,出版时间分散,读者查找不太方便。然而张著开风气之先,对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贡献,功不可没。
20世纪下半期,新中国的出版事业走过起伏、曲折的发展道路,受到“文革”10年的摧残和破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版业又重新走上迅速恢复、不断壮大和发展的征程。出版界经历了半个世纪漫长的历史,蕴藏着一股研究出版理论(包括编辑史、出版史在内)的热流。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颁布,是新时期指导出版工作的重要纲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加强出版、印刷、发行的科研工作,要建立出版发行研究机构等。从编辑史、出版史研究角度来看,就大大地调动了业内有识之士和一部分老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他们纷纷从总结出版历史经验、撰写出版回忆文字入手,进入研究编辑史、出版史的行列。
差不多在此前后,新中国出版事业奠基人之一胡乔木于1984年10月为在大学试办编辑专业给教育部写信[5],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设立编辑专业开始,全国陆续有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大学等不少高等学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以及出版研究所,并设置“中国编辑史”或“中国出版史”课程。这些措施,对于聚集专家,推动编辑史、出版史研究和培育人才收到显著的效果。比如已经有一批出版史的硕士、博士论文,有的还得到正式出版。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编辑史、出版史的老中青研究力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教学和创作人才。这支研究队伍是由出版业内人士、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和相关科研部门热心编辑史、出版史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值得高兴的是,这支研究队伍尽管并不很大,但它的特点是在志同道合、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携手前进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这是出版界、教育界和学术界有识人士学术研究的基本力量。上世纪最后20年内的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都是与这支研究队伍学术勤奋、辛劳开拓的努力分不开的。
20世纪80年代是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活跃时期。1985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1987年新闻出版署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成立,在组织、推动编辑史、出版史以及党的出版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在湖南大庸(1989年)、山西太原(1991年)召开过两次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涉及太平天国出版、清末官书局、基督教在华的出版活动、民国时期的出版、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以及党领导下的国统区的进步新闻出版,还包括少数民族的出版,出版人物研究等。这些出版史研究的新成果得到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出版史研究工作的推动。两次会议都出版过论文选编。1991年中国出版科研所曾以“我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优良传统问题”列入科研计划(被纳入新闻出版署科研计划之内),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得到出版界与高校编辑出版教育界等的共同参与,并在第七届全国出版科学讨论会上,集中研究、总结和讨论了近现代中国出版优良传统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出版优良传统的正确方向、重大意义和根本目的。袁亮在《发扬出版优良传统,促进出版改革开放》一文中说:“我国近现代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上百年,包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从空间上看,包含上海、北京等许多地方的出版事业,其中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出版单位,如商务、中华、三联、开明等出版社;从事业性质上看,既包括进步的出版事业,也包括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的出版事业;从出版界的成员来看,不仅包括数以万计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者,也包括一大批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编辑家、出版家,其中有些还同时是政治家、文学家、理论家、科学家、教育家等等;从出版工作的作用上看,不仅对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今天来研究、总结如此丰富的出版优良传统,其意义是重大的,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1992年中国编辑学会成立后,也很关注编辑史、出版史的学术研究。先后在武汉(1993年)、南京(1999年)、温州(2000年)分别召开过编辑史、出版史的学术研讨会。这三次会议参加的学者专家和研究工作者人数比较少,主要是交流研究心得,在温州会议上则集中回顾了近百年的出版历程,并对百年出版的分期、百年出版的成就、近现代著名出版家、出版机构的贡献以及百年出版对当今出版业、出版研究的启示等,各抒己见,进行交流和讨论[9]。在会上有的专家继续呼吁要加强出版史的研究。可喜的是,由中国出版科研所主持,一部八大卷、400多万字的《中国出版通史》编撰工作正在进行。这是由教育界、出版界和有关学者专家集体讨论、分工编写的大型出版通史,是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项繁重的基本建设工程。启动编撰出版通史的信息,已经受到日本、韩国等出版研究界的重视。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和有领导的集体研究与分工合作的办法,对于推动编辑出版史研究发挥了很大作用。这里应该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省市编写新方志的工作,其中包括“出版志”的编纂。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有:《上海出版志》、《江苏出版志》、《江西省出版志》、《陕西省志·出版志》、《安徽省志·出版志》、《河北省出版志》、《山西出版志》、《湖北省志·新闻出版》等。北京出版志编纂委员会从1993年起开始编辑出版《北京出版史志》,分辑出版,至2000年底已出版了16辑。天津、河北、浙江等省市也出版过有关本省市出版史的研究著作。
还应该提到以“中国出版史”命名的四种书:宋原放、李白坚著《中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吉少甫主编《中国出版简史》(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方厚枢著《中国出版史话》(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作为第一部教材、由肖东发主编的《中国编辑出版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上述四种出版史,各有特点。宋、李著作认为,“中国出版史的著述,不只是要忠实地描述若干历史现象,而是要总结出其中若干带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这一创作思路,宋、李著作力图探索出版发展规律,作宏观式的描述;摆脱书史、印刷史的一般写法,对史料作了新的编排和处理。吉少甫主编的《中国出版简史》,是上海学者的集体研究著作,着重论述重要出版史实和出版家的活动,以材料见长,书中的书影、人物等插图有60多面。方厚枢早在1980年就在《出版工作》(《中国出版》的前身)上连载过《中国出版简史》,后来修改增订结集出版时用了《史话》的书名,其实也是一部持论公允的出版通史(下限至1989年)研究著作,附录《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的图书出版》和《中国出版史研究书录》是一大特色。有日文译本出版。肖东发主编的高校编辑专业的教材,力图把编辑史和出版史融为一体,从取材到体例都有一定难度,是具有开拓性的。
上世纪90年代,也是地区出版史研究硕果纷呈的年代。除了有大量的地方出版史料外,还出版了一批革命出版史著作,如《中国共产党江西出版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严帆著《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周天泽、周岩、王仁主编《华中解放区出版事业简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地区出版史著作有:《西北大区出版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李瑞良著《福建出版史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白玉岱著《甘肃出版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学林著《安徽出版史叙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
值得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出版界来往频繁,相关资讯和书刊的交流日多。多年研究台湾出版、版权贸易的辛广伟,有志于撰述台湾出版历史的专著,在得到台湾出版界多方的协助下,广搜资料,悉心研究,三年有成,终于写出了40万字的《台湾出版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全书比较系统地对台湾近200年来特别是光复以来的图书、报刊、音像出版和印刷、发行、著作权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并附有书刊、人物和事件等照片。它的出版,无疑填补了研究台湾出版史专著的空白,必将对进一步研究台湾、香港、澳门出版史产生促进作用。
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为代表的馆史、社史研究的开展,出现新的面貌。商务、中华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老店”,它们都有编写自己历史的传统,成立了研究编辑小组。198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90周年时,陈原主持编辑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大事记》。这本大事记在编写取材和形式上很有创新,突显了出版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一年是中华书局成立75周年,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印了《回忆中华书局》(上、下册)。中华书局在成立80周年时还出版了纪念论文集《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92年)和《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1992年)。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周年》,为纪念商务印书馆一百周年又出版了《商务印书馆一百年(1897~1997)》,选录京、沪两地报刊发表的纪念文章118篇,加上未发表的132篇文稿,约50万字。此外,太原、上海两地还出版过解放前有影响的如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社史资料,如《开明书店纪事》(王知伊著,1991年版)等。
C. 你有六年级寒假作业英语答案吗,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
你好,
寒假作业最好自己完成哦,这样学习的知识才能获得巩固。
抓紧时间做吧,起点早,带点晚,少看电视,少玩游戏,总能搞定。
如果时间实在是紧迫,则可以:
1、报名时提前去教室,找做好同学帮忙。
2、找高年纪的大哥大姐借。
3、到网络文库里面自己找,一般都会有的。
寒假作业是寒假内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由于时间较长,因此通常
量较大。小学由二门到三门组成(语文、数学、英语)中学由七门到
八门组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七、八年级加地理、生
物,八、九年级加物理,九年级加化学)。寒假作业近年来有了新的
定义,少数学校展开了素质实践活动,将寒假作业变成活动,丰富学
生们的课余生活,不过大多数作业通常都以书面形式展现。
D.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出版部
出版部主要负责图书后期生产的管理、监督及协调工作。下属照排室、装帧设计室、校对科、出版科等4个科室,主要承担我社图书书稿的录入排版、装帧设计、校对及付印任务,是我社图书生产的枢纽部门。
主 任:李长江
副 主 任:雷杰
出 版 部:
装帧设计室:
校 对 科:
照 排 室:
E. 亲们,都说“星火四六级”的英语书好,可是出版社太多了,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是最好最正宗的啊
外国语!
F. 王衍用的科研成果
(一)旅游论文
1.旅游业性质辨析《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国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
2.关于我国旅游规划的批判、反思与前瞻《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国旅游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4
3、十大观念变革,助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报》2008年7月23日、25日(11版视野)
4.颠覆传统观念 助推旅游规划升级 《中国旅游报 2010年12月22日14版;12月29日14版;2011年1月5日16版;12日12版》
5.旅游开发的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中国》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1
6.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研究《旅游学刊》(核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2007.2
7.旅游市场调查应包括客源地调查.旅游学刊(核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2008.6
8.国外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旅游科学》(核刊)2006.3
9.关于世遗涨价问题的管见《旅游科学》(核刊)2005.3
10.基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的港口旅游开发研究《旅游科学》(核刊)2008.3
11.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探讨--以《宁夏中卫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 《规划师》(核刊)2004.3
12.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化纠正机制探析--基于两个风景区的实证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13.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地理》(核刊)1999.1
14.四论现代人造模拟景观的开发《经济地理》(核刊)1997.4
15.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条件与对策《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4.2
16.我国民族服饰分布的地理背景及在旅游业中的利用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4.10
17.山东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经济地理》(核刊)1990.1
18.再评山东的旅游资源 《经济地理》(核刊)1993.6
19.关于重建山东旅游格局的设想《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4.4
20. “三孔”游览路线的设计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旅游学刊》(核刊)1995.4
21.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1993、2
22.区域旅游地理层次与人造景点之创意策划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核刊)2002、5
23.关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管见 《旅游学刊》(核刊)2001.4
24.不能把引景空间商业化 《旅游学刊》(核刊)1994.4、
25.对山东发展旅游业几个问题的探讨《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2.5
26.山东旅游资源类别划分的初步研究 《山东省旅游地学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
27.山东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山东省旅游地学研究会论文集》第二集
28.济宁市旅游开发战略研究《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1997.2
29.谈王祥故里的旅游开发《当代沂蒙》1997.9
30.旅游规划要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旅游报》2001.6.15
31.为泰安支几招 《中国旅游报》2002 .11.8
32.水浒旅游何时不再画地为牢 《中国旅游报》2002、3、29
33.人造景观:何时回归理性开发 《旅游时报》1997.1.19
34.透视人造景观 《中国环境报》旅游天地版 1996.4.7
35.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管见 《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3月
36.关注旅游规划中的城市化趋势 《中国旅游报》2004.5.26经济观察栏目。
37.中国传统社区的旅游开发《中国旅游报》2004年11月29日(14版)
38.陵水旅游的致胜战略《中国旅游报》2005年8月22日。
39.黄金周制度利国利民《中国旅游报》2005年9月26日
40.时尚产品打造,运作方式升级——淄博市旅游产业提升的思考 《中国旅游报》2005年10月19日
41.阿尔山旅游开发战略构想 《中国旅游报》2005年11月23日
42.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 《中国旅游报》2007年9月28日 国内外专家解读“焦作现象”专题(17版)
43.庐山地质公园的发展思路 《中国旅游报》2007年10月24日(14版)
44.对桂林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的建议 《中国旅游报》2008年2月15日(10版)
45.深化焦作现象促使焦作市社会经济再创辉煌 《走向世界的焦作旅游-“焦作现象”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1月
46、大学生村官,让乡村旅游更有活力。专家建言:要做好调研莫仓促上阵 《中国旅游报》2008年5月9日
47、对旅游本质的有益探讨-《旅游哲学引论》评价《中国旅游报》2008年10月22日11版
48、我国旅游竞争力为何低 《北京科技报》 2009年6月8日
49、也说城市观光车 《中国旅游报》2009年8月26日
50、 “中国旅游日”应有之义:共识、推动、人本、和谐 《中国旅游报》2010年2月3日
51、立体审视旅游业的战略定位 《中国旅游报》2010年3月8日
52、低碳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报》2010年4月14日
53.加强对七夕文化产业开发的战略性思考 《中国艺术报》2010年8月17日
54. 琼澳旅游文化合作路径探析 《中国旅游报》2011年2月23日
55. 以生态学视角审视旅游综合体 《中国旅游报》2011年5月11日第2版
56. 名扬天下,何必争你地我地 《新京报》 2011年5月25日
57. 京沪高铁旅游对策初探 《新京报》 2011年7月20日
(二)旅游著作与教材
1.《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5 第一作者
2.《旅游景区项目策划》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1 第一作者
3.《旅游策划理论与实务》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 第一作者
4.《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第一作者
5.《旅游开发与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9 副主编
6.《21世纪旅游·中国》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8.1 副主编
7.《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中国第一本省级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年7月 主持人
8.《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产业5年行动计划》 中国第一本省级旅游产业5年行动计划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年7月 主持人
9.《迈向21世纪的山东旅游业》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6 撰写第七章: 山东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区划
10. 《世贸组织与济宁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 撰写专题:建设文化大市的济宁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三)旅游文章
发表在《中国旅游报》、《旅游天地》、《山东旅游》、《中国环境报》、《走向世界》、《漓江日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齐鲁地名》等报刊上的旅游文章共100余篇
(四)地理论文
1.梁启超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 《地理科学》 1996年第16卷1期
2.试论人类身高的地域差异规律及其应用 《人文地理》 1993年8卷3期
3.试论人类逆针向行为成因及其应用 《人文地理》 1996年11卷2期
4.北宋时期梁山地区地理环境探考—兼论宋江据此起义的可能性 《水浒争鸣》第5期 1987年8月
5.初探鲁西平原地名特征及其成因 《地名知识》 1991年2月
6.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 为同一地理规律制约 《北京青年报》2008年1月30日专版 (《文摘报》、《青年文摘》2008年第四期、《中国民航报》2008年2月20日12版)转载
(五)地理方面的专著教材
独撰、合著、主编、参编专著、教材、地方志8部
1.专著:《社会.文化.环境》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6.2
2.专著:《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2
3.专著:《文化地理学》 北京出版社 1991.3
4.教材:《人文地理学》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2、12 撰写第七章 旅游地理学
5.教材:《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3
6.教材:《地理教学法通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9.8
7.教材:《菏泽地理》 明天出版社 1988.7
8.地方志:《梁山县县志》 新华出版社 1997.6
9.地方志:《梁山县地名志》 1984.6
(六)旅游规划
1.主持的旅游规划
1)省级旅游规划
(1)宁夏自治区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中国旅游报》2004年1月9日以《营销 宁夏在行动》为题予以报道)。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中国第一部省级市场营销规划。
(2)宁夏自治区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中国旅游报》2004年1月9日以《营销 宁夏在行动》为题予以报道)。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中国第一部省级5年行动计划规划。
2)地市级旅游规划
(1)山东省泰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世界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保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等。《中国旅游报》2002年1月18日以《为泰安支几招》为题予以报道)
(2)山东省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包括曲阜市、邹城市、梁山县、微山县等;含世界遗产、国家文保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报》2002年9月30日以《济宁确定旅游发展总体框架——高起点规划,大力度开发》予以报道)
(3)山东省临沂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国旅游报》1999年6月21日以《起步晚更要重规划--临沂老区旅游开发起点高》为题予以报道)
(4)山东省聊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地级市)
(5)山东省东营市旅游战略规划暨项目策划方案(国家自然保护区)
(6)山东省淄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地级市、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保单位,国家森林公园)
(7)山东省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山东省菏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9)宁夏固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文保单位)
(10)宁夏中卫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宁夏吴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威海市东方幸福海岸旅游开发专项规划(含国家风景名胜区)
(13)山东省日照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年4月2日通过评审(《中国旅游报》2008.4.23以“日照向阳光要效益”为题予以报道)
(14)安徽省淮北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8年9月启动)
(15)河南省南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9年12月启动)
(16)安徽省蚌埠市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2010年4月6日启动)
(17)贵州省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1年4月启动)
3)县市级旅游规划
(1)山东省梁山县旅游规划(1985年编制 中国第一部旅游规划)
(2)山东省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文保单位)
(3)山东省邹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保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
(4)山东省微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风景名胜区)
(5)山东省东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保单位)(《中国旅游报》2000年8月30日以《打梁山泊品牌 做水浒文章――东平县旅游规划通过评审》为题予以报道)
(6)宁夏中卫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AAAA级旅游区——沙坡头)(《中国旅游报》2003.4.25以中卫,小城蕴涵大课题为题予以报道 )
(7)山东省沂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文保单位)
(8)山东省博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9)山东省桓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风景名胜区)
(10)山东省莱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文保单位)
(11)山东省郯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山东省邹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森林公园)
(13)山东省章丘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省级森林公园、国家文保单位)
(14)山东省沾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5)山东省嘉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省级文保单位)
(16)山东省张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宁夏泾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18)宁夏西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19)宁夏利通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山东省淄川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1)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2)山东省新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3)河南省栾川县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24)山东省淄博市大鲁山旅游发展规划
(25)山东省邹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6)山东省博兴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7)山东省枣庄市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8)福建省泰宁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9)福建省泰宁县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0)福建省泰宁县旅游产业发展5年行动计划
(31)贵州省修文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32)山东省东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33)海南省万宁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4)内蒙古鄂温克旗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5)山东省梁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版)
(36)安徽省潜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
(37) 湖南省桑植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八大公山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概念性规划 (2011)
4)旅游景区规划
(1)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旅游报》1999年6月24日以《昔日革命名山 明朝旅游胜地--沂蒙山确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题予以报道)
(2)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旅游分区建设规划(国家森林公园)
(3)山东省聊城市北方水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文保单位)
(4)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孔府、孔林暨明故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保单位)(《中国旅游报》2001年3月9日以《曲阜构建东方圣城 激活古老文化》为题予以报道)
(5)山东省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6)宁夏中卫市湿地边关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7)宁夏中卫市长城边关景区开发建设规划
(8)宁夏玉泉营农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9)宁夏西夏离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10)宁夏南梁农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1)山东省鲁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12)山东省莱州市大基山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3)山东省沂南县孔明文化旅游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中国旅游报》2001年2月23日以《先以纪念地打造品牌,再以场景地对应大众游客——诸葛亮故里旅游规划通过评审》为题进行报道)
(14)山东省牟平区养马岛礁石滩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国家风景名胜区)
(15)山东省荣成市花斑彩石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6)山东省荣成市槎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17)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8)山东省费县北方石林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19)山东省长清县卧龙峪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0)山东省莱芜市大峡谷游览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1)山东省莱芜市大山水游览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2)山东省莱芜市棋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3)山东省莱芜市万福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4)山东省莱芜市青石关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5)山东省莱芜市莲花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26)山东省莱芜市云台山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7)山东省莱芜市独路游览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28)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古战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29)山东省章丘市锦屏山游览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30)山东省章丘市龙山文化游览区开发建设规划(国家文保单位)
(31)山东省章丘市海山湖游览区开发建设规划
(32)山东省临淄区土峪村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33)山东省莒南县天佛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34)山东省邹平县鹤伴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森林公园)
(35)山东省巨野县金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36)山东省岱岳区泰山东缘——山外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37)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
(38)山东省平阴县胡庄天主教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39)山东省桓台县马踏湖游览区少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
(40)山东省沂水县姬王崮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1)山东省沂水县沂水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2)山东省沂水县水洞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3)山东省沂水县山东小延安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4)山东省沂水县留虎峪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5)山东省滨城区秦台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46)山东省济南市农高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7)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旅游报》2003.7.28以《尼山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获专家高度评价——曲阜第四孔呼之欲出为题予以报道)。
(48)山东省汶上县中都佛苑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49)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旅游区核心区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0)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东方葡萄庄园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1)山东省平度市天柱山旅游区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2)山东省平度市即墨故城遗址—六曲山古墓群旅游区开发建设控制性规划
(53)山东省平度市旅游区开发建设调整性规划
(54)山东省郓城县蓼儿洼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55)山东省巨野县齐鲁会盟台旅游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56)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
(57)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58)山东省青州市王府游乐园-南阳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59)山东省青州偶园街旅游开发与保护改建规划
(60)山东省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石空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2)枣庄鳌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3)山东省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64)山东省沂南县诸葛亮文化旅游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修编)
(65)山东省菏泽市环城林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66)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之乡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67)山东省中华牡丹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68)山东省菏泽市百花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69)山东省菏泽市古今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70)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控制性详细规划
(71)山西省阳城县郭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72)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3)山东省邹平县南部山区旅游学线路产品规划
(74)山东省邹平县澧泉寺控制性详细规划
(75)山东省邹平县范公故里控制性详细规划
(76)山东省邹平县鹤伴山控制性详细规划
(77)山东省雕窝峪控制性详细规划
(78)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天国旅游区总体规划
(79)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庄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80)山东省平阴县玫瑰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81)石嘴山市长城沟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及重要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82)新疆那拉提旅游总体规划及结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旅游局项目 竞标第一名)
(83)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文化园概念性规划
(84)贵州省修文县不老寨概念性规划
(85)山东省垦利县渤海垦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年8月评审)
(86)山东省枣庄市中华车祖苑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9月)
(87)山东省东平县水浒风情苑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9年9月)
(88)山东省东平县水浒风情苑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 (2009年9月)
(89)山东省博兴县打渔张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11月3日评审)
(90)山东省博兴县兴国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6月评审)
(91)内蒙古鄂温克旗维纳河矿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10月5日考察)
(92)齐鲁农业文化遗产园开发建设规划 2010年6月23日,中国旅游报以“社区型活态遗产农业或将成为农业旅游新类型”为题,对我公司编制的《齐鲁农业文化遗产园》进行了报道。
(93梁山旅游区核心景区文化包装规划、后寨后裔社区与宋代风情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水浒广场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0年4月23日启动)
(94)枣庄市中华车祖苑第一期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2010年4月27日启动)
(95)南阳市独山玉苑概念性规划(2009年12月启动)
(96)南阳市南水北调观光带概念性规划(2009年12月启动)
(97)海南野生动植物园新区概念性规划(2010年3月)
(98)山西省晋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概念规划(2010年3月)
(99)唐山丰润还乡河项目改造概念性规划(2010年4月)
(100)山东省菏泽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规划暨重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山东省郓城县九天玄女庙修建性详细规划
(102)山东省乐陵市乐活世界总体规划暨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103)贵州省凯里香炉山修建性详细规划
(104)福建永定初溪土楼世界遗产区总体规划暨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年4月启动)。
2.主持的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省长治县慈禧故里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武当之道——中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研究(2009年11月11日,中国旅游报连续30预期连载)
3.主持的旅游项目策划
1)山东省平度市桃花涧度假区旅游开发项目策
2)山东省日照市旅游·港口·人居西安推介周策划方案
3)山东省博山区和尚坊旅游开发策划
4)山西省阳城县皇城相府旅游区整合提升总体策划方案
5)宁夏乐活湿地旅游项目建议书
6)中国天马节策划总案(2008年11月)
7)梁山旅游区项目建议书(2010年4月)
4、文化产业规划
1)黄帝故里文化产业策划总案(《中国旅游报》2006年1月20日以黄帝文化舞起“中原崛起”的龙头为题予以报道)
2)河南省郑州市中原文化苑策划方案(2009年7月完成)
3)河南省郑州市中华文化产业苑策划方案
4)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09年竞标第一名)
5.参与的旅游规划
1)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广西资源县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3)山东省济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4)山东省荣成市成山头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国家风景名胜区)
5)北京西城区旅游发展促进战略规划
6)北京通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7) 山西长治慈禧故里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8)湖北黄陂区木兰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9)贵州省平塘县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10)湖北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11)密云县旅游产品策划方案
12)密云县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13)安徽省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修编 2009年11月启动)
14)河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 顾问(2010年5月)
15)河北省承德市普世街区概念性规划
16)长春市高新区文化旅游园区规划
G. 大学英语快速阅读(四)课文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的,主编汪火焰),书是白色的外皮。
还是看英文的吧兄弟,都是武大的。。。
H. 武汉大学出版社怎么这么坑
出版社不是编辑、写这本书的人呀
I. 吴宗杰的著述
Wu, Z. J. (2013)Chinese Mod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Pedagogical Discourse. In T. Popkewitz (ed.) What Historians Of Ecation Can Learn From The History Of Ecation. Palgrave
Wu, Z. J. & Hou, S. (2012)批评话语研究的超学科与跨文化转向——以文化遗产的中国话语重构为例(Trans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al Turn of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Case of Remaking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Discourse)《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Vol23(6)
Hou, S. & Wu, Z. J. (2012) 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殿”为例(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igenous Meanings of Cultural Heritage.《东南文化》(Southeast Culture) Vol.228, (4).
Wu, Z. J. & et al. (2012). 《水亭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Shuitingmen Street Heritage and Cultural Memory Studies: A Report submitted to Qu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Hangzhou: Institute of Cross-Cultural Studies & Centre for Intangible Heritage Studie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12, 重建坊巷文化肌理: 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Reweaving Cultural Fabrics of Neighborhood Heritage: The Case of Shuitingmen Street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 《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nd Art Vol.5(3).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专题2012年12期转载
2012, 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Recovering Indigenous Discourse of Cultural Heritage: A Chinese Challenge to Western Value of Heritage), 《浙江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Vol.42(6).
Hou, S. & Z. Wu (2012) “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Ancient Traces and the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 《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nd Art, Vol.5(1).
Wu,Z. (2011), Interpretation, Autonomy and Transformation: Chinese Pedagogical Discourse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Vol.43(5).
吴宗杰、余华(2011)《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Vol.33(1).
Wu, Z. & C. Han (2011)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Ecational Discourse in China: Perspectives of Multiculturalism/Interculturalism. In Grant, Carl A & Agostino Portera (eds.) 《Inter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Ecation: Enhancing Global Interconnectedness》. New York: Routledge.
吴宗杰、胡美馨(2010) 超越表征:中国话语的诠释传统及其当下观照.《文史哲》2010(4).
Wu, Z. & M. Hu (2010) Ritual Hermeneutics as the Source of Meaning: Interpreting the Fabric of Chinese Culture, 《China Media Research》,Vol.6(2).
吴宗杰等(2009). 《东坞山村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吴宗杰(2009) 封建话语的叙述想象, 叶文宪,聂长顺(编)《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宗杰、姜克银(2009)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话语转向,《浙江大学学报》Vol.39(5).《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9(6)转载.
吴宗杰(2009) 外语学科知识谱系学考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Vol.20(4) 64-68.
吴宗杰(2008) 历史学的解构与重构:泛化“封建”的话语分析《武汉大学学报》Vol.61(5) 522-527.
吴宗杰(2008) 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范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国外外语教学) Vol.2008(3) 55-60.
吴宗杰(2008) 外语教学研究新视野:从教学走向教师《中国外语教育》Vol.1(1).
吴宗杰、黄爱凤(2008) 探索型外语课程:RICH课程实践与教师发展, 吴一安,周燕(编)《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熊金菊、吴宗杰(2007)师徒教师教育中的身份转变,《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29(3) 33-37.
卢慧霞、吴宗杰(2007) 自主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当代教育科学》2007(.
Shao, H. & Z. Wu (2007) Nurturing Language Learner Autonomy Through Caring Pedagogic Practice. In Barfield, Andy & Steve Brown (eds) 《Reconstruct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Ecation:Inquiry and Innov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Wu, Z. & Q. Lv (2007) Discours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ization. In Shi-xu (ed.) 《Discourse as Cultural Struggl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吴宗杰、殷企平(2006)探索超学科外语教育课程体系,殷企平、庞继贤(编)《华东外语教学论坛》第一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宗杰、吕庆夏(2006) 中医语言西化的话语秩序分析,《医学与哲学》Vol 27(4).
2006 Understand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as a form of life: An Eastern interpretation of Exploratory Practice.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Vol. 10.
2006 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浙江大学学报》, Vol.36(2).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2005 《Teachers' Knowing in Curriculum Change: A Critical Discourse Study of Language Teaching (教师知识与课程话语)》.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黄爱凤等)《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安徽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co-editors with Fang, & Zhao)《Cultural Diversity of Discourses: Facilitate Coexistence and Harmony (话语与和谐文化构建)》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吴宗杰、吕庆夏(2005) 中医话语的语言哲学分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Vol.29(6)
Wu, Z. (2005) Being, Understanding and Naming: Teachers' Life and Work in Harmon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ational Research》, Vol. 41 307-323
吴宗杰(2004)论证中的话语混杂:外语测试的社会分析《外国语》2004(5).
吴宗杰(2004)抑制课程自主性的控制符号:教师发展的话语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引自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