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景新的主要論文
序號 發表時間 論文題目 期刊及版別 備注 1 2006.5. 海南島貶謫文化中的精神遺產分析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核心期刊 2 2005.8. 海南島貶謫文學的文化學價值 瓊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3 2006.6. 李光在海南島貶謫文化中的貢獻和地位 瓊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4 2005.12. 李光:850年前海南森林保護的有心人 海南日報2005年12月4日第6版 5 2006.4. 李光對雙泉文化內涵的貢獻 海南日報2006年4月1日第6版 6 2007.1.27 李光與載酒堂 海南日報2007年1月27日第6版 7 2005.6. 惠、儋瘴地上的特殊逐臣
——嶺海時期之蘇過論 海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核心期刊 8 2003.3. 《與夢得書》的作時及其他——與劉兆彬、孫治《蘇軾幾件作品的年代考釋》商榷 書法2003年第3期 9 2006.6. 蘇軾《木蘭花令》創作時間新考 古籍研究 卷上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資助刊物 10 2004.3. 蘇軾貶瓊期間的論文成就 海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核心期刊 11 2003.4. 滄海何曾斷翰墨——蘇東坡海外書法創作論略 海南書學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書法導報2004年2月11-18日分兩期全文轉載。在海南省第二界書學研討會上被確認為該領域的「填補空白之作」 12 2004.1. 蘇軾——東坡在海南的書法創作 海南日報2004年1月27日第8版 13 2003.7 蘇軾在海南期間的對聯 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3年第7期(學術版) 中國楹聯學會會刊 14 2007.3. 蘇軾愛情詩文創作中最重要的女人 蘇軾研究2007年第1期 15 2001.6. 黃州赤壁楹聯創作心態初探 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1年第3期(學術版) 16 2001.9. 東坡赤壁楹聯述論 瓊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17 2006.4. 東坡書院、桄榔庵楹聯中的蘇軾居儋事跡考
——兼論楹聯對景勝文化的傳播價值 蘇軾研究 2006年第1期 中國蘇軾研究會會刊 18 2006.4. 五公祠楹聯與海南貶謫文化 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6年第4期(學術版) 19 2007.8. 千年魅力 海南日報2007年8月18日地7版 20 2007.11. 國本與民本——王安石與蘇軾政治思想本質比較論 蘇東坡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交流,被綜述列為第二類論文的主要代表,編入《東坡國際文化節論文集》 21 2008.4.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談蘇東坡的寫作指導策略 寫作2008年第4期 寫作學核心期刊 李景新主要科研成果目錄
一、項目類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編號 批准時間 結項時間 參與方式 1 天涯孤鴻蘇東坡 Hjsk200127 2001年6月 2004年6月 獨立 2 海南島貶謫文化資源研究 Hjsk200536 2005年4月 2006年4月 主持 目來源: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研資助項目
二、論文類
1、蘇軾與貶謫文化研究:
2、古代文學、語言學及詩學研究: 1 2000.11. 論形象性比喻的審美特徵 學術交流2000年第6期 核心期刊 2 1999.9. 典故詞對典故因素的攝取—--典故詞的形成之研究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3 2004.9. 談兩種特殊的合典 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 核心期刊 4 2000.12. 後事前用——典故使用的一種有趣現象 修辭學習2000年第5、6期合刊 核心期刊 5 2000.12. 「事典詞」特點初探 瓊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6 2007.9. 合典:典故使用的復雜形式 修辭學習2007年第5期 核心期刊 7 2000.7. 談「合典」 鄂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8 1994.2. 「事理」在古漢語詞義辨正中的作用 淮北煤師院學報1994年第1期 9 2000.12. 論「揆情度理」—--如何正確理解古漢語中的字詞 牡丹江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10 2003.2. 「三刀」的不平
——談字書、辭書「 」「 」二字缺失 瓊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1 2002.1. 重提「遺孀」 新安晚報2001年1月4日第5版 12 2002.10. 古代文學作品注釋札記 瓊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13 2003.3. 論古代文學課程的素質教育品質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4 2005.9.
2007.6. 律詩、詞、楹聯對仗格律連環比較論 中國楹聯 2005年第3期;
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7年第6期(學術版)全文轉載 15 2004.7. 「古聯」、「律聯」芻議 對聯·民間對聯故事2004年第7期(學術版) 16 2002.9. 五公祠的「雙泉」篆書聯 今日海南2002年第9期 17 2002.8. 長期讀錯了的浮粟泉楹聯 中國楹聯報2002年8月9日第3版 18 2008.2. 於今寫入瓊南景 賸得詩人細品題(上)——明清五指山題詠詩之文本考析 瓊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19 2008.6. 於今寫入瓊南景 賸得詩人細品題(下)——明清五指山題詠詩之綜論 瓊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20 2008.4. 傳統人格理想的現代轉化——先秦儒家的人論與美論代序 先秦儒家的人論與美論(李冬梅著)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4. 3、現當代文學研究: 1 1995.10. 評胡適早期的兩篇傳記作品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2 1996.3. 評胡適早期的兩篇傳記作品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第6期轉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主辦 3 1996.9. 《馮諼客孟嘗君》的幽默特色 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9期 4 1995.11. 感情摯烈 詞采飛揚——郭沫若早年的五副愛國春聯賞析 鄂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5 2000.4. 永遠「深笑」的林徽因 中國教育報2000年4月27日第6版 中國教育部主辦 6 2005.5. 角色轉變的背後 作品與爭鳴2005年第5期 7 2008.3. 杜光輝小說的生態關懷 雲起天涯(評論卷),海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海南省作家協會編 三、專著類 書名 參與方式 出版社及版次 備注 天涯孤鴻蘇東坡 獨著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版 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研資助項目 漢魏六朝文學史 2人合著,負責六朝部分。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四、編著類 書名 參與方式 出版社及版次 備注 元明清文學作品選 主編,具體負責元代,並負責全書選目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版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參編,負責第3卷金元代部分。 南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 該書獲海南省第4次社會科學優秀成功二等獎 大學語文 主編之一 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2000年1月第1次印刷 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改革實驗教材 古詩詞注析集粹 副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新時期散文作品精選評析 副主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版 新時期戲劇影視作品精選評析 主編之一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新時期文學 參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Ⅱ 鍾東的主要論文
1.《紅樓夢》人物之死 《廣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
2.韓愈詩的審美效果 《廣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3.韓愈文心與其詩章法 《廣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2期
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序 案散論兼及古代目錄中的學術問題 《廣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2期
5.對屈原性格的臆測――讀《離騷》筆記 《廣州師院學報》1995年第3期
6.《說文解字》引經及其對古籍整理的作用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6年第1期
7.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四題 《廣州師院學報》 1996年第1期
8.金元明清詞簡論 《廣州師院學報》1996年第3期
9.楊玉環事跡述略 《廣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4期
10.漢字文化學筆談?書法與漢字文化 《學術研究》 1997年第11期
11.唐代文學中的楊玉環形象 《廣州師院學報》1998年第8期
12.唐明皇游月宮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8年第2期
13.論《長生殿》對楊玉環形象的塑造 《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14.道教文化與《長生殿》 《中山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5.審美形式:文學研究的獨特視角 《學術研究》 2001年第4期
16.清初丹霞山別傳寺詩僧簡述 《嶺南文史》 2004年第1期
17.游藝與品位――談文人身份的書法藝術 《嶺南書學研究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嶺南文學研究 《1991--2000廣州社會科學研究縱覽》(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19.對傳統校勘精神的釋讀 《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2月1日
20. 「隨注」而「該通」——史容《山谷外集詩注》略論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2期
21.述論胡克家《文選考異》之校勘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4期
22.掞荔與磨鏡--對潮州戲文《荔鏡記》中婚俗的探討 《戲曲研究》2006年6月
23.《海雲禪藻集?海雲文獻輯略》敘錄 《悲智傳響》2007年4月
24.廣東番禺雷峰山海雲寺金石輯錄 《悲智傳響》2007年4月
25.《霓裳羽衣》曲與明皇游月傳說述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十一輯 2007年4月
26.試述魯迅先生對中國小說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文學論衡》總第9、10期 2007年4月
27.廣東潮陽靈威廟祀考 《文化遺產》2008年第1期
28.《文獻學的幾個概念----從校讎學到文獻學》,《資訊管理教育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29.《清常道人趙琦美之戲曲文獻整理》,《資訊管理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30.《玉皇洪慈經》的勸善思想, 《文化遺產》2009年第4期
31.論基於嶺南文化的廣東地方古籍開發與利用,《廣東圖書館研究》2009年4月
32.禪、墨不二——清初嶺南名僧澹歸的書法觀探析,《書藝》第六卷,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5月
Ⅲ 作家出書問題
好書自然會有讀者
Ⅳ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和汕頭大學出版社哪個好
無論你選哪一個,都會後悔沒選另一個。
Ⅳ 杜亞斌的個人作品
出版著作
1. 杜亞斌, 2010年9月, 金融建模:使用和VBA, 機械工業出版社
2. 杜亞斌, 2002-02, 貨幣、銀行業和貨幣政策, 科學出版社
公開發表論文
1. 杜亞斌, 2010年9月, 論國際貨幣, 《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與現實》,廈門大學出版社
2. 杜亞斌,顧海寧, 2010年1月, 影子銀行體系與金融危機, 《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年1期
3. 駱振心,杜亞斌, 2009年1月, 銀行業發展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理論及實證, 當代經濟科學2009年第一期
4. 杜亞斌,徐路, 2008, 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國際因素研究, 上海金融2008年10期
5. 駱振心,杜亞斌, 2008, 內生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年9期
6. 李相棟,杜亞斌, 2008, 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結構的經濟學分析, 上海金融2008年第7期
7. 駱振心,杜亞斌, 2008, 匯率傳遞、宏觀經濟沖擊對我國物價水平影響的實證分析, 經濟問題2008年第5期
8. 杜亞斌,戴菲, 2007-07, 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部門的外國直接投資:動因、效應和中國的對策, 金融改革與經濟安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7月
9. 高志紅,杜亞斌, 2004-11, 擔保債務債券:資產證券化的新工具, 投資研究2004年第11期
10. 杜亞斌, 2001-6, 全球化趨勢下我國銀行業的潛在危機與重建戰略, 中國經濟問題2001年第3期被「新華文摘」轉載
11. 杜亞斌, 2001-4, 論貿易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 南京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
12. 杜亞斌,陳秋敏, 2000-11, 論我國銀行再資本化戰略的重新設計, 學術研究2000年11期
13. 杜亞斌, 1998-4, 西方古典據為財產理論研究, 汕頭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14. 杜亞斌, 1997-4, 國有企業生存發展的出路在於與外資「嫁接」嗎?, 高校理論戰線1997卷第2期
15. 杜亞斌, 1996-06, 工業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 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1996年卷6期
16. 杜亞斌, 1995-12, 論開放條件下的社會再生產, 中國社會科學第96卷第6期
17. 杜亞斌, 1995-02, 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與「民有民營」, 東南學術1995年第2期
18. 杜亞斌, 1992-09,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新詮, 廈門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19. 杜亞斌, 1991-2, 試論我國海外直接投資模式選擇, 福建論壇1991年第4期
20. 杜亞斌, 1990-12, 論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 廈門大學學報1990年卷第4期
21. 杜亞斌,蔣紹進, 1990-04, 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的二重作用, 經濟學家一九九零年第二期
22. 蔣紹進,杜亞斌, 1990-01, 論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 北京社會科學1990卷第1期
23. 杜亞斌, 1988-09, 論工資隨勞動生產率增長時物價變動的規律--兼論我國當前物價改革的策略, 福建論壇1988年卷第9期
Ⅵ 周少川的學術成果及獎項
1、中國出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8年
2、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 黃山出版社 2002年
3、元代史學思想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4、藏書與文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
5、中華典籍與傳統文化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年
6、古籍目錄學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該書獲北京師范大學第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1、中國典籍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陳垣圖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千古明鑒:二十四史述要 遼海出版社 2001年
4、陳垣年譜配圖長編 遼海出版社 2001年
5、二十六史大辭典(主編之一) 九州圖書出版社 1999年
6、中華文化通志·典籍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該叢書集體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7、20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主編之一) 學苑出版社 1998年
8、歷史文獻與民族文化(主編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新世紀古文獻學研究的交叉與綜合 文獻 2010年3期
*論古代史學的豐富遺產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9年10期
*元朝的開放意識與域外史研究 河北學刊 2008年5期
*清代帝王之「老」英雄術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5期
*從私秘圖書到公開藏書:文獻學思想的發展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 2007年4期
*陳垣史學的「記里碑」——再讀《通鑒胡注表微》 北京社會科學 2006年2期
*論愛國潮僑許雪秋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若干問題 汕頭大學學報 2006年2期
*陳垣的避諱學研究——論《史諱舉例》的歷史文獻學價值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4期
*經學是文獻學中最基本的部分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年2期
*試論許衡的歷史思想 史學月刊 2005年9期
*元代漢儒民族思想的發展進步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4年2期
*元初對宋末空疏風氣的反正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03年5期
*《通鑒胡注表微》:陳垣怎樣用做學問來抗日 北京日報2003年5月26日(《新華文摘》2003、9全文轉載)
*藏書與文化 安徽大學學報 2003年2期
*中國古代私家藏書文化論綱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2年6期
*論陳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觀 史學史研究 2002年3期
*陳垣晚年史學及學術思想的升華 史學史研究 2000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01、3全文轉載)
*元代史學的世界性意識 史學集刊 2000年3期
*清代私家藏書書目知見錄 書目季刊(台北) 卷33第4期
*陳垣:20世紀的歷史考據大師 歷史教學 2000年1期
*陳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 光明日報 1999年9月10日(人大復印資料《宗教》1999、5全文轉載)
*元代關於歷史盛衰之「理」的思考 史學理論研究 1999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1999、11全文轉載)
*論社會政治環境與藏書盛衰 中國文化研究 1999年夏之卷
*論古代私家藏書的類型 文獻 1998年4期
*評《左傳》解《易》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7年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7、11全文轉載)
*略論漢文佛教典籍的產生與流傳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 1996年1期
*兵書亦史也 史學史研究 1995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1998、2全文轉載)
*略論古代典籍的起源 歷史文獻研究(六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年
*翁萬達與俺答求貢 國際潮訊(香港) 總17期,1993年
*丁日昌與持靜齋藏書 汕頭大學學報 1990年3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史書編纂 史學史研究1985年1期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9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8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7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
社會工作: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學刊《歷史文獻研究》編委。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
首都師范大學「四庫全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2001級 曹剛華陳曉華
2002級 王記錄 邵永忠
2003級 吳 漫 郝艷華 王彥霞
2004級 魏 鴻 劉永海 史麗君
2005級 毛瑞方 潘忠泉
2006級 卓 越 李立民
2007級 賈慧茹
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怎麼樣
一、創建歷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是直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術出版機構。成立以來,特別是1998年實施第二次創業以來,依託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豐厚的學術出版和專家學者兩大資源。
二、基本信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堅持「創社科經典,出傳世文獻」的出版理念和「權威、前沿、原創」的產品定位,走學術產品的系列化、規模化、市場化經營道路,先後策劃出版了著名的圖書品牌和學術品牌「皮書」系列、獲得國家圖書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的《世界滄桑150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世界發生的主要變化》、《甲骨學一百年》、《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以及「全球化譯叢」、「經濟研究文庫」、「社會理論譯叢」等一大批既有學術影響又有市場價值的系列圖書,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日益提高,確立了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出版的權威地位。
三、成績
20年來,特別是自1998年實施第二次創業以來,在中國社科院黨組以及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的領導和支持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銷售收入等主要效益指標取得了年平均增長20%以上的發展速度,已經從最初的只有十幾個員工,幾間辦公室,十幾萬元的注冊資金發展到今天擁有一支以年輕的博士、碩士為主體,以一批從社科院剛退出科研一線的各學科專家為支撐的130多位高素質的編輯、出版和營銷隊伍,構建了一個有很大上升空間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推廣平台,總體上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出版機構。
四、未來展望
基於人才的優勢和創新的理念,通過准確的市場定位和科學的發展規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選題策劃、主題出版與主題營銷、品牌推廣、數字出版等方面取得了領先,雖然目前還不能稱為大社、強社,但對專業學術出版的堅持與執著以及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方式已經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具備了現代企業快速發展與大規模成長的條件。在新的發展時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結合社會的需求、自身的條件以及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創業目標,那就是:精心打造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推廣平台,發展成為一家集圖書、期刊、聲像電子和網路出版物為一體,面向高端讀者和用戶,具備獨特競爭力的人文社會科學內容資源供應商。
Ⅷ 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著作出版合同。
只能是合同的式樣文本,已經簽過的一般不會放在網上。
圖書出版合同(標准樣式)是國家版權局1999年3月修訂的,所有出版社包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都採用它。
甲方(著作權人):
地址:
乙方(出版者):
地址:
作品名稱:
作品署名:
甲乙雙方就上述作品的出版達成如下協議:
第一條 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內,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或其他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以圖書形式出版發行上述作品(漢文、×文)※文本的專有使用權。
第二條 根據本合同出版發行的作品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
(二)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
(三)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
(四)煽動民族分裂,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破壞民族團結;
(五)泄露國家機密;
(六)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七)侮辱或者誹謗他人;
(八)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
第三條 甲方保證擁有第一條授予乙方的權利。因上述權利的行使侵犯他人著作權的,甲方承擔全部責任並賠償因此給乙方造成的損失,乙方可以終止合同。
第四條 甲方的上述作品含有侵犯他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等人身權內容的,甲方承擔全部責任並賠償因此給乙方造成的損失,乙方可以終止合同。
第五條 上述作品的內容、篇幅、體例、圖表、附錄等應符合下列要求:
第六條 甲方應於 年 月 日前將上述作品的謄清稿交付乙方。甲方不能按時交稿的,應在交稿期限屆滿前 日通知乙方,雙方另行約定交稿日期。甲方到期仍不能交稿的,應按本合同第十一條約定報酬的 %向乙方支付違約金,乙方可以終止合同。 甲方交付的稿件應有作者的簽章。
第七條 乙方應於 年 月 日前出版上述作品,最低印數為 冊。乙方不能按時出版的,應在出版期限屆滿前 日通知甲方,並按本合同第十一條約定報酬的 %向甲方支付違約金,雙方另行約定出版日期。乙方在另行約定期限內仍不出版的,除非因不可抗力所致,乙方應按本合同第十一條約定向甲方支付報酬和歸還作品原件,並按該報酬的 %向甲方支付賠償金,甲方可以終止合同。
第八條 在合同有效期內,未經雙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將第一條約定的權利許可第三方使用。如有違反,另一方有權要求經濟賠償並終止合同。一方經對方同意許可第三方使用上述權利,應將所得報酬的 %交付對方。
第九條 乙方尊重甲方確定的署名方式。乙方如需更動上述作品的名稱,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增加圖表及前言、後記,應徵得甲方同意,並經甲方書面認可。
第十條 上述作品的校樣由乙方審校。 (上述作品的校樣由甲方審樣。甲方應在 日內簽字後退還乙方。甲方未按期審校,乙方可自行審校,並按計劃付印。因甲方修改造成版面改動超過 %或未能按期出版,甲方承擔改版費用或推遲出版的責任。)※
第十一條 乙方採用下列方式及標准之一向甲方支付報酬:
(一)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 元/每千字×千字+印數(以千冊為單位)×基本稿酬 %。 或
(二)一次性付酬: 元。 或
(三)版稅: 元(圖書定價)× %(版稅率)×印數。
第十二條 以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方式付酬的,乙方應在上述作品出版後 日內向甲方支付報酬,但最長不得超過半年。
或
以一次性支付方式付酬的,乙方在甲方交稿後 日內向甲方付清。
或
以版稅方式付酬的,乙方在出版後 日內向甲方付清。
乙方在合同簽字後 日內,向甲方預付上述報酬的 %( 元)。※
乙方未在約定期限內支付報酬的,甲方可以終止合同並要求乙方繼續履行付酬的義務。
第十三條 甲方交付的稿件未達到合同第五條約定的要求,乙方有權要求甲方進行修改,如甲方拒絕按照合同的約定修改,乙方有權終止合同並要求甲方返還本合同第十二條約定的預付報酬。如甲方同意修改,且反復修改仍未達到合同第五條的要求,預付報酬不返還乙方;如未支付預付報酬,乙方按合同第十一條約定報酬的 %向甲方支付酬金,並有權終止合同。
第十四條 上述作品首次出版 年內,乙方可以自行決定重印。首次出版 年後,乙方重印應事先通知甲方。如果甲方需要對作品進行修改,應於收到通知後 日內答復乙方,否則乙方可按原版重印。
第十五條 乙方重印、再版,應將印數通知甲方,並在重印、再版 日內按第十一條的約定向甲方支付報酬。
第十六條 甲方有權核查乙方應向甲方支付報酬的賬目。如甲方指定第三方進行核查,需提供書面授權書。如乙方故意少付甲方應得的報酬,除向甲方補齊應付報酬外,還應支付全部報酬 %的賠償金並承擔核查費用。如核查結果與乙方提供的應付報酬相符,核查費用由甲方承擔。
第十七條 在合同有效期內,如圖書脫銷,甲方有權要求乙方重印、再版。如甲方收到乙方拒絕重印、再版的書面答復,或乙方收到甲方重印、再版的書面要求後 月內未重印、再版,甲方可以終止合同。
第十八條 上述作品出版後 日內乙方應將作品原稿退還甲方。如有損壞,應賠償甲方 元;如有遺失,賠償 元。
第十九條 上述作品首次出版後 日內,乙方向甲方贈樣書 冊,並以 折價售予甲方圖書 冊。每次再版後 日內,乙方向甲方贈樣書 冊。
第二十條 在合同有效期內乙方按本合同第十一條(一)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方式,或者按本合同第十一條(二)一次性付酬方式向甲方支付報酬的,出版上述作品的修訂本、縮編本的付酬的方式和標准應由雙方另行約定。
第二十一條 在合同有效期內,甲方許可第三方出版包含上述作品的選集、文集、全集的,須取得乙方許可。
在合同有效期內,乙方出版包含上述作品的選集、文集、全集或者許可第三方出版包含上述作品的選集、文集、全集的,須另行取得甲方書面授權。乙方取得甲方授權的,應及時將出版包含上述作品選集、文集、全集的情況通知甲方,並將所得報酬的 %交付甲方。
第二十二條 在合同有效期內,甲方許可第三方出版上述作品的電子版的,須取得乙方的許可。
在合同有效期內,乙方出版上述作品電子版或者許可第三方出版上述作品電子版的,須另行取得甲方書面授權。乙方取得甲方授權的,應及時將出版上述作品電子版的情況通知甲方,並將所得報酬的 %交付甲方。
第二十三條 未經甲方書面許可,乙方不得使本合同第一條授權范圍以外的權利。
(甲方授權乙方代理行使(本合同第一條授權范圍以外)※使用上述作品的權利,其使用所得報酬甲乙雙方按比例分成。)
第二十四條 雙方因合同的解釋或履行發生爭議,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將爭議提交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 合同的變更、續簽及其他未盡事宜,由雙方另得商定。
第二十六條 本合同自簽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 年。
第二十七條 本合同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為憑。
甲方: 乙方:
(簽章) (簽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Ⅸ 陳桐生的出版書籍
個人專著
1·《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28萬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簡體字本,韓國清溪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韓文版。《人民日報》、《中國圖書評論》、《陝西師大學報》、《長江日報》等發表書評予以肯定。該書獲廣東省宣傳部優秀圖書三等獎和廣東省青年科協「中草堂杯」優秀論著一等獎。該書被香港中文大學、台灣輔仁大學等高校列為教學參考書。
2·《道與中國文化》,10萬字,與人合譯,本人為第二作者,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3·《史記與今古文經學》,19.2萬字,陝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人民日報》、《人文雜志》、《東方論壇》發表書評。1998年該書獲廣東省高教廳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4·《史記名篇述論稿》,26.2萬字,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5·《忠烈人格》,16萬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該書與人合著,本人為第一作者,擔任其中10萬字的寫作。台灣笙易出版社2002年將其改名為《忠烈錄——中國歷史上的忠烈人物》,在台灣出版發行。
6·《楚辭與中國文化》,20萬字,陝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7·《史記的歷史人物與文化意蘊》(筆名弋言,合著),21萬字,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8·《史記與詩經》,19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著名學者劉小楓在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讀書》刊物上發表書評予以肯定。
9·《戰國文人心態史》(20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10·與人合作主編「中國文人心態史叢書」一套八種論著,共180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盛世悲音——漢代文人心靈史》(合著,為第二作者),26萬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004年台灣出版繁體字版本,改名為《絕代風華》。
12·《史魂——司馬遷傳》(20萬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韓國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韓文版。
13.《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38萬字),台北洪葉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光明日報》發表書評給予積極評價。該書於2004年獲湖北省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著二等獎。
14.《經學與中國古代文學》(22萬字,本人署名第二,為本書執筆者),香港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發表書評給予肯定。
15.《孔子詩論研究》(25萬字),中華書局2004年12月出版。趙敏俐在《人民政協報》發表書評。王愛科在《東方論壇》、余群在《現代語文》、日本學者上野洋子在《中國研究集刊》上發表書評。
16.《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19萬字),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17.《禮化詩學》(25萬字),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陳壁生在2010年1月11日《光明日報》撰文《2009年經學研究多樣化化推進》,文中評論本書。
18.《曾子 子思子》(12萬字),中華書局2009年10月出版。
19.《七十子後學散文研究》(26萬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0.《<論語>十論》(33萬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1.《國語》全本全注全譯(39萬字),中華書局2013年4月出版。
論文
在《文學遺產》、《文藝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獻》、《孔子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武漢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中國文化研究》、《學術研究》、《人文雜志》、《中州學刊》、《江漢論壇》、《浙江學刊》、《社會科學輯刊》、《儒家文化研究》(新加坡)、《孔孟學報》(台北)、《孔孟月刊》(台北)、《經學研究叢刊》(台北)等海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其中人大復印資料復印24篇。《新的先秦說理散文發展觀》、《楚辭五體源流論》兩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轉載。另有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高校學術文摘》、《文摘報》摘編。累計發表學術論著500多萬字。
Ⅹ 曾昭聰的已發表的主要論文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詞及其他》,《邵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
2.《〈佛國記注譯〉指疵》,《安順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3.《〈清平山堂話本〉三家校點商補》,《貴州文史叢刊》1997年第1期;
4.《〈清平山堂話本〉詞語札記》,《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4期;
5.《訓詁學的開拓性碩果》,《北方論叢》1997年第6期。
6.《〈清平山堂話本〉補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1期;
7.《釋「管押」》,《辭書研究》1998年第3期;
8.《談〈說文解字〉對聲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4、5期;
9.《中國傳統婚禮中的「奠雁」習俗》,《文史雜志》1998年第5期;
10.《從形聲系統與同源系統的關系看聲符示源問題》,《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2期;
11.《〈釋名〉聲訓中的聲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4期;
12.《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義》,《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1999年第5期;
13.《「年齡」探源》,《語文月刊》1999年第11期;
14.《〈清平山堂話本〉三家校點再補》,《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
15.《「二程語錄」詞語小札》,《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
16.《元明劇曲中「耨」的詞義文化探源》,《漢字文化》2000年第2期;
17.《釋「不間」》,《辭書研究》2000年第4期;
18.《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述評》,《語言研究》2000年第3期;
19.《王力先生有關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評》,香港《中國語文通訊》第55期(2000年9月);
20.《〈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
21.《語言與文化的深層融合——讀〈古漢語文化探秘〉》,《台州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2.《黃侃在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貢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6期;
23.《從「陸九淵語錄」看〈漢語大詞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3期;
24.《〈原本玉篇殘卷〉中的同源字問題》,《漢語詞源研究(第一輯)》,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25.《原本〈玉篇〉中的語源研究》,《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6.《宋儒語錄二種點校指瑕七則》,《書品》(中華書局)2001年第2期;
27.《形聲字聲符示源現象中的若干特點》,《福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2期轉載;
28.《市語研究的碩果》,《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
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內涵》,《華夏文化》2001年第1期;
30.《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價值論略》,《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2001年第2期;
31.《「二程語錄」在近代漢語詞彙史研究上的價值》,《貴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2期;
32.《歷代萬卷樓及其藏書》,《華夏文化》2001年第2期;
33.《讀〈元本琵琶記校注〉札記》,《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
34.《楊樹達先生有關「形聲字聲中有義」之研究述評》,香港《中國語文通訊》第58期(2001年6月)。
35.《〈寒山詩注〉札記》,《書品》2002年第1期;
36.《「饅頭」的傳說及其語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37.《中國古代的石經及其文獻學價值》,《華夏文化》2002年第1期;
38.《〈古代漢語〉教改初探》,《大學教育教學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39.《從詞源學史看宋代「右文說」的學術背景》,《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
40.《〈清平山堂話本〉詞語選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2002年第2期;
41.《「有請的」、「經紀人」的稱謂義》,《辭書研究》2002年第4期;
42.《關於聲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蘇社會科學》(學術版)2002年第1期;
43.《中古佛經詞語零札》,《廣州華苑》2002年第2期;
44.《談明清俗語辭書在當代大型語文辭書編纂方面的作用》,《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第1期;
45.《從中古佛經詞語看語文辭書的書證溯源問題》,《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6.《同聲符反義同源詞研究綜述》,《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
47.《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新創獲》,《廣州華苑》2003年第1期;
48.《中古佛經詞語與辭書書證溯源》,《台州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2期。
49.《解讀故訓材料的科學方法》,《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第4期;
50.《評〈唐宋詞常用語釋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3期;
51.《〈風月錦囊箋校〉詞語札記》,《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
52.《從漢民族思維特點看聲符示源的理據》,《漢字文化》2003年第2期;
53.《唐傳奇〈玄怪錄〉〈續玄怪錄〉釋詞》,《唐都學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
54.《漢語詞源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暨南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5.《中古佛經釋詞四則》,《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
56.《〈小學考〉的學術價值》,《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7.《讀明清俗語辭書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5期。
58.《面對新世紀的訓詁學研究》,《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第9期。
59.《明代歌曲釋詞三例》,《中國語文》2003年第6期。
60.《〈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簡評》,《漢字文化》2003年第4期
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國語言學史著作》,《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第12期;
62.《當代權威詞典應重視明清俗語辭書》,香港《語文建設通訊》第76期(2003年12月);
63.《解讀〈孟子〉同義詞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64.《〈清平山堂話本〉詞語例釋》,《漢語史學報》第四輯(2004年1月);
65.《〈文史文獻檢索教程〉(介紹)》,《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第2期;
66.《〈古辭辨〉在古漢語同義詞研究方面的成績與不足》,《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4年特刊;
67.《漢語成語的佛教淵源》,《嘉應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68.《釋「詛」》,《廣州華苑》2004年第1期;
69.《〈風月錦囊箋校〉補議》,《隴東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70.《關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論爭回顧》,《社會科學評論》2004年第2期;
71.《佛經音義研究的力作》,《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第7期;
72.《〈爾雅·釋詁〉郭璞注中的雙音詞》,《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總第45期);
73.《古漢語文化同義詞的辨釋價值》,《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7期;
74.《漢譯佛經與漢語詞彙》,《華夏文化》2004年第3期;
75.《〈慧琳音義〉中的詞源研究》,《韶關學院學報》2004年第10期;
76.《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學史述略》,《暨南學報》2004年第6期;
77.《當代大型辭書書證晚出詞條舉例——以見於明代歌曲中的詞語為例》,香港《語文建設通訊》第79期(2004年10月);
78.《近代漢語研究的世紀總結》,《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第11期;
79.《古漢語文化同義詞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展望》,《煙台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
80.《古漢語文化同義詞研究方法芻議》,《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七輯,2004年12月;
81.《面向應用語言學的漢語詞源研究芻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82.《話說「鳳凰」》,《文史知識》2005年第1期;
83.《中古佛經中的字序對換雙音詞舉例》,《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
84.《中古佛經詞義抉要》,《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85.《中古佛經中的委婉語考析》,《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6.《墓誌的語言學闡釋》,《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4期;
87.《〈齊民要術〉有關「得名之由」的探討》,《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8.《郭璞的語言學成就》,《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
89.《中國古代宗廟稱謂詞義辨析》,《廣州華苑》2005年第1期;
90.《王力〈古代漢語〉教材指瑕》,《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1.《〈酉陽雜俎〉中的詞源探求》,《甘肅社會科學》(綜合版)2005年第3期;
92.《「牽礱」小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3期;
93.《魏晉至唐五代筆記雜著中的詞源探討略評》,《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94.《郭璞〈爾雅注〉中的詞源研究述評》,《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8期;
95.《古代的「巫」及相關職業》,《華夏文化》2005年第3期;
96.《〈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南方草木狀〉中的詞源探討述評》,《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4期;
97.《〈顏氏家訓〉中的詞源探求》,《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
98.《歷史上的漢語教科書——讀〈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書品》2005年第6輯;
99.《一種特殊的文化詞語——數詞詞素參與構成的詈詞特點及其語源分析》,《漢字文化》2005年第4期;
100.《〈抱朴子內篇〉詞語零札》,《甘肅社會科學》(綜合版)2005年第6期;
101.《面向海外兼讀制研究生的古代漢語教學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102.《十年來道教典籍詞彙研究綜述》,《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
103.《楊樹達先生漢語詞源研究述評》,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2005年1月;
104.《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詞源探討述評》,《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05.《佛經詞彙研究的重要成果》,《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2005年12月);
106.《佛經音義研究的最新成果》,《書品》2006年第1期;
107.《關於近代漢語詞彙研究的斷想》,《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2期;
108.《〈漢語縮略研究〉讀後》,《滁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109.《宋代筆記〈雲麓漫抄〉中的語言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
110.《漢語詞彙史研究的新嘗試》,《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
111.《魏晉至唐代經注中的詞源探討述評》,《北方論叢》2006年第3期;
112.《理據——語言研究的新課題》,《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5期;
113.《〈古辭辨〉簡論》,《辭書研究》2006年第2期;
114.《專書詞語考釋與近代漢語詞彙研究》,《宿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15.《〈抱朴子內篇〉詞語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4期;
116.《當前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現狀的調查與對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117.《〈南村輟耕錄〉與漢語史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九輯,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
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師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19.《品讀〈語文叢稿〉》,《書品》2007年第3輯;
120.《顏師古〈漢書注〉中的詞源研究述評》,《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2期;
121.《玄應〈眾經音義〉中的詞源探討述評》,《語文研究》2007年第3期;
122.《漢語詞源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反思》,《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3期;
123.《讓辭書更完善——讀〈漢語大詞典商補〉》,《貴州文史叢刊》2007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