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英語解釋漢語的一些語法現象,要舉出例子來。答案好的另加懸賞!!!
teach
English
教英語:均是動賓;run
fast跑得快:動補;give
me
a
book給我一本書:雙賓語(賓補)
Ⅱ 請教有關一個英語的語法現象
我們所學的是suggest doing sth,具體的原因是英語在一千五百年的發展與演變中形成的,同時也包括一些英語語言學家的發明與創造逐漸形成了這種語言習慣,才導致這樣的固定搭配。
Ⅲ 解釋一個英語語法現象!!!
英語的被動語態是用 be + 動詞的過去分詞來表示的,如果需要指出動作的執行者,則加上 by sb.,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指明動作的執行者的。
如:
記錄被打破了 The record is broken.
記錄被她打破了 The record is broken by her.
我理解樓主的問題是為什麼 be 是被,而 by 也是被,這是不是重復了。其實沒有,因為英文和中文不能用字對字翻譯來理解。在英文中,be + ed 是被動語態的標志,至於是否加動作的執行者 by 要看句子想要表達的內容,有by 和沒有by 都不影響句子的完整性。無論是否有這個 by 的出現,只要符合 be + ed 句子就是被動語態,就可以翻譯成「被如何」,當有 by 時,則 be + ed + by sb. 合起來是「被誰如何」,這里be 和 by 都是語法成分。
Ⅳ 敘述一種英語語法現象或是語匯用法,2選1,用英語表述
「who」的用法演變。
New "who"
As an interrogative pronoun--as in the question "Who called?--the word "who" has been pa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speakers of Old English, which was current from about A.D. 400 to 1100, pronounced it a little differently; for example, it appears as "hwa" in some books from this time period. There's also something relatively new about the word "who," however. As recently as the 17th century--not long ago in lingustic terms--English speakers did not use "who" as a relative pronoun, instead using "that" or even "which," which now is used exclusively for non-human things. For example, the first line of the Lord's Prayer in the King James Bible, published in 1611, reads: "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Hallowed be thy name"
Ⅳ 解釋一個英語語法現象
might表推測,可能性較小的肯定推測。
我的那些悲傷的如鯁在喉的想法和一個日本鐵路職員可能說了什麼並沒有什麼關系。
Ⅵ 英語語法現象是什麼
這 Once out in the street 表達類似中文的"一旦" 語法
在現象上是慣性語氣的虛擬現象
Ⅶ 英語語法現象
樓上來兩個都是錯的 我不知道百源度為什麼把我之前的回答給刪掉了 我清楚記得提交成功了的
個人認為,FOR兩個都不用加 加了就是錯的
第一個 FOR用於完成時表示持續的時間
第二個 half an hour是表示每天的 加上了就變成一次性的了 我這樣解釋可能有些奇怪 但是的確是這樣的 現在時一般不用for
Ⅷ 求教 :英語中的 一個語法現象
因為這里的形容詞是屬於一個動詞片語的: be sure, be afraid。作謂語的是動詞性短內語,但最後一個詞不一定容是動詞,也可能是形容詞或名詞(如I have no idea that ...)、副詞(I know clearly that...)等等,都可以接從句。
漢語里的也是要看短語成分,而不是必須看短語里的最後一個詞。比如「我很清楚他是什麼樣的人」,賓語從句前面緊鄰的詞就是形容詞,甚至整個謂語是有形容詞短語構成的。漢語的語法其實更加復雜,尤其是詞形劃分方面。
Ⅸ 英語-語法現象
was thinking是過去進行時,
過去進行時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在做什麼
I was writing a book 過去這一階段在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