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转型
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的内容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出版行业一直面临着如何向现代出版转型的问题。
由于体制、机制约束,相比较传媒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中国出版业转型速度显然比较缓慢,大多传统图书出版单位至今仍未找到方向和有效的路径。这些年来,社科文献出版社不断地探索、试错和再推进,来实现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
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社科文献出版社始终恪守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是内容生产商,更是人文社会科学高端内容资源的经营商!
第二,坚持做好各类信息的标准化。信息的标准化是出版数字化的基础,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无从谈起出版的数字化。
第三,形成一套自主的制度设计。社科文献出版社信息化与数字出版的各项工作是由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委员会统领。同时,我们建立了内容资源运营中心、信息中心、数字产品营销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和它直接对接的数字模块,并配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设计。
第四,建立必要的机制,坚持“小步快跑”原则。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分模块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合作的技术公司,我们提出整体想法,但分步实施,各个模块各取所需,最后我们才能顺理成章地整合、升级。
第五,重视人才的培养。传统图书出版单位必须解决人才的引进、培养、适应、融合、提升和评价的问题。十几年来,社科文献出版社在这方面不仅付出了成本、代价,也获取了成就、经验,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团队。
社科文献出版社从1999年成立电子声像部、建立网站开始,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中不断探索前进。再经过两年时间,到2015年社科文献建社30周年时,我们可以建立起内容资源整合平台、在线编辑平台、完善的ERP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CRM),全面实现数字产品的升级与整合,基本完成向现代出版转型,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哪个好一些
这两家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旗下的出版社。一般情况下来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好一些。
大多数大学对出版社是分级别区别对待的。通常最好的4个出版社是: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顶级出版社,这几个社在评职称的时候,系数更高一些。一些有出版基金的学校会对这些出版社出书的教师给予倾斜支持政策。原因是这些出版社历史比较久,稿源众多,有较严格的评审程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保证出版的质量。不像小出版社,给钱就出。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经营似乎不是特别好,所以出好书的数量似乎也在减少,影响有点下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最近几年上升势头比较猛。著名的皮书系列营销工作做得很好,社会影响很大。如果是适合进它这个系列的专著,可以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而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如果理工类院校或者偏理工科的综合性院校,也可以首选科学出版社。因为在这些学校,科学社的系数和排名高一些。科学社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影响有限。但近十年来,在考古学、管理学、公共政策方面学术影响上升非常快。原因是这些学科与科学技术领域的交叉、定量化研究倾向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是国家唯一的公益性出版社,也是国家领导人著作的指定出版社,借这两点,加之它在中国的出版社中排名第一(书号978-1),在这家出版社出书应该很有面子。不过老实说,它的学术书不怎么成系列。影响力还在于牌子。
商务是老牌子,书出得很少。很多时候基本列选不上。商务的书影响了好几代人,在这里出版专著是好多人文学者的梦想。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如果水平够的话,在这里出,再好不过。
总之,要是考虑评职称,最好咨询自己单位的科研处或社科处,如果只是想出名的话,就要看你是什么学科,还有你自己的偏好和认知了。这几家都可以考虑。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吗
社会科学文来献出版社源成立于1985年,是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实施第二次创业以来,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厚的学术出版和专家学者两大资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坚持“权威、前沿、原创”的产品定位,走学术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道路,先后策划出版了著名的图书品牌和学术品牌“皮书”系列、获得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甲骨学一百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以及“全球化译丛”、“经济研究文库”、“社会理论译丛”等一大批既有学术影响又有市场价值的系列图书,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确立了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出版的权威地位。
4. 王波的教育科研
讲授课程:《美国政治与经济》、《国际安全与发展》、《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国外交》等全英文或双语课程。 学术成果: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副主编;2、《印度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助编;4、《更加重视农村污染控制与生态问题》,中国网,2011.3.5;5、《对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网,2011. 2. 28;6、《告别坎昆,气候变化谈判任重道远》,中国网,2010.12. 13;7、《中国如何处理国际气候援助资金问题》,中国网,2010.12.9;8、《气候援助资金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网,2010.12.9., 2010;9、《<京都议定书>保卫战之中国应对策略》, 中国网,2010.12.6;10、《<京都议定书>保卫战之发达国家的立场分析》, 中国网,2010. 12.6;11、《坎昆:中国要在挑战中前行》中国网,2010.11.29;12、《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中国对策》1/2、《中国能源报》, 2009 .12.29;2010 1.6;13、《中美能源合作应多层次》, 《中国能源报》, 2009.11.16;14、《美国石油政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3;
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工资
基本工资都不高,一般3400--5000左右。
不过……有很多可以操作的东西,比如发表论文或帮助别人发表论文之类的,都能创收。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招兼职是骗人的
如果真是这个出版社招兼职不会骗人吧。而且您一定要注意是“兼职”不是全职。
7. 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区别是什么
白皮书和蓝皮书都是重要文件的别称,但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两者发布的机构不同。
“皮书”最早源于政府部门对某个专门问题的特定报告。白皮书,是由官方制定发布的阐明及执行的规范报告。蓝皮书,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综合研究报告。
2、两者是不同国家的惯用文件。
蓝皮书用于官方文件时,主要指英国议会的一种出版物。因封皮是蓝色,故名。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的报告文件,被称为白皮书,如中国、美国;封面用蓝色,叫蓝皮书,英国惯用蓝皮书。
3、两者的文件内容不同。
白皮书最初是因为书的封皮和正文所用的纸皆为白色而得名。主要是政府就重大问题发布的官方报告。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而蓝皮书通常代表学者或研究团队的学术观点。
“皮书”的来源:
“皮书”来源于政府部门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报告。通常这种报告是不加装饰地印刷的。封面也是黑白的,所以称为“白皮书”。
在不少国家,政府发布报告时使用“白皮书”已基本成为惯例,比如,我国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国2004年国防白皮书”等。此外,也有一些国家使用“红皮书”、“蓝皮书”、“绿皮书”等形式。“皮书”这种“官方解说”的性质,也使它常常和“权威”相联系。
“皮书”出自专家学者或科研院校专业人员,发表对现实或未来政治、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理解和认知,其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对“皮书”的颜色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可以没有任何含义,也可以和书的内容结合起来。
8. 谢寿光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谢寿光 1956年来10月生,福建源武平人,编审。主要学术专长是社会学研究,现从事编辑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至1997年8月在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工作,任社长助理。1997年9月至今在本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工作。现任社长兼总编、编审,中国社会学学会秘书长。 图书编辑代表作主要有:《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责任编辑)、《中国大网络全书·社会学》卷(责任编辑)、《中国大网络全书·哲学》卷(责任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