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閱讀了解英美文化

英語閱讀了解英美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3 03:28:25

Ⅰ 我是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想要了解英美文化,請問什麼書籍適合推薦

作為一名曾經的英專抄學生,我也許能說出一串歐洲文化入門,英美概況之類的書名。不能說教科書沒用,但它只是給了一個框架,一些名詞,對真正的西方文化的精神似乎沒有體現。
我讀書不多,一推薦林達夫婦的看美國系列,另一個是劉瑜的民主的細節。@文冤閣大學士推薦過一套外研社的書,名字叫人文傳統,講的比較透徹。
文學方面,常耀信的《漫話英美文學》比純粹的文學史有點意思,可以看看。

Ⅱ 學習英語,想了解英美文化,有什麼可以看的書籍嗎謝謝啦.

我覺得 你看一些西方的現代生活片(電影或者電視劇會好一些)

書,我建議你從希臘神話開始看 (起源很重要)

Ⅲ 英語論文,英美文化(中文的哈,不是英文的)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
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關。本文摘錄《大學英語》課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許多例句, 闡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僅強調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素質的
提高。二者的結合對於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 文化背景, 英語基礎知識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非英語專業本科) 指出: 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學
還應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 擴大知識面, 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 提
高文化素質。文化和語言有密切的聯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
提高。」
語言是社會現象, 是一定文化的載體。雖然人類的思維沒有什麼不同, 但由於各個民
族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 形成的歷史不同, 社會制度, 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以及生活的習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語言必然與外族語有差異。這種差異
不僅表現在描述同一事物時, 詞彙、發音和語法結構的不同, 而且對同一概念的具體表述,
以及對某一事物所產生的聯想也不盡相同。學習外語的人往往注意外語與母語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異。
英語起源於基督教國家英國, 今天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絕大多數也是基督教
國家。英語中的許多典故和成語都來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The Ho ly B ib le)。《大
學英語》·精讀(Co llage English 修訂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第一冊第一課中有這樣
一句話「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試不及格, 天是不會塌下來的, 因此, 不必為個別的一次考試過分擔
心。)「end of the wo rld」意為「世界末日」, 出自《聖經》的《馬太福音》13 章39 節(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們中國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們把「天不會塌下來」譯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雲。
英語來自《聖經》的成語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滄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對牛彈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聞) 等。有些成語漢語也已
經借用, 如:「象牙塔」、「橄欖枝」、「披著羊皮的狼」就來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學習英語國家地理和歷史知識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有很大
幫助。我們中國人一說到陝北和甘肅自然會聯想起黃土高坡, 革命聖地延安, 同時也會想
到乾旱和貧困; 提起江南頭腦中就會浮現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魚米之鄉。而美國人談到美
國大西洋東北部海岸, 就會想到摩天大樓林立的紐約和獨立戰爭時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頓、
費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羅里達和夏威夷自然會浮現出海浪拍打沙灘, 棕櫚樹成蔭的「陽光
地帶」; 而美國西部地區更會使現代的美國人聯想到白雪皚皚的落基山脈、披荊斬棘開發
西部邊疆的先人、粗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紀瘋狂的淘金熱。
《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十單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課, 寫到6 個前往佛羅里
2000 年
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達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當紐約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們身後消失時, 他們正夢
想著金色的海灘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冊第九單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記事》
中, 作者認為美國精神體現在西部, 因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雖然共和國誕
生在東部, 但建國後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向西開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當數百萬美國家庭正准備擁向東部兩百年大慶的聖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們
決定在1976 年也沿著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跡和名山大川向西進發。) 如果我們熟悉這些背
景, 這兩篇課文也就不難理解。
就美國地理而言,《大學英語》這套教材幾乎提及美國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諸
如華盛頓(W ash ington D. C. )、紐約(N ew Yo rk )、舊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茲堡(P it t sbu rgh)、巴爾第摩(Balt imo re)、聖地亞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羅(Buffalo) 等美國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識的話, 我們就很熟悉
有關的背景, 學習英語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86 頁閱讀練習中有這樣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譯
成漢語是「全國橄欖球聯盟橄欖球連賽: 巨人隊迎戰印第安人隊, 上午10 點(二頻道) ;
公羊隊迎戰加里福尼亞淘金者隊, 下午1 點(二頻道) 」。「foo tball」美國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欖球; 北美早期移民稱美洲印第安人為「red- sk in」, 因為印第安人膚色發紅。但
望文生義, 把「49ers」理解為「有49 個球員的球隊」, 那就錯了。其實, 49ers 與美國歷史有
關: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亞州的San F rancisco 發現了金礦, 這個消息不脛而走; 於是1849
年美國各地甚至世界許多地方的人蜂擁而至, 這批「淘金族」人們稱之為49ers, 我們中國
人把San F rancisco 譯為「舊金山」, 也與此地發現金礦有關。
不僅地理、歷史等知識對學習語言有很大幫助, 生活習俗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七單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說的是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
請一位婦女在巴黎的一家豪華飯店吃飯: 這位婦女點了幾個名菜, 而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還
沒有學會對婦女說半個不字, 結果自己點了個最便宜的羊排, 心裡還嘀咕著該如何付帳,
甚至准備押上手錶。也許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飯, 干嗎這位年輕人只是吃著自己點
的小得可憐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餚呢? 其實, 中西飲食習慣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點的菜, 不與他人分享。而我們中國人習慣「聚餐制」, 同一個菜餚大家
品嘗, 對色、香、味各抒己見。課文中的這個年輕人固然可推託自己愛吃肉而少花幾個錢,
但看著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長著潔白整齊的大牙齒, 其數目之多已超過了實際需要的) 吃著鮭魚、魚子醬
和蘆筍, 喝著香檳酒侃侃而談的婦女, 口水只好往肚裡咽了。而「大牙齒之多已超過了實際
需要」往往又會使西方人聯想到貪婪噬血的鯊魚。
從廣義上講, 科學技術也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過去在科學家實驗室里的研究
的項目, 今天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車、電視機、計算機等。汽
車在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國號稱是「輪子上的國家」, 美國人上
班、購物、國內旅遊幾乎總是乘家用車。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產量的30%。難怪在《大學英語》中涉及美國現代生活的文章,「汽車文化」的痕跡比
比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美國人生活中須臾也離不開汽車, 那麼就會明白為什麼第一冊第
四單元《關上電視機: 清靜一小時》作者要說: 假如擺脫電視機的束縛, (下轉第63 頁)
第3 期 周 強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49·
關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加以認識、理解和把握。學習問題不是孤立的, 影響因素是
多種多樣的, 解決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決定了的。只有在系統觀點指導下, 才能整體把
握, 摸清原委, 體察相關因素, 抓住問題本質, 確定並實踐最佳解決方案。
第二, 綜合的觀點。在學習理論的研討中, 要注意到這樣的事實: 不同的流派、理論或
學說, 對同一個問題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 統而論之, 似乎每種理論學說都不無其獨到之
處。但是, 卻沒有哪種理論觀點能解釋說明一切或絕大部分有關的現實問題, 並能不招致
其它觀點的駁難與攻訐。事實上, 我們不能奢求任何—種理論是絕對的永恆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對一切。我們只有在對各個理論學說在理性上與現實中進行細致的分析、比
較、檢驗之後, 吸取各種學說的哪伯是一點點的長處、正確的東西, 或者經得住實踐檢驗的
部分, 不是簡單地堆積一處, 而是把圍繞有關課題的所有問題碎片和正確的理論觀點, 經
過合理的加工處理, 高度綜合起來, 形成合乎邏輯的新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新的思想脫胎
於奠基於已有的思想, 但應高於這一基礎, 它應是原有思想的歷史的邏輯的發展。新的綜
合意味著新的創造, 意味著更能適合並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
第三, 實踐的觀點。理論畢竟是抽象的, 有著濃厚的主觀色彩。雖然它可能確確實實
地來源於實際, 但在由實際上升到或抽象為理論的過程中, 還存在某種主觀歪曲的可能
性。況且就「實際」來說, 既可是對統計意義、普遍意義上的具體事實的科學概括和總結, 也
可能是對個別事例、特殊現象的說明和抽象。尤其在學習理論中, 有的理論來自於對動物
的實驗觀察, 有的理論來自人的實驗室行為, 整體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學習行為的系統觀
察、概括、總結。因此, 光有理論抽象還不夠,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 還須密切聯系學教實際,
得到真正適合於人的一般學習行為的具體結論。對於一般學習理論的應用, 則須考慮到個
別對象的具體特點, 做具體分析。學習實踐是學習理論的標准和歸宿。
第四, 發展的觀點。由於發展是教學或學習最本質的目的和任務, 我們對待學習理
論, 就須有發展的觀點。發展性應作為一個條件, 來參與衡量各種學習理論的價值。不論
是在抽象的學習理論中, 還是在具體的學習實際中, 或在教學體系的心理、知識、技能方
面, 只有把發展性的觀點建立起來,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把握和應用, 才能更適合實踐的需
要。
第五, 歷史的觀點。對各派理論、各種學說, 要從其歷史淵源、思想基礎、社會基礎及
實踐基礎上加以考察, 實踐的觀點應是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觀點。能夠明晰一種觀點、一種
思想的來龍去脈, 能用歷史的觀點對待它, 就可以從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確地認識、
把握它。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礎或歷史根源的,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無視其本來面目而迷惑於其外表和形式。同時, 不僅看一種理論發展的過去, 更要
看它的現在, 看它在學習或教學實際中所起到的作用, 還要看它的未來, 其發展的可能、趨
勢, 以及應用實踐的新的傾向。
( 上接第49 頁)「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們會合
家驅車去看日落, 或許會全家一起去散步(還記得自己長有雙腳嗎?) , 以新奇的目光觀察
住處周圍地區」的原因了。對於批評美國人車坐得太多以至連自己有雙腳都忘記了, 也就
體會得更深了。
總之, 學習外國語的過程, 實際上也是學習異國文化的過程。對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學
習英語過程中文化障礙也就越少, 越有利於我們盡快地掌握這門外語。20 世紀之末所制
定的英語教學大綱給我們指明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學習語言與提高文化素質的關
系。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 拓寬視野, 盡可能多地汲取外國文化的精華, 這是我們應當遵
循的基本教學原則。

Ⅳ 如何學習英美文化

提供幾種參考建議:
1. 有條件出國,這是最佳選擇
2.觀摩時下英文影片,視頻,可以搜索優酷視頻網站
3.閱讀相關英美文化背景書籍,增強了解
4.結交外國網友,也是一種不錯選擇
如果滿意,要好評哈!謝謝!

Ⅳ 求一片關於《英美文化》的論文,中文版的,急求,謝謝大家。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
周 強
(太原師專外語系 030001)
摘要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關。本文摘錄《大學英語》課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許多例句, 闡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僅強調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素質的
提高。二者的結合對於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 文化背景, 英語基礎知識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非英語專業本科) 指出: 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學
還應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 擴大知識面, 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 提
高文化素質。文化和語言有密切的聯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
提高。」
語言是社會現象, 是一定文化的載體。雖然人類的思維沒有什麼不同, 但由於各個民
族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 形成的歷史不同, 社會制度, 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以及生活的習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語言必然與外族語有差異。這種差異
不僅表現在描述同一事物時, 詞彙、發音和語法結構的不同, 而且對同一概念的具體表述,
以及對某一事物所產生的聯想也不盡相同。學習外語的人往往注意外語與母語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異。
英語起源於基督教國家英國, 今天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絕大多數也是基督教
國家。英語中的許多典故和成語都來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The Ho ly B ib le)。《大
學英語》·精讀(Co llage English 修訂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第一冊第一課中有這樣
一句話「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試不及格, 天是不會塌下來的, 因此, 不必為個別的一次考試過分擔
心。)「end of the wo rld」意為「世界末日」, 出自《聖經》的《馬太福音》13 章39 節(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們中國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們把「天不會塌下來」譯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雲。
英語來自《聖經》的成語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滄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對牛彈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聞) 等。有些成語漢語也已
經借用, 如:「象牙塔」、「橄欖枝」、「披著羊皮的狼」就來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學習英語國家地理和歷史知識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有很大
幫助。我們中國人一說到陝北和甘肅自然會聯想起黃土高坡, 革命聖地延安, 同時也會想
到乾旱和貧困; 提起江南頭腦中就會浮現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魚米之鄉。而美國人談到美
國大西洋東北部海岸, 就會想到摩天大樓林立的紐約和獨立戰爭時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頓、
費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羅里達和夏威夷自然會浮現出海浪拍打沙灘, 棕櫚樹成蔭的「陽光
地帶」; 而美國西部地區更會使現代的美國人聯想到白雪皚皚的落基山脈、披荊斬棘開發
西部邊疆的先人、粗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紀瘋狂的淘金熱。
《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十單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課, 寫到6 個前往佛羅里
2000 年
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達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當紐約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們身後消失時, 他們正夢
想著金色的海灘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冊第九單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記事》
中, 作者認為美國精神體現在西部, 因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雖然共和國誕
生在東部, 但建國後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向西開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當數百萬美國家庭正准備擁向東部兩百年大慶的聖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們
決定在1976 年也沿著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跡和名山大川向西進發。) 如果我們熟悉這些背
景, 這兩篇課文也就不難理解。
就美國地理而言,《大學英語》這套教材幾乎提及美國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諸
如華盛頓(W ash ington D. C. )、紐約(N ew Yo rk )、舊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茲堡(P it t sbu rgh)、巴爾第摩(Balt imo re)、聖地亞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羅(Buffalo) 等美國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識的話, 我們就很熟悉
有關的背景, 學習英語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86 頁閱讀練習中有這樣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譯
成漢語是「全國橄欖球聯盟橄欖球連賽: 巨人隊迎戰印第安人隊, 上午10 點(二頻道) ;
公羊隊迎戰加里福尼亞淘金者隊, 下午1 點(二頻道) 」。「foo tball」美國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欖球; 北美早期移民稱美洲印第安人為「red- sk in」, 因為印第安人膚色發紅。但
望文生義, 把「49ers」理解為「有49 個球員的球隊」, 那就錯了。其實, 49ers 與美國歷史有
關: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亞州的San F rancisco 發現了金礦, 這個消息不脛而走; 於是1849
年美國各地甚至世界許多地方的人蜂擁而至, 這批「淘金族」人們稱之為49ers, 我們中國
人把San F rancisco 譯為「舊金山」, 也與此地發現金礦有關。
不僅地理、歷史等知識對學習語言有很大幫助, 生活習俗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七單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說的是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
請一位婦女在巴黎的一家豪華飯店吃飯: 這位婦女點了幾個名菜, 而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還
沒有學會對婦女說半個不字, 結果自己點了個最便宜的羊排, 心裡還嘀咕著該如何付帳,
甚至准備押上手錶。也許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飯, 干嗎這位年輕人只是吃著自己點
的小得可憐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餚呢? 其實, 中西飲食習慣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點的菜, 不與他人分享。而我們中國人習慣「聚餐制」, 同一個菜餚大家
品嘗, 對色、香、味各抒己見。課文中的這個年輕人固然可推託自己愛吃肉而少花幾個錢,
但看著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長著潔白整齊的大牙齒, 其數目之多已超過了實際需要的) 吃著鮭魚、魚子醬
和蘆筍, 喝著香檳酒侃侃而談的婦女, 口水只好往肚裡咽了。而「大牙齒之多已超過了實際
需要」往往又會使西方人聯想到貪婪噬血的鯊魚。
從廣義上講, 科學技術也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過去在科學家實驗室里的研究
的項目, 今天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車、電視機、計算機等。汽
車在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國號稱是「輪子上的國家」, 美國人上
班、購物、國內旅遊幾乎總是乘家用車。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產量的30%。難怪在《大學英語》中涉及美國現代生活的文章,「汽車文化」的痕跡比
比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美國人生活中須臾也離不開汽車, 那麼就會明白為什麼第一冊第
四單元《關上電視機: 清靜一小時》作者要說: 假如擺脫電視機的束縛, (下轉第63 頁)
第3 期 周 強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49·
關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加以認識、理解和把握。學習問題不是孤立的, 影響因素是
多種多樣的, 解決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決定了的。只有在系統觀點指導下, 才能整體把
握, 摸清原委, 體察相關因素, 抓住問題本質, 確定並實踐最佳解決方案。
第二, 綜合的觀點。在學習理論的研討中, 要注意到這樣的事實: 不同的流派、理論或
學說, 對同一個問題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 統而論之, 似乎每種理論學說都不無其獨到之
處。但是, 卻沒有哪種理論觀點能解釋說明一切或絕大部分有關的現實問題, 並能不招致
其它觀點的駁難與攻訐。事實上, 我們不能奢求任何—種理論是絕對的永恆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對一切。我們只有在對各個理論學說在理性上與現實中進行細致的分析、比
較、檢驗之後, 吸取各種學說的哪伯是一點點的長處、正確的東西, 或者經得住實踐檢驗的
部分, 不是簡單地堆積一處, 而是把圍繞有關課題的所有問題碎片和正確的理論觀點, 經
過合理的加工處理, 高度綜合起來, 形成合乎邏輯的新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新的思想脫胎
於奠基於已有的思想, 但應高於這一基礎, 它應是原有思想的歷史的邏輯的發展。新的綜
合意味著新的創造, 意味著更能適合並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
第三, 實踐的觀點。理論畢竟是抽象的, 有著濃厚的主觀色彩。雖然它可能確確實實
地來源於實際, 但在由實際上升到或抽象為理論的過程中, 還存在某種主觀歪曲的可能
性。況且就「實際」來說, 既可是對統計意義、普遍意義上的具體事實的科學概括和總結, 也
可能是對個別事例、特殊現象的說明和抽象。尤其在學習理論中, 有的理論來自於對動物
的實驗觀察, 有的理論來自人的實驗室行為, 整體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學習行為的系統觀
察、概括、總結。因此, 光有理論抽象還不夠,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 還須密切聯系學教實際,
得到真正適合於人的一般學習行為的具體結論。對於一般學習理論的應用, 則須考慮到個
別對象的具體特點, 做具體分析。學習實踐是學習理論的標准和歸宿。
第四, 發展的觀點。由於發展是教學或學習最本質的目的和任務, 我們對待學習理
論, 就須有發展的觀點。發展性應作為一個條件, 來參與衡量各種學習理論的價值。不論
是在抽象的學習理論中, 還是在具體的學習實際中, 或在教學體系的心理、知識、技能方
面, 只有把發展性的觀點建立起來,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把握和應用, 才能更適合實踐的需
要。
第五, 歷史的觀點。對各派理論、各種學說, 要從其歷史淵源、思想基礎、社會基礎及
實踐基礎上加以考察, 實踐的觀點應是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觀點。能夠明晰一種觀點、一種
思想的來龍去脈, 能用歷史的觀點對待它, 就可以從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確地認識、
把握它。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礎或歷史根源的,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無視其本來面目而迷惑於其外表和形式。同時, 不僅看一種理論發展的過去, 更要
看它的現在, 看它在學習或教學實際中所起到的作用, 還要看它的未來, 其發展的可能、趨
勢, 以及應用實踐的新的傾向。
( 上接第49 頁)「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們會合
家驅車去看日落, 或許會全家一起去散步(還記得自己長有雙腳嗎?) , 以新奇的目光觀察
住處周圍地區」的原因了。對於批評美國人車坐得太多以至連自己有雙腳都忘記了, 也就
體會得更深了。
總之, 學習外國語的過程, 實際上也是學習異國文化的過程。對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學
習英語過程中文化障礙也就越少, 越有利於我們盡快地掌握這門外語。20 世紀之末所制
定的英語教學大綱給我們指明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學習語言與提高文化素質的關
系。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 拓寬視野, 盡可能多地汲取外國文化的精華, 這是我們應當遵
循的基本教學原則。
第3 期 張廣君 試談如何對待各種學習理論·63·

Ⅵ 求一些經典的有關英美文化的書藉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
周 強
(太原師專外語系 030001)
摘要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關。本文摘錄《大學英語》課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許多例句, 闡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僅強調打好語言基礎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素質的
提高。二者的結合對於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 文化背景, 英語基礎知識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非英語專業本科) 指出: 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學
還應有助於學生開闊視野, 擴大知識面, 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 提
高文化素質。文化和語言有密切的聯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
提高。」
語言是社會現象, 是一定文化的載體。雖然人類的思維沒有什麼不同, 但由於各個民
族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 形成的歷史不同, 社會制度, 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以及生活的習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語言必然與外族語有差異。這種差異
不僅表現在描述同一事物時, 詞彙、發音和語法結構的不同, 而且對同一概念的具體表述,
以及對某一事物所產生的聯想也不盡相同。學習外語的人往往注意外語與母語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異。
英語起源於基督教國家英國, 今天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絕大多數也是基督教
國家。英語中的許多典故和成語都來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The Ho ly B ib le)。《大
學英語》·精讀(Co llage English 修訂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第一冊第一課中有這樣
一句話「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試不及格, 天是不會塌下來的, 因此, 不必為個別的一次考試過分擔
心。)「end of the wo rld」意為「世界末日」, 出自《聖經》的《馬太福音》13 章39 節(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 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們中國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們把「天不會塌下來」譯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雲。
英語來自《聖經》的成語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滄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對牛彈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聞) 等。有些成語漢語也已
經借用, 如:「象牙塔」、「橄欖枝」、「披著羊皮的狼」就來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學習英語國家地理和歷史知識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有很大
幫助。我們中國人一說到陝北和甘肅自然會聯想起黃土高坡, 革命聖地延安, 同時也會想
到乾旱和貧困; 提起江南頭腦中就會浮現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魚米之鄉。而美國人談到美
國大西洋東北部海岸, 就會想到摩天大樓林立的紐約和獨立戰爭時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頓、
費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羅里達和夏威夷自然會浮現出海浪拍打沙灘, 棕櫚樹成蔭的「陽光
地帶」; 而美國西部地區更會使現代的美國人聯想到白雪皚皚的落基山脈、披荊斬棘開發
西部邊疆的先人、粗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紀瘋狂的淘金熱。
《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十單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課, 寫到6 個前往佛羅里
2000 年
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達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當紐約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們身後消失時, 他們正夢
想著金色的海灘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冊第九單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記事》
中, 作者認為美國精神體現在西部, 因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雖然共和國誕
生在東部, 但建國後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向西開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當數百萬美國家庭正准備擁向東部兩百年大慶的聖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們
決定在1976 年也沿著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跡和名山大川向西進發。) 如果我們熟悉這些背
景, 這兩篇課文也就不難理解。
就美國地理而言,《大學英語》這套教材幾乎提及美國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諸
如華盛頓(W ash ington D. C. )、紐約(N ew Yo rk )、舊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茲堡(P it t sbu rgh)、巴爾第摩(Balt imo re)、聖地亞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羅(Buffalo) 等美國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識的話, 我們就很熟悉
有關的背景, 學習英語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86 頁閱讀練習中有這樣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譯
成漢語是「全國橄欖球聯盟橄欖球連賽: 巨人隊迎戰印第安人隊, 上午10 點(二頻道) ;
公羊隊迎戰加里福尼亞淘金者隊, 下午1 點(二頻道) 」。「foo tball」美國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欖球; 北美早期移民稱美洲印第安人為「red- sk in」, 因為印第安人膚色發紅。但
望文生義, 把「49ers」理解為「有49 個球員的球隊」, 那就錯了。其實, 49ers 與美國歷史有
關: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亞州的San F rancisco 發現了金礦, 這個消息不脛而走; 於是1849
年美國各地甚至世界許多地方的人蜂擁而至, 這批「淘金族」人們稱之為49ers, 我們中國
人把San F rancisco 譯為「舊金山」, 也與此地發現金礦有關。
不僅地理、歷史等知識對學習語言有很大幫助, 生活習俗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七單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說的是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
請一位婦女在巴黎的一家豪華飯店吃飯: 這位婦女點了幾個名菜, 而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還
沒有學會對婦女說半個不字, 結果自己點了個最便宜的羊排, 心裡還嘀咕著該如何付帳,
甚至准備押上手錶。也許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飯, 干嗎這位年輕人只是吃著自己點
的小得可憐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餚呢? 其實, 中西飲食習慣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點的菜, 不與他人分享。而我們中國人習慣「聚餐制」, 同一個菜餚大家
品嘗, 對色、香、味各抒己見。課文中的這個年輕人固然可推託自己愛吃肉而少花幾個錢,
但看著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長著潔白整齊的大牙齒, 其數目之多已超過了實際需要的) 吃著鮭魚、魚子醬
和蘆筍, 喝著香檳酒侃侃而談的婦女, 口水只好往肚裡咽了。而「大牙齒之多已超過了實際
需要」往往又會使西方人聯想到貪婪噬血的鯊魚。
從廣義上講, 科學技術也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過去在科學家實驗室里的研究
的項目, 今天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車、電視機、計算機等。汽
車在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國號稱是「輪子上的國家」, 美國人上
班、購物、國內旅遊幾乎總是乘家用車。美國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產量的30%。難怪在《大學英語》中涉及美國現代生活的文章,「汽車文化」的痕跡比
比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美國人生活中須臾也離不開汽車, 那麼就會明白為什麼第一冊第
四單元《關上電視機: 清靜一小時》作者要說: 假如擺脫電視機的束縛, (下轉第63 頁)
第3 期 周 強 英語學習與英美文化淺談·49·
關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加以認識、理解和把握。學習問題不是孤立的, 影響因素是
多種多樣的, 解決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決定了的。只有在系統觀點指導下, 才能整體把
握, 摸清原委, 體察相關因素, 抓住問題本質, 確定並實踐最佳解決方案。
第二, 綜合的觀點。在學習理論的研討中, 要注意到這樣的事實: 不同的流派、理論或
學說, 對同一個問題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 統而論之, 似乎每種理論學說都不無其獨到之
處。但是, 卻沒有哪種理論觀點能解釋說明一切或絕大部分有關的現實問題, 並能不招致
其它觀點的駁難與攻訐。事實上, 我們不能奢求任何—種理論是絕對的永恆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對一切。我們只有在對各個理論學說在理性上與現實中進行細致的分析、比
較、檢驗之後, 吸取各種學說的哪伯是一點點的長處、正確的東西, 或者經得住實踐檢驗的
部分, 不是簡單地堆積一處, 而是把圍繞有關課題的所有問題碎片和正確的理論觀點, 經
過合理的加工處理, 高度綜合起來, 形成合乎邏輯的新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新的思想脫胎
於奠基於已有的思想, 但應高於這一基礎, 它應是原有思想的歷史的邏輯的發展。新的綜
合意味著新的創造, 意味著更能適合並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
第三, 實踐的觀點。理論畢竟是抽象的, 有著濃厚的主觀色彩。雖然它可能確確實實
地來源於實際, 但在由實際上升到或抽象為理論的過程中, 還存在某種主觀歪曲的可能
性。況且就「實際」來說, 既可是對統計意義、普遍意義上的具體事實的科學概括和總結, 也
可能是對個別事例、特殊現象的說明和抽象。尤其在學習理論中, 有的理論來自於對動物
的實驗觀察, 有的理論來自人的實驗室行為, 整體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學習行為的系統觀
察、概括、總結。因此, 光有理論抽象還不夠,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 還須密切聯系學教實際,
得到真正適合於人的一般學習行為的具體結論。對於一般學習理論的應用, 則須考慮到個
別對象的具體特點, 做具體分析。學習實踐是學習理論的標准和歸宿。
第四, 發展的觀點。由於發展是教學或學習最本質的目的和任務, 我們對待學習理
論, 就須有發展的觀點。發展性應作為一個條件, 來參與衡量各種學習理論的價值。不論
是在抽象的學習理論中, 還是在具體的學習實際中, 或在教學體系的心理、知識、技能方
面, 只有把發展性的觀點建立起來, 對學習理論的研討、把握和應用, 才能更適合實踐的需
要。
第五, 歷史的觀點。對各派理論、各種學說, 要從其歷史淵源、思想基礎、社會基礎及
實踐基礎上加以考察, 實踐的觀點應是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觀點。能夠明晰一種觀點、一種
思想的來龍去脈, 能用歷史的觀點對待它, 就可以從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確地認識、
把握它。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礎或歷史根源的, 我們不能割斷歷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無視其本來面目而迷惑於其外表和形式。同時, 不僅看一種理論發展的過去, 更要
看它的現在, 看它在學習或教學實際中所起到的作用, 還要看它的未來, 其發展的可能、趨
勢, 以及應用實踐的新的傾向。
( 上接第49 頁)「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們會合
家驅車去看日落, 或許會全家一起去散步(還記得自己長有雙腳嗎?) , 以新奇的目光觀察
住處周圍地區」的原因了。對於批評美國人車坐得太多以至連自己有雙腳都忘記了, 也就
體會得更深了。
總之, 學習外國語的過程, 實際上也是學習異國文化的過程。對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學
習英語過程中文化障礙也就越少, 越有利於我們盡快地掌握這門外語。20 世紀之末所制
定的英語教學大綱給我們指明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學習語言與提高文化素質的關
系。在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 拓寬視野, 盡可能多地汲取外國文化的精華, 這是我們應當遵
循的基本教學原則。
第3 期 張廣君 試談如何對待各種學習理論·63·
參考資料:本文來自CNKI期刊網。請僅做參考用

Ⅶ 關於英美文化的英語知識

你考專八吧?
可以去附近大學的圖書館裡面借
有好多關於英美文化的書~

Ⅷ 英美文化的介紹(用英語)

英美文化背景知識

Ecation in Britain and The US

In Britain all children have to go to school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6. In the US children must go to school from the age of 6 to between the ages of 14 and 16, depending on the state they live in.

Subject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subjects taught in schools are laid down by the National Curriculum(課程), which was introced in 1988 and sets out(制定) in detail the subjects that children should study and the levels of achievement they should reach by the ages of 7, 11, 14 and 16, when they are teste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does not apply in Scotland, where each school decides what subjects it will teach.

In the US the subjects taught are decid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hereas British schools usually have prayers(祈禱) and religious(宗教的) instruction, American schools are not allowed to include prayers or to teach particular religious beliefs(信仰).

Examinations

At 16 stud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take GCSE examinations. These examinations are taken by students of all levels of ability in any of a range of subjects and may involve a final examination, an assessment(評價) of work done ring the two year course, or both of these things. At 18 some students taken A-level examinations, usually in not more than 3 subject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levels in order to go to a university or polytechnic(綜合技術大學).

In Scotland students take the SCE examinations. A year later, they can take examinations called HIGHS, after which they can either go straight to a university or spend a further year at school and take the Certificate(證書) of Sixth Year Studies. In Scotland the university system is different to that in England and Wales. Courses usually last four years rather than three and students study a larger number of subjects as part of their degree.

In the US school examinations are not as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Britai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do have exams at the end of their last two years, but these final exams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work that the students have done ring the school years.

Social Events and Ceremonies(儀式)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there is a formal ceremony for Graation (=comple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ar a special cap and gown and receive a diploma(文憑) from the head of the school. Students often buy a class ring to ear, and a yearbook, containing pictures of their friends and teachers. There are also special social events at American schools. Sports events are popular, and cheer leaders lead the school in supporting the school team and singing the school song. At the end of their junior year, at age 17 or 18, students held in the evening. The girls wear long evening dresses and the boys wear TUXEDOS.

In Britain, there are no formal dances or social occasions(場合) associated(和...有關) with school life. Some schools have SPEECH DAY at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when prizes are given to the best students and speeches are made by the head teacher and sometimes an invited guest. However, in many British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rganize(組織) informal dances for the older students.

Ⅸ 有沒有有關英美文化的英語文章

節日由來,社交禮儀,語言發展等等很多的,網上都可以搜的。而且學外語而不了解其文回化不答是真正意義的學習。你想要了解英美文化,真是太好了,這說明你如果在英語學習上發展,你已經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重要一步。祝你天天進步!

Ⅹ 有關英美文化的英語知識

英語國家中傳統的文娛和體育活動:棒球、橄欖球等;英國:4月23日/7月---戲劇節--為紀念莎士比亞而舉行的盛大文娛活動
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聖誕節---12月25日,情人節----2月14日;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開始,持續四天
感恩節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並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後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
習 俗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體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也會回家過節,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
同時,好客的美國人也忘不掉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鄉的入共度佳節。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清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著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美 食
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里,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在節日的餐桌上,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因此,感恩節也被稱為「火雞節」。
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它原是棲息於北美洲的野禽,後經人們大批飼養,成為美味家禽,每隻可重達四五十磅。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後由各人自己澆上鹵汁,灑上鹽,味道十分鮮美。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自己烘烤的麵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
游 戲
感恩節宴會後,有些家庭還常常做些傳統游戲。第一次感恩節,人們進行了跳舞、比賽等許多娛樂活動,其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有種游戲叫蔓越桔競賽,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線一份。比賽一開始,他們先穿針線,然後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鍾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獎。至於穿得最慢的人,大家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獎。
還有一種玉米游戲也很古老。據說這是為了紀念當年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發給每個移民五個玉米而流傳下來的。游戲時。人們把五個玉米藏在屋裡,由大家分頭去找,找到玉米的五個人參加比賽,其他人在一旁觀看。比賽開始,五個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剝在一個碗里,誰先剝完誰得獎,然後由沒有參加比賽的人圍在碗旁邊猜裡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數量最接近的獎給一大意爆玉米花。
人們最喜愛的游戲要算南瓜賽跑了。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著南瓜跑,規則是絕對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獎。比賽用的勺子越小,游戲就越有意思。
除去這些活動外,有些家庭在節日里驅車到鄉間去郊遊,或是坐飛機出去旅行,特別是當年移民們安家落戶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遊客們嚮往的所在。在那裡,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號仿製的船和普利茅斯石,還可以花幾個小時在移民村裡參觀。移民村是仿照當年的樣子建成的。參觀時,還有專門人員扮成請教徒同遊客們談天,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多少年來,慶祝感恩節的習俗代代相傳,無論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還是在風光旖旎的夏威夷,人們幾乎在以同樣的方式歡度感恩節,感恩節是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的美國人都慶祝的傳統節日。
聖誕節
12月25日這一天,各教會都會分別舉行崇拜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撤,新教舉行聖誕禮拜。有些教會的慶祝活動 從午夜零點就開始。除崇拜儀式外,還演出聖誕劇,表演 耶穌降生的故事。
聖誕起源
據基督教徒的聖書《聖經》說,上帝決定讓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投生人間,找個母親,然後就在人間生活,以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學習熱愛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熱愛。「聖誕節」的意思是「慶祝基督」,慶祝一個年輕的猶太婦女瑪麗婭生下耶穌的時刻。
瑪麗婭已和木匠約瑟夫訂婚。可是,在他們同居之前,約瑟夫發現瑪麗婭已懷孕。因為約瑟夫是個正派的人,又不想把這件事說出去讓她丟臉,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分手。他正在考慮這事時,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他的夢中,對他說,「不要嘀咕了,把瑪麗婭娶回家。她懷的孩子來自聖靈。她將生下個男孩子,你們給孩子起名叫耶穌,因為他將從罪惡中拯救人們。」
盡管耶穌的確切生日並不清楚,大約是在2000年前,但是日歷按著假定日期把時間分為公元前(耶穌基督誕生前)和公元後(A. D. 是拉丁文縮寫,意思是「有了我們主--耶穌的年代」)。在公元後的頭三百年間,耶穌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慶祝的。最後,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領導人把12月25日定為耶穌基督的生日。
聖誕PARTY:
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種歌樣PARTY。一種友情,親情,愛情聚會的好時光。戴著聖誕帽,唱著聖誕歌,說說大家的聖誕願望。
聖誕大餐:
聖誕節作為一個隆重慶祝節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聖誕節火雞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們或許會用微波爐自己做,現在的人們過節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館里用餐了,商家們也會利用機會賺顧客們的錢,當然還有許多聖誕節食品,姜餅、糖果等等了。
聖誕帽:
那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更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那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有的還有帽尖發亮的,有的是金光閃閃的。
聖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要是有人聖誕節送小汽車那怎麼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里好了。
聖誕卡:
是祝賀聖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面印著關於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聖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願的話。
報佳音:
聖誕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報佳音」的人稱為Christmas Waits,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閱讀全文

與英語閱讀了解英美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