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川大英語研究生考試的英美文學作品評論
如果能夠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當然很好,但是首先要問問自己,你對這部作品的了解夠多夠深嗎?你對文學評論的流派及理論有一定了解並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表達出來嗎?你自己的觀點能夠讓閱卷老師信服並給予高分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還是老實一點採取傳統的公認的評論。
其實考研試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看你的觀點是否新穎(當然如果可以最好,但對於一般的學生,這點是太難了),最主要還是考察你是否掌握了該學科最基本的知識,也就是說難度並不會很大,考察的難度也都只是一般性。
就你的情況來說,題目要求150字。你有沒有想過,150個字能夠表達些什麼呢?對於一篇文學巨著(不特指Wuthering Height),專家們能寫出幾本,十幾本,甚至幾十本文學評論出來,要想在150字里寫一篇評論,並做到面面俱到,你認為可能嗎?
我認為(僅供參考),對於研究生入學考試,評論重點應放在主題上,稍帶其他的說一些,除非這部作品的其他特點過於突出,導致讀者無法忽略這個特點,如果不提反而顯得你「外行」。如果川大指定的參考書上有相關評論,那你最好向參考書上的評論靠攏,畢竟每個學校有每個學校考察的重點,參考書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指向標。還有就是看看真題的答案,有當然最好了,沒有也不用擔心。就像我說的,150個字的要求,老師也沒指望學生能寫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評論。
Ⅱ 小說的文學評論怎麼寫啊,順便附一篇範文,最好是外國的小說
文學評論概述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寫作者通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啟發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未來的禮物」。「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並且接受有益的(富於建設性的)評論」。(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准。文學評論的標准有政治標准、思想標准、歷史標准、社會標准、藝術標准、美學標准等等。用不同的標准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應該用美學標准和歷史標准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所謂美學標准,指的是藝術規律和美的原則。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當一部作品經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關於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這里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實的人的思考。它是對「客觀真實」的一種「變形反映」,滲入了作者「主觀真實」的成份,仍然是真實地揭示了現實關系中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的優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裡、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創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所謂歷史標准,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境中去考察。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用歷史標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實感。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作實踐和創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麼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如何等等。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美學標准和歷史標準是統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評標准表述為「美學——歷史」標准,就更貼切。總之,文學評論作者應該把美學標准與歷史標准結合起來,把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評論和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於文學評論來說,是佔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范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鑽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麼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於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聖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復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於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准作品。應該選擇什麼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標准就是:
(1)作品的價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於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鍾,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丑。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於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於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於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一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一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篇,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范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一個范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裡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麼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麼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麼是自己對於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麼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評論是基於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麼?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麼?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一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麼」、「何處」、「何時」、「為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系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於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一般要從:一、內容釋義;二、感覺感情;三、語言調整;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於作品的價值的。一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於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於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為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於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於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於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准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範文:評論《高老頭》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有人曾贊賞他「表現了人類崇高的至性」。其實,這都是把高老頭的父愛抽象化,神聖化了。事實上,高老頭的父愛並不單純,而帶著階級的復雜性,他的父愛是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的。從封建宗法倫理道德觀出發,他認為父女之愛天經地義,「父道」是家庭、社會的軸心;但他又懷著往上爬的虛榮心,把對女兒的「愛」作為攀援名貴、抬高地位的手段,結果,原本高尚的感情變得庸俗、猥瑣。 高老頭
高老頭的父愛的悲劇,既是個性發展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他的父愛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因而具有自我抹殺性,正如高老頭自己所說:「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
Ⅲ 怎麼寫文學評論和賞析文章
微型文學評論以評價短小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為主,而且只要求內選其一點來寫,因容而讀懂作品、確定選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選點要准,即能透視作品的主要意義或能表現作品的主要寫法。選點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筆力不從心而流於空泛。
其次,行文時筆墨要集中,語言要簡潔。我們知道,對作品的評價是論點,對作品的具體分析則是用論據論證論點。如果筆墨分散,語言拖沓,勢必無法用極其有限的篇幅比較深入地評析作品,論證論點。
第三,結構要明快。對作品的評價最好在開頭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證明,形成總分結構。如果有必要加上總結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總分總結構,但不可勉強,以免畫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學評論味,盡量用形象化的語言評價和分析作品,把觀點滲透到富有魅力、給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時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文學評論的術語,增濃文學評論味。
這里要特別強調一點,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反過來內容也需要依靠形式來表現。所以,評價作品的藝術特色時,萬不可棄思想內容而不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時,也可以適當提及表現手法。當然,它們的側重點決不相同。
Ⅳ 英語文學賞析
The Lorelei
by Heinrich Heine
I know not whence it rises, This thought so full of woe; --- But a tale of the times departed Haunts me --- and will not go.
The air is cool, and it darkens, And calmly flows the Rhine; The mountain peaks are sparkling In the sunny evening-shine.
And yonder sits a maiden, The fairest of the fair; With gold is her garment glittering, And she combs her golden hair.
With a golden comb she combs it, And a wild song singeth she, That melts the heart with a wondrous And powerful melody.
The boatman feels his bosom With a nameless longing move; He sees not the gulfs before him, His gaze is fixed above.
Till over boat and boatman The Rhine's deep waters run; And this with her magic singing The Lore-Lei hath done !
羅蕾萊
亨利希•海涅
不知道什麼緣故, 我是這樣的悲哀,一個古代的童話,我總是不能忘懷。
天色晚,空氣清涼, 萊茵河靜靜地流, 落日的光輝 照耀著山頭。
那最美麗的少女 坐在上邊,神采煥發,金黃的首飾閃爍, 她梳理金黃的頭發。
她用金黃的梳子梳,還唱著一支歌曲,這歌曲的聲調, 有迷人的魅力。
小船上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裡的暗礁,卻只是仰望高處。
我知道,最後波浪 吞沒了船夫和小船;羅累萊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這場災難。
背景知識
羅蕾萊(德語:Loreley或Lorelei)是一座萊茵河中游東岸高132米的礁石,坐落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境內。
羅蕾萊礁石處的萊茵河深25米,卻只有113米寬,是萊茵河最深和最窄的河段,險峻的山岩和湍急的河流曾使得很多船隻在這里發生事故遇難,如今仍有信號燈指引過往船隻注意安全。關於羅蕾萊最出名的傳說是,在羅蕾萊礁石上坐著一個名叫羅蕾萊的女人,她用一把金色的木梳梳理著她的金色長發,過往萊茵河的船員被她美妙的歌聲所吸引,因為沒有注意到危險的湍流和險峻的礁石,而不幸與船隻一起沉入河底。
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24年創作了敘事詩「羅蕾萊」(德語:Die Lore-Ley),1837年德國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爾歇爾(Friedrich Silcher,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為這首詩歌譜曲,從而成為一首世代相傳的德國民歌。海涅這首傷感的抒情詩在19世紀成為了德國民歌,它在德國是如此的膾炙人口,以至於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雖然海涅是猶太人,他的作品都被納粹禁止和燒毀,但唯獨這首「羅蕾萊之歌」仍被保留,只不過作者被改成了「匿名」
詩人簡介
亨利希•海涅 (或海因里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德國革命民主主義詩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於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薩姆蓀•海涅經營呢絨生意失敗,家道中落;母親貝蒂•海涅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生性賢淑,富有教養,喜好文藝。在她的影響下,詩人早早地產生了對文學的興趣,十五歲還在念中學時就寫了第一首詩,可是他卻不得不遵從父命走上經商的道路,十八歲時去法蘭克福的一家銀行當見習生,第二年又轉到他叔父所羅門•海涅在漢堡開的銀行里繼續實習。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僅嘗到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詩便反映他當時的經歷),更飽受戀愛和失戀的痛苦折磨,因為他竟不顧門第懸殊,痴心地愛上了堂妹阿瑪莉——一位他在詩里形容的「笑臉迎人,胸存詭詐」的嬌小姐。1819年,因為前一年在叔父資助下興辦的哈利•海涅紡織品公司經營失敗,同時在杜塞爾多夫做生意的父親也破了產。年輕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經商的興趣和勇氣,遂接受叔父的建議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准備將來做一名律師,然而從小愛好文藝的他無心研究法學,卻常去聽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的文學課,並經常與之來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響。接下來他又到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時他聽過黑格爾的哲學課程,結識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凱等,並積極參加爭取猶太人解放的工作。 182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間,海涅曾到德國各地和波蘭、英國、義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次年又出版「悲劇—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詩匯集在一起出版,題名「歌集」,引起轟動,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哈爾茨山游記」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響。海涅這個時期的抒情詩和游記,大多抒寫他個人的經歷、感受、憧憬,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具有明顯的浪漫 主義色彩。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決定前往巴黎。在這兒他結識了大仲馬、貝朗瑞、喬治•桑、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樂家,並與空想主義者聖西門的信徒交往,也受到這方面的影響。這時期他寫了「論德國宗教和的歷史」(1835)和「論浪漫派」(1836)兩本著作。為了和激進派詩人內容空洞的「傾向詩」進行斗爭,他寫了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1843)。1843年底,海涅和馬克思在巴黎結識。這個時期,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他發表了「新詩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時代的詩」命名的政治詩,和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這些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兩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為1848年革命前夕時代的最強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忍受癱瘓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創作了許多優秀詩篇,其中包括「羅曼采羅」(1851)、「1853至1854年詩集」和一些遺詩。這些中雖有悲憤憂郁之作,但大多數仍充滿戰斗的豪情、對祖國和人類的未來具有堅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於蒙馬特公墓。在巴黎這個革命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會,海涅結識了巴爾扎克、仲馬、維克多•雨果和喬治•桑等法國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遼茲等著名的音樂家和藝術家,經常有機會參加各種文藝聚會,觀看演出和參觀美術展覽,過著緊張而充實的生活,眼界進一步地開闊了,思想也進一步地活躍起來。在隨後的十多年裡,他雖也繼續詩歌創作,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用於為德國國內的報刊撰寫通訊和時事評論,及時而又如實地報道法國和巴黎的各方面情況,想讓法蘭西革命的燦爛陽光去驅散籠罩著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國的濃濃黑暗,讓資產階級進步意識形態的熏風去沖淡彌漫在那兒的陳腐之氣,於是產生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畫家》、《論法國戲劇》以及《路台齊亞》等一大批報道和文論。與此同時,他也向法國讀者介紹德國的宗教、歷史、文化、哲學以及社會政治現狀,寫成了《論浪漫派》、《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等重要論著,幫助法國人民對德國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比較深刻的認識。這樣,海涅便開始了他寫作生涯更緊密地聯系現實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除去時評和文論,海涅還發表了小說《施納波勒沃普斯基回憶錄》、《佛羅倫薩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學教師》。只可惜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斷,而詩歌創作也幾乎陷於停頓。這大概是因為時事過於動盪,詩人已無法靜下心來從事純文學的創作,拿德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弗朗茨•梅林的話來說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極其嚴肅地對待他的『使徒的職責』和『護民官』的任務,因而他的詩歌創作就退居相當次要的地位了。」這意味著,海涅把自己革命戰士的職責看得比他詩人的成就和榮譽還重,然而也多虧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記作品裡已初露鋒芒的社會觀察家和批評家的才華,讓後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家和英勇善戰、堅強不屈的戰士的風采。一八四四年,海涅在巴黎遇見馬克思,與這位比自己年輕的革命家及其周圍的同志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受到了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的影響。這一年十一月,詩人在流亡十三年後第一次短時間回祖國探望母親,心情異常激動,以致一到邊界心臟就「跳動得更加強烈,淚水也開始往下滴」。待到發現德國封建、落後的狀況依舊,詩人更加悲憤難抑,於是懷著沉痛的心情寫成了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在詩里,他不僅痛斥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動勢力,而且發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國」的號召。這部作品與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詩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時評和文論一樣,都具有緊密聯系社會現實、有力針砭時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點。也就難怪恩格斯會興奮地宣告「德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亨利希•海涅也參加了我們的隊伍」,公開承認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戰士。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特別是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寫作成功以後,海涅的詩歌之泉在乾涸了近十年後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噴湧起來,從而開始了他文學生涯的第四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寫了大量如投槍匕首般鋒利尖銳的「時事詩」,如被譽為「德國工人階級的馬賽曲」的《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等等,對各式各樣的反動勢力進行無情的揭露和諷刺。也就是說,與早年的抒情詩相比,詩人這時的作品已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是抒發個人喜怒哀樂的低吟淺唱,而成了戰場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吶喊。可惜的是,在一八四八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整個歐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際,海涅的詩歌創作又中斷了一兩年。原因是詩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癆,到一八四八年已經卧床不起,正苦苦地與死亡進行著抗爭。進入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病情稍有緩和,海涅在創作「時事詩」的同時,也寫了不少音調沉鬱、憤世嫉俗的抒情詩,哀嘆自身不幸的命運和遭遇。他身為猶太人而傾向進步和革命,因而長期受到德國政府的迫害。自一八三五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國官方的查禁名單,且高踞榜首,新作更難在國內出版,稿費來源幾近枯竭。與此同時,叔父所羅門•海涅對他的接濟也早已斷絕,在流亡中的詩人經濟十分拮據,不得已而領取了法國政府發給的救濟金。這事在一八四八年被國內的論敵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惡毒攻擊,再加上生活艱苦辛勞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癆進一步惡化。一八五一年,在妻子瑪蒂爾德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撐著病體,最後一次外出參觀了盧浮宮博物館,從此以後便長年地痛苦掙扎在他所謂的「床褥墓穴」中。可是盡管如此,詩人仍然像一位臨死仍堅持戰斗的戰士一樣堅持寫作,直至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在巴黎逝世,葬於蒙馬特公墓。他在逝世前一年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齊亞》法文版撰寫的那篇序言,表明這位戰士詩人至死不悔,始終忠於自己的共產主義的信念和革命理想。
Ⅳ 求一篇英語作文 要求 列出至少三種文學理論來評論一部文學作品,試著
The protagonist,Jane Eyre,as the author depicted,is very plain.But almost every reader,including me,must prefer Jane to any other young ladies in this novel.I think Jane possesses a kind heart,an indomitable spirit,a sharp wit and great courage.She loves Mr.Rochester even more when loses his hand and sight.She never gives up her own independence and never easily follows the instructions or advices from people around her.Instead,Jane Eyre choose insist on her own beliefs and standards.
Ⅵ 有關文學作品漢譯對比研究的英語論文怎麼寫,是先要了解原作品,然後再去結合自己要用理論去分析嗎
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畢業論文選題參考:地方名勝古跡漢譯英探析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商標的翻譯廣告語言的翻譯論英漢互譯中的語義等值問題中西文化差異與不可譯性英漢諺語的理解和翻譯淺談顏色詞在英語中的翻譯英語比喻性詞語中文化內涵及翻譯英語意義否定表現法及其漢譯淺談新聞標題的翻譯偉大的翻譯家嚴復英語長句漢譯簡評《簡?愛》的幾種漢譯本英語專業本科論文所涉及的專業方向 (一)英語語言習得理論研究 該方向著重研究英語語言學及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可著重討論某一種語言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具體表現或某一語言理論在實際生活、教學中的運用。學生可以進行: 1.英語修辭研究; 2.文體研究; 3.英漢比較研究; 4.各類語體研究; 5.語法研究; 6.詞彙研究等。 (二)教學理論與教學法該方向主要研究英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及相關的教學指導原則和具體的方法,選題應著重探討英語教學的方法,可具體到某一課程的教學理念、策略和方法的應用及效度,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學生可以進行: 1.英語學習策略研究; 2.英語學習焦慮研究; 3.英語測試研究; 4.英語教學法研究; 5.英語教學策略研究; 6.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研究等。 (三)商務英語文本研究該方向著重研究商務英語文本文體,語言特點及相關的翻譯實踐問題。學生可以進行: 1.商務英語語言特徵研究; 2.商務英語文體研究; 3.商務英語翻譯理論研究; 4.商務英語翻譯時間探討; 5.商務英語翻譯標准探討等。 (四)翻譯理論與實踐該方向著重研究英漢互譯過程中的口、筆譯理論、翻譯標准、原則、方法及技巧。論文選題可選擇評論賞析某一翻譯家或某一本(篇)著名的譯作,或論述某一種翻譯理論的技巧在實踐中的運用,也可討論某一翻譯現象中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學生可以進行: 1.翻譯理論研究; 2.翻譯家研究; 3.翻譯史研究; 4.文學翻譯研究; 5.非文學翻譯研究; 6.翻譯過程研究; 7.翻譯批評研究; 8.翻譯的接受與影響研究; 9.翻譯教學研究; 10.翻譯標准研究; 11.典籍翻譯研究等。 (五)英美人文與歷史研究 該方向主要研究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人文、歷史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既可宏觀也可微觀地研究或比較英美國家的某一歷史階段的社會問題或文化現象或評論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或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相關內容。學生可以進行: 1.英美社會制度、社會問題研究; 2.英美歷史問題、歷史人物研究; 3.英美文化現象研究; 4.西方宗教研究; 5.西方影視作品研究; 6.跨文化交際研究等。 (六)英美文學研究該方向主要研究英美文學史及各時期的文學流派,作家,作品的文體與寫作風格。論文可選擇做某一文學理論或作家作品的分析、評論,比較中西文學作品或作家,分析作品中的主題或人物角色。學生可以進行: 1.文學流派研究; 2.作家研究; 3.作品評論或分析; 4.文學批評理論研究; 5.中西文學作品的比較研究等。
Ⅶ 有外國文學評論家賞析金庸小說的作品嗎
首先,我不覺得外國人能懂武俠。其次,文學這東西,讀者認為好就行,聽一群所謂專家學者講一堆沒用的東西多沒意思。
Ⅷ 用英語寫一篇外國文學作品賞析,800字左右
最好LZ 要自己花點心思,哪怕參考現成的文章但是加上自己的理解也成,最起碼要挑本自己喜歡的書?
我很喜歡簡愛,所以下面這篇簡愛的賞析供LZ參考。不是我寫的,是外國人寫的。
這書真好^_^
Jane Eyre is the rare book that manages to be good by virtue of ineffable charm alone, despite not having very much going for it in terms of overall plot.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going on in Jane Eyre than mere charm, true, something authentically powerful--if, as will be see, brief. But the power of Jane Eyre has less to do with the conflict of great forces that typifies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more to do with the subtle irritation of a delayed resolution to its most important episode. Instead of a race between values through the people who represent those values, Jane Eyre tasks us with a race to turn its pages and find out its secrets--still a race, but a race whose victory, barring the boredom of the reader, is assured.
The word "episode" above is a clue to the larger problem. Jane Eyre is a novel built on episodes, loosely tied together by their common, likable and eponymous protagonist. Jane Eyre is an orphan in the care of her brutal relatives, who despise her e to her outspoken character combined with her low social station. They eventually foist her off on the grim boarding school of Lowood.
As a narrator, Jane is ideal: objective enough to provide us with a good account of events, outspoken enough to bump the plot along whenever it needs bumping, and virtuous enough never to frustrate our expectations. Often enough, our viewpoint is hers; only we're not quite so witty and we're without quite so apt an eye for injustice--again making Jane, in page-after-page of her revelations, a delight to read. The novel's rhetoric is also inventive, accomplishing its routine narrative tasks via devices more elaborate than are probably necessary, yet with something fresh about each.
Jane's attempt to chide herself into abandoning her interest in her brooding employer, Edward Rochester, takes the form of a contest between two mental pictures, and the inevitable attempt by Rochester to coax out Jane's feelings involves an elaborate and well-detailed ruse involving disguises and a gypsy fortuneteller. The book, and its narrator, both definitely have charm: we like Jane, we like what she says, and we want to see what she will say next.
What We Like About Jane Eyre
Where we like Jane the most is in the book's principal episode, which involves Jane working as a governess for a young charge of dark, Byronic Rochester amidst the mysteries of his dark, Byronic estate Thornfield--all revealed, of course, after many dark, Byronic outbursts of extreme sentiments that Charlotte Bronte probably enjoyed writing very much. And, Rochester is actually enjoyable: a match for Jane in terms of wit, impressive in his authority, and sympathetic in his vulnerability. He's likable enough, in fact, that once Jane begins to speculate on the possibility of becoming closer still to her employer, we realize that we like the idea of these two becoming a pair. Suddenly, the story floods with tension. We're no longer reading just because we happen to like Jane, but because we're invested in a likable outcome.
More: we're invested in a likable outcome that seems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by Rochester's secrets. Bronte hints at these with the facility of a mystery novelist: she knows the ideal times to drop a scream from the walls or a mysterious guest from the past into our laps. In her continued ability to strain, felicitously, at the bounds of rhetoric, she raises the novel to a level no mystery writer usually wants to attempt.
And the conclusion, when it finally hits, is worth the wait--not only raising the level of tension and rhetoric, but also the thematic level of the book as well. The Rochester episode is the story that everyone remembers from Jane Eyre, and the one part of the book that deserves to be called truly great.
But then there's the rest of the book, which isn't great; it's just there. Jane's school is infested with typhus, Jane meets her long-lost cousin, Jane is tempted to run off and become a missionary: really, how does this stack up to Thornfield? And why does it need to be there at all, other than filling in a necessary gap in time before Rochester can come storming back in on his black horse (figuratively, of course, considering certain events in the plot) and make the story interesting again?
It needs to be there, one might think, because the story isn't about Rochester and Jane; it's about Jane--which would be true. But, if the story is about Jane alone, relegating Rochester to a brief but important incident in Jane's life, then it's not a great story. With her her likable, narratorial qualities, Jane may be a great narrator, but she makes an extremely lousy dynamic character, even if she is involved in a typhus scare.
Jane is objective, outspoken, and virtuous throughout, which means she's not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temptations (except those Rochester provides). That means that Rochester is crucial to the real, emotional conflict of the book--crucial to the power of the book. The rest is just Jane being Jane, which may be fun to read, but it doesn't intersect with any real threat, any real conflict of values that lends a great book its electric charge.
So what the novel has to its name is rhetorical brilliance, a good episode that doesn't take up nearly a large enough percentage of the page count, and a lot of needless distractions.
There are great books that are structurally unbalanced, even structurally deranged, Don Quixote being maybe the prime example, but even Don Quixote is unusually good about keeping its Quixote chapters strictly separate from its "filler" chapters, allowing the knight to remain his untarnished self throughout its plot, and throughout our memories.
Whereas Bronte, in taking as her narrative logic an episodic structure united by an ideal protagonist, gives her book a larger measure of consistency at the expense of diluting its overall strength. Thus Jane Eyre remains a beautiful sandcastle while it's being experienced, but not one of which much (save its brief heart) remains after the tides of time and memory crash down over its Thornfieldean parapets.
Ⅸ 英語文學評論怎麼寫
寫critical essay是有固定的格式,特別是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分析中也需要quote原文,如果樓主從來沒寫過,會相當棘手.
我找到了份我上高中時的材料,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Itroction: the introction of a critical response essay follows a"funnel" form. the first sentence is a general introction to your essay. it may identify the literature you will be discussing and general theme of the material. the last sentence is your THESIS STATEMENT (main idea/main point you wish to prove/you decision about the essay topic/literary devices to be discussed/etc.)for your essay.
Body paragraphs: Each paragraph of your essay will support different parts of your thesis statement - the different points you wish to make in your essay. the beginning of each body paragraph requires a TOPIC SENTENCE that (1)introc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2)connects back to the thesis statement(because each paragraph supports and develops an idea from the thesis statement),and (3) connects the paragraph with the paragraph just before it. make sure that the idea you communicate in each sentence connects to the idea of the previous sentence.DONT JUMP AROUND WITH UNCONNECTED IDEAS.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of your essay is written in a "reverse funnel" the opposite to your introction.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conclusion specifically summarizes your THESIS STATEMENT but it must also connect to your last paragraph so remember to use transitions. the conclusion then moves from the specific to the general, ending with a broad statement about the literature and/or its theme.
不知道這樣幫不幫的到一點點,英國女校入學很難的,祝樓主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