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系統的學習訓詁學 ,需要哪些書籍
訓詁學 洪誠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4 J231/20 中文圖書
2 訓詁學 楊端志著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6 J231/28 中文圖書
3 訓詁學 蘇寶榮, 武建宇編著 語文出版社 2005 H13/H68 中文圖書
5 簡明訓詁學 白兆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 J231/18 中文圖書
6 訓詁學導論 許威漢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J231/35 中文圖書
7 訓詁學概論 黃典誠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J231/36 中文圖書
9 訓詁與訓詁學 陸宗達, 王寧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H13/H6 中文圖書
10 中國訓詁學 馮浩菲著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5 H13/H12 中文圖書
11 簡明訓詁學 劉成德著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2 H13/H16 中文圖書
12 訓詁學概論 齊佩瑢著 中華書局 1984 J231/17 中文圖書
13 訓詁學要略-第2版 周大璞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J231/23 中文圖書
14 訓詁學簡論 張永言著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5 J231/25 中文圖書
15 訓詁學基礎 陳紱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0 J231/50 中文圖書
16 訓詁學新探 陳良煜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 H13/H52 中文圖書
17 訓詁學新論 宋金蘭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H13/H23 中文圖書
18 訓詁學初稿-修訂版 周大璞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2 H13/H34 中文圖書
19 訓詁學概要 林尹著 正中書局 1983 J231/16 中文圖書
20 訓詁學簡論 本公司編輯部 新文豐 1984 J231/22 中文圖書
21 訓詁學要概 本公司編輯部 新文豐 1984 J231/21 中文圖書
22 訓詁學通論 路廣正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H13/H48 中文圖書
23 訓詁學-修訂本 郭在貽著 中華書局 2005 H13/H62 中文圖書
24 訓詁學初稿 周大璞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7 H13/H34(1) 中文圖書
25 訓詁學基礎 陳紱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0 H13/HX7 中文圖書
26 訓詁學初稿-第3版 周大璞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H13/H34(2) 中文圖書
27 訓詁學教程 黃建中著 荊楚書社 1988 H13/H96 中文圖書
28 新編訓詁學綱要 孫永選, 闞景忠主編 齊魯書社 2007 H13/H91 中文圖書
29 訓詁學新論 劉又辛,李茂康編 巴蜀書社 1989 J231/44 中文圖書
30 應用訓詁學 程俊英,梁永昌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J231/43 中文圖書
31 新著訓詁學引論 白兆麟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H13/H59 中文圖書
32 中國歷代訓詁學文選 華學誠選注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4 H13/H78 中文圖書
33 現代訓詁學探論 陸忠發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H13/H93 中文圖書
34 訓詁學綱要-修訂本 趙振鐸著 巴蜀書社 2003 H13/H44 中文圖書
35 中國訓詁學史 胡樸安著 上海書店 1991 Z121.6/H5/V.3:48 中文圖書
36 訓詁學 郭在貽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J231/29 中文圖書
38 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 陸宗達等著 語文出版社 1990 J231/48 中文圖書
39 訓詁學導論-修訂版 許威漢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H13/H45 中文圖書
40 訓詁學概論-新1版 齊佩瑢著 中華書局 2004 H13/H55 中文圖書
41 中國訓詁學概要 張世祿著 文通書局 民國31 [1942] 802.1/307 民國文獻
43 訓詁學原理 王寧著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H13/H8 中文圖書
44 訓詁學綱要 趙振鐸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7 J231/33 中文圖書
46 當代中國訓詁學 宋永培著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 H13/H22 中文圖書
48 訓詁學引論 著作者何仲英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三年 [1934] 802.1/903 民國文獻
49 訓詁學 郭芹納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H13/H74 中文圖書
51 訓詁學綱要 趙振鐸著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7 H13/H44(1) 中文圖書
52 訓詁學引論 著作者何仲英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三年 [1934] J231/1 中文圖書
53 現代訓詁學導論 黎千駒著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H13/H104 中文圖書
56 訓詁學新編 毛遠明著 巴蜀書社 2002 H13/H32 中文圖書
57 中韓訓詁學研究論著目錄初編 劉文清,李隆獻合編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 Z88:H13/H1 中文圖書
58 訓詁學概論 方一新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8 H13/H106 中文圖書
⑵ 國內什麼出版社的書質量比較好
1.人民文學出版社。文學類書籍看這家的准沒錯,都是嚴肅作品。我現在淘文學書感覺真累,出版得太多了,人民文學永遠不讓我失望。他們家一套藍白封面的當代學人散文集我特別喜歡,現在還沒湊全,估計也湊不全了。文學書包括現當代作家和古典文學,目的都偏普及性。除了文學書,人民文學還出版學術書籍,我的收藏里它家這類書比較偏詩,。比如《杜甫詩選》,《李白詩選》,納蘭的集子,李清照的集子等等。去年入手的蔣凡等人的《世說新語》,幾乎是我見到最好的簡體字版本了。在這個條目下,劉先生的答案所犯的錯誤包括但不限於:1.作家出版社現在也有,並且獨立性很強,相對來說作家主要出版文學書,而且水平比較參差,好的非常好,差的相當差,懷疑也有些人情書號弄出去;2.所謂「註解不詳細」,並不對,可見前面舉例的書;3.《白鹿原》的初版就是人民文學出版,彼時陳忠實並不是「取得一定成就和榮譽的作家」;4.所謂「紙質、印刷無可挑剔」雲雲,基本屬於胡扯。
2.中華書局(此處並不是上海譯文出版社,是因為劉先生的排名過於詭異,所以大有調整)。學術書籍方面,一套繁體豎排的二十四史是愛書人永遠的愛與痛。良心價格(我開始收集的時候,綠皮那套平均十塊錢一本),高端內容,劣質紙張。好在零八零九以後,印刷有很大改觀,應該是換了印刷廠,可惜這定價也是一版高過一版。除去這套大部頭,繁體豎排的古代名家文集古代作品校箋集也有好大一套,學了商務印書館的樣子,按照顏色來加以區分,但是封面風格都很接近。除去這兩套大書,我個人還很喜歡收集中華書局出版的筆記,包括白色為主色調也用顏色加以區分的唐宋,元明,清人筆記,這都是繁體豎排的,橫排的有以藍色為主色的晚清民國筆記。這幾套書也是很難搜羅,印數都不高,選書也很難選,因為簡介都差不多,只能翻實體書。我在書店裡只要見到喜歡的也一定買下來。除了數不盡的繁體豎排,中華書局也出版一些普及性的古典作品,比如簡體字的前四史,四大名著等等,也是弄個精裝硬殼子唬人,不過性價比還是很高的。現當代作品有馬未都於丹等人的書,印量很大,市面上很好找。
3.商務印書館。外文翻譯的學術書籍巨頭,實際上還是延續民國的思路,藍綠橙黃四種顏色代表不同門類的專業書。封面整齊劃一,不好說好壞,個人感覺印刷比中華書局好些。可惜學術書籍的選題方面主要偏重社科人文,沒有科普作品。除了這套外文學術名著叢書之外,商務印書館也有其他的學術書籍,印數很低,能不能找到得看運氣。
⑶ 一個出版社由幾個部門組成
出版社,指進行圖書、圖畫、雜志,報紙和電子物品等有版權物品的出版活動的組織。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⑷ 誰有各屆辭書獎的名單
首屆辭書獎獲獎名單
(1995年7月)
一等獎(5種)
·雙語類·
《大俄漢詞典》黑龍江大學詞典室 商務印書館
·語文類·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本書編寫組 商務印書館
·專科類·
《中國文物精華大全》彭卿雲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香港商務印書館
《簡明中華網路全書》 中國大網路全書編委會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中葯大辭典》江蘇新醫學院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二等獎(17種)
·雙語類·
《最新高級英語詞典》蔡文縈 趙璉 陳作卿 麻喬志主編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綜合英語成語詞典》廈門大學外文系本書編寫組 福建人民出版社
《波斯語漢語詞典》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波斯語教研室 商務印書館
《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梁立基主編 商務印書館
《英語委婉語詞典》劉純豹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
·語文類·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 四川辭書出版社
《中國成語大辭典》王濤等20人 上海辭書出版社
《紅樓夢辭典》周汝昌 廣東人民出版社
·專科類·
《引用語詞典》朱祖延 四川辭書出版社
《現代臨床醫學辭典》鞠名達 人民軍醫出版社
《中國伊斯蘭網路全書》宛耀賓總主編 四川辭書出版社
《紅樓夢大辭典》馮其庸 李希凡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世界經濟網路辭典》李琮主編 經濟科學出版社
《自然辯證法網路全書》於光遠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鄧小平思想理論大辭典》巢峰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人權大辭典》劉復之 武漢大學出版社
《兒童辭海》巢峰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等獎(25種)
·雙語類·
《英漢科學技術詞典》清華大學外語系本書編寫組 國防工業出版社
《日英漢土木建築詞典》高履泰主編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英漢農學詞典(上、下卷)》詹英賢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漢英中獸醫詞典》蔣次升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英漢紡織工業詞彙》上海紡織工業局本書編寫組 紡織工業出版社
·語文類·
《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方齡貴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新編實用漢語詞典》韓敬體等7人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漢語成語詞典》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本書編寫組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漢語虛詞用法詞典》陝西師范大學詞典編寫組 陝西人民出版社
《金文常用字典》陳初生 陝西人民出版社
《新編小學生字典》小學生字典編輯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苗漢詞典》張永祥主編 貴州民族出版社
·專科類·
《猶太網路全書》徐新 凌繼堯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會計辭典》龔清浩 徐政旦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
《中國行書大字典》范韌庵 李志賢 上海書畫出版社
《教育大辭典》顧明遠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廣州網路全書》本書編纂委員會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余漢東 湖北辭書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網路詞典》李巨廉 金重遠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孫中山辭典》張磊 廣東人民出版社
《禪宗詞典》袁賓主編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國印學年表(增補本)》韓天衡 上海書畫出版社
《股份經濟辭典》蔣一葦主編 中國發展出版社
《中國舞蹈詞典》王克芬 劉恩伯 徐爾充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各國銀行概覽》吳念魯 世界知識出版社
⑸ 書籍推薦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⑹ 新編大學英語 是非英語專業用書嗎
不是。你說的應該是浙大應慧蘭老師主編的吧?目前教育部主推四家出版社的大學英語教材進行競爭,新視野是其中一套,沒什麼本質的區別。看各出版社與各學校負責教材選定的人公關結果。
⑺ 安步當車
A偏移與管控:成語「安步當車」的語義解讀
朱楚宏 湖北 長江大學文學院
〔摘 要〕成語「安步當車」在運用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移,而種種偏移都要受到原初語義的管控。「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慢慢步行」→「步行」,這漸次延伸的三種意義,具有「以左統右」的制約關系。事實證明,「安步當車」在運用中雖有變異,但變異是有條件的,超越這種條件限制,就會出現誤用。
〔關鍵詞〕偏移excursion 管控control 語境context
成語「安步當車」是個常用成語,也是一個經常出錯的成語。追溯語義源頭、考察語用現實、正視動態變異、區分不同層次,當是避免失誤的可行方法。
(一)詞典釋義
「安步當車」當前的詞典釋義存在著一定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作單義。同作單義,釋義也各有不同。如:
[安步當車]慢慢地步行,就當是坐車:反正路也不遠,我們還是~吧。(《現代漢語詞典》2005)
[安步當車]安步:慢慢步行。慢慢地步行,就當作是坐車。〔例〕反正路不遠,我們還是~吧!(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年語言班編《漢語成語小詞典》第2頁,商務印書館1959;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年語言班編《漢語成語小詞典(大字本)》第2頁,商務印書館2000)
[安步當車]從容步行,當作乘車。古時貴族出行乘車,步行而當車。比喻能安貧守賤。《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凈貞正以自虞。」(顏毓書主編馬又宸 王中 王可文等編纂者《萬條成語詞典》第422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二是作多義。同作多義,釋義也各有不同。如:
安步當車[解釋]安步,步履舒緩的樣子。全句是說慢慢地走,當作是坐車。[出處]《戰國策•齊策》:「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補注〕①比喻人能安於貧賤。②指徒步而行。[實例〕①雖然家境貧困,然而他~,不以為苦。②她每天~.走二十分鍾路上學。(《最新活用成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最新活用成語辭典》第3頁,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安步當車〔註解〕安:安穩。步:步行。當:當作。車:乘車。〔釋義〕安安穩穩地步行,當作乘車。古時貴族外出時定要乘車,故「安步當車」指人能安守平民的生活。現又指緩慢步行或從容不迫。〔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凈)貞正以自虞。」〔例句〕情況如此緊急怎麼還這樣不緊不慢,安步當車!(向光忠《建宏成語義類辭典》第430頁,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台灣)建宏出版社2001,下簡稱「向本」)
(二)原初語義
「安步當車」語出《戰國策•齊策四》,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也編入了這個片斷——《顏斶說齊王》,是古代散文的名篇。下邊是《古文觀止•顏斶說齊王》中的一個段落: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願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凈貞正以自虞。」則再拜而辭去。
譯文:宣王感嘆道:「唉!對於賢士怎可輕慢呢?我是自找沒趣哩。請您收我作為學生吧。而且以後您和我同游共處,必以三牲為食,車馬代步,您的妻子兒女衣著鮮麗。」顏斶辭謝道:「玉石生在山中,一經製作加工,就被破壞,這並非說它不寶貴了,然而已失去了玉石的完美;士生活在荒遠民間,一當被推選出來做官,並非不尊貴顯達,然而作為士的氣質精神就難以保全了。我情願回到家中,餓了才吃,素食當肉;緩步徐行,安穩如車;無罪無尤,最為尊貴;清凈正直,自得其樂。」說完於是就向宣王拜了兩拜,辭別而去。
這段對話的基本內容是:齊宣王要拜顏斶(chù)為師,請他出仕為官,並許以優厚的待遇;顏斶毅然地謝絕了齊王的請托。其中,顏斶的「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就是針對齊王的「食必太牢,出必乘車」而說的。顏斶的意思說,我情願回到家中不做官,我可以不吃肉,晚食以當肉;我可以不坐車,安步當車。說得更通俗點就是:不做官吃不了肉,我可以等餓了再吃,同樣有吃肉的味道;不做官坐不了車,我可以慢慢走,同樣有坐車的享受。在這個語境中,「安步當車」的意思是,不坐車,慢慢走,如同坐車一樣。
應該說,「安步當車」的這種意義是比較穩定的,上引《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就是。這樣的用例也不難找到:
①老身自揣精力,尚不弱於諸媳,較侄女則更勝矣。區區往返數里,安步當車,可無虞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四五回,轉引自王毅《學生實用典故詞典》第257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②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清•李寶嘉《官場現行記》第七回,轉引自胡獻國主編《醫說成語》第165頁,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③來的時候跟了老申瞎跑,未曾玩賞風景;這時是個自由身子,安步當車,就緩緩地走著。(張恨水《八十一夢•第十五夢》,轉引自王毅《學生實用典故詞典》第257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④要到遠處去,我坐地鐵,稍近的安步當車,除非沒有限制,才坐汽車。(錢辛波《東京人的日常生活》,轉引自許正元等《八用成語詞典》第4頁,齊魯書社1991)
⑤遊客乘火車或駕駛汽車到橋頭就要下車,即使是國家元首也要棄車入市,或安步當車,或搭上每10分鍾一班的公共汽船……遨遊水城。(李原《水城威尼斯》,轉引自徐尚衡《中國成語(少年版)》第1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
⑥萬州西山公園離太白岩不算遠,沿途風景又好,我們不如安步當車,慢慢走去。(轉引自周榮森《接連尾成語三千條》第60頁,重慶出版社2004)
⑦現在有些年輕人不肯走路,寧可在車站老等,不肯多走一站。殊不知安步當車,比擠車子強得多!(轉引自王毅《學生實用典故詞典》第257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⑧身在杭州或來過杭州的人都知道,節假日的景區是相當的熱鬧。不想在路上堵個個把小時,最好還是選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索性安步當車。昨天,記者也向主辦方打探了周邊的交通情況,你可以留意一下,就近選擇公交前往。(浙江在線2009-09-28)
(三)語用偏移
《顏斶說齊王》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名士不慕權貴的出世思想,顏斶的態度受到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這也就使成語「安步當車」的意義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的辭書將這種文化意義也列入其中:
[安步當車]意思是從容步行就當作乘車—樣。《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內,安步以當車。」這兩句話是戰國時齊國人顏斶(chù)對齊宣王說的。意思是:吃不起肉,可以把吃飯的時間拖遲一些,等餓了再吃,就好比吃肉一樣特別有滋味;沒有車坐,步行時只要走得安穩、舒緩些,就好比坐車一樣舒適了。舊時文人常借用它來表示退隱不仕、安於貧苦生活的所謂清高思想,或官場失意後無可奈何的心情。現時我們有時也還運用「安步當車」—句,但只用它字面的意義,以形容散步慢走的樂趣。例句:你家離單位並不遠,上下班正好安步當車,這樣對於你的身體健康也很有利。(王光祖 祝文品 黃昌漢 謝福銓《學生成語典故詞典》第3頁,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安步當車《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宣王想請顏斶當他的老師,便說:「顏先生與寡人在一起,食有美昧,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願意回家,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後以「安步當車」表示不乘車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顯貴。(尹奎友 楊永莉《成語典故精選999》第1頁,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詞語的文化意義與語詞意義不同。文化意義當屬於語用意義,言語意義 ;語詞意義則是詞語常規意義,語言意義。不過,在具體的運用中,「安步當車」的語詞意義也並不很單一。歸納起來,「安步當車」可以有以下三種用法:
A「安步當車」: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安步當車」表示「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的意思,這是原初意義,也是詞語在典故中所顯示的字面意義、基本意義。上文已述,不贅。
B「安步當車」:慢慢步行
「安步當車」可以表示「慢慢走、從容步行」的意思,其基本意義中「就當是坐車、不坐車」的意思已經淡化以至於脫落,保留了「慢走、從容步行」的意思。如上引「向本」釋義。例句如:
①空天戰爭的嚴峻現實,已不容許我們「安步當車」。我們必須急起直追,確立以太空為背景的藍色國防觀,以高瞻遠矚的「鷹擊戰略」,打造新型中國軍隊,錘煉御敵於國門之外的核心軍事能力。唯此,我們才有可能在飛速發展的軍事新時代中,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戴旭《空天戰爭呼喚中國新型軍隊》,中國青年報2009-06-26)
②鼓浪嶼島上沒有機動車,也沒有自行車。無論是不忙的人,還是很忙的人,都得安步當車。(汪金友《「快時代」需要「慢生活」》,天津日報2009-11-22)
C「安步當車」:步行
「安步當車」還可以表示「步行」的意思,這是在「從容步行」意義基礎上的進一步偏移與演化,即「從容」的速度意義被淡化與忽略,只保留「步行」的意思。詞典釋義如:
安步當車[解釋]安步,步履舒緩的樣子。全句是說慢慢地走,當作是坐車。[出處]《戰國策•齊策》:「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補注〕①比喻人能安於貧賤。②指徒步而行。[實例〕①雖然家境貧困,然而他~,不以為苦。②她每天~.走二十分鍾路上學。(《最新活用成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最新活用成語辭典》第3頁,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這種意義的用例所佔比例最大:
③「馬路天使」們以最原始的勞動方式,為忙碌的現代大都市提供了快捷的服務,貢獻很大。但他們常在馬路上與汽車爭道,或者在不寬的人行道上橫沖直撞,使安步當車的行人飽受驚嚇,也引起一些人的抱怨和指責;警察對此也頗感頭痛。但由於沒有相關法律約束,目前也只能聽之任之了。(寧先緒《華盛頓的「馬路天使」》,人民日報1995–01–16第07版)
④我自然也是陶醉者中的一員,不過我陶醉的是雁盪朦朧夜色。爬過不少的山,也在山上住過,但在山中青石路上徜徉,安步當車卻不曾有。山是山,夜是夜,我是我。山溶於我,我溶於山,夜又用她的朦朧把山和我包容。這感覺,有多少人細細體味過?許多樂事是難言其妙的,用心去感受朦朧雁盪,似乎也就無須多說。(《朦朧雁盪》,人民日報1996–01–23第10版)
⑤只有大家都安步當車,步行街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這是步行街的首要條件,也是它之所以誘人的主要原因。(章雲《步行街的誘人之處》,人民日報1998–04–05第03版)
⑥別將空調開足,少用一回洗潔精,上下班多幾次安步當車,把用過的課本留給下屆同學,諸如此類還不都是省錢之舉?(司徒偉智《說「放大效果」》,人民日報2003–03–20第15版)
⑦常德、益陽、衡陽等市領導幹部紛紛安步當車察民情,傾聽群言辦實事,甚至把鋪蓋搬到農戶家,串百家門,問百家情,暖百家心,並堅持做到「六知」,即知基本情況,知當地優勢,知發展方向,知新情民意,知致富典型,知貧困戶底子,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民致富活動,深受當地群眾歡迎。(《情滿三湘——湖南省幹部轉變作風紀實》,人民日報2000–11–19第01版)
⑧耿佃成經常安步當車,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騎車時,他說:「群眾有什麼事,路上遇到可隨時反映。」正因為耿佃成時刻將自己置身於群眾之中,心裡時刻想著群眾,他才成了一名受群眾擁護的合格的村委會主任、黨總支書記、人民代表。(傅旭《心繫百姓(代表影集)——記淄博市人大代表耿佃成》,人民日報2001–03–28第09版)
⑨後來我了解到,朝鮮無車的主要原因是嚴重缺油。該國不產石油,西方國家又對其封鎖,而朝鮮也買不起大量石油,只是從中國進口一點點,故其國內汽車、火車都是電動的。在朝鮮,周日汽車不許上街,而自行車在普通家庭中似乎還是奢侈品,這樣,在可能的距離內,國人當然只能安步當車了。(新浪網《中國人眼中的今日朝鮮印象》,文章類型:朝韓新聞文章加入時間:2002–7–24)
這三種意義有同有異,又相互關聯:
A+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B+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C-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安步當車」的這三種意義形成一個語義連續體,語義范圍漸次遞加(A<B<C),語義限制漸次遞減(A>B>C)。三種意義的共同的義素(核心義素)是:「步行(不坐車)」,越靠近原初意義,語境越清晰,內容越飽和,形成一個完整的義素集合;離原初意義越遠,語境越模糊,意義越單一。這實際體現了成語原初語境逐步脫落,語義限制漸次磨損的一個動態走勢。下邊這種用法可以看成是語義的進一步延伸(D):
⑩走樓梯,不搭電梯(住在大樓者,無論在辦公室、或家裡,若您不趕時間,不妨試著安步當車,試著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既節省能源,又可運動健身)。(牛網牛選話題 2009-07-21)
此例應視為「安步當車」的誤用。但從語義延伸脈絡看,此例與上邊三種意義又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是對「步行(不坐車)」意義的進一步弱化:步行(而不涉及坐車)。
(四)語義管控
我們說,「安步當車」的語境有弱化的趨勢,但只是弱化,不是消失。原初語境,作為表達背景,還若隱若現,似無卻有,仍對「安步當車」的意義與用法起著管束與控製作用。這可能就是成語「安步當車」語義的特殊性所在。
「不坐車」的意思不能完全脫落,這既是原始語境決定的(顏斶就是針對齊王「出必乘車」的話說的,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坐你的車」),同時也是「安步當車」的字面意義決定的(「當車」,當作坐車。按,字面意義也是一種現實語境)。因此,我們說前引例⑩雖有其語義延伸的合理性,但這種用法實際是不能被大眾認可的。
再如,「安步當車」可以表示「步行」(不坐車),雖然「慢慢(步行)」的具體速度不是語義焦點,但「慢行」作為語義背景,依然存在,制約著這個成語的運用。如果用來表述「快行」,就會與「安步當車」的原初語境相沖突。如:
①車子漸漸駛近海濱,略帶腥氣的海風撩撥得我愈發興奮,索性安步當車,直奔岸邊。(姚力《尋找失落的濱海大道》,人民日報1996–04–07第03版)
說「索性安步當車」可以,而與緊跟其後的「直奔岸邊」就明顯不協調。
②(佩諍)絕少坐車,每天上下班,不論路途多遠,都是安步當車,而且行走如飛。(轉引自人民日報總編室檢查組編著《報紙常見文字差錯200例》第53頁,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
說佩諍先生不坐車而步行,看似無錯,但緊跟著的「行走如飛」顯然與「安步當車」的意思相左。
③8月9日晚12時左右,距離甘南縣城兩公里處的音河水庫告急,正在城東北護城堤的甘南縣支行行長羅貴,接到縣防汛指揮部的命令,立即把跟隨他巡堤的黨團員組織起來,組成搶險突擊隊,向音河水庫出發。當時暴雨如注,滿路稀泥,汽車已無法行走,他們就安步當車,在泥濘中跋涉了1個小時趕到水庫,是縣直各單位第一支沖上來的隊伍。(中國城鄉金融報1998–08–27日第01版)
如果孤立地看「汽車已無法行走,他們就安步當車」這個句子,無論是語義上還是結構上,「安步當車」這個成語的使用都是無可挑剔的。但例③「安步當車」所在的上下文顯示,這個成語與它所在的語境是那樣的不協調。從原文可知:情況緊急,大壩有決口的危險,抗洪搶險的關頭,容不得「緩步慢行」;路況惡劣,半夜裡「趕路」,風高雨大道路泥濘,不可能「緩步慢行」。
這就是說,「安步當車」的三種意義雖形成包容與被包容的三個層次,但功能上還不能各自獨立,具有「以左統右」(A<B<C)的制約關系,所以,准確地表述不同意義之間這種聯系,應將義素組合中的負號(「-」)改成括弧:
A+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B+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C(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即:A對B,B對C,都存在著統攝與制約作用。換句話說,C義實際是對B義的粗略理解,B義實際是對A義的粗略理解。因此,A義仍是「安步當車」意義的最完備表述,B義C義無須獨立存在。
在辭書出版異常繁榮各陳己見的當前,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代表的釋義仍然特別值得重視。《現代漢語詞典》幾種版本對「安步當車」的解釋一直都是原初意義、字面意義,只是從1996年的修訂本以後多了一個例句:
〔安步當車〕慢慢地步行,就當是坐車:反正路也不遠,我們還是~吧。
這個釋義解說的是A義,而後邊的例句,可以證明A義,也可以用來證明B義、C義。A義對B義、C義仍有統攝意義概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