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戈爾的作品原文都是英文嗎
泰戈來爾作品一般是英語源
也有例外的比如現在孟加拉國的國歌叫做《金色孟加拉》
是泰戈爾用孟加拉文寫的(還有作品是其他的語言)
至於他作品用英文只要由於他只要是在英國倫敦受的大學教育有關
還有當時印度是英國殖民地英語為官方語言
② 泰戈爾用什麼語言寫作
一,泰戈爾通常是用孟加拉語作詩。
二,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吉檀迦利》 是一開始用孟加拉語寫作,然後由泰戈爾本人翻譯成英文後得獎的。
③ 泰戈爾是印度人,為什麼他寫的詩是英文
因為印度的官抄方語言是英文。
泰戈爾的文學活動,開始的極早。他在十四歲的時候,即開始寫劇本了,他的著作,
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寫的;凡是說孟加拉文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誦他的詩歌。後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陸續譯了許多種成英文,詩集有「園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飛鳥集」、「吉檀迦利」、「愛者之禮物」、與「岐道」;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雜著有:我的回憶」、「餓石及其他」、「家庭與世界」等。 在孟加拉文里,據印度人說:他的詩較英文寫的尤為美麗的是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
④ 泰戈爾寫詩是用英語還是印度語言
解答如下:
泰戈爾寫抄詩用的不襲是英語,而是孟加拉語。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⑤ 泰戈爾英文簡介
Rabindranath Tagore was born in Calcutta, India into a wealthy Brahmin family. After a brief stay in England (1878) to attempt to study law, he returned to India, and instead pursued a career as a writer, playwright, songwriter, poet, philosopher and ecator. During the first 51 years of his life he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the Calcutta area of India where he was born and raised with his many stories, songs and plays. His short stories were published monthly in a friend's magazine and he even played the lead role in a few of the public performances of his plays. Otherwise, he was little known outside of the Calcutta area, and not known at all outside of India.
This all suddenly changed in 1912. He then returned to Englan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his failed attempt at law school as a teenager. Now a man of 51, his was accompanied by his son. On the way over to England he began translating, for the first time, his latest selections of poems, Gitanjali, into English. Almost all of his work prior to that time had been written in his native tongue of Bengali. He decided to do this just t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no expectation at all that his first time translation efforts would be any good. He made the handwritten translations in a little notebook he carried around with him and worked on ring the long sea voyage from India. Upon arrival, his son left his father's brief case with this notebook in the London subway. Fortunately, an honest person turned in the briefcase and it was recovered the next day. Tagore's one friend in England, a famous artist he had met in India, Rothenstein, learned of the translation, and asked to see it. Reluctantly, with much persuasion, Tagore let him have the notebook. The painter could not believe his eyes. The poems were incredible. He called his friend, W.B. Yeats, and finally talked Yeats into looking at the hand scrawled notebook.
The rest, as they say, is history. Yeats was enthralled. He later wrote the introction to Gitanjali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September 1912 in a limited edition by the India Society in London. Thereafter, both the poetry and the man were an instant sensation, first in London literary circles, and soon thereafter in the entire world. His spiritual presence was awesome. His words evoked great beauty. Nobody had ever read anything like it. A glimpse of the mysticism and sentimental beauty of Indian culture were revealed to the West for the first time. Less than a year later, in 1913, Rabindranath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e was the first non-westerner to be so honored. Overnight he was famous and began world lecture tours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harmony and understanding. In 1915 he was knighted by the British King George V. When not traveling he remained at his family home outside of Calcutta, where he remained very active as a literary, spiritual and social-political force.
In 1919, following the Amritsar massacre of 400 Indian demonstrators by British troops, Sir Tagore renounced his Knighthood. Although a good friend of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most of the time Tagore stayed out of politics. He was opposed to nationalism and miltiarism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and instead promoted spiritual values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world culture founded in multi-culturalism, diversity and tolerance. He served as a spiritual and creative beacon to his countrymen, and indeed, the whole world. He used the funds from his writing and lecturing to expand upon the school he had founded in 1901 now known as Visva Bharati . The alternative to the poor system of ecation imposed by the British, combined the best of traditional Hin ecation with Western ideals. Tagore's multi-cultural ecational efforts were an inspiration to many, including his friend, Count Hermann Keyserling of Estonia. Count Keyserling founded his own school in 1920 patterned upon Tagore's school, and the ancient universities which existed in Northern India under Buddhist rule over 2,000 years ago under the name School of Wisdom. Rabindranath Tagore led the opening program of the School of Wisdom in 1920, and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of its programs thereafter.
Rabindranath Tagore's creative output tells you a lot about this renaissance man. The variety,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unbelievable. As a writer, Tagore primarily worked in Bengali, but after his success with Gitanjali, he translated many of his other works into English. He wrote over one thousand poems; eight volumes of short stories; almost two dozen plays and play-lets; eight novels; and many books and essays on philosophy, religion, ecation and social topics. Aside from words and drama, his other great love was music, Bengali style. He composed more than two thousand songs, both the music and lyrics. Two of them became the national anthems of India and Bangladesh. In 1929 he even began painting. Many of his paintings can be found in museums today, especially in India, where he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literary figure of India of all times.
Tagore was not only a creative genius, he was a great man and friend to many. For instance, he was also a good friend from childhood to the great Indian Physicist, Bose. He was ecated and quite knowledgeable of Western culture, especially Western poetry and Science. This made him a remarkable person, one of the first of our planet to combine East and West, and ancient and modern knowledge. Tagore had a good grasp of modern - post-Newtonian - physics, and was well able to hold his own in a debate with Einstein in 1930 on the newly emerging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and chaos. His meetings and tape recorded conversations with his contemporaries such Albert Einstein and H.G. Wells, stand as cultural landmarks, and show the brilliance of this great man. Although Tagore is a superb representative of his country - India - the man who wrote its national anthem - his life and works go far beyond his country. He is truly a man of the whole Earth, a proct of the best of both traditional Indian, and modern Western cultures. The School of Wisdom is proud to have him as part of its heritage. He exemplifies the ideals important to us of Goodness, Meaningful Work,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維爾弗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受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意即「飢餓的石頭」)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也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沒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 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1924年曾來過中國,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復雜的社會里,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就這樣,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逝世,他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游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制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1歲。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創作】
在長達近70年的創作活動中,泰戈爾共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大量關於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還創作了1500餘幅畫和2000餘首歌曲,其中1首為印度國歌。
13歲以後 ,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 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 。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1910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 ,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進入另一創作高潮,發表詩歌《歌之花環》、《頌歌》、《白鶴》、《逃避》,中長篇小說《四個人》與《家庭與世界》。20世紀20 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30年代他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說《兩姐妹》、《花圃》、《四章》;戲劇《時代的車輪》、《紙牌王國》 ;詩集《再一次》、《邊緣集》和政治抒情詩《禮佛》等。1941年4月 ,他寫下最後遺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了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
《泰戈爾作品集》中譯本
思想發展與藝術成就 泰戈爾生逢急劇變革的時代,受到印度傳統哲學思想和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但他世界觀最基本最核心部分還是印度傳統的泛神論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繽紛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觀念。他對神的虔誠是和對生活、國家與人民的愛融合在一起的。但這使他的詩歌也蒙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外,他提倡東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質文明。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滿了矛盾而表現在創作上。綜觀泰戈爾一生思想和創作發展 ,可大體分3個階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後,他積極參加反英政治活動,歌頌民族英雄,宣揚愛國主義,提倡印度民族大團結。②隱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積極參加民族運動,愛國主義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內容強的詩歌被帶有神秘意味的詩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徵主義、唯美主義詩歌的影響,宣揚的是愛與和諧。③從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開始直至逝世,他又開始關心政治,積極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作品的內容又充滿了政治激情,視野也開闊了,對世界和人類都十分關心 。可以說 ,泰戈爾一生的創作既有「菩薩慈眉」,也有「金剛怒目」。他的詩歌受印度古典文學、西方詩歌和孟加拉民間抒情詩歌的影響,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他的小說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又有創新,特別是把詩情畫意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風格。
泰戈爾與中國 泰戈爾一貫強調印中兩國人民團結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寫了《死亡的貿易》一文,譴責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發表談話,抨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動。1924年,他訪問中國,回國發表了《在中國的談話》。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後,他屢次發表公開信、談話和詩篇,斥責日本帝國主義,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中國作家郭沫若、鄭振鐸、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創作,大多受過他的影響。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評介著作為數很多。1961年為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爾作品集》。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語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六個哥哥也均獻身於社會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泰戈爾自幼厭惡正規學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學度過少年時代,1878年去英國學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
泰戈爾童年時代即嶄露詩才,他的愛國詩篇《給印度教徒廟會》(1875)發表時,年僅14歲。1880年,19歲的泰戈爾便成為職業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詩集《暮歌》(1882)、《晨歌》(1883),還有戲劇和小說等作品。這些早期傷品的特點是夢幻多於現實,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期,詩集《心中的嚮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詩篇《兩畝地》(1894)的發表,標志著泰戈爾從宗教神秘主義走向深刻的人道主義。這一時期的詩作還有《金帆船》(1894)、《繽紛集》(1896)第5部抒情詩集和一部《故事詩集》(1900)。此外,他還創作了6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的《素芭》(1893)、《摩訶摩耶》(1892)、《最活著,還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傑作之林。
1901年,泰戈爾為改造社會創辦了一所學校,從事兒童教育實驗。1912年,這所學校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由於英國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個高潮,泰戈爾積極投身於運動並創作了許多愛國詩篇。這一時期是他創作的最輝煌時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詩集和8部英文詩集,其中《吉檀迦利》為詩人贏得世界性聲譽。這一時期重要的詩集還有《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飛鳥集》(1916)等。1910年,泰戈爾又發表了史詩性長篇小說《戈拉》和象徵劇《國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為尋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發表了許多著名演講。這時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詩,分別收在《非洲集》(1937)、《邊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餘種戲劇,還有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著和游記、書簡等。此外,他還是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和畫家,曾創作2000餘首歌曲和1500餘幀畫,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為印度國歌。
在6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繼承了古典和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營養,在創作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以高超的技巧,並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獲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
1941年4月,這位曠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學的奠基人寫下最後的遺言《文明的危機》。同年8月7日,泰戈爾於加爾各答祖宅去世。
⑥ 泰戈爾是用印度語還是英語寫作的
英文了 當然!
⑦ 泰戈爾詩的特點 文學家泰戈爾是用什麼語言寫作的
泰戈爾詩的特點 文學家泰戈爾是用什麼語言寫作的
泰戈爾的詩是十分著名的,他曾經創作了五十多本詩集,其中包括《飛鳥集》、《吉檀迦利》等許多著名的作品,不僅獲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而且還曾經因此得到了諾貝爾獎,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榮譽,也可以看出泰戈爾的詩非常的富有魅力。那麼泰戈爾詩的特點是什麼呢?
泰戈爾畫像
泰戈爾的文學創作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在十四歲左右的時候他就寫過一些劇本,那麼那個時候泰戈爾用什麼語言寫作的呢?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他一般都是用孟加拉語來寫作的,後來他的名望越來越高,也受到了更多人士的注意,據說有段時間凡是會說孟加拉語的地方,每天都有許多人吟誦他的詩歌,由此可見他的影響是多麼大的。
後來泰戈爾自己也將一些作品翻譯成英文,例如《飛鳥集》、《吉檀迦利》等作品就是後來翻譯的,從此之後他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且還打開了更多的市場,畢竟使用英語的人還是占據很大比例的,所以他的作品被翻譯成英文也讓他被更多的人知曉。
當然泰戈爾也曾經用英語創作過作品,在印度解放運動高潮時期,他一直堅持創作愛國詩歌,在這段期間他創作出八本孟加拉語的詩集和八本英文詩集,還曾經因此而獲得了世界性的稱贊。其實不論泰戈爾用什麼語言創作,他的偉大作品是永遠不會被埋沒的,而他本人也因為文采出眾而被世人所銘記。
⑧ 泰戈爾用英文怎麼寫
Tagore---泰戈爾 泰戈爾(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紹到印度的很有影響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於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於同地。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爾格納特·泰戈爾和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泰戈爾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完成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為多。他從13歲開始詩歌創作 ,14歲發表愛國詩篇《獻給印度教徒廟會》。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1901年,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學校,這所學校於1921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1905年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對孟加拉分割的決定,形成轟轟烈烈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去加爾各答投身運動,義憤填膺,寫出大量愛國詩篇。但不久同運動其他領袖發生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而主張多做「建設性」工作,如到農村去發展工業、消滅貧困愚昧等。他於1907年退出運動回聖地尼克坦,過隱居生活,埋頭創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先後10餘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他譴責義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他始終關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運,支持人類的正義事業。 參考文獻: http://..com/question/23089895.html
⑨ 泰戈爾的詩集原文是英語的嗎 他是用英語寫的嗎
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的,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都是使用泰戈爾的詩歌。維爾弗德· 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獻詩」)譯成英語。
泰戈爾的文學活動,開始的極早。他在十四歲的時候,即開始寫劇本了,他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寫的;凡是說孟加拉文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誦他的詩歌。後來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陸續譯了許多種成英文,詩集有「園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飛鳥集」、「吉檀迦利」、「愛者之禮物」、與「岐道」;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雜著有:我的回憶」、「餓石及其他」、「家庭與世界」等。 在孟加拉文里,據印度人說:他的詩較英文寫的尤為美麗的是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
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個高潮,泰戈爾積極投身於運動並創作了許多愛國詩篇。這一時期是他創作的最輝煌時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詩集和8部英文詩集。1910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 ,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品《吉檀枷利—飢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⑩ 泰戈爾飛鳥集原始是用英語寫噠還是...
泰戈爾最初都復是用孟加拉語寫制詩,後來又自己將自己的作品進行整理,並翻譯為英文.由於是自己翻譯自己的詩,所以能夠傳神傳情,在西方影響也比較大.不像我國李白杜甫的詩那樣是由外國人照字面翻譯的,結果像白開水般毫無味道.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吉檀迦利>就是由泰戈爾自己從孟加拉語翻譯為英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