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我按照漢語的語法表達英語,老外能聽懂嗎
能聽懂,其實現在已經有部分中國示英語已經被廣泛應用了,比如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見
從這句話上來看,老外百分百能聽得懂
B. 漢語與英語的語法有何區別
很大的區別,漢語沒有核心的成分,而英語必須有謂語才能成句,這是本質區別
漢語和英語作為兩種高度發達的語言就其思維本質而言大同小異,僅僅在思維的角度上稍有區別。
比如漢語英語都有兩種基本的句型:
1. 主系表; 即什麼是什麼
2. 主謂賓。 即什麼做了什麼
例如:
主系表示例:
漢語: 我是一個學生。
英語: I am a student.
主謂賓示例:
漢語:我愛你。
英語:I love you.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從大的方面而言,從主謂賓等主幹輸出順序而言,中英的表達順序是一致的。只是對於一些附屬成分,如修成主語、賓語等主幹的定語而言,中英文採取的不同的方式,即中文採取了前置的方式,而英語採取了後置的方式。
中英文定語示例:
中文:這就是我想要的那本書。 定語前置
英語:This is the book that I wanted. 定語後置
之所以很多人覺得英語語法和中文語法會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質是沒有真正的理解英語語法,同時作為兩種高度成熟的語言,英文能表達什麼意思內涵,中文就一定也能表達同樣的意思內涵,所以英語有這樣的語法,中文也相應的有對應的語法。就好比很多人說英語有時態,中文怎麼沒有時態呀?此話大錯特錯!中文同樣有時態,比如中文同樣有:
一般現在時態、一般過去時態、一般將來時態、一般過去將來時態;
現在不定時態、過去不定時她、將來不定時她、過去將來不定時態;
現在進行時態、過去進行時態、將來進行時態、過去將來進行時態;
現在完成時態、過去完成時態、將來完成時態、過去將來完成時態;
現在完成進行時態、過去完成進行時態、將來完成進行時態、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態;
中英文時態是嚴格的一一對應的,中國學生之所不知道中文存在這樣的時態,是應為當局者迷,就好像魚兒不知道自己在水中一個道理。
C. 英語為什麼要講究語法,為什麼不能按照漢語的邏輯說英語
我們中國人學中文,大概是從學漢語拼音和識字開始的,還有很多是從背古詩開始,然而語法開始學習相對比較晚。不少人對英語語法學習的認識停留在應試上。的確,只要是考試,基本上都會考語法,無一例外,哪怕是口語考試,語法錯了,也是要扣分的。如果把英語學習分為兩個層次:1,應試;2,應用;應試要求比應用要求低很多。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語法都很重要。
不論從國內的中考,高考,還是國外的雅思,托福考試來說,難度越來越大是一個重要的特點;在這個特點之下,閱讀量越來越大,詞彙量越來越大,長難句越來越多。即便是應試,因為學習范圍不斷擴大,也越來越難。
應對不斷提高的學習要求,我們要全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並非易事。聽說讀寫這四項裡面,說和寫其實是最難的;讀是我們的強項,聽也不見得是我們強項。原因是,我們平時讀得最多,聽得不多,說和寫最少。這和我們的學習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最強的讀的部分,是用眼來解讀文章的內容。我們要讀懂每個單詞,每個句子以及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越難的文章,單詞的詞性,意思,句子機構,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越復雜。單詞的詞性和意思息息相關,同樣一個拼寫的單詞,有可能有好幾種詞性,不同的詞性下面又有很多種意思。詞性搞不清楚,有時候,甚至句子的意思也搞不清楚。比如說,flower一般用作名詞,很多時候作動詞。當遇到長難句時,不知道如何分析句子,連主句在哪裡都不知道,要想知道整句的意思就難上加難。特別是學non-fiction的時候,講一些概念的時候,往往句子很長。
聽的部分,不但跟閱讀能力相關,而且和發音相關。發音不好,就聽不清楚;閱讀能力不好,聽清楚了,同樣不知道意思。
寫是一門語言學習比較高級的階段。寫是表達觀點,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寫的基礎是每個句子都能寫對。語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說和聽也是精密相關。聽不明白,也就很難說好。說的過程其實是交互性的,話題的覆蓋很多時候是不可控的。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說,其實比寫困難。說,也是要把每個句子說對,如果語法錯誤過多,就很容易引起誤解。
因此,語法的學習是英文學習的重要一環,和語音,語義一樣,是基礎的基礎,需要加以重視。
D. 漢語有語法嗎和英語一樣嗎
語法是人抄們根據一種語言總結出來的規律。所以,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有語法規律的,要不然怎樣能被人學習掌握呢?漢語也是有語法的。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的語系,所以語法方面有挺多的區別。比如,英語由動詞的形式變化來表現時態,而漢語用「著」「了」「過」等助詞來表示。
E. 如果我按照漢語的語法表達英語,老外能聽懂嗎
基本上聽不懂,至少會有歧義。樓上舉的反例只是極少數。即使我們按學校教的語法去表達,老外也未必能懂的。哈哈
F. 現代漢語是採用英語的語法嗎
漢語與英語的區別相當大,但是依然有相似處可尋。就詞類方面說,漢語與
英語有不少相同之處,漢語和英語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和代詞
等。但是詞類的使用上還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漢語動詞靈活,可單獨使用,
可連續使用,也可疊用,而英語則不能重疊使用。另外,英語動詞受人稱、時態
等限制,詞形也隨之而發生變化。翻譯時須視情況作出相應的變化。如果在-一個
漢語句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譯成英語時,要麼使用動詞的非謂語形式,
要麼加連接詞使其成為並列成分,要麼使動詞變成其他形式,如名詞、介詞短語
等,有時也可省略某個動詞。英譯漢時則注意把這些句子變為擁有兩個或兩個以
上動詞的句子。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名詞,但是,英語名詞詞形隨單復數發生變
化。漢語名詞除..們」為標志的復數外,幾乎所有單、復數的形式都是相同
的。英語里存在大量的冠詞,而漢語卻沒有。英語的冠詞通常分為定冠詞和不定
冠詞兩種,分別用the, a或an表示。定冠詞表示特指某事或某人。不定冠詞表
示泛指。但是定冠詞有時也可用來表示泛指。
漢語與英語在句子成分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漢語有主語、謂語、賓語、狀
語、定語以及補語六大句子成分。英語中沒有補語,漢語中補語所表示的意思英
語中放到狀語里去了,英語中的表語所表達的意思漢語中用賓語來表示。從主語
方面來看,它們又存在不同。英語中有用there和it做主語來引導的句子,而漢
語中沒有這樣的用法。再比如漢語中,我們有時把主語與賓語倒過來句子仍然成
立,十分靈活,而英語中主語和賓語不可互換。另外,英語多被動句,而現代漢
語多為主動句,被動句較少。在句子結構方面英語與漢語都存在無主句,即沒有
主語的句子。但是相較而言,漢語中的無主句比英語中的無主句多得多,英語中
的句子結構較為完整。
漢語與英語在詞序方面上的差別非常大。從語序方面講,英語和漢語都採用
「主語+謂語+賓語」的排列順序,但在運用時仍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例如:
1.英語的修飾語(如定語和狀語)的位置比較靈活,可出現在被修飾成分之前
或之後,如果修飾語是短語或分句則需要放在被修飾成分之後,而漢語的修飾語
無論是詞,還是片語或分句都放在被修飾成分之前。
2.為了取得句子形式上的平衡,或是為了強調某個成分,英語中往往採用倒
裝的辦法,而漢語里則沒有倒裝的情況。
3.英語句常把判斷性或結論性的部分放在句子的前面,漢語則放在句子的末
尾。
4.如果一個句子有幾個並列詞語,詞義有輕重強弱之分,英語的排列順序是
先輕後重,先弱後強,漢語則相反。
G. 英語有漢語的表達能力豐富嗎
兩個不同的語系,其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對比起來也有相當的難度
不過我版可以舉一個權例子,這是公認的一個事實:同一樣的文章(當然是比較長篇的文章,就幾句話沒什麼好比的)如果用不同的語言去翻譯,需用的篇幅最少的就是中文,單從這個角度上看可以側面的證明中文詞彙表達能力比其他語言強,因為它描述一樣東西往往不需要長篇大論,言簡而且意賅
看到liangsue的回復心中一陣酸。
「請翻譯Never say Never again」??英語的語法習慣跟我們不同,直譯當然別扭,這並不代表中文有劣勢甚至像你說的「漢語的語法結構不太嚴密」,那我也請你用你嚴密的英語翻譯一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看看你的英語水平如何。
H. 漢語與英語的語法有何區別
據我所知 ,中文一開始應該是沒有語法的 ,語法這個東西是從西方引進的,在中國以前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更妄論語法了 。如果你是對英語真正感興趣,應該就不用太多理會語法問題,自己找點英文文章多讀讀,以後再用英語的時候,「語感」就特強烈了,這也是為什麼國人自己說漢語並不會在說每句話前想想正確的排序是什麼,誰在誰前頭。當然,如果你學英語是有一點過目的的,那麼不妨多看看語法,有時候你可以把英語語法和中國文言文語法作類比,很有意思的。還有我認為,他到網吧上網 這句話如果以我的語法思路來說,應該是他 到網吧 去上網。 這樣一個結構。如此看來,去上網不也是到網吧的目的狀語么。語言這個東西是相通的。語法的東西我個人認為最最關鍵的是能充分了解句子的結構,認清其組成成分,尤其是有從句存在的情況。
看到句子先劃分主語的「主謂賓」,然後是主句的「定狀補」,從句本身以一個整體當成主語的一個「定狀補」成分。
然後才是在「把從句恢復成正常語序」的基礎上,按主句的分析方法,分析從句的「主謂賓、定狀補」。
「主謂賓、定狀補」,你應該結合漢語的句子中相應成分的應用習慣進行判斷,建議你可以用初中語文中劃分句子成分的符號和方法來劃分英語的句子。我覺得漢語語法在這點上能對你的英語語法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
劃分過程中要注意的幾個方面(也是自己書寫英文句子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是:
1、片語搭配:這個只能通過字面的理會、背誦、實際應用來增強對片語的感覺。這個理會過程有個經驗告訴你,就是一些片語前後詞並不是平等的,而是有所強調、有所弱化或否定,比如上面的too..to...強調的是too,著重描述too後面描述的一種狀態的程度,弱化(這里包含否定含義)的是to後面的描述,所以在理解上加入了「不能」這個否定詞。
2、語序顛倒:一般是1)疑問句中「賓、定、狀」成分變為疑問詞提前引起語序變化;2)特殊單詞(如so、neither)提前指代前面描述表示強調;3)從句中謂語以分詞形式提前引起從句的語序顛倒。
3、成分位置調整:某一個句子成分(分詞短語或從句,也有時是名詞)太長,如果保持其位置會引起其他成分的理解的時候,對該成分在其原位置前後做適當的調整。
4、主被動態的分析,這個和漢語是相通但又有所不同,關鍵是要在漢語表述基礎上去嘗試加入「被」的理解,即去體會名詞與動作的單詞描述之間能否加上「被人」的含義。如漢語「花瓶打碎了」在英語上就應該按「花瓶被人打碎了」來翻譯。主動態的分析對「動詞選擇是現在分詞還是過去分詞作從句」的應用有直接的影響。
5、前後一致,主要表現在動詞上,漢語語句中沒有這方面的描述,但是英語語句要突出這個內容。主要在時態、單復數、第三人稱上去注意。單復數、第三人稱的注意完全靠個人細心。時態一致要靠你依據上下文描述對動詞發生時間點的判斷。
當然也會在一些詞的用法上需要注意前後一致,比如前面「漫雪飛舞」說的「No,I haven't」,如果按中文習慣回答yes,就是前後不一致了。
至於固定搭配(如there be、be going to、would like to do)、時態應用什麼的,只能多多記憶,多應用來加強這方面的語感。
以上個人看法,可能說多了,有些散亂。總之是英語語法和漢語語法有相同的地方、有相近的可以通過適當注意應用來貫通的。絕對的差異個人覺得並不是很明顯(至少現在想不起來)
I. 為什麼不能用中文的方式說英語除了疑問句之外我感覺語法應該沒什麼其他區別吧
不同民抄族有不同的語言襲習慣,你所說的也就是中式英語
那麼你可以向成這樣,英國人以他們的方式說中文。
我們去爬山明天。 We are climbing the mountain tomorrow。
你是不是覺得很亂呢?所以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組成順序的,並不是僅僅語法的問題。
J. 能不能用漢語表達英語的語法比如用一句漢字下面一句翻譯的英語來跟漢語對比來表達英語中的語法
英語來和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都源無法一一對應。
語法更多的是語言習慣問題,這個和文化背景有著非常大的關系。西方國家相對來說邏輯性要強一些,所以對於比較長的部分都後置;但是中國人更加感性一些,不講規矩,只重人情,所以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上就沒有那麼多的邏輯性而言,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定語有多長,中國人都把他們放在中心詞之前。
學英語不能死摳語法,這樣只會越學越爛。多背課文,多記短語,多模仿句式。把嗓子讀啞、把課文背爛是學英語的最好辦法也是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