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滄浪之水」是誰寫的內容大概是什麼是小說還是散文
滄浪之水
1.此詞出處:
屈原的《漁父》:「漁夫莞爾而笑,鼓世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濁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濁吾足。
翻譯: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賞析]: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附《漁父》:
《漁父》
---屈原
屈原既放,
游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沽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復與言。
2.中南大學教授閻真的小說《滄浪之水》:
《滄浪之水》:中南大學閻真教授著,《當代》2001年4月刊登,獲《當代》年度文學獎一等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至今已重版三次,《大連日報》已連載,《三湘都市報》已准備連載,西安電影製片廠已拍成電視劇,這是閻真教授自《曾在天涯》之後的第二本長篇小說。 小說分為四篇五部分94小節,目錄如下:
序篇
她的目標是要把我培養成一個上等人,有上流社會的風度和情感方式。
1、父親的肖像
2、公正在時間的路口等待
3、日出東方
4、平民的高貴
第一篇
像你這樣的人最好了,與世無爭,有古君子遺風,我們還到不了那種境界。我們當然還是首推劉主任,他如果一定要謙虛,那我們也不能就放棄了,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
5、人活那一線光
6、我是君子
7、無中生有
B. 如何寫出完美的推理類故事
偵探推理小說從很早起就已經開始發展了。以前的推理小說總是圍繞著「怎樣謀殺」和「為什麼謀殺」這兩個線索發展,所以不免會使一些人覺得有些乏味。但是後來的推理小說家在前邊提到的那兩種「謀殺的藝術」中有加入了很多詭異的劇情,使讀者不知不覺地被小說給吸引了。也就是說想要使偵探推理小說變得有意思,要在種種謀殺的基礎上加上很多詭異的 不可思議的劇情,是讀者看完以後覺得「實在是太令人出乎意料了!!」或者是「太過癮了!」。
我也寫過關於推理類的故事,不過只是無聊的時候寫著玩的。。我自己想的就是:比如你說破案中的證據,你只要在寫那一段的時候一筆帶過,讀者能不能注意到就看他們的細心程度了,到你在最後推理過程中把剛剛的『證據』拿出來,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啊~」。
兇手的安排可以從一開始就把兇手是誰,怎麼乾的稍微提示一點點,後面再寫某偵探在偵察過程中又發現了些線索,最後指出那個人就是兇手。這種寫法一般是在那個故事中的嫌疑人只有1位,(短篇長篇都可以用,不過我覺得如果這種寫成長篇的話可能會有些乏味)。第2種就是在某個事件中出現了很多嫌疑人,然後在調查中一一地排除不太可能的嫌疑人,最後得出某個人是兇手。一般的,這種寫法最後的兇手都是讀者都沒有想到的,也就是說 當最後指出兇手的時候,讀者第一想到的就是:怎麼會是他!?!? 這種的劇情安排會比較耐看,也可以寫很長的篇幅,這里引用下我敬愛的福爾摩斯說過的一句話:「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後,剩下的無論是你多麼不願接受的現象,都是事實...」
其實再簡單一點,你只要多看些推理小說,推理漫畫,邏輯思維和推理力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增強,。,不過你不能單單只是看,在你看的過程中也要盡量跟著主人公的思維。慢慢地你的靈感就會像萊辛巴赫瀑布(福爾摩斯和莫里亞蒂教授決斗的地方)的水那樣源源不斷湧出。
這些只是根據我辦案的經驗寫的, 不像專業小說家有那麼豐富的寫作經驗,不過還是可以參考的...
我是Drawer Yang,是個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