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寫作 > 文化意識與英語寫作的關系

文化意識與英語寫作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13 08:29:00

1. 文化與意識的關系

廣義上講,意識屬於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意識反作用文化。文化與意識是雙向 交流的。

2. 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聽、說、讀、寫是英語學習過程中必須培養的四項基本技能。其中寫作作為衡量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准,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的教學重點, 但同時也是英語學習者普遍認同的難點。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學生寫出的文章語法上沒有什麼錯誤,但是讀起來總覺得很別扭。這就是制約學習者寫作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在寫作時使用的是中式英語,並不符合英語的思維和表達習慣。我們傳統的寫作教學往往只是重視語言的正確性。老師講授的都是語言知識點,很少賦予其真實的語言環境,很少強調文章的連貫和內容的統一。另外,教師很少在文化層面上分析語言的差異,以致很多學生雖然能夠很好地掌握詞彙和語法知識,但是總是用漢語的思維習慣去進行英語表達,結果寫作水平很難得到提高。所以,如何在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讓學生寫出來的英語文章更符合英語的思維模式,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的思考。
一、中英文寫作模式的差異
(一)在篇章結構方面
受東方思維螺旋式特點的影響, 中國學生的作文往往寫作目的含糊不清,先面面俱到地將細節介紹清楚,然後歸納總結; 而習慣直線式思維方式的西方人更傾向於演繹推理的寫作模式,多採取開門見山、直截了當的風格,喜歡開篇或段落首句點題。
(二)在句子結構方面
英語句子在表達時首先傳遞的是最重要的信息,然後才是一些次要的和修飾性的成分, 各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對嚴格,即先說什麼人做了什麼事,再跟上時間、地點等狀語成分;而漢語句子各成分的位置不是那麼嚴格,往往會依照內容的重要性或者情節發展的需要來安排句子結構。所以對於很多習慣於先用漢語組織語言再去字字對應地翻譯成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寫出來的句子就會出現句法混亂、隨意性太強的狀況。
(三)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在寫作中表現出許多不同點
比如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在寫作時多用概括性語言,分析問題也重視顧全大局,在進行觀點闡述時,追求全面、具體,把自己所了解的正反兩方觀點一一陳述,平均用力;而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人寫文章時一般從個人視角出發, 著重表達的是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是非分明、立場明確。二、在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滲透跨文化意識
英漢兩種文化在思維上存在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在寫作時從句子結構、段落分配到篇章布局都體現出了太多的不同之處。這無疑給中國想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學習者帶來很多的困惑和障礙。為了讓學生寫出的英語文章更流暢、更地道,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這一課必不可少。教師應該根據英文寫作的普遍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和了解到兩種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和在寫作中的具體體現,合理安排寫作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加強和滲透。
(一)加強文化輸入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銳性。一旦教學過程中遇到關於西方的社會風俗、歷史背景、價值取向等話題時, 教師應該借機用相關的故事典故、時政新聞等信息作為補充材料,引導學生去體會西方特色的思維習慣和社會文化。同時,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提示和幫助學生分析其寫作技巧和習慣, 熟悉和了解西方人不同的表達方式, 經常引導學生去注意和分析在寫作中這些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不同。這樣必然會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鼓勵他們嘗試更地道的英語表達,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二)增加目的語的輸入想要實現地道的輸出,地道的輸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們在學漢語的時候經常說的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英語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英語原文。同時,通過收聽、朗讀和背誦的方式廣泛接觸地道的英語表達,培養英語語感,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正確而嫻熟地駕馭語言。在課堂上,在學生閱讀文章時,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參考中文寫作的特點去分析英語文章的篇章結構,了解兩種語言在寫作上存在的思維模式的差異。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適當模仿英語文章, 盡量學著用英語的篇章結構特點來組織語言。多次反復的練習之後,爭取讓學生接受這種模式, 並使之成為進行英語寫作時會自覺去參考和運用的形式。
三、注意思維模式的轉變
不同的文化特徵決定了中西方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且這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對於人的影響必然是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如果學生能夠實現用英語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無疑會大大促進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 要讓英語知識非常有限的學生在構思文章的時候完全擺脫漢語的影響真正實現英語思維是不可能的。思維模式的轉變應該通過反復練習和強化逐步實現。所以,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運用漢語來完成某些環節的工作, 並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一樣可以使其對英語寫作起到促進作用。比如在寫作之前,當學生在進行素材收集和內容構思時,運用英語可能對他們來說有很大的困難, 而漢語的運用則能保證其思維活動少受干擾、流暢連貫。一旦他們開始寫作,進入表達方式的選擇和篇章結構的安排時, 漢語思維難免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教師應該採取一些練習方式來強化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比如將順序顛倒的一組句子重新排列等,來幫助學生體會英語語篇結構的特點,強化寫作中的英語思維習慣,促進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
文化和思維習慣的差異在寫作中有著集中的體現, 所以脫離了灌輸跨文化意識的寫作教學是不可取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幫助他們掌握符合英語習慣的表達方式是寫作教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教師應該注重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培養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用英語思維模式來表達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用正確、流利、地道的英語來表達思想的目標。

3. 英語作文關於提高傳統文化意識100字

Traditional Culture Won't Be Lost
It seems we are living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every day.Hearing the blaring of horns the moment you step out of your house,seeing the so called "pop" the moment you open your eyes,you can't help thinking,"Will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e graally lost?"
Many people believe so.They may put right in front of you all the evidences they can dig out.They may argue that people are rushing to restaurants instead of cooking at home,listening to pop music but not traditional,wearing in a way people couldn't imagine ten years ago.Modern people like the air of freedom,not to be restrained by traditions.They offer this long list,only trying to confirm that this world is full of fashion,competition and tempt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nd will be lost at last.
Though we are now living in a world in which undeclared aggression,war,hypocrisy,chicanery,anarchy are part of our daily life.Though this is a skeptical age,and our faith has weakened,our confidence in some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and would never be lost.
Wouldn't you agree tha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ways credited with modesty,politeness and respectfulness,which have always been treasured for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Even in this modern world,people still admire those with good manners,those who are polite to others or respectful to old people.
Wouldn't you agree that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s beautiful and artistic and our Chinese tea culture is always an appealing treasur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o there may just be some changes in our lifestyle or our attitudes towards life,but little change occurs to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people still treasure in hear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never be lost,I believe.

4. 文化和意識的關系

胡錦濤同志2006年5月11-15日在雲南考察時強調指出,要樹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礎、弘揚民族精神、開展道德建設,特別是要宣傳和樹立「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這一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戰略思想,深刻闡述了加強和諧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當前,緊密聯系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把建設和諧文化作為宣傳思想戰線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抓緊抓好,需要對這樣幾個關系給予深入研究和把握。

(一)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的關系。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一定社會的先進文化是這個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它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講,由於其本身就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代表者,因而在她那裡,先進文化與先進生產力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這就是說,在當代中國,我們黨著眼於發展先進文化,一個重要的物質前提在於,我們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先進文化是和中國先進生產力及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相聯系的文化。先進生產力是前提和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因此,離開了先進生產力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先進文化無從談起,三者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它會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先進文化與當代先進科技密不可分,就目前科技發展的態勢而言,不與先進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文化不應稱之為先進文化。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遺憾百年,決不可再錯過已經開始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領域的革命。先進文化恰恰就是這場革命的先導。

與此同時,文化的因素對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有著巨大的歷史反作用。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它從本質上要求相應的文化形態與之相適應,否則,這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就難以為繼。從當前中國的情況看,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正在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這同時,一些群眾包括部分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這樣那樣的變化,開始出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趨向和苗頭,不同程度給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進程帶來負面影響。這就提醒我們,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如果我們不給社會文化建設以必要的重視,在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素質上下功夫,並取得明顯成效的話,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可能因此而受阻礙。

(二)主旋律與多樣化的關系。長期以來,我們在思想文化戰線上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是,「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但是,對於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仍然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從本質上看,主旋律與多樣化的關系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對於一個事物有機體來講,盡管有很多矛盾,但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它只有一個主要矛盾,其餘只能為次要矛盾。這一點體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就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及由此決定的黨和國家在當前的中心任務。對於宣傳思想工作來講,弘揚主旋律,無非就是要求我們的媒體以及一切宣傳輿論工作者,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圍繞著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中心任務,來進行具體的貫徹落實,來進行具體的對照檢查和改進。這就是「主旋律」的客觀現實依據。為此而採取和表現出來的諸多不同的形式、方法等,則可歸之於「多樣化」的范疇。這樣看來,「主旋律」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單純意識形態的需要,而是有著豐富的內涵,有著極其鮮明的現實指向和具體要求,根本上反映的是我們當前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體現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多樣化」也不僅是宣傳話語,更不是所謂的文字游戲,而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思想文化風貌的真實寫照,它在根本上反映的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和表現方式的多種多樣。古往今來,特別是近代社會以來,任何一個民族都是有「國家」歸屬的,不存在游離於「國家」范圍之外的民族。這就是說,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無限多樣化的追求,人們對自身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所謂「自由」追求,在現實中總是限定在民族國家這個特定歷史范圍之內的,是要服從於民族國家的發展目標,要服從於民族國家裡絕大多數民眾的根本利益需要的,那種脫離開或者無視這一基本事實的所謂符合人性的自由追求,不僅是不存在的,也是極其有害的。只要有民族國家存在,有階級利益的劃分,在思想文化領域總是要有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主旋律」。國學大師張岱年說:「每一時代,應有一個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又容許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有同有異,求同存異。」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我們大力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也在提倡「多樣化」,這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因而是迄今為止階級社會里關於發展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最先進、最科學的理論表述。

(三)先進性與廣泛性的關系。在思想道德上,任何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不是齊頭並進,均衡發展的,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差距;每一個人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認識和接受,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不同的條件下也有不同。但歷史地看,整個社會以及就人的一生來講,其思想道德狀況是不斷提升的。這一點要求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就要注意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廣泛性要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條「底線」。有了這條「底線」的約束,普通群眾就有了一條准繩,向「先進性」提高也有了一個扎實的基礎。而先進性要求是廣泛性要求的導向。如果沒有先進性要求,不在社會上倡導和弘揚先進性要求,就無法激勵廣大群眾繼續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廣泛性要求就會失去進一步發展的目標方向。要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就必須適時地對社會各界成員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要求,各自有所遵循,從善向上,逐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因此,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原則、基本要求和具體規范落實到人們的行為時,必然體現出由高到低的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於黨員的身份和作用,其規范和標准顯然不同於一般要求,必須有更「嚴」的要求,應當以最高層次要求來衡量,以共產主義道德標准要求自己,用自己模範行為來影響廣大群眾。另外,對於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人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也要給予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應看到對於一個人來講,其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歷史過程,沒有誰天生就是「聖賢」,因此,對其的道德要求,一是要允許其犯錯誤,允許其改正錯誤,一是要從每個人的實際思想道德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切忌無的放矢。這應該說也是道德廣泛性和先進性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基本要求。

(四)灌輸與內生的關系。灌輸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它主張對於相對落後的廣大民眾來講,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共產黨人有責任把先進的理論和文化傳送到人民群眾手中,使之成為改天換地的強大思想武器。歷史和實踐表明,這一理論的運用,對於改變落後國家和民族的悲慘境遇,迎來民族獨立和解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疑有其歷史合理性的一面。盡管在今天,面對社會日趨多樣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獨立性不斷增強的客觀事實,馬克思主義灌輸論仍然是有其指導意義的,不能隨意否定。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馬克思主義要想在一個國家和民族那裡生根發芽結果,必須與這個實際情況相結合,尋求最佳結合點,根本上還是要在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民心中紮下根,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近百年歷程,也是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沒有馬克思主義,也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但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也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不會有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今天我們黨的一系列卓越的理論創新。這個歷史過程是「灌輸」與「內生」一而二、二而一的進程。完全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近百年歷程中正走著一條成功的中國化道路,目前這個任務還沒有完成,還需要繼續前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進一步處理好「灌輸」與「內生」的關系,是我們需要面對和處理的一個重大課題。

(五)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統是不死的民族精神,它規范著人的思維方式,影響著習俗和審美情趣,規定著價值取向。傳統的未必全部是落後的,其中仍有優秀的成分需要繼承和發揚,現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棄和剔除。立足於實踐要求,以「揚棄」的態度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傳統與現代的問題上,「返本開新」固不可行——須知現代人類文明發展一刻也沒有停留,而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現在的情況早已不是過去古人面對和經歷的了,再試圖從中尋找「民主」與「科學」的坦途,無異於緣木而求魚,「歷史虛無」也不可取——須知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始終滾滾向前,若人為地割斷歷史,無異於「斷流」,顯然是不成立的。

(六)民族與世界的關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深刻揭示了在文化問題上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一,它們反映著世界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和統一性的辯證聯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脫離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於民族性之中,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民族性與世界性具有相對性,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特別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打破了人們原來的認識局限,使文化時空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交往大大加強,世界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的民族性向世界性轉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另一方面,與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不斷擴張相對應,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回顧歷史、強調民族個性的文化民族主義浪潮。這兩股文化潮流各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根源,將主導未來很長一個時期的世界文化發展態勢。我們既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也不贊成單純的文化民族主義,面對兩者此消彼長的局面,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之路。

(七)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相輔相成,統一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服務於人們生產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根本目標是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首先,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沒有創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繼承。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其次,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根據時代標准和實踐要求加以創新和變革,不可避免地就會失去應有的生命力。創新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應對各種現實的挑戰,改進、完善和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根本上是一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創新和轉換,因此必然帶來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層面的相應變革。由此決定了,不以創新為努力方向的繼承,不是真正的繼承,而是守成;不以繼承為前提的創新,不是真正的創新,而是標新立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不能脫離自己的歷史傳統,也不能脫離世界文明的寬廣大道,而只能走吸收古今中西文化之長,創造時代需要和實踐要求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道路。

5. 英語作文: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化

摘要:習語既是語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語言文化的鏡子。這些習語承載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語中豐富的習語表現了語言所蘊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為再現原文的表現力,在翻譯中,除了力求忠實原文,還應根據目的語的文化特點,對不同的源語言作相應的藝術加工,以真正實現跨文化交際。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英語和漢語的文化共性和差異,探討如何實現英語習語的翻譯。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語習語翻譯一、引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要通過語言來交流和傳承,語言只能依附於某種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人們在對語言與文化二者的關系研究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跨文化交際學。而在語言這個大家庭中,習語是其中的核心和精華。如果沒有習語,語言將會變得枯燥乏味,毫無生氣。反之,如果運用得當,習語可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英語是世界上詞彙最豐富的語言之一,英語習語更顯得紛繁浩瀚,滲透著濃郁的西方文化氣息。如何准確傳達習語所包含的獨特文化內涵,並再現原作的表現力,往往是翻譯的難點。本文試圖從跨文化語言交際的角度來探討如何翻譯英語習語。二、跨文化交際及習語翻譯的相關概念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交際理論的興起,翻譯研究已經從純語言的角度轉向文化角度,翻譯被廣泛地視作是文化交流的行為。(尤今·奈達,2001:82)既然任何語言文本都不可能脫離文化背景存在,翻譯必然不僅和語言有關,也和文化有關。從本質上看,翻譯是以一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轉換為另一種文化形式的廣義的文化翻譯。因此,翻譯可以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是不同國度、不同種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進行相互間的交流與交往。英語是世界上最豐富和發達的語言之一,有大量的習語。習語是語言的結晶,是語言使用者長期以來使用的形式簡潔且意思精闢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載量最為豐富的片語或短語。史密斯在《詞彙和語法》一書中說:「我們最好的習語和最好的詞一樣,不是產生於圖書館、會客室或華麗的劇院,而是在工廠、廚房和農場里產生的。」可見,習語確實是一個民族文化典型特徵的反映。由於習語在語言中的重要地位,習語的翻譯早已引起了翻譯界的重視,恰如其分的習語翻譯對跨文化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語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語言符號,而這種文化詞語的翻譯和理解也正是我們進行各種跨文化閱讀理解和翻譯活動的難點所在。總而言之,翻譯是一座語言和文化交流的橋梁。在跨文化交際中,習語是文化的典型特徵,應受到高度的重視。在翻譯英漢習語時,應充分注意其文化性。三、習語翻譯的方法和例析我們可以把文化對比的結果歸為三類: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以及文化沖突和文化空缺。(一)文化完全一致的情況習語是人民大眾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與人和人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習語與一個民族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習語好比一面鏡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色。習語一般都運用恰當的比喻,並能引起聯想,但這種聯想是由民族的現實環境和生活經驗決定的。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個地球,有些經歷和意識是相似的。例如,中英兩個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學知識,都把人的「心臟(heart)」當作靈魂、思維、感情的中樞,因而在漢英兩種語言中部出現了大批圍繞「心臟」的習語。如:withaheavyheart心情沉重heartandsoul全心全意hearttoheart心心相印另外,中國人和英國人共同的勞動經歷也使這兩個民族產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經驗: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熱打鐵morehastelessspeed欲速不達topassfisheyesforpearls魚目混珠

6. 英語語言學中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在系統,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並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探討。

語言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然而,人類的語言現象又如此神秘,是人類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東西。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都試圖從多方面對語言進行探討,形成了許多語言學流派。歸納起來,現代語言學主要來源於兩大傳統:語文學傳統和人類學傳統。語文學傳統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開始,根據文學作品和書面文獻的研究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比較。19世紀語文學家的工作為現代語言學的獨立研究奠定了基礎,後來發展到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這一傳統的繼承者強調語言的自然屬性,把語言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系統,把語言學看成是一門橫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獨立的邊緣科學。人類學傳統指運用人類學方法去研究沒有書寫系統和文字傳統的社會集團的語言。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認為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把語言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把語言置於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中研究。人類語言學的研究傳統誘發了文化語言學的出現和興起。通過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交際過程,語言學家們發現人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而且涉及同語言系統緊密關聯並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

在語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兩種提法:「語言與文化」和「文化中的語言」。為了界定語言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系,有的語言學家將文化分為兩大范疇,「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語言與大文化的關系是從屬關系,與小文化的關系是並列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總體概念來看,則語言屬於人類總體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疇。但它在總體文化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與總體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關系是相對應的。因此可以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也是使人與文化融合一體的媒介。它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

從小文化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語言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重要標志。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原始人與動物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人產生了語言,動物卻沒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習俗等屬於文化范疇的東西,動物則不可能有。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

在文化結構中,語義的基本單位是「義素」。義素是詞位通過文化結構表示語義的基本單位。一種語言中的詞位和義素之間的關系是基本穩定的。這種穩定關系反映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同時使語言成為了解文化的鑰匙。但是,詞位和義素之間並不一定總是一對一關系。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地區或不同社會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為也會影響詞位和義素的對應關系。

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語音符號系統和書寫符號系統,是一種語言區別於另一種語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就無法辨認該語言的語音或書寫的符號,並從中獲取語義。沒有掌握法語語言結構的人,就很難辨認法語字母不同組合後所表現出的詞義,同樣,不懂俄語的人,也會把俄語當成抽象的字母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達的詞義。

7. 淺談英語學習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

當然可以啦,任何語言都根植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回內容。實際上,英語學習答中,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就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靜止孤立地學習某種語言,只能得到語言知識的皮毛,不可能獲得語言能力,不可能得體地運用該語言。所以,要學好和使用好英語,就要了解產生、使用這種語言的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習俗,才能在實際應用中表達正確、符合習慣。否則,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必然導致交際障礙、沖突和誤解。

8.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文化意識

試談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引言
我國語言學家張佔一(1983)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中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准確傳達 (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例如「愛人」這個詞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義,在與英美人進行交際的時候就可能被誤解為英語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見,詞語的褒貶不同會給理解和交際帶來很大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詞語用法時,要向學生說明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詞的字母意義,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貶意義,避免在使用上犯錯誤,這就是結合詞語豐富文化內涵。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然而,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1.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把英語的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當作教學的全部內容,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導致學生收集、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英語水平難以獲得顯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為中心的功利教學下,大部分教師都將精力用於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上,即使在課堂中開展了文化意識教學,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學生在中考中多拿幾分而已。
傳統的語言學理論,如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龍費爾德結構注意語言學理論等,都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教學,將文化和語言割裂開來,認為語言形式和語言教學技能是語言教學的中心。由於長期受到傳統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導致教師忽視了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培養教學水平。雖然初中英語教材日益重視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課文介紹了了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內容,但是,部分老師沒能夠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文化意識培養作用,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趕進度,往往將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與此同時,來自間接經驗的文化知識,使得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西方社會的一些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過於重視語音、詞彙、語法等內容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中蘊含的社會文化規則和文化內涵,導致難以准確、得體地使用語言。這是由於詞語概念意義容易掌握,而詞語的文化內涵與外延較難掌握,從而導致學生常常不能恰當、准確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語言交流的意圖,難以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文化意識培養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就應當加強教師文化意識培養能力。首先,認清英語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的關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加註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導學會自覺地運用文化對比與語言對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其次,提高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文化差異問題與文化沖突問題,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將文化意識培養滲透到英語的語音、詞彙與句子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實際語言水平,將文化意識教學內容進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承載的文化意識培養內容極,注意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將教材中蘊涵、注釋的文化信息整合起來。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與文化相關的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應當有意的將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入到課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識培養的量與度。
2. 激活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於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為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比如在教學新標准英語七年級第一冊有關「Birthday「這一單元時,我借這個話題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麼」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率,常常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別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並會當面打開禮物加於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我會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並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裡哪裡。」「這是為你准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設計英語活動,體驗文化差異。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學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課中,我結合他們已有了近三年英語知識的積累,在教學中國四個節日的時候,我設計了「以舊帶新」的環節,用「Happy New Year」與「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兩首歌曲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觸過的中西方節日的圖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並請個別學生對這些節日進行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如此很自然地將舊知識滲透進新知識的教學中。然後我又採取中西對比的方式進行板書,學生在板書的提示下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的節日進行更進一步的比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後我設計了Say you say me的環節,由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來猜測好友最愛的節日,好友可用與圖片相關的短句或者通過相應動作表情來提示,但不許出現該節日的英語說法,進行交流。這是一個拓展性的活動,其目的是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新知識進行口語交流,使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學會正確地談論中西方文化,讓英語課堂真正生活化。
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是文化意識培養的基礎,教師圍繞著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這個中心,指導學生牢牢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通過語言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掌握語言知識中蘊含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文化知識,加強英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的引導,激發學生運用英語的渴望。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養成是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水平的關鍵。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將文化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小學教學設計,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7(6)
4. 王美渝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9. 英語文化意識包含什麼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請看下列兩組詞語,讓我們試著將不同動物與各自的不同習性搭配起來:
A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4.Owld. stubborn
5.Mousee. slow
6.Pigf. gentle
7.Deer g. sly
8.Whaleh. brave
9.Foxi. swift
10.Mulej. greedy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perhaps a boxer.和She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閱讀全文

與文化意識與英語寫作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