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庸小說為什麼這般好看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武俠小說作為「寫夢的文學」本不以寫實見長,其人物創造主要來自作者想像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像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徵化,它不直接來源於現實。而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通過傳統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於是,我們才無法忘記郭靖、黃蓉、令狐沖、楊過、小龍女、喬峰、韋小寶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歐陽峰、滅絕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俠譜」才會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盪氣回腸、不知肉味,才會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釀更醇香無比。而他的這種歷史處理也使得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虛構,「真實」的歷史不過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襯托,而人物的性格卻呼之欲出了。
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到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是,研討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要一時說清卻是很難的,在這里,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所有藝術特色。前輩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我覺得用這一想法作為指導思想來切入金庸作品涵蓋乾坤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一
在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那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 「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它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這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話題,但卻同時存在於一個對話錄里,還被許多大師級的人物當成文藝理論一般引用!於是,文學的形式問題便成為了一個焦點,到底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又該如何理解這兩個話題所傳達的意思呢?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ping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②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ping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為了小說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裝潢更是心機用盡,他在1978年10月《天龍八部》修訂本的後記中寫道:「曾學柏梁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中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③他還頗費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選了五十行對句作為《鹿鼎記》的回目。不過,金庸也在幾本書中沒有堅持這種通俗文學固有的思維慣性,殊為恨事。盡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還是鶴立雞群,試看《天龍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鷹小丑/豈堪一擊/ 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霞/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曲氣吞萬里如虎的《水龍吟》於細微處峰迴路轉,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真是「虎嘯龍吟,挽巢鸞鳳,劍氣碧煙橫!」④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視覺與心覺的運用,半明半暗地描寫人物和事件在客觀視覺中留下的意味深長的空白點,輕易地迷惑住了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岳不群成為武俠小說史上最成功的「虛偽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華山二老等插科打諢一類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說錦上添花,對於減低小說的沉悶氣氛大有裨益。李漁的《閑情偶寄》就說了「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歡、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文字佳、情節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作傳奇者,全要善驅睡魔,睡魔一至,則後乎此者雖有《均天》之樂,《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見不聞,如對尼人作揖,土佛談經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夢寐難求的啊!
到了這里,真相才清晰起來:中國形式的寫作傳統處於作品中整體藝術構架中較符合傳統欣賞習慣,較易為大眾所感知的位置,它們較早地隨著說書、ping話、彈詞等藝術形式深入民間,成為影響讀者審美心理的重要因素。類型化或程式化的寫作傳統也並不意味著貶義,還有可能是某些藝術形式的重要特徵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裝載家」才是最後的贏家。優秀的作家總是會想方設法去豐富作品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法,如錘煉語言、增添新的類型或亞類型、將中西相形式結合等等。而金庸小說的成功也就在於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繼承了中國傳統形式的衣缽,發揚了其武俠小說的特質,成為了20世ji最中國形式的小說。金庸是矛盾的,但這並不一定是缺陷,一個真正意義的作家總是生活在矛盾中並探索著人間百態。
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又說「老金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⑥這是比較中肯的說法,金庸的語言的確有速度感,是白話小說,很俗,而這也恰恰是金庸語言的長處。只是,王朔用金庸的優點或長處去批金庸,孔門賣文之際未免有點貽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語言可以用「行雲流水,平中見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時常會引用一些古典詩詞,並運用的極富韻味,但其語言的主要魅力不在於此。金庸的語言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沒有難認的字,難懂的詞和艱澀的句子,語言的動作性強,極善構築戲劇性場面,具有一種令讀者忘記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讀金庸小說時,迎面而來的是古樸、蒼勁的感覺,初看似乎語不驚人,但愈展開愈魅力無窮。金庸總是試圖在作品中不說而又說點什麼,那意境的升華令人如飲佳釀,讀者於微醉之間已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場靈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筆是靈動而又厚重的,但也誠如陳墨所言:「金庸小說的語言,之所以看起來沒有什麼突出的特殊,那是因為作者並不追求風格的單一性,而是進行不同方式的敘述探索,不斷改進和創造自己的敘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同時不斷地拓展語言的疆域,豐富小說的形式美感。」⑦如其為郭芙設計的一系列語言就不僅把她的尖酸、刻薄、嬌氣表現了出來,還把她對楊過既愛且恨的女人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試看《神鵰俠侶》三十九回《大戰襄陽》里對郭芙的描寫:「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拚命來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20year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
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這么說,郭芙這個人物的刻畫在金庸小說中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她的意義絕對不下於黃蓉、小龍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數的讀者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當成了楊過,而把郭芙當成了對頭並對之無比痛恨,殊不知此舉乃是入寶山而空回,買櫝而還珠了。金庸小說就是這樣:語言升華成性格,性格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
金庸語言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記憶猶新的是《雪山飛狐》中描寫胡一刀夫婦的那句話:「這一男一女啊,打個比方,那就是貂禪嫁給了張飛……」在這里,人物形象藉助語言的勾勒而顯得如魚得水,它喚起的想像與聯想讓讀者再也抹不去對這一對夫妻的記憶。金庸的語言還很幽默詼諧。從「老頑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韋小寶」,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說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們或是成為一種意義或思維的化身,或是成為小說重要情節或線索充實小說內容,或是與敘事角度和pingdian相結合,不但為金庸小說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為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創作中,幾個事件可以同時發生,但是話語卻必須把它們一件一件地敘述出來,即使是《天龍八部》這么一部氣勢恢宏、多頭並進的作品也得如此。這就要提及語式中的講述與描述。講述與描述的區別體現在敘事角度、人稱轉換、敘事與故事的距離以及敘事態度上,「講述是歷時性的敘述,提供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人物的過去以及有關信息」;而描述則「比較含蓄,多用客觀或『中性』的語調」,是「給定了場面的戲劇性的現時性的敘述型語式」⑧。講述與描述的靈活運用在金庸小說中隨處可見,如《倚天屠龍記》第二章《武當山頂松柏長》的最後一段寫道:「張君寶其時年歲尚輕,也不敢斷定自己的推測必對。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這是描述性的,後面又接著道:「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游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這又是講述了。在這段話里,描述轉換成講述是不著痕跡的,細心的讀者在閱讀《袁崇煥ping傳》時肯定更會有這種感覺。
金庸對語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風格是「經過了大量刻苦鍛煉而長期用功操練出來的風格」,他還說:「寫小說內容求『雅俗共賞』,文字能『清簡流暢』,此吾之願也。」⑨王安石的詩說得好:「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說,其「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閱十載,增刪數次」的曹公雪芹來也毫不遜色。例如,金庸在章目上就將《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駿馬驚白發,險俠神駝飛翠翎」改成了 「古道騰駒驚白發,危巒快劍識青翎」,這使得這兩章章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鵰英雄傳》的開頭,金庸增加了張十五說書的故事。這種說書藝術將敘述者、聽者、讀者等自由結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間,以生動逼真的臨場感,滿足了讀者理清來龍去脈的願望,喚醒了讀者心目中潛藏的人物形象。而這種藝術與別的語言藝術的完美結合,在《鹿鼎記》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為這部20世紀與眾不同的武俠小說的增加了不少藝術價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筆沖破了小說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對語言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英國gov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輕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無聲的反抗。
三
金庸懂得挖掘現實,更懂得挖掘遠離現實生活的「真實」(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夢回江湖後,在金庸用小說特有的形式和語言引領讀者想像並把握歷史的脈搏的同時,理想卻只能一點一滴地積淀現實,因為理想只能永遠走在現實的前面引導與提升現實,卻永遠不能完全代替現實,所以,無論當年多麼叱吒風雲的金庸小說主人公,最終還是以各種方式離開了江湖這一「母體」。如郭靖與黃蓉。他們的愛情以犧牲黃蓉的代價來對郭靖做出一種虛幻的補償,令一個活潑、輕柔、聰慧、靈敏的女子來向木訥、剛毅、質實、樸拙的男性做出一種超乎生死的承諾,這本來就是浪漫主義的產物,但是我們卻無法不看到郭靖在許多時候都可以拋棄黃蓉,所謂「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類似「書中自有顏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顏如玉」的麻醉劑而已。又如「自由之神」 令狐沖,他生性率直、興味隨意、活的瀟灑,是金庸小說中最灑脫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國傳統文化之人,他依戀師門,極力維護師傅、師弟,他交友只認情義,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從來是反躬自問,不責怪他人。個性的張揚與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結合。不過,令狐沖也毫無振奮的勇氣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時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靈珊對令狐沖的背叛,令狐沖的愛情也必將在岳靈珊和任盈盈的無所取捨中霜冷長河。這就意味著令狐沖的結局實際上是一種「虛假性的結局」,他的歸隱和喬峰意義上的死毫無區別。
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俠小說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筆有效地掩蓋了現實處境的嚴峻,完美地連綴了來自現實的矛盾的裂縫,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種理想化、和諧化的世界的可能性,並防止歷史文化語境的印痕和創傷的暴露,充滿熱情地言說著這個世紀所交託給文人的俠客夢。陳平原說:「不敢說沒有江湖就不存在俠客;可武俠小說中倘若沒有一個虛擬的『江湖世界』,俠客就不可能縱橫馳騁大顯神威。」正如《西遊記》寫的最好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金庸小說的美在那浪漫主義建構的藝術畫廊里,是喬峰大戰少林、聚義庄之時;是郭靖華山論劍之日;是令狐沖揮舞獨孤九劍之間;是楊過攜手小龍女的剎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瞬間;是韋小寶腳底抹油的頃刻……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金庸武俠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在於此。
參考資料:
①②杜南發:《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見鍾曉毅、費勇編《金庸傳奇》附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④金庸:《天龍八部•後記》、《天龍八部•目錄》,《金庸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⑤李漁:《閑情偶寄•科渾第五》,作家出版社1995年
⑥王朔:《我看金庸》,北京《中國青年報》,1999年10月1日
⑦陳墨:《金庸小說人物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⑧格非:《小說敘事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⑨金庸:《求全之悔不虞之譽》,見朱漢民、江堤主編《金庸:中國歷史大勢》,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B. 中國有多少個出版社
截止到2018年,中國有467家出版社,其中比較有名的出版社有:科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建築工業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以科學出版社為例:科學出版社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由前中國科學院編譯局與30年代創建的有較大影響的龍門聯合書局合並,於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復使用「龍門書局」副牌。
科學出版社比鄰皇城根遺址公園,是一個歷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學術書刊為主的開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學出版社榮獲國家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
近年來,科學出版社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在組織結構、選題結構、市場結構、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2)英語四六級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擴展閱讀:
出版社的分類:
1、從出版介質來說,出版社可分為:圖書出版社、音像製品出版社(唱片公司)、雜志出版社等。
2、從出版類別許可來說,出版社可分為:綜合出版社、專業出版社。
3、從出版經營性質來說,出版社可分為:公益性出版社、經營性出版社。
4、出版社的類型、工作范圍和組織機構 出版社的類型,在中國,按隸屬關系區分,有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業務范圍區分,有綜合性出版社和專業出版社。綜合性出版社的出書門類比較多,專業出版社只負責編輯出版一定專業和門類的讀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學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出版社
C.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介紹
百花洲文藝來出版社創辦於1990年1月,從自1993年起,該社實行出版工作「三個戰略轉移」,確立了「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發展戰略,經過8年的改革實踐,終於取得豐碩的成果: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年出書品種從50來種發展到160多種,社辦期刊從2種發展到5種,圖書出版實施精品戰略,出版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重點圖書5套(種)。
D.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譯林的書有差嗎
故事幾乎都是一樣的,翻譯的內容多少有些出入,這個主要是看是不是同一個翻譯者,這兩個出版社只是排版不同,不影響閱讀
E.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區別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創辦於1990年1月,從1993年起,該社實行出版工作「三個戰略轉移」,確立了「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發展戰略,經過8年的改革實踐,終於取得豐碩的成果: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年出書品種從50來種發展到160多種,社辦期刊從2種發展到5種,圖書出版實施精品戰略,出版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重點圖書5套(種)。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成立於1990年1月,已經走過16年的發展歷程。1993年江西出版集團公司成立後,在集團的領導下,本社領導班子帶領全社職工卧薪嘗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走上了一條艱辛而又充滿希望的十年創業之路。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既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健康、穩步、持續、快速的發展之路,終於走出了一條「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路子,使本社在短短的幾年裡迅速發展起來。我社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職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應得到顯著的提高。我社書刊出版在集團成立後的十年裡得到飛速發展,年出書規模從建社初期的63種發展到150多種。十年共出版圖書1364種,經濟效益連上新台階。到2002年我社總資產達4274萬元,凈資產1524萬元,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人民音樂出版社:前身為萬葉書店,由錢君陶先生於1938年7月1日創建於上海。1954年10月,以萬葉書 店為主體,與中國音樂家協會出版部合並組建音樂出版社,趙沨任社長。1974年8月,更名為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9月8日遷入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甲55號。
出版社以「忠誠、敬業、創新、卓越」為企業文化。以創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出版社為目標。已出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音樂網路辭典》等音樂、舞蹈、戲曲類圖書1萬多種。出版了《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快樂陽光》等一批優秀電子音像出版物。出版社主辦的《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教育》、《鋼琴藝術》和《歌唱藝術》均在國內外享有重要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由出版社主編並出版的中小學音樂教材,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均在國內佔有絕對優勢,很好地實現了兩個效益的和諧統一。
F. 王元化是誰和余秋雨什麼關系
1、王元化 生平:
•1920年 出生
祖籍湖北江陵。11月30日,出生於湖北武昌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王芳荃,字維周(1880年—1975年),為上海聖約翰大學第一屆畢業生。1906年,與桂月華結婚,是年東渡日本,在東京志誠學校教授英語。返國後,1911年,進清華留美學堂教授英語。1913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15年,繼續在清華任教。學生中有梁思成、聞一多、陳植等。此後一直在教育界任職,先後在東北大學、北方交通大學任教授。
•1921年—1925年 1歲—5歲
未滿周歲即隨母親由武昌至北京與父親團聚,全家定居清華園南院。
•1925年—1926年 5歲—6歲
北伐軍興,全家到上海,暑假後回北京。這期間常被喜愛京劇的外祖母帶去看戲。
1926年3月,段祺瑞政府鎮壓抗日群眾,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死傷群眾數百人。罹難者中有清華學生韋傑三。清華大學舉行公祭時,幼兒園老師帶領王元化和一女童到會場,代表小朋友向韋傑三遺體鞠躬致哀。
•1927年—1928年 7歲—8歲
國民黨派羅家倫接管清華大學,王芳荃與羅抵牾,憤而辭職,去東北大學教書。全家搬出清華園,住在北平東城報房胡同。王元化則單獨寄居在清華園西院六姨母家,仍在清華附小成志小學讀書。
•1929年—1934年 9歲—14歲
離開清華園,回到北平城裡父母家中,入孔德小學、育英小學讀書。
在育英小學五年級時,患麻疹,在家養病,父親給他買來石印本七十回《金批水滸傳》。這是王元化第一次閱讀中國古典小說。
1932年,讀初一時,語文老師閰潤之選魯迅的《孔乙己》、《故鄉》等為教材。王元化第一次讀到魯迅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1932年,日軍覬覦關內,蠢蠢欲動。全家逃難到湖北,寄居於武昌華中大學舅父桂質庭家。華中大學校長韋卓民是王芳荃的同窗好友,哲學家,康德著作的中文譯者。
回北平後,時日軍在北平恣意橫行,王元化上學途中經常見到日軍在東交民巷練兵場附近耀武揚威。後日軍荷槍實彈到領館區域以外練習打靶,坦克也開上大街,市民紛紛走避。祖國蒙受苦難,少年王元化心中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種子。
•1935年—1936年 15歲—16歲
1935年,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激起人民更大憤慨。王元化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
1936年,與李克(查先進)、夏淳(查恆祿)等一起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讀育英中學高一時,被推選主編校刊《課外選課專頁》。第一次發表文章刊登在校刊專頁上,一篇是談義大利侵犯衣索比亞的戰爭,另一篇是談日貨走私。「復興社」學生勾結校方撤掉王元化校刊編輯的職務。
1936年,因眼底回血管出血,在床上躺了近一年。家裡專門請人讀書給他聽。是年,王元化母親在西城小麻線胡同租到一處寬大住房(原榮祿府的一部分),用了不少錢加以裝修。修葺未畢,「盧溝橋事變」爆發。
•1937年 17歲
「七•七」事變,中國軍隊開始了歷時八年的對日全面抗戰。
8月8日,日本侵略軍開進北平城前,凌晨1點多鍾,舉家逃離北平。全家在天津租界候船,約一個多月後,始購得船票,輾轉到上海。
王元化小時,父親逐月給他存下了一筆錢作為將來出國留學費用。但他違背了父母要他讀理工科的願望,走了另一條道路,使雙親感到失望與擔憂。在上海,家裡延請周班侯教授王元化英文。周授他丁尼生、柯勒律治等所著詩文。又延請任銘善教授他國學。任授他《說文解字》《莊子》《世說新語》等。王元化將自己寫的文章請任先生評閱,任說他寫得不好,文氣急促。王元化後來寫文章注意文氣大約與此有關。開始文藝寫作。先後用筆名洛蝕文、佐思、方典、函雨等。第一篇作品《雨夜》發表在《文匯報》副刊《文會》上。11月,上海租界淪為「孤島」。結識張可。張可原名張萬芳,在暨南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張可出身蘇州世家,祖父親張一鵬、伯祖父張一麐均在北洋政府任過職。
不久,又結識張可哥哥滿濤(原名張逸侯)。
•1938年 18歲
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隸屬江蘇省委的文委領導下工作。這一時期,沙文漢是省委宣傳部長,孫冶方是文委書記,顧準是文委副書記。在上海戲劇交誼社工作。撰《論抗戰文藝的新啟蒙意義》。
•1939年 19歲
年初,隨上海各界救亡聯合會組織的慰問團赴皖南新四軍駐地進行慰問。回滬後,根據在皖南所收集的材料撰長篇論文《藝術•宣傳•宣傳戲劇》。孤島開展了文藝通訊運動。
2月,王元化以筆名「洛蝕文」在《華美晨報》副刊《浪花》上發表《關於文藝通訊》一文。3月,編輯出版《抗戰文藝論集》,岳昭(戴平萬)作序。
10月,在《新中國文藝叢刊》第三輯《魯迅逝世紀念特輯》上發表長篇論文《魯迅與尼采》。
•1940年 20歲
在《戲劇與文學》上發表長篇論文《現實主義論》。撰《金批水滸傳辨正》。此時,王元化讀了《海上述林》介紹恩格斯關於現實主義的理論,初步認識到藏原惟人從蘇聯拉普派所傳來的所謂「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二元論」的偏頗。
•1941年 21歲
撰報告文學《乞丏收容所》。撰《讀書偶記》和《爭取批評》。
3月,上海地下黨文藝總支持由黃明任書記,王元化分管《奔流》文藝叢刊。該刊後改為《奔流新集》。7月—8月,成立文藝工作委員會,黃明任書記,王元化、吳小佩為委員,王負責聯系原文藝總支。
11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孤島」時期結束。
•1942年—1944年 22歲—24歲
上海淪陷後,日軍搜刮軍糧,奸商囤積居奇,米價越漲越高,很多平民百性以碎米,雜糧充飢,路上時見餓殍,慘狀令人不忍目睹。這時,王元化化名王少華,每天騎自行車去上海儲能中學教授國文與文學概論。敵偽政權用毒化手段來腐蝕中國人民的思想意志,色情文化泛濫。王元化除了引導學生讀魯迅作品,並自編講義,選入王秀楚《揚州十日》、文天祥《指南錄》等。
1942年10月,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央指示,全部撤往華中根據地,原屬各委獨立工作,經由交通與根據地上級組織聯系。王元化一度負責文委工作。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王元化對「政治標准第一,藝術標准第二」的提法有疑義,在黨內學習會上談了自己的看法。
1943年7月,應《萬象》主編柯靈之邀,撰《談卓別林》。
1943年,撰《曹禺的「家」》。
1944年冬,創作小說《舅爺爺》。
•1945年 25歲
撰小說《花圈》和《殘廢人手記》。
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後,與滿濤在《時代日報》合編《熱風》周刊。停刊後,又在《聯合晚報》與樓適夷、滿濤合編文學周刊,用《奔流》為刊名。
11月,聽到羅曼•羅蘭逝世的消息,撰《關於約翰•克利斯朵夫》
•1946年—1948年 26歲—28歲
1946年4月,任《聯合晚報》副刊《夕拾》主編,除每天以筆名「館園」撰寫短評外,還先後以筆名「禹鼎」撰有「古史新論」,前後共150餘篇。
上海地方法院審理「大咬子案」時,通譯官許少勇以言語威脅證人,王元化據此撰《談丑》一文,被許少勇控告。時局勢日緊,乃離滬北上。是年起至1948年暑期,在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今北方交通大學)任講師,教授大一和大二基礎國文,選《文心雕龍》若干篇為教材。《文心雕龍創作論》中的某些觀點最早即萌生於這一時期的講課中。
向父親的同事、20年代任清華中文系教授的汪公嚴先生問學以求深造。
•1950年 30歲
6月,撰《重讀約翰•克利斯多夫》。
•1951年 31歲
先調至華東局宣傳部文藝處,未幾,又調新文藝出版社任總編輯、副社長,同時任出版局和上海作協黨組成員。
5月,批判《武訓傳》運動開始。王元化撰寫了《關於武訓傳》《武識傳與文藝批評》《武訓傳與「單純技術的觀點」》三篇文章。
•1952年 32歲
論文集《向著真實》由新文藝出版社出版,署名方典。此書出版未久即印行了三版,1955年被禁。後來王元化在文章中說:「當我用《向著真實》作為自己的書名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料到在以後歷次文藝思想批判的政治運動中,寫真實竟會成為受攻擊的目標之一,有經厄難。」
•1953年 33歲
撰《漢劇宇宙鋒》。
•1954年 34歲
撰《川劇帝王珠》。
年底,調上海文藝工作委員會,夏衍為文委書記,王任文學處處長。
•1955年—1957年 35歲—37歲
1955年,全國范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胡風運動,一時株連了千人以上。1945年,王元化認識了胡風,但交往不多。當時地下黨文委一位領導說胡風有嚴重政治問題,王表示缺乏證據。解放初,王因此未被安排工作。1952年,王元化參加籌建新文藝出版社,舉薦了張中曉等,出版了胡風的兩本書。新文藝出版社後來被認為是胡風的老窩。此前,1954年底,中共中央發紅頭文件,令文藝界所有黨員寫反胡風文章,王元化撰《胡風的反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點》。
1955年4月底,文委書記夏衍調京,張春橋被提升,接替夏衍任上海文委書記並成為反胡風專案組成員,王元化立即被隔離審查,時間自1955年6月上旬至1957年2月下旬。先後幽禁在兩處地方,家裡人也不知他在何處。隔離期間只發給生活費。當時,張春橋和專案組另一成員說王元化態度惡劣,主張從嚴懲處,但上海市委王一平、石西民等主張按政策辦,不能因態度問題即劃反革命。
•1958年—1959年 38歲—39歲
開始了所謂「三年自然災害」。
與父親共同翻譯了英國人呤俐著所著《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1959年底,經過長期審查的結論下來,被定為「胡風反革命分子」,開除黨籍,行政降六級。
•1960年—1966年 40歲—46歲
被安置在作協文研所。《讀莎劇時期的回顧》說:「從此天天要去上班,不能再由自己的興趣去讀書了。所里的一些青年要我給他們講授《文心雕龍》。從這時開始,我的研究方向轉向了《文心雕龍》方面,一直延續到文革後70年代末我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出版為止。」
開始撰寫《文心雕龍柬釋》。
友人彭柏山建議王元化將《文心雕龍柬釋》寄給周揚、夏衍。王得二人回信,鼓勵他寫下去。周並將文章轉《文藝報》發表。
當時,又翻譯了幾篇國外有關風格理論的文章。
繼續鑽研黑格爾。
向熊十力先生問學。
在這段時期,原先的朋友只有彭柏山與王元化來往較多。彭是作家,解放前曾任二十四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50年代初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後受胡風案株連。他人同時被打成「胡風分子」,被開除出黨。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王元化與妻子張可共同翻譯了20餘萬字的西方莎士比亞評論文章,王並寫了譯文題記。又撰《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脫的性格》《奧瑟羅的悲劇》《李爾的蛻變》《麥克佩斯的沉淪》。「文革」開始後,王自己將它焚毀了。
1961年,《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單署「王維周」名。
1961年,撰長篇論文《劉勰身世與士庶區別問題》。
1964年,撰《文心雕龍創作論八說釋義小引》。
夏,眼病突然復發。
•1966年—1974年 46歲—54歲
「文革」開始,王元化被打歷史、現行反革命。
1970年至1972年,被隔離審查。
在上海郊區奉賢的農場改造期間,第二次發作心因性精神病。
這期間,張可受到株連,被上海戲劇學院所在系裡兩個參加造反的頭頭非法隔離,甚至因高血昏厥也不準看病,落下嚴重病根。
1968年,彭柏山在迫害中含冤去世。
1974年10月,第三次通讀《小邏輯》。
•1975年 55歲
父親去世。長夜漫漫,王元化心情極為沉重。
•1976年 56歲
10月,「四人幫」被粉碎,姜椿芳特來告知這個消息。
•1977年 57歲
6月,撰長篇論文《龔自珍思想筆談》。
10月,撰《黑格爾<美學>札記三則》。
1978年 58歲
將《文心雕龍創作論》手稿副本(抄本)寄給北京的姜椿芳,希望由他轉給趙朴初,以請教有關佛學問題。姜椿芳把稿子送給周揚。周揚讀後,將其中《釋比興篇「擬容取心」說》一章推薦給正准備復刊的《文學評論》雜志。
•1979年 59歲
滿濤去世。
1979年「平反」前,經陳虞孫、湯季宏之邀,到中國大網路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王元化最初負責「文學卷」編務,「平反」後,任中國大網路出版社上海分社領導小組成員,並任《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分編委副主任。王元化為本卷的籌劃尤役心力。1986年完稿後,胡喬木獨對此卷不放心,親自審查,令刪除並修改多處,致「文學卷」延誤多時始得出版。
6月,張可因「文革」時積下的病突然中風,昏迷七日,後經搶救脫險,但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不能用腦,讀書俱廢。此後家務多由王元化承擔。
10月,作者的多年心血《文心雕龍創作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1月9日,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第四次「文代會」期間,得上海代表團團長陳沂轉告「平反」通知。至此,王元化歷經23年的「胡風反革命分子」冤案終得洗刷清白。
•1980年 60歲
2月,撰《人性札記》
10月,撰《對文學與真實的思考》
10月,撰《和新形式探索者對話》
•1981年 61歲
2月,為魯迅百年誕辰作《關於魯迅研究的苦幹設想》
2月,撰《關於黑格爾小邏輯一書的通信跋》
7月,撰《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序》,對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評介。
9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魯迅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與王瑤、唐弢、李何林一起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2月,撰《模仿•作風•風格》
是年與王力、王瑤、王起、呂叔湘、朱東潤、李榮、吳世昌、蕭滌非、錢鍾書、鍾敬文,夏鼐等11人一起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同年參加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會議。本屆期滿後王元化繼任第二屆學科評議員。
•1982年 62歲
2月,《向著真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改版重印,用作者本名。
6月,張可的譯文集《莎士比亞研究》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王元化寫了跋。
8月,被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赴京參加十二大。
10月,出席在山東濟南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文心雕龍》討論會。會議成立《文心雕龍》學會籌備小組,推舉王元化任組長。
秋,應中宣部召,去北京商討協助周揚撰稿事,時因周在病中,未能商議撰文事。
•1983年 63歲
年初,去天津迎賓館與王若水、顧驤共同襄助周揚起草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講話稿《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控討》,由王元化統稿,周本人定稿。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後,胡喬木找周揚談話,對此文嚴加指責,以後遂引發為一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
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
8月,出席在山東青島舉行的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成立大會,被選為副會長,另一位副會長是楊明照。周揚任名譽會長,郭紹虞、朱東潤任顧問,張光年任會長。
10月,全國開始反精神污染運動。中紀委派人到上海調查王元化襄助周揚起草講話稿事。
11月,《腳蹤》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64歲
11月,經王元化倡議,在上海由復旦大學主辦了中日學者《文心雕龍》研討會。
•1985年 65歲
5月,不再擔任宣傳部長一職
10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率團出訪墨西哥、美國、團員有孫樹棻、趙麗宏、張一弓等。
是年開始帶博士研究生。
•1986年 66歲
2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了王元化在《文匯報》發表的《理論建設與觀念更新》。
•1987年 67歲
10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率團訪問瑞典、芬蘭。
•1988年 68歲
4月,《論樣板戲及其它》,答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問。
•1989年 69歲
2月,撰《寫在兩篇文章的日譯之後》
3月,應出版社及陳敏之之邀,為顧准遺著《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一書撰寫序言《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書後》
5月,撰《思辨短簡後記》
12月,《思辨短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0年 70歲
4月,《傳統與反傳統》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5月,撰《悼王瑤》
•1991年 71歲
8月,撰《熊十力二三事》
11月,撰《康德的百圓之喻》
11月,撰《文心雕龍講疏序》
•1992年 72歲
2月,撰《思辨發微序》
11月,撰《與友自述書》,致林同奇
•1993年 73歲
3月,撰《胡適的治學方法與國學研究》
5月,在《文心雕龍》學會第四次年會上,與張光年、楊明照被選為名譽會長。王元化出席此次年會。
•1994年 74歲
8月,撰《清園論學集序》,回顧了自己半個多世紀從事寫作以來的思想歷程。
10月,《思想隨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2月,《收獲》雜志發表胡曉明的文章《一切誠念終當相遇》,描述了導師王元化的治學與人格風范
•1995年 75歲
2月,在《文匯報》發表的談話中說:「過去我們的文化體制主要採取了蘇聯模式,這就是行政化和壟斷性。這種體製成了文化發展的障礙。不要以為市場經濟一出台,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1996年 76歲
5月,撰《讀黑格爾的思想歷程》
•1997年 77歲
3月,《清園夜讀》增訂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6月,《讀黑格爾》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入了王元化從50年代至70年代研讀黑格爾《小邏輯》和《美學》(第一卷)的筆記。
10月,台灣作家龍應台訪問王元化。
12月,《莎劇解讀》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張可、王元化共同署名。
•2006年 86歲
8月6日,王元化夫人張可在上海逝世,享年87年。
•2008年 88歲
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歲。
編者註:1920-1997年的大事年表 摘自原上海大學教授錢鋼先生的《王元化學術年表》一文
2、文革時余秋雨抄過老師「張可」(王元化夫人)的家。
更多細節請看: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id=3533250
G.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是哪裡的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成立於1990年1月,已經走過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6年的發展歷程。回1993年江西出版集團公司成答立後,在集團的領導下,本社領導班子帶領全社職工卧薪嘗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走上了一條艱辛而又充滿希望的十年創業之路。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既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健康、穩步、持續、快速的發展之路,終於走出了一條「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路子,使本社在短短的幾年裡迅速發展起來。我社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職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應得到顯著的提高。我社書刊出版在集團成立後的十年裡得到飛速發展,年出書規模從建社初期的63種發展到現在的150多種。十年共出版圖書1364種,經濟效益連上新台階。到2002年我社總資產達4274萬元,凈資產1524萬元,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哪個城市不知道
H.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工資待遇如何這個出版社怎麼樣
你在網上問估計也難得到什麼詳細答案,如果是找工作建議直接投遞簡回歷面試和招答聘人員了解。或條件允許到單位附近轉轉,看周邊有什麼人,比如小店、保安什麼的聊聊,有希望能了解到一些,不定能遇到單位員工,這些信息比較客觀真實。說了一點自己的看法。不一定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