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英語怎麼翻譯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It is always said that swift horse are usually found but not the same as 『Pak Lok"(the person who has good judgments to spot 『Long Distance Running Horse』.)
或者從外國的文化譯為:
2,Pearls are everywhere but not the same as the eyes.
又或內者:
3,Talents are everywhere, however seldom can they be recognized.
借花獻佛。
如果滿意,容請記得 點擊本頁面中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__^*) 謝謝~~.
② 伯樂 英語
類似於星探:scout
③ 伯樂黑馬考練化學九年級上答案
hehh
④ 做自己的伯樂 閱讀答案
1論點;.自己做自己的伯樂。 2.引用古典人物成功的例子更有說服力,並利用了對比的手法內,使人感到鮮明。容3..形成對比;毛遂自薦 使自己很快得到用武之地,而姜子牙因為沒有主動推出自己,險些被埋沒了。 4.是舉例說明的方法,毛遂自薦是中國古代很有名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能得到大家的認同。
⑤ 九年級(中考版金牌閱讀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我需要著本書裡面一些東西,那位好心人給我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桓侯故使之問之。(《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動詞:去、到、往
① 吾欲之南海 ② 輟耕之壟上
三、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四、介詞:在 如:懸掛之四壁 (《觀巴黎油畫集》)
其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他」「他們」「他們的」「那個」「其他」
(1)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陳涉起義》
(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
2、 語氣詞,表示測度,勸勉,有時加強反問。
(1)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愚公移山》
(2)當時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峽江寺飛泉亭記》
2、副詞:「難道」
(1)其(難道)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者
一、代詞
1、一般附著在動詞、形容詞、數量詞或動賓片語的後面,相當於「......的」或「......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2、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
③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語氣助詞
1、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
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5、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此數者:這幾點。)
6、放在後置的定語這後,相當於「的」。
例: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②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7、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近者奉辭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8、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而
一、連詞
1、表示並列,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譯作「然後」「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論語>十則》)
5、表示修飾,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則
1、 連詞,表示接、轉折、推測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不用則以紙貼之《活版》
2、副詞,就是、便是。
(1)非死則徏爾《捕蛇者說》
3、法則,如:巍巍乎唯天為天,惟堯則之《論語》
乃
1、作副詞,「就」「才」「這個」「於是」
2、表判斷,「是」「本來是」「原本是」
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作代詞:「你」「你的」
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且
一、副詞
1、暫且,姑且。
例:①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②存者且偷生。③這個,你且收著。
2、將,將要。
例:①年且九十。
②久居,禍且及汝。
③不出,火且盡。
3、而且,並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4、尚且,還。
例: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二、連詞
1、連接兩個動詞、形容詞,表示並列關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漣漪。
2、表順承,相當於「並且」、「而且」
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3、表遞進,相當於「況且」、「何況」、「而且」。
例:①且焉置土石?
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4、表選擇,相當於「還是」
「且住」即「且慢」,暫時慢著,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聽我說!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賊之首!......」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然
1、連詞,表示轉折關系,譯為「但」「可」等
(1)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
(2)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2、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樣」「那樣」「如此」等
(1)吳廣以為然《陳涉建議》
(2)柔使之然也《勸學》
3、作形容詞詞尾
(1)曄然而駭者《捕蛇者說》
(2)弛然而卧《捕蛇者說》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②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讀孟嘗君傳》)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3、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用、按照」等。
①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馬說》)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連詞
1、表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③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④誠直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2、表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3、表並列或承接,因果關系。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
三、動詞:譯為「認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於
1、組成介詞結構,作補語,相當於「在」「到」「從」「對」「對於」
如:戰於長勺,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2、組成介詞結構,含有比較意義。
如:苛政猛於虎。
3、表被動:(被、為、於、見)
為
一、動詞:相當於「做」、「認為」、「造」、「變成」、「雕刻」、「作為」、「是」等。
如:冰,水為之。 為人五,為窗八, 若為佣耕
二、介詞:相當於「給」、「因為」、「為了」、「對」、「跟」等。
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表被動:
如: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活板》
也
一、語氣助詞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②河南樂羊子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
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①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表示疑問語氣。
例: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②縛者曷為者也?
表示反詰語氣。
例: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表示祈使語氣。
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表示反問。
例: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例: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②苟政猛於虎也!
③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3、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例:①余聞之也久。②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③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說也,人常疑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例:⑴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⑵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⑶豈獨伶人也哉!
[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
例: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
[也已矣]罷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乎
1、語氣助詞:表提問或反問,也可表猜測、感嘆
(1)爾知射乎?
(2)吾射精乎?
(3)君將哀乎?
2、有時作介詞:類似於「於」的用法
(1)叫囂乎東西 (2)隳突乎南北
夫
一、語氣詞
1、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如:夫戰,勇氣也
2、用在句中,舒緩語氣
如:好逸惡勞,亦憂夫人之情也
3、用在句末,相當於「啊」「呀」
如: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二、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
(1)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2)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三、名詞:「男子」「丈夫」
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焉
一、語氣助詞:用在句尾表感嘆
如:今其室十無一焉
語氣助詞:用在句中錶停頓
如:徐徐焉實狼其中
二、代詞:用在句末,相當於「於是」「於此」「於之」「於何」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用在句首或句中,相當於「怎麼」「哪兒」
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
寧
一、表示反語,「難道」「豈」「寧可」「寧願」
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
二、安寧。如:雖雞狗不得寧焉
去
1、離開。
如: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岳陽樓記》
2、距離。
如:而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為學》
3、除去、去掉。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4、過去。
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空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⑥ 漁夫閱讀九年級《當自己的伯樂》閱讀答案
14.文章開篇從韓愈的《馬說》寫起,有什麼好處?(分)
答:
15.閱讀③④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4分)
(1)分析第③段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答:
(2)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說說第④段的作用。
答:
16.從論證過程看,文章是如何闡明「要勇於當自己的『伯樂』這一觀點的?」(3分)
答:
17.你贊同本文的觀點嗎?為什麼?(4分)
答: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4.(3分)引出議論的話題「伯樂的作用」;作為文章的一個論據;增強趣味,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
15.(4分)(1)「一些」一詞既肯定了伯樂對於人生成功的客觀作用,(1分)又表明這睦作用是有限的,並非不可或缺。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1分)(意思對即可)(2)內容上,表明伯樂可遇不可求,引發讀者對不遇伯樂的思考。(意思對即可,1分)結構上:承上啟下。(1分)
16.(3分)先簡述《馬說》文意,闡述伯樂對人的成功有一定的作用。(1分)再舉熊國寶的事例論證「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的伯樂」。(1分)在此基礎上,表明了「我們要勇於當自己的『伯樂』」這一觀點。(1分)(意思對即可。未聯系文章分析者,扣1分)
17.(4分)示例一:贊同:勇於當自己的「伯樂」,①可以自己賞識自己,自己栽培自己;②可以將奮進的鞭子緊握在自己手中讓自己跑快點;③可以操縱鄧好自己前進的方向。示例二:不贊同:
①人很難認清自己的天賦或潛能;②他人做伯樂才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的潛能;③伯樂的盡力栽培以將自己的天賦發揚光大。(表明態度1分,說明理由3分,計4分。理由的三個要點,答對1個得1分,答對2個得3分,也可聯系實際談體會,言之成理即可)
⑦ 請問伯樂用英語怎麼說啊
a good judge and finder of talents
⑧ 伯樂的英文,伯樂的翻譯,怎麼用英語翻譯伯樂,伯樂用
翻譯成英文是Bole
下圖是翻譯軟體翻譯截圖
⑨ 漁夫閱讀九年級《當自己的伯樂》閱讀答案
14.文章開篇從韓愈的《馬說》寫起,有什麼好處?(3分)
答:
15.閱讀③④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4分)
(1)分析第③段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答:
(2)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說說第④段的作用.
答:
16.從論證過程看,文章是如何闡明「要勇於當自己的『伯樂』這一觀點的?」(3分)
答:
17.你贊同本文的觀點嗎?為什麼?(4分)
答: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4.(3分)引出議論的話題「伯樂的作用」;作為文章的一個論據;增強趣味,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答對一點給1分,答對兩點給3分)
15.(4分)(1)「一些」一詞既肯定了伯樂對於人生成功的客觀作用,(1分)又表明這睦作用是有限的,並非不可或缺.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1分)(意思對即可)(2)內容上,表明伯樂可遇不可求,引發讀者對不遇伯樂的思考.(意思對即可,1分)結構上:承上啟下.(1分)
16.(3分)先簡述《馬說》文意,闡述伯樂對人的成功有一定的作用.(1分)再舉熊國寶的事例論證「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的伯樂」.(1分)在此基礎上,表明了「我們要勇於當自己的『伯樂』」這一觀點.(1分)(意思對即可.未聯系文章分析者,扣1分)
17.(4分)示例一:贊同:勇於當自己的「伯樂」,①可以自己賞識自己,自己栽培自己;②可以將奮進的鞭子緊握在自己手中讓自己跑快點;③可以操縱鄧好自己前進的方向.示例二:不贊同:①人很難認清自己的天賦或潛能;②他人做伯樂才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的潛能;③伯樂的盡力栽培以將自己的天賦發揚光大.(表明態度1分,說明理由3分,計4分.理由的三個要點,答對1個得1分,答對2個得3分,也可聯系實際談體會,言之成理即可)
⑩ 《做自己的伯樂》閱讀答案!
1、反襯。用姜子牙的出相太晚反襯毛遂的勇於自薦,可以出更多的成績。
2、對比毛遂勇於專展示才華,贏得機屬會和姜子牙長期等待,終有所成,險些埋沒的經歷,還是主動創造機會,勇於進取,爭取成功更加有積極主動,成功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