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联生活周刊中的新观点是什么意思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周刊的传统,于1月14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它的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称:三联生活周刊 语 言:中文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创刊时间,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每星期一 国内刊号CN11-3221/C 国际刊号ISSN1005-3603 邮发代号:82-20 定 价:12元 总编辑:樊希安,副总编辑:潘振平 主编:朱伟;副主编:李鸿谷,舒可文,苗炜 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三联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上海三联书店系国内著名出版社,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上海三联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主要读者对象,以“真诚生活、认真读书、追求新知”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著译、高品位文化类读物。
❷ 《三联生活周刊》、三联出版社、三联书店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周刊的传统,于1月14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它的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称:三联生活周刊
语 言:中文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创刊时间,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每星期一
国内刊号CN11-3221/C
国际刊号ISSN1005-3603
邮发代号:82-20
定 价:12元
总编辑:樊希安,副总编辑:潘振平
主编:朱伟;副主编:李鸿谷,舒可文,苗炜
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三联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上海三联书店系国内著名出版社,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上海三联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主要读者对象,以“真诚生活、认真读书、追求新知”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著译、高品位文化类读物。
❸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揭密的是哪十大主讲人在天津上市了吗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
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她的气质和语言都接近曲艺表演中的评书,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国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之前,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这个讲坛完成的《品三国》在全国引起轰动,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
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
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
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
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
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8.16上海签售
估计8月底天津就有售了
❹ 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揭密的是哪十大主讲人在天津上市了吗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
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她的气质和语言都接近曲艺表演中的评书,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国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之前,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这个讲坛完成的《品三国》在全国引起轰动,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
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
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
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
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
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8.16上海签售
估计8月底天津就有售了
❺ 向上官云珠的经历有研究的大侠请教
我的丈夫邢征他父亲邢国铮就是上官云珠的好朋友,以前老父亲在的时候就给我们讲过。
❻ 北京mba辅导班哪家好
说到选择MBA辅导班,其实各有千秋,各大MBA辅导机构也众说纷纭,不断强调自己的优势。其实在我看来,可以从几个方面评价一个MBA辅导机构:
师资水平:师资力量是硬道理、硬指标。各个机构都鼓吹自己的是名师,但实际上MBA备考行业真正权威、辅导经验丰富的老师是凤毛麟角,我们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和学员评价这些因素做一个综合评定。一个高水平的老师往往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基础知识,使学员能迅速解惑;还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型,开拓学员思路,帮助学员顺利完成备考。 像MBA机工版教材《数学分册》的主编袁进老师有20多年的MBA辅导经验,精通应试精髓与命题规律,是国内少有的MBA联考实战专家,能听教材主编老师的课,肯定知识点等更方面更贴近考点。高教版《英语词汇分频全解》的张宇老师也很牛掰,多次担任英语阅卷组组长,讲课功底深厚,思路清晰,风趣幽默,应试辅导效果最佳,往往直击真题。另外包括逻辑的史先进老师,写作的王帅老师等都可以说是MBA辅导界的权威,能听听他们的课,肯定对MBA联考知识点的复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材水平:优秀的辅导机构除了提供MBA备考必须的教材之外,还会根据基础巩固、系统强化、模考冲刺等不同备考阶段,为学员准备相应的配套复习资料。众多MBA培训机构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华章教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的MBA机工版教材,主编教材的袁进,张宇等老师也均在北京华章教育独家授课。
学习氛围:我们上辅导班,除了师资和经验这些硬性条件之外,内心其实还希冀能有一群同样像自己一样积极上进的小伙伴儿,可以在学习上互相交流;在遇到困难挫折垂头丧气意志消沉的时候,有老师或者同学的及时鼓励、热情鼓舞甚至督促激励,能让自己在那一刻咬牙坚持下去。
口碑和品牌:建议一定一定一定要选择一些比较大的机构,这样在口碑和品牌上才会有保证。一定要选择有10几年以上经验的资深的MBA考前辅导机构,它的经验必将是学员的宝贵财富。
基于以上这几点,我会更推荐北京华章MBA,作为17年资深的MBA考前辅导机构,北京华章历年积累的强大学习资料及导师/助教团队,对MBA联考走势的准确把握,对各校招生情况的准确了解,都为考生考入满意的MBA院校提供了最大程度帮助,而这些正是我们自己孤军奋战备考时,最缺少、最担心的方面了。
02_华章刘老师
❼ 三联生活周刊是那个出版社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内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容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语 言
中文
主管单位
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单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创刊时间
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
每星期一
国内刊号
CN11-3221/C
国际刊号
ISSN1005-3603
邮发代号
82-20
定 价
12元
主 编
朱伟
摘自网络
❽ 董豫赣的主要作品
完成建筑、理论设计及方案
完成建筑:
清水会馆2003.3-2006.9(已建成)
红 堡2003.3-2006.9(已建成)
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已建成)
水边宅2002(已建成)
方案设计:
家具建筑——作家住宅1999
大地窖Ⅰ、大地窖Ⅱ1998
太阳与碑1996
康定斯基之家1996
北京京奉铁路火车站复原1995(由张复合先生主持,已建成)
锦西市开发区毛屯综合楼,辽宁1992(已建成)
1996年以来作品发表:
《DOMUS》2006 .09:dialogue:wm architecture――dong yugan, Sirius International出版发行,米兰,意大利,p134-137
《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第34期 总第352期2005-9-12,三联出版社,钟和晏“朴素之美”p38-39
《北京现代商报?时代地产周刊》2003年5月16日,E1-E4,“水边宅”、“涪水沱园”,北京;
《Dialogue》建筑杂志第68号,“水边宅”,p45-47,美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4;
《新地产》2003年1-2月号,“水边宅”,p82-95,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北京2003/2;
《都市营造》,“水边宅”,p50-53,2002年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上海2002/11;
《建筑师》总第100期;“涪水沱园概念规划方案”,封面、封2、封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10;
《新周刊》2002年第3期,“书宅”,p98,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信息服务中心,广州2002/2;
《时代建筑》2002年第2期,“隙间——画家住宅”,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6;
《今日先锋》8,“家具建筑——作家住宅”,封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
《建筑师》1999年第12期总第91期;“魔方住宅”教学成果;四页彩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12;
《光与影》1999年第6期总第87期. “窗之风(Wind of window)”、“姓?名?使用名(Surname? name ?using name)”,p70, 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99/11;
《建筑师》1999年第8期总第89期;“家具建筑——作家住宅”,彩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8;
《建筑师》1996年第2期总第68期,“太阳与碑”,p101-102及彩页,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北京1996/2。
作品展览:
群展:
“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2002年11月,上海美术馆;
建筑、实验-人、伦理、空间,2002年9月,天津美术学院;
梁思成纪念展,2001年5月,中国美术馆;
“中国房子”5人展,2001年3月,上海顶层画廊;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国际会议中心,北京1999/6
中国实验家具艺术展,焦应奇艺术中心,北京1999
专著:
《极少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003年9月重印
1995年以来文章发表:
“时间六像”,《建筑业导报》第337期,香港,2006/5,p84-98;
“出神入化”,《新设计》,第一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6.6月,p15-21;
“稀释中式”,《时代建筑》总第89期,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5,p28-35;
“身体与控制”,《今日先锋》第13期,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5.8月,p31-39;
“境心相遇”《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第34期 总第352期2005/9,p34-36;
“旁敲侧击——建筑的它治性”,《建筑业导报》第329期,香港,2005/1,p60-62;
“触类旁通”——《文景》总第十二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2005/7,p88-92;
“文学将杀死建筑”,《文景》总第8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2005/8,p80-84;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的穹隆”,《文景》总第4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2004/10,p80-85;
“园林里的高瞻远瞩”,《三联生活周刊》随300期特刊赠送,p12-15
“园林里的委曲求全”,《三联生活周刊》随300期特刊赠送,p16-17
“白色住宅与玻璃住宅”,《缤纷》2004年第5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2004/5,p18;
“透视空间”,《建筑师》第105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10,p32-41;
“涪水沱园:正在开始的大地艺术”,《北京现代商报?时代地产周刊》2003年5月16日,E2-E3;
“秩序是”,《建筑师》2003年第4期总第102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4,p91-94;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文景》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2003/4,p74-80;
“为谁设计”,《时代建筑》总第68期,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2/11,p31-35;
“学校、垂直、水平、车间”,《平常建筑》,张永和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9,p108-109;
“迷宫印象”,《此时此地》,刘家琨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9,p147-150;
“最后的乡愁”,《文景》第4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2002/8,p78-83;
“包豪斯理念”,《文景》第3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2002/5,p23-29;
“六个递延的视域断片”,《新潮》总第七期,四川画报社,成都2002/5,p77-78;
“抽象与具象——天子大酒店杂谈”,《a+d》,雷尼国际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1/12,p64-66;
“批判的厚度”,《新潮》总第1期,四川画报社,成都2001/7,p30;
“材料的光辉”,《建筑师》第97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3,p78-81;
“光影游戏的迷宫”,《时尚家居》,时尚家居杂志社,北京2001/1,p26;
“隙间”,《时代建筑》第2期.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6,p57-59;
“窗——柯布西耶对光的追求”,《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清华大学 出版社,北京2000/4,p146-151;
“神话”,《今日先锋》8, p42-47,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2000/1;
“魔方住宅——建筑初步教学实践”,《建筑师》1999年第12期总第91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12,四页彩页;
“景观编织”,《装饰》1999年第4期总第90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999/8,p17-19;
“光之凝固体——廊香教堂”,《中国合作新报》第12版,北京1999/7/5;
“范思沃斯住宅”,《中国合作新报》第12版,北京1999/5/26;
“流水别墅”,《中国合作新报》第12版,北京1999/5/12;
“在浴场里”,《中国合作新报》第12版,北京1999/5/5;
“边非缘”,《方法》1999年第2期总第89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1999/2 .p54-57;
“空旷的运动”,《建筑师》1998年第10期总第84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10,p57-64
“双关的双宅”,《装饰》1998年第5期总第85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1998/10.p15-18;
“北京‘香厂新市区’规划缘起”(为第一作者,与张复合先生合作),《第五次中 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3,p63-81;
“大师与中国”,《读书》1998年第2期总第227期,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北京1998/2,p72-77;
“墙”,《建筑师》1995年第6期总第64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95/6,p23-27。
外文发表:
BORDER TO BORDERLINE ,SCATTERED/MAGES OCT.1999,HAD DOKUMENTE ZUR ARCHITEKTUR Ⅱ,p53-5
❾ 关于三联书店出的书
关于三联书店出的书
胖冬瓜你好
我是鹤壁市人
关于三联书店出的书,这个问题我说下我的解决方式吧
以前我也一直为的这些问题发愁,后来学了一套课程,很实用,你可以参考下
【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lhp】网络下就行
2012-6-13 13:10:15
---------------------------------------------------------------------------------------------------------------------------
flvzeyunpb5108006732
关于书店的介绍网络有词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出版社。它的前身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辈邹韬奋先生等人在上海创立的三家书店,即成立于1932年7月的生活书店、1936年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和1935年的新知识书店。在三、四十年代,它们都是著名的进步书店。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在香港合组而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起,三联书店一度与人民出版社合并。1986年1月起,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属的综合性出版社。2002年4月,成为中国出版集团的成员之一。 三联书店设有3个图书编辑部室、4个杂志编辑室,以及经理部等 职能部室,共14个部门。在职职工103人。 三联书店的传统是以出版社会人文科学的著译图书为主,兼及性质相近的实用书、工具书,包括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文化、学术理念的图书,还担负出版海外学者和国际友好人士的著作,体现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特色和品位。近年又在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中小学实验教材、教辅类图书开辟了新的领地。还在电子出版领域多有开拓,成立了专业的“多媒体出版中心”,还出版《读书》、《爱乐》、《三联生活周刊》、《竞争力》(三联财经)4种期刊,在中外读者中有良好影响。 三联书店近几年年均出版新书 300余种。自1986年至2001年,累计出版各类图书5000余种。出版的《随想录》(巴金著)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傅雷家书》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已出版100多万册。 三联书店总部设于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的三联书店办公大楼,并在北京、武汉、郑州、杭州、济南、沈阳、哈尔滨、汕头、大连、昆明、南宁和南京等十几个城市设有分销店。 三联出版的图书以高品位、高质量而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爱,很多图书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亚洲太平洋图书金奖等国内、外图书大奖。三联书店至今共出书六千余种,每年平均出版新书三百多种,重印书一百五十多种。 三联书店出版的《读书》月刊、《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月刊和《竞争力》月刊、《人才与财富》五本杂志在社会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联书店秉承"生活·读书·新知"的宗旨,于1979年创办《读书》杂志,亦学亦思,以学带思,里面的文章无论说古道今,还是钓深探微,总是透露出一种严肃的人文关怀。二十年多年来《读书》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十分钟爱的一本杂志,始终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是同类刊物中当之无愧的带头刊物。 1995年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定位在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有中国的《时代周刊》之称。 1993年创刊的《爱乐》,为国内颇负盛名的唯一一本古典音乐评论杂志,拥有高素质的音乐评论撰稿人,深受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创刊于2002年的《竞争力》月刊,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创立的第一份财经期刊,以独家调查、深度分析、客观评述为办刊宗旨,创刊之初已颇具影响力。 三联书店始终以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店训。邹韬奋先生强调“服务精神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强调经营管理,长期以“读者的一位好朋友”自视,还早在1935年就开办了电话购书业务,以方便读者,这在全中国是首开先河。 关于出书资料,他们有官网 浏览需要注册,我就没有看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❿ 有《三联生活周刊》的电子版吗
悦读网有。最新的一期在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34421.html
下面这些是免费的。注册用户后就可在线阅读或者下载
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23317.html
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3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