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英語教師為什麼要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
有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多年的學者提出,現代英語教學中,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英語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其中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英語教學的反思,已不簡單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著整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 顯然,這種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那麼,作為一個小學英語教師,怎樣形成並發展自身的教學反思能力呢?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還很粗淺的想法。一. 教師要確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內容 教學反思絕不是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式的反思,它並不是一個人獨處放鬆和回憶漫想。古語說「有的放矢」,教學反思應是一種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行為,是一種需要認真思索乃至極大努力的過程。 應素質教育之需,英語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熟練的課堂教學技能、高水平的英語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教師隊伍。為此,小學英語教師的反思應包括三種重要成分,即認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師的陳述。 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認為,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信息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解決問題的基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教師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往往造成了他們在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處理上的差異。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系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准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信息,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以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智為例,有位外語教師在教cock (公雞)一詞時,有個學生突然怪聲怪調地說:「有沒有母雞呀?」頓時,全班一片喧嘩。教師平靜地說:「有,不僅有母雞,還有小雞這個單詞。」接著一一講解,並表揚了那位學生好學好問,但也批評了他說話的態度。這樣機智的處理,既沒有干擾正常教學,還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受到了教育。 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在這種反思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註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其實時時刻刻離不開批判成分的反思。在各地的教學經驗的交流中,我們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否就不假思索,全盤接受呢?這是一種需要我們去反思的成分。以「拿來主義」為准繩,批判地反思,進而內化,取其可用之處借鑒運用,不符合本地實際的則暫時放下。畢竟不同省份、或一個省份的不同地區之間的小學英語教育水平處於一種並不均衡的狀態。在小學英語教材使用上也是如此。不迷信、不拘泥於教材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提出質疑和可商榷之處的反思能力,也是體現一位小學英語教師個性和素質的地方。 教師的陳述則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教師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等等。教育學指出,教師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體態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尤其作為一名語言教師,考慮到所任教學科的學科特點及小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則更有必要對自己的課堂陳述進行反思。如是否口齒清晰、是否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體態語言是否親切自然等等。而小學英語教師的重中之重則是時時刻刻應不忘反思我是否給了我的學生們准確的英語語音和語調。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不可迴避,它是我們目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一個確然存在的問題。上海一所中學曾經作過一項調查,發現有很多學生喜歡英語課是因為喜歡他們的英語教師,包括教師的學識、修養和教師創設愉悅課堂的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課堂陳述,掌握優美的英語語音語調,形成親切得體的教姿教態,提升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二.教師應把握教學反思的過程 「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經驗學習理論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可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 首先是具體經驗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明確問題情境。一旦教師意識到問題,就會感到一種不適,並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於是進入到反思環節。但教師往往並不容易明確意識到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因此,在此過程中,接觸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學經驗、自己的經驗、各種理論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經驗等都會幫助教師發現問題。 接著是觀察與分析階段。教師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對照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自述與回憶、觀察模擬、角色扮演,或藉助於錄音、錄像等來獲得信息數據。對它們進行分析,看驅動自己的教學活動的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目前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等,從而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經過這種分析,教師會對問題情境形成更為明確的認識。 第三、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學指導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是積極的驗證階段。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動和假設,它可能是實際嘗試,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又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在我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幾年中,我感到我時時在經歷這樣的反思過程。以課堂教學方式的反思為例。最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上課內容,課堂上,我讓他們反復地跟讀操練課文中的對話和句型,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學生們開始失去了熱情。上課時,我口乾舌燥地教,而他們意興闌珊地讀。我很困惑,是我的教學有問題,還是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呢?在很多的英語教學雜志和教學錄象中,我看到了不同於我的課堂教學的實例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教學效果。教育部提出的素質教育的大方向更是引發了一場關於英語教學的大討論。我想此時,我是經歷了反思最為重要的兩個階段——具體經驗和觀察分析。之後,我將自己反思的結果一點一點地運用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採用游戲法、競賽法,設計活動課,逐步放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興趣盎然的課堂中來。我發現,游戲的加入與活動的增多,非但沒有使教學進度滯後,反而因學生參與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當然,在驗證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不一而足的問題,如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活動課堂的管理問題等等,但反復的反思、對照、驗證過程中,我感到學生們體驗到了英語課堂的樂趣。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當然,在實際的反思活動中,以上的四個環節往往前後交錯,界限不甚分明。三.教師應注重教學反思的方法 荀子《勸學篇》中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思是說,好的方法,將可以使我們順利達到目的。在教學反思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有效反思。(一)反思日記 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備課和上課是兩個互相關聯的重要環節。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設計各個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其合理性在課堂實踐中獲得檢驗。例如在日常教學中,經由學生的群體性反應,如他們的接受程度、參與程度、投入水平等表現,教師會產生某種體驗。因此,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或在一節課結束後,即時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並常常自問:我的教學步驟流暢嗎?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嗎?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嗎?有效嗎?我設計的任務型活動能吸引學生嗎?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有什麼是我可以改進的嗎?如何改進?我給了我的學生現成的魚,還是給了他們釣魚的方法?我微笑了嗎? 這種反思方式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陳述水平,並帶動認知成分的延伸,幫助教師形成個人教學風格。(二)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在我工作的學校,教師之間相互聽課、相互學習的風氣很濃厚,課後,教師之間坦率地交換意見和建議,對課堂中的情景熱烈而細致的討論。上課者和聽課者之間的這種詳細描述式的反思常常能發現許多教師自己平常不易發現的問題。(三) 行動研究 教學中,有些問題常常並不是教師的個體反思、實際討論所能完全解決的。因此,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與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這種反思方法稱為行動研究法。美國社會學家勒溫認為「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研究者的研究探索活動這種相互支持、交換意見、取長補短的合作,使得實際工作過程變成一個研究過程,研究過程又變成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教師的教學反思是研究的基礎和來源,研究的成果又將進一步提高和指導教師的實際工作。 當前,國際教師專業化發展運動中,提出了「教師即為研究者」的重要觀念。在美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教學實際能力,而且在教育實踐中提倡反思,形成了教師的教學反思運動教師成為研究者運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強調: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因此,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當然也是每一個小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
Ⅱ 如何教普通高中英語
新課標下對《牛津高中英語》備課的思考與實踐
摘要] 《英語課程標准》的頒布、實施以及《牛津高中英語》作為高中英語教材的全面使用對我們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通過解讀新課程標准,結合自己《牛津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體會來探討新課標下如何調整備課理念,真正備好課,從而爭取通過最優的課堂設計來實現最佳的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 新課程標准 《牛津高中英語》備教材 備學生 備教學過程 備評價手段 反思
《英語課程標准》的頒布、實施以及《牛津高中英語》(譯林出版社)在江蘇省作為高中英語教材的全面使用標志著新一輪的高中英語課程改革拉開帷幕。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和新教材的使用究竟對我們的高中英語教學意味著什麼?新課程標准和新教材給我們的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與以前的英語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准提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與此同時,新課程標准又按照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設置相應的教學級別和語言水平測試級別。新課程標准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課程觀,強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通過體驗、參與和探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新課程標准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信心,不斷發展。
譯林版的《牛津高中英語》與以前的人教版教材SEFC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以新課程標准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把學生作為英語學習的主體,體現「做中學英語」的教學思想,以每個單元不同的話題為主線,各種活動為形式,將話題、功能、任務、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參與活動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在原有的"模塊"基礎上使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拓寬和加深,從而實現持續發展。
這些變化為我們提出明確的信號——教師必須從根本上吃透新課程標准,抓住新教材的特點,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把新的理念用於課堂教學的實踐,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而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在於教師的備課,因此教師傳統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過程」等理念也一定要隨之變化,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地備好課,從而爭取通過最優的課堂設計來實現最佳的課堂教學實效。那傳統的備課理念究竟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在此,我想結合自己教《牛津高中英語》一年以來的體會來探討一下「怎樣調整備課理念,真正做好備課這一環節?」
一. 備教材
備課的首要前提就是備好教材,但是備教材不意味著只備教材中的語言現象。新課程標准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因此,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教師要有正確的教材觀,能合理地利用教材並且能恰當地重組教材和適度地深挖教材。怎樣才能備好《牛津高中英語》呢?
首先,要通讀教材,了解《牛津高中英語》這套教材的結構體系和特點,並在了解不同模塊、不同單元的主題(topic)是什麼的基礎上以一個單元為整體進行備課;然後要了解《牛津高中英語》每個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等各獨立部分的主要任務,同時了解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對教材做了上述的了解之後,教師就可以從所教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語言水平對教材的各個部分進行適當的准備和處理了。怎樣處理教材才是合理、適當的呢?我的體會是:
1. 合理取捨或改編一些可能不太合適的活動、練習
《牛津高中英語》每個單元都有一系列的任務活動,但是不是每個活動都適合開展,因為1)如果每個活動都要開展,課時可能不夠;2)學生對有些活動可能不太感興趣;3)由於學生自身的語言水平或知識積累不夠;4)客觀條件對活動開展的約束(如設備的局限等)。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導致如果開展這些活動,課堂教學的實效就會大打折扣。這時,教師在備課是就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可以把這些活動省略掉或者進行適當的改編。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三第一單元的Task中,教材要求學生分小組做一個電視短片並介紹動物怎樣使用他們的感覺器官。我考慮做一個電視短片對於高中學生從展示的手段和技巧而言似乎有難度,因此我就讓學生改成用powerpoint展示圖片的形式,分小組進行介紹,從而使這個活動得到順利的開展,達到預期的效果。
2. 根據教學需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雖然《牛津高中英語》每個單元的結構非常清楚,但是如果教師每個單元都是按照welcome to the unit → reading → word power → grammar → project → task → self-assessment的順序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會產生一定的厭煩感。但是如果我們在仔細了解各個部分的主要任務、各部分材料的主要內容和它們之間的聯系之後,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地調整,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整合教材。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四第二單元Sports events 中,我首先讓學生閱讀reading 部分「The honorable games」,從而對奧運會的整個歷史有初步的了解,然後我把word power部分中關於Olympic sports and events的部分作為一個引子,加深學生對奧運會所設立的體育項目的了解,從而引入到project 部分「How does a sport enter the Olympics」的閱讀,最後讓學生根據文章的最後一段開展「武術是否能作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的討論。這些內容雖然散落在教材的各個部分中,但是這些材料在內容上有聯系,這時調整了順序地教學就要明顯比按部就班地教學在銜接上更加緊密,更加具有邏輯性,當然教學效果也要好很多。
3. 利用網路、報刊閱讀、其它版本的教材等資源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雖然積聚了許多專家的心血,但是它也有不全面的地方,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網路、報刊閱讀、其它版本的教材等資源對教材在背景知識、材料內容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補充。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每個單元的開頭welcome to the unit 部分,往往與本單元的話題有關。這一部分要求教師激活學生腦海中與這個單元話題有關的已有的知識,從而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相關話題的討論。但是這個部分在教材中僅僅以幾幅圖片和幾個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深度、廣度上還還有待教師挖掘。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網路資源、報刊上的文章等資源對其進行補充,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這個單元的學習興趣。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三第二單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中提到了四大文明古國和失落的文明,但是那幾幅圖片和幾個討論的問題根本不夠。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與那段歷史有關的背景知識,我從網路上找到了更多的關於四大文明古國的介紹和圖片,並利用英文歌曲「The River of Babylon」從而激發學生對於lost civilization (失落的文明) 的興趣,從而為後面閱讀課文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4. 深入地挖掘教材內容,最大化地利用教材中的材料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有些材料很好,但是教材上與其有關的練習可能還不是很好。這就需要教師對這段材料進行進一步地挖掘,使這段材料能發揮它最大的功效。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第二單元的task部分中的聽力練習是要求學生聽六段電台熱線電話的錄音,了解聽眾想對主持人說出他與父母相處出現的問題以及主持人在了解這個問題後所提出的建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覺得這個聽力材料的內容其實很好,但是這個部分的練習似乎太簡單了——僅僅是讓學生聽出打進熱線電話的聽眾的姓名,並根據熱線電話的內容把人名與圖片連線。我覺得這段材料上我還大有文章可做。所以我把書上的練習作為整個練習的一部分。然後,我設計了更多的練習對其進一步的補充。我把熱線電話的錄音讓學生一段一段地聽,聽的時候設置了一個懸念——僅在讓學生聽到聽眾述說他與父母相處出現的問題的部分後停下來,然後讓學生作為電台的主持人為聽眾提出建議,幫助聽眾解決問題,接下來讓學生聽了主持人的建議後比較誰的建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在這堂課的最後,我再布置書面作業讓學生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成長的煩惱並且讓班級另外一名同學寫一封回信來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的處理不僅練習了聽力而且把這個單元project 部分寫一封建議信也就這樣順理成章地引入了。聽和寫就這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二. 備學生和教學過程
在備課中,教師往往思考最多的是我如何組織教學過程,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有多少,我如何引導學生,如何把知識點講清、講明、講透。但是僅僅考慮這些還遠遠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把英語課程內容與目標分為技能、知識、情感、策略和文化五個方面。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個人的認知水平、個性心理特徵、個人興趣愛好及學習風格。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策略、文化等因素,做到有層次地設計教學,使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都有充分活動的機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有效參與,從而盡可能地避免那種表面上看上去熱熱鬧鬧,但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均無明顯發展,思維能力沒有明顯提高的無效參與的課堂活動。
例如在設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四第一單元「Advertising plays a positive / negative role in our daily life」 的辯論活動之前,我估計水平相比較較弱的同學可能由於自信心不足根本沒有勇氣在這個辯論活動中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我准備了一些淺層次的參與活動:首先讓學生根據本單元的reading的內容回答幾個與advertisement有關的問題,然後讓他們淺層次地交流對公益廣告和商業廣告利與弊看法,從而加深學生對廣告的理解。由於學生在本單元的reading的閱讀文章已經對公益廣告和商業廣告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水平相比較較弱的同學也能從淺層次上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後我再展開深層次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對廣告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進行辯論。這樣不同層面的學生在這堂課上都有了開口鍛煉的機會,避免了水平相比較較弱的同學在這堂課上只是看其他同學表現的可能,從而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了成就感。
三. 備評價手段
新課程標准提出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的重點是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通過多元化和多樣性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在最大限度上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這樣的評價體系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更多地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過程性和發展性。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採取不同的評價手段,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要,並相應地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牛津高中英語》每個單元都有self-assessment部分讓學生對該單元的各項學習任務分五級進行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不斷地體驗自己的進步和成功,從而獲得自信,並學會調控自己的學習策略。《牛津高中英語》中也設計了很多的小組活動。每次小組活動都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我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有明確的分工,同時讓他們明確他們要通過合作互動中來完成一個共同的小組目標。我除了對每個小組的最終成果進行評價之外,我讓學生根據「是否全組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並主動發表意見,是否能互相傾聽和尊重對方意見,給予他人發表意見的機會,是否能合作完成小組任務並能按時向全班報告和展示完成任務的結果」等「小組合作表現評價標准」對自己小組成員的合作行為進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這樣對學生的小組活動合作進行評價對於今後的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都非常重要。
另外,每節課的開始我都讓學生輪流准備3分鍾的daily report。為了更好利用這種形式來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從而為書面表達做好充分准備,我從體態、語言、內容等各方面以10為滿分的標准給學生評分,除把學生的這個表現分按比例記入學習過程表現分以外,我把學生的daily report的書面材料保存下來,放入學生的學習檔案,從而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同時也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而增強自信心。
總之,只要我們真正領會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握《牛津高中英語》的特點,更新自己的備課理念,從新的高度、新的角度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活動,我們肯定能爭取最佳的課堂設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當然,由於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那麼在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系統狀態的發展中都可能出現一些外來的干擾和環境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控制系統和實施有效教學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另外,在上完課後要堅持把備課中疏漏的環節,把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把學生反饋出來出現的問題,學生中的閃光點等記下來,加強課後反思,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牛津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方法的探討
湖南師大附中 黃長泰
2007年6月15日
2007年秋,我省將迎來新的一輪高中英語課程改革,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將隨著新教材《牛津高中英語》進入每一所高中的英語課堂。任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探討新的教學方法是我們目前急需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在本文當中將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方法做一些探討,即:在使用《牛津高中英語》時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來實施新教材中的語法教學,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英語語法教學方面的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什麼是英語語法教學目的?
權威的英語工具書告訴我們,英語語法是「對語言的構詞和造句規則的研究或科學」(study or science of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或者是「構詞和造句的規則或對這些規則的研究」(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change their forms and are combined into sentences, or the study or use of these rule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由此可見,我們在課堂上英語語法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不斷了解和學習並掌握這些構詞和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語法教學目的並不是通過傳授這些語法規則來培養一批語言研究的專業人員,而是通過教會學生把握一些重要的語法規則來提高他們實際的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語法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語法規則,而是讓他們在語言的實踐中感知並理解語法的功能,進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2、英語語法可以習得嗎?
有研究資料表明,在美國幼兒到了5歲就習得(acquisition)了母語全部的英語發音和掌握了基本語法,用於交際的詞彙量達2200個,並懂得如何進行得體的交際。在5-10歲階段,他們主要學習英語拼法、擴大詞彙量和提高讀寫的能力。但是在中國,我們的學生並沒有這樣的英語習得過程。因此,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只能通過學得(learning)才能把握。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學生必須通過教與學(包括自學)這樣長期的過程來培養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3、在英語語法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到什麼樣的因素?
在外語教學中,英語學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質量和效果包括以下因素:
1)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需要和學習動機有著密切的關系;
2)學習者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著密切關系;
3)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興趣的持久性與教師的教學過程有著密切關系。
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學習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講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英語的情感態度,特別要注意保護和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提高他們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他們的語言技能和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
4、我們英語教師應不應該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多年來,一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同的英語教師會在不同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英語語法教學。例如:
1)傳統的教學方法認為英語語法是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中心環節。教師認為英語語法教學是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語法學好了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他們往往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介紹和講解一些語法規則和語言知識,把英語課堂變成了知識傳授的講壇。在這樣的課堂中,語法知識和規則解釋得非常的細致和透徹,但是,在以語法教學為中心的英語課堂中,教師所使用的語言材料和例句通常會是比較呆板。這些與語言的交際運用關系不太緊密的材料和語句會使英語課堂相當沉悶。老師多半會是「一枝粉筆一張嘴,從頭講到尾」。在脫離語言實際運用的課堂中,學生往往會覺得語法學習乏味,提不起精神而昏昏欲睡。長此以往,他們的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就消失殆盡了。
2)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有些教師,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認為由於語法教學和學習可以在英語的交際中自然完成。在課堂上,他們常常會淡化語法教學環節或者很少進行正面的語法教學,把很多重要的語法現象和規律淡淡地一筆帶過。很多學生通常會對語法知識一知半解,很難把握對語言運用的准確性。他們不會運用更復雜、更嚴謹、更富有新意的詞句和方法來表達和交流。其結果很可能是:他們的英語長期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之上:講英語錯誤百出,寫語句、語篇言不達意,用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會相對滯後。
3)英語課堂中,英語是唯一的語言,也是學生接受英語語言訓練的唯一途徑。這些教師通常具有很好的英語表達能力,整堂課都用英語來掌控,為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在這樣的英語課堂中,多數學生,特別是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在講授語法知識的時候,他們仍然會花大量的時間用英語來進行全面而詳盡的表述和解釋。眾多復雜而生僻的語法術語讓課堂的教學進展極為困難。特別是那些基礎較差和能力稍弱的學生無法跟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學生很可能因無法適用這種教學方法而無法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成為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群體。
從目前我省英語教學質量來分析,上述幾種英語語法的教學方法顯然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發展;而且,他們也部分喪失了學會利用語法來提高運用英語能力的時機和機會。
二、在新課程下的英語語法教學的教學理念與思考
1、新教材《高中英語課程標准》給我們提出的要求
新高中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它還在語言知識目標中規定:1)使用適當的語言形式描述事物、表達觀點、態度或情感;2)學習並掌握常見語篇形式的基本篇章結構和邏輯關系;3)進一步理解語法形式的表意功能,並能有效地運用;4)根據交際話題、場合和人際關系等相關因素選擇較為適當的詞語進行交流和表達。
2、新教材《牛津高中英語》給我們引起的啟示
該教材在編寫說明中指出:Grammar and usage板塊通過語法規則的講解和多圖示的呈現,讓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語法知識。語法練習一般都要求學生在語篇中完成,避免學生死扣語法規則、生搬硬套的現象;語法訓練的所選的語言材料和所設計的練習與該單元話題相聯系。對於一些已在初中階段學過的語法項目,在注意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和延伸。
以模塊一(Mole One)的第一單元為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該教材中Grammar usage所設計的語法呈現方式和訓練方法。該單元的語法項目是定語從句,其呈現方式如下:
1)通過一組帶有修飾語的名詞短語來介紹和說明英語中定語的基本意義,以及它們在句中的常見位置,即前置和後置兩種,從而引出學生對定語的用法的思考:
Adjective: the green tree
Prepositional phrase: the team in green
Attributive clause: the team who were wearing green
2)提供一篇與本單元主要話題密切相關的短文,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加深感受和了解定語從句運用。該短文有269個單詞,運用了6個定語從句,並要求學生找出這6個含有定語從句的句子。
David was one of the most helpful students that we ever had
In 1998, Oxford University where he get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Some of the cities in China which he likes most are Beijing, Shanghai, Harbin and Nanjing.
Most of the students that taught have become his friends.
Some of the books were gifts that he got from his Chinese friends and students.
The paintings that David denoted to the school are being displayed in the assembly hall.
3、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1)新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告訴我們,傳授語法規則不是我們英語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運用正確的方法來教授語法規則和詞彙知識,又要注重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我們應該明白,語法教學只是一種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手段,而不是以傳授語言知識為最終目標的教學過程。所以,我們應該始終要倡導學生探索發現式和自主式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堅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適當的語境中感受語言規則的存在,再通過對語法規則的觀察、發現、了解、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後在較為真實的語言交際中把語言的形式、意義和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積極鼓勵他們學會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去完成一些具體事情,最終達到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規則的目的。
2)新教材《牛津高中英語》的編寫說明告訴我們,語法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過程。在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設計並利用一些合理而又實用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去觀察和思考,再利用已學的語言知識和已具有的語言能力來分析新的語言材料。這樣的呈現過程學生內化語法規則,通過溫故知新,學生將會在一種語言的實際運用中逐步了解和掌握新的語言規則。
《牛津高中英語》的編寫說明還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只是直觀地呈現一些語法規則,然後進行簡單的機械操練,因為任何孤立的語法規則都只是純粹的語言知識。很多實事已經說明,即使學生學會了這些規則也不一定能轉化成真正的運用語言的能力,甚至還會編造出一些生硬的英文句子來。
例如:讓學生機械地操練被動語態,把下列句子改成含有被動語態的句子:
① After getting up, I put on my clothes.
→After getting, my clothes were put on.
② In the bathroom, I brushed my teeth and washed my face.
→In the bathroom, my teeth were brushed and my face was washed.
③ At 6:40, I ate my breakfast.
→At 6:40, my breakfast was eaten.
這種簡單機械操練的結果是,好好的英語句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非常糟糕而有難聽的句子:
After getting up, my clothes were put on. In the bathroom, my teeth were brushed and my face was washed. At 6:40, my breakfast was eaten.
說話者成了殘疾人,因為穿衣、刷牙和洗臉這樣的日常行為都由別人幫忙代勞。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早餐「被人吃了」(沒有說明是誰吃的早餐)。
長此以往,「高分低能」的現象將會是在所難免。毫無疑問,這樣的「穿新鞋走老路」將會是我們這一輪高中英語教改中的巨大障礙。
Ⅲ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利用體態語
這是一篇論文,你摘錄著看吧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利用體態語,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內容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准確、適當、自然協調地運用體態語,藝術地運用表情、手勢、眼神及身體距離,能有效地幫助組織教學,達到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等作用,以無聲勝有聲。
一直以來,人們對語言的學習只強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對於非語言(主要是體態語)交流的手段則不太重視。根據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情感、態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聲調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語言來傳遞的。可見,體態語在英語教學和實際交際中有著重要地位。
那麼,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利用體態語,使英語教學效果更好呢?在新課程改革中,小學英語提倡的是任務型教學法,更加強調「雙主」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場戲的話,作為教學的主導者的教師,便是這場戲的導演。在課堂上如能恰當地應用體態語,如面部表情、手勢、目光接觸、身體距離等會使課堂教學更豐富、深刻,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1、表情運用的藝術(Facial Expression)
這里所說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世界語」,一個人的喜、憂、怒、悲、恐、驚全都可從面部表情上反映出來。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裡講的復雜千百倍的語言。」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如能針對出現的不同情況,運用好面部表情語言,就可能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對待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就可以充分運用體態語:學生答對了,老師極為高興,笑若桃花,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和贊許;學生答錯了,老師也以微笑鼓勵,使學生不感到灰心喪氣,進而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臉部表情僵硬,就會使學生感到困惑。微笑的運用確實重要。對大多數學生來講,學習英語這一門外語是較困難、枯燥、難以理解的。這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使學生產生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心態,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愛的微笑去征服學生的心靈。」教師應把微笑帶進課堂,整理提供使它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讓學生感到學英語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包袱。
2、課堂「第二語言」--手勢(gesture)運用的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准確適度地運用手勢,既可以傳遞思想,又可以表達感情,還可以增加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在某一時刻下用手勢語來表示教師所想要的學生參加活動的性質。如:在教英語句型時,指著自己的衣著或可能帶有的教具,來教「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或者在教「He is not ……」時就搖手,「He is tall.」就用手量高處或者「She is five.」時,就伸出5個手指。另外,簡單的手勢還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隻手,掌向里,向著自己招動),「It『s OK!」(向上起拇指或做OK手勢)等。再如在教小學生「car」時做開車的動作,教「watermelon」時做抱西瓜的動作,教「doll」時做抱著娃娃睡覺的動作……這些,都使小學生覺得特別容易理解並牢固掌握,同時增進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手勢在體態語中是動作變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豐富的表達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手勢語用得簡練、適當、自然、協調、多樣。
3、眼神的運用藝術(eye contact)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一個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疑問、好惡及態度的贊成與否。愛默生曾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要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一切。」可見,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傳神、會說話,最能表達細膩的感情。教師在課堂上藝術性地用好眼睛,有利於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表情及變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學效果,辨析學生聽講的狀況。例如,課堂上學生時不時無目的地盯著天花板或窗戶,目光呆滯,那表明他們心猿意馬;飛眼左右,低語暗議,則表明他們發現破綻或老師講錯了;眼裡迸發歡樂的閃光,表明茅塞頓開……可見,學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我國當代著名的特級教師斯霞就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眼神。教師就應從眼神中了解真實的東西,提高效果。
如何看學生眼神行事呢?教師在講課時,應不時地用眼睛環視整個課堂,使學生感到你在對他講課,調動他們的參與感,個別學生聽課不認真,也可以通過這種環視,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認真聽講和學習。另外,局部專注能夠對學生進行仔細的心理調查,發現自己的
講授效果如何,可以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打破課堂提問的冷場現象,更重要的可以制止部分或個別的走神或騷動。比如有學生上課不認真時,老師用眼睛盯著他,施以嚴厲的眼神,就會使他警醒。如果老師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課堂效果就不同。會藝術地應用眼神,對教學確實有很大幫助。
4、身體距離的運用藝術(body distance)
人際間的距離也有信息意義,也是一種無聲的體態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學生的遠近不一,會給學生不同的心理感覺,有研究表明,當教師站在距學生2-3.5米的地方,就會產生一種控制效應,如果某個學生不注意聽講或出現行為不當的時候,對待這種行為,只要教師表露出開始向這個學生走去的意向,就會使這個學生不當的行為迅速地改變。
英語課堂上,教師領讀時,走下講台,進入學生的「空間領域」,可以控制課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使課堂變得有生氣。如有學生在領讀時開小差,當老師走近他的時候,他會自覺地跟上來。做聽寫練習時,教師一邊念、一邊適宜地走動,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情緒。如果教師與學生距離4-5米遠,也許就很難產生這種效果。有些教師曾多次講到,用電教室(講台離學生4-5米遠)上課沒有在小教室上課的效果好。可見,講究距離在課堂上的應用,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外語教學中,非語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准確、適當、自然協調地運用體態語,能幫助組織教學,
達到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學習情緒、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等作用。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非語言交流手段利用起來,突出「啞語」的作用,以無聲勝有聲,使之最優化地為英語教學服務。
Ⅳ 期中考試教學反思
語文
學好課本知識。
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主動地解決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
二、注意課外積累。
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加強寫作訓練。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
英語
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靜聽。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無論聽、說、讀、寫都要使自己始終活躍。.2。積極參與。英語是實踐性強的學科,要大膽地練習,敢說、敢讀,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堂上積極發言對我們是大有裨益的,每一次的積極發言都是一次聽說訓練,可以使我們集中精力,對較難或者模糊不清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經常舉手發言也可以讓老師加深對自己的印象。課堂上的聽講至關重要,老師在講到重點時總有自己的語言或者體態特點,我們要善於觀察和把握。3。勤動筆。把教師的重點及時迅速記在課堂記錄本上,不過要處理好聽課和記筆記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4。多開口。對於自己課堂不清楚的地方,下課後一定要及時詢問老師,把問題解決在當天,不要顧及所謂的面子而不懂裝懂,否則漏洞越來越多,最後造成英語成績的不斷滑坡。
學好外語還要記住以下幾個原則
1.學習不中斷,哪怕每天擠出10分鍾也可以,早晨則是大好時機。
2.學厭了可變換一下學習方式或形式。
3.不要脫離下下文孤立地死記硬背。
4.隨時記下並背熟那些常用的句型。
5.要敢於說外語,不要怕出錯誤,要請別人糾正,不要難為情,更不要泄氣。
6.要堅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堅信自己有堅強的毅力和學好外語的才能
歷史
首先,學歷史的人,必須明白為什麼要學,學來有什麼用。
第二,學習歷史要實事求是,可以去猜想和聯想,但不要任意妄想,甚至毫無根據的亂加猜測。要做到這點,就要求同學們知識要扎實,條理要清楚,邏輯要連貫。要有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對課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實在搞不清楚就准備一個歷史問題本寫下來,明天問老師。什麼是辯證法呢?其實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對看清事物的本質特別有效,它認為事物存在對立面,有著兩面性,甚至還可以相互轉換。七年級半期試卷中不是就考到了「焚書坑儒「的全面理解嗎?這一措施一方面既維護了國家統一,鞏固政權,但另一方面卻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給後世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因此,只要你會用辯證法的方法去認識歷史問題,解決問題就不難了。
第三,在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要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勇敢的提出問題,大膽的進行辯論。改變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第四,多看課外書籍和歷史影視劇,同時可以對某些影視劇出現的與歷史不相符合的錯誤大膽提出,發表文章。
生物
一、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是學習生物的重要目標之一,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又是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確地學到生物學知識。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樹立生命物質性、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的整體性、生命活動對立統一、可持續高效發展、生物進化和生態學等觀點。
二、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優劣是學習成敗的關鍵,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生物學關系比較密切的學習方法有觀察方法、做筆記的方法、思維方法和記憶方法等。
三、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系自然實際生產實際生活實際。聯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於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政治
首先,必須得把課本上的目錄非常的熟悉,再者理解課本上的標題以及黑字部分。
然後做些課外書,其實並不需要做太多的課外資料,把課本抓好
(1) 先看目錄,不看正文,根據目錄回憶相應的內容,將不會的寫下來,等復習完了在將不會的鞏固.不斷的溫故而知新就能使你的政治成績不斷提高! (2)政治不能死記硬背,因為這樣只會增加你對政治的厭惡.學好一門科的前提是喜歡他,最起碼不能厭惡他! (4)記住一定要有一個知識體系,這樣就會使你的思路清晰。
學好政治要重視基礎,強化主幹知識。 關注時政,突出重大問題 注重學科思想,提高人文素養。加強訓練,提升學科能力
必須把課本上的每一條原理都記清楚,原理後面的闡述和舉例也很重要。各個不同的例子是對應哪個原理的要分清楚,這在選擇題中很可能會用得上。經濟學比較簡單,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題的基本思路記清楚就行。可以看一些參考書,看看書上是怎樣分析的,要從哪個角度下手,怎樣表述。學哲學尤其要注意和時事結合起來。政治學要特別注意不同術語間的區別,記的時候尤其要強調准確,因為有可能差一個字這個說法就完全不同了。
Ⅳ 教學反思的要求是什麼
反思一、詞彙教學
《新目標英語》詞彙量大,其中七年級上冊有詞彙700個左右,下冊約450個,八年級上冊約450個,下冊約400個, 九年級全冊約500個,合計2500個。詞彙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教材的要求。那麼我們該採取什麼方式來教學單詞?
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靠講解和機械操練掌握詞彙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當前中、小學英語脫節,詞彙量大,教學任務重的形勢下,我們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我認為我們應做好下列幾點:
1、重示範。在教單詞時,要求教師自己示範到位,發音清晰,講解發音要點。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聽,專心看,積極模仿的好習慣。聽清後再跟說。確定學生大都聽清,模仿正確後,再出示單詞卡片,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直觀的單詞配以圖片、體態語幫助學生理解。順利完成音——形——義的逐步過度。
2、重情景。單詞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類思維活動是藉助詞彙進行的。人類思想的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詞彙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應在特定的語境中引出,這樣既便於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遷移。在教學中我們應提倡「新舊貫通」或叫「相互遷移」。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 , 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 等等。
4、重趣味。英國著名語言家c.e 埃克斯利說:「教英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那種方法。」我們在單詞教學中不能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嘗試運用多種形式巧記。如採用兒歌、猜謎語、簡筆畫等形式。
Ⅵ 聽了「如何做一個智慧教師」講座後的感悟
教學反思
反思一、詞彙教學
《新目標英語》詞彙量大,其中七年級上冊有詞彙700個左右,下冊約450個,八年級上冊約450個,下冊約400個, 九年級全冊約500個,合計2500個。詞彙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我們又必須讓學生掌握,否則難以適應教材的要求。那麼我們該採取什麼方式來教學單詞?
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靠講解和機械操練掌握詞彙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當前中、小學英語脫節,詞彙量大,教學任務重的形勢下,我們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我認為我們應做好下列幾點:
1、重示範。在教單詞時,要求教師自己示範到位,發音清晰,講解發音要點。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聽,專心看,積極模仿的好習慣。聽清後再跟說。確定學生大都聽清,模仿正確後,再出示單詞卡片,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直觀的單詞配以圖片、體態語幫助學生理解。順利完成音——形——義的逐步過度。
2、重情景。單詞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類思維活動是藉助詞彙進行的。人類思想的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詞彙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應在特定的語境中引出,這樣既便於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遷移。在教學中我們應提倡「新舊貫通」或叫「相互遷移」。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 , 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 等等。
4、重趣味。英國著名語言家c.e 埃克斯利說:「教英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那種方法。」我們在單詞教學中不能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嘗試運用多種形式巧記。如採用兒歌、猜謎語、簡筆畫等形式。
5、重運用。學習單詞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詞彙,並能正確運用到筆頭表達之中。在英語教學中創設一定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宛如置於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就能使學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學習詞彙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學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級上冊unit3的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帶全家照來學校,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家人,讓學生在運用中掌握單詞與句型。
反思二、任務設計
《 新目標英語 》倡導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任務的設計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又應如何設計任務?
1、任務要真實。既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又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如教授八年級上冊unit5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某同學生日要舉行一個晚會,邀請各位同學參加,你是接受還是拒絕,用英語又如何表示?班級要召開新年晚會,你如何邀請科任老師?
2、任務要可完成。如果設計的任務不可完成,將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學生主體水平的發揮。
3、任務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構建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並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如教授八年級上unit4時,我們可先設計一個這樣的任務:
who how how long
然後設計這樣的任務:
who how how far how long
4、要注意 任務的合作性。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於學習者之間的共同合作,每一個學習者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都擔當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合作精神。
反思三、閱讀教學
現在我們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一節課老師最多講15分鍾,剩下的要麼是開展活動,要麼就是讓學生自學。《 新目標英語 》中每單元至少有兩篇閱讀材料,我們現在一般都採用閱讀教學法,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強調自學與合作學習。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可見教師並不是不能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
Ⅶ 如何有效運用體態語輔助小學英語教學
根據新課標要求。小學英語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為以後的回英語學習奠定基答礎。由 於小學英語教學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和足夠量的語言輸入.純英語教學的效果不顯著。藉助體態語言輔助教學,既可以使抽象的語言形象化,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 興趣。作者主要從面部表情、手勢、身體距離三方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體態語言,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Ⅷ 《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計劃
《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學習計劃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後)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課後反思」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好辦法。教師應善於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應及時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才能使教師迅速接收反饋信息,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才能使教師與時俱進,完善教學藝術,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那到底要如何「課後反思」?針對這個疑問,我翻閱了一些書籍,上網查到了一些材料,通過整理向各位教師作過匯報。我認為課後反思要做到「七要」和「五記」。「七要」就是: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能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是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與物」關系,而是「我和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要反思教學過程中否存在著「內傷」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好課」標准: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個個精雕細琢,教學手段中的「電媒」、「聲媒」、「光媒」一個不能少;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這種「好課」似乎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 滿堂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並對症下葯,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五要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七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鍾後,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發言。至於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
五個記就是:
一、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二、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三、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四、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五、記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1
豆科1 2009-11-27 8:47:17 124.236.18.* 舉報 高中英語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下面我就實行課程改革一學年以來高一英語備課組的實踐與反思作個總結。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關注知識學習,忽視知識的運用;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關注『知識的記憶』,忽視『建構知識的過程』;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與生活經驗的聯系;關注智力的發展,忽視情感的發展;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既關注知識的學習,更關注知識的運用;既關注教師的『教』;更關注學生的『學』;重視『記憶』策略,更關注『建構知識的過程』;重視書本知識,更重視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既關注智力的發展,更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重視學科內容的學習,也關注學科間的聯系;力求滿足學生的終身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愛學、樂學;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能否學會、練熟;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否會學、善學;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積極而善意的幫助;關注學習有潛力的學生,給他們有針對性的指導。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學習效率不能只關注獲取知識的多少,而應重視培養能力的多少;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教師的組織教學,學生是否對所學的知識真正感興趣;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有多少;學生的想像力有沒有得到拓展;在規定的時間內是否掌握了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
二.新教材的挑戰
新教材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資源和方式。它通過大量貼近社會生活的真實材料,向教師和學生展現了一幅實際的語言學習場景。教師和學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側重地展開教和學,從而全面提高運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來表達情感,展示內心世界的素質和能力。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更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語言綜合知識能力的責任。過去我們一學期上一本書13個單元,新課程要求我們高一上要完成必修模塊一,二共6個單元的教學。但是新教材每單元的容量比舊教材大,舊教材每單元有聽說讀寫各2個任務,共8個任務。新教材每單元聽說讀寫各3 個任務,共12個任務。
對我們挑戰性最大的是對教材的處理。教材在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因為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滿足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基礎創造性地整合教材,也就是要合理和有效地調整、刪減或補充教材的內容。比如我們在模塊一的教學中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聽力任務難度高,主要是聽力的題目設置基本用的是填寫表格和回答問題,在缺乏提示的情況下,以學生的水平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預設的任務。為了降低難度,體現學生從不懂到懂,信息獲得的過程,我們在使用原來聽力材料的基礎上用正誤判斷,選擇正確答案,缺詞填空等降低難度的練習替換教材中難度不合適的內容。此外我們也增加補充了時文的閱讀和必要的復習鞏固性練習。刪除一些話題重復的口語訓練和較難的寫作任務。在各單元的教學中也不是一味地按課本的順序進行教學,而是根據內容的相關性,知識與技能的連貫性整合了不同板塊的教學內容。而這些對教材的處理都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有較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對高考的要求有足夠的掌握,才能有自信,大膽地進行。
三、教與學的活動設計。
新課程的基本教學原則是:使學習機會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首先要創設一種使學生獲得最大學習機會的環境和教學過程。教師的角色即是為學生創造這種機會。為了促進積極的課堂互動(Interaction),我們設計的教與學的活動有課外小組合作學習(如初中學過的語法項目),課堂小組討論(如對一個話題的看法),探究成果展示,對話表演,小組競賽(如報紙閱讀),學生互評自評(如寫作訓練)等。我們盡量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互動,使師生和生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我們也通過活動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活動設計具有彈性在活動中給予學生進行選擇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明確努力的方向。在活動中創造機會讓學生反思和評價自己的學習。
四、教學研究課的開設。
根據年段領導小組的布置,高一英語備課組開設了每周一次的教學研究課。研究課創設了學習、研究的情境,促進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駕馭教材能力上的提高。每一個開課的老師在課程的「預設」時,都能對教材進行整合,力圖用不同的視角,用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來引導學生走向新知識。研究課也使我們高一英語備課組形成合作、互動的教研共同體,通常是在一個教師開課前,幾個教師就一起來研究哪種方案更合適,一個教學設計改了好幾稿。而在評課時,則根據學生在課程 「生成」的過程中,即實際課堂操作中的學習行為和及其與預設的差距,對預設的課程進行修正,補充。所以不論課開得成功與否,大家都收獲良多。教師間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
五、對學習評價的反思
在模塊一學習結束時,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進行評價。雖然我們平時也有意識地記錄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作業,課堂口語對話等,但存在著教師重視不夠,評價不持續,評價項目不夠多元化的問題。就外語學習而言,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程度,在雙人活動和小組活動中的合作精神,學習中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及在學習進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綜合素質以及價值觀的形成等,這些都是學好外語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是無法通在終結性評價反映的。因此教師平時要認真記錄好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各種表現,它包括學生學習行為(如學習態度、興趣、課堂參與度、團隊精神等);課內、外作業;英語活動(包括英語節、英語晚會、英語競賽等活動的參與度、口頭表達能力、體態語言表演能力、情感體驗等等);學生作品(學生自行設計的英語圖畫、玩具及其他優秀作品);課外閱讀(搜集新的詞彙、閱讀理解);知識的歸納總結等。今後我們要多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用研究與實踐的方式,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評價能力。
經過這學年的教育教學,我們深刻體會到只要把握好新課程的精神和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主動實施者和教材的駕馭者。
換一下,每一學科均可以用。
Ⅸ 初中英語教學工作反思怎麼寫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英語學習、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初中英語教學反思
。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沒有掌握英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掌握了一種語言,也即掌握了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從教英語這些年來我有以下感想。
一、 教學工作
本人認為無論什麼工作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做,都會有一種成就感。在這種正確的思想和理念指導下,工作起來就事半功倍。首先,我認真地分析教材的編寫特色及體系,懂得了中學英語必須要求掌握的學習內容,然後就有的放矢地結合中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口語、詞彙、句型的練習。每次備課時,我都細心研究教材、考慮學生的分層和知識差異,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以及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故事。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和興趣。而且,我經常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說英語的環境,與同學們相遇時,盡可能用英語問候;當學生來辦公室請教問題時,也總是要求他們用英語提問,課堂上也盡量要求他們用英語提問。總之,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讓學生體會到學、用英語的樂趣,養成使用英語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二、 差生轉化工作
差生轉化工作也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老師只注重好生的教學,那麼我敢斷定他的教學是失敗的。好的教師應是通過抓兩頭、促中間的方法達到班級語言水平的平衡、和諧發展。認識到這一點後,我經常利用課間和放學後的課余時間給差生補課。每次重點選擇兩個學生,根據課堂上發現的不足給他們「加餐」。這樣反復地重復所學知識,大部分學生能對本學期的內容很熟練地運用。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還組織了英語興趣小組,採取互幫互助的活動形式,培養他們對英語的濃厚興趣。另外,英語課本劇的排練也是一個很好的興趣培養方法,同學們通過排練,增強了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三、其它工作
在盡量教好本學期教學內容的同時,我還給學生補充了很多課外知識,如:中國的名勝古跡、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等,這一切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看到很多老師都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效果很好。所以,我也向這些老師學習,在課余時間對及格層面和優秀層面的學生進行專門的輔導。經過一段時間,也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通過一個學期的工作,我認識到,作為一個老師,想要把課上好,把教學搞好,把學生的成績提上去,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花更多的時間,
由於我教學經驗的逐步積累,對學生輔導力度的加大,終於將學生的成績逐步提高了上來。具體如下:
1. 音標教學。我認為可採用先集中後分散的教學原則。這里所說的集中,即首先運用3個左右的學時集中識記26個字母,這期間穿插一些日常英語用語和簡短易學的英語歌曲,內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時間進行字母、音素和音標的教學,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各自在拼讀單詞中的作用,完成48個音素、音標及其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過發音、拼讀開口關。同時,結合教材生詞表上的單詞練習拼讀,掌握用音、形、義相結合的正確方法識記單詞(可以是生詞表上部分單詞,特別是一些有讀音規律的單詞),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獨立拼讀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後是分散教學,即按照教材所編的教學任務施教,以達到在教學中進一步分散鞏固前面所學的字母、音素和音標,確實形成熟練的拼讀能力,並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單音部分的其它學習內容。
2. 詞彙教學。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靠講解和機械操練掌握詞彙的方法是不行的。
尤其在當前中、小學英語脫節,詞彙量大,教學任務重的形勢下,我們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認為,我們應做好下列幾點。
(1)重示範。在教單詞時,要求教師自己示範到位,發音清晰,講解發音要點,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聽、專心看、積極模仿的好習慣。聽清後再跟著說。在確定學生大都聽清、模仿正確後,再出示單詞卡片,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直觀的單詞配以圖片、體態語幫助學生理解,順利完成音——形——義的逐步過渡。
(2)重情景。單詞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類思維活動是藉助詞彙進行的,人類思想的交流也是通過由詞構成的句子來實現的。沒有詞彙,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單詞具有語言的意義,應在特定的語境中引出,這樣既便於學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遷移。在教學中我們應提倡「新舊貫通」或叫「相互遷移」。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4)重趣味。英國著名語言家c.e 埃克斯利說:「教英語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那種方法。」我們在單詞教學中不能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嘗試運用多種形式巧記,如採用兒歌、猜謎語、簡筆畫等形式。
(5)重運用。學習單詞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詞彙,並能正確運用到筆頭表達之中。在英語教學中創設一定的語言情景,使學生宛如置於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就能使學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學習詞彙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如七年級上冊Unit 3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帶全家照來學校,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家人,讓學生在運用中掌握單詞與句型。
3. 閱讀教學。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靠講解和機械操練掌握詞彙的方法是不行的。。現在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一節課老師最多講15分鍾,剩下的要麼開展活動,要麼就讓學生自學。每單元至少有兩篇閱讀材料,我們現在一般都採用閱讀教學法,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強調自學與合作學習。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1)自讀之前啟發講:即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簡明扼要地揭示閱讀要求和重點。
(2)重點地方著重講:對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講解,該挖掘處必挖掘,該品味、該講深講透的地方必須講深講透。
(3)疑難問題明確講:當學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難時教師要鮮明地講,從而為學生解難釋疑,讓學生正確理解、領悟材料內容。
(4)合作中提示講: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能抓住要點進行有效合作時,教師要進行提示性講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總結時補充講:在總結一節課、一篇材料的閱讀情況時,在學生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進行補充,以進一步進行提煉和歸納,從而使總結更加完整、准確。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應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效結合起來,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思路和方法上求實、求新、求變;同時注意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突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拓展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