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閱讀 > 警察與贊美詩英語閱讀

警察與贊美詩英語閱讀

發布時間:2021-02-11 18:54:06

A. 求《百萬英鎊》或者《警察與贊美詩》的英語版的summary, 中間可以加概述,人物分析等等。800字左右

《百萬英鎊》"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is a short story by the American author Mark Twain.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Edwardian London, where two very rich, eccentric brothers, Oliver and Roderick Montpelier, give the penniless story protagonist, Henry Adams, one million pound money in form of a single peerless bank note. Henry would not be easily able to exchange that note in the bank without being questioned about how he had come to it, charged with theft and arrested. He would also not be able to spend it since no ordinary person would be able to change it. Without knowing, Henry is the subject of a bet: Oliver believes that the mere possession of this symbol of wealth will enable anyone to have anything he wants, without actually cashing the note. Roderick, on the other hand, feels that the prohibition against exchanging the note for cash will render it totally useless.

————————
《警察與贊美詩》

"The Cop and the Anthem" is a December 1904 short story by the United States author O. Henry. It includes several of the classic elements of an O. Henry story, including a setting in New York City, an empathetic look at the state of mind of a member of the lower class, and an ironic ending.

Contents [hide]
1 Plot summary
2 Text
3 Cultural references
4 Notes

[edit] Plot summaryThe Cop and the Anthem has only one character who is given a name, the protagonist "Soapy." Furthermore, no last name is given. It is made clear that Soapy is homeless, a member of the substantial army of underclass men and women who had flocked to New York City ring the earliest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hort story's narrative is set in an unstated day in late fall. Because the city trees' decious leaves are falling and there is a hint of frost in the air, Soapy faces the urgent necessity of finding some sort of shelter for the winter. He is psychologically experienced in thinking of the local jail as a de facto homeless shelter, and the narrative shows him developing a series of tactics intended to encourage the police to classify him as a criminal and arrest him.

Soapy's ploys include swindling a restaurant into serving him an expensive meal, vandalizing the plate-glass window of a luxury shop, repeating his eatery exploit at a humble diner, sexually harassing a young woman, pretending to be publicly intoxicated, and stealing another man's umbrella.

However, all of these attempts are quickly exposed as failures. The upper-class restaurant looks at Soapy's threadbare clothes and refuses to serve him. A police officer responds to the broken window but decides to pursue an innocent bystander. The diner refuses to have Soapy arrested, and instead has two servers throw Soapy out onto a concrete pavement.

Soapy's failures to earn his desired arrest continue. The young woman, far from feeling harassed, proves to be more than ready for action. Another police officer observes Soapy impersonating a drunk and disorderly man, but assumes that the exhibitionistic conct is that of a Yale student celebrating their victory over "Hartford College" in football. Finally, the victim of the umbrella theft relinquishes the item without a struggle.

Based on these events, Soapy despairs of his goal of getting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With the autumn sun gone and night having fallen, Soapy lingers by a small Christian church, considering his plight.

As O. Henry describes events, the small church has a working organ and a practicing organist. As Soapy listens to the church organ play an anthem, he experiences a spiritual epiphany in which he resolves to cease to be homeless, end his life as a tramp afflicted with unemployment, and regain his self-respect. Soapy recalls that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had once offered him a job. Lost in a reverie, Soapy decides that on the very next day he will seek out this potential mentor and apply for employment.

As Soapy stands on the street and considers this plan for his future, however, a policeman taps him on the shoulder and asks him what he is doing. When Soapy answers 「Nothing,」 his fate is sealed: he has been arrested for loitering. In the magistrate』s court on the following day, he is convicted of a misdemeanor (in the courtroom, he is pronounced guilty of "vagrancy, no visible means of support"), and is sentenced to three months in Riker's Island, the New York City jail.

B. 求歐 亨利作品《警察與贊美詩》全文

警察與贊美詩

〔美〕歐.亨利/著

潘明元/譯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
中引頸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對丈夫加倍的溫存親熱,索比在街心公園
的長凳上焦躁不安、翻來復去的時候,人們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葉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傑克對麥
迪遜廣場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氣,每年來臨之先,總要打一聲招呼。在十字街
頭,他把名片交給「戶外大廈」的信使「北風」,好讓住戶們有個准備。

索比意識到,該是自己下決心的時候了,馬上組織單人財務委員會,以
便抵禦即將臨近的嚴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長凳上輾轉反側。

索比越冬的抱負並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遊,也不想到南方去曬
令人昏睡的太陽,更沒想過到維蘇威海灣漂泊。他夢寐以求的只要在島上待
三個月就足夠了。整整三個月,有飯吃,有床睡,還有志趣相投的夥伴,而
且不受「北風」和警察的侵擾。對索比而言,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願望。

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韋爾島②的監獄一直是索比冬天的寓所。正像福
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買票去棕櫚灘③和里維埃拉④一樣,索比也要為
一年一度逃奔島上作些必要的安排。現在又到時候了。昨天晚上,他睡在古
老廣場上噴水池旁的長凳上,用三張星期日的報紙分別墊在上衣里、包著腳
踝、蓋住大腿,也沒能抵擋住嚴寒的襲擊。因此,在他的腦袋裡,島子的影
象又即時而鮮明地浮現出來。他詛咒那些以慈善名義對城鎮窮苦人所設的布
施。在索比眼裡,法律比救濟更為寬厚。他可以去的地方不少,有市政辦的、
救濟機關辦的各式各樣的組織,他都可以去混吃、混住,勉強度日,但接
受施捨,對索比這樣一位靈魂高傲的人來講,是一種不可忍受的折磨。從慈
善機構的手裡接受任何一點好處,錢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須遭受精神上的屈
辱來作為回報。正如愷撒對待布魯圖一樣⑤,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上慈善
機構的床,先得讓人押去洗個澡;要吃施捨的一片麵包,得先交待清楚個人
的來歷和隱私。因此,倒不如當個法律的座上賓還好得多。雖然法律鐵面無
私、照章辦事,但至少不會過分地干涉正人君子的私事。

一旦決定了去島上,索比便立即著手將它變為現實。要兌現自己的意願,
有許多簡捷的途徑,其中最舒服的莫過於去某家豪華餐廳大吃一台,然後
呢,承認自己身無分文,無力支付,這樣便安安靜靜、毫不聲張地被交給警
察。其餘的一切就該由通商量的治安推事來應付了。

索比離開長凳,踱出廣場,跨過百老匯大街和第五大街的交匯處那片瀝
青鋪就的平坦路面。他轉向百老匯大街,在一家燈火輝煌的咖啡館前停下腳
步,在這里,每天晚上聚積著葡萄、蠶絲和原生質的最佳製品⑥。

索比對自己的馬甲從最下一顆紐扣之上還頗有信心,他修過面,上衣也
還夠氣派,他那整潔的黑領結是感恩節時一位教會的女士送給他的。只要他
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屬於他了。他露在桌面的上半身絕不會讓侍
者生疑。索比想到,一隻烤野鴨很對勁——再來一瓶夏布利酒⑦,然後是卡
門貝乾酪⑧,一小杯清咖啡和一隻雪茄煙。一美元一隻的雪茄就足夠了。全
部加起來的價錢不宜太高,以免遭到咖啡館太過厲害的報復;然而,吃下這
一餐會使他走向冬季避難所的行程中心滿意足、無憂無慮了。

可是,索比的腳剛踏進門,領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舊褲子和破皮
鞋上。強壯迅急的手掌推了他個轉身,悄無聲息地被押了出來,推上了人行
道,拯救了那隻險遭毒手的野鴨的可憐命運。

索比離開了百老匯大街。看起來,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島上,這
辦法是行不通了。要進監獄,還得另打主意。

在第六大街的拐角處,燈火通明、陳設精巧的大玻璃櫥窗內的商品尤其
誘人注目。索比撿起一塊鵝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們從轉彎處奔來,領頭
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兩手插在褲袋裡,對著黃銅紐
扣微笑⑨。

「肇事的傢伙跑哪兒去了?」警官氣急敗壞地問道。

「你不以為這事與我有關嗎?」索比說,多少帶點嘲諷語氣,但很友好,
如同他正交著桃花運呢。

警察根本沒把索比看成作案對象。毀壞窗子的人絕對不會留在現場與法
律的寵臣攀談,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條街外有個人正跑去趕一輛車,
便揮舞著警棍追了上去。索比心裡十分憎惡,只得拖著腳步,重新開始游
盪。他再一次失算了。

對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廳,它可以填飽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錢。
它的碗具粗糙,空氣混濁,湯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絹。索比穿著那令人詛
咒的鞋子和暴露身分的褲子跨進餐廳,上帝保佑、還沒遭到白眼。他走到桌
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餅、炸面餅圈和餡餅。然後,他向侍者坦露真象:他
和錢老爺從無交往。

「現在,快去叫警察,」索比說。「別讓大爺久等。」

「用不著找警察,」侍者說,聲音滑膩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紅得好似
曼哈頓開胃酒中的櫻桃。「喂,阿康!」

兩個侍者干凈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著地。索比
艱難地一點一點地從地上爬起來,好似木匠打開摺尺一樣,接著拍掉衣服上
的塵土。被捕的願望僅僅是美夢一個,那個島子是太遙遠了。相隔兩個門面
的葯店前,站著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

索比走過五個街口之後,設法被捕的氣又回來了。這一次出現的機會極
為難得,他滿以為十拿九穩哩。一位衣著簡朴但討人喜歡的年輕女人站在櫥
窗前,興趣十足地瞪著陳列的修面杯和墨水瓶架入了迷。而兩碼之外,一位
彪形大漢警察正靠在水龍頭上,神情嚴肅。

索比的計劃是裝扮成一個下流、討厭的「搗蛋鬼」。他的對象文雅嫻靜,
又有一位忠於職守的警察近在眼前,這使他足以相信,警察的雙手抓住他
的手膀的滋味該是多麼愉快呵,在島上的小安樂窩里度過這個冬季就有了保
證。

索比扶正了教會的女士送給他的領結,拉出縮進去的襯衣袖口,把帽子
往後一掀,歪得幾乎要落下來,側身向那女人挨將過去。他對她送秋波,清
嗓子,哼哼哈哈,嬉皮笑臉,把小流氓所乾的一切卑鄙無恥的勾當表演得維
妙維肖。他斜眼望去,看見那個警察正死死盯住他。年輕女人移開了幾步,
又沉醉於觀賞那修面杯。索比跟過去,大膽地走近她,舉了舉帽子,說:「
啊哈,比德莉亞,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嗎?」

警察仍舊死死盯住。受人輕薄的年輕女人只需將手一招,就等於已經上
路去島上的安樂窩了。在想像中,他已經感覺到警察分局的舒適和溫暖了。
年輕女人轉身面對著他,伸出一隻手,捉住了索比的上衣袖口。

「當然羅,邁克,」她興高采烈地說,「如果你肯破費給我買一杯啤酒
的話。要不是那個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年輕女人像常青藤攀附著他這棵大橡樹一樣。索比從警察身邊走過,心
中懊喪不已。看來命中註定,他該自由。

一到拐彎處,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跑。他一口氣跑到老遠的一個地方。
這兒,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燈光,最輕松的心情,最輕率的誓言和最輕快的歌
劇。淑女們披著皮裘,紳士們身著大衣,在這凜冽的嚴寒中歡天喜地地走來
走去。索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也許是某種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使他免除
了被捕。這念頭令他心驚肉跳。但是,當他看見一個警察在燈火通明的劇院
門前大模大樣地巡邏時,他立刻撈到了「擾亂治安」這根救命稻草。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開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樣胡鬧。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盡各種伎倆來攪擾這蒼穹。

警察旋轉著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對著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釋說:「這是
個耶魯小子在慶祝勝利,他們同哈特福德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個大鵝蛋。
聲音是有點兒大,但不礙事。我們上峰有指示,讓他們鬧去吧。」

索比怏怏不樂地停止了白費力氣的鬧嚷。難道就永遠沒有警察對他下手
嗎?在他的幻夢中,那島嶼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亞⑩了。他扣好
單薄的上衣,以便抵擋刺骨的寒風。

索比看到雪茄煙店裡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對著火頭點煙。那人進店時,
把綢傘靠在門邊。索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漫不經心地退了出來。點煙
人匆匆追了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道。

「呵,是嗎?」索比冷笑說;在小偷摸小摸之上,再加上一條侮辱罪吧。
「好哇,那你為什麼不叫警察呢?沒錯,我拿了。你的傘!為什麼不叫巡
警呢?拐角那兒就站著一個哩。」

綢傘的主人放慢了腳步,索比也跟著慢了下來。他有一種預感,命運會
再一次同他作對。那位警察好奇地瞧著他們倆。

「當然羅,」綢傘主人說,「那是,噢,你知道有時會出現這類誤會……
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廳撿的……
要是你認出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索比惡狠狠地說。

綢傘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開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攙扶一個身披
夜禮服斗篷、頭發金黃的高個子女人穿過橫街,以免兩條街之外駛來的街車
會碰著她。

索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翻修弄得高低不平的街道。他怒氣沖天地把綢
傘猛地擲進一個坑裡。他咕咕噥噥地抱怨那些頭戴鋼盔、手執警棍的傢伙。
因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則偏偏把他當成永不出錯的國王⑾。

最後,索比來到了通往東區的一條街上,這兒的燈光暗淡,嘈雜聲也若
有若無。他順著街道向麥迪遜廣場走去,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
凳,但回家的本能還是把他帶到了那兒。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轉角處,索比停住了。這兒有一座古老的教堂,
樣子古雅,顯得零亂,是帶山牆的建築。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的玻璃窗
映射出來,毫無疑問,是風琴師在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悅耳的樂聲飄進索
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月亮掛在高高的夜空,光輝、靜穆;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屋檐下的燕
雀在睡夢中幾聲啁啾——這會兒有如鄉村中教堂墓地的氣氛。風琴師彈奏的
贊美詩撥動了伏在鐵欄桿上的索比的心弦,因為當他生活中擁有母愛、玫瑰、
抱負、朋友以及純潔無邪的思想和潔白的衣領時,他是非常熟悉贊美詩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靈魂猛然間出
現了奇妙的變化。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
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
活。

頃刻間,這種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動萬分。一股迅急而強烈的沖動鼓舞
著他去迎戰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駕馭自己的
惡魔。時間尚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再現當年的雄心壯志,並堅定不移地
去實現它。管風琴的莊重而甜美音調已經在他的內心深處引起了一場革命。
明天,他要去繁華的商業區找事干。有個皮貨進口商一度讓他當司機,明天
找到他,接下這份差事。他願意做個煊赫一時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隻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來,只見一位警察的寬
臉盤。

「你在這兒干什麼呀?」警察問道。

「沒干什麼,」索比說。

「那就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萊克韋爾島,三個月。」

①傑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凍」的擬人化稱呼。
②布萊克韋爾島(Blackwell):在紐約東河上。島上有監獄。
③棕櫚灘(Palm Beach):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城鎮,冬令遊憩勝地。
④里維埃拉(The Riviera):南歐沿地中海一段地區,在法國的東南
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是假節日憩游勝地。
⑤愷撒(Julius Caesar):(100—44BC)羅馬統帥、政治家,羅馬的
獨裁者,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布魯圖(Brutus):(85—42BC)羅馬貴族派
政治家,刺殺愷撒的主謀,後逃希臘,集結軍隊對抗安東尼和屋大維聯軍,
因戰敗自殺。
⑥作者詼諧的說法,指美酒、華麗衣物和上流人物。
⑦夏布利酒(Chablis):原產於法國的Chablis地方的一種無
甜味的白葡萄酒。
⑧卡門貝(Carmembert)乾酪(Cheese):一種產於法國的軟乾酪。原
為Fr.諾曼底一村莊,產此乾酪而得名。
⑨指警察,因警察上衣的紐扣是黃銅制的。
⑩阿卡狄亞(Arcadia):原為古希臘一山區,現在伯羅奔尼撒
半島中部,以其居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淳樸生活而著稱,現指「世外桃園」。
⑾英語諺語:國王不可能犯錯誤(King can do no wrong.)

C. 急需《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的英文梗概,和讀後感

距華盛頓州來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源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

D. 急用.....翻譯成英語:幽默與諷刺在<<警察與贊美詩>>中所起的人物描寫及社會揭露作用

The effects of humor and irony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exposure of the community in 《 the Police and the Hymn 》.

E. 王永年翻譯的警察與贊美詩譯文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中引頸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對丈夫加倍的溫存親熱,索比在街心公園的長凳上焦躁不安、翻來復去的時候,人們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葉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傑克對麥迪遜廣場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氣,每年來臨之先,總要打一聲招呼。在十字街頭,他把名片交給「戶外大廈」的信使「北風」,好讓住戶們有個准備。
索比意識到,該是自己下決心的時候了,馬上組織單人財務委員會,以便抵禦即將臨近的嚴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長凳上輾轉反側。
索比越冬的抱負並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遊,也不想到南方去曬令人昏睡的太陽,更沒想過到維蘇威海灣漂泊。他夢寐以求的只要在島上待三個月就足夠了。整整三個月,有飯吃,有床睡,還有志趣相投的夥伴,而且不受「北風」和警察的侵擾。對索比而言,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願望。
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韋爾島②的監獄一直是索比冬天的寓所。正像福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買票去棕櫚灘③和里維埃拉④一樣,索比也要為一年一度逃奔島上作些必要的安排。現在又到時候了。昨天晚上,他睡在古老廣場上噴水池旁的長凳上,用三張星期日的報紙分別墊在上衣里、包著腳踝、蓋住大腿,也沒能抵擋住嚴寒的襲擊。因此,在他的腦袋裡,島子的影象又即時而鮮明地浮現出來。他詛咒那些以慈善名義對城鎮窮苦人所設的布施。在索比眼裡,法律比救濟更為寬厚。他可以去的地方不少,有市政辦的、救濟機關辦的各式各樣的組織,他都可以去混吃、混住,勉強度日,但接受施捨,對索比這樣一位靈魂高傲的人來講,是一種不可忍受的折磨。從慈善機構的手裡接受任何一點好處,錢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須遭受精神上的屈辱來作為回報。正如愷撒對待布魯圖一樣⑤,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上慈善機構的床,先得讓人押去洗個澡;要吃施捨的一片麵包,得先交待清楚個人的來歷和隱私。因此,倒不如當個法律的座上賓還好得多。雖然法律鐵面無私、照章辦事,但至少不會過分地干涉正人君子的私事。
一旦決定了去島上,索比便立即著手將它變為現實。要兌現自己的意願,有許多簡捷的途徑,其中最舒服的莫過於去某家豪華餐廳大吃一台,然後呢,承認自己身無分文,無力支付,這樣便安安靜靜、毫不聲張地被交給警察。其餘的一切就該由通商量的治安推事來應付了。
索比離開長凳,踱出廣場,跨過百老匯大街和第五大街的交匯處那片瀝青鋪就的平坦路面。他轉向百老匯大街,在一家燈火輝煌的咖啡館前停下腳步,在這里,每天晚上聚積著葡萄、蠶絲和原生質的最佳製品⑥。
索比對自己的馬甲從最下一顆紐扣之上還頗有信心,他修過面,上衣也還夠氣派,他那整潔的黑領結是感恩節時一位教會的女士送給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屬於他了。他露在桌面的上半身絕不會讓侍者生疑。索比想到,一隻烤野鴨很對勁——再來一瓶夏布利酒⑦,然後是卡門貝乾酪⑧,一小杯清咖啡和一隻雪茄煙。一美元一隻的雪茄就足夠了。全部加起來的價錢不宜太高,以免遭到咖啡館太過厲害的報復;然而,吃下這一餐會使他走向冬季避難所的行程中心滿意足、無憂無慮了。
可是,索比的腳剛踏進門,領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舊褲子和破皮鞋上。強壯迅急的手掌推了他個轉身,悄無聲息地被押了出來,推上了人行道,拯救了那隻險遭毒手的野鴨的可憐命運。
索比離開了百老匯大街。看起來,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島上,這辦法是行不通了。要進監獄,還得另打主意。
在第六大街的拐角處,燈火通明、陳設精巧的大玻璃櫥窗內的商品尤其誘人注目。索比撿起一塊鵝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們從轉彎處奔來,領頭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兩手插在褲袋裡,對著黃銅紐扣微笑⑨。
「肇事的傢伙跑哪兒去了?」警官氣急敗壞地問道。
「你不以為這事與我有關嗎?」索比說,多少帶點嘲諷語氣,但很友好,如同他正交著桃花運呢。
警察根本沒把索比看成作案對象。毀壞窗子的人絕對不會留在現場與法律的寵臣攀談,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條街外有個人正跑去趕一輛車,便揮舞著警棍追了上去。索比心裡十分憎惡,只得拖著腳步,重新開始游盪。他再一次失算了。
對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廳,它可以填飽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錢。它的碗具粗糙,空氣混濁,湯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絹。索比穿著那令人詛咒的鞋子和暴露身份的褲子跨進餐廳,上帝保佑、還沒遭到白眼。他走到桌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餅、炸面餅圈和餡餅。然後,他向侍者坦露真象:他和錢老爺從無交往。
「現在,快去叫警察,」索比說。「別讓大爺久等。」
「用不著找警察,」侍者說,聲音滑膩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紅得好似曼哈頓開胃酒中的櫻桃。「喂,阿康!」
兩個侍者干凈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著地。索比艱難地一點一點地從地上爬起來,好似木匠打開摺尺一樣,接著拍掉衣服上的塵土。被捕的願望僅僅是美夢一個,那個島子是太遙遠了。相隔兩個門面的葯店前,站著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
索比走過五個街口之後,設法被捕的氣又回來了。這一次出現的機會極為難得,他滿以為十拿九穩哩。一位衣著簡朴但討人喜歡的年輕女人站在櫥窗前,興趣十足地瞪著陳列的修面杯和墨水瓶架入了迷。而兩碼之外,一位彪形大漢警察正靠在水龍頭上,神情嚴肅。
索比的計劃是裝扮成一個下流、討厭的「搗蛋鬼」。他的對象文雅嫻靜,又有一位忠於職守的警察近在眼前,這使他足以相信,警察的雙手抓住他的手膀的滋味該是多麼愉快呵,在島上的小安樂窩里度過這個冬季就有了保證。
索比扶正了教會的女士送給他的領結,拉出縮進去的襯衣袖口,把帽子往後一掀,歪得幾乎要落下來,側身向那女人挨將過去。他對她送秋波,清嗓子,哼哼哈哈,嬉皮笑臉,把小流氓所乾的一切卑鄙無恥的勾當表演得維妙維肖。他斜眼望去,看見那個警察正死死盯住他。年輕女人移開了幾步,又沉醉於觀賞那修面杯。索比跟過去,大膽地走近她,舉了舉帽子,說:「啊哈,比德莉亞,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嗎?」
警察仍舊死死盯住。受人輕薄的年輕女人只需將手一招,就等於已經上路去島上的安樂窩了。在想像中,他已經感覺到警察分局的舒適和溫暖了。年輕女人轉身面對著他,伸出一隻手,捉住了索比的上衣袖口。
「當然羅,邁克,」她興高采烈地說,「如果你肯破費給我買一杯啤酒的話。要不是那個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年輕女人像常青藤攀附著他這棵大橡樹一樣。索比從警察身邊走過,心中懊喪不已。看來命中註定,他該自由。
一到拐彎處,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跑。他一口氣跑到老遠的一個地方。這兒,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燈光,最輕松的心情,最輕率的誓言和最輕快的歌劇。淑女們披著皮裘,紳士們身著大衣,在這凜冽的嚴寒中歡天喜地地走來走去。索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也許是某種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使他免除了被捕。這念頭令他心驚肉跳。但是,當他看見一個警察在燈火通明的劇院門前大模大樣地巡邏時,他立刻撈到了「擾亂治安」這根救命稻草。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開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樣胡鬧。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盡各種伎倆來攪擾這蒼穹。
警察旋轉著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對著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釋說:「這是個耶魯小子在慶祝勝利,他們同哈特福德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個大鵝蛋。聲音是有點兒大,但不礙事。我們上峰有指示,讓他們鬧去吧。」
索比怏怏不樂地停止了白費力氣的鬧嚷。難道就永遠沒有警察對他下手嗎?在他的幻夢中,那島嶼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亞⑩了。他扣好單薄的上衣,以便抵擋刺骨的寒風。
索比看到雪茄煙店裡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對著火頭點煙。那人進店時,把綢傘靠在門邊。索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漫不經心地退了出來。點煙人匆匆追了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道。
「呵,是嗎?」索比冷笑說;在小偷摸小摸之上,再加上一條侮辱罪吧。「好哇,那你為什麼不叫警察呢?沒錯,我拿了。你的傘!為什麼不叫巡警呢?拐角那兒就站著一個哩。」
綢傘的主人放慢了腳步,索比也跟著慢了下來。他有一種預感,命運會再一次同他作對。那位警察好奇地瞧著他們倆。
「當然羅,」綢傘主人說,「那是,噢,你知道有時會出現這類誤會……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廳撿的……要是你認出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索比惡狠狠地說。
綢傘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開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攙扶一個身披夜禮服斗篷、頭發金黃的高個子女人穿過橫街,以免兩條街之外駛來的街車會碰著她。
索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翻修弄得高低不平的街道。他怒氣沖天地把綢傘猛地擲進一個坑裡。他咕咕噥噥地抱怨那些頭戴鋼盔、手執警棍的傢伙。因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則偏偏把他當成永不出錯的國王⑾。
最後,索比來到了通往東區的一條街上,這兒的燈光暗淡,嘈雜聲也若有若無。他順著街道向麥迪遜廣場走去,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凳,但回家的本能還是把他帶到了那兒。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轉角處,索比停住了。這兒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樣子古雅,顯得零亂,是帶山牆的建築。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來,毫無疑問,是風琴師在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悅耳的樂聲飄進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月亮掛在高高的夜空,光輝、靜穆;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屋檐下的燕雀在睡夢中幾聲啁啾——這會兒有如鄉村中教堂墓地的氣氛。風琴師彈奏的贊美詩撥動了伏在鐵欄桿上的索比的心弦,因為當他生活中擁有母愛、玫瑰、抱負、朋友以及純潔無邪的思想和潔白的衣領時,他是非常熟悉贊美詩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靈魂猛然間出現了奇妙的變化。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頃刻間,這種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動萬分。一股迅急而強烈的沖動鼓舞著他去迎戰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駕馭自己的惡魔。時間尚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再現當年的雄心壯志,並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它。管風琴的莊重而甜美音調已經在他的內心深處引起了一場革命。明天,他要去繁華的商業區找事干。有個皮貨進口商一度讓他當司機,明天找到他,接下這份差事。他願意做個煊赫一時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隻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來,只見一位警察的寬臉盤。
「你在這兒干什麼呀?」警察問道。
「沒干什麼,」索比說。
「那就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萊克韋爾島,三個月。」
①傑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凍」的擬人化稱呼。
②布萊克韋爾島(blackwell):在紐約東河上。島上有監獄。
③棕櫚灘(palm beach):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城鎮,冬令遊憩勝地。
④里維埃拉(the riviera):南歐沿地中海一段地區,在法國的東南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是假節日憩游勝地。
⑤愷撒(julius caesar):(100—44bc)羅馬統帥、政治家,羅馬的獨裁者,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布魯圖(brutus):(85—42bc)羅馬貴族派政治家,刺殺愷撒的主謀,後逃希臘,集結軍隊對抗安東尼和屋大維聯軍,因戰敗自殺。
⑥作者詼諧的說法,指美酒、華麗衣物和上流人物。
⑦夏布利酒(chablis):原產於法國的Chablis地方的一種無甜味的白葡萄酒。
⑧卡門貝(carmembert)乾酪(cheese):一種產於法國的軟乾酪。原為Fr.諾曼底一村莊,產此乾酪而得名。
⑨指警察,因警察上衣的紐扣是黃銅制的。
⑩阿卡狄亞(Arcadia):原為古希臘一山區,現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以其居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淳樸生活而著稱,現指「世外桃源」。
⑾英語諺語:國王不可能犯錯誤(king can do no wrong.)

F. 英語小說《警察和贊美詩》的翻譯

蘇比躺在麥迪生廣場他那條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鳴,每當沒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親熱起來,每當蘇比躺在街心公園長凳上輾轉反側,這時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張枯葉飄落在蘇比的膝頭。這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名片。傑克對麥迪生廣場的老住戶很客氣,每年光臨之前,總要先打個招呼。他在十字街頭把名片遞給「露天公寓」的門公佬「北風」,好讓房客們有所准備。

蘇比明白,為了抵禦寒冬,由他親自出馬組織一個單人財務委員會的時候到了。為此,他在長凳上輾轉反側,不能入寐。

蘇比的冬居計劃並不過奢。他沒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曬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陽,更沒考慮到維蘇威灣②去漂流。他衷心企求的僅僅是去島上度過三個月。整整三個月不愁食宿,夥伴們意氣相投,再沒有「北風」老兒和警察老爺來糾纏不清,在蘇比看來,人生的樂趣也莫過於此了。

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威爾島①監獄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正如福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要買票去棕櫚灘和里維埃拉②一樣,蘇比也不免要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最必要的安排。現在,時候到了。昨天晚上,他躺在古老的廣場噴泉和近的長凳上,把三份星期天的厚報紙塞在上衣里,蓋在腳踝和膝頭上,都沒有能擋住寒氣。這就使蘇比的腦海里迅速而鮮明地浮現出島子的影子。他瞧不起慈善事業名下對地方上窮人所作的布施。在蘇比眼裡,法律比救濟仁慈得多。他可去的地方多的是,有市政府辦的,有救濟機關辦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當然,生活不能算是奢侈。可是對蘇比這樣一個靈魂高傲的人來說,施捨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從慈善機構手裡每得到一點點好處,錢固然不必花,卻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來回報。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單位的床鋪,先得讓人押去洗上一個澡;要吃他一塊麵包,還得先一五一十交代清個人的歷史。因此,還是當法律的客人來得強。法律雖然鐵面無私,照章辦事,至少沒那麼不知趣,會去干涉一位大爺的私事。

既經打定主意去島上,蘇比立刻准備實現自己的計劃。省事的辦法倒也不少。最舒服的莫過於在哪家豪華的餐館里美美地吃上一頓,然後聲明自己不名一錢,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靜靜地交到警察手裡。其餘的事,自有一位識相的推事①來料理。

蘇比離開長凳,踱出廣場,穿過百老匯路和五馬路匯合處那處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匯路,在一家燈火輝煌的餐館門前停了下來,每天晚上,這里匯集著葡萄、蠶絲與原生質的最佳製品②。

蘇比對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顆鈕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他刮過臉,他的上裝還算過得去,他那條乾乾凈凈的活結領帶是感恩節③那天一位教會里的女士送給他的。只要他能走到餐桌邊不引人生疑,那就為生券在握了。他露出桌面的上半身還不至於讓侍者起懷疑。一隻烤野鴨,蘇比尋思,那就差不離——再來一瓶夏白立酒④然後是一份戛曼包乾酪⑤,一小杯濃咖啡,再來一支雪茄煙。一塊錢一支的那種也就湊合了。總數既不會大得讓飯店櫃上發狠報復,這頓牙祭又能讓他去冬宮的旅途上無牽無掛,心滿意足。

可是蘇比剛邁進飯店的門,侍者領班的眼光就落到他的舊褲子和破皮鞋上。粗壯利落的手把他推了個轉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發到人行道上,那隻險遭暗算的野鴨的不體面命運也從而得以扭轉。

蘇比離開了百老匯路。看來靠打牙祭去那個日思夜想的島是不成的了。要進地獄,還是想想別的辦法。

在六馬路拐角上有一家鋪子,燈光通明,陳設別致,大玻璃櫥窗很惹眼。蘇比撿起塊鵝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人們從拐角上跑來,領頭的是個巡警。蘇比站定了不動,兩手插在口袋裡,對著銅鈕扣①直笑。

「肇事的傢伙在哪兒?」警察氣急敗壞地問。

「你難道看不出我也許跟這事有點牽連嗎?」蘇比說,口氣雖然帶點嘲諷,卻很友善,彷彿好運在等著他。

在警察的腦子里蘇比連個旁證都算不上。砸櫥窗的人沒有誰會留下來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他們總是一溜煙似地跑。警察看見半條街外有個人跑著去趕搭車子。他抽出警棍,追了上去。蘇比心裡窩火極了,他拖著步子走了開去。兩次了,都砸了鍋。

街對面有家不怎麼起眼的飯館。它投合胃口大錢包小的吃客。它那兒的盤盞和氣氛都粗里粗氣,它那兒的菜湯和餐巾都稀得透光。蘇比挪動他那雙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褲子跨時飯館時倒沒遭到白眼。他在桌子旁坐下來,消受了一塊牛排、一份煎餅、一份油炸糖圈,以及一份餡兒餅。吃完後他向侍者坦白:他無緣結識錢大爺,錢大爺也與他素昧平生。

「手腳麻利些,去請個警察來,」蘇比說,「別讓大爺久等。」

「用不著驚動警察老爺,」侍者說,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紅得像雞尾酒里浸泡的櫻桃,「喂,阿康!」

兩個侍者干凈利落地把蘇比往外一叉,正好讓他左耳貼地摔在鐵硬的人行道上。他一節一節地撐了起來,像木匠在打開一把摺尺,然後又撣去衣服上的塵土。被捕彷彿只是一個絆色的夢。那個島遠在天邊。兩個門面之外一家葯鋪前就站著個警察,他光是笑了笑,順著街走開去了。

蘇比一直過了五個街口,才再次鼓起勇氣去追求被捕。這一回機會好極了,他還滿以為十拿九穩,萬無一失呢。一個衣著簡朴頗為討人喜歡的年輕女子站在櫥窗前,興味十足地盯著陳列的剃須缸與墨水台。而離店兩碼遠,就有一位彪形大漢——警察,表情嚴峻地靠在救火龍頭上。

蘇比的計劃是扮演一個下流的、討厭的小流氓。他的對象文雅嫻靜,又有一位忠於職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雙可愛的手很快就會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島上冬蟄的小安樂窩里吃喝不愁。

蘇比把教會女士送的活結領帶拉挺,把縮進袖口的襯衫袖子拉出來,把帽子往後一推,歪得馬上要掉下來,向那女子挨將過去。他厚著麵皮把小流氓該乾的那一套惡心勾當一段段表演下去。蘇比把眼光斜掃過去,只見那警察在盯住他。年輕女人挪動了幾步,又專心致志地看起剃須缸來。蘇比跟了過去,大膽地挨到她的身邊,把帽子舉了一舉,說:

「啊哈,我說,貝蒂麗亞!你不是說要到我院子里去玩兒嗎?」

警察還在盯著。那受人輕薄的女子只消將手指一招,蘇比就等於進安樂島了。他想像中已經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適和溫暖。年輕的女士轉過臉來,伸出一隻手,抓住蘇比的袖子。

「可不是嗎,邁克,」她興致勃勃地說,「不過你先得破費給我買杯貓尿①。要不是那巡警老盯著,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那娘們像常春藤一樣緊緊攀住蘇比這棵橡樹,蘇比好不懊喪地在警察身邊走了過去。看來他的自由是命中註定的了。

一拐彎,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氣來到一個地方,一到晚上,最輕佻的燈光,最輕松的心靈,最輕率的盟誓,最輕快的歌劇,都在這里薈萃。身穿輕裘大氅的淑女紳士在寒冷的空氣里興高采烈地走動。蘇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會不會有什麼可怕的魔法鎮住了他,使他永遠也不會被捕呢?這個念頭使他有點發慌,但是當他遇見一個警察大模大樣在燈火通明的劇院門前巡邏時,他馬上就撈起「擾亂治安」這根稻草來。

蘇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樣亂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罵,用盡了辦法大吵大鬧。

警察讓警棍打著旋,身子轉過去背對蘇比,向一個市民解釋道:

「這是個耶魯②的小夥子在慶祝勝利,他們跟哈德福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鴨蛋。夠吵的,可是不礙事。我們有指示,讓他們只管鬧去。」

蘇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費氣力的吵鬧。難道就沒有一個警察來抓他了嗎?在他的幻想中。那島已成為可望不可即的仙島。他扣好單薄的上衣以抵擋刺骨的寒風。

他看見雪茄煙店裡一個衣冠楚楚的人對著搖曳的火頭在點煙。那人進店時,將一把綢傘靠在門邊。蘇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慢吞吞地退了出去。對火的人趕緊追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說道。

「噢,是嗎?」蘇比冷笑說;在小偷小摸的罪名上又加上侮辱這一條。「好,那你干嗎不叫警察?不錯,是我拿的。你的傘!你怎麼不叫巡警?那邊拐角上就有一個。」

傘主人放慢了腳步,蘇比也放慢腳步。他有一種預感:他又一次背運了。那警察好奇地瞅著這兩個人。

「當然,」傘主人說,「嗯……是啊,你知道有時候會發生誤會……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一家飯店裡撿的……要是你認出來這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蘇比惡狠狠地說。

傘的前任主人退了下去。好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攙一位穿晚禮服的金發高個兒女士過馬路,免得她被在兩條街以外往這邊駛來的電車撞著。

蘇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為翻修而高低不平的馬路。他忿忿地把傘扔進一個坑。他嘟嘟噥噥咒罵起那些頭戴鋼盔,手拿警棍的傢伙來。因為他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偏偏認為他是個永遠不會犯錯誤的國王①。

最後,蘇比來到通往東區的一條馬路上,這兒燈光暗了下來,嘈雜聲傳來也是隱隱約約的。他順著街往麥迪生廣場走去,因為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凳,他仍然有夜深知歸的本能。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地段,蘇比停住了腳步。這時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築古雅,不很規整,是有山牆的那種房子。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來,風琴師為了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在鍵盤上按過來按過去。動人的樂音飄進蘇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膠著在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明月懸在中天①,光輝、靜穆;車輛與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凍雀睡夢中啁啾了幾聲——這境界一時之間使人想起鄉村教堂邊上的墓地。風琴師奏出的贊美詩使鐵欄桿前的蘇比入定②了,因為當他在生活中有母愛、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潔白無瑕的思想與衣領時,贊美詩對他來說是很熟悉的。

蘇比這時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會合在一起, 使他靈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變化。他猛然對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厭。那墮落的時光,低俗的慾望,心灰意懶,才能衰退,動機不良——這一切現在都構成了他的生活內容。

一剎那間,新的意境醒醐灌頂③似地激盪著他。一股強烈迅速的沖動激勵著他去向坎坷的命運奮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個好樣兒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經控制了他的罪惡。時間還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重新振作當年的雄心壯志,堅定不移地把它實現。管風琴④庄嚴而甜美的音調使他內心起了一場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業區去找事做。有個皮貨進口商曾經讓他去趕車。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這差使接下來。他要做個烜赫一時的人。他要——

蘇比覺得有一隻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只見是警察的一張胖臉。

「你在這兒干什麼?」那警察問。

「沒干什麼。」蘇比回答。

「那你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
請採納哦

G. 歐亨利小說警察與贊美詩全文

世界就是這么搞笑,你想做好人的時候確讓你成了最壞的壞人!

H. 《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全文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中引頸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對丈夫加倍的溫存親熱,索比在街心公園的長凳上焦躁不安、翻來復去的時候,人們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葉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傑克對麥迪遜廣場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氣,每年來臨之先,總要打一聲招呼。在十字街頭,他把名片交給「戶外大廈」的信使「北風」,好讓住戶們有個准備。

索比意識到,該是自己下決心的時候了,馬上組織單人財務委員會,以便抵禦即將臨近的嚴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長凳上輾轉反側。

索比越冬的抱負並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遊,也不想到南方去曬令人昏睡的太陽,更沒想過到維蘇威海灣漂泊。他夢寐以求的只要在島上待三個月就足夠了。整整三個月,有飯吃,有床睡,還有志趣相投的夥伴,而且不受「北風」和警察的侵擾。對索比而言,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願望。

(8)警察與贊美詩英語閱讀擴展閱讀:

人文背景

《警察與贊美詩》發表於1904年,當時正是新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美國資本主義在工業化進程中取得極大的物質文明時,美國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貧富兩極分化日益明顯。

到1920年,美國己經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美國的城市化。城市的發展成為一種無法限制和不可逆轉的趨勢,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大多數蝸居在廉價的出租房裡,美國是世界上「貧富間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

美國社會的快速發展造成資本的集中和社會底層人民的貧困,而中下層人民的大量破產以及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都導致了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化和表面化。因此,廣大的美國民眾對所謂「民主」社會產生了懷疑和失望,他們曾為消滅蓄奴制而進行了流血戰爭,本以為消滅了蓄奴制,美國就會成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但事實遠非如此,美國不但沒有成為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權利的天堂,而且成了世界上貧富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

I. 求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全文

《警察與贊美詩》【美】歐·亨利 著
蘇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中引頸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對丈夫加倍的溫存親熱,蘇比在街心公園的長凳上焦躁不安、翻來覆去的時候,人們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葉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傑克對麥迪遜廣場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氣,每年來臨之先,總要打一聲招呼。在十字街頭,他把名片交給「戶外大廈」的信使「北風」,好讓住戶們有個准備。
蘇比意識到,該是自己下決心的時候了,馬上組織單人財務委員會,以便抵禦即將臨近的嚴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長凳上輾轉反側。蘇比越冬的抱負並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遊,也不想到南方去曬令人昏睡的太陽,更沒想過到維蘇威海灣漂泊。他夢寐以求的只要在島上待三個月就足夠了。整整三個月,有飯吃,有床睡,還有志趣相投的夥伴,而且不受「北風」和警察的侵擾。對蘇比而言,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願望。
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韋爾島②的監獄一直是蘇比冬天的寓所。正像福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買票去棕櫚灘③和里維埃拉④一樣,蘇比也要為一年一度逃奔島上作些必要的安排。現在又到時候了。昨天晚上,他睡在古老廣場上噴水池旁的長凳上,用三張星期日的報紙分別墊在上衣里、包著腳踝、蓋住大腿,也沒能抵擋住嚴寒的襲擊。因此,在他的腦袋裡,島子的影象又即時而鮮明地浮現出來。他詛咒那些以慈善名義對城鎮窮苦人所設的布施。在蘇比眼裡,法律比救濟更為寬厚。他可以去的地方不少,有市政辦的、救濟機關辦的各式各樣的組織,他都可以去混吃、混住,勉強度日,但接受施捨,對蘇比這樣一位靈魂高傲的人來講,是一種不可忍受的折磨。從慈善機構的手裡接受任何一點好處,錢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須遭受精神上的屈辱來作為回報。正如愷撒對待布魯圖一樣⑤,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上慈善機構的床,先得讓人押去洗個澡;要吃施捨的一片麵包,得先交待清楚個人的來歷和隱私。因此,倒不如當個法律的座上賓還好得多。雖然法律鐵面無私、照章辦事,但至少不會過分地干涉正人君子的私事。
一旦決定了去島上,蘇比便立即著手將它變為現實。要兌現自己的意願,有許多簡捷的途徑,其中最舒服的莫過於去某家豪華餐廳大吃一台,然後呢,承認自己身無分文,無力支付,這樣便安安靜靜、毫不聲張地被交給警察。其餘的一切就該由通商量的治安推事來應付了。
蘇比離開長凳,踱出廣場,跨過百老匯大街和第五大街的交匯處那片瀝青鋪就的平坦路面。他轉向百老匯大街,在一家燈火輝煌的咖啡館前停下腳步,在這里,每天晚上聚積著葡萄、蠶絲和原生質的最佳製品⑥。
蘇比對自己的馬甲從最下一顆紐扣之上還頗有信心,他修過面,上衣也還夠氣派,他那整潔的黑領結是感恩節時一位教會的女士送給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屬於他了。他露在桌面的上半身絕不會讓侍者生疑。蘇比想到,一隻烤野鴨很對勁——再來一瓶夏布利酒⑦,然後是卡門貝乾酪⑧,一小杯清咖啡和一隻雪茄煙。一美元一隻的雪茄就足夠了。全部加起來的價錢不宜太高,以免遭到咖啡館太過厲害的報復;然而,吃下這一餐會使他走向冬季避難所的行程中心滿意足、無憂無慮了。
可是,蘇比的腳剛踏進門,領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舊褲子和破皮鞋上。強壯迅急的手掌推了他個轉身,悄無聲息地被押了出來,推上了人行道,拯救了那隻險遭毒手的野鴨的可憐命運。
蘇比離開了百老匯大街。看起來,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島上,這辦法是行不通了。要進監獄,還得另打主意。
在第六大街的拐角處,燈火通明、陳設精巧的大玻璃櫥窗內的商品尤其誘人注目。蘇比撿起一塊鵝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們從轉彎處奔來,領頭的就是一位巡警。蘇比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兩手插在褲袋裡,對著黃銅紐扣微笑⑨。
「肇事的傢伙跑哪兒去了?」警官氣急敗壞地問道。
「你不以為這事與我有關嗎?」蘇比說,多少帶點嘲諷語氣,但很友好,如同他正交著桃花運呢。
警察根本沒把蘇比看成作案對象。毀壞窗子的人絕對不會留在現場與法律的寵臣攀談,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條街外有個人正跑去趕一輛車,便揮舞著警棍追了上去。蘇比心裡十分憎惡,只得拖著腳步,重新開始游盪。他再一次失算了。
對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廳,它可以填飽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錢。它的碗具粗糙,空氣混濁,湯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絹。蘇比穿著那令人詛咒的鞋子和暴露身份的褲子跨進餐廳,上帝保佑、還沒遭到白眼。他走到桌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餅、炸面餅圈和餡餅。然後,他向侍者坦露真象:他和錢老爺從無交往。
「現在,快去叫警察,」蘇比說。「別讓大爺久等。」
「用不著找警察,」侍者說,聲音滑膩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紅得好似曼哈頓開胃酒中的櫻桃。「喂,阿康!」
兩個侍者干凈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著地。蘇比艱難地一點一點地從地上爬起來,好似木匠打開摺尺一樣,接著拍掉衣服上的塵土。被捕的願望僅僅是美夢一個,那個島子是太遙遠了。相隔兩個門面的葯店前,站著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
蘇比走過五個街口之後,設法被捕的氣又回來了。這一次出現的機會極為難得,他滿以為十拿九穩哩。一位衣著簡朴但討人喜歡的年輕女人站在櫥窗前,興趣十足地瞪著陳列的修面杯和墨水瓶架入了迷。而兩碼之外,一位彪形大漢警察正靠在水龍頭上,神情嚴肅。
蘇比的計劃是裝扮成一個下流、討厭的「搗蛋鬼」。他的對象文雅嫻靜,又有一位忠於職守的警察近在眼前,這使他足以相信,警察的雙手抓住他的手膀的滋味該是多麼愉快呵,在島上的小安樂窩里度過這個冬季就有了保證。
蘇比扶正了教會的女士送給他的領結,拉出縮進去的襯衣袖口,把帽子往後一掀,歪得幾乎要落下來,側身向那女人挨將過去。他對她送秋波,清嗓子,哼哼哈哈,嬉皮笑臉,把小流氓所乾的一切卑鄙無恥的勾當表演得惟妙惟肖。他斜眼望去,看見那個警察正死死盯住他。年輕女人移開了幾步,又沉醉於觀賞那修面杯。蘇比跟過去,大膽地走近她,舉了舉帽子,說:「啊哈,比德莉亞,你不想去我的院子里玩玩嗎?」
警察仍舊死死盯住。受人輕薄的年輕女人只需將手一招,就等於已經上路去島上的安樂窩了。在想像中,他已經感覺到警察分局的舒適和溫暖了。年輕女人轉身面對著他,伸出一隻手,捉住了蘇比的上衣袖口。
「當然羅,邁克,」她興高采烈地說,「如果你肯破費給我買一杯啤酒的話。要不是那個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年輕女人像常青藤攀附著他這棵大橡樹一樣。蘇比從警察身邊走過,心中懊喪不已。看來命中註定,他該自由。
一到拐彎處,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跑。他一口氣跑到老遠的一個地方。這兒,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燈光,最輕松的心情,最輕率的誓言和最輕快的歌劇。淑女們披著皮裘,紳士們身著大衣,在這凜冽的嚴寒中歡天喜地地走來走去。蘇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也許是某種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使他免除了被捕。這念頭令他心驚肉跳。但是,當他看見一個警察在燈火通明的劇院門前大模大樣地巡邏時,他立刻撈到了「擾亂治安」這根救命稻草。
蘇比在人行道上扯開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樣胡鬧。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盡各種伎倆來攪擾這蒼穹。
警察旋轉著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對著蘇比,向一位市民解釋說:「這是個耶魯小子在慶祝勝利,他們同哈特福德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個大鵝蛋。聲音是有點兒大,但不礙事。我們上峰有指示,讓他們鬧去吧。」
蘇比怏怏不樂地停止了白費力氣的鬧嚷。難道就永遠沒有警察對他下手嗎?在他的幻夢中,那島嶼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亞⑩了。他扣好單薄的上衣,以便抵擋刺骨的寒風。
蘇比看到雪茄煙店裡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對著火頭點煙。那人進店時,把綢傘靠在門邊。索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漫不經心地退了出來。點煙人匆匆追了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道。
「呵,是嗎?」蘇比冷笑說;在小偷摸小摸之上,再加上一條侮辱罪吧。「好哇,那你為什麼不叫警察呢?沒錯,我拿了。你的傘!為什麼不叫巡警呢?拐角那兒就站著一個哩。」
綢傘的主人放慢了腳步,蘇比也跟著慢了下來。他有一種預感,命運會再一次同他作對。那位警察好奇地瞧著他們倆。
「當然羅,」綢傘主人說,「那是,噢,你知道有時會出現這類誤會……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廳撿的……要是你認出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蘇比惡狠狠地說。
綢傘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開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攙扶一個身披夜禮服斗篷、頭發金黃的高個子女人穿過橫街,以免兩條街之外駛來的街車會碰著她。
蘇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翻修弄得高低不平的街道。他怒氣沖天地把綢傘猛地擲進一個坑裡。他咕咕噥噥地抱怨那些頭戴鋼盔、手執警棍的傢伙。因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則偏偏把他當成永不出錯的國王⑾。
最後,蘇比來到了通往東區的一條街上,這兒的燈光暗淡,嘈雜聲也若有若無。他順著街道向麥迪遜廣場走去,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凳,但回家的本能還是把他帶到了那兒。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轉角處,蘇比停住了。這兒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樣子古雅,顯得零亂,是帶山牆的建築。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來,毫無疑問,是風琴師在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悅耳的樂聲飄進蘇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月亮掛在高高的夜空,光輝、靜穆;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屋檐下的燕雀在睡夢中幾聲啁啾——這會兒有如鄉村中教堂墓地的氣氛。風琴師彈奏的贊美詩撥動了伏在鐵欄桿上的索比的心弦,因為當他生活中擁有母愛、玫瑰、抱負、朋友以及純潔無邪的思想和潔白的衣領時,他是非常熟悉贊美詩的。
蘇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靈魂猛然間出現了奇妙的變化。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頃刻間,這種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動萬分。一股迅急而強烈的沖動鼓舞著他去迎戰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駕馭自己的惡魔。時間尚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再現當年的雄心壯志,並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它。管風琴的莊重而甜美音調已經在他的內心深處引起了一場革命。明天,他要去繁華的商業區找事干。有個皮貨進口商一度讓他當司機,明天找到他,接下這份差事。他願意做個煊赫一時的人物。他要……
蘇比感到有隻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來,只見一位警察的寬臉盤。
「你在這兒干什麼呀?」警察問道。
「沒干什麼,」蘇比說。
「那就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萊克韋爾島,三個月。」
①傑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凍」的擬人化稱呼。
②布萊克韋爾島(blackwell):在紐約東河上。島上有監獄。
③棕櫚灘(palm beach):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城鎮,冬令遊憩勝地。
④里維埃拉(the riviera):南歐沿地中海一段地區,在法國的東南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是假節日憩游勝地。
⑤愷撒(julius caesar):(100—44bc)羅馬統帥、政治家,羅馬的獨裁者,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布魯圖(brutus):(85—42bc)羅馬貴族派政治家,刺殺愷撒的主謀,後逃希臘,集結軍隊對抗安東尼和屋大維聯軍,因戰敗自殺。
⑥作者詼諧的說法,指美酒、華麗衣物和上流人物。
⑦夏布利酒(chablis):原產於法國的Chablis地方的一種無甜味的白葡萄酒。
⑧卡門貝(carmembert)乾酪(cheese):一種產於法國的軟乾酪。原為Fr.諾曼底一村莊,產此乾酪而得名。
⑨指警察,因警察上衣的紐扣是黃銅制的。
⑩阿卡狄亞(Arcadia):原為古希臘一山區,現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以其居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淳樸生活而著稱,現指「世外桃源」。
⑾英語諺語:國王不可能犯錯誤(king can do no wrong.)

英文原版:On his bench in Madison Square Soapy moved uneasily, and when Soapy moves uneasily on his bench in the park, you may know that winter is near.

A dead leaf fell in Soapy's lap. That was Jack Frost's card. Jack is kind to the regular residents of Madison Square, and gives them warning of his annual call.
Soapy realized the fact that the time had come for him to provide against the coming winter. And therefore he moved uneasily on his bench.
The winter ambitions of Soapy were not of the highest. In them there were no dreams of Mediterranean voyages, of blue Southern skies or the Vesuvian Bay. Three months on the Island was what his soul desired. Three months of assured board and bed and good company, safe from north winds and policemen, seemed to Soapy the most desirable thing.
For years the hospitable Blackwell prison had been his winter refuge. Just as the more fortunate New Yorkers had bought their tickets to Palm Beach and the Riviera each winter, so Soapy had made his arrangements for his annual journey to the island. And now the time had come. On the night before three Sunday newspapers, put under his coat, about his feet and over his lap, had not helped him against the cold as he slept on his bench near the fountain in the old square. There were many institutions of charity in New York where he might receive lodging and food, but to Soapy's proud spirit the gifts of charity were undesirable. You must pay in humiliation of spirit for everything received at the hands of philanthropy. So it was better to be a guest of the law.
Soapy, having decided to go to the Island, at once set about accomplishing his desire. There were many easy ways of doing this. The pleasantest was to dine at some good restaurant; and then, after declaring bankruptcy, be handed over to a policeman. A magistrate would do the rest.
Soapy left his bench and went out of the square and up Broadway. He stopped at the door of a glittering cafe. He was shaven and his coat was decent. If he could reach a table in the restaurant, the portion of him that would show above the table would raise no doubt in the waiter's mind. A roasted ck, thought Soapy, with a bottle of wine, and then some cheese, a cup of coffee and a cigar would be enough. Such a dinner would make him happy, for the journey to his winter refuge.
But as Soapy entered the restaurant door, the head waiter's eye fell upon his shabby trousers and old shoes. Strong hands turned him about and pushed him in silence and haste out into the street.
Soapy turned off Broadway. Some other way of entering the desirable refuge must be found.
At a corner of Sixth Avenue Soapy took a stone and sent it through the glass of a glittering shop window. People came running around the corner, a policeman at the head of them. Soapy stood still, with his hands in his pockets, and smiled at the sight of the policeman.
"Where is the man that has done that?" asked the policeman.
"Don't you think that I have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it?" said Soapy, not without sarcasm, but friendly.
The policeman paid no attention to Soapy. Men who break windows do not remain to speak with policemen. They run away. He saw a man running to catch a car and rushed after him with his stick in his hand. Soapy, with disgust in his heart, walked along, twice unsuccessful.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treet was a little restaurant for people with large appetites and modest purses. Soapy entered this place without difficulty. He sat at a table and ate beefsteak and pie. And then he told the waiter that he had no money.
"Now go and call a cop," said Soapy. "And don't keep a gentleman waiting."
"No cop for you," said the waiter. "Hey!"
In a moment Soapy found himself lying upon his left ear on the pavement. He arose with difficulty, and beat the st from his clothes. Arrest seemed a rosy dream. The Island seemed very far away. A policeman who stood before a drug store two doors away laughed and walked down the street. Soapy seemed to liberty.
After another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be arrested for persecution a young woman, Soapy went further toward the district of theatres.
When he came upon a policeman standing in front of a glittering theatre, he caught at the straw of "disorderly conct."
On the sidewalk Soapy began to sing drunken songs at the top of his voice. He danced, howled, and otherwise disturbed the peace.
The policeman turned his back to Soapy, and said to a citizen:
"It is one of the Yale lads celebrating their football victory over the Hartford College. Noisy, but no harm. We have instructions not to arrest them."
Sadly, Soapy stopped his useless singing and dancing. A sudden fear seized him. Was he immune to arrest? Would never a policeman lay hands on him? The Island seemed an unattainable Arcadia. He buttoned his thin coat against the north wind.
In a cigar store he saw a well-dressed man lighting a cigar. He had set his silk umbrella by the door, Soapy entered the store, took the umbrella, and went out with it slowly. The man with the cigar followed hastily.
"My umbrella," he said.
"Oh, is it?" said Soapy. "Well, why don't you call a policeman? I took it. Your umbrella! Why don't you call a cop? There stands one on the corner."
The umbrella owner slowed his steps. Soapy did likewise. The policeman looked at them curiously.
"Of course," said the umbrella man, "that is - well, you know how these mistakes occur - I - if it's your umbrella I hope you'll excuse me - I picked it up this morning in a restaurant - if it is yours, why - I hope you'll -"
"Of course it's mine," said Soapy.
The ex-umbrella man retreated. The policeman hurried to help a well-dressed woman across the street.
Soapy walked eastward. He threw the umbrella angrily into a pit. He was angry with the men who wear helmets and carry clubs. Because he wanted to be arrested, they seemed to regard him as a king who could do no wrong.
At last Soapy reached one of the avenues to the east where it was not so noisy. He went towards Madison Square, for the home instinct remains even when the home is a park bench.
But on a quiet corner Soapy stopped before an old church. Through one window a soft light glowed, where, no doubt, the organist played a Sunday anthem. For there came to Soapy's ears sweet music that caught and held him at the iron fence.
The moon was shining; cars and pedestrians were few; birds twittered sleepily under the roof. And the anthem that the organist played cemented Soapy to the iron fence, for he had known it well in the days when his life contained such things as mothers and roses and ambitions and frie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music and the old church proced a sudden and wonderful change in Soapy's soul. He saw with horror the pit into which he had fallen. He thought of his degraded days, dead hopes and wrecked faculties.
And also in a moment a strong impulse moved him to battle with his desperate fate. He would pull himself out of this pit; he would make a man of himself again. There was time; he was young yet. Those sweet organ notes had set up a revolution in him. Tomorrow he would be somebody in the world. He would -
Soapy felt a hand on his arm. He looked quickly around into the broad face of a policeman.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asked the policeman.
"Nothing," said Soapy.
"Then come along," said the policeman.
"Three months on the Island," said the Magistrate in the Police Court the next morning.

J. 我想寫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的英語論文,從哪個論題下手呢,最好圍繞這個論題能寫出4000字的英文啊!

社會現象

閱讀全文

與警察與贊美詩英語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