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把課文中的素材運用到高考作文中
這件事已經過去兩三年了,可是每當想起這件事時,總有點兒羞愧。
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來,正准備去過早,路過小花園時,總想進去玩玩。於是,我就情不自禁的進去了。走進小花園,我就碰到了我的同學
,我的同學黃鳳娟邀請我到她家去玩。她家就住在小花園附近,我答應了。我們來到小樹林,那裡有許多沙,我就和她玩起沙來。玩了一會兒,我們見到了五年級的大哥哥,大哥哥要我們和他一起玩。我的黃鳳娟當時不同意,他就打我們。我們就和他玩起來。我們來玩過家家的游戲。這沙就是我們的「飯」。大哥哥就是我們的「爸爸」我們兩個就是他的「女兒」。
「爸爸」每天都要我們乾重活,而他自己卻很輕松。玩不到10分鍾,我們兩個怕起他來。我和黃鳳娟趕緊跑了,那位大哥哥緊追不舍。
我和黃鳳娟跑到她家裡,「砰」的一聲把門給關了。
黃鳳娟家裡沒有人,我們兩個便發瘋似的玩起來。過了一會兒,我肚子餓了。當然了,我早上沒吃東西,怎能不餓?黃鳳娟也很餓。於是,她就從她家裡拿出兩包方便麵,說:「來,吃一包方便麵。」沒辦法,只能用方便麵充充飢。吃完方便麵,我們就看電視。看電視看了一會兒,突然,我們兩個聽見門鈴聲,我們倆個嚇破了膽,趕忙把家裡收拾干凈。我要黃鳳娟去開門,原來是我的媽媽。
原來,媽媽早上沒看見我的人,就到處找我,最後,她問了一位小朋友,才知道我在這里。媽媽要我回去,我說不回去,因為我怕回家挨打。最後,我還是被媽媽勸著回去了。回到家裡,爸爸就用鞭子打我,要我跪在搓衣板上。爸爸邊打邊吼「為什麼不過早?為什麼要跑到別人家裡玩?你的膽還越來越大了,小心我不把你給打死。」爸爸說的聲音很大,幾乎全世界都聽得到。爸爸越打越重,把我的肩膀打出一道很大的傷疤,傷疤上面流著很多血。我跑到奶奶那裡,偎依在奶奶的懷抱里痛苦。當奶奶摸到我的肩膀時,我啊的一聲。奶奶問我怎麼了,我沒有說話,而是哇哇大哭。奶奶一看,立刻曉得了幾分,馬上帶我去醫院。不過,這個傷疤現在我已經沒有了。現在,我轉學了,看到了那位大哥哥,我怕他,每次都離他很遠。每次媽媽來接我時,只要我看見了那位大哥哥,我就會離開媽媽,自己跑回家。每次媽媽都問我為什麼,最後一次,我告訴了媽媽。媽媽就去找那位大哥哥算賬。不過,那位大哥哥早已搬家了。
就是這件事,我終生難忘。這件事對我的感觸很大。每次想起這件事,都會有一股恐懼感。
小學六年的生活即將結束,我留戀校園的一草一木,眷
戀一起生活學習的同學,然而最割捨不下的就是四年級教過
我們的老師——狄老師
記得四年級時老師因甲狀前囊腫做了手術。一天老師突
然出現在教室門口,手裡拿著教科書,脖子里纏著雪白的綳
帶,但那雙眼睛炯炯有神。
上課了,老師用沙啞的聲音向我們問好。我們用顫抖的
聲音回答:「老師好,」「同學們好,請坐。然而我們誰也
沒有坐下,因為我們不想也不忍心坐下。還是班長說了一
句:「狄老師,您就破例坐下為我們上課吧!」「謝謝同學
們的關心,我沒事,上課吧!」說著老師轉過身。板書課題
《豐碑》然後用低沉沙啞的聲音泛讀課文。此時教室里鴉雀
無聲,我們都目不轉睛的望著老師,生怕陋掉半句。不一
會,我發現老師的額頭上滲出豆大的汗住,隨著聲音也更低
了,教室里的空氣彷彿凝固了,但老師仍努力的泛讀課文。
學課文時老師不斷的給我們點播。由於嗓子的問題,老師時
而捂住脖子,時而咳嗽兩聲,時而給我們打著手勢,遇到我
們不理解的,還在黑板上板書。雖然這節課老師表現「異
常」,單文中軍需處長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已經
深深的刻在我們每個學生心中。我突然覺得彷彿也是一坐晶
瑩的豐碑。
這就是我的老師,她敬業愛崗,六年了,我怎麼能忘記她呢?難忘的一個人
2. 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2009-12-09 19:07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一直工作在農村教學第一線的我,常遇到學生們抱怨:"老師,每次寫作文,我都感到無話可說,只好東拼西湊,說一些空話、套話,甚至編造一些材料,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和周圍同事談心時,也常聽到老師們抱怨:"每次學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講評,然而收效不大,大多空洞乏味,毫無長進!"學生作文難是長期以來困擾作文教學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學生作文難,難在何處?難在無話可說,難在生搬硬套。通過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我總結出學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閱讀積累。閱讀文學作品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礎,而學生最缺乏就是閱讀。通過對所教班級調查發現,全部讀完四大名著的學生為0,讀過其中一本的不足10%,學生只是通過影視作品對古典名著有個粗略了解。只有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才能了解如何刻畫人物,如何表現主題,如何運用修辭,如何駕馭布局。才能通過閱讀彌補對生活體驗的不足,通過閱讀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厚重自己的文學底蘊。但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由於電視文化的普及,從小就是伴隨電視成長起來的。家家戶戶,哪個孩子不是隨時手握遙控器看動畫片的。孩子童年少年時期課余時間都被電視佔去了,哪裡還會去讀書呢。再大些,時間又被"網路"被"QQ"了。很多孩子除了讀教材幾篇課文外,認認真真閱讀文學作品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如此成長起來的學生,缺乏最基本的閱讀積累,能寫出好作文來才是怪事!二是缺少生活積累。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對生活最深沉體驗的寫照,只有用心體驗社會感受生活,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否則就會言之無物,無病呻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不是常有詩人作家走出城市到農村到邊疆去采風去體驗生活嗎?因為他們懂得,把自己關在書齋里閉門造車是造不出什麼有生命有價值的東西來,有且只有走向社會體察人生,才能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給自己的創作找尋源源不斷的素材。而現在的學生單純貧乏的生活閱歷,決定了他們在生活積累方面也是非常欠缺。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基本上與自然社會隔絕。他們只有通過電視、網路了解社會,缺乏對大自然大社會最直接的體驗與感悟。三是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在培養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上,就是有所欠缺。學生即使積累了一定的素材,也不會恰當的運用,往往只是生搬硬套,人雲亦雲,缺乏新意,甚至不知所雲。要想改變這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狀,讓學生的作文亮起來,活起來。作文素材的積累和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理應成為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那麼,在教學實踐中,該怎樣開展作文素材的積累呢?通過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一、關注生活,挖掘素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對於生長在農村的學生,有機會更廣泛地接觸自然、社會,他們若能發現其中的真、善、美,他們就有了選擇有意義內容的可能性,就有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催化劑。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觀察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從中挖掘寫作素材。一、多觀察,勤積累。屠格涅夫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他平時很注意材料的積累,外出散步時要帶上小本子,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記錄下來,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材料。而我國西晉時代的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寫道:"佇中區以玄覽",意思是從廣闊的生活中觀察萬物,才能引起文思。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強調觀察、積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予以具體指導怎樣觀察、怎樣積累。如在學完《紫藤蘿瀑布》一文後,此文在對景物--紫藤蘿的描寫上很有特色,細致生動,運用了恰當的比喻,使文段生輝不少。針對平時學生不善觀察,描寫乾巴的特點,我認為正好模仿此文進行練筆,於是我端來兩盆學校老師種植的花草,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遠看與近觀,整體與局部,枝葉與花朵…鼓勵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口述出來,並且恰當運用修辭手法,小組成員交流所見所感,在學生思維被充分激活的情形下動筆寫,便輕松地以較好的質量完成了這次習作。而學生通過此次作文,學會了從多個角度觀察,調動多個感官觀察,積累了相應的寫作經驗。另外,我們還要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以增強生活積累。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日新月異的社會,關注錯綜復雜的生活。我在課堂教學中就組織學生參加多種社會實踐活動,搞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等。以此來體驗生活,感悟人生,增強生活積累。當然,在教學活動中,每次作文都先進行實物、實地的觀察是不現實,也沒必要的,但養成觀察的習慣,善於積累卻是必要的,隨時隨地從生活中收集好的可用的素材。(二)、用心悟,挖情感。寫作,不但需要有豐富的經驗,還需要有深刻的體驗。指導學生接觸現實生活,體悟現實人生,引發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對於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有重要作用。體驗越深刻,獨到的感受越鮮明,寫出的文章才會越有個性,越有特色,越有感染力。比如在寫作"親情"這個話題作文,我的一位學生用心體悟生活,用"爸爸和自行車"為題,用細膩的筆觸捕捉生活細節,就寫爸爸用破舊的自行車送自己上學這個極普通的事,表達了父女深情,很感人。社會現象、自然生態,大都蘊含著一種哲理,一種思想,作文素材《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看到流水,想到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看到飄落的花瓣,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看到螞蟻運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鬧,就想到"天真""可愛"…;要及時定格對生活的感悟。寫日記、周記,作札記可以逐漸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將自己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二、關注閱讀,獲取素材。讀書與作文的關系,古今中外都有許多名人名言。比如唐代大詩人杜甫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老一輩語文教育大家張志公先生也曾說:"讀和寫之間,讀是寫的基礎,必須在多讀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以上這些話,包含了他們深刻的人生體驗和寫作經驗,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平時我鼓勵學生廣讀博覽,著意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使學生從書中吸取智慧,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積累素材,同時"觀千劍而識器",逐步培養起對文字的細膩感覺,學生有了大量的語言積累,作文的素材就更豐富了。具體做法是:(一)、讀課本,找亮點。很多學生一邊在感嘆素材的缺乏,一邊對身邊的"寶藏"課本卻視而不見,這是很多學生常犯的毛病。成天忙碌的學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涉獵和加工浩如煙海的作文材料,那麼,我們何不就近取材,充分利用語文課本的豐富資源呢?語文課本中選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名著,那一段段優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節、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多年來他們正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並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凈化著我們的靈魂。我們何不從中選取寫作素材呢?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情理並重,宜於激發學生,使其產生情感共鳴。《老王》里人與人之間純朴寬容的情懷,《珍珠鳥》中創造信賴的美好境界,《水調歌頭》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更能撥動學生寫作的情弦。(二)、讀經典,受感染。"經典作品是經過歷史淘洗的,具有高貴的品格,經典中有著最基本的,實際上也是最深厚的人性思考。"這是北大教授、也是著名課程專家溫儒敏先生所說,確實閱讀名著對於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是大有益處的,學生的精神品質和文化提高了,就會有獨立的思考,作文就會有思想深度,有深刻見解,不人雲亦雲。三、專題積累,拓展素材。專題積累,即針對某一題材展開積累,全方位、多渠道、大規模搜集、整理、消化、吸納,深入、全面地佔有素材、理解素材,體會材料的精神實質,融會貫通,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使用素材,把它靈活地納入作文之中,為我所用,綻放鮮明的個性,最終讓自己的作文立起來。(一)、名言警句,點石成金。名言警句是人類不竭的精神財富。如果學生能有目的的積累一些名言警句,在作文中恰當的運用或化用,往往能收到點石成金的效果。一個學生在《感動》這一作文的開頭這樣寫到:深夜,我感動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大;早春,我感動於"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細致;賽場上,我感動於"馬作的廬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豪邁;生活中,我感動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感動因生活而豐富,生活因感動而精彩。目前,我班學生以名言警句為主題,已經積累了眾多的集子,也有一部分學生能在作文中靈活的引用或化用。(二)、名家積累,底蘊深厚。專門積累某個人,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名人、名家的素材,做到確知其人,確知其事,全面認識其人其貌,知其優點,明其特點,參其心,悟其魂,能夠憑著一人的素材應對任何作文。譬如,跟隨蘇軾漫步人生,一路坎坷,不斷超越苦難,獲得靈魂的偉大飛升;還可以跟隨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滿懷一腔赤誠,不斷思索,不斷拷問,逐步認識國民性,認清斗爭形勢,勇敢地投入戰斗,在戰斗中走向成熟,以一顆偉大的靈魂永遠訴說實情;跟隨余秋雨一起漫步中華文化,感受《文化苦旅》的凝重與深刻,《霜冷長河》的純粹與寧靜,品味《山居筆記》的坦然與充實,在閱讀中感悟人生,反思民族文化。學生從不同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那麼,在實際的作文過程中該怎樣靈活運用,有感而發呢?我想,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對這些素材進行認真思考,深入分析,以求做到靈活運用,恰到好處。我在作文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引導學生深思,創新主題。選材時力求不落俗套,從"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發掘出"人人筆下無"的題材來。如寫"溫暖"這個話題時,多數學生取材局限於爸爸(媽媽)在自己生病時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自己,或是在雨中讓傘、衣服給自己,而爸爸(媽媽)卻因此淋病或凍病了等。這些"人人心中有"的素材雖真實,但總缺失真情。記得一篇學生範文《放些蚊子進來》就另闢蹊徑,說的是放暑假回來的兒子在父母的房間里臨時搭了一個床鋪,晚上由於蚊子叮咬,翻來覆去睡不著。睡在蚊帳里的母親看在眼裡痛在心上,於是拉開蚊帳。父親不解地問為什麼,母親輕輕地說,放些蚊子進來,好讓蚊帳外的兒子睡得安穩些。聽了父母的對話,兒子不禁淚流滿面。這樣的摯愛真情怎能不令人動容?二、引導學生多挖,拓寬主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總是多側面存在的,大家對生活可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多角度、多側面去展開聯想、思考,善於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構思,在"喜新厭舊"中表達真意。有一位著名博士,當初想出國留學,他父親說:"我贊同,但有三個條件:一要自己考上,二要自己攢錢買機票,三要自己解決食宿問題。"他當時很不高興,覺得父親的要求太苛刻,但當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優異成績時,他深有體會地說:"沒有父親促使我獨立奮斗,我不會有今天。"拿這則材料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向外發散思維。l.從父親的角度立意:贊父親教子有方,愛中有嚴,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2.從博士的角度立意:好男兒當自強不息,自己的路自己走;成功靠不屈不撓的精神,需有戰勝困難的勇氣。3.從父子雙方的角度立意:家長教育有方,孩子拼搏進取。4.從當前家庭教育的角度立意:溺愛導致禍害;要讓孩子成龍成鳳,就要放飛子女,使他們獨立成才。這樣多角度地自悟自得,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用心靈尋覓真善美,才能有創意地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動人之處"。對學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於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教師適當的指導,作文"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學生會寫、樂寫、善寫的大好形式就會指日可待。〔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3. 高考作文中課文素材運用示例
[高考作文中課文素材運用示例]
高考作文中課文素材運用示例
1.《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特區組織了一次二十五萬人的集會,要求種族平等,高考作文中課文素材運用示例。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萬的黑人發表了這篇演說詞,立即舉世聞名。他講話沒有講話稿,他把自已對前途的看法,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告訴了雲集的聽眾,這就是「我有一個夢想」。
◆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國一位重要的政治領袖。曾獲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他為美國黑人的政治權利而斗爭,從而為世界其他地區樹立了榜樣。他帶給人們的啟示是黑人不應該被隔離,而應受到像其他人一樣的待遇,而且應該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張的核心是非暴力主義。1929年,馬丁•路德•金誕生於美國東南部的喬治亞洲的亞特蘭大市。他是一位基教牧師的兒子。1948年他大學畢業,擔任教會的牧師。當時在南部各州.黑人還沒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雖然美國在1865年學結束了奴隸制,然而南部各州.通過了它們自已的法律,繼續把白人和黑人分開。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飯店。醫院。公共汽車和火車里都有為黑人設置的隔離區,且南部各州的黑人沒有選舉權。畢業後相信,可以通過和平革命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而不通過戰爭和殺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國黑人,給他們平等到的權利。1964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將全部獎金(54,600美元)獻給了自由運動。1964年通過了新的民權法案,規定凡是接受美國政府資助的組織都必須平等地對待黑人。1965年一項新的選舉權法案成這法律.從那以後,所有黑人都享有選舉權。其思想對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政府確定從1986年起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金的誕辰為1月15日)為全國紀念日。從1987年起金的誕辰亦為聯合國的紀念日之一。
◆夢想是生命的織錦;人到了沒有夢想的時候,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時候。沒有夢想的生活是黯淡的、貧乏的、空虛的生活。對生活的熱情期望、勇敢追求和執著信念,作為青春的遺產留在心中。所以,人一定要有夢想,並且要為之不斷努力。從美國追求平等權利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到我國古代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軀孫中山先生的「以天下為己任」都告訴我們,成功背後都有夢想的支撐。
2、《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於轉危為安。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字里行間。
◆燭之武「夜縋而出」,隻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燭之武:迂迴曲折,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說服秦伯退兵,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亦然。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准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作文素材《高考作文中課文素材運用示例》。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麼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麼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瞭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後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燭之武的閃光處——「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林則徐)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須發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於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的閃亮時刻。「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於槽櫪之間」,湮滅於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樑!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3、《勸學》(荀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環境的影響與習俗的熏陶。荀子認為,人所處的環境與風俗對人性也有巨大的影響,他舉例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勸學》)因此,荀子十分強調社會風氣與習俗的重要性,他說「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儒效》),即認為社會習俗與風氣不但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甚至由於人們安於所習而可能變化其本性,即所謂的「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儒效》)
◆他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學思精通則知之明,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認為思是學與行之間的關鍵,學不思者則不明。因此,他認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學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斷能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的過程是漸進的過程,因為知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斷培養與提高的過程。荀子認為用心專一,「鍥而不舍」是進學修德的有效方法。學習是積累過程,需要有恆心。所謂「善假於物」,即善於學會利用前人己經積累的知識和工具,才能學有成效、學有創新的意思。
4、《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
◆法國思想家帕斯爾說「人只是一隻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間任何一件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然而人卻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人有一顆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然而當人的思想被關在一個籠子里而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時,人還是「人」嗎?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科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可悲之處在於,他千方百計地想要隱藏自己,用一層一層的套子,而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些隱藏,反而將他醒目地暴露在了眾人的面前,當他已經被異化成套子的時候,這件套子卻又彷彿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別人眼中成了一個異類,被身邊的人所擠壓所排斥,直到期最終走向墳墓——一個永遠的套子。
◆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里走回家,並從此走上人生的不歸之路的,事實上,華連卡的笑沒有一點敵意,就象一個小孩子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情不自禁地發出笑聲一樣。而在別里科夫看來,那些人所久久期盼的喜劇的高潮終於出現了,很快地,他的從樓梯上滾下來的尷尬場面就將完全地曝露在眾人的眼光里,淹沒在無窮無盡的嘲笑中,這正是別里科夫想要逃避的一切,而他現在的確已無路可逃。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被異化成甲殼蟲的格利高爾在生命的最後依然充滿溫情的回想著人間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對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種解脫,他對拋棄自己的親人仍然有著無盡的眷戀,可是別里科夫的世界的盡頭彌漫的全是恐懼和絕望。我們以前看到的只是別里科夫作為沙皇的一名忠實的走狗,對他身邊人的思想進行鉗制,卻忽略了身邊的這些人對別里科夫的敵意和冷嘲熱諷也是造成別里科夫的死因,正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已》中那些短衣幫對孔乙已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終將其推向死亡的悲慘境地一樣。
〔高考作文中課文素材運用示例〕【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4. 英語寫作素材求助
Reeve was real-life 'Superman'
Although he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for portraying "Superman," the greatest role of actor Christopher Reeve's life was as a champion of sufferers of spinal cord injuries(脊椎損傷患者中的鬥士) and an advocate of stem cell research(幹細胞研究).
Unlike the man of steel, he wasn't 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more powerful than a locomotive and he couldn't leap tall buildings in a single bound.
But th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Reeve displayed in trying to overcome his paralysis from a 1995 horse-riding accident far surpassed any of the feats of the comic book hero(連環畫英雄).
"He became a real-life Superman. His heroism, his courage was extraordinary," Colin Blakemore, the chief executive of Britain'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英國醫學研究學會主任) said.
"Like many people who suffer some terrible injury, Christopher Reeve was reinvented(徹底改變) by that experience and brought the kind of energy and enthusiasm that made him successful as a film star to an entirely different issue, with huge effect."
Reeve, 52, died on October 10 of heart failure(心臟功能衰竭) after having treatment for an infected pressure wound(傷口嚴重感染) without realizing his dream of walking again.
But in the nine years since his accident, he made personal progress to regain some feeling(重新獲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欣賞), established the Christopher Reeve Paralysis Foundation, a non-profit research organization, and used his fame to raise millions of dollars for research into spinal cord injuries.
He also provided hope and inspiration to other patients and lobbied for scientists to be allowed to conct stem cell research in the hopes of eventually curing paralysis and other illnesses such as diabetes and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
"He has been our champion. If you think of spinal injuries you automatically conjure up(想起、回憶) a picture of Christopher Reeve," said Paul Smith,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Spinal Injuries Association in England.
It is because of Reeve that spinal cord injuries and stem cell research are so widely discussed, according to Smith. The fact that it happened to Reeve showed it can affect anyone, even Superman.
Reeve did not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whether stem cell research could help restore movement to the paralyzed. The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early days and no one knows what advances it may bring.
Hewitt: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Lleyton Hewitt was born in Adelaide, Australia on 24 February, 1981. His mother is a former champion netballer, his father is a league footballer, and his sister is already ranked number one in Australia for her age in tennis. She has achieved already more in tennis than Lleyton had at the same age.
The Hewitt's have a grass court at their home. This was where young Lleyton began his tennis career. When Lleyton showed an unusual ability for a 4-year-old and he was hitting balls consistently over the net, his parents decided it was time to find him a coach.
「Rather than get into bad habits, it was best he learnt how to hit the ball correctly.」 says his father. Two years later, they got Peter Smith as his coach.
At the age of five, when most children that age are playing hide and seek or getting into all sorts of trouble, Lleyton and his family would make the trip to Melbourne for the Australian Open. Lleyton would sit for up to 12 hours a day watching players practise.
Lleyton's career as a tennis player was planned by his parents who tried their best to keep him away from football. Lleyton's parents thought it was too risky to play football since he might get hurt. Had Lleyton played football, it is quite possible he may have ended up playing for his favorite team—the Adelaide Crows. As his mother says, 「I guess we've guided him into things we felt good for him before he did.」
By the time Lleyton was eight, he was winning 「under-10 games」 and always won a year ahead of his age. A professional career was looking very promising. Lleyton officially turned pro in 1997.
The flying Frenchman set to smash round the world record
They are calling him the Bob Beamon of sailing. And just like Beamon, who astonished the world with his record-breaking long-jump in 1968, the French sailor Francis Joyon is rewriting the nautical record books in an unprecedented fashion.
Joyon, 47, is now in the final stages of an incredible voyage and on course to smash the existing non-stop solo round-the-world record by 20 days. Once he crosses the finish line off the Channel port of Brest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3, he will have completed one of the greatest feats of single-handed sailing in history.
Just like Beamon, whose leap at the Mexico Olympics in 1968 broke the world record by an almost unbelievable 21in - which stood unbeaten until 1991 - Joyon's expected time of 73 days for the 26,000-mile global course will have far exceeded what most thought possible for a solo sailor.
Joyon set sail in November on an adventure some predicted would end in disaster. The father of four from La Trinité-sur-Mer in Brittany was undertaking the voyage in the 90ft trimaran IDEC, a boat of tremendous power with a huge rotating mast that had been built to be raced by a crew of up to ten.
Many were worried that Joyon would end up exhausted and IDEC would simply flip over as she ran out of control in the Southern Ocean.
Others predicted that Joyon would be unable to handle IDEC's enormous sails or that the boat could lose her mast in the rough conditions that any round-the-world sailor inevitably would face.
There were also all the usual dangers - collision with debris in the water, with ice around Antarctica or the possibility that Joyon would collide with a ship while sleeping.
When he set off, the solo record stood at 93 days. Although Joyon was sailing a much faster boat than the previous record-holder, most saw little chance of him getting even close to 80 days.
Joyon had other ideas and over the past 71 days he has enjoyed good fortune with the weather, rarely running out of wind. He has, however, also displayed extraordinary stamina, determination and seamanship in keeping IDEC running close to her full potential.
這三個應該都可以用
5. 高考作文怎樣運用教材內的素材(論據
中午,媽媽下班回來一進門就對我說:「猜猜今天是什麼節日?」我還沒回過神來,媽媽又接著說:「祝你生日快樂!」我這才恍然大悟,對呀,今天是我九歲大壽啊!我和媽媽一起來到「稻香園」麵包房,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就高高興興地到姥姥家去了。
我們到了姥姥家,姥姥打開門,一看是我們來了,高興得一邊拍手一邊笑著說:「祝壯壯(我的小名)生日快樂!」說完便把我們領進了廚房。我進去一看,哇!一年一度的生日宴會還真隆重啊!平時姥姥家總是只炒幾樣菜,而今天卻炒了十幾樣菜!而且都是我喜歡吃的,真讓人垂涎三尺啊!再看看座位上,各位「嘉賓」都已經到齊了。爸爸為了來參加我的生日宴會還把一切公事都拋到了九霄雲外。我匆匆地洗了手就來到了飯桌前。
生日宴會正式開始了,媽媽把蛋糕端了上來,我就開始點蠟燭,開始在心裡默默的許願。許的什麼願呢?讓我來告訴你:「我許的是......嗯......呃......」還是不說好,因為第一:隱私權是受法律保護的。第二:說出來就不靈了!我許完願就吹滅蠟燭,開始切蛋糕了。我首先給每個人拿了一個盤子,又都發了一個叉子。然後把蛋糕切成六塊,每人發了一塊,還剩下一大塊留著明天吃吧。
吃晚飯姥姥讓姥爺給我拿出生日禮物。姥爺給我拿出來,我一看,啊!原來是一塊手錶,我說了聲謝謝,就高興地戴上了。
生日宴會過得真好!我想:姥爺姥姥送給我手錶,一定是希望我做一個珍惜時間的人,做一個守時的人。我一定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6. 如何運用寫作素材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寫作技能,在寫作中,照搬素材的情況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或是表達的需要,將作者已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變成文章中經過加工的題材。而在行文過程中,對素材的加工一般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要圍繞題目和中心,二是要恰當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說,對選定的生活現象素材,以及閱讀中獲得的書面材料,要刪除與題目無關的部分,並注入自己的感情傾向。
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加工前的素材:
記得有一次,在親戚家吃飯,我覺得糖醋魚燒得挺好吃的,就隨口說了一句,「糖醋魚挺好吃的,以後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媽媽聽了,很興奮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第二天,我回學校後,把這件事差不多忘了。過了幾個星期後,我回家吃飯,媽媽特地從菜市場買回兩條魚,忙著燒糖醋魚,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不亦樂乎。
下面是經過加工後的情景:
去年春節,我在姥姥家吃飯。糖醋魚就擺在我的面前,那種滋味誘惑著我,不知不覺間,我把糖醋魚消滅光了!等到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的臉紅得像關公一樣。母親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藝實在太高超,你看……」說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媽媽悄悄地對我說:「你要是喜歡,每次回家我都給你做。」
從此以後,魚市場中天天穿梭著母親忙碌的身影,幾乎無一天例外。
有一次,風雨交加,狂風怒吼,母親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魚肯定泡湯了。
晚上回到家中,剛到家門口,門縫中就飄來了那熟悉的、誘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進去,我怕我的眼淚不爭氣!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我的內疚與自私!我真的不想進去,因為母親那帶著體溫的糖醋魚……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藝術真實上下功夫,為買魚、燒魚設置場景。二是在細節描寫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實的對話,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一來,母愛就表現得更加具體真實也更加強烈了。
在對素材引用表達中,為了更好地支持論點,我們還要對素材從語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輝。
7. 如何把積累的作文素材運用到作文中去
提高作文水平技巧:
1.細觀察。細致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金鑰匙。只有仔細地觀察,才能從生活現象的礦藏中發現碎金璞玉,於泥沙混雜中攫取閃光的寶物。
2.多閱讀。廣泛閱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條件。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強調既要多讀,又要選擇地讀,更要讀進去,理解所讀文章的結構技藝,語言特點」等。
我讀書、學習、積累知識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這里說的快速閱讀不是簡單地閱讀速度快,跟略讀、跳讀掃讀等有著本質的區別。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掌握速讀記憶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很多倍,無論是閱讀素材積累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特別是對於時間緊張的高中生來說,非常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我自己用的是這個。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閱讀從大的作用來說,滋養著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學生閱讀可以增加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尤其對於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常練筆。經常練筆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關鍵。要想入作文的大門,並求得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多練。諺語說的好:「文章讀十篇,不如寫一篇。」這就道出了作文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寫日記是一種有效的練筆方式,天天堅持寫日記,以後作文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8. 作文素材的運用示例有哪些
關於生活的:不見那落下去的夕陽,是多麼和平靜美嗎?不見那怒放的春花,是多麼熱烈火暴嗎?我們生活在天地間的人,若能獻出自己的熱力,如驕陽之壯烈;若能展開自己的激情,如春花之絢麗;那麼,生活過而非白活,熱愛過而有真愛,短暫的一生便不只是一生。
關於奮斗的:帆清楚地知道:在大海上航行,難免會被風吹折,也可能會被大海吞下,但這些危險決不會使帆低下高昂的頭顱!因為帆早已把生命交給了大海,也把死交給了大海。帆懂得:如果離開了這沸騰的航海事業。帆即使活著,還不只是一塊閑置的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