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幫我做一份初中校本課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Ⅱ 什麼叫校本課都學什麼
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專家為指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象該校請外籍教師開設的口語課等其實都是校本課程。可以說,學校里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活動方式來看,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
(2)有關閱讀的初中英語校本課程擴展閱讀
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像語文、數學一樣以系統知識為主,以長周期、教師講解為主。而目前大部分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為主,在性質和形式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課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校本課程的印象。
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
1、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
2、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Ⅲ 小學英語校本課程收獲
在群里,有家長對bungdee有不滿的意見啦,說bungdee是高中的家長,居然把帖子發到小學區幼兒區去了,現在就把後續的話題發到這里吧。
其實,的確是因為,前面的說的單詞的訓練方法,對於小學生尤其是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小學生的家長來說更為重要一點。而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學習方法大致都有些定型,也就是說,都有自己的習慣了,並且有自己的主見,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說服他改掉不良的習慣,要他自己接受了自己方法不對的結論,他才會主動的配合改變和訓練。而開始學習的小學生,則沒有這一關,完全根據家長的意願,按照比較科學的方法訓練,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尤其是開始學習階段,家長的重要性猶較老師為甚。家長論壇的家長們,應該同意bungdee的觀點吧。
聽到不少家長抱怨,孩子的英語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卻效果不明顯,這里bungdee要為孩子鳴鳴冤。如果孩子不努力學習,那麼家長還可以嘆嘆氣,唉,怎麼說他都不聽啊。好像把責任歸罪於孩子不聽話不自覺,自己就可以減少負疚感了。其實,孩子愛不愛學習,怎樣去學習,雖然有先天的稟賦在內,但是家長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習慣卻是肯定,雖然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習慣和方法是一件很艱難的工作,很多家長傾全力去做也未見的做得好,但是起碼我們曾經付出過,心理還多少能找到一點平衡。那些整天只顧自己玩樂打麻將不給孩子做出榜樣的家長,遇到孩子自覺是他的幸運,遇到孩子頹廢,就不要把責任推給孩子、學校和社會了。
相信能到家長論壇來的家長,都是認真想把孩子教育好的,這是我們這些家長能在這里交流的基礎。
話題又扯遠了,現在言規正傳。
經常有家長和同學抱怨,英語聽力、口語真的很麻煩,記也記不住,讀也讀不好,費了不少力,收獲卻很少。如果是這樣的同學的話,那麼只能說明一點:方法不對路。至於那些沒有付出努力而成績不好的,則不在此列。
我們家長可以想想你帶小孩子的時候,他是怎樣從呀呀學語到流利交談的?花費了幾年的時間?而青少年學習一門語言,和嬰幼兒的區別在哪裡?從這里思考,我們可以輕易的改變我們的學習思路。
好了,不談理論依據,就談具體操作吧。在單詞習慣養好之後,我們要著重進行聽說訓練。
聽和說,重點在聽,關鍵在聽,關竅在聽,入手在聽。是想一門語言,你連聽都聽不真切,你能夠說清楚嗎?
怎麼聽?借用錄音吧!現在復讀機,MP3,MP4的功能多好啊。專門時間聽,不專門時間聽,吃飯聽,睡覺聽,走路聽,坐車聽,總之,一定要聽。
聽什麼?學什麼,聽什麼。先聽標準的發音,老外的發音,還要聽不標準的,環境嘈雜的錄音。
聽的要求?每個發音的音節都聽得清清楚楚,分辨得明明白白。你應該把音標里每個音標的音都能夠聽清楚分辨出來。
聽的范圍?能夠把課文全文整個的聽最好,用復讀機,聽不清的地方就反復聽,聽清了就繼續。初中高中了,千萬不要聽單詞了,和初學英語打好學單詞基礎不一樣了,畢竟,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因為單詞量太大了,除非你是在糾正學習單詞的習慣。否則,句子,最起碼是句子。
光聽不說也不好吧,是啊,但是要在先聽清的基礎上再說,聽清了,就跟著讀,沒聽清,不要跟讀。
剩下的,就是大膽開口,大膽應用了。這個,說的人太多了,bungdee也不想多啰嗦了。
聽清會讀後,需要背寫課文,乃至怎樣學習語法,容在後面有時間再介紹吧。
Ⅳ 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
一、合理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
二、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促內進學生英語閱讀水平容的提高。 ...
三、提高教師閱讀教學素養,全面規劃,保障閱讀教學順利實施。 ...
四、加強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
Ⅳ 初中英語校本課程的課程類型是什麼
③課程類型觀。建國以來基礎教育的課程基本上是單一的國家課程,三級課程的試行,意味著課程的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學校中將是國家、地方、校本三種課程並存。
Ⅵ 需要一些關於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文章
21世紀英語報社發來一條消息:在某地區,初一英語平均分最高的學校為129. 9分,而最差的學校僅為55分。同時,市教科所對該市中考英語成績分析發現,考生英語成績相差懸殊,掉隊學生比例高。因此,提出了如何解決英語兩極分化的問題。
外語教學中的兩極分化凸現了學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外語教育發展不平衡,這在中國是個普遍的現象。張正東教授曾對此有過描述:「我國英語教育普及面之廣,接近漢語,而學程之長則超過漢語。我國學生的英語成績有的能在國際競賽中奪標;有的只能在課標/教學大綱要求上下浮動;有的則遠遠不能達標。僅就基教而言,我們有高水平的外語學校、雙語學校、有較高水平的重點高中和英/外語特色學校,也有大批一窮(稍有使用外語的需要)二白(少教師、設備)的普通中小學。」這段話勾畫了我國外語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國情。
眼下,我國有億萬人在各級學校里學外語(以英語為主)。其中,學習優秀者佔少數,平庸和不成功者佔大多數。這是否表明外語教學是失敗的?不,這種不平衡是正常的。也許大多數學過外語的學生以後並沒有用外語從事工作的機會,但外語教育所賦予的文化素養會讓他們終生受用。外語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可以緩解,但很難徹底消除。為什麼?這是由我國國情所決定了的。中國幅員廣大,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別懸殊,各學校條件千差萬別。就學生而言,他們的家庭背景及其受教育程度大相徑庭,每個學生個人的秉性、特點、學習基礎、學習風格、情感態度等都不相同。鑒於此種狀況,英語教學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並不足為怪。可是這樣一來,外語教育發展不平衡成了個老大難的問題。本文由一起去留學編輯整理,轉載自一起去留學http://www.177liuxue.cn/轉載請保留出處。
外語教育如何適應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呢?要求高了,條件差的地區和學校的學生負擔就過重;要求低了,低水平的外語教育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又極不相稱。上個世紀曾想拔高中學英語要求,1978年大綱要求學生掌握2800個詞,結果教材出來遭到「深、難、重」的批評,於是一再降低大綱要求,90年代末僅要求高中生掌握不到2000詞,中學師生不叫難了,可大學的老師認為中學的基礎太弱,影響了大學生的發展。怎麼辦?於是,新課標規定,學生應具有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初中(三年)畢業由原來要求學習1000詞提高為(五級)學會使用1500—1600詞。這個要求對於小學學過英語的學生來說並不算太高,對於零起始的初中生來說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高中畢業(七級)要求一年多學會使用2500詞,八級(高考要求)兩年達到3300,九級(選修)三年達到4500詞。普通高中兩千多萬學生基本上都想參加高考,結果大家還是朝著同一個目標——八級——挺進。這顯然難度加大了許多,兩極分化現象提前出現,學生負擔加重。難度直接體現在課標教材上,負擔重,兩極分化加重,於是,許多師生把矛頭直接指向教材,認為「罪魁禍首在於教材」。豈不知,教材的編寫是依據大綱或課程標準的,否則教材是難以通過教育部審查的。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什麼上面?中小學英語教育如何適應發展不平衡的國情?
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經驗中汲取一些經驗和教訓。早在1986年,教育部召開的全國中學外語教育改革座談會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就提出過這樣的方針:「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區分層次,分類指導;講求實效,保證質量」「分期分批地提高中學外語教學水平」。教學大綱初高中分級要求,「上不封頂,下要保底」;不但有小學和初中起點,還設有高中起始的教材;課標設置多級要求和必修、選修;上海市根據發達地區特點,單獨編制課程和教材,充分發揮沿海發達地區的優勢;創建外語學校,在全國各地起到外語教學的龍頭作用。此外,具有外語特色的學校和培訓學校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這樣,一方面保證大部分學生學有所獲,即使初中未學好,高中再重新起步,迎頭趕上去也能學有所獲,甚至還有希望考上大學。另一方面,發達地區和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成為培養我國外語精英的搖籃。
那樣是否違背教育公平的原則?教育公平不是「齊步走」。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時,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接受內容和水平一致的教育,更不能要求教育結果的整齊劃一(朱新梅,2008)。區分層次、不同要求才符合實際。英語教學起點至少有三個:小學一年級、小學三年級、初中一年級,應該有不同起點的教材。可是,為什麼高中課程中只有一個起點,僅供應同一個起點的教材(以五級為起點)?高中雖然有三級要求,但在課程實施中,都朝著高考要求的八級走,實際上仍然是一個標准。今後高中的起點應該不同,至少要有三個「入口」,甚至還要設第四個「入口」,即高中起點。比如,高中起點的學生用三年的時間可以達到七級或七級以上要求,這對條件差的地區或學校是有可能做到的。這一點已被歷史所證明。當然,不同的「入口」自然應有不同的出口。實際上,現在全國高考實行中央和地方自主命題結合的方法,即使實施了高中新課程的省、區高考也並不急於達到八級要求。不同的「入口」和不同的「出口」還會帶來管理上的問題,但是如果認為必須這么做,總會有智慧找出好辦法解決的。
義務教育是大眾教育,是全民教育。外語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應該使我們的國民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語。但是,外語不一定是每個公民必要的謀生手段,不需要每個人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因此,不必要求所有的小學都開外語課,不顧條件(學校管理、師資條件和解決銜接問題)勉強開設,效果很差,只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億萬人學外語是地地道道的大眾教育,不能要求過高,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即可。「一條龍」(從小學到大學)的主張無疑是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的好辦法,但這條龍可大可小,也可有幾條龍並舉,來個「群龍齊舞」豈不更好!這就是說,從小學一年級始到大學研究生是條巨龍;次之,從小學三年級始;再次之,從初中起;更次之,從高中起始到大學。龍雖小也是「龍」,是人才嘛。
大眾教育要和精英教育結合才能發揮教育的效益,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個性,也只有這樣才能迅速地培養出高級的外語人才。這就需要中央和各地區教育部門加強對外語(實驗)學校、有外語特色的學校、民辦學校及雙語教學等各種試驗的領導。這樣便可在提高全民族的外語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如陳琳教授所說的「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的外語人才。2001年11月,上海市教委制定了關於「上海市高中畢業生一門外語(英語)能力基本過關實施意見」,提出了上海「高中畢業生一門外語基本過關」。「基本過關」就是要求高中畢業生能在外語環境中聽得懂外國人說的話,能和外國人進行口頭交流。「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強化英語、試驗雙語、探索多語」的戰略措施。從2001以來逐步實施了從小學一年級起始開設英語課,擴大學生英語閱讀量,初中生閱讀量至少為30萬詞,高中生閱讀量累計60萬詞以上,外國語學校和外語特色學校的高中畢業生閱讀量累計要達到80萬詞以上。高中畢業生累計掌握詞彙量在5000個左右;初中畢業生至少掌握3000個;小學畢業生至少掌握1000個。(朱浦,2008)
上海的課改經驗說明,像上海這樣有較強英語底蘊的發達地區可以先行、快行,迅速提高要求,實現雙語和多語種教學。那麼是否也可容許其他地區效仿呢?例如廣東省地處珠江三角洲,與香港和澳門比鄰,有外語發展的優勢,是否也可像上海那樣單獨設置外語課程使之發展得更好一些?當然,還有別的省市也具有外語優勢,國家也可對其提出較高的要求。
以上說的主要是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尋求出路。從教材等課程資源開發的角度,也是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的。近30年來,教材編寫經歷了改革,觀念不斷更新,從重視結構到重視功能,到採用任務型活動。英語教材從封閉式走向開放時,要求學生自主創新和探究能力。這是時代的要求。我們也欣喜地發現新的一代孩子在英語課堂上釋放出來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一股子靈氣,真是前所未聞未見的。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新的教材的挑戰性給師生帶來的壓力和負擔。課本不容許越編越厚,開放性的活動增多了,必然減少機械性的語言練習。從機械性練習到交際性的練習一直到任務型的活動,這里需要補充過渡性的語言練習。師資水平高的和語言環境好的學校好辦,他們會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彌補空缺,可條件差的學校往往束手無策,難以應對,教學中出現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不扎實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和教師,各出版單位和英語報刊雜志印發了大量的教學輔助材料和讀物及工具書,有紙質的,也有電子的。這些極大地改善了外語語言環境,有利於師生的教與學。希望出版單位和報刊社特別關愛我國邊遠和落後地區,為他們提供優惠的服務。
說到底,關鍵還是教師。教師貫徹課程標准必須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要求(不可過高),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學方法(不必拘泥於一種方法)、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以求實效,不求形式,決不搞花架子。當學生有潛能時,就要大膽開展各種綜合運用語言的活動;當學生需要細致的指導和幫助時,就要設計單項微技能的練習,哪怕是比較機械的訓練,只要需要,就去做,不必擔心被人說成是「保守」「穿新鞋走老路」。對後進生要特別關注,要動員同學互助合作,鼓勵進步,樹立信心,磨礪意志,頑強地克服困難,爭取進步。如有條件還可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總之,我們需要努力使英語教育適應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在不平衡中求得發展。
Ⅶ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後活動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後活動有效性
一、閱讀教學的低效現象
1.教學理念上.許多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沒有認識到閱讀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中,沒有認識到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幫助學生獲取更多信息、知識,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分析、思考、判斷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對它的研究不夠重視.
2. 日常教學中.許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能體現新英語課程標準的教學方法.純粹把閱讀當精讀,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單詞,片語等書面字元提供的語言信息,忽視閱讀者儲存的非語言信息的作.,注重對詞義、句子、語法結構等表層的教學,誤導學生在閱讀時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林」的尷尬境地.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更有甚者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上,劃劃片語,對對練習答案.學生自讀後僅了解一下故事情節.由於教學方法簡單、陳舊,教師、學生均感到課堂枯燥乏味,沒有閱讀興趣,他們的閱讀能力很難得到鍛煉.
三、提高有效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合理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教學是復現、鞏固學生所學語言知識,進一步活用詞彙、語法、句法,並學習新詞彙,擴大詞彙量,鍛煉思維,提高閱讀興趣.對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對發展個性,磨勵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等都起著重要作用.英語教材在編排上,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適當的有一定代表意義的閱讀材料,針對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合理運用已有的課本閱讀教學資源組織好閱讀教學,在教學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促進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
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課本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准,針對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不同年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的要求,可適量增添一些必要的課外閱讀材料.如選擇符合本校特點並具有新課程理念的閱讀教材,或者通過網路、21世紀英語報等優秀報刊文摘廣泛收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具有時代特點,內容健康豐富、原汁原味的閱讀資源,自編練習.如:Junior Book3 lesson70《Because it』s there. 》,敘述了有關登山運動員(如George Mallory)攀登Mt Qomolangma的事件及體現的精神,課外我從網上查閱了有關電影《垂直極限》的英語故事介紹,並編成了練習,這大大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人文精神再一次震撼了學生.再則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因素,可在開發校本閱讀課程方面做一些探究工作,積累一些材料.例如有關文娛、運動,飲食文化,著名的節假日,旅遊勝地,外國音樂,常用典故和俗語等閱讀材料.因這些材料有實際意義,所以既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教師閱讀教學素養,全面規劃,保障閱讀教學順利實施.
教師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閱讀教學的理論素養,更新教學理念,充分認識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實際作用.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閱讀水平和課本閱讀材料、校本課程閱讀材料的難易,制定教學計劃,確立閱讀訓練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根據閱讀課程的計劃、目標,每周確定閱讀課時間(不一定是整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加強閱讀訓練.從而在課時、組織上對英語閱讀的訓練提供有利保障.
(四)、加強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
JEFC教材的每個單元都編排了閱讀課,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這些訓練來提高閱讀能力,教師應圍繞此目的,充分利用好閱讀課文這個載體,精心研究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使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得到較好地發揮.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採用了「導——讀——練」的閱讀課文教學三步法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
果.
1、導---感知教材
這是知識的輸入階段.導,即導入新課.指的是以教師為指導,對學生的閱讀實踐給予巧妙的導入.課文的導入,實質上就是課文最初呈現(Presentation),也是課文教學的「序曲」.巧妙而恰當的導入能先聲奪人,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上的必要准備,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興趣和求知慾,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新內容的教學.導入部分應力求做到新穎別致、簡練到位.課文導入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還可以趁熱打鐵,在學生興趣得到激發時,進行「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y)為正式閱讀做准備(Preparation for reading).
針對中學英語教材課文類型較多的特點,我們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設計恰當精煉的導入語進行課文的導入.新課導入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往往運用啟發手段,如問答、討論、聽有關材料,看有關插圖或片段並提問等引入本課話題.
如:Junior Book3 lesson70《Because it』s there. 》,可開門見山,然後步步靠近主題.首先,精心挑選出與課文中所提及的Mt Qomolangma特徵相符的圖片,然後提出三個問題:
1. Do you know what』s in the picture?
2. What』s its name?
3.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t Qomolangma?
問題1點擊主題;問題2自然教單詞Qomolangma;在學生回答第三個問題前組織一個小小的討論,同時在圖片上顯示height, location, scenery, 並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三個關鍵詞的意思,使學生在討論中不迷失方向.在收集學生的答案後,可歸納如下:
height: 8850 meters
location:between Tibet and Nepal
scenery: be covered with snow a misty mountain mist
在指出location時可截取相關地圖具體顯示其位置.這時,學生對Qomolangma已有了深刻印象.
T: You know Mt Qomolangma is so beautiful and amazing that it attracts many people to climb every year. Here is one of the climbers.
此時,顯示從網上搜索到的Mallory真實圖像,形成懸念.為調節課堂氣氛,
T:Is the man strong ? Is the man handsome?
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
T:You are right, but he has a strong mind , because he climbed Mt Qomolangma. Today we are going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m.
直觀形象的導入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又能對文章的理解更快、更准,閱讀也會變得輕松.
2、讀---理解教材
這同樣是輸入階段.讀,即指導學生閱讀.閱讀訓練不僅僅是讓學生看懂文章,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如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訓練他們的閱讀技巧等.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更新教學觀念,靈活處理教材,仔細尋求文章內容與學生思維相關的切合點,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開展各種思維活動,如預測、想像、推論、判斷、歸納、總結等,激活學生思維,有效延伸知識.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第一步:略讀(Skimming):布置任務,理解大意,把握整體 .通過閱讀文章列出提綱、找出線索,根據線索來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了解課文大意和輪廓.如L70文章內容分三大塊(1)介紹George Mallory 這個人物(2)以時間為線索介紹George Mallory 登Mt Qomolangma的經歷(3)George Mallory的思想及蘊涵的精神 .
Ⅷ 適合初中生看的英語戲劇表演類的校本課程
新概念英語
Ⅸ 初中的校本課程怎麼寫急!最好有樣子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