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元化是谁和余秋雨什么关系
1、王元化 生平:
•1920年 出生
祖籍湖北江陵。11月30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王芳荃,字维周(1880年—1975年),为上海圣约翰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06年,与桂月华结婚,是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志诚学校教授英语。返国后,1911年,进清华留美学堂教授英语。1913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15年,继续在清华任教。学生中有梁思成、闻一多、陈植等。此后一直在教育界任职,先后在东北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任教授。
•1921年—1925年 1岁—5岁
未满周岁即随母亲由武昌至北京与父亲团聚,全家定居清华园南院。
•1925年—1926年 5岁—6岁
北伐军兴,全家到上海,暑假后回北京。这期间常被喜爱京剧的外祖母带去看戏。
1926年3月,段祺瑞政府镇压抗日群众,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死伤群众数百人。罹难者中有清华学生韦杰三。清华大学举行公祭时,幼儿园老师带领王元化和一女童到会场,代表小朋友向韦杰三遗体鞠躬致哀。
•1927年—1928年 7岁—8岁
国民党派罗家伦接管清华大学,王芳荃与罗抵牾,愤而辞职,去东北大学教书。全家搬出清华园,住在北平东城报房胡同。王元化则单独寄居在清华园西院六姨母家,仍在清华附小成志小学读书。
•1929年—1934年 9岁—14岁
离开清华园,回到北平城里父母家中,入孔德小学、育英小学读书。
在育英小学五年级时,患麻疹,在家养病,父亲给他买来石印本七十回《金批水浒传》。这是王元化第一次阅读中国古典小说。
1932年,读初一时,语文老师閰润之选鲁迅的《孔乙己》、《故乡》等为教材。王元化第一次读到鲁迅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1932年,日军觊觎关内,蠢蠢欲动。全家逃难到湖北,寄居于武昌华中大学舅父桂质庭家。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是王芳荃的同窗好友,哲学家,康德著作的中文译者。
回北平后,时日军在北平恣意横行,王元化上学途中经常见到日军在东交民巷练兵场附近耀武扬威。后日军荷枪实弹到领馆区域以外练习打靶,坦克也开上大街,市民纷纷走避。祖国蒙受苦难,少年王元化心中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
•1935年—1936年 15岁—16岁
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激起人民更大愤慨。王元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与李克(查先进)、夏淳(查恒禄)等一起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读育英中学高一时,被推选主编校刊《课外选课专页》。第一次发表文章刊登在校刊专页上,一篇是谈意大利侵犯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另一篇是谈日货走私。“复兴社”学生勾结校方撤掉王元化校刊编辑的职务。
1936年,因眼底回血管出血,在床上躺了近一年。家里专门请人读书给他听。是年,王元化母亲在西城小麻线胡同租到一处宽大住房(原荣禄府的一部分),用了不少钱加以装修。修葺未毕,“卢沟桥事变”爆发。
•1937年 17岁
“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对日全面抗战。
8月8日,日本侵略军开进北平城前,凌晨1点多钟,举家逃离北平。全家在天津租界候船,约一个多月后,始购得船票,辗转到上海。
王元化小时,父亲逐月给他存下了一笔钱作为将来出国留学费用。但他违背了父母要他读理工科的愿望,走了另一条道路,使双亲感到失望与担忧。在上海,家里延请周班侯教授王元化英文。周授他丁尼生、柯勒律治等所著诗文。又延请任铭善教授他国学。任授他《说文解字》《庄子》《世说新语》等。王元化将自己写的文章请任先生评阅,任说他写得不好,文气急促。王元化后来写文章注意文气大约与此有关。开始文艺写作。先后用笔名洛蚀文、佐思、方典、函雨等。第一篇作品《雨夜》发表在《文汇报》副刊《文会》上。11月,上海租界沦为“孤岛”。结识张可。张可原名张万芳,在暨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张可出身苏州世家,祖父亲张一鹏、伯祖父张一麐均在北洋政府任过职。
不久,又结识张可哥哥满涛(原名张逸侯)。
•1938年 18岁
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隶属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这一时期,沙文汉是省委宣传部长,孙冶方是文委书记,顾准是文委副书记。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撰《论抗战文艺的新启蒙意义》。
•1939年 19岁
年初,随上海各界救亡联合会组织的慰问团赴皖南新四军驻地进行慰问。回沪后,根据在皖南所收集的材料撰长篇论文《艺术•宣传•宣传戏剧》。孤岛开展了文艺通讯运动。
2月,王元化以笔名“洛蚀文”在《华美晨报》副刊《浪花》上发表《关于文艺通讯》一文。3月,编辑出版《抗战文艺论集》,岳昭(戴平万)作序。
10月,在《新中国文艺丛刊》第三辑《鲁迅逝世纪念特辑》上发表长篇论文《鲁迅与尼采》。
•1940年 20岁
在《戏剧与文学》上发表长篇论文《现实主义论》。撰《金批水浒传辨正》。此时,王元化读了《海上述林》介绍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初步认识到藏原惟人从苏联拉普派所传来的所谓“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二元论”的偏颇。
•1941年 21岁
撰报告文学《乞丏收容所》。撰《读书偶记》和《争取批评》。
3月,上海地下党文艺总支持由黄明任书记,王元化分管《奔流》文艺丛刊。该刊后改为《奔流新集》。7月—8月,成立文艺工作委员会,黄明任书记,王元化、吴小佩为委员,王负责联系原文艺总支。
11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时期结束。
•1942年—1944年 22岁—24岁
上海沦陷后,日军搜刮军粮,奸商囤积居奇,米价越涨越高,很多平民百性以碎米,杂粮充饥,路上时见饿殍,惨状令人不忍目睹。这时,王元化化名王少华,每天骑自行车去上海储能中学教授国文与文学概论。敌伪政权用毒化手段来腐蚀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色情文化泛滥。王元化除了引导学生读鲁迅作品,并自编讲义,选入王秀楚《扬州十日》、文天祥《指南录》等。
1942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全部撤往华中根据地,原属各委独立工作,经由交通与根据地上级组织联系。王元化一度负责文委工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王元化对“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提法有疑义,在党内学习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
1943年7月,应《万象》主编柯灵之邀,撰《谈卓别林》。
1943年,撰《曹禺的“家”》。
1944年冬,创作小说《舅爷爷》。
•1945年 25岁
撰小说《花圈》和《残废人手记》。
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与满涛在《时代日报》合编《热风》周刊。停刊后,又在《联合晚报》与楼适夷、满涛合编文学周刊,用《奔流》为刊名。
11月,听到罗曼•罗兰逝世的消息,撰《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
•1946年—1948年 26岁—28岁
1946年4月,任《联合晚报》副刊《夕拾》主编,除每天以笔名“馆园”撰写短评外,还先后以笔名“禹鼎”撰有“古史新论”,前后共150余篇。
上海地方法院审理“大咬子案”时,通译官许少勇以言语威胁证人,王元化据此撰《谈丑》一文,被许少勇控告。时局势日紧,乃离沪北上。是年起至1948年暑期,在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方交通大学)任讲师,教授大一和大二基础国文,选《文心雕龙》若干篇为教材。《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某些观点最早即萌生于这一时期的讲课中。
向父亲的同事、20年代任清华中文系教授的汪公严先生问学以求深造。
•1950年 30岁
6月,撰《重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1951年 31岁
先调至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未几,又调新文艺出版社任总编辑、副社长,同时任出版局和上海作协党组成员。
5月,批判《武训传》运动开始。王元化撰写了《关于武训传》《武识传与文艺批评》《武训传与“单纯技术的观点”》三篇文章。
•1952年 32岁
论文集《向着真实》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署名方典。此书出版未久即印行了三版,1955年被禁。后来王元化在文章中说:“当我用《向着真实》作为自己的书名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料到在以后历次文艺思想批判的政治运动中,写真实竟会成为受攻击的目标之一,有经厄难。”
•1953年 33岁
撰《汉剧宇宙锋》。
•1954年 34岁
撰《川剧帝王珠》。
年底,调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夏衍为文委书记,王任文学处处长。
•1955年—1957年 35岁—37岁
1955年,全国范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胡风运动,一时株连了千人以上。1945年,王元化认识了胡风,但交往不多。当时地下党文委一位领导说胡风有严重政治问题,王表示缺乏证据。解放初,王因此未被安排工作。1952年,王元化参加筹建新文艺出版社,举荐了张中晓等,出版了胡风的两本书。新文艺出版社后来被认为是胡风的老窝。此前,1954年底,中共中央发红头文件,令文艺界所有党员写反胡风文章,王元化撰《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1955年4月底,文委书记夏衍调京,张春桥被提升,接替夏衍任上海文委书记并成为反胡风专案组成员,王元化立即被隔离审查,时间自1955年6月上旬至1957年2月下旬。先后幽禁在两处地方,家里人也不知他在何处。隔离期间只发给生活费。当时,张春桥和专案组另一成员说王元化态度恶劣,主张从严惩处,但上海市委王一平、石西民等主张按政策办,不能因态度问题即划反革命。
•1958年—1959年 38岁—39岁
开始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
与父亲共同翻译了英国人呤俐着所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1959年底,经过长期审查的结论下来,被定为“胡风反革命分子”,开除党籍,行政降六级。
•1960年—1966年 40岁—46岁
被安置在作协文研所。《读莎剧时期的回顾》说:“从此天天要去上班,不能再由自己的兴趣去读书了。所里的一些青年要我给他们讲授《文心雕龙》。从这时开始,我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心雕龙》方面,一直延续到文革后70年代末我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出版为止。”
开始撰写《文心雕龙柬释》。
友人彭柏山建议王元化将《文心雕龙柬释》寄给周扬、夏衍。王得二人回信,鼓励他写下去。周并将文章转《文艺报》发表。
当时,又翻译了几篇国外有关风格理论的文章。
继续钻研黑格尔。
向熊十力先生问学。
在这段时期,原先的朋友只有彭柏山与王元化来往较多。彭是作家,解放前曾任二十四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50年代初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后受胡风案株连。他人同时被打成“胡风分子”,被开除出党。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王元化与妻子张可共同翻译了20余万字的西方莎士比亚评论文章,王并写了译文题记。又撰《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脱的性格》《奥瑟罗的悲剧》《李尔的蜕变》《麦克佩斯的沉沦》。“文革”开始后,王自己将它焚毁了。
1961年,《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单署“王维周”名。
1961年,撰长篇论文《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1964年,撰《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
夏,眼病突然复发。
•1966年—1974年 46岁—54岁
“文革”开始,王元化被打历史、现行反革命。
1970年至1972年,被隔离审查。
在上海郊区奉贤的农场改造期间,第二次发作心因性精神病。
这期间,张可受到株连,被上海戏剧学院所在系里两个参加造反的头头非法隔离,甚至因高血昏厥也不准看病,落下严重病根。
1968年,彭柏山在迫害中含冤去世。
1974年10月,第三次通读《小逻辑》。
•1975年 55岁
父亲去世。长夜漫漫,王元化心情极为沉重。
•1976年 56岁
10月,“四人帮”被粉碎,姜椿芳特来告知这个消息。
•1977年 57岁
6月,撰长篇论文《龚自珍思想笔谈》。
10月,撰《黑格尔<美学>札记三则》。
1978年 58岁
将《文心雕龙创作论》手稿副本(抄本)寄给北京的姜椿芳,希望由他转给赵朴初,以请教有关佛学问题。姜椿芳把稿子送给周扬。周扬读后,将其中《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一章推荐给正准备复刊的《文学评论》杂志。
•1979年 59岁
满涛去世。
1979年“平反”前,经陈虞孙、汤季宏之邀,到中国大网络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王元化最初负责“文学卷”编务,“平反”后,任中国大网络出版社上海分社领导小组成员,并任《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卷》分编委副主任。王元化为本卷的筹划尤役心力。1986年完稿后,胡乔木独对此卷不放心,亲自审查,令删除并修改多处,致“文学卷”延误多时始得出版。
6月,张可因“文革”时积下的病突然中风,昏迷七日,后经抢救脱险,但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不能用脑,读书俱废。此后家务多由王元化承担。
10月,作者的多年心血《文心雕龙创作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1月9日,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得上海代表团团长陈沂转告“平反”通知。至此,王元化历经23年的“胡风反革命分子”冤案终得洗刷清白。
•1980年 60岁
2月,撰《人性札记》
10月,撰《对文学与真实的思考》
10月,撰《和新形式探索者对话》
•1981年 61岁
2月,为鲁迅百年诞辰作《关于鲁迅研究的苦干设想》
2月,撰《关于黑格尔小逻辑一书的通信跋》
7月,撰《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介。
9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与王瑶、唐弢、李何林一起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2月,撰《模仿•作风•风格》
是年与王力、王瑶、王起、吕叔湘、朱东润、李荣、吴世昌、萧涤非、钱锺书、钟敬文,夏鼐等11人一起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同年参加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会议。本届期满后王元化继任第二届学科评议员。
•1982年 62岁
2月,《向着真实》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改版重印,用作者本名。
6月,张可的译文集《莎士比亚研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王元化写了跋。
8月,被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赴京参加十二大。
10月,出席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心雕龙》讨论会。会议成立《文心雕龙》学会筹备小组,推举王元化任组长。
秋,应中宣部召,去北京商讨协助周扬撰稿事,时因周在病中,未能商议撰文事。
•1983年 63岁
年初,去天津迎宾馆与王若水、顾骧共同襄助周扬起草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讲话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控讨》,由王元化统稿,周本人定稿。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胡乔木找周扬谈话,对此文严加指责,以后遂引发为一场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
8月,出席在山东青岛举行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副会长,另一位副会长是杨明照。周扬任名誉会长,郭绍虞、朱东润任顾问,张光年任会长。
10月,全国开始反精神污染运动。中纪委派人到上海调查王元化襄助周扬起草讲话稿事。
11月,《脚踪》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64岁
11月,经王元化倡议,在上海由复旦大学主办了中日学者《文心雕龙》研讨会。
•1985年 65岁
5月,不再担任宣传部长一职
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墨西哥、美国、团员有孙树棻、赵丽宏、张一弓等。
是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
•1986年 66岁
2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王元化在《文汇报》发表的《理论建设与观念更新》。
•1987年 67岁
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访问瑞典、芬兰。
•1988年 68岁
4月,《论样板戏及其它》,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1989年 69岁
2月,撰《写在两篇文章的日译之后》
3月,应出版社及陈敏之之邀,为顾准遗着《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撰写序言《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书后》
5月,撰《思辨短简后记》
12月,《思辨短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0年 70岁
4月,《传统与反传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5月,撰《悼王瑶》
•1991年 71岁
8月,撰《熊十力二三事》
11月,撰《康德的百圆之喻》
11月,撰《文心雕龙讲疏序》
•1992年 72岁
2月,撰《思辨发微序》
11月,撰《与友自述书》,致林同奇
•1993年 73岁
3月,撰《胡适的治学方法与国学研究》
5月,在《文心雕龙》学会第四次年会上,与张光年、杨明照被选为名誉会长。王元化出席此次年会。
•1994年 74岁
8月,撰《清园论学集序》,回顾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从事写作以来的思想历程。
10月,《思想随笔》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2月,《收获》杂志发表胡晓明的文章《一切诚念终当相遇》,描述了导师王元化的治学与人格风范
•1995年 75岁
2月,在《文汇报》发表的谈话中说:“过去我们的文化体制主要采取了苏联模式,这就是行政化和垄断性。这种体制成了文化发展的障碍。不要以为市场经济一出台,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1996年 76岁
5月,撰《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
•1997年 77岁
3月,《清园夜读》增订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6月,《读黑格尔》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了王元化从50年代至70年代研读黑格尔《小逻辑》和《美学》(第一卷)的笔记。
10月,台湾作家龙应台访问王元化。
12月,《莎剧解读》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可、王元化共同署名。
•2006年 86岁
8月6日,王元化夫人张可在上海逝世,享年87年。
•2008年 88岁
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编者注:1920-1997年的大事年表 摘自原上海大学教授钱钢先生的《王元化学术年表》一文
2、文革时余秋雨抄过老师“张可”(王元化夫人)的家。
更多细节请看: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id=353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