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語法 > 英語委婉語的語法隱喻研究邊

英語委婉語的語法隱喻研究邊

發布時間:2021-03-02 20:59:31

① 請問英語中概念隱喻和語法隱喻的對比研究有哪些

你的問題描述的不是太清楚,隱喻的應用很廣,概念隱喻與語法隱喻有時是相互包含的關系,有時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關於他們的研究有很多,不知道你是找相關論文還是書籍,給你推薦幾本著作: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隱喻認知的功能與探索。論文你在知網上找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商務英語中的委婉語 英文論文怎麼寫啊拜求高人幫忙啊!!!不勝感激!!!

英語中的委婉語(Euphemism)一詞來自希臘語的前綴eu=well和詞根pheme=speaking,意思是說好聽的話。根據英語委婉語詳解詞典的定義,委婉語是一種用無害的或悅耳的詞語替代那些較直接的、唐突的言詞,用善意的話語把事實掩蓋起來的修飾手段。委婉語存在於各種語言中,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很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研究。人們對委婉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彙層次,如用pass way來代替die。事實上,通過語法和語用手段也可以表達委婉的意思,而且這種手段在商務英語信函中應用極為廣泛。人們常常借用委婉語,禮貌、委婉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願望,提出請求或建議,以利於創造良好的商務環境,達到雙方各自預期的目的。

根據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Grice,1967),「言語交際雙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願望,為此,人們要遵守一些諸如真實、關聯、清楚等原則和准則。這就是所謂的『合作原則』」(何自然,1997)。委婉語雖然違反了交際中的質的原則,但依據關聯理論的兩條原則:「認知原則———人類的認知傾向於同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交際原則———話語會產生對關聯的期待。」(何自然&冉永平,2001)委婉語不會影響交際的成功,因為接受者可以依據話語的關聯性解碼說話人所要傳達的信息。

三、委婉語的構造手段

委婉語從構造手段來看,主要通過語音手段、詞彙手段、語法手段、語用手段等手段。語音委婉手段主要指運用語音異化,如小孩撒尿用「piss-piss」代替「pass water」,詞彙委婉手段是指用悅耳的不傷對方面子的詞語,如以前用「claim department」來負責客戶的投訴和索賠,現在用「customer service」(客戶服務部)來緩和商家和顧客的關系。在商務英語信函中的委婉語以語法和語用手段為主,主要包括語氣虛擬法、語態被動法、詞句否定法、語氣弱化法、使用半動詞法等五種方法。

在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論」中,核心理論是「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TAs),也就是說話語中總是含有不同程度的使對方或自己的面子受損的因素,在商務英語信函中存在很多「威脅對方面子的行為」,因為交易雙方就交易的價格、裝運、索賠、保險等,不可避免要向對方提出建議、勸告、請求甚至命令。為了減輕對方面子受損程度,可以使用語氣虛擬的手段來委婉、溫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請求和建議。如:

1)If it were not for the larger orders we receive from a number of our regular customer, we could not have quoted for supplies even at that price.(反還盤)要不是我們接到許多老客戶的大量定單,我們尚不能給這些貨物報如此低的價格。比較:If it is not for the larger orders we receive from a number of our regular customer, we cannot quote for supplies even at that price.例句中由於動詞採用了虛擬語氣的形式,使商務洽談雙方的語氣大為和緩,大大減輕了對方面子受損的FTAs。這種為了給對方留出更多面子採用的禮貌策略(nega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有利於業務的開展和貿易關系的確立。

2.語態被動法英語語態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尤其是在表示批評、建議、要求時,用被動語態可以避免直接觸及施動者(自己或對方),使口氣更加婉轉。在商務英語信函中,特別向對方「發出命令或請求,給對方人壓力,讓他做或不做某事」時,為了給對方保存面子,採用被動語態。如:1)It has to be stressed that shipment must be effected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limit, as a further extension will not be considered.(裝運)必須強調,貨物裝運必須按期進行,任何進一步延期的要求將不予考慮。比較:We have to stress that you must effect shipment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limit, as a further extension will not be considered.由於交貨日期臨近,謹請貴方盡快開立信用證。句中三處採用了被動語態的形式,委婉易於讓對方接受,如果採用主動語態的形式會使對方的負面面子受到威脅。

3.詞句否定法漢語中常用詞句否定法來對事物的性質、狀況或人的行為、品貌等進行委婉的贊揚或批評,如「信譽不錯」「行情不佳」「價格不高」等,這比「信譽很好」「行情極佳」「價格便宜」等詞語語氣和緩,語意含蓄。在商務英語中,這種委婉語更是大量使用,以使陳述的觀點、提出的要求或建議,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贊揚還是批評,較少主觀武斷,更具有商榷的餘地。

4.語氣弱化法在商務英語信函中,對對方的建議或要求,使用直接的否定詞或肯定詞顯得過於武斷,疏遠了雙方之間的關系,不利於雙方在友好互信的基礎上建立貿易夥伴關系,因此常用各種方法弱化語氣,創造平等和諧的合作氣氛。如:在否定句中加上really, always, quite, too, particularly等副詞,使得否定程度弱化,為對方留下考慮迴旋的餘地。

5.使用半動詞法半動詞在功能上介於主動詞與助動詞之間,本身帶有詞義。英語中有些半動詞語義模糊,表示說話人對所說事情的推測,從而使話語的肯定語氣趨於緩和。這類動詞僅限seem, appear, be likely to等少數幾個,但在商務英語信函中使用頻繁,如:As you seem to take advantage of our leniency in this matter, we now have to give you the final notice.(索賠)對於此事,貴方似乎在趁機利用我公司的寬容態度。我們不得不向你方發出最後通告函。比較:As you take advantage of our leniency in this matter, we now have to give you the final notice.例中寫信人婉轉地批評了對方「在趁機利用我公司的寬容態度」的做法,由於使用了緩解語氣的半助動詞seem而使語氣得體,避免傷害對方的面子。

③ 語法隱喻的介紹

語法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版思想等轉化為實體(entity)(Lakoff & Jonson,1980)。權Halliday(1985)指出,語法隱喻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 這兩個類別分別代表了一個給定意義的兩種表達變異,一致式(congruent form),即通常所說的「平白體」(literal)語言,和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與一致式相對應的,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轉義」(transferred)的語言。

④ 國內外學者對於新聞英語名詞化現象的研究成果與不足

淺談新聞報道語篇中的隱喻

摘要:

隱喻是新聞文體中的一個重要特徵。通過分析漢語體育新聞報道,發現體育新聞語言中使用了大量的戰爭隱喻,通過列舉分析最後得出了戰爭隱喻的功能;通過分析英語新聞報道,分析語法隱喻,尤其是名詞化現象,在構建新聞語類語篇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新聞語篇 戰爭隱喻 語法隱喻

傳統修辭學理論認為,隱喻(Metaphor)是一種語言現象,運用在非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是對語詞的修飾或美化,把隱喻歸於修辭學的范疇。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是人用甲事物(始源域)來理解和經歷乙事物(目標域)的一種手段,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1980年美國的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約翰遜(Mark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提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根據萊考夫的觀點,隱喻是一種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的映射(mapping),即從一個比較熟悉的、抽象的、易於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體),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即本體)。通過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來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換句話說,隱喻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對人的日常思維、推理和想像都產生很大影響,常規的隱喻映合關系應該在語言使用者的頭腦中得到表徵, 存儲在語義記憶中。因此,當我們遇到一個隱喻時,自然會將喻體的特徵投射到本體上,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映合關系,進一步探索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1]

隱喻無處不在,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而在新聞語篇中,作者需要通過恰當的方式來描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在此過程中,新聞描述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勢必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經過潤色的新聞語言,相比平鋪直敘的記敘性文字,會產生誇張、強調等不同作用,從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以下通過對幾組語料的分析,將具體闡述新聞語篇中的戰爭隱喻和語法隱喻,以及他們各自的作用。

體育報道中的戰爭隱喻
請先看一則體育新聞片斷:

天津泰達與北京國安的碰撞歷來火花四濺,昨天的比賽依然如故。主裁判萬大雪控制比賽不力、幾次瓦解了泰達隊的有利攻勢,不過是中國……北京隊向來氣勢很勝,拼搶積極、傳切到位,這與韓國教練李章洙並無太大關系。昨天的比賽,北京隊秉承一貫的風格,全場緊逼對泰達隊施加了強大的壓力。其實北京隊腳下功夫也不敢令人恭維……而非自己無計可施的無奈。我們在贊嘆對手逼搶積極的同時,也在納悶,泰達真正意義上的拼搶在哪裡?縱觀全場,泰達球員拼搶意識不強,最大的弊端是對無球隊員的盯防十分鬆懈……不除,泰達「強隊」二字前面永遠會被人再加一個字。(《泰達憾負國安 京津大戰火花四濺天津隊輸在拼搶》2009年06月14日09:41津報網-天津日報)

這樣的體育新聞報道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其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戰爭的詞語,如 「瓦解」、「有利攻勢」、「緊逼」、「拼搶積極」、「功夫」、「無計可施」等。在目前的大多數體育新聞語篇中,許多通俗的戰爭用語具有很高的出現頻率,並且與體育新聞語言間存在一一對應得關系。在許多認知語言學家看來,這絕不僅僅只是一種語言現象,里邊還包含著一種人們賴以思考、表達甚至行動的思維方式,他們稱之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或隱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以此區別於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

Ⅰ.體育新聞報道中的戰爭隱喻分析

使用隱喻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為了填補表達或詞彙的空缺。因而,任何人的日常語言、思維和行動深深地依賴著隱喻,離開了它,我們幾乎無法表達。體育比賽這個概念系統正是建立在戰爭概念系統之上的,我們也正是用想像戰爭的方式去想像體育比賽的。也就是說,戰爭隱喻的使用是基於戰爭與比賽的相似之處而構成的。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說,兩者一般都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從活動目標來看,兩者都是以取得勝利為目的;從實現目標的方式來看,兩者都要經過激烈的沖突與爭奪才能達到目的;從結果來看,兩者都有勝負之分;從背景來看,戰爭的背後又人民,比賽的背後有球迷與觀眾。可見,比賽與戰爭之間的諸多相似點,是構成隱喻的基礎。

這裡面隱含著這樣一個概念隱喻,即體育比賽是戰爭。如果著眼於隱喻的源范疇,它屬於「戰爭隱喻」( war metaphor ) 的一個子隱喻。按Lakoff 和Johnson 的分類,它又是個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 。結構隱喻指以一個概念構建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雖然認知域不同,但概念結構保持不變,結構成分一一對應。每個結構隱喻都是由一個母隱喻與若干個子隱喻構成的。 [2]

下面來分析「體育比賽是戰爭」這個概念隱喻及其語言表現形式,包括一個母隱喻與五個子隱喻。

(一)母隱喻:體育比賽是戰爭。

在體育新聞中,某場比賽往往被稱為「 ××大戰」或是「 ××之戰」。如一級方程式大獎賽中舒馬赫與阿隆索的較量便被稱為「紅藍大戰」;中國足球甲A 聯賽中的兩支球隊「國安」與「遼寧」之間的一場比賽被稱作「京遼之戰」。其他如「德比大戰」、「同城大戰」這些說法在體育新聞中也非常常見。關系重大的比賽叫做「決戰」、「巔峰之戰」,艱苦、激烈的比賽稱作「鏖戰」、「血戰」、「苦戰」、「激戰」;有速戰速決的「閃電戰」,有耗時耗力的「陣地戰」、「攻堅戰」、「持久戰」、「拉鋸戰」,也有局勢不甚明了的「混戰」;保級的球隊或為榮譽而戰的球隊要打「保衛戰」。與此相應,參加某項比賽往往稱作「出征」、「討伐」。

(二)子隱喻

以表格的形式從五個方面羅列出常用體育新聞語言中所蘊含的戰爭隱喻現象。圖示如下:

參賽者稱謂 比賽過程 比賽目標 比賽結果 比賽類型
我方、敵方、勁敵、魚腩之師、弱旅、老帥、少帥、橙衣軍團、槍手、馬家軍、領軍人物、女將、大將、名將、沙場老將、烏克蘭核彈頭、金色轟炸機 備戰、開戰、揭開戰幕、點燃戰火、宣戰、交戰、交鋒、短兵相接、調兵遣將、排兵布陣、突破防線、鳴金收兵、落下戰幕 復仇、爭霸、奪標、雪恥 力挫、輕取、挑落馬下、旗開得勝、生擒、告捷、殲滅、報一箭之仇、兵不血刃、飲恨、全軍覆沒、潰不成軍、俯首稱臣、握手言和 全攻全守、中路進攻、邊路包抄、快速反擊、防守反擊、後排進攻、夾擊、單邊作戰、高空轟炸、區域防守、密集防守

Ⅱ.戰爭隱喻在體育新聞報道中的功能[3]

體育新聞語篇中的戰爭隱喻大致有以下三種功能:語篇功能、審美功能和社會功能。

(一)語篇功能

體育新聞語言中使用戰爭詞彙可使文章更生動簡練,更具吸引力,增加形象性。而且人們對於戰爭以及武俠小說中的用語又非常熟悉,但對體育專用術語可能會感到陌生,所以用戰爭詞彙來描述體育賽事可以加深人們對體育新聞內容的把握,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比賽成為一種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

(二)審美功能

戰爭隱喻的使用是原本枯燥乏味的體育新聞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語言精練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戰爭詞彙的運用使得報道更有感染力,能給予讀者身臨其境的緊張刺激感。如果去掉體育新聞中的隱喻詞語而改成一般詞彙,那麼體育新聞就會失去原有的可讀性。

(三)社會功能

關於戰爭隱喻的社會功能,存在著積極和消極之分。雖然關於戰爭的概念能引發人們對於體育的興趣和關注,但有時也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如在一些體育報道中,「英格蘭血洗德意志」、「高麗戰車輾過巴林」等標題,給人一種血腥與仇恨的感覺。作為失敗的一方,看了如上標題後定不會無動於衷,相反或多或少會產生厭惡感。體育比賽不僅是雙方力量的對抗,同時也是文化與友誼的交流與融合。如果過度使用戰爭隱喻,這種隱喻就會慢慢控制人的思維,進而給人造成一種「體育就是暴力」的不良思維定勢,並且不斷給這種錯覺推波助瀾。

綜上所述,戰爭隱喻給體育新聞的語言注入了強盛的生命力和傳奇色彩,使原本枯燥的文字擁有了審美價值。除此之外,對其個性化的運用,又表現出了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底蘊。然後,對戰爭隱喻的過度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應當盡量避免,以免隱喻對思想的控制在讀者思維中留下不良印記。

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
Ⅰ.語法隱喻的內涵

語法隱喻是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它不僅豐富了隱喻概念, 為闡述和揭示隱喻本質提供了新視角, 而且進一步展示了隱喻的認知價值, 反映了語法重塑人類經驗的功能。語法隱喻將一個常見的語法形式, 即一致式( congruent forms) , 隱喻為另一種語法形式, 即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s) 。究竟何為「一致式」一直是眾多語言學家所關注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 韓禮德本人似乎也未能澄清何謂一致性。朱永生和嚴世清指出: 就其本質而言, 韓禮德所說的一致性表達形式相當於認知語言學家所說的最佳原型代表。原型實際上是一個抽象概念, 具體表現為在相似性基礎上組合起來的單個的實體。例如蘋果是「水果原型」的最佳代表; 而正方形則是「四邊形原型」的最佳代表。胡壯麟也指出,語法隱喻不僅在語義功能的層次上發生變化,在詞彙層次上也有隱喻化。

語法隱喻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名詞化。胡壯麟指出,名詞化是將過程(其詞彙語法層的一致形式為動詞)和特性(其一致式為形容詞)經隱喻化,使它們不再是小句中的過程或修飾語,而是以名詞形式體現的實物。名詞化隱喻通過把小句過程作為「實物」處理,便賦予了它名詞所有的屬性。事實上, 語法隱喻所蘊涵的內容極其豐富, 它的應用和闡釋作用也可應用於解構其他語篇。本文主要討論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現象及其功用, 試圖把語法隱喻的研究擴展到科技英語語篇以外的其他領域。[4]

Ⅱ.新聞語篇中的語法隱喻

系統功能語言學非常重視和強調語言運用必須符合特定的語境要求, 並用語類這個術語來涵蓋各類文體。演講、書信、小說等都是語類。新聞報道語類指的是報紙、雜志、廣播電台等大眾傳播工具在消息報道和評價中使用的語類。隨著當代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新聞報道不再只是供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它能從各個方面介入並影響人們的思想、觀點,甚至價值觀,並且對人們的語言使用也有很大作用。

新聞語篇針對特殊的受眾心理,逐步形成其特有的文本形式和結構,從而形成該語類的特殊風格。如果我們對新聞語篇進行觀察和分析, 便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名詞片語相當復雜,並且使用頻率高。韓禮德認為名詞化是語法隱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新聞語篇中,形容詞和動詞的名詞化是非常顯著的特徵。至於名詞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信息壓縮功能

新聞的宗旨是用盡量少的語言傳播盡量多的訊息,因而新聞語言通常言簡意賅。作為一種實用性語言,新聞語言的使用亦符合經濟原則。總體來說,新聞語篇的詞彙密度高且用詞復雜,但句式結構相對比較簡單。通常一些小句被濃縮為名詞片語,從而避免了繁復難度的從句的大量出現。以下的例子可以解釋名詞化在新聞語篇中的信息壓縮功能。

eg. 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but spokesman Yoshihara Tateishi says, 「we are fully aware of the trade fiction, and our app 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 Times, Sep. 17, 1990)

在上例中, 我們很容易辨認出以名詞化形式出現的概念隱喻, 如charge, trade friction,approach。小句「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可以改寫成有兩個小句組成的一致式: A was charged as B. TOYOTA calls it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 通過把動詞「charge」名詞化,一個小句就變成了一個名詞片語, 從而使句子結構形式更加簡潔。在這里, 雖然「charge」的形式沒有發生變化, 但我們關心的應該是「charge」一詞在句子中句法作用的改變。該句中另一小句「Our app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可以被重組為以下的一致式:「we will approach /deal with the trade fiction in a modest and prudent way.」比較一下兩種表達式,我們不難發現隱喻式表達的經濟性。正如韓禮德所指出的,書面文本的典型特徵是句法相對簡單而詞彙密度卻較為復雜。[5]

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量名詞片語的運用使得句子的句法結構相當簡單和明晰,而與此同時,詞彙卻顯得相對較為復雜。同時,用名詞片語作修飾不僅可以增加詞彙密度,還能提高新聞語篇用詞的精確性。名詞化的作用便是在不影響願意表達的基礎上,使作者的用詞盡量精簡,節省篇幅,壓縮語篇。

(二)語篇功能

名詞化手段不僅有助於壓縮小句,而且有助於語篇的展開。韓禮德運用語法隱喻分析科學語篇之後,發現科技語篇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以名詞化形式出現的語法隱喻,並且指出這些語法隱喻降低了原有級階卻便於語篇的展開。[6]

eg. In polls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people say they have adapted to new conditions" , says Shevtsova, " But all of that falls apart as soon as something explodes. " Explosions in Russia, tend to be literal. (U. S. News, January15, 2001)

在例子中,通過名詞化隱喻將前一小句中的「explode」轉化為「explosion」,於是前一句的謂語便成了後一句的主語,發展出了新的話題。在新聞語篇中,這種方式是非常常見的,即作者先使用一句完整的簡單小句來傳達信息,後將上一句的信息壓縮到一個名詞片語中,並充當下一句的主語,由此開啟下文。

名詞化隱喻的語篇展開功能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語篇銜接功能。範文芳指出:名詞化隱喻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功能主要是通過建立主位和述位銜接而實現的。名詞化可以壓縮前句中含有動詞的小句內容,從而發展一個新主位。也就是說,通過把前面的信息名詞化,產生一個新的概念以充當下一步語篇繼續發展的基礎。[7]

(三)加強客觀性效果

客觀性是新聞語類的一個基本准則。名詞化在新聞語篇中備受青睞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名詞片語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用名詞化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事件的非人格化,即主觀性的評論和描述會大大減少。我們知道名詞化是一個意義濃縮過程, 該過程不僅導致了小句階級的轉移和地位的變化,並且導致了小句中某些成分的減少或丟失,被丟失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小句中的施事者。通過名詞化,一個過程轉換成一個名詞片語, 從而掩飾了動作的參加者。同時名詞化可以刪除原小句中的限定成分,包括主要時態(primary tense)和情態(modality)。通過避免使用限定成分,名詞片語所表達的意義可以擺脫特定時間的限制與束縛。[8] 韓禮德認為:當一種意思被重組成一個名詞片語的時候,其中的許多語義內容都會變成隱含信息。大量使用名詞性成分替代動詞結構或句子能使動作或過程物化,並且通過刪除限定成分,模糊時間概念和掩蓋參加者等創造一種非人格化的效果。新聞語篇正是試圖用客觀性原則來掩蓋語篇中暗藏的各種意識形態。

eg. Some telecommunications experts worry that deregulation will further rece consumer protection. (Ibid.)

在以上例子中,我們發現作者用「deregulation」和「protection」兩個名詞避免了參與者和限定成分的出現,從而以一種客觀的角度闡述靜態事實。同時,這兩個名詞的使用,讓我們看出作者將重點放在「解除管制」和「消費者保護減弱」之間的聯繫上,而不是「解除」和「保護」這兩個動作本身。

我們知道,一個小句在名詞化過程中會丟失主語和限定成分, 但我們也會發現名詞化可以刪除情態成分,模糊人際關系。名詞是一個客觀實體,意味著客觀性。其實在這之中便暗含了一種理念:新聞語篇的內容都是事實,是對事件的客觀報道,不容質疑,讀者可以全盤接收。名詞化的主要作用不是表達動態的過程而是強調事物或實體之間的關系。當人們確信了新聞語類的客觀性時,意識形態便以最安全的方式掩藏於新聞語篇之中。[9]

結語
由上述事例及分析可見,隱喻已滲透到新聞報道語篇的方方面面,而戰爭隱喻和語法隱喻只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種。對戰爭隱喻而言,其內容與結構都已具有了完備的系統,其發揮出的煽動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必須把握使用的度,以免弄巧成拙。對語法隱喻來說,名詞化是其最突出的一種表現形式。語法隱喻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新聞在公眾心目中一種客觀公眾的印象,樹立了新聞的可信性、真實性和權威性。

因而,各種隱喻在新聞報道語篇中的使用,加之新聞語類原本的特質,最終導致了新聞報道語篇成為帶有自身獨特的語言特徵的語類。

參考文獻:

[1]唐雪凝、付寧:《從認知角度看網路新聞的隱喻運用》,《修辭學習》,2005年第6期

[2]王世群:《體育新聞語言中的戰爭隱喻》,《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2月

[3]劉立香、劉德美:《體育新聞語篇的隱喻及功能探悉》,《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11月

⑤ 研究英語詞彙歧義及其妙用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國外對此的研究狀況怎樣

任何語言都有歧義現象,英語也不例外,歧義的產生來自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歧義本身有著消極作用,而對歧義積極利用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關鍵詞]歧義 語音歧義 詞彙歧義 語法歧義 幽默

一、前言

任何語言都有歧義現象,英語也不例外,歧義是語言結構形式與其意義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一種語言結構具有幾種結構層次關系,或一個言語表現不同的意圖或含義等產生的。英語歧義性探討在語言教學、翻譯理論和實踐、文學語言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歧義的產生主要來自語音,詞義與語法結構三個方面。

(一)語音歧義(Phonological Ambiguity),是指在談話中由於語音有歧義而使聽話人可能產生多種理解,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同音異形異義詞,同形同音異義詞等。

1.同音異形異義歧義詞

英語中有些詞如:bear熊,bare 赤裸的,flower花,flour麵粉,hear聽見,here這里,hour小時,our我們,meet遇見,meat肉,rite儀式,right正確,sight視力,site地基,sun太陽,son兒子等,它們的發音相同,拼寫形式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同,交際時有時會產生誤解。

運用「生成音位學」的基本原理和規則,可揭示詞語結構元素的內在特徵和元素的組織方式及其規律,並解析交際英語中連讀、同音異義及句法結構等引起的歧義問題。生成音位學重音規則對指導交際英語和處理語音歧義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二語使用者處理交際語言歧義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歧義是語言多義的屬性,任何一種語言都具有歧義的現象。本文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對歧義進行闡釋,指出語法歧義根源於語法隱喻,具有動態性、相對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它不僅對於實現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人類發展語言、提高認知的必要手段。結合個例提出從語篇層面上,從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角度消除歧義。最後對歧義及相關概念進行了區分。

1. 引言
歧義是人類語言所共有的一種特性。歧義的產生涉及多種因素,如語音、詞彙、語法結構、習慣用語等。按照不同的標准和角度,歧義可作不同分類。就觸發歧義的語言層面而言,歧義可分為:構詞歧義、語音歧義、語義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用歧義(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義現象最為復雜。對此,國內學者(林洪志 2001;馬登閣2003)等多採用生成語法模式對英語句子結構歧義進行了分析和剖解。與一味追求結構形式描寫的形式語言學不同,以Halliday為首的功能語言學派強調語言成份的功能,主張通過語言的使用來解釋語言結構。功能語法在解釋歧義現象方面顯現出了一些優勢,這為歧義的分析開拓了一條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學術界,僅有少數學者選取功能語言學視角對英語歧義進行過分析(馬博森1995;孔亞明 2007) ,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筆者擬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出發,主要以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重點討論英語名詞片語和限定動詞產生的歧義,並嘗試對這些結構歧義現象進行分析解讀。
2.名詞片語產生的歧義
2. 1形容詞作前置限定詞產生的歧義
英語中,名詞片語通常由「修飾詞 +中心詞」構成。我們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稱Red Red W ine為例。這個歌名存在歧義:它既可以被理解為「紅紅的酒」,又可被解釋為「紅色的葡萄酒」。類似這樣的歧義例子還有許多。Halliday在論述名詞片語的經驗結構(experiential structure)時,提出了類屬詞(Classifier)和修飾語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類屬詞的功能是說明事物類別: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這些詞的功能是區分車站的不同種類;修飾語的功能是說明所修飾物體的特徵,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這兩個片語中,形容詞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現車站的某些特點,而不是對「車站」這個概念進行精細分類。
Bloor和Bloor認為類屬詞和修飾語都可用於名詞片語中,對中心詞進行限定。如果脫離語境,在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功能區分方面,許多表達都是歧義的(2001: 138)。據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飾語 類屬詞 事物
紅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飾語 修飾語 事物
紅紅的酒
例(1)的兩種解釋分別是「紅葡萄酒」和「紅紅的酒」。〓24〓作前一種意思 (a) 講時,第一個Red的語義功能為修飾語,第二個Red的語義功能是類屬詞,表明事物的種類,整個片語的意思是「酒類的一種———紅葡萄酒」;作後一種意思 (b) 理解時,兩個Red的語義功能均為修飾語,表明事物的特徵,整個片語的意思是「紅顏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這個片語的歧義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請看另一個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飾語 類屬詞 事物
小型兒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類屬詞 事物
幼兒床
例(2)的兩種解釋為「小型兒童床」和「幼兒床」。作前一種解釋 (a) 時, small一詞的功能成分為修飾語,說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後一種意思(b)理解時, small和chil2dren聯合起來作類屬詞,說明床的類別。
我們在英語當代語法中可以發現類似的表述:特性修飾語(qualitative modifiers)和類別修飾語( classifying modifiers)。這兩個概念可以互相轉化。通常表示大小、顏色、特徵等的形容詞為特性修飾語,當它們說明中心詞的本質屬性時,便轉化為類別修飾語;通常表示處所、國別、原料和用途的修飾語為類別修飾語,當它們用來說明中心詞的風格、式樣、特徵等意義時便成了特性修飾語(張克禮 2005: 460)。但是這樣的分類和表述很容易使學習者感到困惑。與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類屬詞和修飾語這兩個概念概括性更強,在實際語言分析過程中更簡便更易於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詞產生的歧義
英語中經常出現動詞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詞的結構。這種結構也易產生歧義。Halliday在其功能語法體系中使用名詞性片語(nom2inal group)這個術語來統括傳統語法中的普通名詞、形容詞、數量詞和限定詞,把它們都視為名詞片語的下屬類別(1994: 185)。不僅如此,可以充當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動詞2ing和2ed形式也被韓禮德歸入到名詞性片語這一類。Bloor和Bloor在論及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功能區分與歧義的關聯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們認為這個名詞短語存在歧義,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謀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傳統語法在解釋 some dancing girls的兩種含義時,往往引入動名詞和現在分詞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當動名詞,片語的意義為「舞女」;如果將 dancing視為現在分詞,整個片語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這種解釋很難讓學習者理解。我們如果依照功能語法的觀點對此進行分析,情況便會簡單許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詞 類屬詞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詞 修
飾語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片語作 (a) 解釋時, danc2
ing的功能是類屬詞,指明這些姑娘的職業是跳舞;作 (b)解釋時, dancing的功能是修飾語,所說明的是這些姑娘正在進行的動作。通過界定 dancing一詞的雙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這個片語的兩種含義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現。
在傳統語法框架內,學習者區分歧義往往需要藉助復雜的語法范疇和項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這個例子里,學習者需要詳述現在分詞和動名詞這兩個語法范疇的差別來解釋這個片語的歧義。而對於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區分動詞的這兩種非限定形式歷來都是非常困難的。這無疑會加劇學習者對上述歧義現象的解析難度。相反地,如果我們依據功能語法的理論對此進行解釋,情況會有很大不同。學習者依託系統功能語法知識,明了 danc2ing這個單詞的雙重功能———既可作類屬詞又可作修飾語,再充分考慮到語境因素,就能夠識別和剖析片語歧義。由此,功能語法的優勢可見一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3.限定動詞產生的歧義
傳統語法將英語動詞分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兩類。通常,限定性動詞充當句子的謂語,是整個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謂語動詞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關聯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隨之改變(邱述德 1998: 344)。謂語動詞本身的多重含義必然會導致整個句子產生歧義。國內學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謂語平面上的歧義時,就注意到了行為動詞與系動詞、系表結構與及物動詞進行時態之間的歧義現象(1991: 24428)。
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內,沒有謂語動詞、系表結構等概念。Halliday率先提出語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謀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過及物性系統 (transitivity system) 來表述語言使用者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 ,即通過語法形式對經驗進行范疇化,並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2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壯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類經驗分為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其中,前三種過程是英語及物性系統中主要的類型過程。但是,上述各個過程之間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某些過程既可以被歸入一種類別同時又可以被歸入到另一種類別。這種情況下,歧義的產生就在所難免。英語結構歧義較多的發生在對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這三種主要過程的判定。有時,一個小句既可以解讀為物質過程又可以解讀為關系過程;既可以解讀為心理過程又可以解讀為關系程。這種判定上的模稜兩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義的多種解釋。
下面我們依據系統功能語法來辨析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句子中的歧義現象。
3. 1主動語態產生的歧義
3. 1. 1簡單結構:不及物動詞產生的歧義
在英語句法中,「名詞短語 +不及物動詞」結構是常見的一種句式。它所產生的歧義現象層出不窮。我們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為例說明。按照轉換生成語法的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歧義是與某個短語的范疇地位相關聯的(Radford 2000: 66)。在這個句子里,歧義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這個短語的范疇地位。當very hard被視為形容詞性的短語時,它的意思是「非常嚴厲的」;當它被看作是一個副詞短語時,其含意
是「非常使勁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這句話的雙重含義即得以展現。
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處是將句子中的一些組成成分單獨進行了語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語法結構與整體語義構成的邏輯關系。如果我們依照功能語法對此例句進行分析,情況會得到很大改觀。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為者 過程:行為 環境的:方式
瑪麗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載體 過程:關系 屬性
瑪麗看起來非常嚴厲。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釋時,是一個行為過程。其中,Mary是行為者, very hard是環境成分,表示行為的方式,整個小句的意思是「瑪麗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釋時,小句展現的是一個關系過程。其中,Mary作為過程的載體, very hard表示屬性,整個小句的意思是「瑪麗看起來非常嚴厲」。
這個句子歧義產生的根源在於 look一詞的多重意義。傳統語法中, look一詞可用作不及物動詞,也可用作
系動詞。功能語法認為,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間處於何種關系的過程;行為過程指的是諸如呼吸、咳嗽、做夢等生理和心理行為。Halliday在對關系過程的論述中把look一詞歸入到表達感覺—感知一類的動詞裡面(1994:120)。在論述行為過程時,他又把 look一詞歸入到出現在行為過程中的幾類典型動詞之列(1994: 139)。正是由於動詞look的這兩種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產生了歧義。此外,在例(4)的(a)和(b)這兩種解讀中,我們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不僅動詞 look的意義區分明確:在(a)釋義中是指行為過程,在(b)解釋中是指關系過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釋義中的語義功能是行為者,但在(b)釋義中的語義功能是載體; very hard在 (a)釋義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釋義中則說明載體的屬性。這些詞彙功能方面的細微差異,在傳統語法的框架內很難體現出來。
3. 1. 2復雜結構:及物動詞產生的歧義
我們再來分析一個形式較為復雜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這個句子有兩個意思:「他們正在嚼
煙」,和「它們是嚼煙」。傳統語法的解釋需要首先確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還是指代無生命力的物。如果確定 they是指代人,那麼這個句子結構就是現在進行時態,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這個動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種無生命的事物,那麼這個句子是一個主系表結構, chewing在這里作動名詞,表示煙草的用途。很明顯,這種傳統的分析方法較為繁瑣。下面我們嘗試從功能語法角度來進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動作者 過程:物質 目標
他們正在嚼煙。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載體 過程:關系類屬詞 中心詞
屬性
它們是嚼煙。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讀為(a)物質過程,也可以解讀為(b)關系過程。在(a)解讀中,小句表達的是「發生
某事」,其中they是動作者, tobacco是動作的目標,整個小句的意思是「他們正在嚼煙」;在(b)解讀中,小句表達的是關系過程。they作為載體, chewing tobacco表示屬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詞, chewing是類屬詞,表示煙草的一種) ,整個小句的意思是「它們是嚼煙」。如此一來,學習者不必確定 they是指人還是指物,更無須明辨現在進行時態和主系表結構的差別,就可以解析例(5)展現出的雙重含義。這樣的操作較之於傳統語法顯然簡便了許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們對其進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動作者 過程:物質 目標

他們正在給工程師上課。
(b)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載體 過程:關系
類屬詞 中心詞
屬性
他們是授課的工程師。
當例(6)解讀為(a)物質過程時, they是動作者, engi2
neers是動作的目標,整個小句意為「他們正在給工程師上課」;當小句被解讀為(b)關系過程時, they是載體, lectu2ring engineers表示屬性, (其中, lecturing是類屬詞,說明這些工程師的類別是「講課的」) ,整個小句的意思是「他們是授課的工程師」。這樣的操作避免了許多麻煩:學習者無需藉助動詞
時態和主系表結構等傳統語法項目,也無需熟悉和掌握動名詞這個語法范疇,如例(5)中的 chewing和例(6)中的lecturing,就可以對類似句子中的歧義現象進行解析。此種範例俯拾皆是。
3. 2被動語態產生的歧義
運用系統功能語法也可對動詞被動形式產生的歧義進行分析。請看下面的例子:
(7) Theywere relieved.
(a) They were relieved.
目標 過程:物質
他們被換了崗。
(b) They were relieved.
載體 過程:關系 屬性
他們感到放心了。
當例(7)解讀為(a)物質過程時, they是目標,were re2
lieved表被動,整個小句意為「他們被換了崗」;解讀為(b)
關系過程時, they是載體, relieved表屬性,整個小句的意
思是「他們感到放心了」。
如果我們從傳統語法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句子的歧
義,就會發現情況復雜了許多。我們首先需要確定 re2
lieved一詞的詞性。如果將其視為一個單純的形容詞,它
的含義是「感到寬慰的、放心的」,與之緊密聯系的動詞
were的語義功能相當於動詞feel,意為「感覺」; 如果把re2
lieved看作動詞 relieve的被動語態形式,它的意義是「被
換崗」,之前的動詞were即是一個幫助構成被動語態的助
動詞。這樣的分析無疑是復雜的。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8) The man was offended.
(a) The man was offended.
目標 過程:物質
這個人受到了冒犯。
(b) The man was offended.
載體 過程:關系 屬性
這個人(因受到冒犯)生氣了。
我們採用功能語法去分析,就會發現:當例(8)解讀為(a)物質過程時, the man是目標,was offended表被動,整個小句意為「這個人受到了冒犯」;解讀為(b)關系過程時, the man是載體, offended表示屬性,整個小句的意思是「這個人(因受到冒犯)生氣了」。這樣的解讀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習者分析句子歧義的
難度。我們不必再局限於傳統語法的框架內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恰當地運用功能語法解釋英語結構歧義現象,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應向學生簡單介紹系統功能語法知識,幫助他們初步了解物質過程、關系過程等基本概念,以提高其對英語歧義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不僅如此,運用系統功能語法還可能解決一些被傳統語法所忽略的問題。以 Iwas scared為例。這個句子依據傳統語法來看是沒有歧義的,但是功能語法對此卻有獨到的見解。Halliday在論述關系過程時指出,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的界限並不鮮明,這兩種過程有一些重疊(overlap2ping) ,一些小句如 I was scared可以有兩種解讀(1994:121)。如下圖所示,它既可以被解釋為心理過程又可以被
解釋為關系過程。
(9) Iwas scared.
(a) I was scared.
感知者 過程: 心理(情感)
我(受到驚嚇)感到害怕。
(b) I was scared.
載體 過程:關系 屬性
我是害怕的。
Halliday認為心理過程是一種感知的過程(a process of sensing) ,並將表達感覺 (feeling)、思想 (thinking)和感知(perception)的小句都歸入了心理過程的范疇(1994:
11224)。胡壯麟等認為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a processof thinking) (2005:76)。雖然他們的措辭不同,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在例(9)中,當小句解讀為(a)心理過程時, I是感知者, scared表達的是情感,整個小句意為「我(受到驚嚇)感到害怕」;當小句解讀為(b)關系過程時, I是載體, scared作為屬性,表示「被嚇怕了的人之中的一員」,整個小句的意思是「我是害怕的」。而傳統語法的分析很難將上述兩種意義的細微差別展現出來。運用系統功能語法中「過程」(process)的概念來解讀歧義,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明辨小句內部構成成分的功能和(下轉第61頁)
〓54〓以革新詩歌的形式,表現當代人錯綜復雜的心態著稱的美國詩壇的約翰〓貝里曼高度評價《情歌》,認為這首詩標志著現代詩歌的開端。應該說艾略特詩歌的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尤其是「暗示」理論的影響。通過許多不連續的意象拼湊成令人費解的圖案,促使讀者努力挖掘隱藏其中的哲理,從而真正品味出圖案之後的驚人之美。《情歌》雖是艾略特最早發表的一首詩作,但其中卻蘊含了艾略特所有的詩歌理論主張,為其後來詩歌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礎。艾略特通過對法國象徵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以其主題、風格和語言技巧的新穎獨特突破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傳統詩歌形式,對現代派詩歌的審美標準的確立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瑞典學院常任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所說「艾略特代表了一種最獨特的類型」是「文體與革命的急先鋒」「他的作品也以鑽石般的銳利,劃破了我們現代人的心靈」(陳映真 1972)。而艾略特本人也因此成為象徵主義後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釋:
①屠岸、章燕選編:《外國詩歌經典100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
②③④同①。

⑥ 語法隱喻與詞彙學習關系 語法隱喻的隱喻思維指什麼

語法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思內想等轉化容為實體指出,語法隱喻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平白體」語言,和隱喻式,即與一致式相對應的,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轉義」的語言

⑦ 語法隱喻的參考文獻

Bibliography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1996.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In J.R.Martin &R.V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胡壯麟,復1996,語法制隱喻,《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朱永生、嚴世清,1999,語法隱喻理論的理據及其貢獻,《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⑧ 請問(中l教)概念語法隱喻ll聯(盟)是什麼

中教老師解答來:語法隱喻源是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法隱喻是將一個常見的語法形式(稱為「一致式」隱喻為另一種語法形式。Halliday 指出,對人類經驗意義的描述在語法層面上有兩種方式,即直白式和隱喻式直白式是我們表述經驗的典型方式,一般情況下,語義層的實現是和特定的表達層相對應的,這種語義和語法之間的固定對應關系稱為一致關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詞表示實體(Thing)或參與者,動詞表示事件(Event)動作過程,形容詞表示屬性(Property),副詞表示方式(Manner),連接詞表示邏輯關系。

閱讀全文

與英語委婉語的語法隱喻研究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