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一、當下初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
1.對英語的認識不足。現階段,全球化發展趨勢不斷加深,英語更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許多學生對英語產生了偏見。比如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學生認為:「英語不是國語,所以不學。」而學生中的保守主義者則認為:「在中國用不到英語,也懶得學。」但是,英語文化與我國文化的碰撞是發展的必然,作為國際溝通語言,英語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更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趨勢。學生對於英語認識的不足,是當前初中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難以提高的首要原因。
2.學生心理作怪。首先,許多中學生都羞於用英語溝通,這種羞澀心理往往也是造成他們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這種心理障礙存在於許多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英語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科,發音與漢語大不相同,這就致使中學生產生了羞於出口的心理,擔心自己發音不對從而招來周遭同學的嘲笑,故而只能沉默。此外,還有諸如以上的「排外心理」、「應付心理」,更是導致了當前英語口語水平難以提高。許多初中學生存在為了考試而應付的心態,認為對今後在社會上立足沒有用處。
3.學生水平和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一方面,由於許多初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起步較晚,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差異、基礎不扎實等自身問題,英語學習成績呈現出下滑趨勢,甚至讓中學生對英語感到沮喪。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師資力量的不足也導致了中學生英語水平難以提高。
比如英語教師地方口音嚴重,造成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差。
⑵ 初中英語口語考試常用的句子
我進入考室,見到老師(不是教我們的)後首先說一句:
Good
afternoon.
當然,那天我是在下午考~說的時候回看時間啦~!
聽我答們自己的老師說,假如進去後說這些打招呼的話,一般老師會認為有禮貌(當然,句子要正確,而且語音要好啦)
⑶ 初中英語口語情景對話
那你就去外語學習聯盟網下載吧,那裡有情景小對話的。
⑷ 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一 夯牢基礎 錘煉扎實的語音基本功 准確的發音是練習口語的基礎。英語中的個別音素起著區別詞義的作用,因此發音一定要准確,不能含糊或似是而非,音發錯了會使對方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甚至還會造成誤解,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只有將國際音標的各個音發准,才可以正確讀出詞彙,再根據讀音規則准確讀出完整的句子,這樣就可以進行語言交流了。 二 聽說結合構建語言學習的基本形式 聽說是密不可分的兩項語言基本功。眾所周知,聲音是有形象的。在口語訓練過程中,可採用聲音記憶法來記憶單詞, 即將我們掌握的詞彙以聲音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在聽別人使用該詞時立即反應出它的詞義,這一過程就是聽的過程。在使用時,再以聲音的形式將它們從大腦中調出來,這一過程就是說的過程。這一說一聽恰巧構成了口語對話的基本形式。 美國心理語言學家Wilga M. Rivers認為,聽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收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建立的過程。聽的理解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感覺階段。在此階段,學習者得到的僅僅是一個膚淺的印象,能粗略地識別, 並對所聽材料進行初步地切分音段,這基本上是一個被動接收的階段。第二階段被稱為識別階段,它是一個通過切分音段和組織音段來識別的階段,即將接收的信號逐一加以識別,並將已識別的與正在識別的聯系起來。這個識別過程是積極的、細致的。第三階段被稱為領悟和建立階段,即通過認知系統重復所聽材料,而且不時地把已理解的東西與聽到的加以對照和修正。學習者通過重新理解,使所聽材料成為一種較容易保留的形式存入記憶里。這樣,理解了的材料得到了綜合加工,形成的是語義信息。有了語義信息,人們再尋求表達形式。從聽的理解過程,我們可得出結論:學習者學說英語必須從聽開始,先聽別人說,反復多聽幾次,知道怎樣說,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時,便會產生強烈的交流慾望。這樣,開口說話,表達思想,進行語言交際便成了大量聽的必然結果。學習者由於聽的深度與廣度不同,口頭交際能力差異很大。那些聽得多、理解得多、范圍又廣的學習者,口頭交際能力就強,而那些聽得少,理解不透徹的學習者,在表達時,就會感到無話可說,或者不知如何說,口頭交際能力就相對較弱。 三 培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加強英語思維能力訓練 口語教學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口頭交際的習慣,做到語言清晰、流暢、達意。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 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加強以習得為主要形式的英語思維能力訓練是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是指在排除本族語的干擾的情況下,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未經英語思維能力訓練的人,大都是將聽的東西譯成自己的母語後再儲存在記憶里。在表達前,再把語義信息,即他想說的,在腦子里下意識地尋求母語的表達式,然後再把它譯成英語。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母語的干擾。這樣藉助於母語表達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地道的, 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語) 。比如, 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 一些英語學習者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常說成: You go first,或Gofirst, p lease。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是:After you。再比如,中國人與朋友道別時,常說「走好」、「慢走」、「慢點兒騎(自行車) 」之類的客套語。一些喜歡用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會習慣地說: 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而英美人常微微一笑並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即可。實踐證明,運用上述方式與人交際常會出現障礙甚至導致交際失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他們邊聽邊直接用英語去理解的習慣,克服母語干擾,直接用英語表達的習慣。學生只有在一系列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用英語理解和表達思想, 才能真正獲得英語口頭交際能力。第一,聽廣播或磁帶,記憶地道的英語表達法和習慣搭配形式,模仿英美人地道的語音、語調。這樣,在交際場合中,我們即可選用貼切的語言(語音、語調)來表達思想。第二,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確切的英語表達形式。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我們隨時隨地從英語書籍、報刊雜志及媒體等各種閱讀材料中獲取信息,並留意其中地道的英語表達法,才能在交流中避免出現中國式英語的情況。 四 分級教學 英語口語教學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此原則體現在口語教學實踐中就是採用分級教學模式。 第一級為初級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首先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習語言的環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與運用對象語。教學內容要具體,採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小故事與對話的內容,使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同時又能熟悉外國人日常生活方式及應答方式。這些內容可包括飲食起居、節假日、舞會、晚會、信件、影視、求醫、求學、購物、旅遊等。另外,掌握一些英語最基本的句型和習語、慣用語,背誦一些公式化的套語,並能做到脫口而出,對彌補第二語言規則的不足以及擺脫交際困境都是必要的。 第二級為中級階段。此階段的訓練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連貫說話的能力。教學內容可包括愛情友誼、生兒育女、公共道德、人際關系、個性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生活經歷、體育運動、勤工儉學、學習方法、健康減肥、犯罪案例等。教學方式可採取復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圖畫、回答問題、觀點討論、角色扮演等。 第三級為高級階段,亦可稱為創造性階段。通過初級、中級階段的學習,學生已有了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的強烈慾望,掌握了基本的英語口頭交際的技巧,又具備了連貫說話的能力,這就為學生自由運用語言以及創造性使用語言打下了基礎。高級階段的教學內容可擴展到對各種問題及現象的討論與辯論,比如教育、人口、住房、流行思潮、婦女地位、老年人問題、種族歧視、廣告優劣、影視暴力、代溝問題、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以及對工作、金錢、時間的看法等等, 教學方式主要採用辯論、演講、小組討論、總結發言等。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 學生就能逐漸地做到運用英語清晰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觀點,也就具備了比較強的英語口頭交際能力。 五 充實社會文化知識 增強語言得體性意識 提高口頭交際能力 英語學習者在與英語本族人實際交往中,很容易將自己的母語使用習慣帶入跨文化交際, 而言語交流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語法規則,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及風俗習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要熟練掌握英語交際套語。所謂交際套語是指那些約定俗成的固定用法,它們所具有的交際功能有時比它們的字面意義更重要。不同語境、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要使用不同的交際套語。因此,熟練掌握各種語境和各種場合下應用的交際套語, 對於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話,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得不合說話人的身份,或違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除了培養他們能用目的語清楚地表達思想以外(達意) ,還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介紹和傳授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學會得體地交際,即知曉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對何人講何話(得體)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適度地、有選擇地、比較系統地將目的語的文化知識的傳授融入教學中,使英語口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具體地說, 在口語教學的初、中級階段,應著重交際文化的導入(直接影響信息准確傳遞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 。在口語教學的高級階段則著重導入知識文化(不直接影響准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 ,從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入手,介紹中西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認知行為、交際關系以及言語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學習,就可增強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意識, 從而學會得體地進行交際。
⑸ 初中英語口語課怎麼上
把口語課上成活動課試探
廣州市是較早在小學開設英語課的地區之一,到目前為止,天河區大部分學校一至六年級都開設了英語課,英語特色基本形成。但眾所周知,有些學校對一、二年級的口語課不夠重視,往往是把口語課「搭配」給教中、高年段的英語老師,而這些老師又由於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都覺得口語課不好上或上課的氣氛、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學生也可能會對英語產生厭學情緒,這是與口語課的開設目的相悖的。因此,如何上好口語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很值得探討。我去年擔任學校一、二年級的口語教學任務後,一直在探索著如何不斷提高學生課堂上學習英語的興趣。小學生好奇心強,模仿性強,「愛動」是他們的天性。於是我在教學中順應孩子們的成長規律,以教促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上好口語課,學中樂,樂中學;把單純的口語課上成活動課,使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動,充滿樂趣地學習語言,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現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對上好口語課的一些初淺認識。
一、創設並利用交際情景組織課堂教學
教學中創設各種活動情景,使知識的系統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融為一體。強調特定的氛圍,引起無意注意,激發孩子們熱烈的情緒,在優化的情緒中主動地活動起來,產生動機、體驗情感,感知和運用語言、通過觀察、聽、想、說、觸等一系列活動,加上卡片、掛圖、音樂、唱歌、游戲創設的情景,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感受中學習語言,訓練聽說能力。
1、教師設置情景,學生積極參與。首先我在引入課題學習新知識或在上課過程的環節銜接上下功夫,創設一定情境,啟發學生感知語言的意義,如教「Glad to see you.」這個句子時,我先走到教師門口,請學生注意看和聽,並猜猜我說的是什麼意思,然後我面帶微笑,快步走到一位同學跟前說「Glad to see you.」並和他親切的握手。我接著又重復了幾遍,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意思,且能把聽到的句子「Glad to see you.」說出口。最後,我趁熱打鐵,引出「Glad to see you, too.」跟著小組練說,再上台表演。這樣,把單調的教單詞、句子的方法變成多彩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景中有我」。學生自己扮演角色,置身於情景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生活的角色,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他們往往會感到親切無比,樂不可支。同時,童話角色是孩子們最喜歡扮演的,童話的魅力,使學生們增添了無窮的活力和趣味,他們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從而更好地在情景活動中學會英語和說英語的能力,領會和運用語言。
3、情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背景知識教學。創設好的語言環境固然是十分重要與必須的,但是忽略了語言的背景知識,將不可能提高在正確的語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把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背景知識,才能正確、恰當使用英語口語。如我在教「How old are you?」時,我問學生「How old are you?」學生回答「I`m seven.」反過來,學生問我時,我只回答:「It`s a secret」並向學生解釋這句話使用的場合及其背景知識,使學生得以正確使用語言,無形中英語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有增無減。
二、調動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活動
活潑、愛動是孩子們的天性。怎樣使他們「動」?怎樣使「動中學,學中動」有機會結合?我認為要全方位把學生調動起來,動腦、動口、動手、動耳、動眼,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活動。如:每節課的熱身環節一唱英語歌,我都會叫學生一起唱,一邊跟著節奏一起拍掌(或做其他與歌曲內容有關相協調的動作)。這樣,即使個別同學在調皮,他在如此熱烈的氣氛中也無暇去搞小動作了。又如:學習動物的單詞或動物所說的話時,可根據各種動物的特點用形態表現出來,rabbit(兔子),可把雙手食指和中指伸直放在頭頂上,再離開座位蹦跳一下;ck(鴨子),可把兩只手掌放在一塊擺動;tiger(老虎),可做老虎狀,雙手一張,嘴一咧就撲向獵物,於是各種各樣的動物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了。教句子亦可見機行事讓學生動起來,如我教「Let`s play together.」時,鼓勵學生想像,允許邀請人和被邀請者起立做出各種「play」的動作。當然,活動課中的「動」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通過學生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樂中學,學中樂。
三、加快師生課堂上的節奏
「快」,並不是老師的語速快,內容多,而是教師上課節奏快和學生反映快、思維快、訓練速度的節奏快,進行多形式、多手段、多環節的課堂訓練,體現出「節奏快」的教學特點。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暫,且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節奏慢了,就會出現學生做小動作或小聲說話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為避免這一點,教師應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以學生能接受的節奏進行有利的引導,如游戲、唱歌、猜謎、做動作、搶答競賽等。通過快節奏、大容量、大密度、多形式的一環扣一環的活動,使學生緊隨教學內容,既緊張又活潑,學生積極性高、不厭倦。學生訓練密度大,熟練程度就顯而易見,學生也就積極參與活動。
四、經常更換教學手段
若長期不更換教學形式或手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明顯不高,會感受到索然無味,產生不愛上英語課的傾向,為防止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有機利用教學掛圖、投影片、動畫錄像片、錄音機、簡筆畫、講故事、童謠、歌曲、游戲等多種形式,經常更換教學手段,常常讓學生保持新鮮感:上完一節英語課後,心裡想著下一節英語課老師要上什麼新知識呢?又會有什麼新的競賽形式呢?這樣,學生帶著慾望去學習,求知慾加強,便能學到更多的語言知識,並能交際使用。這反過來更能在口語課中活動得更出色,目的就完全達到了:通過多種游藝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聽聽說說、唱唱玩玩中打好外語口語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認為,把口語課上成活動課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我們把英語口語課上成活動課,不但可使教師從教得索然無味的境地中解脫出來,而且能使學生會說、敢說、多說、常說,養成愛說英語的良好習慣。
⑹ 我只有初中英語底子,多久能學會口語交流
如果能每天賣力讀背英語對話,一兩個月內,簡單的口語交流還是可以做到的。
⑺ 初中中考英語口語情景對話技巧
注意耳麥的正確佩戴方法。耳麥應戴在左側嘴角略低位置處,距嘴部的距離大約為一指,有綠色標志的一側朝外。不要正對嘴巴,會產生爆破音。
l 輸入考號信息後就將鍵盤推入,不要摸鍵盤,以免意外退出。
l 考試過程中不要摸耳麥,不要把手放在耳麥上,以免震動影響成績。
l 在播聽力前有5秒鍾的讀題目時間,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看題目。
l 朗讀時語速不要過快,當其他人讀完你自己還沒有讀完時,不要害怕,要讀到結束,因為完整性佔70%。
l 朗讀時為避免讀錯到另一排,可以用手指指著屏幕讀。
l 口語部分的「朗讀短文」題有1分鍾的時間准備(可試讀兩遍),1分半時間答題,所以正式讀不能快,控制在大約60秒左右的范圍;「話題簡述」題有2分鍾時間准備(可試2、3遍),1分半時間答題(一般學生40秒可以答完,不要快於這個速度)。
l 每一個學生都要開口朗讀,不要緊張。說話題簡述時一定要看中文,不要只顧背,以防部分信息改動,如:「南」變「北」,「白」變「黑」。
l 口語考試部分千萬不要搶答。口語考試時,考生一定要在聽到「開始錄音」的「嘀」的提示、看到麥克風圖標和錄音進度條後,再開始答題。如果搶答,提示音前考生所說的部分則不會被錄音,從而影響考試分數。
l 學會看波形圖調整音量。在測試耳麥設備時,考生要學會看屏幕上顯示的波形圖,根據波形圖調整自己的音量大小。如果波形圖中出現紅色的波紋,這時考生可以適當放低自己的音量;如果波形圖中不出現綠色的波紋而是呈小圓點或波紋很弱,考生則需要提高自己的音量。無波紋要舉手匯報監考老師。
l 聽力答題時,如果發現讀題的聲音不大,自己聽得不太清楚,可以依個人需要在考試屏幕界面上調節耳機放音音量。調音的位置在屏幕的左下角,考生只要用滑鼠拖動即可。
l 考試時,同一時段使用同一組試卷,奇數座位用A卷,偶數座位用B卷。同為A卷(或同為B卷)的考生,看到的題目是隨機處理的,包括題目順序、聽到的語音、選項順序等都有不同。
l 聽力題中,學生既可以在該題目出現的這個頁面時間內修改,也可以在所有聽力題結束後的1分鍾修改時間內修改;如序號呈黃色,說明該題未作答。口語題目中,學生可以即時修改自己的錯誤。
l 讀錯可重讀修改,系統默認最後一次的讀音。如果重讀頻率過高,則會影響流利性得分。
l 讀的時候如讀錯一個音節沒有關系,不要因此而緊張。
l 「話題簡述」部分如果已經回答完畢,但是考生對其中的一兩句話不滿意,可補讀這一兩句話,對成績無影響。
l 呼吸、咳嗽聲或其它偶爾發出的聲音不會影響成績。考生在答題之後的剩餘錄音時間里靜靜等待,不要隨意發出聲響,否則會影響成績。
l 答題完畢後,不需要任何操作,答案會自動上傳。
l 每人帶筆去考場,便於聽力時做適當記錄,或者用於寫話題草稿。
⑻ 初中英語口語交際知識點
該部分旨在考查學生從有聲材料中獲取語言信息並處理信息的能力。考查版的方式主要包權括捕捉句子中的關鍵信息;理解和應答日常交際用語;對對話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季節、價格等做出簡單判斷;理解、歸納、概括語段、對話等聽力材料的主旨大意;根據所聽語篇的內容進行推斷以及記錄相關的信息等。試題的大部分為細節信息題,部分題涉及整體意圖、觀點和態度的理解,內容多為學生所熟悉的話題,如個人情況、日常生活、學校生活、興趣與愛好、個人情感、人際關系、健康、文娛與體育等;功能意念項目的覆蓋面也非常廣,包括社會交往、態度、情感、時間、空間、存在、特徵、計量、比較、邏輯關系、職業等等各個方面。所選用或編擬的材料,時代感強,考查的情景和話題緊扣《課程標准》,不拘泥於教材。聽力在中考中佔20-30分。
⑼ 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1.輕視英語口語的思想
新教材教學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回教學的重點還停留在答講解語言點上,而新教材中安排的大量的口語活動卻因捨不得花時間而被師生置之不理了,結果造成「啞巴」英語現象,只會讀,不會講
2.「恐講心理」的影響
不少學生對開口講英語總有一種懼怕心理。怕出錯,怕受老師責備,怕被同學恥笑。這種「恐講」心理阻礙了口語訓練的順利進行。
3.英語語境的缺乏
目前部分英語課堂還是那種教師一支筆、一本書、一言堂、一板書的形式,缺少學生創造使用目的語的氛圍和場合,口語練習也往往是教師控制的、機械的操練,缺乏師生和學生間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義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