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六級 > 英語四六級山西教育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英語四六級山西教育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發布時間:2021-02-21 11:18:02

⑴ 郭松義的個人作品

著作:
1.《封建貴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與何齡修等(本人承擔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9月
2.《中國古代史料學》,與陳高華等,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再版
3.《清代全史》10卷,任第3卷分卷主編(本人寫17萬字);擔任第二、三、四卷寫作,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方誌出版社,2007年4月再版
4.《中國政治制度史》,白鋼主編(撰寫5萬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再版
5.《海上絲綢之路》,與陳高華等,海洋出版社,1991年
6.《中國屯墾史》下冊,與王毓銓等(本人承擔10萬字),農業出版社,1991年
7.《清朝典制》,與李新達等(負責通稿,本人承擔16萬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8.《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與李中清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9.《中國史稿》第七冊,合著(與何齡修共同負責通稿,本人承擔17萬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康熙帝本傳》,與楊珍(29萬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清代卷》,主編並參與寫作,本人承擔8萬字,齊魯書社,1996年11月
12.《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清代編》,與李新達等(負責通稿,本人承擔30萬字),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修訂重印
13.《中國航運史》,與張澤咸(20萬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4.《中國屯墾史》,與張澤咸(20萬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5.《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系》(45萬字),商務印書館,2000年
16.《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史》,參加農業編第二、三章寫作(14萬字),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再版
17.《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40萬字),與李中清等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水利史話》(11萬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7月再版
19.《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35萬字),與定宜庄等,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20.《清代民間婚書研究》(28萬字),與定宜庄,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民命所系:清代的農業和農民》(45萬字),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7月
22.《中國婦女通史·清代卷》(71萬字),杭州出版社,2010年11月
論文:
1.《江南地主階級與清初中央集權的矛盾及其發展和變化》,《清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
2.《略論我國封建時代的糧食生產》,與張澤咸、王曾瑜,《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
3.《清初封建國家墾荒政策分析》,《清史論叢》第2輯,中華書局,1980年
4.《論「攤丁入地」》,《清史論叢》第3輯,中華書局,1982年
5.《清初人口統計中的一些問題》,《清史研究集》第2輯,中華書局,1982年
6.《清代國內的海運貿易》,《清史論叢》第4輯,中華書局,1982年
7.《從遼餉九厘銀的重新徵收論清初的三餉蠲免》,《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集刊第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8.《康乾盛世》,《文史知識》,1983年第3期
9.《明末的三餉加派》,《明史研究論叢》第2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清代田土計量種種》,《清史研究通訊》,1984年第1期
11.《清代地方誌的纂修》,《中國地方誌通訊》,1984年第2期
12.《清代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流遷》,《清史論叢》第5輯,中華書局,1984年
13.《鄭成功和施琅》,與何齡修,《台灣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怎樣學習清史》,《書林》叢書《怎樣學習中國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清代的量器和量法》,《清史研究通訊》,1985年第1期
16.《清朝的會典和則例》,《清史研究通訊》,1985年第4期
17.《清前期天津的海上交通》,《天津史志》,1985年第3期
18.《清代的糧食貿易》,《平準學刊》第1輯,1985年
19.《川劇「拉郎配」史實考》,《學林漫錄》第11輯,中華書局,1985年
20.《簡評〈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中國地方誌》,1986年第1期
21.《從宗譜資料看清代的人口遷徙》,《清史研究通訊》,1986年第2期
22.《古籍所載有關玉米別稱的幾點辯證》,《中國農史》,1986年第2期
23.《番薯在浙江的引種和推廣》,《浙江學刊》,1986年第3期
24.《清朝政府對明軍屯田的處置和屯地的民地化》,《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4期
25.《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清史論叢》第7輯,中華書局,1986年
26.《清代的畝制和流行於民間的田土計量法》,《平準學刊》第3輯,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
27.《珍貴的資料、豐富的收藏——介紹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所藏我國台灣家譜資料》,《台灣研究集刊》,1987年
28.《清代牛租剝削初探》,《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第1期
29.《清代人口問題與婚姻狀況的考察》,《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
30.《猶他家譜學會和它收藏的中國資料》,《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4期
31.《曲阜孔府與明清貴族地主》,《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88年
32.《清初四川外來移民和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3.《康熙朝官員的「捐助」活動》,《歷史檔案》,1989年第1期
34.《述康熙整飭吏治》,《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第4期
35.《康熙禁航南洋和雍正重開南洋貿易》,《平準學刊》第4輯(下),1989年
36.《花生別稱小考等二篇》,《平準學刊》第5輯(上),1989年
37.《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一年國外來船等三篇》,《平準學刊》第5輯(下),1989年
38.《論明清時期的關羽崇拜》,《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3期
39.《孔姓家譜和孔氏家族組織——介紹曲阜孔府所藏家譜資料》,《譜牒學研究》第1輯,1990年
40.《清代人口流動與邊疆開發》,《清代邊疆開發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41.《明清兩代詔選「淑女」引起的動亂》,《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1期
42.《清代的貴州古州屯田》,《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3.《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
44.《清初的更名田》,《清史論叢》第8輯,中華書局,1991年
45.《清代蠲免政策中有關減免佃戶地租規定的探討》,與李新達,《清史論叢》第8輯,中華書局,1991年
46.《康熙帝玄燁》,《清代皇帝傳略》,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47.《清代湘西苗區屯田》,《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48.《清代江南大俠甘鳳池》,《文史知識》,1992年第11期
49.《清初四川「招民墾荒」和經濟發展》,《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
50.《明代的內河航運》,《明史論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51.《清代山東糧食畝產的估算》,《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52.《清代農村伙種關系試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
53.《刷新政治、改革經濟的清世宗》,《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海南出版社,1993年
54.《小農經濟運作中的幾個關系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55.《清前期南方稻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56.《清代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分類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2期
57.《清代糧食市場和商品糧食數量的估測》,《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4期
58.《清宗室的等級結構及經濟地位》,《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59.《近世商業觀念的轉變》,(台灣)《歷史月刊》第81期,1994年
60.《漫談清代的人口政策》,(台灣)《歷史月刊》第81期,1994年
61.《清前期內河航運考略》,《清史論叢》,1994年
62.《讀〈中國邊疆民族管理機構沿革史〉》,《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第8期
63.《三藩事件後清朝的軍制改革》,《商鴻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64.《清代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
65.《清代的皇族》,《文史知識》,1995年第12期
66.《清代紳衿階層婚姻狀況的考察》,《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67.《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婚姻、家庭史研究概述》,(日)《中國史學》第6卷,1996年
68.《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年
69.《清宗室的等級和特權》,(台灣)《歷史月刊》第109期,1997年2月
70.《清代的勞動力狀況和各從業人數的大體估測》,《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71.《清代的童養媳——55例刑事案例抽樣分析》,(韓)《東洋學研究》,1998年4月
72.《18、19世紀的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民》,《中國歷史上的農民》,(台灣)文教基金會,1998年2月
73.《中國社會史研究五十年》,《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4期
74.《清代男女的初婚年齡》,《慶祝王鍾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黃山書社,1999年
75.《清代婚姻關系的變化與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年第2期
76.《清代403宗民刑案例中的私通行為考察》,《歷史研究》,2000年第3期
77.《補闕拾遺 以小見大——讀〈清代科舉制度考辯〉》,《史學集刊》,2000年第3期
78.《嘉慶間圖欽圖敏信奉天主教論處案——兼及宗室蘇努獲罪被糾史實拾遺》,《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
79.《介紹遼寧省檔案館典藏的明清檔案和曲阜孔府檔案》,(台灣)《近代中國》第139期,2000年
80.《清代人口流動和婚姻地域圈的關系》,《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2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81.《清代的寡婦轉房》,《清史論叢》1999年號,2001年
82.《尋找真正的活歷史:人口統計、田野調查和歷史文獻結合的新嘗試》,與定宜庄,《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83.《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84.《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學刊》第1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85.《清宣統年間北京城內人口死亡情況的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2年第3期
86.《從贅婿地位看入贅婚的家庭關系——以清代為例》,《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87.《開展性別史研究需要做大量基礎工作》,《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
88.《清代刑案中記錄的蒙汗葯》,《清史論集:慶祝王鍾翰教授九十華誕》,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89.《讀〈清代科舉家族〉》,《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0.《情理法的矛盾:清乾隆朝婦女奔逃案件中的情慾因素》,《情慾明清·達情篇》,(台)麥田出版社,2004年
91.《曲阜「孔府檔案」中記載的乾隆南巡和東巡》,《明清史論叢——孫文良教授誕辰七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遼寧大學出版社,2004年
92.《清代男女生育行為的考察》,《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2期
93.《清代小農家庭規模的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論叢:吳承明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94.《清代的婦德教育》,《清史論叢》2007年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
95.《自殺與社會:以清代北京為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7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96.《清代社會變動和婦女的思想行為》,《紀念許大齡教授誕辰85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97.《清代的災害和農業:兼及農業外延式發展與生態的關系》,《中國古代災害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98.《清代的山西商人:根據136宗個人樣本所作的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1期(《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Higher Ecation Press,Volume4-Number2-June2009)
99. 《清代的任官迴避制度》、 《清代的「黃宗羲定律」效應》、《清代的「農轉非」》《清史鏡鑒:部級領導幹部清史讀本》第1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100.《清代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經營的新概念》,《清史鏡鑒:部級領導幹部清史讀本》第2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101. 《清代的自耕農和自耕農經濟》,《清史論叢》2009年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
102. 《政策與效應:清中葉的農業生產形勢和國家政策投入》,《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03.《清代北京的山東移民》,《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04.《農民進城和我國早期城市化:歷史的追溯和思考》,《浙江學刊》,2011年3期
史料整理:
1.《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第二編(明代檔案史料)》,合作項目選編,齊魯書社,1980年
2.《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第三編(清代檔案史料)》,合作項目選編,齊魯書社,1980年——1985年
3.《古代中越關系史料選編》(清代部分),與陳智超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4.《有關玉米、番薯在我國傳播的資料》,與鄧自燊,《清史資料》第7輯,中華書局,1990年

⑵ 吉林文史出版社翻譯的書怎麼樣是不是盜版感覺書質量不太好

1出版社多了大了什麼樣子的編輯都有,忙起來水一點也是有的,只要在行業規定范圍內都是可回以出版的;答
2如果是在出版社發行部拿的不會有盜版,自己社裡的書自己印刷,正版都沒賣完,怎麼盜。若是其他渠道不好說,哪怕是旗下書店。

⑶ 吉林文史出版社的組織機構

文史普及圖書事業部成立於2004年10月,出版范圍包括古籍整理、文史類學術著作、傳統文化普及讀物等。
成立以來,文史普及圖書事業部一直牢記自己的使命,以古典文化普及為己任,設計出版了多種形式與風格的古典文化類圖書。一套清新淡雅的《雙色古典文學精品賞析叢書》與其中一個個美麗的書名一樣,「好風如水」般吹過讀者審美的空間。《國文珍品文庫叢書》是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暢銷不衰的一套成功的古典文化普及類圖書。整套書曾以不同的設計、印刷、開本出版過,幾年來重版10餘次,創利潤100餘萬元,收到良好的雙效益。該套書中的《論語》榮獲2006年度首屆「新華杯」讀者最喜愛的圖書獎。其他文史類的圖書還編輯出版了《韻文精品文庫》、《繪圖韻文精粹》、《雙色古典文學精品賞析》、《繪圖中國古典韻文三百首系列》、《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等等,及多種單行本的文史類圖書。在文化普及類圖書中還有一套書是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256開本的「小小口袋叢書」,也是一套既有創意又暢銷的圖書。《中國歷代韻文三百首系列》、《雙色綉像四大名著》、《中國現代名仕名媛韻文精品叢書》、《萬古風流蘇東坡》、《智聖東方朔》、《中華古漢語大辭典》、《薛福成日記》、《中華傳統美德修養文庫》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史普及圖書事業部為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專業化定位作出了重要貢獻。
多年來,我們以敬業、嚴謹、團結、創新的精神,精心打造優秀圖書,以全新的經營理念面對讀者,面對市場。我們堅持積累知識、傳播文化、以書育人的方針,艱苦創業,努力拚搏,不斷創新,培養多學科、多類型、多層次、多品種、多媒體形式的出版能力。
康邁倫,1956年生,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從事編輯工作25年。
出版方向:歷史古籍,文化,健康,大學、中學(初中、高中)小學教材,高中、初中、小學教輔圖書。
已出版的圖書:《炎黃匯典》(李學勤主編)、《大儒列傳》(張岱年主編)、《宋帝列傳》、《孔子傳》、《孟子傳》、《王明傳》、《呼倫湖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方誌總目》(趙嘉朱主編,榮獲2003年中國辭書二等獎)、《語文基礎知識辭典》、《實用中國名人辭典》、《中華成語通譯》、《吉林省地理》、《東北歷史地理簡論》、《太極扇》、《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小學生古詩文必讀》、《古詩文100篇》、《小學生自主學習目標檢測》(1-6年級新課標)、《中學生自主學習目標檢測》(7-9年級新課標)等。
出版宗旨:以「使人聰明,使人從高」為宗旨。以社會各界讀書人為友,做好人,出好書。
文史助學圖書事業部
主任:周海英
編輯:於涉袁一鳴陶玉婷
出版方向:中小學助學讀物、學生時尚閱讀、時尚暢銷書、學術著作、高校教材。
曾出版圖書:《中學生古典詩詞500篇》《中學生古典詩詞300篇》《小學生古典詩詞200篇》
《四大名著人物點擊》《學生閱讀經典》系列叢書、《學生版四大名著》《學科與考試》《君臨天下——漫畫中國帝王》系列叢書、《中外藝術名作鑒賞》《哲學導論》《雷鋒故事》《雷鋒日記》《和爺爺重走長征路》《大學體育健康實用教程》《三步導學1、2、3》《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高考CPU》《水是最好的葯》《中國健康調查報告》《這樣走路不得病》《親子按摩實用手冊》《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系列書》等。 時尚閱讀圖書事業部編輯,畢業後就進入了出版行業。這是一個令人常常憧憬未來、充滿美好期待的職業。作為編輯,有更多機會與大師對話;有條件接觸到最前沿的先鋒思想,而且可以將這些喜悅與廣大讀者分享,不亦樂乎!出版的書籍主要涉足少兒圖書和版權圖書兩個領域。其中《中國孩子的好榜樣》傳記叢書榮獲「2007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時間的皺紋》《收費亭里的小米洛》《貓頭鷹的叫聲》「手斧男孩」系列書等圖書得到孩子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在社領導「立足傳統,緊跟時代步伐」的精神指導下,參與編輯並主撰了《國家地理神秘中國》叢書。本套叢書於2008年5月出版,是中國第一部實地實拍、實景考察的大型歷史文化類叢書。

⑷ 2017年寒假作業四年級英語答案吉林教育出版社

一本書的答案基本上你找不到。如果個別的問題不會的話可以單獨發出我幫助你。

⑸ 川大出版社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哪個級別更高

答: 吉林文史出版社級別更高
如有疑問
請繼續追問

⑹ 英語六級聽力四級的難度是不是差不多

六級的肯定比四級的難度大。看來你已經考過四級,找六級的真題對比內一下。可以看看吉林出版集容團的四級真題試卷,其中對難度好像有些說明。

從選項來看,六級的聽力選項比較長,有些選項會出現比較高級的詞彙;從聽力內容來看,涉及的英語詞彙與口語表達難度加大。所以六級要比四級難一些。不過,只要你每天堅持聽聽英語,六級的英語聽力也不難的。

⑺ 薛瑞澤的出版作品

1.《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26萬字,三秦出版社,2000
年版。
2.《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30萬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河洛定鼎地》,參與撰寫8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洛陽市志·商業志》副主編,49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洛陽工學院志》副主編,110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洛陽市志·河洛文化編》,15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30萬字,2007年版。
8.《秦漢魏晉南北朝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的融合》,40萬字,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989年-1992年
1、《董卓之亂原因試析》,《河洛春秋》1989年第2期。
2、《試論董卓之亂的性質》,《河洛春秋》1990年第1期。
3、《北朝婚姻簡論》,《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
4、《魏晉南朝的奢侈風俗研究》,《學苑采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北魏養老制度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
6、《東漢洛陽商業的勃興》,人大《經濟史》1991年12期復印。
7、《秦的人才政策芻議》,《洛陽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
8、《夏商上帝崇拜與神權政治》(合著),《洛陽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9、《試論魏晉南北朝的婚姻法規》,《北朝研究》,1992年上半年刊。
10、《鄯善古國史述論》(合著),《新疆地方誌》1992年第3期。
11、《論以劉邦為中心的人才群體》(合著),《洛陽師專學報》1992年6期。
12、《漢唐間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外貿易》,《洛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993年
13、《從〈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看漢魏晉在鄯善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國農史》(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
14、《從〈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看漢晉時期鄯善地區商業貿易》,台灣《簡牘學報》1993年刊,蘭台出版社。
15、《三國婚姻重視門第說商兌》,《煙台師院學報》1993年3期。
16、《魏晉南北朝婚齡考》,《許昌師專學報》1993年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介紹。
17、《洛陽絲綢之路起點研究綜述》(合著),《中國史研究動態》(核心期刊)1993年第7期。
1994-1995年
18、《洛陽歷代方誌纂修說略》(合著),《文史知識》(核心期刊)1994年第3期。
19、《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理論與我國的改革開放》,《洛陽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20、《〈拾遺記〉中洛陽史事述要》,《中州今古》1994年第6期。
21、《漢晉時期鄯善地區居民的社會生活》,《新疆地方誌》1995年第2期。
22、《3——6 世紀後妃變態心理剖析》,《許昌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23、《〈秦建築文化〉評介》,《歷史教學》(核心期刊)1995年第2期。
1996年
24、《東漢洛陽令相關問題論考》,《鄭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1996年第6期。
25、《秦老人問題淺論》,《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年第3輯。
26、《唯才是舉令頒行的社會心理探析》,《洛陽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27、《漢唐間河洛地區的糧食加工業》,《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28、《漢唐間河洛地區的漁業》,《洛陽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1998年
29、《漢唐間河東地區的鹽業》,《鹽業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0、《曹魏至隋唐河洛地區的茶消費》,《農業考古》(核心期刊)1998年第4期。
31、《秦軍事集團與秦文化》,《秦文化論叢》第六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999年
32、《試論鬼穀子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研究》(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人大《先秦秦漢史》3期復印。
33、《試論三國婚姻的政治性》,《許昌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34、《暮雲愁色滿中原——杜甫的洛陽情結》(合著),《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2期。
35、《論漢唐間河洛地區小農土地私有制的興衰》(合著),人大《經濟史》第5期復印。
36、《先秦至隋唐河洛商人研究》,《洛陽工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37、《河洛與河洛地區研究補正》(合著),《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核心期刊)1999年第2期。
38、《簡論河洛地區的秦文化》(合著),《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000年
39、《魏晉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現象》,《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40、《碰撞與交融的華夏文明》,《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41、《略論三國兵士的婚姻》(合著),《齊魯學刊》2000年第2期(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第4期選摘。
42、《試論魏晉南北朝的再婚問題》(合著),《思想戰線》(核心期刊)2000年第2期。
43、《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義》,《秦俑秦文化研究》2000年8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44、《簡論魏晉南北朝的賜婚》,《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45、《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區的漕運與倉儲》,《洛陽工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6、《漢唐間河洛地區的畜牧業》,《中國農史》(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人大《經濟史》2001年第1期。
47、《漢唐間河洛地區的農業開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8、《魏晉南北朝的離婚問題》,《重慶師院學報》2000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1期。
49、《魏晉南北朝的財婚問題》,《文史哲》(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
50、《西周至隋唐洛陽市場的變遷》,《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人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3期復印。
2001年
51、《試論秦對東方文化的認同》,《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52、《洛陽農機學院師生保護龍門石窟紀實》(合著),《洛陽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53、《河南省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研究》(合著),《洛陽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54、《先秦秦漢河洛地區的冶鑄業》,《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人大《先秦秦漢史》5期復印。
55、《蜀漢婚姻的特色》,《文史雜志》2001年第3期。
56、《漢唐間河洛地區的釀酒業》,《安徽史學》(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57、《北魏的內河航運》,《山西師大學報》(核心期刊)2001年第3期。
58、《春秋時期河洛地區的少數民族研究》(合著),《史學月刊》(核心期刊)2001年第5期。
59、《諸葛亮家族的婚宦關系》,《忻州師院學報》2001年第3期。
60、《讀〈洛陽伽藍記〉論北魏洛陽的寺院園林》,《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61、《漢魏之際彭城的戰略地位》,《中國古都研究》第17輯,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62、《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地區都城的幾個問題》,《中國古都研究》,第18輯,國際華文出版社,2001年5月。
2002年
63、《北魏的鹽業經營及文化意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64、《全新視角洞察漢代社會的力作——讀晉文〈以經治國與漢代社會〉》,《東南文化》(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
65、《讀〈黃河文化叢書——住行卷〉》,《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第3期。
66、《論史學編輯的學術視野》,《焦作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7、《論網路時代的學報編輯工作》,《洛陽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8、《理工科院校社科學報面臨的困難及對策》,《洛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69、《從洛陽新出墓誌論北朝婚姻的相關問題》,《洛陽出土墓誌研究文集》,朝華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0、《漢代「連逮」現象的社會影響》,《秦漢文化比較研究——秦漢兵馬俑比較暨兩漢文化研究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71、《論編輯和作者的交流與合作》,《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2期。
72、《北魏的農田水利建設》,《安徽史學》(核心期刊)2002年第3期。
73、《北魏鄰里關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2年第4期。
74、《論隋朝的學校教育》,《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75、《地方大學學報區域特色芻議》,《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4期。人大《出版工作》2002年第12期復印。
76、《論漢代的夫妻關系》,《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77、《論蜀漢時期的戰略城池》,《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003年
78.《漢代鄰里關系研究》,《上海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
79.《漢代疫病流行及救助》,《尋根》2003年第4期。
80.《六朝水災及救助》,《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81.《北魏縣令長的相關問題》,《史學集刊》(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人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5期復印。
2004年
82.《漢代監獄層次及管理》,《中國監獄學刊》(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3.《六朝時期的疫病流行及救助》,《江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4年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3期。
84.《蜀漢軍隊的後勤供應》,《軍事歷史研究》(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5.《孟郊在濟源河陽的生活與創作》,《焦作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86.《北魏的水旱災害及其防治》,《北朝研究》第4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87.《論蜀漢時期的戰略城池》,《中國古都研究》第19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88.《河洛文化的概念問題》,《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2005年
89.《河洛地區地域范圍研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期。
90.《中原地區概念的形成》,《尋根》2005年5期。《文摘報》2005年11月16日選摘觀點。
91.《先秦秦漢以太原為中心的交通線路》,《中國古都研究》第20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92.《魏晉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師大學報》(核心期刊)2005年5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3期摘題目。
93.《南北朝時期與朝鮮半島諸國的交往》,《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5期。
2006年
94.《論河洛文化的濫觴期》,《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1期。人大《先秦秦漢史》2006年4期復印。
95.《試論隋代科舉考試》,《運城學院學報》2006年1期。
96.《論河洛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學習論壇》2006年3期。
97.《論河洛文化的特點》,《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
98.《讀〈洛陽伽藍記〉論佛教對河洛地區社會生活的影響》,《高敏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線裝書局,2006年6月。
99.《溱洧文化的地域范圍及其發展》,《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6年4期。
100.《試論河套文化的相關問題》,《河套文化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01.《唐宋時期沙苑地區的畜牧業》,《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6期。
2007年
102.《漢代河套地區的開發與與環境關系研究》,《農業考古》(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3.《試論漢代慶賀禮俗》,《秦漢研究》(第一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
104.《六朝鄰里關系研究》,《揚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5.《魏晉南北朝北遷蜀人後裔的活動》,《寧夏大學學報》(CSSCI)2007年1期。
106.《試論漢代女性刑罰》,《東岳論叢》(核心期刊)2007年2期。《光明日報》2007年4月6日《史學》選摘。
107.《河洛文化對東北亞地區的影響》,《中州學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4期。
108.《官渡之戰中的後勤供應》,《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3期。同時收入《官渡之戰與原陽歷史文化研究》一書,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
109.《魏晉南北朝的地質災害》,《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4期。
110.《漢唐間河套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河套文化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中古時期士人群體的遷移及其對文化交流的貢獻——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評介》(合著),《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07年4期。
112.《中國手工業史研究的新創獲——〈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先秦秦漢卷〉評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7年6期。
113.《試論漢代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秦漢研究》(第二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從北魏對河套地區的經營看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流》,《河套大學學報》2007年3期。
115.《中國考試管理制度史》,撰寫20000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8年
116.《從出土文獻看秦漢女性刑法》,《文博》2008年1期。
117.《漢唐時期荔枝產地的地理分布及北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慶賀朱士光教授七十華秩暨榮休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
118.《試論武則天時代的政治傳言》,《武則天與神都洛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
119.《北魏洛陽令的相關問題》,《中州學刊》(核心期刊,CSSCI)2008年3期。
120.《西漢以後對司馬遷的評介》,《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八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21.《試論河洛文化的風貌》,《河洛文化論叢》(第四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5月。同時收入《河洛學與民族聖地研究》,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
122.《周代河洛地區與晉南地區的交流》,《河洛文化與閩台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123.《論河洛地區的三川郡》,《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1期。
124.《文景之治的全景展示——〈文景之治〉評述》,《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期。
125.《先秦至漢初南越地區與黃河文明的交往》,《中國古都研究》(第23輯),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26.《論趙國以邯鄲為中心的城市群及其商業經濟》,《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4期。
127.《論先秦兩漢黃河文明對南越地區的影響》,《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1卷第1期),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2009年
128.《試論河洛地區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中州學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1期。
129.《漢代梁國的社會文化風貌》,《南都學壇》2009年1期。
130.《漢武帝時期黃河水患治理及其歷史啟示》,《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3期。
131.《試論顓頊帝嚳時期黃河文明的發展》,《顓頊帝嚳與華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132.《富弼家族墓誌中經濟史料分析》,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3.《富弼家族的婚姻問題研究》,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4.《現代包裝設計理論體系的重構——評朱和平教授〈現代包裝設計理論及應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35.《從出土文獻看秦漢女性刑法》,《秦漢史論叢》(第11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36.《論漢晉時期楊震家族的文化傳統》,《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37.《漢魏六朝荀氏家族的文化風尚》,《河洛文化與姓氏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38.《閩國建立與河洛文化南傳》,《固始與閩台淵源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9.《從出土文獻看城旦舂刑名的適用范圍》,《中原文物》(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
140.《兩漢時期風俗差異的文化背景》,《秦漢研究》(第三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河洛文化研究》,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規劃項目,2000年,已結項。
《2200年來陝晉豫三角地區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研究》,國家社科規劃辦(參加人)1999。
《河南省高校圖書館特色建設調查研究》,河南省社聯,2001,已結項。
《河南高校圖書館特色建設調查研究》,省社科聯(已結項),2001。
《漢代民間教育研究》,河南省教育廳(已結項)。
《漢唐間河洛地區飲食文化研究》,省社科聯(已結項)。

⑻ 方立天的主要專著

1.《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1982.4版,1995.7(二版)。
2.《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華書局1983.9版,1987(二版)。
3.《慧遠及其佛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11版,1987(二版)。
4.《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6版,1991(增訂本),1997(二版)。
5.《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版,1992(二版)。
6.《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中華書局1990.2版,1992(二版)。
7.《華嚴金師子章今譯》,巴蜀書社1990.6版。
8.《法藏》,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版。
9.《中國哲學研究》,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版。
10.《中國佛教研究》,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版。
11.《法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9版。
12.《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1~1992版。2.《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齊魯書社1980版。
3.《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第一、 二、 三卷), 齊魯書社1981 ~1982版。
4.《中國哲學通史》(第一.二.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1995版。
5.《中華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6.《世界十大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版(譯著)。
7.《中國的文化與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版(譯著)。
8.《中學生中外名著選讀》(哲學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版。
9.《中國文化的基本文獻》(哲學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版。
10.《佛藏輯要》,巴蜀書社1994版。
11.《宗教箴言錄》,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版。
12.《佛教大師評傳叢書》(智顗、吉藏、玄奘、法藏、宗喀巴),京華出版社1995.9版。
13.《佛學精華》(三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版。
14.《儒學與中國文化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0版。 1.《道安的佛教哲學思想》,《新建設》1964.3。
2.《慧遠佛教因果報應說批評》,《新建設》1964.8─9。
3.《試論慧遠的佛教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65.5 美國《中國的哲學研究》轉載。
4.《僧肇的形而上學》,《新建設》1965.8。
5.《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1980.4。
6.《論魏晉時代佛學與玄學的異同》,《哲學研究》1980.10(合作)。
7.《慧遠評傳》,《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齊魯書社1980。
8.《僧肇評傳》,《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二卷),齊魯書社1980。
9.《論支遁的佛學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1.1。
10.《論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哲學研究》,1981.8(合作)。
11.《梁武帝蕭衍與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1.4。
12.《道安評傳》,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第二卷), 齊魯書社1980。
13.《道生評傳》,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第二卷), 齊魯書社1982。
14.《論隋唐佛教宗派的特點》,《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4(合作)。
15.《〈華嚴金師子章〉評述》,《論中國哲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6.《中國佛教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1。
17.《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2。
18.《佛性評述》,《求索》1984.4。
19.《華嚴宗的佛教理論構架和哲學范疇體系》,《中國哲學范疇集》,人民出版社1985。
20.《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演變》,《中原文物》特刊,1985。
21.《試析華嚴宗哲學范疇體系》,《哲學研究》1985.7。
22.《華嚴宗哲學范疇體系簡論》,日本《中外日報》1985.11.18;《世界宗教研究》1986.2。
23.《試論中國佛教的特點》,《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2;《走向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
24.《佛教、佛法、佛學與佛教哲學》,《世界宗教研究》1986.4。
25.《中國佛教的特質》,《文史知識》1986.10。
26.《三度捨身的梁武帝》,《文史知識》1986.10。
27.《佛教與中國倫理》,《五台山研究》1987.1─2。
28.《佛教與中國政治》,《社會科學戰線》1987.2。
29.《佛教與中國哲學》,《晉陽學刊》1987.3。
30.《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哲學研究》1987.7,《新華文摘》1987.10轉載。
31.《佛教與中國哲學的沖突與融合》,日本《中外日報》1987.10.23;《世界宗教研究》1988.1。
32.《略談華嚴學與五台山》,《五台山研究》1988.1。
33.《古代浙江籍佛教學者與中國文化》,《浙江學刊》1988.8(合作)。
34.《近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概述》, 《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7。
35.《佛教的人生哲學──兼論佛儒人生哲學之異同》,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1。
36.《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哲學研究》1989.3。
37.《佛教中國化的歷程》,《世界宗教研究》1989.3。
38.《禪悟思維方式簡論》,《五台山研究》1989.1─2。
39.《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簡論》,《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1。
40.《般若思維簡論》,《江淮論壇》1989.5。
41.《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天津社會科學》1989.6。
42.《儒佛人生價值觀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1990.1。
43.《佛教文化體系結構的核心是什麼?》,香港《菩提》1990.12。
44.《論佛教文化體系結構與核心》,《佛教文化》1991.2。
45.《論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1991.6。
46.《佛教與漢地習俗》,《現代中國》1991.11
47.《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類型和特點》,《中國思維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48.《論佛教文化體系》,《中華文化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80周年紀念論文集》 , 中華書局1992.4。
49.《中國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歷史研究》1992.3。
50.《中國佛教哲學體系》,《哲學研究》1992.10。
51.《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范疇網路》,《中國哲學史》創刊號,1992。
52.《天台宗心性論述評》,《佛學研究》第1期,1992。
53.《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社會科學戰線》1993.1,《新華摘》1993.3轉載。
54.《南北朝時代佛教三大心性論思潮》,《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
55.《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第7期,1993,《書摘》1994. 3。
56.《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世界宗教研究》1993.2。
57.《中國佛教文化漫述》,《中華文化》創刊號1993。
58.《洪州宗心性論述評》,《中國社會科學》1994.2。
59.《談談佛教與中國民俗》,《華夏文化》創刊號1994。
60.《臨濟宗心性論思想述評》,《北京社會科學》1994.2。
61.《〈壇經〉心性論述評》,《哲學研究》1994.5,《智慧的探索──中國哲學1995年》,上海出版社1996。
62.《如何全面認識玄奘的形象與思想》,《玄奘研究》創刊號,1994。
63.《真性與自覺──達摩、慧可、僧璨心性論》,《少林禪苑》1994.1。
64.《融合: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雙向選擇》, 《炎黃文化研究》增刊號,1994。
65.《略論我國的彌勒信仰》,《佛學研究》第2期,1993。
66.《華嚴宗心性論述評》,《中華文化論壇》1994.4。
67.《禪宗精神》,《哲學研究》1995.3。
68.《彌勒信仰在中國》,深圳大學《文化與傳播》1995.7。
69.《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中國文化研究》冬季號,1995。
70.《石頭宗心性論思想述評》,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3卷,1995。
71.《略論佛教對道教心性論思想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5.3。
72.《〈法華經〉導讀》,台灣《文化與哲學》,1995.10。
73.《禪與道》,《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
74.《儒佛互動互補──以心性論為中心》,《炎黃文化研究》增刊號第2期,1995。
75.《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1996.2。
76.《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述評》,《佛學研究》第4期,1995。
77.《佛教倫理中國化的方式與特色》,《哲學研究》1996.6。
78.《靈知心體說──菏澤宗心性思想略論》,《禪學研究》第2期,1994. 11。
79.《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論簡說》,《長白論叢》1996.4。
80.《慧遠的政教離即論》,《文史哲》1996.5。
81.《簡論中國佛教的涅盤思想》,《閩南佛學院學報》1996.2。
82.《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禪宗的核心思想》,《中國文化研究》冬季號,1996。
83.《中國佛教人生理想論》, 《亞文》第1、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997。
84.《從中國佛教凈土思想的演變看傳統與現代的轉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6。
85.《道佛互動互補──以心性論為中心》,《炎黃文化研究》1996。
86.《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宗教學研究》1997.1。
87.《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哲學研究》1997.9
88.《中國佛教本無說的興起與終結》,《中國文化研究》冬季號,1997。
89.《中國佛教的氣本原說和道體說》,《宗教學研究》1997.4。
90.《中國佛教「理」思想的拓展與演進》,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5卷,1998。
91.《〈法華經〉與一念三千》,日本《中外日報》1997.11.25;《世界宗教研究》1998.2。
92.《略論中國佛教的佛身觀》,《五台山研究》1998.2。
93.《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文史哲》1998.5。
94.《中國佛教的過去與未來──為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而作》,《中國宗教》1998.4。
95.《天台宗的現象即本質論──「諸法即實相論」述評》,《浙江社會科學》1998.6。
96.《鎮澄對僧肇〈物不遷論〉的批評》,《哲學研究》1998.11。
97.《從中國固有本體論的特色看中國佛教本體論的形成》,《佛學研究》第7期,1998。
98.《從地論師與攝論師的心識本原之辨到天台、華嚴心本說的闡發》,《人海燈》1998.4。
99.《中國佛教的心論》,《天心與人心──中西藝術與體驗》,台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2。
100.《中國佛教心本原說的創立與發展》,《文史》1999第2輯,中華書局。
101.《漢晉禪法略述》,《閩南佛學院學報》1999.1
102.《禪、禪定、禪悟》,《中國文化研究》秋季號1999。
103.《從達摩到慧能:禪法的演變》,《正法研究》1999創刊號,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104.《論南頓北漸》,《世界宗教研究》2000.1。
105.《印度佛教真理觀略論》,《人海燈》2000.1。
106.《儒佛以心性論為中心的互動互補》,《中國哲學史》2000.2。
107.《圍繞佛教真理觀的一場歷史性論爭──佛教三論系與成論系在二諦問題上的歧異》,《哲學研究》2000.6
108.《南北朝禪學》,《宗教學研究》2000.2。
109.《如來禪與祖師禪》,《中國社會科學》2000.5 1.《論我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和自然科學家的聯盟》,《光明日報》1978.9.21
2.《賈思勰的樸素唯物主義真理觀》,《哲學研究》1979.4
3.《評「四人幫」在中國哲學史方法上的實用主義》,《中國哲學史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9
4.《我國古代對立統一規律思想簡論》,《哲學研究》1979.10
5.《法制、是非、宗教──讀劉禹錫〈天論〉》,《光明日報》1979.12.20
6.《論我國古代唯物主義者的真理觀》,《教學與研究》1979.3
7.《再論墨子「三表」說的性質問題》,《教學與研究》1980.1
8.《漢代經學與魏晉玄學》,《哲學研究》1980.3
9.《略論漢代經學衰亡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哲學》第3輯,1980
10.《桓譚評傳》,《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2卷),齊魯書社1980
11.《中國哲學史中的佛學影響》,《網路知識》1980.5
12.《評唯心主義在社會史上的作用》,《人民日報》1980.7.17
13.《評唯心主義在社會史上的作用》,《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1
14.《王充的戰斗精神》,《人民日報》1981.1.22
15.《〈白虎通義〉與封建等級制》,《學術月刊》1981.4
16.《中國古代哲學的性情范疇》,《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1
17.《關於魏晉玄學的范疇、主題和分期》,《文史哲》1985.4
18.《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歷史觀的合理因素》,《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2
19.《中國古代形神論二題》,《天府新論》1985.6
20.《中國古代唯心主義者歷史觀的基本錯誤和合理因素》,《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1
21.《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哲學》,《自修大學》1986.1
22.《隋唐時代的哲學》,《自修大學》1986.2
23.《欲與理》,《哲學范疇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10
24.《儒學與佛學》,《文史知識》1988.6
25.《儒家人生哲學簡論》,《網路知識》1988.6
26.《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論》,《人與自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7.《早期儒家人格觀及其現代意義》,《南京社會科學》1991.2
28.《弘揚陳亮的精粹思想──在全國首屆陳亮學術討論會上的主題發言》,《中國哲學史》1994.1
29.《儒道的人格價值觀及其會通》, 《長白論叢》1995.2 ,《新華文摘》1995.7轉載
30.《傳統人生價值觀與現代化》,《人民日報.海外報》1995.8.5
31.《儒道佛人生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中國哲學史》(1─2)1996
32.《中國哲學與唯物辯證思想》,《教學與研究》1996. 6 ,《新華文摘》1997.2轉載
33.《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高校理論戰線》1998.10
36.《先秦哲學與人類生存智慧》,《光明日報》1999.3.19,《教育報》199.4.20,《新華文摘》1999.6轉載
37.《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光明日報》1999.10.22,《新華文摘》 2000.1。 1.《讀〈漢唐中國佛教思想論集〉》,《哲學研究》1964.2
2.《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研究與批判》,《人民日報》1964.4.29
3.《文貴深沉──再評〈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日報》1980.1.8
4.《良好的開端──介紹〈中國哲學史研究〉創刊號》,《光明日報》1981.3.5
5.《第一部中國哲學范疇史──評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人民日報》1983.1.21
6.《一部有學術生命力的著作──再評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3
7.《在民盟中央召開的中年知識分子座談會上的發言--發揮中堅和橋梁作用》,《群言》1985.6
8.《佛教與中國文化》(訪談錄),《光明日報》1986.6。11.11
9.《佛教與中國社會》(訪談錄),《社會科學評論》1986.12
10.《在五台山研究會首屆學術思想討論會上的發言》,《五台山研究》1988.2
11.《中國宗教古跡一覽·序》,《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88.9
12.《把握自我,勤奮開拓--治學漫談》,《文史哲》1988.4,《學者談藝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9
13.《積極投身於開創當代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書院學報》第1期,1989.1
14.《禪者的思考·序》,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10
15.《中國宗教十年》,香港《法言》1989.9,《世界宗教研究》1990.2
16.《了解、改造、創新 ──張岱年、丁守和、方立天談傳統文化》, 《光明日報》 1990.2.2
17.《積極開展宗教學研究》,《中國文化書院學報》第2期,1990.1
18.《向讀者推薦十本人文科學的書籍》,《中國圖書評論》1990.5
19.《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學術月刊》1990.1
20.《歷史的回響──評「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香港《法言》1990.4
21.《超凡世界·序》,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6
22.《我與佛教研究》,《文史知識》1990.7
23.《澳門文化起儒風》,《澳門日報》、《華僑報》1990.12.30
24.《重德、自強、寬容、愛國》(訪談錄),《天津日報》1991.5.23
25.《剛健自強──談中華民族精神》,天津《學術信息》第6期,1991
26.《民族精神的界定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哲學研究》1991.5,《新華摘》1991.7轉載
27.《〈文化:宗教與人系列論叢〉總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4
28.《深刻的反思科學的總結──評〈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光明日報》1991.11.21
29.《國情、開發、創新》,《中華文化論壇》創刊號,1994.1
30.《孫中山文化觀述評》,《學術研究》1994.1
31.《中國傳統文化的尋蹤與闡揚》,《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6(合作)
32.《佛學研究的現代化與佛教中國化》,《瞭望》1994.7─833.《寶島台灣歸來話佛教》,《法音》1994.5
34.《寶島台灣歸來話佛教》(二),《法音》1994.9
35.《佛藏輯要·序》,巴蜀書社1994(合作)
36.《佛門大師評傳叢書·序》,京華出版社1995.9
37.《使人類向善,使世界光明──〈佛門大師評傳叢書〉之緣起》,《佛教文化》1996.1
38.《人生真相與生命意義的探求──〈禪心人〉序》團結出版社1996.5
39.《一部富有開創性的力作──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 ─1995)》,《法音》1996.7(合作)
40.《宗教與未來社會》,《21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大國方略》,紅旗出版社1996.9
41.《宗教·生活·文化》(訪談錄),《哲學動態》1996.10
42.《人文科學課題中的應有之義──重視開展宗教研究》,《高校社會科學研究與理論教學》1996.6
43.《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訪談錄),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997.2.16
44.《祝賀〈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出版》,《世界宗教研究》1997.1
45.《〈張岱年全集〉五人談》(之一),《光明日報》1997.4.26
46.《對當今世界宗教發展趨勢的看法》,《中國宗教》1997.2
47.《認真研究中國道教文化──〈中國道教史〉筆談》, 《光明日報》1997.8.9
48.《在普陀山佛學院的講話》(摘要),中國佛教協會《研究動態》1998.1
49.《宗教美學的新開拓》,《中國高等教育》1998.4
50.《北大魂》,《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
51.《宗教與宗教學》,《慧泉》1998.2
52.《融合互補:未來的文化走向》,《中華文化論壇》1998.3
53.《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的切入點是什麼?》,《人民論壇》1998.6
54. 《中國佛教2000 年──談中國佛教的發展》(訪談錄), 《科學時報》1999.1.28
55.《跬步記述》,《哲人憶往》,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1
56.《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審美意識──在大型畫冊〈傳世畫藏〉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中華讀書報》1999.6.2
57.《石峻與中國哲學研究》,《光明日報》1999.6.18(合作)
58.《深切懷念周叔迦先生》,《佛教文化》1999.4
59.《「元神不滅論」:愚弄人的邪說》,《人民日報》1999.8.10
60.《我和中國佛學及哲學研究》,《學林春秋》三編上冊第197─214頁,朝華出版社1999.12
61.《宣揚『世界末日』就是反人類》,《高校理論戰線》2000.2。
62.《我和中國佛學研究》,《佛學研究》1999.8,1999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63.《弘法利生:當代佛教的主旋律──「佛教在21世紀的使命」演講比賽評述》《法音》2000.5。
64.《我與中國佛學》,《世界宗教文化》2000.2
65. 《一代覺者, 百世師范──深切悼念趙朴老》, 《佛教文化》2000.34。
66.《我與中國佛學及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4。
67.《〈佛教與儒、道的沖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序》,《中國哲學史》2000.3。

⑼ 【請問 哈爾濱出版社,中國物資出版社,萬卷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哪個出版社出的書最好

物資、哈爾濱、吉林文史這幾家出版社賣書號的都挺多的,不算太好。

萬卷之所內以好一些,是因為它是與幾容家民營公司合作,像路金波的萬榕、李克的智品,出書都用萬卷的號,所以看起來萬卷好一些。

當然,那幾家合作的民營公司可能也比較好,但他們合作的更為分散,你要找到那家合作的好公司才行,比如華文天下的許多書用的是哈爾濱社的號。

⑽ 英語4,6級!!!!!!!!!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您:對不起,不可以。
我有一個親戚,他也想考4級,但是,現在回都一定要實名制在校答學生參加考試,以防假冒,如果我的親戚去考了,他只能頂著其他人的名,考出來的成績是別人的,所以也沒用。何況我是圈內人。

閱讀全文

與英語四六級山西教育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