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六級 > 外語學三聯生活周刊英語六級考試

外語學三聯生活周刊英語六級考試

發布時間:2021-02-12 18:28:22

Ⅰ 三聯生活周刊 為人父母為什麼這么難

到底應該給孩子多少愛?多少的愛是不夠,多少的愛是溺愛呢?
不久前,哲學家L.A.保羅寫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探討有沒有一種理性的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決定要不要生孩子。
一個人如何做理性的決定?經典的答案是,想像不同行為的不同後果,然後考慮每一種後果的價值和概率,最後選擇性價比最高的一種。這是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卻完全無法用在生孩子上。比如,你怎麼比較一個嬰兒的微笑與無數無眠之夜之間的性價比呢?
生兒育女的目的,如果從進化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但從個人的角度看,還真是個難解的謎,或者,如L.A.保羅最終得出的結論,這根本是個非理性的產物?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篇文章《多少中國人不配生孩子》,很驚悚的題目,文中將中國人生孩子的目的大致分為這么幾類——一類是實用主義/工具主義,維系婚姻、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等等,不過為個人、家庭、社會及國家之別罷了;一類是偶然因素,避孕失敗,只好生下來;還有一類是育兒就是育己,「滿足快樂與自我成長」。
其實,無論哪一種理由,凡是主動生兒育女者,基本上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假設:養育一個孩子會讓他們幸福。
「我從未如此幸福,部分原因是我的人生不再是只關於我了。」這是一位母親在解釋她初為人母的喜悅時所說的。估計大部分母親都會同意,初為人母是一種超越性的生命體驗;父親們大多也會承認,孩子讓他們的人生更美好。在沒有宗教的世俗社會里,孩子為父母的人生賦予了一定程度的意義。但是,他們真的讓父母更幸福嗎?
去年,《紐約雜志》的記者詹妮弗·西尼爾(Jenifer Senior)在《只有喜悅,沒有快樂:當代為人父母的悖論》一書中探討了現代社會一個孩子對於婚姻、性、工作、友誼以及自我的全方位挑戰,提出了一個至少美國社會不願意承認的現實:為人父母者其實都暗自痛恨育兒這件事。
過去20年,多個學科的研究得出了驚人相似的結論——生兒育女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程度毫無助益。為人父母者在絕大部分情況下——無論單身還是已婚,有一個孩子,還是四個孩子——都不比非父母更幸福,而且,孩子越多,幸福感越低。對此,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伯特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孩子就像海洛因,他給你極度的狂喜,但同時也將其他一切樂趣都從你的生活中排除出去了。
佐證之一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2004年做的一項針對909名得州母親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育兒」在她們的日常愉悅排行榜上列在第16位(一共19項),在做飯、看電視、鍛煉、打電話、睡覺、購物、做家務之後。
另外一項關於幸福感的研究顯示,就快樂程度而言,與朋友在一起的樂趣多過與配偶相處,多過與其他親屬相處,多過與點頭之交相處,多過與父母相處,多過與子女相處,而與子女相處的快樂與陌生人的差不多。
為什麼會這樣?
西尼爾女士認為,父母對育兒的抗拒和排斥是一個新現象,根本問題在於父母與孩子傳統角色的變遷——在20世紀以前,孩子是小大人,是家庭的資產,父母提供給孩子衣、食、住,以及基本的道德教育,孩子則提供經濟收入作為回報。但現在的孩子是父母的「老闆」,西尼爾引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維維安娜·澤利澤(Viviana A.Zelizer)的說法,「在經濟上毫無價值,情感上無比珍貴」。從他們出生那一刻開始,我們把這些完美的寶寶抱在懷里,困惑於為人父母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如何確保他/她的一生幸福。
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給他們很多很多的愛。當然,這個答案並非那麼理所當然。上世紀5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創立者約翰·華生醫生還在警告人們,母愛是一種危險的工具,會讓孩子變得黏人而軟弱。英國精神科醫生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和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推翻了他的理論,他們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在生命早期(2歲以前)如果能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在未來面對世界以及人際關系方面都更有安全感,更自信,否則容易發展成焦慮型或者逃避型人格。
「依附理論」成了20世紀最重要的育兒理論,並深刻影響了此後世界各地父母的育兒體驗。尤其是中產階級父母,他們將孩子的需求擺在了第一位,不惜將所有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在他們身上。但問題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他們並不知道應該為孩子的未來准備什麼。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只能嘗試為他們准備一切——我們送孩子去學鋼琴,認為可以培養他們的藝術氣質;我們教小孩下棋,認為可以培養他們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我們為他們報名參加團體運動,認為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我們希望他們擁有創造力、科學思維、全球思維、生態思維……就好像少了任何一樣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成功。所以,書店裡各類育兒類書籍滿天飛,用西尼爾女士的話說:「這是一座高聳的糖果色的豐碑,奠祭著整個社會的恐慌。」
西尼爾認為,在孩子身上如此巨大的精力透支,其實並非現代父母所能負擔。19世紀以前的婚姻建立在生育、經濟安全和家族之間利益聯姻的基礎之上,夫妻之間沒有多少失望的餘地。但在以愛情為基礎的現代婚姻里,夫妻雙方對彼此的期待值更高——平等、友誼、浪漫、性,缺一不可。但隨著孩子出生,雙方(尤其是女性)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孩子身上,他們能為彼此提供的資源越來越少,夫妻關系變成了家事分工(連應該分工都缺乏必要的准則),忙進忙出,彼此感情上的「枯竭」也就難以避免。著名的婚姻研究者約翰·古特曼和朱莉·古特曼(John&Julie Gottman)做過一項針對130對新婚夫婦的長期跟蹤調查,發現2/3表示生了第一個孩子之後變得「非常不快樂」。
更糟糕的是,孩子並沒有因為父母如此之多的付出而變得更幸福。事實上,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經常製造出焦慮、精疲力竭的父母和索取無度、自以為是的孩子。據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這些孩子陷入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比平常的孩子高出三倍。也就是說,我們為孩子付出的越多,孩子的麻煩似乎就越多。
「今天父母的問題是,他們太容易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和婚姻了。」美國家庭治療師大衛·柯德(David Code)在2009年前出版的《婚姻第一,才能養出快樂小孩》一書里說,「累死累活地為孩子創造一個完美的、無創傷的童年,是一種浪費精力的行為。你應該做的是把婚姻擺在第一位,父母之間健康美好的婚姻及其所營造的穩定的成長環境,才是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但是,那個「度」到底在哪裡?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勞拉·馬卡姆博士正在中國宣傳她的書《父母平和、孩子快樂:如何停止吼叫,與孩子建立理想關系》,她是美國「平和式育兒法」的創始人,我有機會向她請教這個問題。
「其實,問題不在於你給孩子多少愛,而是你如何給予他們愛?」她回答說,「依戀理論仍然是目前關於育兒最重要的理論。但它的重點並不在將所有的關注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而是關於如何建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connection),這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的根本目的。」
關系是一種感應的能力,即與某個人建立情感關聯,站在他的視角去「感受」。勞拉博士認為,人類天生有愛的能力和被愛的需求,所有情感發展——包括我們規范自身情感、控制自我情緒、延緩喜悅表述、培養健康浪漫關系的能力——都是以嬰兒時期的撫養為基礎的。一旦建立起深刻親密的親子關系,孩子有了安全感,知道有人愛他、理解他,他們的成長會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陽光雨露之下,植物自然欣欣向榮。
事實上,父母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在加固或者破壞這種關系。
與孩子相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身體一樣,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之中。他們的理性大腦中心還不足以控制自己強烈的情感。與孩子相處,父母經常遭遇情緒上的過山車,前一分鍾還沉醉在他們可愛的一顰一笑中,下一分鍾就雞飛狗跳,怒氣沖天,只恨深陷牢籠,翻身不得。事實上,育兒大部分的挫折感都來源於此。
對父母來說,為什麼養兒育女這件事情如此容易觸動我們的情緒開關呢?
勞拉博士的回答是:「因為你3歲的孩子發脾氣,會觸發你自己3歲時未曾解決的情緒,或者未經治療的創傷。」
按照她的理論,我們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多少少都受過情感上的傷害,比如憤怒、恐懼、失望,如果這些傷害在當時沒有得到及時的關照或撫慰,就會暫時被壓抑下來,深藏在某個隱形的情感包袱里,成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成年後,每當情緒動盪時,這些受傷經歷就會從情感包袱里被釋放出來,占據主導地位。
「孩子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創傷的位置,讓我們回憶起昔日的恐懼和憤怒。當孩子激怒我們的時候,往往是觸到了我們潛意識深處的痛處,這是他在提醒你童年時代沒有解決的問題。」所以,育兒最大的障礙並不在於如何應對孩子,而是如何應對自己。你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的創傷——這樣才可能擺脫惡性循環,不給自己的孩子造成新的創傷。
在她的「平和育兒法」中,父母的憤怒管理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憤怒是一種什麼樣的反應?就是你把孩子當成假想敵人在對待。你對這個敵人採取的戰術,要麼是跟他戰斗,要麼從他這兒逃走,要麼就是面對敵人僵持在那兒。」
「我們所說的育兒,絕大多數並不是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而是發生在父母本身。當風暴醞釀之時,父母的反應既可以使它煙消雲散,也可能發展為特大海嘯。如果我們能准確應對這些時刻,當我們的情感按鈕按下時,不是被動應付,而是主動反應,注意到我們何時失去了情感平衡,從而引導自己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只有當你平靜下來,才能跟孩子重新建立起連接。」
60年代早期,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對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入觀察,根據溫暖/呵護、管教策略、交流技巧和期待值等多個緯度,將大多數父母的育兒風格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獨裁型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支持度很少。他們對孩子管教嚴厲,缺乏溫度,盡管他們也愛自己的孩子,但從不明確地表達出來,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達到某種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愛。嚴厲型的父母一般對自己也很嚴苛,他們做不到很快樂,內心有很多怨氣。
獨裁型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般善於考試,也不惹是生非,但當他們到了十幾歲時,往往表現得非常叛逆,他們更容易屈服於來自同伴的壓力,不習慣獨立思考或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無法從父母處得到明確的愛,自尊很低,經常在錯誤的地方尋求關愛。在人生的關鍵決策上,他們下意識地想像父母會怎麼反應,並以這種想像引導自己的人生。
第二種是寬容型父母,他們對孩子比較寵愛,但期待值比較低。他們不想干涉孩子的自然成長過程,或者無法忍受孩子不高興、失望、遭受挫折以及其他焦慮情感(但這些都是很自然的情感)。他們主要關心孩子表達自己的創造性和個性,讓他們快樂,相信這就能讓他們辨別是非對錯。他們不擅長設定界限,或者管教前後不一致,從而導致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太能經得起挫折,稍有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
寬容型教養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很流行。因為當時很多人相信,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之所以實現,是因為德國父母的獨裁型教養方式所致。所以,美國父母採取了相反的育兒策略,卻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反諷的是,寬容型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最不快樂的。他們經常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暴力程度也相對較高,有反社會行為。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他們從寬容型的父母身上獲得一種虛假的控制感,讓他們覺得自己能隨意操控別人而不受到懲罰。
第三種是權威型父母,這是鮑姆林德確認的最後一種育兒方式。他們為孩子提供大量的支持與關愛,這一點與寬容型父母相似;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卻是現實的,也與他們的年齡相符——他們不可能指望一個3歲的孩子自己獨立整理房間,但你可以幫助他們一起整理房間。
他們全力支持孩子,給他們自主權,鼓勵他們自己做出決定,並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任。他們會傾聽孩子的意見,做出妥協,盡量不對孩子進行控制。因此,他們與孩子之間關系密切,孩子則將父母視為最值得信賴的人之一,他們更容易發展成自尊、自信、自律、較少叛逆、更負責任的孩子。他們的焦慮、抑鬱以及暴力程度也都是最低的。
分析這三種育兒風格,你會發現,無論獨裁型,還是寬容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都是建立在「恐懼」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愛」的基礎之上,只不過,前者是子女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後者是父母害怕失去子女的愛。
相比之下,只有權威型父母與他們的子女之間的關系是真正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而且,他們並非只是在愛與限制之間達到了較好的平衡,而是對這兩種行為進行了整合。也就是說,愛與限制並非一對矛盾,而是以充分的愛引導設定規矩和原則,愛在他們與孩子之間建立了合作、理解、傾聽和尊重的關系,所以孩子不會過於戒備,而是願意配合父母,傾聽他們的意見,接受他們的指導。
「在所有的育兒風格中,權威型父母的參與度是最高的,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具有最佳的自我調整能力,而父母自身也從這種參與中獲得了最多的快樂。」勞拉博士如此總結道。

Ⅱ 三聯生活周刊的朱偉、李鴻谷、苗煒等人,都是知識淵博之士,請問他們平時都是怎樣學習,如何讀書的呢

讀書,首先要有品位,去讀好書。要自發的去讀,去追求,去獨立思考。但不要跟風,更不要裝(河蟹) B,裝(河蟹) B只會讓你更S(河蟹) B。讀得多了,想的多了,就到家了。THAT`S ALL.

Ⅲ 有《三聯生活周刊》的電子版嗎

悅讀網有。最新的一期在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34421.html

下面這些是免費的。注冊用戶後就可在線閱讀或者下載
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23317.html
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30263.html

Ⅳ 有什麼適合大學生投稿的英語雜志或報紙

《英語輔導報 》進入官網後 有很多活動可以投稿
不用郵箱可以在線投稿 很正規
建議試試

閱讀全文

與外語學三聯生活周刊英語六級考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