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good dood study,day day up 這句話對嗎 語法上怎麼解釋、
這句話按英語語法來說是錯的,但是現在聽說英語詞典里也有這句了,這種中式英語已經被外國人接受了
Ⅱ 為什麼說漢語是意合語比如「公告」,不太清楚,請高人指導下,謝謝!
近年來,漢語語法研究正在發生著「悄悄的革命」,十年前難登大雅之堂的語義研究似已成為目前漢語語法研究的主流。其中,關於漢語的意合問題當然也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之一。許多學者在研究文章中對此問題多有論及,有的學術刊物辟專欄重點討論,更有學者撰寫專文,暢述己見。不過,縱觀各家之言,顯然人們對意合問題各有所見。分歧之甚,足以影響討論的深化。為此,本文擬就意合語法的定義、內涵等問題略陳己見,以答辯並就教於各方。
一「意合法」、「意合特點」、「意合語法」
「意合法」、「意合特點」、「意合語法」這三個概念雖然有聯系,但應該加以區別對待。
1.1「意合法」這個概念的明確提出大概最早見於王力先生的《漢語語法綱要》一書(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該書144頁論述復合句時,王力先生說:「復合句里既有兩個以上的句子形式,它們之見的聯系有時候是以意會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當和尚。』」從王力先生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意合法的最初含義指的是不使用關聯詞語的復句組合法。如:
a.小王有病,他沒來。(意合句)
b.因為小王有病,所以他沒來。(形合句)
在英語中,表示上述因果關系的詞語一般不能省略。如:
Xiao Wang was sick,so he didn't come.
日語的情況同英語是一樣的,表示邏輯關系的詞語不能省略。如:
王さんほ病 なので來なかつた。
可見,當時的意合法是作為形合法的一種補充形式被論及的,並且只限於復句。
1.2「意合」特點之說是就漢語的特點而論的。但各家對「意合」的處理分寸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學者將意合看作漢語的最大特點,並用「意會」來解釋意合;有的學者從文化的特徵來論證漢語意合的特點;也有的學者從民族的思維模式討論漢語意合現象;還有的學者只是把意合作為漢語特點之一,同其他幾個特點並列。
1.3意合語法是受意合法、意合特點論的啟發而形成的。不過意合語法是一種語法學說,致力於確立一種語法體系。
二意合語法觀
2.1傳統語法觀認為語法就是語言組織結構之法。這種理解原則上並沒有錯,但十分含混。特別是由於歷史上語法(grammar)的最初觀念來源於屈折語言,語法概念的內涵就深深地打上了印歐系語言的烙印。或者說,被深深地打上了「形態」的烙印。傳統語法觀念的根本特徵是講究句法形式上的屈折變化,並通過這些屈折變化來反映句子內部成分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像印歐系語法中的性、數、格、人稱及時制、體等句法范疇就是如此。這樣,形態的屈折變化以及反映這些形態變化的詞類系統及句型系統便成為語法的基本內容,其特徵就是語法是一個外顯的、自足的形態系統。
當語法還只是主要作為中學生的寫作必須知識時,當語法還只是作為教人讀書識字、寫好文章的輔助工具時,上述印歐系的語法觀念,還是能滿足人們對語法的需要的。但是,一旦語法不僅僅是作為學說話、寫文章的工具,而是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時,上述語法觀念的局限性就顯露出來。此即使是「形態」的語法學家們也是有所認識的。比如,對於傳統的語法形態系統,喬姆斯基曾試圖以形式化公理系統的思想加以整理,試圖以有限的規則系統生成一切合格句,排除不合格句。應該說,這個理想是迷人的,但後來的研究證明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因為喬氏本人在研究中發現,僅以形態規則生成句子,當然可以生成合格句,但無法控制生成非合格句。對於這種現象,喬氏用「語義解釋」和「邏輯式」加以控制。而從轉換語法中分化出來的格語法及生成語義學則試圖乾脆在語義的基礎上完成轉換語法的初衷。蒙太古語法進一步發展了形式化語言描寫的思路,可以說是現代的形式化語法,這種語法連同自然邏輯的探討共同代表著當代形式化語言的最
新發展。但這種研究是在有限范圍內進行的,而且其宗旨仍然是語義結構的形式化和數理化。認知語言學則主要探討的是人類自然語言的認知基礎,並從認知的角度來解釋一些語法規則。不過從認知的角度來解釋語法規則時,所面對的仍然是語言的語義結構。這就是說,這種探討也仍然要以語義為基礎。
流派紛呈的語法學演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但如果從語法觀念的演進史來看,語義結構的描寫、語義結構的形式化已成為各派語法學的核心內容。
2.2金立鑫(1995)指出一個很好的命題:語法是形式之法還是意義之法?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確回答:語法是意義之法,語法是語義范疇間組合搭配的制約之法,語法是制約組詞成句的語義范疇間的選擇規則系統。語義范疇可大體概括為如下層面:
a.篇章段落之間的意義聯系。如:起、承、轉、合……;b.復句內的各分句之間的語義聯系。如:因果、轉折、假設……;c.話語分析中的上下文語境內的語義聯系。如:話題、說明、有定、有指、已知信息等范疇;d.單句內的語義結構。如:命題結構、時體結構、模態結構、語氣結構等;e.句法所反映的抽象的語義范疇。如:指稱、陳述、描寫、說明、限定等;f.詞類的再分類以及各小類的范疇。如:狀態動詞、行為動詞、關系動詞、能願動詞、判斷動詞、趨向動詞……。
語法學正是探討上述各層面間的語義范疇的確立及搭配規則系統的科學。
2.3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語法的表現形式十分清晰而又系統地呈現出來。遺憾的是,漢語的語法形式並非如此。不論是狹義形態,還是廣義形態都不足以歸納出系統的漢語語法的形態系統。正因如此,目前漢語語法研究中的所謂「形式」早已逸出了傳統語法的形態范圍,許多所謂的「形式」實際上正同語義層面接軌。
「隱性語法關系」、「語義特徵」就是語義范疇的一種。
其實,范疇化、類別化就是最初的形式化。我們對形式化的理解是這樣的:
對象→范疇化→符號化→數理化→可操作化
──────────────────
形式化
漢語的許多語法規則(其實是所有的語言的語法)缺乏直接的表現形式,因而可以說是缺乏形態的。缺乏形態不等於不能形式化。不過,致力於形式化並不等於語法就是形式或形式系統,相反,卻說明漢語的語法是缺乏明確的形態的,是需要加以形式化的。
2.4不錯,語法中存在著許多形式范疇,但形式范疇一定要反映語義內涵,不反映語義內涵的所謂形式,不是語法形式。句法形式在語法中的作用大體說來可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和語義范疇的對應;二是對語義范疇的抽象表達。句法和語義范疇的對應指的是像「著」、「了」、「過」這樣的現象,即一種句法形式對應於一種或多種語法意義。
句法對語義的抽象表達指的是像句子成分這樣的現象。句子成分除了表達豐富、具體的語義范疇(如施
事主語、受事主語、工具主語、與事主語等)外,還對這些語義范疇有一種抽象的表達。具體地說,就是:
主語——指稱性狀語——性狀描寫性
謂語——陳述性補語——補足說明性
賓語——對象性定語——名物描寫性
2.5三個平面語法學說,把語法分為語法的句法內涵、語義內涵、語用內涵三個部分。這的確比只局限於句法的研究開闊得多。不過,在句法、語義、語用這三者中,強調以「句法為主」和以「句法為基礎」的話,三個平面的研究就有可能又回到傳統的句法中心論。
我們的理解是:在語法的句法、語義、語用這三者中,語法的語義內涵是中心、是基礎。語法的語用內涵也是語義的一種類型,是映射在句法中的、反映說話人對語言信息的主觀安排的語義范疇。而句法范疇是一種高度抽象概括了的語義范疇,也是語義的一種類型。因此,語法中的所謂的句法內涵、語義內涵、語用內涵實際上是語義的三種類型。
三意合語法與傳統的語義型語法研究
3.0意合語法受傳統的各種語義型語法影響,但與各種語義型語法研究有不同之處。
3.1傳統的語義研究大多是以詞義為中心的。詞義的離析,同義詞的辨析,反義詞、類義詞的歸納對語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但這種語義研究忽略了句子語義結構的研究。近年來,對詞的義素分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語義的區別性特徵(語義特徵)分析法對探討詞的小類間的組合搭配規則意義重大。語義場理論的提出及其深化將為更深層次的詞類劃分提供理論依據和操作程序。
3.2語法中的邏輯問題歷來是語法的語義研究中被提起的問題。傳統語法試圖以形式邏輯為基礎解釋語法,這當然有問題。形式邏輯和語法是兩回事:形式邏輯是關於推理的學問,語法是關於語義的搭配規則之法。當然,在語義的形式化過程中,邏輯的類型也在不斷地更新。新型的邏輯學對語義的解釋也越來越強。
不過盡管如此,其最終仍不過是語義的形式表達系統,不可能代替語義范疇的確立、語義范疇間的搭配規則的描寫。
3.3生成語義學和格語法對語法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貢獻,可以說是繼轉換生成語法後的又一個語法研究的轉折點。雖然這些研究目前不那麼引人注目了,但其研究已實實在在地成為任何描寫型語法所必須正視的事實。
我國學者所引進的「配價語法」,實際上同格語法的思路是相通的。目前至少有如下兩個問題亟待解決:
(1)「格」或「價」與句子整體語義結構的關系。格語法主要致力於語義結構中命題內部的動詞和名詞之間的語義關系的研究。「價」的研究超出了這個范圍,不僅有動名間的「價」研究,也有名詞的配價研究、形容詞的配價研究等。不過這些研究大多限於實詞之間的命題內的語法關系。對於命題結構以外的語義結構
(時態結構、模態結構、語氣結構)同命題內的各語義范疇間的關系所論甚少。比如:
a.小王去了北京。(小王在北京)
b.小王去過北京。(小王不在北京)
傳統語法將上述句子分析為主—謂—賓,格語法將其分析為施事—動作—處所,配價語法則認定「去」
是兩價動詞。上述解釋都不能說明為什麼a句中的「小王」在北京,b句中的「小王」不在北京。而要解釋a、b的差別,眾所周知需要輔之以時體結構。這樣,命題結構同時體結構、模態結構、語氣結構的關系就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假如把時體結構、模態結構、語氣結構也納入配價語法的視野,是否需要增加「虛價」和「實價」的概念?因為迄今為止的研究可謂對實價的研究。
(2)「格」和「價」的「質」的問題。所謂「質」的問題是說「格」和「價」的內涵問題,即「格」和「價」的語義再分析問題。不同的語義格有不同的語義解釋,同一語義格也會有不同的語義解釋。比如:句法功能不同:
前面來了一個人。(主題化處所)
飛機飛北京。(對象化處所)
他在圖書館看書。(專職性處所)
語義解釋的不同:
V在P
他睡在床上。(主體所在處所)
小王把書放在桌子上。(對象所在處所)
鍬挖在石頭上。(工具所在處所)
在PV
他在圖書館看書。(動作所在處所)
他在信封上貼郵票。(動作所及處所)
范疇的類型不同:
飛機飛向北京。(動態性處所)
他在家裡睡覺。(靜態性處所)
上述例子足以說明語義格或語義價的「質」的分析是語法研究深化的方向。
3.4功能語法學也注重語義問題,但功能語法學的目標似乎過大。因為功能這個概念本身既包括形式,又包括意義,既講究文本,又強調語境,而語境又可分上下文語境、話語語境、交際語境、文化語境等。看來,必須把研究限定在某一具體范圍內才容易把問題說清。
四結語
意合語法是描寫型的語法,它致力於語言結構中的各層面的語義描寫,相信在對語言的語義結構的系統而又明快的描寫基礎上,會解決語言現象中「為什麼」的問題。
意合語法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致力於的語義結構的探索將是語言研究的永恆主題。從漢語語法研究的情況看,雖然許多學者沒有說自己研究的理論框架或理論追求,但卻頗有成效地探索了意合語法所追求的境界。
意合語法的核心問題是各級語義范疇的確立及其相互制約關系的描寫。大約十年前,筆者曾指出:漢語語法本質上是一種意合語法,應該對語義范疇進行逐一地、系統地研究。十年後的今天,筆者願在這里進一步明確意合語法的定義——所謂「意合語法」就是指語義范疇間的組合搭配規則系統。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意合語法又是一種范疇語法,它是以語義范疇的確立、語義范疇的次范疇化、層次化、系統化以及各層次的語義范疇間的組合搭配規則系統為研究對象的語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一個一個地確立漢語的語義范疇,澄清各范疇的內在結構及外在網路,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系統化、形式化,漢語范疇語法的確立是可以期待的。
Ⅲ 英語的語法和中文的語法有什麼區別
漢語是漢藏語系,英語是印歐語系,兩者差別很大。
漢語是意合語言,重在語義回,不講求語言形式答,講究「形散而神不散」,比方說,名詞沒有格的變化,也沒有性數配合,動詞不分人稱,也沒有時態,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被認為是沒有語法,沒有詞類的;但英語是形合語言,以形式為主,它的人稱代詞與動詞均具有固定的句法形態來標定,英語已經算是比較簡略的了,德語法語的語法規定得更嚴格更死板,而且他們本國人也覺得自己國家的語法很愚蠢。所以,還是我們的漢語博大精深些~
Ⅳ 如何系統梳理英語語法,寫出正確的句子
學習英語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單詞量,所以無論在哪個階段,都要鞏固單詞,不止是記住意思內,更要學會應用。容就像中文寫作一樣,看的書多了,文筆自然有所提升。枯燥地一個個背語法的知識點,不如從文中學,多看原版的文章,甚至可以挑一些加以背誦,這樣從閱讀中得到語法的知識,並加以鞏固。
Ⅳ 該如何提升英語翻譯能力
提升英語翻譯能力的具體策略
.通過詞彙、語法和閱讀,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在英語的學習中,提高英語翻譯能力,不僅要加強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還要注重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了解。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詞彙、語法以及閱讀等的學習獲取英語文化知識。
首先,通過詞彙的學習了解中西文化知識。詞彙是英語語言的基本元素,掌握詞彙的過程中,僅僅注重詞彙正確的拼寫和准確的發音是遠遠不夠的,更主要的是學會如何恰當的運用詞彙和組織詞彙。因此,在背誦英語詞彙意思的基礎之上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詞彙產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了解習語、諺語和成語這一類詞語的文化內涵、感情色彩以及指代的范疇,另外針對一些高頻詞彙還需要進一步的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的話,才真正的領悟詞彙的文化內涵,從而能夠正確地運用詞彙。
其次,利用語法知識體會中西文化知識。語法也和英語文化知識息息相關,如果掌握好語法知識可以起到更好的英語學習效果。比如屬於英語語法重要內容之一的情態動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情態動詞的不同使用方式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習慣,因此在語法的學習中應該認真鑽研每一個句子,甚至分析句子背後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克服語言交流中中國式英語的出現。
再次,通過閱讀中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知識。在英語的學習中,語言呈現的載體就是書本材料,材料的內容也往往是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不僅涉及文學作品、新聞紀實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更詳細介紹了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在閱讀英文文章時不能簡單地分析語言的運用技巧,更要挖掘文章中的文化領域,思考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大量的閱讀以及對於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品味英語文化知識的社會風俗,領悟到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
2.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全面了解漢語和英語的語言特點
英語翻譯不僅涉及中西文化差異,還需要全面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知識。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英漢語言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形合和意合上。英語語言注重形合,也就是說,英語句子之間的連接主要通過連接詞來完成。漢語則傾向於意合,漢語句子一般根據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來確定。比如,對句子「他遲到了,母親生病了」(He didn』t come today, because his mother was ill.)很明顯,漢語中表達的含義沒有使用任何鏈接詞,而在英語翻譯中,需要使用because,通過連詞來連接整個句子。因此,做翻譯需要翻譯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英漢語言基礎知識以及不同的語言特點。
3.通過學習和實踐,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
基本的翻譯理論和實用性的翻譯技巧是翻譯者的好幫手。由於翻譯理論和技巧都是眾多翻譯者通過實踐總結的經驗,翻譯者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譯水平和效率。但是在掌握基本理論和技巧的基礎之上,翻譯者還要通過大量的實現驗證和鞏固,並總結適合自己的翻譯思路,從而真正的提升翻譯能力。具體的來講,翻譯者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進行翻譯實踐,首先,研究對比不同的譯本。很多著名的譯文都是名家翻譯的,此外,也會有多位譯者對同一個譯本進行翻譯,這些都可以當作練習翻譯的教材。在翻譯時,先把原文翻譯完再將自己的譯文和參考譯文進行對比,總結自己譯文的問題和不足,然後有針對性地去訓練和克服。
Ⅵ 漢語中沒有虛擬語氣屬於哪一層語法范疇
我吃飯 一般現在時
飯被我吃 被動語態
要是你做的好我就吃 虛擬語氣
我專吃著飯 我正在吃飯 現在屬進行時
我吃飯了 一般過去時
我吃完飯了 現在完成時
一小時之前我就吃完飯了 過去完成時
一會我就吃飯 一般將來時
再過一會我就吃完飯了 將來完成時
再過幾分鍾這些飯就都將被我吃光了 將來完成時被動語態
是我把飯吃光的 強調句
如果我吃得下的話幾分鍾之內這些飯都會被我吃光 將來完成時被動語態虛擬語氣
英語中用do did will going to be ing ed have been done等表示時態
用if i were u等表示虛擬語氣(沒學好)
在漢語中也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語法
漢語中用著 了 過 正在 已經 將要 還沒 馬上 等表示不同時態,用如果 要是 假如 等表示虛擬語氣,
Ⅶ 舉例說明漢語和英語在語法方面的共性和個性
一、漢語語法研究現狀 自1898年《馬氏文通》面世至今,漢語語法研究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和 進步,從一開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覺與成熟,從一開始著眼於語言共性到後來著 眼於語言個性再到今天將共性與個性並重,漢語語法的研究發展到現在,無論是 視野、隊伍,還是方法、成果,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狀態。 但是,與其他語言,特別是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漢語在語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當我們努力揭示漢語語法原貌的時候,發現漢語在語法中還存在著許 多說不清的問題和現象,漢語語法研究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 (一)本位問題 「本位」問題是漢語語法研究百年來的中心問題之一。 《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語語法體系,接受詞法的重要性,認為通過 各種詞類的說明和解釋就能夠說明漢語語法的規則,馬建忠先生提出「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後進論夫句 讀焉」,採用「字(word)」本位的語法體系。 1924年,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則採用句成分本位的語法體系。 黎錦熙先生是繼馬建忠先生之後用西方傳統語法理論來解釋現代漢語白話文語 法最有成就的學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的「引論」中說:「諸 君知道近來研習文法的新潮么?簡單說,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錦熙先生又說:「《新著國語文法》的優點就在於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組成句子的六種成分做出發的重點」。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國語文》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語法分析和語法 體系》,提出了反對「句本位」的觀點,他認為「漢語的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 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句子不過是獨立的片語」,「把各類片語的結構都足 夠詳細地描寫清楚了,那麼句子的結構實際上也就描寫清楚了」。同年的《語法 講義》和1985年出版的《語法答問》,都更加明確了先生「片語本位」的語法體 系,對以後的中國漢語語法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4年,徐通鏘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連續發表了《「字」和漢語的句 法結構》和《「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兩篇論文,異軍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認為:字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其特點就是一個音節關聯一個 概念,形成一個「1個字-1個音節-1個概念」的基礎性結構格局。 同年,邢福義先生在華中師大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樞 說」,第二年(1995)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論文《小句中樞說》,第三年(1996 出版《漢語語法學》,他在導言中明確提出「本書的語法系統,是『小句中樞』 語法系統」,認為小句在漢語語法系統中處於中樞地位。 除了這些單本位的語法體系主張之外,還有復本位的語法體系。比如張志公 的詞和句復本位體系,還有馬慶株提出的詞和片語復本位體系,等等。 (二)語法單位的劃界問題 語法單位的劃界問題是本位問題的另一種表現。一般都認為漢語語法單位有 四級:語素、詞、短語、句子。但是在對這些語法單位劃界區分的過程中,會有 歸類兩難的情況;因此,為了解釋這些語法現象,也有其他關於漢語語法單位的 認識。 首先是關於叫「詞素」還是叫「語素」的不同認識。「詞素」和「語素」 兩個術語均是英語「morpheme」的漢譯,起初譯作「詞素」,1958年呂叔湘先生根據朱德熙先生的建議改譯為「語素」 ①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詞素」 「語素」兩個術語便普遍出現於研究現代漢語詞彙、語法的論著和相關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來的著述採用「語素」的越來越多,並出現了不少闡述選擇理 由的論著。 其次,呂叔湘先生在區分短語和復合詞時,把介於詞和短語之間的單位叫做 短語詞。他認為在詞和短語的劃分上,語法原則和詞彙原則有時候有矛盾;這種 矛盾可以用「語法的詞」和「詞彙的詞」這樣不同的名稱來解決;可是這種做法 還不能辦到,因此,在語法上可以認為是一個詞、而詞彙上寧可認為是一個短語 的「中間物」,可以稱為「短語詞」。 ② 還有,句子可以分為單句和復句,構成復句的單位可以叫「小句」;如何進 一步明確小句和單句之間的關系呢?邢福義先生的小句中樞說,便提出了語法單 位是語素、詞、短語、小句的觀點。 ③ 此外,郭銳老師根據話語片段在話語組織中表現出的相互區別的本質特徵 將漢語語法單位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是語素和語素組,第二層級是詞和片語 第三層級是小句和小句組,第四層級是句子。 ④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如何劃界、如何定義、如何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 一個需要不斷進行研究的問題。本文要討論的糾葛現象便源於此。 (三)語法現象歸類問題 如果說劃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麼歸類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個語法 單位的細化研究都需要進一步分類。比如語素,一般有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之 分,在成詞與不成詞之間,就回到了詞和語素劃界的問題。 在諸多漢語語法區分歸類的問題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紀50年代就 有過的三次大規模的討論,一次是詞類區分問題,一次是主賓語問題,還有一次 是單復句的劃分問題。 傳統的語法研究都是從詞類開始的,但是因為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 化,所以劃分詞類一直是漢語語法研究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關這個問題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漢語的詞能不能分類、以什麼標准分類,應該建立什麼樣的詞類 系統,對那些多功能的詞應該怎樣處理這樣幾個方面。高名凱先生就認為漢語的 ①呂叔湘.語言和語言學[J].語文學習.1958(2) ②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③邢福義.小句中樞說[J].中國語文,1995(6) ④郭銳.漢語語法單位及其相互關系[J].漢語學習,1996(1)實詞不能分類。 ① 張斌、胡裕樹二位老師則認為漢語有詞類的分別,而且主張根 據不同的語言特點做具體的分析,區分詞類不能離開結構去談意義。 ② 周祖謨先 生主張按照詞的句法作用和詞法特點來劃分詞類,並對兼類詞的識別問題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為止,劃分詞類的三個標准——意義、形態、語法功能—— 已經取得了共識,大家對兼類詞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實詞和虛詞應該如何劃分 副詞是虛詞還是實詞,實詞有哪些小類、如何看待區別詞,嘆詞和擬聲詞又應該 如何歸類等問題,都未能有統一的認識。 漢語的主語和賓語問題的討論從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歷時近一年 討論的焦點是究竟從結構形式出發確定主語賓語,還是從意義出發確定主語賓 語。最終肯定了形式與意義統一的原則,周祖謨、張志公、胡裕樹、張斌、曹伯 韓各位先生都表達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確定主語和賓語的范圍必須同時顧及結 構和意義。 ④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中專門談到:「從語義 方面看,名詞和動詞之間,也就是事物和動作之間,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關系,絕 不限於施事和受事;主語和賓語不是相互對待的兩種成分,主語是對謂語而言 賓語是對動語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來看,賓語和補語如何區分,狀語的構成 材料的多樣性的認識,也都依然存在復雜情況」。 至於單復句問題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漢語到底需不需要有單復句之分,雖然大 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區分,但是到現在為止都還存在不同的聲音。單復句應該有區 分,但又沒有明確界限;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直在繼續。 其他語法現象的歸類,在短語的結構類、句類、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現。歸類不清是因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為語法現象情況復雜。所以 現代漢語語法中便有了種種糾葛。 二、什麼是現代漢語語法糾葛 這里所說的糾葛,主要就是指相鄰的兩個語法單位、或同一語法單位的不同 類別之間界限模糊,總有一些語法現象在歸屬上存在歸類兩難的復雜情況。 「糾葛」一詞出現於語言研究領域,可見於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 (1981),他在書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義的糾葛」,以說明存在於字中形音義 的錯綜復雜的情形。在語法研究領域中,已有許多專家學者對這種錯綜復雜的糾 ①高名凱.關於漢語的詞類分別[J].中國語文,1953(10) ②文煉,胡附.談詞的分類[J].中國語文,1954. ③中國語文編輯部編.劃分詞類的標准[J].漢語的詞類問題[C].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④呂冀平等.漢語的主語賓語問題[M].北京:中華書局,1956.葛現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點或面的描述和解釋,只是沒有叫做「糾葛」而已 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中說,「由於漢語缺乏發達的形 態,許多語法現象就是漸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種『中間狀 態』。」這里的中間狀態就是本文所討論的「歸類兩難」的表現之一。 黎千駒先生於2005年在《雲夢學刊》第26卷第1期上發表論文《論現代漢 語語法單位及詞類的模糊性》,將語義學中的模糊性概念帶進了語法研究,指出 語法單位及詞類劃界中存在的「中間狀態」,明確指出語法單位和詞類在劃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義先生在《世界漢語教學》上發表論文《漢語復句與單句的 對立和糾結》,指出:「長期以來,人們為現代漢語的單復句界限問題所困擾,企 圖找到把二者一刀兩斷的標准。」在《語法研究入門·復句》(2003)中也說到 「客觀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沒有絕對明確的界限。事實上,復句與單句 之間既有對立,又有糾結。」這里,邢先生把這種單復句之間難以劃分清楚界限 的問題叫做「糾結」。 莫超老師在1999年發表於《甘肅高師學報》上的《漢語語法單位教學的難 點及其相應的辦法》一文中也提到「漢語語法單位一般認為又四級:語素、詞 短語和句子。在相鄰語法單位之間總有一些『兩屬』的語言現象,在最復雜的語 法單位——句子中更是存在著難以理順的定義糾結。」 「中間狀態」、「語法單位的模糊性」以及「糾結」,與本文所要討論的現 代漢語語法糾葛現象一樣,都是指各級語法單位之間出現的歸類兩難現象。劃界 也好歸類也罷,其實是一回事。正如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 中所說「擺問題自然擺的是實質性問題,純粹名稱問題不去糾纏,比如『量詞』 『單位詞』、『單位名詞』,就不值得爭論。」但是當名稱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影響 時,「也有不純粹是名稱問題的名稱問題,比如『短語』、『片語』和『結構』」, 就需要擺出來說清楚一些了。 三、現代漢語漢語語法糾葛現象產生的原因 漢語語法之所以存在糾葛現象,究其根本,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漢語語法 研究的狀況,二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點。 第一,漢語語法研究狀況導致漢語語法糾葛。 眾所周知,漢語語法學是在西方研究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氏文 通》模仿拉丁語的語法體系,《新著國語文法》模仿英語語法體系,兩位作者均以西方語法為藍本給漢語語法澆鑄了一層外殼。雖然之後的專家學者們開始逐漸 意識到這層外殼並不與漢語語法本身相貼合,但也只能是以這個並不合適的外殼 為坐標,不斷地探索漢語語法的特點,做著進一步的修補工作,讓這個外殼盡可 能地和漢語語法更貼合一些。 因此,無論是語法體系還是名稱術語,都對《馬氏文通》有著相當的保留和 繼承。當漢語語法的特點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清晰的時候,學者們便開始不斷 地對某些名稱的內涵和外延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傳統認識的影響和漢語語法現實 之間產生了差異,語素、字、詞之間的關系就顯得非常復雜,短語和句子之間也 存在糾纏不清的現象,這就產生了漢語語法單位之間的糾葛。 在漢語語法的研究中,從相關語法單位的定義中也能夠看出糾葛成因,因為 許多概念都是相互定義的。比如說到副詞,一般都說大部分副詞是用作狀語的 而說到狀語,又說狀語可以由副詞充當。這種狀態也會造成漢語語法單位之間的 糾葛。 第二,漢語語法的特點。 關於漢語語法的特點,大家提出的觀點和進行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點有二,一是漢語是單音節語,二是漢語沒有形態(說缺乏形態更為恰當)。 在進一步細化研究之後,目前已達成共識的漢語語法特點主要有:漢語詞類跟句 法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 基本上是一致的;漢語語法最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漢語中量詞和語氣 詞的使用非常豐富。除此之外,漢語語法的特點還應包括:結構獨特、靈活多變 注重意合。 ②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缺乏形態。這是漢語最基本的語法特點,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漸明確。准確 地說是漢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缺乏形態變化,所以詞類跟句法成分 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所以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基 本一致,所以漢語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所以劃分詞類就顯得十分復雜,所以語 法單位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產生糾葛。 2.結構獨特。和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主要表現在主謂結構和動補結構的獨 特性上。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可以加進去語氣詞,可以停頓,比如「他上 學了——他啊,上學了」。主謂結構可以作謂語,構成主謂謂語句。 動補結構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謂語中心的後邊跟著的不都是賓語,這和西方 ①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②龔千炎.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J].語法研究入門[M].商務印書館,2003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漢語語法里補語類型眾多,許多時候和賓語一起出現 或是與賓語的形式相同,給人帶來困擾。 其他比如存現句,方位短語做主語,而施事卻出現在賓語位置上;再如兼語 句和連謂句,謂語出現多個謂詞性成分。這些都是漢語語法所特有的現象。 3.靈活多變。漢語句子內部的次序比較靈活,可以改變其內部次序而不改變 句子的基本意思。
Ⅷ 為什麼說漢語是種意合型的語言
意合與形合
余義兵 張樂民
(池州師專外語系247000)
[摘要] 本文通過漢英語語法對比,論述了漢英語在表現法上的差異:即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並就這一差異在漢英互譯實踐中的應用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漢語; 英語 ;意合 ;形合
漢語與英語的文字屬於兩個不同的體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Sino-Tibetan family),該語系包括四百餘種語言和方言,是形成最早,流傳最廣,使用人數極多的語系,漢語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語言。而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該語系含有12個語族和百餘種語言,世界上約一半人以該語系的語言為母語,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任何語言都具有一定的語法規律,語法規律通常受該語言的表現方法的制約。漢語屬表意文字(ideographic),而英語屬拼音文字(alphapetic),文字體系非常充分地體現了兩種語言的異質性(heterology)。
一、 漢英語的語法特徵
漢語語法呈隱性(implicit),英語語法呈顯性(explicit)。隱性和顯性是一對矛盾,語法上所謂的隱性和顯性是指有沒有外在的形式上的標志。漢語的隱性和英語的顯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漢語只除了有限的詞綴(如「子」、「兒」等)和助詞(的、地、得)外,不存在標明詞類的標記。如「打」在「鍾打了十二下」中是動詞,在「一打雞蛋」中是量詞,「打」字本身無任何標記表示詞性,其詞性只能從語境中才能識別。而且漢語動詞本身也沒有任何標記表示時態,語態和語氣。英語則不同,相當量的英語詞從詞形一望便知是什麼詞,如:-ment、-er、-ness、-tion等等是名詞標記,而-al、-ful、-ative等都上形容詞的標記,英語中有冠詞,冠詞用以標定名詞,名詞又是句法的主體成分,名詞定了,形式上與之呼應的動詞也就基本能確定,英語動詞時態的變化有屈折形式表示,如「He studies (studied、has studied、is studying)」.
2. 從語法功能上看,漢語中詞語在形式上看不出主語、謂語、賓語等。而英語人稱代詞與動詞均具有句法形態標定。例如:「她打他」和「他打她」中的作主語的「她」與「他」和作賓語的「他」與「她」毫無區別。而在英語中,主格與賓格指代相同,形式則不同,從以上兩句對應的英語可看出這一區別,「She hit him.」 「He hit her.」
3. 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只要在語義一致,無任何形式上的要求。英語的主謂則嚴格要求在數、人稱、時態上一致。例如:「我是學生,他是學生,我們都是學生。」謂語都是「是」,而英語則不同,「I am a student, she is a student, we all are students.」同樣表達「是」,表現形式因人稱不同而不同。
隱性和顯性是漢英語語法最重大的、帶有根本性的差別。由於這一基本差別,造成兩種語言的一系列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是英語語法以形式為主,甚至脫離語義來進行,比如結構主義就是如此。而漢語語法離不開語義,一離開語義就毫無意義。
二、意合與形合
意合和形合是語言表現法。所謂「形合」(hypotaxis)是指藉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彙手段和形態手段)實現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所謂「意合」(parataxis)是指不藉助語言形式手段而藉助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它們之間的連接。前者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應(cohesion),後者注重意義上的連貫(coherence)。
漢語和英語在語句銜接方式上的主要差別就是漢語求意合,英語求形合。胡曙中在〈〈英漢比較修辭研究〉〉中說:「現代英語在語句銜接方式上來說多用形合法,即用連接詞將句子銜接起來,而漢語既用形合法又用意合法,但重意合法。」也就是說,在英語中,詞句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往往用連詞,介詞等加以表達,這些詞是形合的顯性標記,而在漢語中,詞句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往往是通過句子之間的內部邏輯關系來表達,沒有明顯的標記。這也是漢語簡潔利落的原因,但也給漢譯英帶來困難,必須根據語境才能判斷出准確的意思。請看下例:
「他不幹,我干。」
就這沒么一句話,至少可以有四種理解:(1)假設關系:(如果)他不幹,(那麼)我(來)干。(2)因果關系:(因為)他不幹,(所以)我(才)干。(3)轉折關系:他不幹,(但是)我干。(4)讓步關系:(即使)他不幹,我(也)干。因此,在翻譯這句話是必須根據上下文,甚至說話人的語氣,才能對其意思作出確切的判斷。
(一) 漢語重意合
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風骨、重凌虛的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影響,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如:「校長召開大會動員全體老師教育好學生遵守一切規章制度。」詞與詞之間完全是非形式的鏈接。
漢語一個句子可由好幾個短句組成,它們之間只有意義上的聯系,無需形式上的粘連。相比之下,英語句子往往要求用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將句子成分連成一個意義與形式珠聯璧合的整體。例如:
「只有四嬸,因為後來僱傭的女工,大抵非懶即饞,或者懶而饞,左右不如意,所以也還提起祥林嫂。」
(魯迅:〈〈祝福〉〉)
「My aunt was the only one who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This was because most of the maid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 ,or both ,none of them giving satisfaction.」
(楊憲益,戴乃迭譯)
原文只有一句話,但有兩層意思,而且兩層意思之間是因果關系。譯者將原文拆成兩句話,「四嬸是唯一還提起祥林嫂的人。這是因為…」,用關系代詞who引導定語從句,用指示代詞This銜接前後兩句,「 taken on 、to be lazy or greedy」以及「giving satisfaction」等動詞的非謂語形式恰如其分地將「僱傭的」、「非饞即懶」和「(左右不)如意」表現出來,結構清晰,語義明確。
漢語的這一不同特徵從翻譯中看得最明顯。又如: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
(〈〈謀攻〉〉)
這里非形式鏈接很明顯,若將其中隱含、省略、模糊的東西補上,其形式標記應如下:
「(若)知己(又)知彼,(則)百戰不殆;(若)不知己而知彼,(則)(將)一勝(及)一負;(若)不知己(又)不知彼,(則)每戰(將)必殆。」
再看英語譯文: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
( 劉宓慶:1991,159)
從譯文中可看出,凡漢語中隱含的成分英語中一個也不能少。而且譯文中還用了「you」這虛指主語,漢語中完全不必要。漢語意義的內在銜接形成一種隱約的「意義脈絡」,更初象一點,就是古人所說的「文意」、「文氣」,漢語正是靠這種「意脈」來組織句子,而不是受「形」的框束。
(二) 英語重形合
在顯性語言里,從構詞、構語、構句到語段中的連接都偏重於使用形式或形態因素。在漢英互譯時,要注意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之間的轉化問題。如〈〈祝福〉〉例中,若按漢語句法關系來譯此句,則將不忍卒讀:
「Only my aunt ,because the maids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 ,or both ,none of them satisfied her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英語之所以重形合是因為英語具有比較多樣的形組合手段(syntagmatic means),在下列這段英語(選自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中可以看出這些組合手段在謀求形合時所起的銜接作用:
「Eisenstein was born into the family of a city architech in Riga,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there and in St. Peterburg before studying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Petrograd School of Public Works .In 1918 he enlisted in the Red Army, where he proced posters and theatre designs. After the Civil War , he moved to Moscow to study Japanese, but was diverted into the theatre after a chance encounter with a childhood friend, Maxim Strach .It was in his theatrical work between 1920 and 1924 that Eisentein was exposed to a range of Modernist experiments in dramaturgy that were to lead him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inema.」
再看漢語譯文是如何謀求意合的:
「愛森斯坦出生於里加一個城市建築師家庭,在里家和聖彼得堡度過童年,後在彼得格勒建築工程學院攻土木工程,1918年參加紅軍,從事宣傳畫與舞台美術設計,內戰結束後去莫斯科學習日語,後因與兒時朋友邂逅而轉向戲劇,1920至 1924年間從事戲劇工作,接觸到戲劇創作中一系列現代實驗派,從而走上電影工作的道路。」
由於英語有許多外顯的形式組合手段,從而使英語句子中各種語法關系的視覺解析度大大加強,而漢語則是隱含的、模糊的。
三、結語
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這一特徵造成了漢英翻譯時一個獨特的技巧:增譯與減譯。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漢譯英時可能減掉某些東西,但絕對必須增加一些東西;英譯漢時可能增加某些東西,但絕對必須減掉一些東西。
(1) Think carefully before you answer his question.
a. 先仔細考慮好,再回答他的問題。
b. 在你回答他的問題之前仔細考慮。
(2) Be careful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a. 過馬路要小心。
b. 在過馬路的時候要小心。
(3) He didn`t come home that night until 11.
a. 那天晚上11點他才回來。
b. 那天晚上直到11 點鍾他才回來。
(4) Eczema may be found in all ages groups and in both sexes.
a. 男女老少都可患濕疹。
b. 在所有年齡段和兩性中都發現有濕疹。
以上各例中的b句都是機械的、字對字的翻譯,沒有從漢語意合的要求來考慮文字的處理,所以譯文顯的累贅。
漢語的連句成章往往憑借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層次往往置於次要地位。如:
「學院請來一位洋教師,長得挺怪,紅臉,金發,連鬢大胡須,有幾根鬍子一直逾過面頰,挨近鼻子;…」
(馮驥才:《西式幽默》)
「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 He looked very strange—red face ,golden-haired, with a thick growth of whiskers that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nose.」
(劉先農譯)
「長得挺怪」的邏輯主語應是「洋教師」,「紅臉」指洋教師的臉是紅的,他的頭發是金色的,還有連鬢大胡須。英譯是不僅要斷句,而且要添主語,用過去分詞和介詞短語作狀語來描述這位洋教師的形象。由於漢文化重意念,漢語句子也建構在意念主軸上,句子強調的是意義,而不是結構。
形合和意合在翻譯中起著一根無形杠桿作用。奈達在〈〈譯意〉〉中指出,漢語與英語在語言學上的最重要區別就是意合與形合的對比。因此,在英漢互譯中這一點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潘文國 漢英語對比研究綱要[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2]李瑞華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劉宓慶 漢英對比研究與翻譯[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陳宏薇 漢英翻譯基礎[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Ⅸ 為什麼學英語語法,語法學習的重要性有哪些
英語語法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語法是起組織作用的規則,理解內了語法可以解決閱讀當容中語感或詞彙不足的問題。
英語語法是英語語言使用的依據。語法的產生具有歷史和文明背景,而在日常使用,特別是口語當中我們語言的語法並不嚴謹。在一些重要的書面文字或是正式的口語交流場合,語法的權威性就提供了使用的准則。
(9)英語的意合與形合的語法特徵擴展閱讀:
從英語的語法特點來看,英語注重「主謂」結構;語法關系主要是通過詞本身的形態變化以及虛詞、詞序等手段來表示的;英語句子除了主、謂、賓(表)這個主幹外,還往往攜帶有從句、短語或獨立結構等各種修飾成分(附加語),其定語和狀語可以一環套一環,修飾中另有修飾或限定,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結構。
英語句子是通過嚴整的結構交待清楚各板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就其本身結構的詞序而言,英語句子存在著違反邏輯思維自然順序的現象。英語的所謂「形合」是由該語言的各級語言單位及其組合的結構形式決定的。
Ⅹ 為什麼說漢語是種意合型的語言
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幾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風骨、重凌虛的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影響,形成了內一種注容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素質.如:「校長召開大會動員全體老師教育好學生遵守一切規章制度.」詞與詞之間完全是非形式的鏈接。漢語一個句子可由好幾個短句組成,它們之間只有意義上的聯系,無需形式上的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