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疑病
我們有類似的遭遇,相信我,希望可以幫到你!
看了你的遭遇,突然覺得我們好象。版我呢,也是這樣。權
其實,先不談論,你到底有沒有被狗咬,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性格方面的問題。我們的疑心太重。我也想過要改掉它,但是總是被他弄的手足無措。我和你一樣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疾病。我還常常幻想自己得了某種不治之症,所以,我開始對心理方面的書籍感興趣。我看了你的話後,讓我覺得這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和我一樣,我開始相信自己是正常的。我想這和我們的經歷有關系。
讓你一下子改變這是不可能的。我覺得你應該運用意志轉移術,當你在不停的想一件你覺得不應該想的事情時[比如這只小狗的事情]那麼你不要告訴自己不要想了,越是那樣,你越是痛苦。你應該試著和好朋友聊聊天,或者其他一些事情。但千萬不要學習。這是我的經歷,有用的,千萬別學習!
試著慢慢的告訴自己自己是正常的,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用意念轉移。相信我,我和你有一樣的經歷,希望可以幫到你!
『貳』 心理問題,望各位幫忙!!!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很在乎自己的人,一種是不怎麼把自己太當回事的人,前者容易患很多的心理疾病,而後者呢,要少很多很多的心理問題。為什麼呢?實際上當這兩種人在經歷同一件事時,心理上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比如就象你說的,當他們和別人談話時,都感到「害羞,不好意思,特別難受,別扭」時,前者則會努力地去改變,去控制自己的表情,想盡一切辦法去使自己冷靜,使自己表情自如,使自己的一切都按預想中好的那樣進行。而後者呢,他根本就沒把這太當回事,說白了,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去改變這些,因為他沒太在乎自己。就這樣,前者努力想去控制卻症狀越來越嚴重,最終患了心理疾病。而後者,沒把這當回事,症狀逐漸減輕,最終消失。好了,我就說到這里。你用心去讀下面這篇、文章,記住:你是幸運的。
轉載:
一修老師您好:我患社交恐懼症長達20多年,主表現是面對人是總不能控製表情,顯得緊張尷尬。尤其是在領導、自己鍾愛的異性面緊張的重一些。在同事面前時比在生人前時表情更難控制。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消除。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書,也讀過弗洛伊德的許多著作,對神經症發病和治療也了解一些,但無論怎樣努力擺脫困境也無濟於事。正象一修老師所說的「勁都使在了一個方向」,「自己和自然總在對抗」。曾咨詢過心理治療師但效果不明顯。我20多年來內心世界苦苦掙扎的痛苦難以言表。我感覺到一修老師的治療理念能給我幫助,帶我走出困境,我決定接受醒悟治療中心的治療!(王民)
王民你好,我是一修,我們還是直接談你的症狀吧。
面對自己這樣的心理症狀,大多數人會有兩種相反的極端的心理期望,一種是認為自己的症狀有來自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童年經歷,自己以前的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根深蒂固的歷史原因。要想徹底改變現在的狀況,必須得經歷一個非常復雜的「技改工程」,才可能完全的煥然一新;另一種則是期望能有一個非常「高明的」心理學大師,給自己一種非常獨特的立竿見影的啟示或治療方法,讓自己能像發燒時打個退燒針就能立刻退燒一樣,發生即刻的突變,變成自己心中所期望的心理狀態和社交表現——這兩種想法與事實的真相都是不相符合的。
就你的症狀而言,我們需要放棄一切煩瑣的顧慮,放棄想要改變它必須有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和一個所謂非常系統的治療方法的想法。解決你的這種情況的整個核心就是我們如何正確面對內心的恐懼、不安、害羞等情感體驗的問題。這完全是一個如何正確按客觀心理反應規律辦事的問題,完全是一個「心理操作」上的小技巧或心理學上的小訓練。
無論面對一個怎樣的社交場合,當我們內心出現恐懼、緊張、不安、害羞等情感,我們對待它只有兩種態度可以選擇:
一、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我想甚至也是你二十年一貫的已經「老掉牙」反應。——我們內心有一個期望,有一個理想,希望自己能在任何的社交場合與別人接觸時都能做到內心鎮定自若,表情自然生動,事情順利,心情舒暢。這是我們內心時刻存在的一種理想和渴望,有這樣的渴望並沒有錯。但是我們往往採取了錯誤的心理反應方式。當自己每次在社交場合或和別人接觸時出現害羞的感覺,出現恐懼、不安、緊張等感覺,還有隨之而來的表情上的不自然,而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鎮定、安然、平和、灑脫的表現。我們習慣立刻去用一種錯誤的心理反應態度去應對,我們立刻地譴責自己、詛咒自己,立刻想用自己的意志力去遏制和扼殺這些令人討厭的心理情感的出現,立刻在內心或在外表上拿出一副和它決斗的架勢。斗爭的結果,我想你現在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越是和這些情感斗爭,這樣的情感就越是在自己的內心激烈起來。弄得自己最終面部肌肉越來越不可控制地不自然。這種心理反應方式就是我們過去所犯的唯一的錯誤,注意我說的是「唯一的錯誤」。
二、那麼我們究竟以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態度或心理反應方式來面對這些情形的出現呢?其實很簡潔: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承認和接納自己的表情不自然,承認和接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承認它—接納它—感覺它—吸收它。舉一個具體的例子:當我們遭遇一個比較重要的社交場合,我們內心感到了恐懼和不安,我們擔心自己的表情會害羞會恐慌會不自然。越是重要的場合越想表現得鎮定自若,而對負面表現的擔心和恐懼也就越強烈。我們以前的錯誤就是一直認為,要想表現得自然鎮定就必須先將自己內心任何的恐懼和不安驅趕走、扼殺掉。於是你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控制和扼殺自己內心的恐懼上,集中在如何用意志力控制住自己緊張的表情而顯得鎮定自若上。但恐懼是伴隨著你的慾望而出現的一種副產品,是一種客觀能量,是不能被扼殺的,於是形成你所說的自我角斗的惡性循環。正是由於這種一貫的長期的錯誤心理反應方式,使本來自然的恐懼感受,使本來偶爾才出現的面部表情不自然的情形超過了它一般的、「正常的」的程度和范圍——最後形成一種「固著的」社交恐怖症狀。現在,當我們內心出現任何的恐懼、緊張和不安情緒,我們首先承認它的合理性,然後接納它。就讓自己的內心是充滿恐懼的,我們可以內心充滿著恐懼而盡量表面上若無其事的去社交。即使自己的表情偶爾有一些失態,我們也接納它是一枚硬幣的另一面,有鎮定自若就會有局促不安,只有這樣習慣去接納和吸收恐懼的能量,習慣允許自己的表情不自然,我們才能逐漸打破那個自我角斗的惡性循環,而獲得自如的社交表現和自然的社交能力。
這里最大的難點就是為什麼我們接納自己「不好的」表情,接納內心的恐懼和緊張,緊張和恐懼怎麼就能蛻變消失。讓自己恐懼就能不恐懼?!允許自己表情不自然就能變得表情自然?!這看起來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得想一個辦法將任何的恐懼殺掉才行;我們必須控制住自己的「不好的」面部表情,才可能有好的面部表情。只是接納它們,它們就能消失,這在邏輯上是行不通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奧秘,只有東方心理學承認這個奧秘,或者別說得那麼玄乎,那麼上綱上線,它就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學上事實。你在另一條路上已經碰了壁,已經努力了20年,已經碰得頭破血流了,為什麼不試一試另一個方向另一條路呢?其實這是解決你的情況和解決任何社交恐怖症的唯一途徑。至於這裡面的更為深入一些「哲學」道理我們會在神經症患者的心理修養里有比較詳細闡述和探討。
為了幫助你能更明確的去「心理操作」,我們再設想一個具體的社交情景:今天你必須去給學生上一堂課或去和領導商量匯報一件事情。由於自己的社交恐怖問題,你甚至想找一個理由推脫和逃避。我們說逃避是絕對不允許的,以前你不知如何去面對自己的表情恐怖,一次次的努力帶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敗,所以你想到了逃避。但是現在你明白了不是去抗拒,而是去接納,而這種接納的藝術和技巧必須在不斷的實踐和體驗中去把握,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徹底知道它的奧秘,徹底認識到「接納就能蛻變」的心理規律。現在我們將每一次這樣的情況當成一個機會,一個以全新的心理態度來面對它的機會。——還沒有出門以前或者還沒有到達教室,以前的你就已經開始擔心了,我想你每次都要下決心,自己一定要鎮定而自然,自己一定要控制好自己,並且在心中一遍遍地預演。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技巧就是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總是預演的習慣,讓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到時候自己去做出反應。這是一個需要有意識養成的重要的社交心理習慣,不要去預演。我們的手不注意靠近了火,手會立刻做出躲開的反應,其中並沒有頭腦參與的過程存在:火是燙的——我的手感覺到了疼痛——我必須讓自己的手離開——不然我的手會被燒壞——所以我決定做讓自己的手離開火的動作,這樣的煩瑣思維預演過程是不存在的,相信我們的身體自己會做出適當的反應,你自己的過多參與反而阻礙了那個自發性。當你和講課或和別人談話時又意識到自己的表情「不自然……窘迫……害羞」等等自認為非常不好的表情時,這時你以前的心理反應就是「哎呀,怎麼又這樣?必須控制它,別人會怎麼看?必須立刻克制住它!必須立刻改變它!」而當你發現無論如何也剋制不住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時候,就只有盼著趕快結束談話和講課,趕快逃離了。現在我讓你做的是就讓自己是表情不好的,不管出現任何不好的表情,不要從心理上和行動上對它做任何事情。你知道別人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表情,你也看出了別人對你的表情的反應,但是你可以允許自己鎮定自若地繼續談要談的工作和話題,可以鎮定自若地起碼是「裝作鎮定自若」繼續講課,而不管自己內心忍受著如何巨大的恐懼緊張的波瀾!要理解,要在實踐中反復體會這個要領:我們內心恐懼,我們表情不自然,我們怎麼又能鎮定自若呢?你能!你完全允許自己面部表情的不自然,你完全允許自己內心存在著恐懼,你完全忍受著別人的眼神而繼續談你的工作,講你的課,而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克制和擺脫自己不好的表情和內心的緊張就是鎮定自若。
完全允許自己表情不自然地繼續與人交談,就是鎮定自若。而你持續以這樣的心理態度去反應的結果就是越來越自如的社交和越來越少的表情不自然的發生。而如果你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扼殺不好的表情和內心的恐懼,你就會永遠被它們死死糾纏。你想我必須完全擺脫和扼殺掉我的內心的害羞和恐懼,才能去社交去工作,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這些情況只有用正確的心理反應方式不斷在實踐中去體會前進才能最終徹底蛻變,沒有任何其它途徑。
我知道在開始的時候會有一些困難,但是需要你仔細的閱讀和領會我所說的,不要求自己立刻就做得非常絕對,會有一個過程,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甚至是磕磕絆絆的過程,但是永遠不要偏離航道,永遠不要再回到錯誤的道路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接納就能蛻變」的核心。你通過這條路的走出是永遠的走出,當你體會到了接納的奧秘,則會對自己生活中的許多其它問題產生新的認識。
勇敢和勇氣是需要的。
但我們是勇敢地承認和允許自己內心懷著恐懼去堅持正常的行動和生活呢?還是勇敢地和自己內心的恐懼做殊死的斗爭?躲到一個角落裡斤斤計較於內心任何恐懼和不安的存在,那才是真正的膽小鬼。
灑脫自如是需要的。
小心翼翼地去掩飾和控制自己任何不好的表情和表現,不是瀟灑自如;慨然包容自己和他人偶爾不當和不理想的社交表現,才是真正的瀟灑自如。
那些處心積慮地剋制和掩飾自己的神經質的人,都掉進了神經症的泥潭。
那些善於承認自己的缺點,釋然表現自己的神經質的人,卻擺脫了任何神經症的困擾。
深刻理解和把握——勇敢實踐——循序漸進、耐心、一定的過程、一定的時間——
還有一些東西我想告訴你,你說的什麼「雙向情感障礙症」什麼「覺得自己是患了「雙向情感障礙症(燥鬱症)」,經過自己的慢慢調解,症狀有所減輕,現在感覺好多了,也很樂觀」,好的東西人人都想擁有,比如你所說的什麼「樂觀」之類的優秀的品質,但是這些東西是人人都能有的嗎?改變是好的,但請你記住,改變的時候千萬不要自責,永遠不要自己與自己對抗,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和自己做最好的朋友!Good luck!
『叄』 什麼叫健康焦慮
∪慫咔逯⒆矗錘淳鴕劍淙瘓錘匆窖Ъ觳橐跣院鴕繳慕饈兔揮邢嚶膊〉鬧ぞ菀膊荒艽螄∪說墓寺牽0橛薪孤腔蛞鍾
。對身體的一些正常現象也當作嚴重疾病的表現或預兆而整天憂心重重。
一.產生的原因(1)心理社會因素如婚姻的改變,子女的離別,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生活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生活或事業上目標過高,缺乏安全感,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
(2)醫源性因素 有一部分病人系醫源性的,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醫生作出診斷不確切,反復令病人作些檢查,則造成病人產生懷疑患有某種疾病的信念。
(3)疑病性格 有一部分病人,與生俱來的多疑性格,在再加上自己或親人生過某種疾病以後,通過自我暗示或聯想而疑病。所以也叫易感素質。已發現本病在同一家庭成員有類似發作。此類病人人格特徵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對身體過分的關注,要求十分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強迫人格,女性則與癔症性格有關。
二.表現(1).疑病的心理障礙有兩種表現,一為疑病感覺,感覺身體某部或對某部位的敏感增加,進而疑病,或過分的關注。患者的描述較含糊不清,部位不恆定。但另一種患者的描述形象逼真,生活具體,認為患有某種疾病,患者本人自己也確信實際上並不存在,但要求各種檢查,要醫生同情,盡管檢查正常,醫生的解釋與保證並不足以消除其疑病信念,仍認為檢查可能有誤。於是患者擔心憂慮,惶惶不安,焦慮,苦惱。此為一種疑病觀念,系一類超價觀念。帶強烈的情感色彩。
(2).疼痛是本病最常見症狀,約有2/3的患者有疾病症狀,常見部位為頭部、下腰部或右髂窩。這種疼痛描述不清,有時甚至訴全身疼痛,但查無實據,患者常四處求醫輾轉於內外各科,毫無結果,最後才到精神科,常伴有失眠、焦慮,和抑鬱症狀。
(3).軀體症狀表現多樣而廣泛,涉及身體許多不同區域,如發現自己上有一種特殊味道。惡心、吞咽困難、反酸、脹氣、腹痛、心悸、左側胸痛、呼吸困難,擔心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別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狀異樣,還有訴體臭或出汗等。
三.診斷鑒別
診斷標准如下: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准。
2.以疑病症狀為主要臨床象,表現為下述的至少一項:
(1)對身體健康或疾病過分擔心,其嚴重程序與實際健康情況很不相稱。
(2)對通常出現的生理現象和異常感覺作出疑病性解釋。
(3)牢固的疑病觀念,缺乏充分根據,但不是妄想。
3.反復就醫或反復要求醫學檢查,但檢查結果陰性或醫生的合理解釋不能打消顧慮。
4.排除強迫症、抑鬱症、偏執性精神病等診斷,疑病症狀不只限於驚恐發作。
疑病症狀應與下列疾病鑒別:1.
抑鬱症最常伴有疑病症狀,如為重性抑鬱症狀,尚有一些生物學方面的症狀,如早醒性失眠,晝重夜輕的晝夜節律的改變,體重減輕,及精神運動遲滯,自罪自責等症狀可資鑒別。隱匿性抑鬱症應特別注意與疑病症相鑒別,隱甙性抑鬱症以軀體症狀掩蓋了抑鬱症的本質,但往往經過抗抑鬱治療常能獲得顯著的療效,而疑病症則較困難。
2.精神分裂症早期有疑病症狀,但其內容多為離奇,不固定,有思維障礙和常見的幻覺和妄想,病人並不積極求治,可以鑒別。
3.其他神經症如焦慮症、神經衰弱和抑鬱性神經症均可有疑病症狀,但這些疑病症狀均系繼發性的。而疑病性神經症則其疑病症狀為原發或首發症狀。注意症狀發生的順序,結合臨床的特點,不難鑒別。
四.治療措施與預後
心理治療基礎上加葯物治療。
急性起病者預後頗佳,如抑鬱症和焦慮症伴有疑病症狀,或在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發病,則預後好。
『肆』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4的課內閱讀翻譯 要6~9單元的
Unit 6
風險與你
1 在說不定的某個時候,我們大家都曾充當過疑病症患者的角色,只憑一些輕微的症狀便懷疑自己得了某種可怕的病。有的人只要一聽說一種新的疾病,就會去檢查,看自己是否可能患了這種病。然而,對疾病的恐懼並非我們唯一的恐懼。同樣,患病的危險也並非我們唯一會遇上的危險。現代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威脅,諸如對我們生命的威脅,對我們平和心境的威脅,對我們家人的威脅,對我們未來的威脅。從而產生了好些問題,我們不得不問自己:我買的食品安全嗎?給孩子們的玩具會傷害他們嗎?我們家的人是不是不該吃熏肉?我度假時會不會遭搶劫?我們的疑慮就無休止地增加。
2 對生活中風險的擔憂與疑病症有相似之處;二者的恐懼或憂慮皆起因於信息不全面。但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個明顯的差別。疑病症患者通常可以求助於醫生,以便澄清疑慮——要麼你得了你所懷疑的疾病,要麼你沒得。但當涉及到其它形式的風險時,事情就要困難得多,因為對許多風險來說,情況並不那麼簡單。
3 風險幾乎總是一個可能性的問題而無確定性可言。你也許會問:「我該不該系安全帶?」如果你坐的車要與其它車正面相撞,那當然該系安全帶。倘若你的車側面被撞,結果你被困在車里,又因安全帶裝置遭破壞而無法掙脫,那怎麼辦呢?這是否意味著你該再花些錢在車內安一個保險氣袋呢?同樣,在正面相撞的情況下,保險氣袋完全可以救你一命。但是,萬一正當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時,保險氣袋突然意外充氣膨脹,從而導致了本來絕不會發生的事故,那又該如何是好?
4 上面說的這一切,只是從另一角度說明我們所做的事沒有一件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有些風險——常常是潛在的重大風險——與我們的每個業余愛好、所做的每項工作、所吃的每種食物有關,換句話說,與所進行的任何活動有關。但我們又不能,也不該因危險存在於我們將要做的每件事,而變成戰戰兢兢的神經症患者。有些活動是比其它活動更危險。關鍵在於要讓自己了解相應的風險,然後相機行事。
5 例如,兩車相撞時,大車總的說來要比小車安全些。可究竟能安全多少呢?答案是這樣:在一起嚴重的車禍中坐小車喪生的可能性是坐大車的兩倍左右。然而,大車通常比小車貴(並且消耗更多的汽油,由此給環境帶來了更大的風險!)。那麼我們該怎樣確定什麼時候值得為降低風險增加花費呢?例如,避免風險最保險的做法也許是去買一輛坦克或裝甲車,從而把撞車時死亡或受傷的風險降到最小。然而,即便你買得起,這筆額外的費用以及忍受坦克或裝甲車所帶來的不便是否值得呢?
6 在我們尚不知所涉及的風險程度之前,我們還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衡量風險程度呢?有些人似乎認為答案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例如,我們知道每年大約有25,000 人死於車禍。相比之下,每年只有大約300人死於礦山事故和災難。這難道就意味著乘坐汽車要比采礦危險得多嗎?未必。事實是,在美國每年大約有兩億人經常性地以車代步;而大概只有70萬人從事采礦作業。我們評估一種風險時,所需要的有關數字是一個比率或分數。該分數的分子告訴我們在某個特定時期由於從事某種特定活動而喪生或受傷的人數;其分母告訴我們在這一時期從事這種活動的總人數。這樣,所有的風險程度都是由比率或分數表示,其大小介於0(無風險)到1(完全風險)之間。
7 通過把所有風險都簡化為這種比率或分數,我們便可以開始比較不同種類的風險,如比較采礦與乘坐汽車。這個比率越大,也就是說它越接近1,那麼有關活動的風險就越大。在剛才討論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用每一活動中死亡的人數除以參與該活動的總人數,從而找出汽車旅行與採煤的相對安全性。此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乘坐汽車旅行的風險是每一萬人中大約有一人喪生;而就采礦而言,其危險程度是每一萬礦工中大約有四人死亡。所以,盡管在車禍中喪生的人遠比采礦要多,其實後者的風險是前者的四倍。這些比率使我們能夠對毫不相乾的活動或情形的危險性加以比較,即便差別如蘋果與橘子那樣大也能比較。如果你反對冒險,你就會選擇風險比率較小的活動。如果你無所畏懼,那麼你往往會對高比率不太在乎,除非它們大得令人難以承受。
8 我們一旦明白了風險是永遠無法從任何情況中完全去除的,因而就沒有絕對安全的事,我們也就會明白問題的關鍵不是要徹底避免風險,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風險。風險管理需要兩大要素:常識以及與我們可能要承擔的風險的性質和程度相關的信息。
unit 7
我們這些教師對於在你們身上取得的教育成就一點都不感到自豪。
我們培養你們去適應的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事實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這里度過的四年時間里,你們一直以為失敗是不會留下任何記錄的。
要是學得不好,一個最省事的辦法就是中途退出(不修這門課),在布朗大學你們學會了這一點。
但是,從現在開始,在你們要涉足的世界裡,失敗是要給你留下疤痕的。
知難而退也會使你變成另一個人。走出布朗,知難而退的人絕不是英雄。
你們可以跟我們爭辯,說服我們為什麼你們的錯誤不是錯誤,為什麼平庸的作業是優秀的,為什麼你們會對普普通通並不出色的課堂報告感到驕傲。
回想一下,畢竟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你們所學的大部分課程中都得了高分。
因此,在這里分數並不能作為區分優秀學生與學業平平的學生的依據。
但是,今後,在你們所要去的世界裡,你們最好不要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假如你們要求得到你們不該得到的表揚,詆毀那些不給你們表揚的人,這是不明智的做法。
多年來,我們創造了一個完全寬容的世界。這里所要求於你們的僅僅是一點微不足道的努力。
當你們沒有按約定的時間赴約時,我們就再約時間。當你們沒有按期交作業時,我們裝作不在乎。
更糟糕的是,當你們的言談枯燥無味時,我們卻裝作你們說的是重要的事情;當你們喋喋不休、不知所雲時,我們認真傾聽,似乎你們說的東西事關重大;
當你們把根本沒有花心思寫的作業扔到我們桌上時,我們不僅拜讀,甚至批改給評語,好像值得為你們這樣做似的。
當你們犯傻時,我們裝作你們聰明過人;當你們老生常談、毫無想像力、平平淡淡時,我們卻裝作像在聽什麼美妙絕倫的新鮮事情一樣;
當你們要不勞而獲時,我們拱手奉上。所有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對這一切盡管你們可以想入非非,但我們決不是因為想要討你們的歡心,而是因為我們不想讓你們來啰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作假:微笑,讓你們輕輕鬆鬆都得B。
在這一類的演說中人們往往習慣於引用,在此讓我來引用一個你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人的話,這個人是拉特格斯大學的卡特•A.丹尼爾教授。
他說:「大學毀了你們,讓你們閱讀那些不值得一讀的論文,聽那些不值得一聽的評論,甚至要去尊重那些無所事事、孤陋寡聞、極不文明的人。
為了教育,我們過去不得不這樣做,但是今後不會有人再這樣做了。
在過去的50年中,大學使你們喪失了得到充分培養的機會。
由於大學成了一個輕松、自由、包容、體貼、舒適、充滿樂趣、好玩的地方,它沒有對你們盡到責任。但願你們今後好運。」
這就是為什麼,在今天進行畢業典禮之際,我們沒有任何可引以自豪的東西。
哦,對了,還有一點。盡量不要像對待我們那樣去對待你們的同事和老闆。
我的意思是,當他們把你們想要但不是你們應得的東西給了你們時,要善待他們,不要侮辱他們,不要在他們身上重演你們與父母之間的那種糟糕的關系。
這一切,我們也都忍受了。
正如我剛才所說的,這不是為了討你們的歡心。
有一些年輕人只能在同齡人的眼中找到自我,是一些愚昧無知的人,竟然膚淺到以為教授們關心的不是教育,而是自己的人緣。實際上,很少有教授在乎這類年輕人是否喜歡他們。
我們容忍這一切,只是為了擺脫你們。摒棄我們在教學中給你們造成的這些假象,投身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吧。
unit 8
拉里•多希博士有兩個古董鍾。「一個走得快,一個走得慢」多希博士說。「它們提醒我,生活不是由時鍾控制的,而且我能自己選擇按什麼樣的時間生活。」
多希博士研究時間生物學,是這門新興學科的開拓者。該學科研究的是時間與生活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多希博士認為,一個人如何看待時間可能是生死攸關的事。
他說,在我們社會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時間病」,就是由於時間造成的壓力和緊迫性而引起的焦慮和緊張。
這些症狀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這是我們最大的兩種死因。
多希發現,採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去改變人們對時間的看法,上述疾病和其他一些因緊張而誘發的疾病常常可以得到成功的治療。
多希博士注意到,有相當多的病人雖然在住院期間並沒有任何日程安排,但仍堅持要帶手錶,於是就對時間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產生了興趣。
這些人都是「時間癮君子」。他們從孩提時代起就受到這樣的教育:要按社會的時鍾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一旦沒有了計時器所給予的安全感,就會茫然若失。
於是乎時間就統治了我們的生活。
時間就是金錢,應該節省,應該理智地花,不要浪費或者丟失。
幾乎所有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物,都擁有與大自然節奏同步的生物鍾。
蟹能感知潮水什麼時候要變化。
老鼠會在夜幕降臨時醒來。
松鼠知道什麼時候該為漫長的冬眠做准備。
這些生物鍾並不像自動機械裝置那麼精確,卻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對大多數生物來說,光是最強有力的同步指示儀。
但人類還有另一個強有力的同步指示儀:周圍的人。
根據在德國進行的開拓性研究報告,當人們被分成小組,一起置身於與光、溫度、濕度等外部時間提示因素相隔絕的環境時,他們自身內部復雜的時間節奏無法(與外部因素)同步了;但他們的生物鍾隨後又恢復了相互間一致的同步節奏。
就連他們的體溫也一起上升或下降——這表明,每個人體內的一些微妙的生物化學變化現在也都同步了。
這些實驗也許揭示了一種神秘力量,一種把個人改變為群體(團隊、異教或烏合之眾)成員的神秘力量。
人的頭腦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改變時間的節奏。那些從死亡的邊緣搶救過來的人常常回憶說, 在那一瞬間他們整個一生的生活經歷會在他們面前重新閃現。
那些經歷過嚴重事故的人常描述說,在事故發生的過程中,一切都以慢動作的形式進行;
這顯然是人腦中內置有逃生工具,也就是一種能力,它能把人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速度提高到正常狀態下的數倍,從而「減慢」了世界運行的速度,使當事人有「時間」來思考避免災難的對策。
由於我們一生下來就被灌輸了社會所遵循的時間,於是我們就以為這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不管怎麼樣都必須共同遵守的。
但不同的文化對時間的認識存在著差異。
在北美和歐洲北部的一些工業化國家,生活安排得很緊湊。
讓別人等候是令人皺眉頭的。
但在歐洲南部及拉丁美洲說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國家裡,人比時間表更重要,故在約會時會把開始的時間定得比較靈活。
每一種時間觀都各有優缺點。但其代價可能會很高。當我們體內的自然節奏與時鍾時間之間的同步關系被打亂時,緊張感便會隨之而生。
在時鍾時間的嚴格控制下,現在西方工業化社會發現心臟病和其他一些相關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是,多希博士認為,這樣的「時間病」是可以通過改變我們對時間的看法而得到治療和預防的。
他能採用一些簡單的手段來改變和主宰自己的時間,這些手段你我也可以採用。
1)擺脫時鍾對你生活的控制。
別再戴手錶。當我們打破了看鍾表的習慣時,時間便不再讓你我如此時時關注了。
2)確立你自己的內部時間感。
為了說明時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曾經說,對於一個坐在滾燙的火爐上的人來說,兩分鍾的時間給人的感覺就像兩小時;而對一個身邊有靚麗女子陪伴的青年男子來說,兩小時就像兩分鍾一樣。
3)發揮你自身的能力去改變時間。
我們都天生具有使自己放鬆的能力。
大多數人能通過排除雜念和控制呼吸的方法做到這一點。例如,每次呼氣時都想數字「1」。
幾分鍾內,就能使自己非常平靜。
4)使自己與大自然同步。
耐心地看看日落,或者看一朵從頭頂的天空慢慢飄過的雲。記住,有一種時間比人類用鍾表創造出來的時間要古老得多。
我們創造了機械時間,令我們的社會隨著它運轉,我們有自由去選擇究竟是做它的奴隸還是做它的主人。
2. relearn再學習 regain收回,重新獲得 redo 重做,再做 rewrite重寫,改寫
rearrange重新整理 reclaim要求歸還,收回 remodel重新塑造,改變 replace取代
rephrase重新措辭 rejoin 再結合,在加入 reform 改革 readjust 重新調整
reunited(使)再結合 rebroadcast 轉播,重播 reread 再讀 review 復習
沒找到第九單元
看看是這些嗎 :)
『伍』 死亡恐懼誰能幫幫我!
有生即有死~自然原則罷了,沒什麼好留戀的。雖然我6歲都開始思考這個問版題,權那個時候還不怎麼懂事,就是想死了就沒了,於是和害怕。到了晚上,一個人慢慢的想,想著想著就哭了,很是害怕。但是大了後,知道人人都會死的,我就想:中國有13億人,全球有50多億人 。我還年輕,死在我前面的人還多著勒。於是就不怎麼害怕了。你也可以想,如果真有那麼一個世界....等我們死了就過去了,可以見著死去的人了,多好` 雖然不怎麼科學, 但誰知道呀。。你說是不? 也不用太悲觀了,想點別的 ,很快你就會想開的
『陸』 疑病症用英語怎麼說呢
Hypochondri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