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景新的主要论文
序号 发表时间 论文题目 期刊及版别 备注 1 2006.5. 海南岛贬谪文化中的精神遗产分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核心期刊 2 2005.8. 海南岛贬谪文学的文化学价值 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 2006.6. 李光在海南岛贬谪文化中的贡献和地位 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 2005.12. 李光:850年前海南森林保护的有心人 海南日报2005年12月4日第6版 5 2006.4. 李光对双泉文化内涵的贡献 海南日报2006年4月1日第6版 6 2007.1.27 李光与载酒堂 海南日报2007年1月27日第6版 7 2005.6. 惠、儋瘴地上的特殊逐臣
——岭海时期之苏过论 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核心期刊 8 2003.3. 《与梦得书》的作时及其他——与刘兆彬、孙治《苏轼几件作品的年代考释》商榷 书法2003年第3期 9 2006.6. 苏轼《木兰花令》创作时间新考 古籍研究 卷上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刊物 10 2004.3. 苏轼贬琼期间的论文成就 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核心期刊 11 2003.4. 沧海何曾断翰墨——苏东坡海外书法创作论略 海南书学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书法导报2004年2月11-18日分两期全文转载。在海南省第二界书学研讨会上被确认为该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 12 2004.1. 苏轼——东坡在海南的书法创作 海南日报2004年1月27日第8版 13 2003.7 苏轼在海南期间的对联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3年第7期(学术版) 中国楹联学会会刊 14 2007.3. 苏轼爱情诗文创作中最重要的女人 苏轼研究2007年第1期 15 2001.6. 黄州赤壁楹联创作心态初探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1年第3期(学术版) 16 2001.9. 东坡赤壁楹联述论 琼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7 2006.4. 东坡书院、桄榔庵楹联中的苏轼居儋事迹考
——兼论楹联对景胜文化的传播价值 苏轼研究 2006年第1期 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刊 18 2006.4. 五公祠楹联与海南贬谪文化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6年第4期(学术版) 19 2007.8. 千年魅力 海南日报2007年8月18日地7版 20 2007.11. 国本与民本——王安石与苏轼政治思想本质比较论 苏东坡民本思想学术研讨会交流,被综述列为第二类论文的主要代表,编入《东坡国际文化节论文集》 21 2008.4.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谈苏东坡的写作指导策略 写作2008年第4期 写作学核心期刊 李景新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一、项目类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批准时间 结项时间 参与方式 1 天涯孤鸿苏东坡 Hjsk200127 2001年6月 2004年6月 独立 2 海南岛贬谪文化资源研究 Hjsk200536 2005年4月 2006年4月 主持 目来源: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
二、论文类
1、苏轼与贬谪文化研究:
2、古代文学、语言学及诗学研究: 1 2000.11. 论形象性比喻的审美特征 学术交流2000年第6期 核心期刊 2 1999.9. 典故词对典故因素的摄取—--典故词的形成之研究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3 2004.9. 谈两种特殊的合典 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核心期刊 4 2000.12. 后事前用——典故使用的一种有趣现象 修辞学习2000年第5、6期合刊 核心期刊 5 2000.12. “事典词”特点初探 琼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6 2007.9. 合典:典故使用的复杂形式 修辞学习2007年第5期 核心期刊 7 2000.7. 谈“合典” 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 1994.2. “事理”在古汉语词义辨正中的作用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9 2000.12. 论“揆情度理”—--如何正确理解古汉语中的字词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0 2003.2. “三刀”的不平
——谈字书、辞书“ ”“ ”二字缺失 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1 2002.1. 重提“遗孀” 新安晚报2001年1月4日第5版 12 2002.10. 古代文学作品注释札记 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3 2003.3. 论古代文学课程的素质教育品质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4 2005.9.
2007.6. 律诗、词、楹联对仗格律连环比较论 中国楹联 2005年第3期;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7年第6期(学术版)全文转载 15 2004.7. “古联”、“律联”刍议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4年第7期(学术版) 16 2002.9. 五公祠的“双泉”篆书联 今日海南2002年第9期 17 2002.8. 长期读错了的浮粟泉楹联 中国楹联报2002年8月9日第3版 18 2008.2. 于今写入琼南景 賸得诗人细品题(上)——明清五指山题咏诗之文本考析 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9 2008.6. 于今写入琼南景 賸得诗人细品题(下)——明清五指山题咏诗之综论 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0 2008.4. 传统人格理想的现代转化——先秦儒家的人论与美论代序 先秦儒家的人论与美论(李冬梅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4. 3、现当代文学研究: 1 1995.10. 评胡适早期的两篇传记作品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 1996.3. 评胡适早期的两篇传记作品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第6期转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主办 3 1996.9. 《冯谖客孟尝君》的幽默特色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9期 4 1995.11. 感情挚烈 词采飞扬——郭沫若早年的五副爱国春联赏析 鄂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 2000.4. 永远“深笑”的林徽因 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7日第6版 中国教育部主办 6 2005.5. 角色转变的背后 作品与争鸣2005年第5期 7 2008.3. 杜光辉小说的生态关怀 云起天涯(评论卷),海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海南省作家协会编 三、专著类 书名 参与方式 出版社及版次 备注 天涯孤鸿苏东坡 独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版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 汉魏六朝文学史 2人合著,负责六朝部分。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四、编著类 书名 参与方式 出版社及版次 备注 元明清文学作品选 主编,具体负责元代,并负责全书选目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参编,负责第3卷金元代部分。 南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 该书获海南省第4次社会科学优秀成功二等奖 大学语文 主编之一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0年1月第1次印刷 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验教材 古诗词注析集粹 副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新时期散文作品精选评析 副主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新时期戏剧影视作品精选评析 主编之一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新时期文学 参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Ⅱ 钟东的主要论文
1.《红楼梦》人物之死 《广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2.韩愈诗的审美效果 《广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3.韩愈文心与其诗章法 《广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序 案散论兼及古代目录中的学术问题 《广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5.对屈原性格的臆测――读《离骚》笔记 《广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说文解字》引经及其对古籍整理的作用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6年第1期
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四题 《广州师院学报》 1996年第1期
8.金元明清词简论 《广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9.杨玉环事迹述略 《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0.汉字文化学笔谈?书法与汉字文化 《学术研究》 1997年第11期
11.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 《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8期
12.唐明皇游月宫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年第2期
13.论《长生殿》对杨玉环形象的塑造 《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4.道教文化与《长生殿》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5.审美形式: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学术研究》 2001年第4期
16.清初丹霞山别传寺诗僧简述 《岭南文史》 2004年第1期
17.游艺与品位――谈文人身份的书法艺术 《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岭南文学研究 《1991--2000广州社会科学研究纵览》(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对传统校勘精神的释读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2月1日
20. “随注”而“该通”——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略论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2期
21.述论胡克家《文选考异》之校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22.掞荔与磨镜--对潮州戏文《荔镜记》中婚俗的探讨 《戏曲研究》2006年6月
23.《海云禅藻集?海云文献辑略》叙录 《悲智传响》2007年4月
24.广东番禺雷峰山海云寺金石辑录 《悲智传响》2007年4月
25.《霓裳羽衣》曲与明皇游月传说述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一辑 2007年4月
26.试述鲁迅先生对中国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文学论衡》总第9、10期 2007年4月
27.广东潮阳灵威庙祀考 《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
28.《文献学的几个概念----从校雠学到文献学》,《资讯管理教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9.《清常道人赵琦美之戏曲文献整理》,《资讯管理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30.《玉皇洪慈经》的劝善思想, 《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31.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广东图书馆研究》2009年4月
32.禅、墨不二——清初岭南名僧澹归的书法观探析,《书艺》第六卷,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
Ⅲ 作家出书问题
好书自然会有读者
Ⅳ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汕头大学出版社哪个好
无论你选哪一个,都会后悔没选另一个。
Ⅳ 杜亚斌的个人作品
出版著作
1. 杜亚斌, 2010年9月, 金融建模:使用和VBA,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杜亚斌, 2002-02, 货币、银行业和货币政策, 科学出版社
公开发表论文
1. 杜亚斌, 2010年9月, 论国际货币,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现实》,厦门大学出版社
2. 杜亚斌,顾海宁, 2010年1月,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1期
3. 骆振心,杜亚斌, 2009年1月, 银行业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理论及实证, 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一期
4. 杜亚斌,徐路, 2008,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研究, 上海金融2008年10期
5. 骆振心,杜亚斌, 2008, 内生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9期
6. 李相栋,杜亚斌, 2008,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金融2008年第7期
7. 骆振心,杜亚斌, 2008, 汇率传递、宏观经济冲击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8. 杜亚斌,戴菲, 2007-07, 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动因、效应和中国的对策, 金融改革与经济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
9. 高志红,杜亚斌, 2004-11, 担保债务债券:资产证券化的新工具, 投资研究2004年第11期
10. 杜亚斌, 2001-6,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潜在危机与重建战略, 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转载
11. 杜亚斌, 2001-4, 论贸易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 南京大学学报第38卷第2期
12. 杜亚斌,陈秋敏, 2000-11, 论我国银行再资本化战略的重新设计, 学术研究2000年11期
13. 杜亚斌, 1998-4, 西方古典据为财产理论研究, 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4. 杜亚斌, 1997-4, 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出路在于与外资“嫁接”吗?, 高校理论战线1997卷第2期
15. 杜亚斌, 1996-06, 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1996年卷6期
16. 杜亚斌, 1995-12, 论开放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第96卷第6期
17. 杜亚斌, 1995-02,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民有民营”, 东南学术1995年第2期
18. 杜亚斌, 1992-09,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新诠, 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9. 杜亚斌, 1991-2, 试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 福建论坛1991年第4期
20. 杜亚斌, 1990-12, 论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 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卷第4期
21. 杜亚斌,蒋绍进, 1990-04,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二重作用, 经济学家一九九零年第二期
22. 蒋绍进,杜亚斌, 1990-01, 论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北京社会科学1990卷第1期
23. 杜亚斌, 1988-09, 论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时物价变动的规律--兼论我国当前物价改革的策略, 福建论坛1988年卷第9期
Ⅵ 周少川的学术成果及奖项
1、中国出版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年
2、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元代卷 黄山出版社 2002年
3、元代史学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4、藏书与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6、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该书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1、中国典籍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陈垣图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千古明鉴:二十四史述要 辽海出版社 2001年
4、陈垣年谱配图长编 辽海出版社 2001年
5、二十六史大辞典(主编之一) 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9年
6、中华文化通志·典籍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该丛书集体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7、20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主编之一) 学苑出版社 1998年
8、历史文献与民族文化(主编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新世纪古文献学研究的交叉与综合 文献 2010年3期
*论古代史学的丰富遗产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10期
*元朝的开放意识与域外史研究 河北学刊 2008年5期
*清代帝王之“老”英雄术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期
*从私秘图书到公开藏书:文献学思想的发展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陈垣史学的“记里碑”——再读《通鉴胡注表微》 北京社会科学 2006年2期
*论爱国潮侨许雪秋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若干问题 汕头大学学报 2006年2期
*陈垣的避讳学研究——论《史讳举例》的历史文献学价值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
*经学是文献学中最基本的部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2期
*试论许衡的历史思想 史学月刊 2005年9期
*元代汉儒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2期
*元初对宋末空疏风气的反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5期
*《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怎样用做学问来抗日 北京日报2003年5月26日(《新华文摘》2003、9全文转载)
*藏书与文化 安徽大学学报 2003年2期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论纲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年6期
*论陈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 史学史研究 2002年3期
*陈垣晚年史学及学术思想的升华 史学史研究 2000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3全文转载)
*元代史学的世界性意识 史学集刊 2000年3期
*清代私家藏书书目知见录 书目季刊(台北) 卷33第4期
*陈垣:20世纪的历史考据大师 历史教学 2000年1期
*陈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 光明日报 1999年9月10日(人大复印资料《宗教》1999、5全文转载)
*元代关于历史盛衰之“理”的思考 史学理论研究 1999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9、11全文转载)
*论社会政治环境与藏书盛衰 中国文化研究 1999年夏之卷
*论古代私家藏书的类型 文献 1998年4期
*评《左传》解《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7、11全文转载)
*略论汉文佛教典籍的产生与流传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1期
*兵书亦史也 史学史研究 1995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8、2全文转载)
*略论古代典籍的起源 历史文献研究(六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翁万达与俺答求贡 国际潮讯(香港) 总17期,1993年
*丁日昌与持静斋藏书 汕头大学学报 1990年3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史书编纂 史学史研究1985年1期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社会工作: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学刊《历史文献研究》编委。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四库全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2001级 曹刚华陈晓华
2002级 王记录 邵永忠
2003级 吴 漫 郝艳华 王彦霞
2004级 魏 鸿 刘永海 史丽君
2005级 毛瑞方 潘忠泉
2006级 卓 越 李立民
2007级 贾慧茹
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怎么样
一、创建历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实施第二次创业以来,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厚的学术出版和专家学者两大资源。
二、基本信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坚持“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的出版理念和“权威、前沿、原创”的产品定位,走学术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道路,先后策划出版了著名的图书品牌和学术品牌“皮书”系列、获得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甲骨学一百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以及“全球化译丛”、“经济研究文库”、“社会理论译丛”等一大批既有学术影响又有市场价值的系列图书,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确立了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出版的权威地位。
三、成绩
20年来,特别是自1998年实施第二次创业以来,在中国社科院党组以及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支持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销售收入等主要效益指标取得了年平均增长20%以上的发展速度,已经从最初的只有十几个员工,几间办公室,十几万元的注册资金发展到今天拥有一支以年轻的博士、硕士为主体,以一批从社科院刚退出科研一线的各学科专家为支撑的130多位高素质的编辑、出版和营销队伍,构建了一个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推广平台,总体上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出版机构。
四、未来展望
基于人才的优势和创新的理念,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发展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主题出版与主题营销、品牌推广、数字出版等方面取得了领先,虽然目前还不能称为大社、强社,但对专业学术出版的坚持与执着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已经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具备了现代企业快速发展与大规模成长的条件。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结合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条件以及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创业目标,那就是:精心打造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推广平台,发展成为一家集图书、期刊、声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物为一体,面向高端读者和用户,具备独特竞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供应商。
Ⅷ 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著作出版合同。
只能是合同的式样文本,已经签过的一般不会放在网上。
图书出版合同(标准样式)是国家版权局1999年3月修订的,所有出版社包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都采用它。
甲方(著作权人):
地址:
乙方(出版者):
地址:
作品名称:
作品署名:
甲乙双方就上述作品的出版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或其他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以图书形式出版发行上述作品(汉文、×文)※文本的专有使用权。
第二条 根据本合同出版发行的作品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
(五)泄露国家机密;
(六)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
(八)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三条 甲方保证拥有第一条授予乙方的权利。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四条 甲方的上述作品含有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人身权内容的,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五条 上述作品的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六条 甲方应于 年 月 日前将上述作品的誊清稿交付乙方。甲方不能按时交稿的,应在交稿期限届满前 日通知乙方,双方另行约定交稿日期。甲方到期仍不能交稿的,应按本合同第十一条约定报酬的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甲方交付的稿件应有作者的签章。
第七条 乙方应于 年 月 日前出版上述作品,最低印数为 册。乙方不能按时出版的,应在出版期限届满前 日通知甲方,并按本合同第十一条约定报酬的 %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双方另行约定出版日期。乙方在另行约定期限内仍不出版的,除非因不可抗力所致,乙方应按本合同第十一条约定向甲方支付报酬和归还作品原件,并按该报酬的 %向甲方支付赔偿金,甲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八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第一条约定的权利许可第三方使用。如有违反,另一方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并终止合同。一方经对方同意许可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应将所得报酬的 %交付对方。
第九条 乙方尊重甲方确定的署名方式。乙方如需更动上述作品的名称,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增加图表及前言、后记,应征得甲方同意,并经甲方书面认可。
第十条 上述作品的校样由乙方审校。 (上述作品的校样由甲方审样。甲方应在 日内签字后退还乙方。甲方未按期审校,乙方可自行审校,并按计划付印。因甲方修改造成版面改动超过 %或未能按期出版,甲方承担改版费用或推迟出版的责任。)※
第十一条 乙方采用下列方式及标准之一向甲方支付报酬:
(一)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 元/每千字×千字+印数(以千册为单位)×基本稿酬 %。 或
(二)一次性付酬: 元。 或
(三)版税: 元(图书定价)× %(版税率)×印数。
第十二条 以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付酬的,乙方应在上述作品出版后 日内向甲方支付报酬,但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或
以一次性支付方式付酬的,乙方在甲方交稿后 日内向甲方付清。
或
以版税方式付酬的,乙方在出版后 日内向甲方付清。
乙方在合同签字后 日内,向甲方预付上述报酬的 %( 元)。※
乙方未在约定期限内支付报酬的,甲方可以终止合同并要求乙方继续履行付酬的义务。
第十三条 甲方交付的稿件未达到合同第五条约定的要求,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进行修改,如甲方拒绝按照合同的约定修改,乙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甲方返还本合同第十二条约定的预付报酬。如甲方同意修改,且反复修改仍未达到合同第五条的要求,预付报酬不返还乙方;如未支付预付报酬,乙方按合同第十一条约定报酬的 %向甲方支付酬金,并有权终止合同。
第十四条 上述作品首次出版 年内,乙方可以自行决定重印。首次出版 年后,乙方重印应事先通知甲方。如果甲方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应于收到通知后 日内答复乙方,否则乙方可按原版重印。
第十五条 乙方重印、再版,应将印数通知甲方,并在重印、再版 日内按第十一条的约定向甲方支付报酬。
第十六条 甲方有权核查乙方应向甲方支付报酬的账目。如甲方指定第三方进行核查,需提供书面授权书。如乙方故意少付甲方应得的报酬,除向甲方补齐应付报酬外,还应支付全部报酬 %的赔偿金并承担核查费用。如核查结果与乙方提供的应付报酬相符,核查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十七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如图书脱销,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重印、再版。如甲方收到乙方拒绝重印、再版的书面答复,或乙方收到甲方重印、再版的书面要求后 月内未重印、再版,甲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十八条 上述作品出版后 日内乙方应将作品原稿退还甲方。如有损坏,应赔偿甲方 元;如有遗失,赔偿 元。
第十九条 上述作品首次出版后 日内,乙方向甲方赠样书 册,并以 折价售予甲方图书 册。每次再版后 日内,乙方向甲方赠样书 册。
第二十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按本合同第十一条(一)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或者按本合同第十一条(二)一次性付酬方式向甲方支付报酬的,出版上述作品的修订本、缩编本的付酬的方式和标准应由双方另行约定。
第二十一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许可第三方出版包含上述作品的选集、文集、全集的,须取得乙方许可。
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出版包含上述作品的选集、文集、全集或者许可第三方出版包含上述作品的选集、文集、全集的,须另行取得甲方书面授权。乙方取得甲方授权的,应及时将出版包含上述作品选集、文集、全集的情况通知甲方,并将所得报酬的 %交付甲方。
第二十二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许可第三方出版上述作品的电子版的,须取得乙方的许可。
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出版上述作品电子版或者许可第三方出版上述作品电子版的,须另行取得甲方书面授权。乙方取得甲方授权的,应及时将出版上述作品电子版的情况通知甲方,并将所得报酬的 %交付甲方。
第二十三条 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乙方不得使本合同第一条授权范围以外的权利。
(甲方授权乙方代理行使(本合同第一条授权范围以外)※使用上述作品的权利,其使用所得报酬甲乙双方按比例分成。)
第二十四条 双方因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五条 合同的变更、续签及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另得商定。
第二十六条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年。
第二十七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 乙方:
(签章) (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Ⅸ 陈桐生的出版书籍
个人专著
1·《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28万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简体字本,韩国清溪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韩文版。《人民日报》、《中国图书评论》、《陕西师大学报》、《长江日报》等发表书评予以肯定。该书获广东省宣传部优秀图书三等奖和广东省青年科协“中草堂杯”优秀论著一等奖。该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列为教学参考书。
2·《道与中国文化》,10万字,与人合译,本人为第二作者,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3·《史记与今古文经学》,19.2万字,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人民日报》、《人文杂志》、《东方论坛》发表书评。1998年该书获广东省高教厅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4·《史记名篇述论稿》,26.2万字,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5·《忠烈人格》,16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该书与人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担任其中10万字的写作。台湾笙易出版社2002年将其改名为《忠烈录——中国历史上的忠烈人物》,在台湾出版发行。
6·《楚辞与中国文化》,20万字,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7·《史记的历史人物与文化意蕴》(笔名弋言,合著),21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8·《史记与诗经》,19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著名学者刘小枫在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读书》刊物上发表书评予以肯定。
9·《战国文人心态史》(2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10·与人合作主编“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一套八种论著,共18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盛世悲音——汉代文人心灵史》(合著,为第二作者),26万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004年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本,改名为《绝代风华》。
12·《史魂——司马迁传》(2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韩国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韩文版。
13.《儒家经传文化与史记》(38万字),台北洪叶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光明日报》发表书评给予积极评价。该书于2004年获湖北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
14.《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22万字,本人署名第二,为本书执笔者),香港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发表书评给予肯定。
15.《孔子诗论研究》(25万字),中华书局2004年12月出版。赵敏俐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书评。王爱科在《东方论坛》、余群在《现代语文》、日本学者上野洋子在《中国研究集刊》上发表书评。
16.《史记与诸子百家之学》(19万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17.《礼化诗学》(25万字),学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陈壁生在2010年1月11日《光明日报》撰文《2009年经学研究多样化化推进》,文中评论本书。
18.《曾子 子思子》(12万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出版。
19.《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26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0.《<论语>十论》(33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1.《国语》全本全注全译(39万字),中华书局2013年4月出版。
论文
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献》、《孔子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学术研究》、《人文杂志》、《中州学刊》、《江汉论坛》、《浙江学刊》、《社会科学辑刊》、《儒家文化研究》(新加坡)、《孔孟学报》(台北)、《孔孟月刊》(台北)、《经学研究丛刊》(台北)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复印24篇。《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楚辞五体源流论》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另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学术文摘》、《文摘报》摘编。累计发表学术论著500多万字。
Ⅹ 曾昭聪的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
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
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
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
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
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
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
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
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
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
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
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
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
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
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
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
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
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
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
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
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
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
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
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
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
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
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
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
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
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
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
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
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
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
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
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
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
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
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
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
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
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
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
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
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
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
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
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
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
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
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
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
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
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
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
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
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
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
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
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
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
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
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
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
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
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
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
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
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
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
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
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
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
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
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
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