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身反應幼兒英語教學法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1、交際的前提-聽。 要學會一種語言,第一步就是聽。只有身臨其境,置身於語言環境 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最大限 度地給學生以聽的訓練,使其不但聽見,而且聽懂。我在課上做到:盡 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同時用我的表情、手、臂、腳的動作,以及身 邊所有可用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我所說的話和我的意圖。
B. 英語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交際法制 游戲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 動作教學法 活動教學法
C. 常用的英語教學方法有哪些
1、童話劇教學法;2、情景教學法;3、音樂,律動教學法;4、直拼教回學法;5、任務型答教學法。建議學習阿西吧在線外教一對一英語培訓班,專業外教的指導學習效果更好,課均不到20元。D. 什麼是英語學習的八大教學法
英語學習的八大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聯想教學法、游戲互動教學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
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
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盡可能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閱讀有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發言提綱。
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要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
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
1.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
(4)英語教法口語教學原則擴展閱讀:
英語學習技巧:學習英語貴在堅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多運用多溫故。
1.詞彙:詞彙是英語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要死記硬背,最好聯系例句,這樣對記憶也有很好的幫助。
2.聽力:建議精聽略聽相結合,要聽寫,邊聽邊默,材料可挑簡單點的初級聽力題目,PETS則要求理解主旨要義獲取事實性的具體信息。
3.作文:多關注語法,多看些外國文章。
4.閱讀:報紙;精讀加速讀。
5.口語:找個同伴和你一起說英語,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多聽,聽有代表性的專業朗讀,最好是考試的聽力練習。
多寫,各種題型都要寫,但英語作文更要練,最好每天用英語寫一篇日記。
多背,單詞是基礎,一定要堅持背單詞,擴大詞彙量。
多練,平時嘗試用英語與同學對話,這樣提高特別快。
多讀,每篇課文都讀到滾瓜爛熟程度。
E. 英語教學有哪些教學方法
英語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1 任務型教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
2 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並藉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
F. 少兒英語的教學原則
少兒英語教學並不只是語言教學。當我們教授英語的對象是5至12歲的少年兒童時,就必須充分考慮這一群體的社會、認知和語言發展水平等因素。
從少兒成長研究和少兒第一和第二語言發展的研究中發現,上述發展過程中都存在一定規律和一些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教授少兒英語時必須將這些因 素時刻銘記在心。本文要談的一些原則也許只是常識,或已為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實踐過。那麼,這也更加說明這些原則是少兒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 周圍的事物,並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同時也取決於支持並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 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於: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 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說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麼,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必須走入 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gardner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說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 自我智力。因此,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所使用的 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適當平衡,從而使具備不同優點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
由於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藉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范疇之內。 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傑(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發 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 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於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 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 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
交際語言教學法則將理解和傳遞信息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准確性。 語言的意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 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wells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一致理解。費舍 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
對語言的意義進行商討和協作談話這一重要原則應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學生 們相互交流觀點,共同解決實際問題,並達成一致的理解。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觀點不僅僅是表述客觀事實;協作談話應具有真實意義,這才能夠 激發參與者的談話動機。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 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費 舍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對於能夠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予的任務或活動沒有一定的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將永遠無法獨立,有 時甚至停滯不前,喪失學習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教師或同學的適當支持,同時符合zpd理論所提出的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即「最近 發展區」內。
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 多年以來,人們都是把語言分割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一點一點地教授給學生。然後由學生把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象拼圖一 樣拼在一起去理解這門語言。然而,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置身於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並使用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 理解其結構和語法。lewis倡導外語教學應該從「多個詞彙構成的語言段或完整的語言」出發,發展學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語言(段)的能力。 tough(brumfit)也曾談到課堂教學中「系統化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在家裡一樣,隨時替換孩子談話所使用的某些詞法,構成新的 完整的語言。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成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和練習的語言被局限在了「已經消化」了的句子層次。但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的過 程,而應該通過把結構化的學習途徑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接觸更復雜的語言環境。不管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夠適 應這種學習方法。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如果我們把上述九條作為成功學習的關鍵,那麼,測試和評價中就應該反映這些原則。這也是對上述原則的補充和完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語言學習的規劃和開發都沒有考慮測試的過程。
結論
顯而易見,以上十條原則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原則的內容是相互交叉的。重要的是,少兒英語教學必須注意:我們培養的是一個綜合和完整的人。只有基於這種思路,我們才能創造出有利於成功學習的最佳語言環境和氛圍。
G. 英語口語學習的簡單原則是怎樣的
英語口語學習也是分階段的,首先是比較簡單的生活中常用語,然後就是比較難度大點的進階英語了。初階口語提升的關鍵,是口語素材的積累,而口語素材積累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詞彙量的積累。也就是說,你說不出什麼像樣的內容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你詞彙量太小了,積累的口語素材太少了。 刷過單詞的同學們可能會發現,短期內隨著詞彙量的快速上漲,口語水平也會有明顯的提升,最直觀的一個表現是自己能夠表達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了。
詞彙量的累積會進一步鞏固好我們學好的英語單詞,然後再通過大量閱讀得到提高。通過背單詞書得到的詞彙還不是你的,它們只能算消極詞彙,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聽力重現才可能讓他們變成你的積極詞彙。我們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聽力訓練來積累口語素材。閱讀和聽力材料的選取應符合簡單易懂,貼近日常生活的原則,可以在洛基英語網查找。
單詞的累積,閱讀的提升,最後才是最重要的英語口語學習了。其實平時的訓練可以嘗試一下用口頭作文法。這種訓練形式有點像雅思的口試中的卡片題,每次選取一個話題進行陳述訓練,訓練的過程中記得用上最近學到的句式詞彙等知識點,並且要連貫地有邏輯地組織自己的觀點。每個話題的陳述時間是5分鍾左右,過程中可以錄音。陳述結束後記得進行總結,對剛才說得不好的地方進行改進,重新陳述,直到滿意為止。
H. 英語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譯法也叫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閱讀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翻譯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模仿範文進行寫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點是:教師用母語授課,授課重點是講解與分析句子成分和語音、詞彙變化與語法規則。
翻譯法歷史悠久,其優點是:
1.學生語法概念清晰;
⒉閱讀能力較強,尤其是遇到長而難的句子是通過分析句子結構便能理解意思;
3.有助於培養翻譯能力和寫作能力。
翻譯法的缺點是:
1.忽視口語教學,學生的語音語調差,不利於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教學方式單—,學生容易失去興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語法(Oral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針對翻譯法不能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缺點,直接法於19世紀末在歐洲產生。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其主要特點是:不允許使用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廣,其優點是:
1.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廣泛運用接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培養用外語思維的能力;
2強調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注重語言實踐練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
3.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其缺點是:
1.排斥母語,使學生對—些抽象和復雜的概念難以理解;
2.沒有明晰的語法解釋,導致學生說出的話語法錯誤較多。
三、聽說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聽說法於20世紀40至60年代盛行於美國。二戰爆發後,美國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國作戰,士兵們需要掌握所去國家的語言,政府臨時抽調外語教學法和語言學專家以及有經驗的外語教師,成立了外語訓練中心,研究外語速成教學方法,以六至八個月為一期,培訓士兵,其訓練方法就是聽和說,聽說法就這樣產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許多優點,又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認為外語學習是習慣的形成,採取模仿、機械練習和記憶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反應;課堂上學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練,不考慮意思和語境。
其優點是:
1.培養學生敢於大膽主動地使用所學語言進行交談,口語能力較強;
2.句型操練對初學者幫助很大,語言規范;
其缺點是:
1.大量的模仿和機械操練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脫離語言內容和語境的句型操練不利於學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
3.放鬆讀寫訓練,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實踐能力。
I. 英語教學法什麼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
幾種復實用的初中英語制教學法 (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譯法也叫語法翻譯法,是中世紀歐洲人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所採用的方法.在課堂里,教師藉助語法進行教學,認為背誦語法規則是學習外語的捷徑.其主要特點有:1.教材所選的材料是「規范」的語言.2.教學語言大部分是學生的母語.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利用語法並發展學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翻譯法曾盛行於歐洲大陸,至今還有部分人將這種教學法投放到小學英語教材里,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是因為翻譯法使用方便,只要教師掌握了外語的基本知識,就可以拿著外語課本教外語,不需要什麼教具和設備.(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當時歐洲一些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師深感翻譯法滯後於外語教學,便發起了一場教學改革運動,直接法便應運而生.它的主要特點是:1.強調直接學習外語和直接應用外語,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外語.2.強調口語和語音教學.3.注重實踐練習,培養語言習慣.4.通過句型教學,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有計劃地學習實用語法,發揮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J. 在英語教學法中,交流性方法的原則是什麼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自然教學法"淺議(上)
—— 兼論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
林 柏
如果筆者有幸受邀在某次學術研討會上就本文的題目作一次發言,或者就同一題目給自己的學生提供一個講座,那麼筆者就會要求他的聽眾或者學生記住以下兩個背景情況,作為充分理解筆者意思的參考資料:其一,古語有雲,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如今,英語越來越成為世界的通用語言,我們有過在國外生活、工作、學習和訪問經驗的許多人也都知道,無論你到世界的哪個國家,只要會英語,那就會"走遍世界都不怕"了。因此,無論你是學習何種專業的人,從學習外語作為與世界其他地區人們的交流工具的角度來說,英語已經成為可以"吃遍天"的"一招鮮"了。英語的重要性已變得如此何其無與倫比乃爾,實際上已是現代人(無論是像筆者這樣的"舊人類"或是所謂"新人類"和"新新人類")必備的能力之一。
其二,盡管從"文革"結束到現在二十多年間,我國在中、大學(非專業)的教育中重新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和必修課之一用於教學實踐,從初中開始到大學畢業,一學就是十多年。按理說英語的學識和水平應該很高了,但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仍然以出訪國外的經驗作為例子。無論你到英語非母語的發達國家、較發達國家,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去訪問,如果用英語問路,在街上隨便找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他都會對答如流。但如果一個老外在中國訪問,不要說在農村或中小城市,即使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如果用英語問路,不要問中小學生,即使問普通大學生,十個到有八、九個是不能用自己學了十來年的英語與外國人對話,為他們解答問題的。語言障礙實際上大到了連人家的最簡單問話都聽不懂的地步(許多情況下是只聽懂了幾個詞就已經私下裡竊竊自喜了),更談不上自如使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了。差距之大竟如此觸目驚心!記住了上述實際上是老生常談的兩個背景之後,本文著重探討一下用"自然教學法"對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實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從而適應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形勢、使大學的外語教學更有成效、更能學以致用的有關問題。
一、 在我國對大學公共英語作為外語進行教學具有不利影響的主要因素
筆者自總角後不久起,即致力於外語的學習與使用。期間經歷的酸甜苦辣真可謂一言難盡。不止一次在看似實在無法逾越的障礙面前,筆者都起過打退堂鼓的念頭,尤其在學習的開始階段。在"致力"了幾十年之後,外語水準也不過平平,遠非上乘。學外語難,以至於斯!類似的經歷不僅我們普通人,即使是一些大專家,也是有過的。我國台灣的一位著名英語翻譯家黃湘先生,在1988年接受采訪談"我是如何學習英語的"時,辛酸地回憶到:"我在小學學了三年的英語(現在已經很少有從小學即開始學英語的情況了),但到初中以後,由於英語老師的英語太好了,我成了'拒絕學習英語的男孩'(套用當年台灣的一本暢銷書《拒絕參加入學聯考的男孩》的用語)。那個老師有時用英語講課,而我聽不懂,所以我就恨老師並拒絕學習。"(註:上述譯自英文,可能在姓名、書名等上有誤。)黃先生是中國人,他談到的問題在我國實際上帶有普遍意義,設及到在中國的特有文化、社會背景下,把英語作為外語教學,教學方法是否對路對學生和學習效果是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這樣一個在英語教學中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那麼,在我國,影響英語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據筆者分析,大致有傳統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學生學習意願與學習心態的影響和當前教學環境的影響等三個大方面的因素,如下:
1、 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無庸置疑,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一個民族的古代文明一直延續下來、沒有斷裂與改變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淵遠流長,根深蒂固。幾千年來,在自認為是天下中心、"天朝"的文明遠遠優越於其他任何文明的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孔孟之道的中庸(寬容忍讓)、復禮(講究禮節)和德治(道德為先)的思想對中國人民有著遠非從一般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的深刻影響。盡管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積極的、正面的,並且在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中保持了她輝煌的、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但她對在其強烈影響下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至少也帶來了兩個方面的不利作用:其一就是比其他沒有這么悠久的文明來得要更強烈和頑固的排它性,或稱排斥異己性和拒絕任何劇烈變化的保守性,或稱惰性。這種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排他性和拒絕劇烈變化的惰性,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上講,既影響學習者的主動、自覺意識,也使得要對已經確定下來的教學方式進行重大改革變得困難,耗費時間和精力;其二就是在傳統文化的重壓下產生的崇尚權威、鄙視標新立異,從而造成的依賴性(依賴集體、依賴社會、依賴他人等)的思維方式。這種源自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表現在教育體制上,就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核心:教的滿堂灌輸,學的死記硬背。正如美國的教育學家坦博爾先生在考察了中國的外語教育情況後指出的:"英語教學(在中國)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的,即廣泛強化的語法練習與死記硬背。"這種延續多年又始終改不了的"語法+翻譯+記單詞"的目前甚為流行的教學方法,實際上也不同程度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從社會環境的角度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世界第一。在如此廣袤的地域、如此眾多人口並幾乎是單一民族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存在與外人交流的強烈願望和求生存的必要性,這是很容易讓人理解的。這與一些歐洲小國形成強烈的反差。筆者在北歐國家芬蘭作過一年的訪問學者,對該國普通人的外語能力驚訝萬分,感嘆不已。筆者曾與一位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都再普通不過的人交談過學習和掌握外語的問題。這位先生曾擁有過一家很小的工廠,與筆者交談時已失業,正在筆者作訪問學者的那所大學接受政府資助的再就業教育課程,有三十幾歲,中專文化。他告訴筆者,他會六國語言:瑞典、德、英、俄語、自己的母語芬蘭語和葡萄牙語。其中葡萄牙語是自己感"興趣",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自學的。他同時告訴筆者,一般的芬蘭人都至少會三、四種外語,不足為奇。筆者驚訝之餘,靜下心思索,確實也難怪。萃爾小國,幾百萬的人口,邁腿就能跨出國門,不與他國人民交往,如何能求生存,求發展,從而保持自己很高的生活水平呢?實際上,芬蘭人從生下來就一直被灌輸著必須掌握幾門外語的思想,是一種不留痕跡、潛移默化的巨大壓力和動力,也是生存的需要。而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恰恰缺乏的就是這種壓力、動力和需要。
此外,從中國的古老文化一直延續下來的、以方塊字和圖塊形象思維為特徵的語言,與西方以拼音和音響(記音)思維為特徵的語言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別,使雙方的語言成為兩種完全截然不同、互相幾乎沒有可比性的語言,這也極大地增加了雙方互相學習語言的困難。在想到中國人學外語難的同時,再想一想有的老外學說中國話時讓人忍俊不已的怪腔怪調,對東西方文化之間客觀存在的這個巨大差別,同時也是學習上的巨大障礙,也就不難理解了。
2、 中國學生學習意願與心態的影響
中國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學習心態,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就是上述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思維方式的惰性和依賴性,缺乏與外國人交流的強烈願望和需求,東西方語言之間的巨大差別造成的困難等,都對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意願和心態造成深刻影響;其二就是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性實用主義的行為,也對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心態造成了直接的影響。
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性實用主義的學習意願與心態,對非英語專業的本科、大專的學生來說,主要表現在一個"急"字上和一個"功利性"上:
"急"是指不合理的急於求成、與此同時卻並沒有在心理上對學習的困難作好相應的思想准備的情況。造成學生學習心態"急"的主要原因,當然有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門向國外敞開,參與進世界交往的主流大潮里"走出國門去擁抱世界"這樣一個大形勢的客觀影響和要求的因素,但同時也確實含有不合理的急於求成的因素在內。只要想一想二十年來每年都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遍布全國各地的英語輔導班、進修班及各類類似的學校,以及父母恨不得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去學外語的情形,對"急於求成"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大學生中在外語學習上急於求成的心態也頗為常見,只要看一看它形成的一條曲線和一個比例就可以懂得了:一條曲線就是學習熱情的高漲與消退幾乎同樣迅速,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只能保持不太長的時間,有太多的人太快地知難而退;一個比例就是學習的人與真正學成的人不成比例,學習或學過的人太多,而真正學成、能夠在外語上達到應付如裕程度的人則太少。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還將討論到,但不能遵循外語學習的客觀規律,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
"功利性"是指主要以考試過關為目的,以拿到幾"級"為目的,而不是以是否能學以致用為目的這樣一個現實。在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學習心態上表現出的功利性,主要在於,一是學習目的大多數以考試、考級過關從而順利畢業或考上研究生為目的,很少有希望能夠把英語作為自己確實能夠實實在在使用的能力之一用於今後的工作和社會實踐中的。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就這個問題與自己的學生交談,發現把過關、過級作為主要目的是一種普遍現象,而對使英語成為自己作為現代人的能力之一和與世界其他國家人們交流的工具這個問題,考慮得卻很少。這就在學習目的性上產生了偏差;二是在學習方法上,重點放在"應試"上(需要說明,在這一點上主要責任不在學生身上。下文還將討論到),"理解加上死記硬背加上大量作題(通常是模擬考試的語法練習題)"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在學習方法上的功利性同樣表現在"應試"上,與學習目的上的功利性異曲同工。"應試"造成了功利性,而功利性則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學生。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一個成功運轉的良性循環。
學生的上述學習意願和心態是我們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直接面對的、迴避不了的現實"國情",也是在我們討論對教學方法進行任何改進時必須加以考慮、不容忽略的因素。
3、 當前教學環境的影響
筆者不久前到中關村去想為自己買一個家用的錄音傳真機,由於當時北京電視台收視率極高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電視劇剛播放完不久,筆者在選購商品的討價還價中就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現象:怎麼北京的那些賣東西的小夥子說起話來,一個個都像"張大民"似的,變得油嘴滑舌了?在撇開與本文無關的電視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這個問題不談的同時,筆者不禁想到,環境造就人、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真是千真萬確的道理!那麼,在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中,在對有利的和優勢的因素不予以考慮的情況下,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究竟營造了哪些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不利的環境呢?客觀分析起來,筆者認為至少有下列幾個方面:
(1) 教學方式陳舊落後
教學方式的問題,實際上分為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是教育體制問題,其二是具體教學方法問題。兩者是互相制約、互相適應並互為依託的。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香港《亞洲周刊》2月21日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是一種把學生培養成為"考試機器"的教育體制!這種"考試機器"式的教育體制,根據該文章,是將大量的過時的知識(該報稱之為"知識垃圾")硬塞給學生、強行讓學生理解並記住這些無多少實用價值的知識並反復加以考試、並且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舍取與合格標准為其顯著特徵的。其之所以"過時",首先是教育體制本身陳舊過時。目前所實行的教育體制是我國於上個世紀與前個世紀交際之時從國外引進的,在當時是所謂的"新學",至今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改變,其陳舊性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是教育指導思想過時。這種過時性目前主要表現在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及時把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的重點從知識的傳授(知識型教育)向能力的培養(能力型或稱素質型教育)方向轉變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當前接受教育的這一代人,正在或將要面對與上一代很不相同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畢業後分配到一個單位一干就是幾十年的終身就業體製造成的就業安全感將不復存在,自擇就業、兼職、打短工、自由工、在家裡工作、跳槽和待(失)業等和收入的不穩定性將成為普遍的現象,事業的頂峰會越來越提前到來(可能年過四十頂峰就過去了)等等。這種新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對就業人員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目前用人單位抱怨招來的人"高分低能"卻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筆者參加過一個關於新聞教育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會上某報社的老總就公開指出:他所需要大學為他培養的,是來了能幹活的人,"分"和"級"甚至是多高的學歷,"對我們沒有意義"。雖然任何事都不能絕對化,但要求大學畢業生具備"能力"卻是社會的共同呼聲。大學教育指導思想不能及時地完成人才的培養從知識型向能力(素質)型的轉變,就是一種過時的表現。
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前文已多次涉及,從英語學習的角度說,目前主要仍然是以"應試"為目的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如前文說到的,這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在於比較容易實行、比較容易統一規劃、比較適合超大容量的知識的傳授、更非常適合應付各類考試等;但短處卻是致命的-教不出真正具備應有英語能力的學生來。
(2) 教材量過大並在課文重點上存在較大偏差
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以使學生初步具備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為目的。這個目標當然是正確的。但目前教材量過大,與教學的時間和在此時間內完全掌握知識的可能性嚴重脫節,使得實現這個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現有的教材,本科部分一至六冊,除精讀外,還有泛讀、快速閱讀、語法與練習等。大專有預備級的一、二冊及其泛讀材料等。量非常大,足夠學生忙得要命也學不完的了。從內容上說,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具備了這些特點,即缺乏口語與聽力;文學性強而生活實用性實在太差;太偏重閱讀和理解而忽略了其他技能等。從課文內容(即教學的內容)說,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把英語作為"文學"來教授,但卻嚴重忽略了英語在我國是作為"外語"學習的,與學生從小就會的、聽力和口語根本不存在障礙的母語-中文的語文教學根本不能同日而語,更不能用與中文語文大致相同的教材來教授了。在基本上參照國外中、大學課本(人家是作為"語文"文學學習的)的模式的基礎上,造成選用的課文之文學性或有之,但陳舊迂腐、缺乏新意與時代感。更有甚者,課文中連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文字語言,如新聞(報道、社論、評論等)、布告與廣告、常用公文(報告、函件、指示、批復等)、商業用文(合同、協議、綜合分析、可行性報告等)、法律用文(起訴、應訴、法律公告等)等,幾乎一點都沒有涉及。不客氣地說,以這樣的教材教出來的中國大學生,不成為在運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方面的"白痴",又能成為什麼?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屢見不鮮了:中國的某考察組出國訪問,同行的翻譯可能是個英語早過了六級、八級的人,但他對國外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如火車時刻表、飯店的公告牌、報紙上的消息和廣告等,看起來會覺得非常吃力,甚至完全看不懂。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一批躲在"米色骨頭塔"里作"學問"的人,這樣的教材和教學方式或許夠用;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為社會培養出在英語語言的使用方面比較合格的人才上,放在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和必備的能力去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上,沿著目前使用的教材和教學路子走下去,則很難達到目的。當然,糾偏非一日之工,而且"筆走偏鋒"似地完全偏向一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也是不可取的,但總的思路應該明晰。
(3) 班級的規模太大
班級規模過大的問題,從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角度說,在我國是個老生常談又無可奈何的普遍現象。外語與其他知識的區別之一,是它既不是一種客觀的、以實驗或驗證的方法可以證實或否定的自然規律學科(如自然科學等),也不是一種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嚴格意義上的人文學科(如可以百家齊放的文學創作等)。筆者認為,從學習角度講,外語實際上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門活的實用技能性學科,有它自己的教與學的規律。學習外語,過大的規模只能窒息學習效果,這是已經被無數次實踐所反復證明的了。筆者從事公共英語教學已有一定的年頭,教過的班級也相當多,大專、大本、雙學位等都有,其中最小的班是56名學生,最大的班是120多名學生。在規模如此龐大的班級教授外語會是怎樣的情景?正如台灣一位英語教授梁發昌先生所說:"在過分擁擠的環境里(教英語),教師很難掌握全班的情況,無法與學生建立密切關系,也不能營造愉快和有秩序的教與學的氣氛。"(以上譯自英文。)如果需要補充,根據筆者的經驗則可以說:無法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練習和實踐,只能由教師滿堂灌,也是過分擁擠的課堂造成的惡果之一。另一個惡果,則是在規模過大的班級里,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很難作到大致相當,更不用說整齊劃一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不便。應當承認,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這種過分擁擠的教學環境,在多數情況下是迫不得已的,而不是認識上的問題。意識到這樣的現實後,筆者不願意死死糾纏住這個問題不放,過多地抱怨、議論自己和許多其他與筆者有同樣遭遇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但總而言之,雖然班級規模過大是目前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無法迴避的現實情況,但班級規模過大的問題對英語教學和學習成效,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這個情況加上上述(1)(2)里闡述的情況等,是我們考察與比較在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採取何種教學方法比較合適時,必須加以考慮的因素。
太多啦 ,自己去看 :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7/36/20000818/19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