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教學
閱讀課是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學習新語法和鞏固舊知識的主要載體。在英語科中,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尤為重要。相對於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以及相關閱讀興趣的激發而言,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是閱讀課的最終目標。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可用英語的平台多以閱讀為主。從考試的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非常明確地知道,在現在的各類各級考試中,也都是考試的主要部分,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閱讀課,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由於英語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也必須充分開發閱讀課的潛力,有效地利用閱讀課的資源。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把聽力、語法、發音、單詞等知識融入到文章中去,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印象,也可以是學生對文章地理解更加深入。對於一些教學經驗不足和對英語教學理論沒有注重的老師來說,可能一節閱讀課與其他類型的課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只是把重點單純地放在單詞、句子意思和語法等基本知識目標上,而對於其他方面,關繫到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關繫到學生英語思考的能力,關繫到學生語感的培養,甚至可能關繫到學生這一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的能力目標方面,似乎並不是他們上好閱讀課的重點,而只是他們上課的一些副產品。事實上,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等,而不能把注意力僅僅放在知識目標上,它只是其中的一個,是一節課的基礎目標。
每位老師基本上都已認識到閱讀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應該如何操作才能達到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如何恰當地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其他方面的能力呢?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教學步驟和方法,大部分教師都比較了解,但是對於這些步驟的細節操作,如何調動學生各方面器官的積極性,實施這些步驟和方法的原因和所能達到的效果,而且從教育學的理論角度上為什麼這樣做,一些教師在腦海中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在此,我想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學習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 復習
這是每節課的必要步驟,可以很好的檢查和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也可以很好的銜接上節課與本節課的內容。而且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一節課的開始,學生還未進入正式狀態,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進入新課的前奏,讓學生有一個適應的時間,慢慢地進入到正式上課的狀態。如牛津英語9A第五單元是有關電影方面,可以在復習漫畫方面,Eddie想成為超級明星,從而引出與影視相關的話題。
二、讀前:新課導入
讀前活動有四個目的:一、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二、激活和提供必要背景;三、引出話題;四、為進一步閱讀解決理解上的語言障礙。這個步驟是整堂課的一個關鍵點,是使學生從平和達到興奮的轉折點。因為新課導入的好壞,關繫到學生在學習下一個步驟,也就是課文時,是否充滿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備興奮的狀態,關繫到這節課的整體效果。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有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從教育藝術的角度來說,課堂氣氛一般氛圍兩種類型:熱情活躍型和冷漠沉悶型。我們當然追求熱情活躍型的教育氣氛,因為它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新課導入的話題,最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同時也是教師感興趣或者了解的,這樣才能引起師生的共鳴,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為創造一個熱情的、活躍的、和諧的課堂氣氛打下基礎。因為以前那種教師以課堂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那麼這種影響的消除就缺乏基礎,勢必難以進行。
比如牛津八年級上學期英語第六單元的閱讀,這節課主要是描述有關地震的事,那麼這節課的導入話題,我們就可以選取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話題,我想這個話題是學生比較願意談論的。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興奮狀態的達到,並不是只選取一個好的話題就可以了,這只是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我們老師需要對學生的談論進行引導,並且利用有效地方法和教學工具來促使學生的興奮狀態達到一個更高的程度。比如這節課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各種自然災害相關短片,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明白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這樣接下來對於地震倖存者的描述就不會覺得突兀了。
三、讀中:課文理解
這個步驟是整堂課的主要部分,這部分內容操作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這堂課的整體效果。我們要本著學生閱讀為課堂的主體,老師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來實施這堂課的教學,而不能像以前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一樣,老師佔用大部分的時間而學生則成了一台單純的錄音機,只能錄不能放。在這,我想介紹幾個我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
1、聽課文:通過復習和新課導入這兩個步驟,學生的上課狀態已經達到了比較興奮的程度,我們必須利用好這種興奮狀態,把這種興奮有效地轉移到課文上,從而也可以使活躍的課堂溫度降下來。這時,可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文,這樣可以在保持學生注意力的前提下,降低了課堂氣氛。而且,聽力的練習和能力的提高並不是只有集中練習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上其他類型的課時,通過聽課文的方式,既可以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又可以練習了聽力,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並且,從理論上來講,十個五分鍾的練習要遠遠比一個五十分鍾的練習的效果好的多。從教育節奏的角度來說,一堂課必須動與靜,張與馳相結合,一度地緊張和興奮,會使學生產生勞累感,效率降低;當然也不能一味地鬆弛和沉悶,這也會使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2、速讀課文:在聽了一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打開課文自己去快速閱讀,了解沒聽懂的地方。同時設計相關習題,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大意。這樣無形之中對課文的印象會加深。老師最好給學生一個限定的時間,提高閱讀理解的速度。快速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學生在考試之中沒有寬余的時間一句一句地分析,而且現在從各種各類考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快速閱讀,也就是fast reading,越來越受到青睞。所以我們必須不僅在平常的練習和考試中訓練他們的快速閱讀能力,而且在課堂當中也要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這種閱讀能力。
3、精讀課文:精讀課文這個步驟是閱讀課的主體,是閱讀課的中心任務,但是如何操作好精讀課文這個步驟似乎一直沒有一個定論。有些老師可能仍然在延續灌輸式教學模式中一句一句給學生翻譯課文,事無巨細地講解課文中語法的做法。似乎只有這樣,老師的心中才踏實,才認為學生學到了東西。但這只是最基本的知識目標,對於學生的英語語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認為似乎都是比較遙遠的事情,捨不得時間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我們的老師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恨不能學生能記住所有課本中甚至課本外的知識,這樣反而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不用說藉助學生的興趣來提高學習效率了。在精讀課文時,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當然不是放波逐流,而是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器官調動起來,提高各方面的英語能力。
精讀課文,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去仔細的閱讀課文,去理解課文,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最好在學生自己詳細閱讀之前領讀一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注意到朗讀課文時所應具有感情和正確的發音,否則在他們熟讀之後,再糾正他們的錯誤會更加困難,總的來說,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是現代閱讀課的一項重要指標,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也是保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口語是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方面,是表現這門語言學地好與壞的兩大途徑之一,是想如果學生的發音不夠標准,不夠好聽,時間一長他們就會越來越感到自己沒有學好這門語言的希望和興趣,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朗讀方式。同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養成他們遇到問題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和向老師請教的方式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老師可以及時歸結出在備課時沒有準備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給了學生動口的機會。
4、檢驗效果:精讀課文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檢查閱讀效果,例如讓學生回答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問題,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復述課文,缺詞填空,判斷正誤等方式來檢驗。最好通過學生自願和老師提問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給了積極性高的學生鍛煉的機會,又可以把大部分同學的緊張程度再次提起來。因為在前面過程中,雖然保持著較為活躍的氣氛,但是學生的緊張度已經降下來了,根據張與弛相結合的原則,這是有必要再次,也就是第二次提高學生的緊張度。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可以給與必要的提示和幫助,允許他們口頭上的一些小錯誤,不打擊、影響他們的積極性。
5、分析要點:重點和難點一般是學生在精讀課文時所遇到的語法方面困難。對於語法的講解,以前的老師一般大多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這樣雖然對語法的道理學生非常明白,但他們在應用和考試當中很難把語法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有效快速的結合起來,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脫離了語言環境。我們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瘋狂英語的方法,以句子的形式講解,以句子的形式鞏固,以句子的形式練習,讓學生始終在句子當中理解語法的使用。這一環節可放在第二課時進行處理。
四、讀後:拓展延伸
根據閱讀內容進行各種思維活動,鼓勵學生將閱讀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知識,興趣和觀點聯系,將閱讀技能與其他技能進行整和,進行綜合語言訓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例如我在上牛津英語9A第二單元有關顏色閱讀時,就將顏色與人的心情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顏色所代表的意義。I』m feeling blue.讓學生猜測其意義及為什麼。又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尋找能代表圖中人物心情的合適顏色,還可以通過猜謎游戲來進行。這一環節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進行,如牛津英語9A第五單元閱讀有關奧黛麗·赫本之後,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是什麼讓她獲得如此成功,學生總結出她的漂亮,智慧,善良,運氣等等,接著再問我們能從她身上學到什麼,讓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從而有效的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五、布置作業
練習結束後,也已經接近下課了,在布置作業之前,老師最好可以帶領學生把這節課的內容快速瀏覽以下,從而對這節課的內容形成一個清晰的輪廓。
前面的自由復習、練習、瀏覽和作業,都是為了有效的鞏固學生的知識,我們要科學地知道學生鞏固知識,而不是自己一味地講解完後,再讓學生課後自己死記硬背。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的原理,人類的遺忘速度是先快後慢,所以我們讓學生在課堂結束前,通過布置作業在當天晚上,這幾個比較關鍵的時間,有效的鞏固知識,這樣可以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其它的幾個關鍵時間包括一個星期後、一個月後和半年後)
總的來說,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本著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原則,注重課堂氣氛和教育節奏的把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盡可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器官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有意識的向學生傳授正確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閱讀,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㈡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有哪些
英語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之一,同時也是教學開展過程中的難點。其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最讓人頭痛,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哪些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可以幫助到大家呢?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效策略有哪些?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學會閱讀英語材料,那麼教師就應該充分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英語水平等多方面情況,然後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
一般,小學英語教師要教一個班級的所有孩子,要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很有可能是從整體上出發的。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如果要以學生為主體來調整英語閱讀教學方案,勢必要耗費很大的精力。而小學英語教師資源並不是很多。
那該如何解決這一點呢?線上的小學英語培訓可以解決。如今,線上的小學英語培訓模式有一對一英語培訓。而且線上的小學英語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要強於線下的小學學校,像培訓機構的話,教師是來自英美加三個英語國家的母語教師,外教數量至少有3000名。(試聽鏈接:https://www.ququabc.com/offlinep.htm)
外教一對一英語培訓,一名外教教授一個孩子,針對性強,可以說是VIP式輔導。而且培訓機構的外教一對一英語培訓還伴隨著固定外教的原則,這樣外教是始終如一地只教一個孩子,精力只集中於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的了解會更深刻,更能做到以學生為主調整課程進度、調節課程內容。可做到個性化的教學。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效策略有哪些?受傳統灌輸式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小學英語教師都將教學的中心放在句型詞彙的講解上,採取有效地防範和手段深入地開展英語閱讀教學。這些英語教師忽略了孩子喜歡有趣的、熟悉的事物,就把整節課教的讓人昏昏欲睡。這樣孩子不僅不會對英語產生學習的興趣,還會對英語產生厭煩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充分地了解英語教材內容,然後結合教學主題來進行相關的英語文化的講解,在英語閱讀課堂上增加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導和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主動地閱讀英文材料。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內容了,小學應閱讀教學有效策略不止這兩個策略,還有其他的策略,大家可以自主地思考一下:當下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英語課堂內容能吸引到他們,怎麼把課堂變得更有趣……
㈢ 少兒英語的教學原則
少兒英語教學並不只是語言教學。當我們教授英語的對象是5至12歲的少年兒童時,就必須充分考慮這一群體的社會、認知和語言發展水平等因素。
從少兒成長研究和少兒第一和第二語言發展的研究中發現,上述發展過程中都存在一定規律和一些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教授少兒英語時必須將這些因 素時刻銘記在心。本文要談的一些原則也許只是常識,或已為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實踐過。那麼,這也更加說明這些原則是少兒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 周圍的事物,並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同時也取決於支持並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 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於: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 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說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麼,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必須走入 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gardner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說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 自我智力。因此,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所使用的 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適當平衡,從而使具備不同優點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
由於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藉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范疇之內。 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傑(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發 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 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於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 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 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
交際語言教學法則將理解和傳遞信息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准確性。 語言的意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 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wells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一致理解。費舍 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
對語言的意義進行商討和協作談話這一重要原則應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學生 們相互交流觀點,共同解決實際問題,並達成一致的理解。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觀點不僅僅是表述客觀事實;協作談話應具有真實意義,這才能夠 激發參與者的談話動機。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 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費 舍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對於能夠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予的任務或活動沒有一定的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將永遠無法獨立,有 時甚至停滯不前,喪失學習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教師或同學的適當支持,同時符合zpd理論所提出的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即「最近 發展區」內。
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 多年以來,人們都是把語言分割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一點一點地教授給學生。然後由學生把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象拼圖一 樣拼在一起去理解這門語言。然而,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置身於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並使用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 理解其結構和語法。lewis倡導外語教學應該從「多個詞彙構成的語言段或完整的語言」出發,發展學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語言(段)的能力。 tough(brumfit)也曾談到課堂教學中「系統化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在家裡一樣,隨時替換孩子談話所使用的某些詞法,構成新的 完整的語言。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成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和練習的語言被局限在了「已經消化」了的句子層次。但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的過 程,而應該通過把結構化的學習途徑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接觸更復雜的語言環境。不管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夠適 應這種學習方法。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如果我們把上述九條作為成功學習的關鍵,那麼,測試和評價中就應該反映這些原則。這也是對上述原則的補充和完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語言學習的規劃和開發都沒有考慮測試的過程。
結論
顯而易見,以上十條原則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原則的內容是相互交叉的。重要的是,少兒英語教學必須注意:我們培養的是一個綜合和完整的人。只有基於這種思路,我們才能創造出有利於成功學習的最佳語言環境和氛圍。
㈣ 做英語閱讀理解有哪些技巧
做英語閱讀理解的技巧有:
1、若針對舉例子、人物言論出題,需要查找例子以及人物所說的句子前後的內容,然後與各選項逐一核對。
2、在出現一些關鍵詞,如however,but,moreover, therefore,thus時,要特別注意句子前後意義的轉折、遞進、因果等關系。
3、細節理解題的答案一般是同義替換項或者同義轉換。
4、選項中有絕對語氣詞的一般不是答案。如: must,never, the most, all, merely, only, have to, any, no,completely,none, 等。但不是絕對,也有例外。
5、注意選項中的副詞、形容詞和介詞短語等與原文是否一致。如:must, may, often,should, usually,might, most,more or less,likely,all, never, few等存在程度不同,經常被偷換,往往被忽視。
6、注意干擾項特點:與原文內容相反;與原文內容一半相符,一半不同;敘述過於絕對化;原文沒有提及。
(4)英語閱讀的教學原則擴展閱讀:
閱讀積累要提高閱讀水平,詞彙量與短語量非常重要。所以要提高閱讀水平,我們就得學會積累詞語。我們不妨這么做:在通讀全文後看第二遍,遇到生詞盡可能根據上下文來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查詞典,然後將這些詞抄寫在一本可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
每當有空時,就拿出這個小本子來背誦記憶。這樣做不但不費時,而且效果也很好。因為不時地接觸、反復地記憶,詞彙量會增加得很快。
另外,句子都能看懂,但讀完文章印象卻不深,這就牽涉到對文章框架結構的整體理解。首先,要重視文章的標題和文章的首句,因為文章的標題或首句就是文章的主題,文章的內容就是圍繞主題展開的;
其次,文章的結尾句往往是這篇文章的結論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再次,善於標注文章關鍵句,可以幫助你掌握文章的全貌,理解文章的主題。很多題目就是圍繞它們而設計的。
㈤ 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實現陶冶性情原則
一般說來語言的學習方式有兩種,即自然語言習得和正規課堂語言學習。在自然環境中習得的知識蘊藏於學習者的潛意識中,可以被學習者自然而然地運用於交際中;在課堂語言學習中要使用教學大綱編寫的教材,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有步驟,有系統地傳授所學語言知識,並組織學生完成設計好的練習,對於大多數外語學習者來說,語言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的,難免使學習者帶著完成任務的態度去學習外語,有時效果不理想。兩種學習方式在學習環境,學習動機、交際機會、交際對象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各有利弊,如果能有機地把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精心創設自然習得的環境,即情境,有目的、有系統把知識逐步地傳授給學習者,使他們能夠在非常自然的環境中接觸語言知識,他們便會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溶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創設自然習得的情境要從兩方面進行。
1.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視聽情境。
在現實生活中,正常人的聽覺與視覺是相互依附的。據研究表明,與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較,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相結合能更夠牢固持久地把信息保留在記憶中。所以把真實生活帶進課堂,使語言自然的融入視聽背景之中,為學生更直觀地接觸英語,了解講英語國家的人的表達方式和舉止行為,創造條件,使學生置身於英語的環境中,這是一種真實、自然地感知語言的手段。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輔助設備,利用與教材相配套的錄音磁帶,錄像磁帶,以及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系統,使其多聽、多看。通過聲情並茂的錄音、錄像,使其如臨其境,豐富視、聽內容和強化視、聽訓練。可視的語境不僅有助於口頭信息的採集、理解和記憶,還有助於激發學生開口講話的慾望,幫助學生進行表達,為語言交流創造良好的條件。
2.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創設語言真實親切的情境。
教師要善於創設語境使學生在良好的英語氣氛中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素質,因為榜樣的作用是無限的。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的專業知識扎實,語音語調標准,詞彙豐富,語言流暢,課堂用語言簡意賅;有良好的禮儀、修養教態自然、和藹可親;思路敏捷,有靈活駕駛課堂的能力和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知識廣博,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這些都會使學生因為對教師有好感進而對英語有好感、親切感,對教師的言行去積極模仿,主動接近英語,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會激發學生熱情,引起學生的共鳴,會將學生帶入自覺忘我的學習境地。
二、學生參與
通過教材中介紹的英語國家人民的文化、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的真實材料,加強對說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吸引學生的興趣,了解英語與母語的不同點,從而培養學生能運用英語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使用英語時才能掌握。就有如要在水中學習游泳的道理一樣,只在岸上學習游泳的理論、要領,不下水實踐,就不可能了解水性,所以想學游泳,就要下水,去自己逐漸體驗游泳的奧秘,找到感覺。學語言也要積極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精心備課,找好切入點,使學生饒有興趣的不知不覺隨教師進入文章所設計到的話題。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語言能力,積極參與自由發揮,開闊學生的思路使之暢所欲言,就某一話題各抒己見,這樣可以提高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
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雙向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性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識,有助於在共同學習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在語言的學習中遺忘是客觀存在的,學生克服遺忘的過程,也是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從而形成為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過程。在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諸多方面的素質,這些素質的行成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得到的,而是靠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因此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學到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為開發個人潛力,促進個性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
三、教師啟發思路
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眾多表述中的有價值的觀點、語句,加以展開引導。利用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吸引學生的思路,調控學生的談話內容,使之按中心話題的要求發展,當學生的話題偏離中心話題時,教師要自然的把話題引回來,切忌生硬的打斷學生的發言。當學生在表述中有語言方面的錯誤時也不要打斷學生的發言去糾正,那樣會影響學生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生的發揮。還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要付出更大的智力勞動。啟發學生以自己的努力來解
㈥ 外語教學中選擇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學以致用
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的以內容為基礎的語言教學(CBI)強調語言學習的目的性。CBi教學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最終目的不是掌握語言本身,而是用語言去做事情,比如學習其他學科,與他人進行交流等。(Anderson,1999)因此,外語作為一門幫助人們學習、工作的工具,首先應該體現在它的實用性上.而閱讀教學也往往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把語言技能的學習同學科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結合起來。實現這個目的的途徑是把精讀課培養的技能運用到泛讀中,達到手段和目的的統一.這也是近幾年來市場上各類培訓班.從日常生存英語訓練(survivalEnglish)到英語考級輔導以及出國培訓等,取得成功的原因:學生認為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語言技能和技巧。大學英語課堂的尷尬,歸根結底是由於統一教材的局限性造成的。模式化的教學無法體現學生多層次的需要..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專業和日常運用要求。專業的選擇體現學生的興趣並與其未來的職業掛鉤。與專業相關的文章內容和詞彙往往能引起學生注意.體現日常運用的材料,如工作簡歷、租賃合同、留學申請、演講稿等不僅能作為閱讀材料運用,也能提高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2.難易相宜
難易程度是材料選擇中最關鍵也是最難把握的問題。成功的理解取決於已有知識與文章要求的知識面是否相符,也取決於閱讀技能與理解文章所要求的技能是否相符。(Irwin,1986)學生總是需要一定的成就感來推動其學習積極性。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既應有一定的挑戰性,又不應超過學生水平太多,挫傷積極性。國外一些學者設計了不少模型(readabilityformulas)用來測量文章的難易程度。比較著名的如SMOGIndex(G.H.Mc.Laughlin,1969),theFry readabilityestimate(Fry,1977)。the Raygor Readability Estimate(Raygor,1977).但由於此類模型只選取某一方面的評判標准(如單詞音節數,句子長度)對文章進行微處理(microprocessing),忽略了其他影響閱讀的重要因素,只能做出粗略評估,所以在具體的英語教學課堂上實用性並不強。Mark w.Con-Icy(1992)指出,一些被可讀性模型歸類為簡單的句子,事實上會對一般讀者造成很大的困難,如:There was a run on the bank.(人們紛紛向銀行擠兌存款)由此可見,對於合適材料的篩選。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權衡多方面因素來進行定奪。
3原汁原昧
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發揮作用的,因此語言學習材料應該體現真實性(authenticity),即:語言在真實生活中使用的習慣和方式。任何對原材料進行的修改(刪節、簡化、改寫等)都會對原文意思和語言結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破壞其真實性。如:把一些難詞換成簡單卻在特定語境中不太常用的同義詞,或用考綱中要求的詞來替換符合習慣的簡單表達。雖然不少語言學家建議使用英文原作作為教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學生有廣泛閱讀的需要,另一方面其語言水平又各不相同,選擇單一原材料進行閱讀訓練往往是不現實的,對於外語初學者更是如此。因此,教師更應該重視閱讀材料的真實使用.如:有些教師喜歡將閱讀理解題用做學生課外閱讀材料,這是不可取的.閱讀理解是為語言測試方便設計的習題,不僅缺乏語言環境,無法體現語言在自然環境中的使用,又禁錮了學生的閱讀選擇。同樣,一些教師經常用選擇題的形式作者簡介,黃毒。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05級研究生專業:英語語言文學來檢查學生的理解和閱讀完成情況。但這種測試手段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並不會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所以簡單的提問或深入的討論是檢測閱讀效果的更為可取的方式。
4.觸類旁通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具有一定目的性外,還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能力和興趣。如法律系學生往往樂意閱讀一些社會經濟方面的文章,來擴充專業知識,培養社會科學研究能力;新聞評論不僅對新聞專業學生有幫助,同時也能引起其他專業學生的興趣,從不同角度輔助其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因此,教師應該把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以前,教師在閱讀題材選擇上常常表現得過於保守。但只要學生願意讀的材料(小說、詩歌、新聞、網文)都應考慮採納。學生的興趣體現在日常活動中。女生可能會認為換種語言看些言情小說值得嘗試,而一部恐怖懸疑電影可能會引發一些男生閱讀相關背景材料的念頭。報紙上的明星新聞更會激發一部分學生仔細「鑽研」。對於教師來說學生對文章產生的興趣比文章本身更重要。一開始不必擔心文章的主題和形式,隨著閱讀過程的深入。可以逐漸引導學生接受更加有益的讀物。多樣性的材料能拓展思路,為今後的閱讀和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㈦ 怎樣安排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內容
閱讀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開發智力,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了解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為繼續學習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
英語閱讀教學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關繫到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我們既要重視對學生閱讀策略能力的培養,又要重視學生對閱讀習慣、技巧的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現行初中英語教材(Junior English Go For It人教版新目標)中,閱讀課文在各單元都有分布,在八年級下及九年級每單元還有一篇拓展閱讀,這些閱讀文章涵蓋歷史事件,旅遊,課餘生活等話題,具有篇幅長,句式復雜,詞彙障礙多,教學難度大的特點。閱讀課在我們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怎樣上好閱讀課成為英語教師教學中的關鍵。那麼,閱讀課應如何把握,遵循哪些原則呢?
一、主要原則
1、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一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單元整體出發,整體把握教材的邏輯體系,通盤考慮教材處理:將一單元中各課的內容和教學過程所涉及的有關環節作整體安排和設計,使各部分、各環節構成一個合理、優化的整體,在不同的階段有所側重。從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當清楚在一個單元中,哪些聽、說、寫的內容與閱讀有關,教師應當有意進行鋪墊,或利用之進行擴展。其二,是指在閱讀教學中採用語篇教學法。 語篇教學法是指從語篇分析入手,把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要求學習者從其層次結構及內容上入手,最大量地獲取和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逐步培養其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所以這種方法可以達到把語篇分析、打語言基礎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目的。
2、交際性原則。學習語言是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頭的(聽說),也可以是書面的(讀寫)。閱讀教學也應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義,更要注意語境及角色。在閱讀教學中強調交流,實質上是強調語言的實踐。
3、實踐性原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實踐性表現在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現代外語教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具有以下特點:1、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關照,教師善於覺察到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各種認知的或情感的需要,並能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2、最大限度的讓學生積極和自主地學習,在心理上、學習資源上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3、師生關系是合作的、互動的,教師協助學生學習而不是主宰學習。由此看出,教師的角色並非課堂的主宰者而應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
4、精泛結合原則。精讀和泛讀是閱讀的兩個方面。精讀屬於分析性閱讀,它對課文中各種語言現象進行分析,並詳細講解其內容。精讀是使學生獲得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而泛讀則是綜合性閱讀,它不進行語言形式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泛讀是擴大語言知識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精讀和泛讀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是不同的。在入門階段應以精讀為主,教給學生基本的語音、語法、詞彙、句型等基礎知識,讓學生盡量多地背誦一些課文。在基礎階段應將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訓練學生掌握基本閱讀的方法、閱讀技能與技巧。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泛讀的比例應逐漸增加,在大量的閱讀中熟練閱讀技能技巧,提高閱讀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精讀與泛讀相互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5、兼顧聽說寫原則。閱讀領先的教學路子,是上世紀初直接法語言教學大師韋斯特首先提出的。他根據印度的困難教學條件,主張在入門階段的語音和口語訓練之後就開始直接領會式的閱讀教學,並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功。閱讀領先並非只強調重視閱讀技能的訓練,而是通過閱讀為突破口帶動其他幾項技能的訓練。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側重培養閱讀能力」。這里的「側重」除了指從總的教學目標和安排出發,提出教學重點之外,還有另一個含義:指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著重培養某一兩項言語技能稱之為「階段側重」。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能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有所側重,而不能只重視閱讀就不顧其他技能的發展。
㈧ 揭秘英語的十大原則
一、從孩子本身已具備的各種能力入手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 周圍的事物,並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同時也取決於支持並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 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於: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 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說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麼,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必須走入 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gardner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者說相互交叉的智力,即: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和 自我智力。因此,少兒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所使用的 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適當平衡,從而使具備不同優點的孩子都有展示其所長的機會。
由於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藉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范疇之內。
二、鼓勵交際互助
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傑(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發 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 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於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 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 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
交際語言教學法則將理解和傳遞信息作為其核心思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准確性。
三、支持對意義的多種理解和商討以及協作談話
語言的意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 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wells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一致理解。費舍 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
對語言的意義進行商討和協作談話這一重要原則應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學生 們相互交流觀點,共同解決實際問題,並達成一致的理解。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觀點不僅僅是表述客觀事實;協作談話應具有真實意義,這才能夠 激發參與者的談話動機。
四、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 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費 舍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對於能夠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予的任務或活動沒有一定的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將永遠無法獨立,有 時甚至停滯不前,喪失學習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教師或同學的適當支持,同時符合zpd理論所提出的新的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內,即「最近 發展區」內。
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
五、按照zpd理論對新知識的輸入進行定位
克拉申(krashen)把「可理解的輸入量」(input+1)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當新輸入知識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時, 原來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這又和維果茨基的zpd理論以及布魯納的「腳手架」理論不謀而合,即成人或同齡人 在孩子已有知識層次范圍之外的適當水平所給予的支持和引導,是孩子所長和發展的核心因素。但在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習語言,他們被灌輸的只是 其現有語言水平層次上的過於簡化的語言,而不是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下的新的語言。這條原則事實上和挑戰、冒險的重要性相互關聯。如果語言的輸入總是保持在學 生現有的語言水平上,學生就沒有面臨挑戰和冒險的機會,以致失雲了成功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
六、語言應以完整的形式出現
多年以來,人們都是把語言分割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一點一點地教授給學生。然後由學生把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象拼圖一 樣拼在一起去理解這門語言。然而,孩子在學習母語時並不是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置身於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並使用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層次的潛意識中逐步 理解其結構和語法。lewis倡導外語教學應該從「多個詞彙構成的語言段或完整的語言」出發,發展學生成功地使用完整語言(段)的能力。 tough(brumfit)也曾談到課堂教學中「系統化語言」的作用。他認為:教師應該像母親在家裡一樣,隨時替換孩子談話所使用的某些詞法,構成新的 完整的語言。
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成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和練習的語言被局限在了「已經消化」了的句子層次。但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的過 程,而應該通過把結構化的學習途徑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接觸更復雜的語言環境。不管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和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夠適 應這種學習方法。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七、在清晰和熟悉的環境中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目標明確的活動
孩子在學習第一語言時並不選擇語言環境,學習語言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使用原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語言現象,從已知中建立未知,並通過 「吸收或同化新知識」,不斷地調整思維方式。同樣,在英語課堂上,孩子們需要一個清晰和熟悉的語言環境,進行具有實際意義的且標志明確的活動。他們需要知 道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其原因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可理解的。那麼,教師就要不斷地接近孩子,逐漸摸索出孩子的興趣和理解水平,並依次選擇適當的話題和任務。
八、幫助孩子逐漸獨立和自主地學習
孩子依賴教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具有自己的理解力,課堂活動的設計就必須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少兒英語課堂中,階段性的二人或小組活動,以及詞典和參考資料的使用都有助於做到這一點。
九、創造輕松、愉快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孩子需要安全感、適當的場所和愉快的學習。為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支持挑戰性的活動和 冒險;話題要有趣,並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活動要具有實際意義且目標明確;隨時適當地贊揚學生;紀律是嚴格和公正等。這樣的環境不僅會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 的正面影響,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容忍他人的品質。
十、測試應和學習的方式相一致
如果我們把上述九條作為成功學習的關鍵,那麼,測試和評價中就應該反映這些原則。這也是對上述原則的補充和完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語言學習的規劃和開發都沒有考慮測試的過程。
㈨ 英語閱讀課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要)英文翻譯
那個需要用英文學過,才能用英文寫出來。用中文學過,等於白學了!對寫英文內,沒用容。
補充一點:
用漢語教英文閱讀,把英文閱讀成了中文,這同用英語教英文閱讀,把英文閱讀成了英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具體的方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