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六級 > 英語六級考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

英語六級考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

發布時間:2021-02-15 21:02:46

㈠ 胡堅的主要作品

經濟學
1.胡堅、王海平主編:《國內金融發達城市金融產業促進政策比較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年1月。
2.王鐵軍,胡堅主編:《中國中小企業融資28種模式成功案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
3.胡堅:《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多維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pp302;
4.胡堅、陶濤:《日本金融:危機與變革》,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pp229;
5.胡堅:《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再崛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pp217;
6.胡堅:《欣欣向榮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pp376;
7.胡堅:《轉變中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台灣)大秦出版社,1996年12月,pp365;
8.胡堅:《日本金融市場》,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5年10月,pp157;
9.胡堅、劉偉、叢培國和江明華:《當代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pp250。
文學
1.胡堅:《飛過滄桑的蝴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pp269。
2.胡堅:《愛的答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pp280。 1.(美)傑克·弗朗西斯和羅傑·伊博森著:《投資學全球視角》(胡堅等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美)彼德.紐曼等著:《新帕爾格雷夫辭典--貨幣金融卷》(第一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譯,胡堅教授主持),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pp835。
3.(美)威廉·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胡堅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01年3月,pp400。
4.(日)林華生:《日本在亞洲的作用》,(曾剛譯,胡堅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pp244。 1.胡堅:「供應學派兩個主要經濟模型述評」,厲以寧主編:《西方經濟思想評論》(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0年,pp97-123。
2.胡堅:「90年代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步驟與走向」,晏智傑、寧騷、李玉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課題與展望》,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pp120-140。
3.胡堅:「林華生(日)著:《日本在亞洲的作用》(中譯本)序言」,2000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pp3-7。
4.胡堅:「中泰兩國金融體系比較及未來發展」,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泰關系--紀念中泰建交25周年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5.胡堅:「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北大論劍》,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年7月。
6.胡堅:「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2)」,蕭灼基主編:《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7.胡堅:「第一章 退市機制與股市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韓志國、段強主編:《退市機制--市場壓迫還是壓迫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8.胡堅:「對女性學學科教學、學生培養和課程設置的一點思考」,魏國英、王春梅主編:《女性學理論與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pp133-139。
9.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的危害」,計高成主編:《世界反腐風雲備忘錄》,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pp277-284。
10.胡堅:「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趨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第2輯),2002年9月,遼寧人民出版社。pp5-19。
11.胡堅、孫素民:「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3)」, 蕭灼基主編:《2003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355-368。
12.胡堅:「王曙光:《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序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1-3。
13.胡堅:「加入WTO對於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
14.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張保民等主編:《亞洲地區的行政改革》,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特區行政及公職局出版,2003年10月。
15.胡堅、秦娟娟:「中國國際資本管理制度變化」,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16.胡堅、高飛:「中國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4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pp265-281。
17.胡堅:「王學東:《商業房地產投融資與運營管理》序言二」,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8.胡堅、郭國聖:「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5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pp81-100。
19.胡堅、梁志隆:「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6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0.胡堅:「序言」,韓玲慧:《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4月。
21.郜全亮、胡堅:「2006年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Pp343-368。
22.胡堅、郜全亮:「東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中國與泰國經貿與投資關系」,傅增有、薄文澤主編:《中泰關系30年:回顧與展望》,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Pp126-131。
23. 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的現狀即未來發展方向——兼論金融海嘯對於澳門金融的影響」,李向玉主編:《騰飛的澳門:回歸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卷)》,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Pp313-320頁。
24.胡堅:「論澳門產業結構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楊允中、饒戈平主編:《國家十二五規劃與澳門特區的發展——紀念《澳門基本法》頒布18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出版,2011年7月。
25.胡堅、王智強:「中國女性勞動力教育回報率問題研究——基於heckman模型和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魏國英、馬憶南主編:《亞洲女性論壇報告——性別平等與女性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如無特別註明,均為獨立完成)
1、「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結構主義和新古典主義思潮」,《經濟科學》,1992年第2期,pp67-72。
2、「『評斯拉法對李嘉圖『不變價值尺度』難題的解答」,《經濟科學》,1993年第1期,pp67-71。
3、「英美銀行兼營證券業務的爭議及其發展概況」,《經濟學動態》,1993年第6期,pp57-60。
4、「發展市場經濟與轉變思想觀念」,《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1期,pp39-41。
5、「目標與人--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觀念更新與轉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2期,pp54-62。
6、「大陸、香港、台灣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高等教育論壇》,1994年第1期,pp20-26。1993年5月28日(美國)《世界日報》先行刊載。
7、「B股與其相關市場的聯動關系」,《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pp36-48。
8、「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規律與上海的選擇」,《經濟科學》,1994年第2期,pp9-14;並被編入國務院研究室財金貿易研究司課題組「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專輯」,《經濟研究參考》1994年第115/116期。
9、「發展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關系」,《經濟評論》,1994年第4期,pp29-32。
10、「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體系的基本設想」,《經濟科學》,1995年第2期,pp38-43。
11、「讓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pp22-23;1996年6月29日《文摘報》轉載。
12、「香港與廣東省的金融互動關系」,《國際金融研究》,1995年第5期,pp18-21。
13、「1997年之後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幾個問題」,《銀行家》,1995年第2期,pp8-11。
14、「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pp65-69。
15、「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失業問題」,《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1期,pp25-31。1995年11月9日《華南早報》(香港)先行刊載。
16、「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銀行家》,1996年第2期,pp8-12。
17、「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評論》,1996年第3期,pp84-90。
18、「香港--面臨挑戰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6期,pp16-17。
19、「香港與亞洲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關系」,《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7期,pp25-27。
20、「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運作」,《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8期,pp24。
21、「九七臨近話匯豐」,《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9期,pp17-18。
22、「中銀集團--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柱力量」,《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0期,pp35-36。
23、「過渡時期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1期,pp19-21。
24、「論亞太地區多層次的國際金融中心體系」,《經濟科學》,1996年第6期,pp67-72。
25、「日本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改革與調整」,《經濟問題》,1996年第11期,pp46-49。
26、「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現狀與前景」,《銀行家》,1996年增刊,pp9-12。
27、「香港回歸在望,更上層樓--96年經濟、金融回顧與97年展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1期,pp30-32。
28、「中國因素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2期,pp28-29。
29、「1997年前後的港台金融關系」,《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3期,pp24-25。
30、「香港上海,比翼齊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4期。
31、「過渡時期香港銀行業監管體制的演變及未來發展方向」,《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5期,pp24-26。
32、「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展望」,《經濟問題》,1997年第4期,pp32-34;《華人月刊》(泰國),1997年7月號,第18期。
33、「談中國因素對香港證券市場的影響兼論今後兩地證券市場互動的方向」,《證券市場導報》,1997年第3期。
34、「回歸在即,紅籌更紅」,《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6期。
35、「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及最新進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8期。
36、「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反腐倡廉」,《中國監察》1999年第9期。《澳門日報》,1999年3月28日、4月4日、4月11日分上、中、下三部分連載。
37、「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與金融風險防範意識的培養」,《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38、「中國應增強金融實力」,《中國國情與國力》,1999年第7期,《新遠見》1999年第4期轉載。
39、「風險資本投資機制與高科技產業」,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經濟活頁文選(理論版):為高科技產業走向市場搭建橋梁》,1999年第14期,總第16期(1999年7月);《會計之友》2000年第1期。
40、「從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看我國銀行業構建中的幾個核心問題」,《中國金融》,2000年第6期。
41、「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體系三大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問題》,2000年第4期。
42、「論在西部大開發中消除城鄉差別的基本戰略」,《寧夏科技》,2000年第3期,第18頁。
43、「中國經濟的光和影」(中日文雙語),《新瀉大學經濟學年報》第25號(2001年3月印刷出版)。
44、「香港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爭議及對內地銀行業的啟示」,《經濟科學》,2001年第4期。
2004年3月被收入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主編:《中國現代銀行核心競爭力培育與創新運營成功模式全集》第二集1579-1584頁。
45、「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經濟界》,2001年第5期。
46、「在不同學科的交匯點行進」,《當代經濟科學》,2001年第5期。
47、「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南方金融》,2002年第1期。
48、胡堅、楊素蘭:「國際金融中心指標體系的構建――兼及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9月(第40卷第5期)。
49、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上),《信用合作》(台灣)第79期(2004年1月20日)。
50、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下),《信用合作》(台灣)第80期(2004年4月20日)。
50、魏子力、胡堅:「基於網路的信息與證券市場監管」,《經濟科學》,2004年第2期。
51、胡堅、高飛:「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借鑒」,《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2、魏子力、胡堅:「行為金融理論回顧及其前沿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年第31期。
53、「金融業改革和開放進程中需保持金融穩定」,《銀行家》,2004年第4期。
54、胡堅、錢宥妮:「中國消費者短視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
55、胡堅、董曦明:「西方干預理論述評――兼論西方外匯干預理論在我國的實用性」,《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2005年5月)。Pp17-23。
56、劉洋、胡堅:「中國期貨市場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Pp54-。
57、胡堅「近期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的重點及其影響」,《南方金融》2005年第8期。
58.胡堅、錢宥妮:「政府在日本金融制度演化中的作用」,《北京行政學院學報學報》(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43期)。
59.胡堅、董曦明:「匯率目標區在外匯干預中的作用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167期)。
60.胡堅:「積極發揮工會作用 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中國政治類全國核心期刊),2006年第20卷增刊。
61.卜紫洲、胡堅:「我國銀行卡業的產業結構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2.胡堅、董曦明:「銀行往來關系研究理論及啟示」,《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3.胡堅、郜全亮:「國際證券交易所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南方金融》,2007年5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4..胡堅、趙翔:「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途徑」,《南方金融》2008年8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5.胡堅、呂鵬博:「上海股市與香港股市的連動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12月,(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66.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邁向何方」,澳門社會進步協會:《九鼎》,2009年第4期,總第18期。
67.李繼民、胡堅:「經典產業組織理論框架下我國保險行業的SCP 範式研究」,《商業時代》(《中文核心期刊要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0年第32期。
68.李繼民、胡堅:「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績效與規模經濟——基於2004-2007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6期,總第371期。
69.胡堅、王智強:「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研究——基於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財政研究》(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2010年11月。
70.胡堅、王智強:「房地產業公司治理與績效關系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
71.胡堅、楊光、王智強:「我國政府財政支出擠出效應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貿類核心期刊),2013年第8期。 (經濟學與金融學)
1、「第二屆證券市場暨金融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簡介」,《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2、「90年代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規模增大利弊並存挑戰尤多」,《中國城鄉金融報》,1995年4月19日。
3、「新加坡香港角逐亞洲第二大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城鄉金融報》,1996年3月20日。
4、「香港基金市場的發展」,《金融時報》,1997年5月18日。
5、「香港經濟騰飛的奧秘」,《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17期。
6、「金融業的發展對香港經濟的作用」,《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20期。
7、「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金融內參》,1998年1月13日(總73期)。
8、「人民幣變動的趨勢與中國經濟」,(日)《東海日中貿易中心通訊》,1999年第1期,總第165期。
9、「也談實行個人金融財產實名制」,《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4月16日。
10、「要用政策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中國改革報》,1999年6月29日。
11、「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海淀政協文件資料匯編》(中關村發展戰略議政會專輯),北京市海淀政協辦公室,1999年6月。
12、「新形勢下中關村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海淀報》2000年1月15日第二版。
13、「香港金融創新給我們的啟示」,《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3月2日第四版。
14、「董建華美加招呼『外援』--香港跨世紀發展人力資源戰略初露端倪」,《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5、「優勢城市群戰略可獲得規模經濟效果」,《南方日報》2000年6月12日。
16、「縱觀香港經濟的重新定位」,《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7、「市場不相信新經濟神話」,《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9日。
18、「用經濟學原理反思『假日經濟』」,《南方日報》2000年5月15日。
19、「對於中關村地區建設高科技園區的建議」,北京市海淀區政協辦公室:《海淀政協》(文件資料匯編)第22期,2000年8月,pp19-20。
20、「密切關注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日報》,2000年9月28日,第12版。
21、「讓新世紀充滿愛」,《北京大學校報》第917、918期(2001年1月1日)。
22、「中國大陸股市的『結』與『解』」,《商業新聞周刊》(台灣),總第7期,2001年1月8日-14日,pp100-101。
23、「發展結構層次豐富的證券市場」,《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3月29日(2001年第12期)。
24、「建立退市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中國證券報》2001年4月17日,第九版。
25、「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和文物收藏」,《東南文化》,2001年第4期。
26、「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上),《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14日(2001年第22期)。
27、「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下),《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21日(2001年第23期)。
28、「中國股市急需藍色兵團」,《證券日報》,2001年10月17日第4版。
29、「降息推動經濟增長--評央行再度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中國財經報》2002年2月22日第2版。
30、「低利率:世界經濟的新特點」,《人民日報》,2002年3月1日,第7版。
31、「交易所也上市」《三聯生活周刊》,2002年第16期。
32、「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黃河證券責任有限公司主辦《黃河證券研究》,2002年第3期。
33、「『造假』拖累美元」,《人民日報》2002年7月19日。
34、「開拓創新拳頭產品」,《經濟日報》2003年11月25日第14版。
35、「笙歌伴憂思: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祭—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胡堅教授」,《中國市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
36.胡堅:「金融與實體經濟:孰重孰輕?」,《實效管理》,2012年第6期。
37.胡堅:「貝盧斯科尼們無法抵禦金融全球化的風險」,《中國健商》2012年第3期。
38.胡堅:」再接再厲,繼續創造新的輝煌」,《金融時報》2012年11月23日第五版。 1、「給我一個小小的世界」,《南方周末》1992年11月12日。
2、「今夜無人安睡」,《北京大學校報.校慶專刊》第3版,2003年5月5日。
3、「永恆的四季」,何芳川教授紀念文集編輯組:《何芳川教授紀念紀念文集》,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4、「燕園,與你同在」,趙為民、郭俊玲主編:《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5、「等您,在燕園」,劉昀、王曙光編:《岱嶽長青:陳岱孫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㈡ 廣告設計畢業論文,急需一篇範文做參考,誰能給些參考資料

媒體形象廣告語是指表達媒體理念和媒體產品核心特徵的、長期使用的宣傳短句。隨著我國媒介產業化的不斷推進,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這種競爭不但包括媒體產品和銷售網路的競爭,而且包括媒體品牌形象力的競爭。而媒體形象廣告語便是塑造媒體形象的「點睛之筆」。媒體形象廣告語的立足點在於在媒體和受眾之間架起一道可以溝通的橋梁,使受眾對媒體產生認知、理解、記憶,並且引發價值觀的認同和情感的共鳴。所以溝通策略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媒體形象廣告語創作的溝通策略包括「說什麼」和「怎麼說」兩個層面,其中「說什麼」是廣告語所表達的內容,這主要與媒體的品牌定位和品牌理念密切相關;而「怎麼說」則是廣告語用以傳達品牌形象的方式和技巧。
一、意念提煉:溝通內容的選擇
意念提煉就是從媒體龐雜眾多的原始信息中,瀝沙披金,提煉出媒體形象最有價值的「閃光點」——立意點。意念提煉既要考慮媒體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更要考慮媒體消費者(目標受眾)的心理需求,它通常是從如下幾個側面入手:
1、媒體經營理念、定位和目標。例如中央電視台廣告語「傳承文明,開拓進取」,充分展示了作為國家電視台的歷史責任和精神追求;《城市畫報》廣告語「新生活的引領者」則以該刊「引導都市生活潮流,創造都市生活文化」的辦刊理念為出發點,同時也體現了其追求的目標。
這類廣告語的優點是能讓受眾對媒體形成整體印象和宏觀評價,或者能立即對受眾進行分隔,有利於讓媒體的目標受眾進入該媒體「引力場」。但如果表述不當,也容易步入自說自話、忽視消費者內心需求的誤區。如《南方都市報》廣告語「辦中國最好的報紙」,雖然能讓人感受到新興報紙的活力和銳氣,但卻忽略了與消費貼近的溝通,有王婆賣瓜之嫌。
2、獨特的新聞觀念和執著的敬業精神。即從媒體從業人員(主要是記者、編輯)對新聞報道的獨特理解和追求以及積極的工作態度方面來創作廣告語。如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廣告語「用事實說話」,體現了該欄目的製作者重視以事實為依據的報道觀念,《生活空間》欄目廣告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則表達了新聞從業人員對平民老百姓的人文關懷。《南方周末》曾用的廣告語「你看到我們時我們在報上,沒看到我們時我們在路上」,雖然語句較長,但記者們日夜兼程、不辭辛勞、追求重量級報道的工作精神躍然紙上。
這類廣告語的特點是能在價值觀念、職業精神方面獲得受眾的認同,從而塑造媒體的人格化魅力。但在運用時要避免傳者孤芳自賞的自戀和清高心態,例如曾獲得《羊城晚報》廣告語徵集三等獎的作品「濃縮風雅頌,聚焦時代潮」,可謂言辭華美,字斟句酌,但缺少的是大眾化報紙所應有的平民意識。
3、媒體的實力和優勢。如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廣告語「視聽全球,傳播中國」,強調了該頻道在信息傳播上的優勢;《中國信息報》廣告語更是不惜筆墨描繪自身的實力:「觀測市場風雲,剖析熱點問題,報道天下要聞,提供權威數據」。但在實踐中,這類廣告語很容易滑向傳者本位的傳播陷阱,因而也更容易使受眾產生逆反和抵觸的情緒。現在不少報刊喜歡用「創辦最早」、「發行量最大」、「榮獲某某獎」之類的廣告語,這些廣告語所揭示的不能說不是其媒體產品的「獨特之處」,但是與其說是廣告語,不如說是該媒體的官方報告和結論,難以在受眾心中產生共鳴。所以,以媒體的實力和優勢為立意點的廣告語創作要特別謹慎,宜採用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如《紐約時報》的廣告語「期望於世」(Expect the World)就顯得比較高明,寥寥數字表現了《紐約時報》的實力——是世間所共同企盼看到的報紙,隱示沒有這份報紙是不行的,同時突出了它與讀者和公眾的關聯,即它是被社會公眾所期待的。
4、消費者的信息需求。能滿足人們自身需求和利益的東西是最能引起人們注意的,其說服效果也是最直接、最明顯的。因此,這類廣告語更容易被消費者理解、接受和記憶,也更容易撥動消費者的心弦。例如新浪網的廣告語「你的網上新世界」,切中了受眾想第一時間獲得網路資訊的需求,也表現了受眾在新的網路信息世界裡享受網上沖浪的無窮快感。鳳凰衛視的廣告語「讓你看得通通透透」表現了鳳凰衛視能夠給觀眾提供全面的新聞資訊、深入的新聞報道和專題調查,讓受眾能夠真切地了解新聞事件以及事件背景,滿足了觀眾對於信息深度了解的需求。《婦女家庭伴侶》雜志的廣告語「就像在後花園里說的悄悄話」表現了該雜志對於女性的深切關懷和理解,使目標受眾體會到一種猶如和姐妹們在後花園促膝談心的親密感,具有很強的親和力。還有《北京晚報》的廣告語「晚報,不晚報」,前一個「晚報」體現了報紙的性質和消費者閱讀報紙的時間,後一句「不晚報」反映了讀者對於信息求新求快的需求,整句連讀起來,使讀者感受到《北京晚報》新聞時效不打折扣的鮮明承諾。

二、敘述角度:溝通方式的選擇
溝通方式包括訴求方式(理性訴求、感性訴求)和敘述角度,本文僅討論敘事角度。
小說家詹姆斯曾略帶誇張地說,講述一個故事至少有500種方式。從敘事學理論來看,「每一種講述方式都會在讀者身上喚起獨特的閱讀反映和情感效果,因此,如何講述直接決定著這種效果能否得到實現。」①所以,在訴求內容一定的前提下,敘述角度的選擇將會對媒體形象廣告語的傳播溝通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確定敘述視角的關鍵在於找到擔當故事敘述者的最佳人選——誰最適合將這個故事告訴別人,誰就來擔當故事敘述者的角色。」②由於媒體廣告語一般為敘述語言,必然存在著一個敘述主體,因而,確定敘述主體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媒體形象廣告語有以下幾種敘述角度:

1、從媒體(廣告主)的立場發布信息,由媒體管理者、經營者擔當敘述者的角色。這種敘述角度運用應當避免讓人感覺到媒體是在自我吹噓,或容易產生「盛氣凌人」的強迫性和居高臨下的「官方口吻」,以利於與受眾進行平等的溝通。首先,媒體應有真誠的態度,對消費者開誠布公。我們對比一下《新周刊》的兩個不同的廣告語。(1)「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報」,(2)「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新一點」。前一條廣告語使用了最高級用語,顯然有悖於我國的《廣告法》,給受眾留下自吹自擂、誇大其辭的印象;而後一條廣告語則有一種謙和、誠懇的態度,能體現《新周刊》踏實、肯干、創新的形象。其次,媒體要能與受眾進行交流和互動,或增加受眾的榮譽感,如《法制文萃報》廣告語「好人有好報」,一語雙關,使讀者像是被頌揚了;或激發受眾的參與意識,如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欄目的廣告語從「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為「體驗世界無限魅力,盡在《正大綜藝》」,體現了從「帶您看世界」到「帶您走進世界,零距離體驗世界的無限魅力」的節目定位的轉換,大大增強了節目品牌內涵的互動性。
2、以中立客觀的「第三方」口吻推介媒體產品。由於這里的敘述者是隱秘的,從表層形式來看,是對媒介產品的純客觀介紹,因此也能產生較讓人信服的效果。例如《書城》的廣告語「再現文字之美」和《三聯生活周刊》的「一本雜志和它倡導的生活」給受眾的感覺是純客觀的描述。不過這種角度用得太過,也會讓受眾對廣告語中所刻意營造的「客觀性」產生懷疑。
3、從受眾(消費者)的角度訴說期望和感受,也就是受眾(消費者)充當敘述者。由於處於同一地位,這種敘述角度較容易被受眾接受,也更有親近感。例如網站Myweb的廣告語「Myweb,我的網」,令消費者的榮耀與自豪之情溢於言表。而《羊城晚報》新廣告語「我家的報」既能顯示報紙的定位,又能讓受眾體味到家庭的歸屬感和溫馨感。再如雅虎網站的廣告語「Are you Yahoo?(你是雅虎一族嗎?)」以雅虎老用戶的口吻,道出了雅虎成員之間強烈的認同感,並且對非雅虎的網路用戶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總之,媒體形象廣告語創作要力圖在內容和方式上與受眾進行貼近而深入的溝通,牢固樹立受眾本位的傳播觀念,惟有如此,方能起到塑造媒體形象的作用。

㈢ 三聯生活周刊是那個出版社

《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內三聯書店在繼承傳統容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欄目豐富,涵蓋現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稱
三聯生活周刊
語 言
中文
主管單位
中國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編輯單位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創刊時間
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
每星期一
國內刊號
CN11-3221/C
國際刊號
ISSN1005-3603
郵發代號
82-20
定 價
12元
主 編
朱偉
摘自網路

㈣ 我想要考新聞傳播的研究生,哪位高人能告訴我需要什麼書啊!!!還有若干問題~~救救小妹啊~~~

我今年考上的是南開大學的研究生,不過不是新聞傳播方向,但是我本科學的是這個,所以給你提點建議哈,希望能幫助到你。
南開很好,毋庸置疑,呵呵,也是我相當嚮往的學校。你要考新聞傳播的研究生,首先要明白的是,新聞傳播分兩個方向:1,新聞學,2,傳播學。你可以選一個。
問題一答,考研每年學校都會有參考書目的,一般來說,你買下這些書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按照這些書來復習。需要注意的是,你現在是大二,等你考研的時候,看當年出的最新的參考書目,來買書,我下面給你列出的是2009年南開大學新聞傳播的參考書目,你可以先看看,大概有個譜。如果你選擇新聞學,你要看的書:《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 童兵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新聞采訪學新論》 羅以澄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新聞發布概論》 劉建明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公眾輿論》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新聞學概論》(第二版) 李良榮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外國新聞傳播史》 鄭超然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如果你選擇傳播學,你需要看的書:
《編輯出版實務與技能》 李苓、黃小玲主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編輯史》(修訂本) 姚福申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傳播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戴元光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 [美]羅傑斯著,殷曉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新聞學概論》(第二版) 李良榮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外國新聞傳播史》 鄭超然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你也發現,有一些書是不管考哪個都要看的,這些書在網上書店,如卓越當當都有,大的書店也差不多能買到,南開裡面有書店也有賣的。

問題二答:你現在是大二,我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兩方面,英語和新聞寫作實踐。英語是千萬要加緊的,有機會一定要去小報、報社之類的地方實習,並且要常常動筆謝謝新聞題材的東西。至於專業課的復習,完全可以到大三下半學期開始,甚至是大三和大四交接的暑假開始。

問題三答:應為我考得不是南開的這個專業,所以不太了解。只要好好學,沒什麼靠譜不靠譜的,基礎扎實,分數高,老師肯定喜歡。

問題四答:先把考試科目要求的書學好學透,再看看導師的著作肯定是好的。目前我覺得先不需要考慮這些,主要是英語是實踐。打好基礎,到時候會輕松很多。

寫了這么多,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希望能幫到你。大學時光是非常寶貴的,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多看書,關注時事,多看看《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之類的期刊雜志,多看報紙,尤其注意評論之類的。

㈤ 《三聯生活周刊》、三聯出版社、三聯書店關系

《三聯生活周刊》的前身為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周刊》,1995年,時逢鄒韜奮先生誕辰100周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繼承《生活》周刊的傳統,於1月14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恢復出版了《三聯生活周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做中國的《時代》周刊。它的辦刊宗旨是「以敏銳姿態反饋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以鮮明個性評論新熱點、新人類、新生活」。欄目豐富,涵蓋現代生活方方面面。
中文名稱:三聯生活周刊
語 言:中文
主管單位:中國出版集團
主辦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編輯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創刊時間,1925年10月
出版周期:每星期一
國內刊號CN11-3221/C
國際刊號ISSN1005-3603
郵發代號:82-20
定 價:12元
總編輯:樊希安,副總編輯:潘振平
主編:朱偉;副主編:李鴻谷,舒可文,苗煒
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
三聯出版社:
上海三聯出版社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著名出版社,也是中國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管的上海三聯書店系國內著名出版社,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上海三聯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主要讀者對象,以「真誠生活、認真讀書、追求新知」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高品位文化類讀物。

㈥ 想去報個考研英語班,有沒有推薦

英語班的話看你學習英語習慣如何,如果必須要人監督才能學得進去,最好是報個面授的,管的比較嚴一點,像每周六上完課必須測試200個單詞這樣的,不及格的下次還要補考,這是我同學在學府上的時候這樣做的,你要是自覺性還不錯,想要老師給你一個學習思路的話,網課的全程班足夠了,天道考研還行,性價比還高,全科才1000多,這篇考研經驗分享給你:

如何考上985名校(中國人民大學考研經驗分享)
可能有很多人都覺得考研很難、很累、也很苦。但我覺得事情不能僅從一個角度去分析,因為再難的問題也有解決的辦法,再累的事情也可以平衡休息去完成,即便是苦中也可以有樂。重點在於,你為什麼要考研,你是否想好了自己考研之後的下一步,你對自己考研的機會成本把握的是否精準。

從我考研經歷的角度出發,我覺得這十個月的付出很值得,有收獲。當然,我所講的值得和收獲,有一部份包含了考上人民大學研究生這個結果,還有一部分因素是,在這個考研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自己一步一步地在前進,這本身就足夠讓人愉悅的。充實是人的一種樂趣。

我在准備了十個月之後,最終以專業第四的成績考入人民大學。下面我與大家分享一下考研過程中我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以及我總結的英語的學習方法。

在進入考研復習之前,我的准備工作就如何准備考研復習的准備階段。

第yi個問題:學習方法。網路上,師兄師姐那裡總結出的考研經驗和復習方法很多,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海洋時,准備階段一開始,我就迷失在了學習方法的海洋中。找不著學習方法的方向,更別提學習內容。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一句耳熟能詳的經典句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什麼是精華,什麼又是糟粕呢?適合自己的就是精華,能夠運用在自己身上有學習效率的就是精華。這就是我的經驗。在准備階段前期,一定要找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考研學長學姐的經驗如果實在找不到,推薦你花個幾十塊錢在天道考研網校上買一個「正能量分享」的課,裡面都是很多考研高分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視頻,可以參考,我就時不時地聽一個。

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學到了什麼?你學會了選擇吸收、總結歸納。這是對學習方法的學習。至於歸納你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把各科的各個方面都在本子上列出來,空出足夠的空間,再把獲取的方法和經驗往裡填,並隨時進行增刪和修改。這不僅是復習之前的准備,也是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的事。

找好學習方法,下一步是制定學習計劃,繪制學習進度表。

每一個考研人都曾經被告誡要有學習計劃,但如何做你的計劃,也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問題。我認為學習計劃不妨用進度表的方式表現,簡單,明了。

學習進度表的這樣畫:整個表格用橫軸表示時間,縱軸列出各個科目,數學、政治和專業課各佔一行即可,英語佔多行為好,因為英語的復習往往是「多線程」的,用鉛筆將每行分成若干段,把每段要完成的復習內容填進去,把所有該復習的內容都事先規劃好,在隨時進行增補和調整,使之越來越合理化。一旦發現不對勁,立即找原因,調整學習策略。

關於各科的時間統籌安排,一般來說,英語、數學應該起步早,大概從大三下學期開始,政治相對較晚,從暑假開始復習就可以,專業課要看本專業的性質而定。

由於我的英語考試分數相對來說較理想,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英語的學習方法。

我從4月份左右就著手開始復習英語了,因為英語不是靠短期突破就能取得理想成績的,所以我的想法是盡早開始准備,打好英語的基礎,爭取不在考研後期拖專業課的後腿。最初的兩三個月,我的復習重點在記憶單詞。之後我在網上報了一個考研英語輔導班,上了一段時間的課之後,才對整個考研英語的具體內容有了深入了解。

在輔導班期間,老師們特別推崇多研究真題,教材也很多都是近十年來的考研真題。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正確的復習方向。我整個復習過程,沒有去做什麼模擬題,只是反復去做真題,揣摩研究,過了差不多3—5遍,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所以建議學弟學妹們,遵循這條經典教導,絕i要把真題研究透,揣摩熟。

在應對各種題型上,幾乎一直跟著輔導老師的思路走:在單詞記憶方面,老師建議我們選擇一本少而精的單詞書,每一次背誦時應遵循「一次大量,多次反復」的原則,不要把戰線拉得太長,這樣才有利於記憶。在得到老師指點後,我扔掉了原來那本像字典一樣厚的詞彙書,改買了本較薄且簡單明確的,並且給自己制訂了計劃,每天記憶一定量的單詞,並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復習。這樣幾輪下來,效果顯著,單詞記得又快又牢。

在閱讀方面,如何定位問題答案,在閱讀完一段後快速概括大意,注意關鍵詞的隱藏含義,哪些是高頻錯誤選項,劃出長難句進行結構分析並加以背誦等等。這些方法,對我閱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莫大幫助。此外,抽出少部分時間閱讀一些書籍雜志,如《三聯生活周刊》就很不錯,不僅可以開拓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調劑枯燥乏味的復習生活,真的非常不錯。

在新題型方面,由於很不好定位,也談不出什麼經驗,我的建議是在這一部分多做些了解,各種題型都熟悉下,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完型填空和翻譯方面,我覺得主要還是歸功於天道考研網校的輔導老師,他們的講課風格相對比較適合我,而且其中的一位老師還推薦我們可以用英譯漢的方法來鍛煉寫作,並且可以適當背誦滿分作文。這種方法非常有用,大家可以一試。

最後說做題順序:在答卷時,可以不按照試卷的順序來做,我在考試時就是先做閱讀,再做寫作,解決完這兩塊得分重點後,再去做翻譯和新題型,最後才來做完型。這是因為寫作和閱讀是得分的關鍵,而由於完型一般較難且得分率較低,所以先做閱讀和寫作,就不會因為時間倉促而拿不到作文的相應分數。我個人覺得這種做題順序非常的好,讓我在考試期間不慌不忙,充分利用了時間。

以上我只是談了談自己的考研經歷中總結出的經驗與想法。希望能夠幫助kao研的後來人,加油。

㈦ 請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前輩指點一下

中國傳媒大學 等級:+
這所大學的文憑能給你在新聞業就業方面增加強有力的就業砝碼,還有你是本科中文專業,在文字功底方面肯定有一定量的積累,再有就是要具備捕捉新聞亮點的靈感,做到這一點你就事半功倍

我給你找的一個獲獎期刊介紹(希望能給你在新聞業這方面提供一些靈感和啟發):
《三聯生活周刊》於1995年正式創刊,先後以半月刊、周刊出版。因為三聯書店的獨特背景,《三聯生活周刊》更強調對新聞的縱深挖掘,強調新聞的文化評述。該刊1996年~2000年初步建立了作為新聞文化評論性半月刊的品牌。2005年~2010年,擴展了容量,完成了從單純的新聞文化類周刊向綜合性新聞文化類周刊的轉型,完成了周刊獨特的話語能力的建設,以後連續多年進入發展快車道,成為一個在國內具備影響力的大刊。尤其是在2008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期刊業績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該刊仍然保持了可觀的持續增長。

參考書
《傳播學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第8版 郭慶光
《新聞理論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楊保軍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黃瑚
《外國新聞傳播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
《新聞采訪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二版 藍鴻文
《新聞寫作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劉明華、徐泓、張征
《報紙編輯學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鄭興東、陳仁風、蔡雯

㈧ 求富有哲理的新書,注意是比較新出的

看看這個!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
作者:林的

類:哲學/非小說類書籍/

出版社:中國人民

發布大學出版社:2013 ISBN7300152201

提供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新聞

選書的尖端林十年發表的論文文章,評論,書評,和一些學術文章的學術周。提高其,憑借深厚的專業學習,他的幸福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司法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等,這些問題融進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和生活的生活體驗與真正的道德直覺和清醒的認識, 「柳葉刀」分析能力的概念,一個猛子扎進深處的問題,深層次的哲學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這本書中,作者想告訴我們,迷茫的時代烏煙瘴氣的喧囂生活的時代,顛倒是非,個體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除非你放棄自己的價值標准,和這個時代的握手臟了,或者閉上眼睛,假裝睡覺,但即使在外部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一個人仍然可以選擇符合美德的生活,以便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還可以選擇更多的是一個「好人」,也可以是一個「好公民。 「

林,中國人民大學的現代政治合法性的專著,作者的文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蘇格拉底「(海德格爾,哲學,納粹主義雙方共同翻譯),翻譯了。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和語言哲學的研究領域。開了一家專門列在「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財新記者。

認為,這本書是絕對能滿足你的理念,良好的願望,那麼請LZ採納。
關於這本書的評論LZ豆瓣讀書觀評論。哦,太好了!

閱讀全文

與英語六級考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三聯生活周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