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實施建議中,英語課程標准對於教學途徑和方法是怎樣描述的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總體目標:「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 可以理解為:英語課程目標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即培養學生具有較為熟練的語言技能、豐富的語言知識、學習過程的體驗、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樂於接收世界優秀文化的開放意識、持久的學習積極性、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必須依據綜合語言目標,來確定以下五方面的教學具體目標: 一、語言基礎知識目標 語言基礎知識目標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1.設置語音目標主要是在英語課程進行中系統安排英語音素(母音和輔音)、語音拼讀規則和語調這三個組成部分的知識和操作,而且重點在操作。 2.詞彙目標涉及到新出現的重點、實用的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詞彙的主要用法。還涉及到詞彙量、基礎詞彙目標、詞彙拓展的等級劃分等。 3. 語法目標包括詞性、句子成分劃分、時態、語態、語氣、基本句型結構、構詞法等語法知識的學習和操練,還包括語法形式、語法意義和語法應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運用。 4.功能項目目標即日常交際用語。掌握新出現的重要的句型結構及其交際中的用法,即了解和掌握其語言形式、表意功能及表達方式等。 5.話題目標就是:能運用話題知識,按照實際生活需求組織英語語言知識,在一定的語境中,能就熟悉的話題同他人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 6.語言訓練要注意四個結合:教學任務與真實生活任務;單項與綜合;機械與情景;口頭與書面(聽說-讀寫) 二、語言技能目標 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說、讀、寫語言技能是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基礎:聽、說、讀、寫的訓練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真實的交際行為,貼近有目的(即任務型)的綜合運用英語的活動。具體來說,技能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在聽做反應、說唱反應、對話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反應、口頭交流、讀做反應、閱讀理解、讀寫反應和書面表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應變技能和運用水平。 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作為語言能力的組成部分,具有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基礎教育階段,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必須在聽、說、讀、寫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得以鞏固。同時,聽、說、讀、寫是提高語音、詞彙、語法等基礎知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要堅持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努力做到將語言知識學習置於語言實踐活動中;採用提示、注意和觀察、發現、分析、歸納、對比、總結等方式來進行語言知識教學;堅決防止過於強調模仿、死記硬背、機械操練的教學傾向;重視科學設計英語教學過程,努力創設豐富的情景,營造啟動學生思維的教學環境;倡導語言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相結合的、開放的、互動的學習模式。 三、情感態度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滲透學科教育的教學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指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過程中的一種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審美、體驗四個方面。情感態度指的是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概括起來,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信心持續、興趣濃厚、態度積極、動機明確、情感豐富和配合有效。 語言與情感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可以表達、傳遞、溝通、解決情感態度。情感態度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語言學習,興趣、動機、較強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祖國意識和國際意識等積極的情感以及自尊、自信、移情、動情、愉快、驚喜等能創造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狀態,然而,消極的情感態度卻對語言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 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多多地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情感態度的溝通和交流渠道;結合英語學習內容,討論有關情感態度的問題;幫助學生克服情感態度方面的困難。 四、學習策略目標 英語課程目標之一的學習策略是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使用和發展學習策略能夠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能與教學策略相互促進。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滲透學習策略,要認識到使用學習策略對提高學習效果的意義;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學習策略的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嘗試和使用學習策略,比如:明確學習問題、計劃學習時間、學會記筆記、學會主動提出問題、學會小組互動、積極與教師配合、學會使用工具書和改進學習方式。 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五、文化意識目標 文化意識目標其實指跨文化意識目標:指對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英語時根據異國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自覺性。《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了文化意識的七個方面: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要素和知識的同時,學生要知道如何給異國人們介紹本國文化傳統。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各國文化特點;了解交流的禮儀;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尊重他人行為規范;介紹中國社會的良好風范;介紹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統。 要處理好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要具備豐富文化內涵才能存在,離開語言的文化也很難存在,文化形式要靠語言來表現、記錄、保存和傳播。 必須重視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可以被看做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也被認為是教學設計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環節。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准繩和歸宿,教學目標所具有的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作用、中介功能、測度功能等決定了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關鍵,因為教學目標設定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只有確保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一、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教學原則:1.學生主體性原則2.語言交際性原則3. 習得與學得並進原則4.技能訓練階段側重原則5. 語言文化性原則 二、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依據: 1.課標:英語課程標准明確規定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體現了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教學目標。因此,必須以課標所限定的范圍為綱,判斷教材安排和教學活動的合理性。 2.教材:教材在英語學習中具有更多的積極作用:教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系完整、結構合理的教材有利於學生系統地學習語言知識,有利於他們發展語言技能;教材往往代表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教材介紹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有利於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教師對教材要進行合理的取捨和調整,分析教材內容和學習任務所應達到的深度以及完成任務的教學條件,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 3.學生:根據學生個性、學習需要、興趣愛好、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差異、梯度或層次,教學目標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注重素質教育。」要「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就必須實施分層教學,關注每位學生特別是關照潛力生的發展。 三、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五要素:1.行為主體2.行為動詞3.行為對象4.行為標准5.行為條件 四、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兼顧六種關系:1.過程與結果關系2.主觀與客觀關系3. 定量與定性關系4. 知識與技能關系5. 技能與能力關系6.語言與文化關系 五、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考慮四個內容:1.教學目標要體現學生2.教學目標要體現任務3.教學目標要體現發展4.教學目標要體現人文。 六、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四性」:1.整體性2.靈活性3.層次性4.可操作性 七、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教學觀念和方法:1. 明確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2. 重視思想技能綜合訓練,不同階段各有側重;3. 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的關系;4. 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5. 重視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努力創設英語環境。 八、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評價形式: 注意評價與教學協調統一。注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與平衡,注重形成性學習評價,優化終結性學習評價。注意對學生評價時重激勵、重發展、重能力。 九、要真正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必須注意教與學模式: 注意任務型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途徑:任務型教學指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而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新課程標准以學生的能力為主,從學生的需求觸發學習語言,要求在應用中學習語言,為應用而學語言。 在這種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等得到充分鍛煉與體現,因為任務型教學途徑與新課程標准相匹配,有助於落實新課標,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語言實踐空間,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各種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使語言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必須採用主動的英語課堂模式,提倡開放的英語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㈡ 初中英語課程標准對語法教學的要求是如何表述的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只有在遵循新課程標准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基本理念並考慮學生本身的前提下,把握語法教學的本質,同時把語法形式、意義和用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法的能力。
㈢ 新課改對英語口語教學的要求有哪些
要想學好英語口語,就必須首先做到四個最基本的要求:「聽,說,回讀」。
聽,是聽的細答;說,是說的懂;讀,是讀的准;寫,是寫的對。
聽,要做到聽的細。一周必須要用兩到三天的時間來花費一兩個小時聽磁帶,一邊拿著書,一邊還得跟著磁帶大聲讀出來,這樣可以能夠更快的,而且不易忘記的順利記住。
說,要做到說的懂。把英語文章或單詞的漢譯重新說一遍,要保持翻譯的時候不能卡殼,要翻譯的順暢,像語文那樣也要做到翻譯的用詞准確,句子通順,有條件的童鞋可以找老外一起練習:讀,要做到讀的准。(如果發音不準的先學音標)聽一些英語材料,跟著讀,一開始可以調慢速,一句一句跟著讀
㈣ 請問:英語新課標對教學維度的新要求是什麼
談高中英語新課標教學目標的達成
作為教師,應該理解課程的目標,探索實現目標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新課標從五個維度對當前外語教學提出了基本目際,即語言知識目標、語言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學習策略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本文試從知識分類學說角度來談談如何達成高中英語新課標五維教學目標。
一、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學說主要思想
1. 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指個人有意識地提取線索,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回答的是世界是什麼的問題,一般通過記憶獲得。它的本質是輸入的信息在大腦中形成命題的網路,以命題、形象和線性序列的形式來表徵。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事的知識,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問題的知識。它主要解決的是怎麼辦的問題。它的本質是由概念和規則構成,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以產生式系統來表徵,如「如果……那麼……」。由於運用概念和規則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識又分為兩個亞類,一類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外辦事,即處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識,稱為智慧技能;另一類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內調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稱為認知策略。可見,認知心理學所謂的廣義上的知識包含了知識和技能,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實際上這與我國傳統教學中所提到的知識與技能是相對應的。
2. 對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論來說明陳述性知識的獲得過程:由環境(包括教師和教材)向學生呈現新知;學生把知覺到的信息符號轉換成命題的表徵;新命題通過激活的擴散,使原有命題網路中與之相關的命題被激活;新命題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同時處於工作記憶中,產生網路聯系,新的命題即被習得,或通過精加工過程而生成新命題;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題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題形成緊密聯系而被貯存於長時記憶中。在新知識習得階段,所有知識都是陳述性的。
程序性知識中的智慧技能獲得,安德森認為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規則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編入學習者原有知識的命題網路;然後陳述性知識在一系列練習中,通過對其適用條件的概括和分化,規則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安德森認為,在習得和運用新知識過程中,正面例子有助於概括,反例則有助於分化,這對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程序性知識中的認知策略是一種對信息加工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控的技能,它是通過對某類信息加工活動進行反省認知而獲得的。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對知識分類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解釋,可以看到廣義知識的學習主要經歷習得、鞏固、應用和轉化三個階段。在新知識習得階段,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學習者有選擇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識相互間產生聯系,並與舊知識產生邏輯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識結構同化,也即新知識進入了原有的命題網路。此時的知識都屬於陳述性知識。新知識習得後,有兩種發展方向。一部分知識經過適當的復習、記憶,在頭腦中進一步得到鞏固,同時使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改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識通過訓練,轉化為能解決問題的技能,亦即轉化為程序性知識。變式訓練是程序性知識由陳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轉化的重要形式。
二、 知識分類學說對達成學科教學目標的指導意義
1. 在陳述性知識學習中達成五維目標
高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陳述性知識即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認知心理學認為,對於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一般採用四類策略,即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和做小結策略。作為以陳述性知識狀態存在的新知識,有的學習難點在於保持,有的學習難點在於理解。對於前者,可以依據記憶規律,如復述、復習等方法來保持;對於後者,可以通過「精加工策略」來加深理解。
以詞彙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採取「精加工策略」來指導學生詞彙學習。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詞彙進行如下的策略指導:
(1)注意。知識分類學說認為,知識的學習始於學習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學習者指向目標的活動狀態,要求學生討論含有學習詞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語解釋。
(2)非語境化。將學習詞從原課文句子語境中脫離出來,激活原有知識,回憶出與學習詞相近的所有詞項,然後對這些詞以英語定義的方式進行解釋,並指出詞項間的語義形似點,但主要是語義差異;要求找出與學習詞構成搭配關系的片語。這樣,便能形成以學習詞的橫組合關系(搭配)和縱組合關系(近義詞)為語義結構的完整的語義場。
(3)語境化。將分析的結果即近義詞項及其相應搭配還原到語境中去,即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合適的語境,如聯想一個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場景,讓這些詞彙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地運用。這樣,學生能學會運用詞彙,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
以上學習可以分組討論進行,各組需有一個記錄員作好記錄並總結。在小組學習在規定時間內結束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發展其學習策略,同時,由於學習採用的是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也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 在程序性知識學習中達成五維目標
高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識即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知識分類學說認為,在程序性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手段,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則是目的。陳述性知識要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即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技能,練習是一條必經途徑。因為學生只有對學習任務進行不斷的接觸和反應,才能形成技能。而變式練習對於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語聽說讀寫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創設變式,真正實現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僅以寫作教學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8級(即高中畢業)的寫作技能目標要求如下: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根據課文寫摘要;能在寫作中做到文體規范、語句通順;能分句用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該目標要求學生從簡單的語言輸出上升到用語言做具體的事情,並能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運用多種詞彙、語句和文體來表達各自具有個性的文章,注重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基於此,教師應在學生掌握基礎詞彙、語法基礎上,創設寫作變式,加強對學生的寫作策略的指導,以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寫作訓練上,可以採取將寫作教學與聽說教學、閱讀教學相結合的策略。寫作技能與聽說技能密切相關,書面語言是從口語發展而來,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
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聽和說的基礎上練習寫作,可以為寫作提供一定的內容來源。具體可有以下措施:聽錄音補全句子。復述聽力材料、改寫對話。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搜集作文素材、學習詞彙句型和新穎表達方式的源泉。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擴充詞彙量,擴大知識面,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增強語感,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儲備大量的語言信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把課文當作練習的參照物,可以讓學生有文可依,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加他們的信心。
由以上寫作策略的訓練可以看出,在寫作過程中,能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環節,能夠加強跨文化內容的輸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提高,從而促進其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英語新課程標准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的達成可以促進其他三維目標的達成,五維目標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策略指導,只有在有效的策略指導中,學生才能夠在五個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㈤ 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體現《英語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版勵和評價功效權。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㈥ 如何有效地進行英語口語交際教學
21 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對外開放中國,是一個更加國際化的中國,對英語人才的培養有著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也與過去有所不同,在小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方面更加側重於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而非過去一味地學習單詞、語法、進行題海戰術來達到考試成績高分的目的。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在小學教育中將英語學習的培養方向轉移到口語交際上才是符合當前英語人才目的培養。
一、當前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時期, 而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英語教學氛圍不濃厚。 課堂上大多是在使用漢語進行教學活動, 不管是教師的講解還是學生的回答, 都沒有進行英語口語交流的氛圍和環境。 結果,學生口語發音不標准,錯誤多,更有甚者,一些學生不敢說或者不願意說英語, 沒有很好的語言環境進行說話與交流,存在著心理障礙。 很多學生不敢用英語進行表達自己的看法, 所以進行口語交流的機會則少。另一方面,英語口語學習的呆板性。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有著自身的語言環境,跟我們母語的語言環境不同。 教師在講課時沒有建立很好的語言環境,課堂上仍然是側重對英語語法、知識點的講解,為了應付考試,只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記憶、背誦,忽視學生聽、說、讀等實際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 這種英語口語教學的方式, 學生學到的東西是呆板的,沒有生氣的,不能進行靈活運用。
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受環境因素。語言學習是和其環境密不可分的,語言環境是習得第二語言的前提,並創造了學習的快速渠道與進行語言溝通的場所。由此,學生必須在語言實踐中持續的對英語加以運用,才能夠切實提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然而,現階段學生缺乏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除課堂之外,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的機會相當少,導致學生中有英語口語交流方面愛好的寥寥無幾,未形成與他人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口語交際能力止步不前。
2.受學生自身因素。一是心理素質。部分小學生心理素質差,缺乏自信。例如,部分小學生認為自身英語基礎不好,使用時語音、語調不規范,缺乏自信,不敢開口說英語,恐懼被人恥笑,長此以往,英語表達的興趣不斷消減。在離開教師幫助的情況下,部分學生表達不清晰,且害怕表達出來的句子存在語法錯誤,對語言模式的精準性過於重視,難以開口。二是小學生英語知識儲備的制約。小學階段的年齡相對較小,和外部社會接觸與溝通的次數匱乏,思維模式過於形象化,組織語言的水平差,詞彙、語法知識等儲備嚴重欠缺。三是受母語的影響。所有的語言均具備其獨立的語言習慣與語法屬性。如果想使用一種語言進行流暢的溝通,則需要在其語言的表達與思維模式的堅持上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小學生已習慣了運用漢語,在進行英語表達時普遍會在很大程度上將母語里的表達與思維模式套用其中,這實際上對其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形成了很大幹擾。
三、提高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的課堂教學的對策
1.整合教材,為學生提供他們喜歡的口語交際話題。新教材對「口語交際」相關知識內容和能力培養相比較課改前的舊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系統的編排。但是新教材里仍不乏一些成人化、城市化的話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從生活出發,重視地區差異,尊重個體差異,真正的將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2.優化課堂,激發學生交際興趣。在一些缺乏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教師應備課充分,多花心思,努力為學生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踴躍表達的興趣和慾望。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發言,在一些學生中,有些連漢話普通話都還說不準,對於這些學生更應該加以指導和糾正。
3.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課堂責任感。口語交際課堂追求的是一種靈動的課堂氛圍。 靈動的課堂就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動態的不斷前進和深入的過程,口語交際教學更倡導讓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地學習,課堂氣氛追求的是讓學生動心、動口、動腦,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老師起決定作用的口語交際課堂中, 往往出現重視形式化忽視真實性、 重視個別學生的表現忽視全體參與的傾向性的表現。 學生會為了迎合老師的意願而表達觀點,這樣,口語交際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追求。 培養學生的課堂責任感,意味著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交際話題的權力,自主選擇課堂形式的權力,自主思考與發言的權力。 賦予了每一位學生課堂主體的權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課堂責任感。 讓學生有在課堂上自覺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的心態, 有對其他同學和老師的許諾認真負責、堅決執行的態度。
4.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口語教師隊伍,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由於大多數教師雖然從事英語教學多年並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他們可能來自非英語專業或者並為經過專業化的口語訓練,他們的口語發音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從而導致小學生的問題發音等現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口語教師隊伍,從外引進英語專業人才教師或者將學校里的英語教師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合格者方可教英語口語這門課程,如此一來,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很大的提升,小學生們也有了更加專業化的教師對他們進行口語教學,引進的教師將會用更加先進的教學方法對小學生們進行口語訓練,在口語發音上能夠糾正他們以前一些不正確的發音方式,讓他們以更正確的方式開展他們的英語口語訓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5.多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開展課外活動時除了開設各種體育活動項目,還可以加一項口語訓練。在口語訓練中讓學生輪流講述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或是感興趣的事,或者就平時的所見所聞進行講述。 師生的相互交流不僅可以優化師生關系,更能讓學生喜歡上口語交際,喜歡和老師交流,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更多的對學生加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溝通的常用語言之一,應該受到高度重視。在如今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更為關注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塑造,並選擇可行的方案,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切實增強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水平。
㈦ 《英語課程標准》中有關教學目標的描述是什麼
《英語課程標准》中只有課程目標,沒有具體的教學目標的表述,而課程目標是分級的,內容如下:
目標總體描述
六級進一步增強英語學習動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能理解口頭或書面材料中表達的觀點,並簡單發表自己的見解。能有效地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描述個人經歷。能在教師的幫助下策劃、組織和實施英語學習活動。能主動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能初步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自我評價,調整學習目標和策略。能體會交際中所使用語言的文化內涵和背景。
七級有明確和持續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意識。能就熟悉的話題交流信息,提出問題並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讀懂供高中學生閱讀的英文原著簡寫本及英語報刊。具有初步的實用寫作能力,例如:事務通知和邀請信等。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語言實踐活動。能主動擴展和利用學習資源,從多渠道獲取信息,並能利用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清楚和有條理的表達。具有較強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能力,基本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理解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八級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就熟悉的話題與講英語的人士進行比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頭或書面語言材料的內容發表評價性見解。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能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例如:商討和制定計劃、報告實驗和調查結果。能有效利用網路等多種教育資源獲取和處理信息,並根據需要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能自覺評價學習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了解交際中的文化內涵和背景,對異國文化能採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
九級能獨立、自主地規劃並實施學習任務。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演講、討論、辯論和報告的主要內容。能就國內外普遍關心的問題(例如:環保、人口、和平與發展等)用英語進行交談,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能做日常生活方面的口頭翻譯。能利用各種機會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能藉助詞典閱讀題材較為廣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學作品。能用常見的應用文體完成一般的寫作任務,並具有初步使用文獻的能力。能自主開拓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能關注時事,具有較強的世界意識。
㈧ 淺談如何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滲透口語教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將語言技能目標(八級)描述為:"……能經過准備就一般內話題做3分鍾演講;能在入場人際容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語言進行表達,如發表意見、進行判斷、責備或投訴等;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譯,如帶外賓購物或旅遊等。"也就是說一名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就應該具備上述的口頭語言運用能力。但因高考主要以書面測試的形式考查學生,"說"這一能力要求往往被教師忽略。而當今社會經濟、科技迅速發展,人與人交往越來越密切,中外交流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